李白为什么“梦游”(共7篇)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
连横 著 登 见 闻
拔掩 迷 惊
倾 不见 照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设计二 ◆设计意图
本设计拟抓诗歌中“梦游”“行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逐步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讨论题与一个表格构成:诗歌是怎样描绘天姥山的?如何认识“梦游”?如何认识“人间行乐亦如此”?诗歌总结表。
◆设计实施
1、诗歌对天姥山的描绘。
提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辉煌的图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天姥山是怎样描绘的。
明确:(1)诗人描绘天姥山,从听越人语天姥入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运用了“连”“横”“拔”“掩”等一系列动词写其雄伟,又用天台的“倒”与“倾”从侧面衬之,勾出气势凌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轮廓,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引出了梦游之景。(2)作者描绘天姥山着眼在梦境,写梦境着力写仙境。写仙境先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石扉訇然”极言声势之大;再用“青冥浩荡”“日月照耀”极言仙人出场的场面之奇。这段文字描绘有声有色,奇丽变幻,令人心驰神往。
点拨:诗人从实处落笔,虚处展开,通过梦境,描绘理想,他写景不事雕琢,想落天外。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变得熠熠生辉;我们想象不到的景象,诗人则以生花之笔信手绘出,其超人的语言表现力与天才的想象力,令人击节赞叹。
说明:训练学生从词语入手赏析诗歌,进而赏析诗中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有层次、有重点地品味诗歌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感受浪漫主义风格作品的魅力。
板书: 声势大
语天姥──梦天姥──绘仙境 气势宏 场面奇
2、诗歌意境的体现。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梦中之景,开头却说“瀛洲”“信难求”故梦游“或可睹”的天姥山,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样的“梦游”呢?
明确:(1)诗人以天姥山为梦游对象,“云霞明灭或可睹”告诉人们诗人描绘的是个真实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2)诗人写梦游天姥山,亦真亦幻。表明诗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向梦中寻:“一夜飞度镜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诗人借梦中之景描述自己的理想──“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何其壮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何其扑朔迷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何其惊心动魄!写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使人心醉神迷。
这里真实的山,虚幻的梦,都是诗人为表现理想之境运用的手法,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赞颂。点拨:诗人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表明梦中之景是其在现实中追求的理想之境。诗人写梦中之景,着力为我们描述一个奇特瑰丽的神话之境。愈是对其铺张扬厉施以浓墨重彩,愈表明作者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对人们的感染力就愈强。
说明:由对天姥山的真实感觉与梦境结合切入,讨论诗人“梦游”的用意,认识诗人写梦境的作用,让学生领会诗所体现的意境。
板书 追求(迫切)
天姥——可睹——梦游之景——理想之境——颂扬(热烈)失落(痛苦)
3、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
提问:“世间行乐亦如此”一句,对李白消极思想在诗中的反映,我们应如何认识?
明确:(1)诗人梦醒,“失向来之烟霞”,“长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不可得,只得转而追求行乐,这是苦中作乐,是无奈的自我消磨。(2)诗人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3)李白是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事,道家的消极避世和不事权贵的思想,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我们从中可看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 翱翔八方, 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 点化事物, 渲染意境, 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 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 虚无缥缈, 不可寻求。岂料越人一谈起天姥山的胜景正好激发了他的兴致, 遂感到云霞明灭的天姥山恍若在眼前。于是诗人通过梦幻的形式, 以虚衬实, 突出了天姥胜景, 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赞美, 写得富有神奇色彩, 引人入胜。接下来描写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 引得诗人进入了梦幻。接着诗人通过梦游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只见山中石径盘旋, 深山处光线幽暗;又听天鸡高唱, 看到海日升空, 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 暮色中熊咆龙吟, 震响于山谷之间。梦中诗人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描绘得目眩神迷、奇幻莫测, 把神话传说中的事物与对大自然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 奇特的梦幻使得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 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创造出寄托着诗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篇是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 海日升空, 熊咆龙吟, 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在诗人笔下的仙境没有森严的等级, 没有尔虞我诈, 众仙都是平等相处, 就连凶猛的老虎也都驯服地为众仙弹琴鼓瑟, 真是一派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融乐世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向往的, 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三、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手法来表达强烈炽热的感情。从他那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中表现出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由于诗人的感情奔放, 爱憎的情绪强烈, 一般抒写手法常不足以表达其汹涌的激情, 于是借助于迥出现实生活的夸张来抒发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陶红景《真诰》谓:“山高一万八千丈, 周八百里。”可见作者夸大了天台山的高度, 所以此为夸张之辞。在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中, 诗人用奇特的夸张, 来描述仙境:青冥浩杳的苍天广无边际, 日月光辉同时照耀的光明背景下, 神虎鼓瑟, 鸾鸟驾车, 众仙鱼贯而下, 列队而来。可以看出“天台四万八千丈”和“青冥浩荡不见底”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对此欲倒东南倾”为基础, 后者以仙山的盛会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天台山的高大雄伟和仙山盛会的盛大热烈。不仅如此,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这显然也是夸张。但燕山终究有雪花, 这倒是事实。作者运用这一大胆的夸张目的是叙述北方雪大天寒,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的雪花大如席, 那可是天大的笑话了。可见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正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在他的抒情诗里, 可以很明显地体现这种特点。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 本来是极度的夸张, 却让人感到的是最高的真实。
四、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情感结构的跳跃性。
李白的诗歌往往具有感情充沛, 瞬息万变的特色。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这首诗中由梦境进入仙境, 转而仙境忽然消失, 进而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 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 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 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仙之笔, 点透了全文的主题。这种情感结构的跳跃性特点在他的诸多诗篇中都有体现,
2.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束缚。
忽魂悸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欲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此说后被众多李白研究专家所首肯,包括《李白诗文系年》作者詹锳、《唐诗百话》作者施蛰存都引用此说。最近出版之李白研究专家安旗之《李白文集编年箋注》云:“陈沆之说,切中题旨,盖白之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中情景,虽曰神奇华美,然梦醒之后,幻景顿然消失,惟余无限惆怅。于今重回味之,则知其虚妄而无所留恋矣,故以世间行乐皆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结之。今之论者或以梦中仙境为白之理想境界,失之千里。”
但李白此诗所写,作为他梦游寄托之实体天姥山则又实有其山,并非虚无缥缈。他在诗的开头,即以对比手法,写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说明海客所谈论之瀛洲,是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就是实在,的确,是虚无缥缈,无法寻求的;而越人所语之天姥山,虽然云遮雾绕,还是真实地存在着。接下去,他谈到了它的方位和高峻入云的气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人以为此越人,可能就是贺知章,因为他与李白同朝为官,关系十分密切,又是越人在京者。平时言谈中,或有及之。这且不说,他所了解的天姥山方位和高峻气势也是真实可靠的。
他还知道,天姥山与天台山不是同一座山体,也知道他不在天台山境内,而在剡中。故接着他明确地写到了他梦游的路线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有人以为李白写天姥山是梦游之辞,故而也认为他的路线也是不确切的,其实不是。从其梦游路线而言,他十分了解这里的情况,故他从贺知章的故乡镜湖飞度过来,在湖月映照下,来到剡溪。其实李白对于剡中和剡溪的熟悉,可以从他此前的一些诗作中得到印证。他一出四川,就有“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句。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剡中仿佛已经没有当时那样大的名声了,但在唐代,尤其是在李白心目中,它的地位一直是高耸的,可以与名山大川相并列。
何以如此,这又得从魏晋六朝时期剡中的独特地位说起。这其中,时为剡中的沃洲有过十八高僧十八名士的雅集,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中载:“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因山开洞,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有乾、兴、渊、支、道、开、威、蕴、崇、实、光、识、斐、藏、济、度、逞、印凡十八人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许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霞、袁彦泊、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正如陈百刚先生在《浙江新昌石雕弥勒大佛的历史文物价值》一文所言:“开出这一系列名单,有重要意义。
数点一下这些人物,当时宗教文化界一代名流,王谢大族中的才人集团,几乎网罗无遗。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思潮支配下,他们都聚集到新昌的灵山秀水之间来了。这就使得新昌这样地处山陬的弹丸之地,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成为文化传统积累十分宏富的地方,流风余韵,影响极为深远。李白的《梦游诗》,杜甫的《壮游诗》,其实都可以从这里来寻找创作契机。《新昌县志·风俗篇》有这样的记载:‘晋迁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为六州文物之薮,高人文士,云合景从’”。
当然,白居易写此碑记在李白之后,但这并不可否认李白对剡中的了解比白居易少。也正因为此,他出川以后,就把游历的目标定位在位列名山大川之首的剡中。当然,这又与他一出川就在湖北江陵遇见了在唐朝最高统治者中享有崇高地位的也是刚刚从天台及剡中出来的道士司马承祯有关。关于他们的相遇相知,也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此不赘言。
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一点事实是,剡中对于李白有如此情有独钟的兴趣,还在于这里有他一生中少数几位令他倾倒的历史人物,曾经生活在剡中,其中一位,就是他所倾倒的大谢小谢中的大谢谢灵运。一生低首谢宣城,是说他对谢灵运侄子谢朓(即小谢)的钟情,所以他把墓地选在谢朓曾经隐居过的安徽宣城青山。而对谢灵运的倾倒,让他数次来到剡中。
谢灵运是最早写天姥山而使之名扬于世的著名诗人。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诗中有“暮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故而李白梦游诗中的路线,与谢灵运如同出一辙,他在诗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虽然在梦游,但他清晰地写到,这里有谢公宿处,遗迹尚存。渌水荡漾清猿啼,在此之前,李白至少已经到过剡中,在其《别储邕之剡中》诗中也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的描写,这是李白心目中对剡溪的印象。接着又写“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完全是对谢公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李白梦游诗入剡登天姥山的路线是清晰而真实无误的。
剡中,原来是剡县的一部分,今天为新昌嵊州境内,故许多李白梦游诗的注释中,都有天姥山在剡县南八十里或五十里的说法,在新昌与剡县未分割单独建县之前,其说应该说是正确的。但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时,析剡县十三乡建新昌县以后,凡剡中佳山水尽入焉。天姥沃洲都成为新昌县的范围,则所言在剡县南数十里的说法已经需要作出修改,应该以新昌东南五十里的说法为准确。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二山川有记载云:“(新昌)东南天姥山蜿蜒五十余里至县治,为一邑之主山”。又云:“自大盘山东南百余里直至王会山过关岭越龙皇堂岗上万年山折而西北入牛牯岭盘桓二十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曰天姥山,其最高峰名拨云尖,而大尖、细尖次之,为一邑诸山之主。”又曰:“天姥山,在县东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围六十里,南为莲花峰,北为芭蕉山,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这是至目前为止仍然可以沿用的对天姥山方位高度的准确记载,虽然不是最早之记录,但应该说是最准确的记录。
如今,因为旅游事业的需要,颇多地方出现争天姥山的现象,如仙居也提出韦羌山原名天姥山的说法,并广为传播。如果离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而徒然以其地名而论,历史上名天姥山者或许也有多处,但与李白梦游诗相联系而须臾不可分离的东南文化名山天姥山则只有新昌一处。而且,她必须与李白梦游路线相一致,必须和剡溪及谢灵运投宿、登山、题咏相联系,如此,则天姥山只有新昌一处。
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12月出版),李白梦游诗被系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李白46岁时,最早入选其诗作的是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以后。此次他曾经再次入剡,直到天台而还。他的目的,还有到山阴看望已经于天宝三年告老还乡的其好友忘年交贺知章。贺是他的知音之一,称其为“谪仙人”者也。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诗人在悬崖半山间见到东海日出,又听到空中天鸡鸣啼。《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而鸣。”在这一片曙色中,诗人已经接近仙境了。
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诗人迷恋山花,倚石观赏,忽然发觉天色已晚。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景物一步步变换,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登上山后,诗人看到海日升空,听到天鸡高唱,本是黎明景色;却又忽觉暮色降临,晨昏之变,何其倏忽!至于千岩万转,道路不定,山花烂漫,则又何其迷离恍惚。
正当诗人沉醉其间时,忽然听到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声音大得可怕,不但震动岩泉,而且使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慄,层层山峰也为之惊惧。这时候,天色也变了,只见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荡漾,湖面腾起云烟。这样的场景,让人惊惧,叫人不安,预示着有什么事将要发生。
“殷”,盛大,此作动词,兼有充满之义。“层巅”,层叠的山峰。“澹澹”,水波淡荡状。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山丘峰峦崩裂倒塌。仙人洞府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打开。“列缺”,就是闪电。“洞天”,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处。这里作者连用四个四言短句,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诗人向洞中望去,青天浩荡深远,怎么也望不到底。令人惊奇的是,太阳和月亮交相辉映,一同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金银台。云中的神仙纷纷从天而下,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飘然而行。那场面真是壮观啊,只见老虎弹着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成群列队,纵横如麻。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云神,这里泛指乘云而下的神仙。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宫廷生活的印迹。
天门打开以前,情景昏暗恍惚,响声惊天动地;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使人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忽然间,诗人感到心惊魄动,从迷离恍惚中一下子惊醒,神仙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不免深深叹息。“恍”,觉醒貌。“嗟”,叹。梦幻中的仙境,景色奇美,场面宏大,气氛浓烈,感情炽热。但是好梦不长,诗在梦幻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回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诗人醒来时只见到身边的枕席,此前烟霞缭绕的仙境全已消失,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世上行乐之事也同梦游一样,是那样的虚幻;自古以来人间万事就如同东流之水,一去不返。这一深沉感慨中不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他似乎已看破红尘。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末段因梦而悟,归到“留别”,表明绝意仕途、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他说: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我且放任白鹿行走于青崖之间,从容骑着它去访寻名山;我怎能低眉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欢颜!
“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折腰”,语出自东晋陶渊明,他说“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去官职,归向田园。李白此诗最后两句,似乎来得很突然。这是有缘由的。诗人在长安只是被当作侍应文人,参与朝政的壮志始终难酬,因而抑郁不平,加之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权贵们对他不断地攻击和排挤,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
评解:
诗题中已点明“梦游天姥”之意,但天姥山实际上只不过是小山一座,诗人为什么要把它写得那样高,高过五岳,甚至与天相接,横跨天宇?固然,这是诗人的幻想和夸张,但诗人借梦游而夸张其辞,其目的何在?诗题中又有“留别”二字,却并无抒写离怀之意,倒是用十分之八九的篇幅去写恍惚迷离的梦境,这又是为什么呢?
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也有人认为,此诗是留别述情,借述梦而意欲访道求仙,追求光明的世界,并以梦中的仙境为自由、快乐的象征。但诗中梦游一段分明有许多可惊可怖的景象。它开始使人无限神往,初登山时也令人心旷神怡,及至山中时就不完全是赏心乐事了,甚至使人感到阴森恐怖。有人以为,这是在对光明的追求中,伴随着的焦躁与不安,是诗人在访仙求道中被暂时压抑下的悲愤在梦中的反弹。
清代诗人陈沆的解释独出一辙,他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希望有所帮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当提起唐代大诗人李白,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这些气吞山河的优美诗篇,内心也会为诗篇中那种豪迈奔放,畅快无比的美妙意境所陶醉。李白,这位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被世人冠以“诗仙”的美誉。
李白生活在公元八世纪,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家庭早年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经商,据说李白就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那时的碎叶城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属于唐朝政府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五岁的时候,李白的父亲带他回到了署中,居住在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市一带。唐朝的署中是个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不仅受过西域文化的洗礼,得到儒家的正统教育。他还读了很多道家的,纵横家的杂书,接触到了非常广泛的文化知识。他曾经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自如”。
李白在年少时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常常喜欢与道士谈经论道,受到不少习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中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一方面要做超凡脱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他构成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的一生四处漫游,25岁时,他跋山涉水走出川蜀,漫游各地,广事结交,以培植声望,希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他曾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密”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等等,在李白的笔下,祖国的水水水水纷至沓来,它们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他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等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宽阔的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然而,李白这种自由不羁的个性,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此,他一直未被重用。于是他又书剑漂零,漫游在祖国如画的山河之中。
开元24年即公元736年,李白偕夫人及女儿,投奔他在任城县即济宁做官的六叔父,并且寄家在贺兰氏酒楼,就是现在的太白楼。
李白在任城县贺兰氏酒楼寄家时间,长达2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饮酒赋诗,会朋别友。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与一代诗圣杜甫的会面。当时的李白已经45岁了,而杜甫只有36岁,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以诗文相勉,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这一段时期也是李白诗歌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像《行路难》、《将进酒》、《梁父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均作于太白楼。
他那无比优美的诗篇,征服了好友杜甫,“诗圣”杜甫称赞他的诗为“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当时,另一位有名的诗人贺之章,看到他的《蜀道难》,看第一句马上就大为吃惊,并称赞李白说,你恐怕不是我们这个地上的人吧,你好像是摘仙人。从此以后“摘仙”这两个字,就跟着李白一生一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静夜思》,寥寥数句,却意味深长,传诵长久而不衰。客居他乡的人们每当思念家乡之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千古绝唱。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多首,其中的很多诗篇,如今已经走出了国门,翻译成各种文字,受到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和传诵。
李白的名字也同他的诗歌一样,早已融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财富与遗产。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说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绵阳的江油诞生了,故乡的水水水水孕育了他的盖世才情,他以自然天成,飘逸豪迈,雄浑壮丽的诗篇,登上了浪漫主义诗坛无人企及的顶峰。这些诗篇如长江大河,激荡着炎黄后裔的灵魂,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李白漂泊的一生中,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他魂牵梦绕的记忆。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一九六二年,李白故里的人们开始筹建李白纪念馆。一九八二年,这所融观光旅游、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名人博物馆正式开馆。
该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江油市昌明河畔,包括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太白诗书画院。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这里有宏伟的建筑群落,优美的园林风光,丰富的陈列收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江油李白纪念馆内,除了宋代在李白故居遗址修建的陇西院、太白祠之外,后人又建有李白衣冠墓、粉竹楼、李白胞妹李月圆墓。至今,江油市内有青莲故居、读书台、匡山书院、洗墨池、磨针溪等等三十多处李白遗迹,足可令人大发“思古之幽情”。
李白的出生地在江油市的青莲镇,青莲镇在唐代为“清廉乡”。据传李白自称“青莲居士”,即含有与家乡谐音的意思。到了宋代家乡人为了纪念李白,就把清廉乡,改为了“青莲乡”也就是现在的青莲镇。青莲镇有一处名为“漫坡渡”的景观,这里水清见底,相传是李白的母亲经常洗衣服之处。史料记载,李母洗衣时,有鱼跃入蓝内,烹食之,觉有孕,于是生下了李白。这则由来已久的民间传说,也使“漫坡渡”成为了青莲镇的代称。
陇西院是李白青少年时居住的地方,虽多次遭到战火的毁坏,但是历代都在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陇西院大门,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门口有一幅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
“粉竹楼”据传是李白为其妹李月圆修造的闺楼。传说李月圆常将脂粉水泼向楼下竹丛,年深日久,故有“粉竹楼”之称。
粉竹楼后面约500米,有一个直径约1米,水呈墨绿色的水池,人们认为这里就是李白和他的妹妹洗涮笔砚之处,所以就有了“洗墨池”这个名字。
陇西院的后面有李月圆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关于少年李白和一位老婆婆之间的故事。相传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陇西院前的小溪,人们称之为“磨针溪”,在溪边还建一个磨针亭。
隔溪不远是太白祠,祠内有陈列室和明碑。陈列室收藏有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诗词,明清版本李白诗词注疏,以及李白遗墨、遗迹的照片和拓片。
李白一生都爱皎洁的明月,并留下了许多关于明月的诗篇,如《月下独酌》吟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重现了诗人当年把酒邀月,怀古思友的意蕴。
在距李白故居不远,有几处遗迹,如邀月亭、月爱寺、指月庵等,都是传说中李白赏月读书之处。
李白宛如一颗闪耀的巨星,他的光辉照耀了整个盛唐,照耀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
李白的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有“东风”“秋风”“香风”“长风”“雄风”“风雪”等等,不同的风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李白的诗风是什么?请看下文。
【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 诗风
一、导言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
(一)豪迈雄放
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蜀道难》写秦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诗人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兼有。儒家济天下的思想成为他终其一生热烈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又影响着他追求绝对自由,藐视权贵甚至求仙访道;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以致养成了一种傲兀不屈的豪放的性格,三种思想集于诗中,从而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之美。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以雄奇的笔调、热情奔放的豪情,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历史故事、神话传统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写得气势雄浑、磅礴峥嵘、风光变幻,此其一。其二,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情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反复出现,构成了全诗的感情格调,标志着感情的爆发,延伸和收束。文句虽然相同,而含义和作用却大有差别。其三,诗用赋体,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甚至以大量散文句法入诗,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无拘无束的语言风格,从而创作出一种有别于魏晋的新型杂言诗。在用韵方面,大多采用以开口度大的元音韵母押韵来表达豪放的感情,同时,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表达出自由用韵,极尽变化的特点。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豪放雄壮的美。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中赞道:“吾读太白诗,喜有豪放味。大不满现实,遂有游仙醉”。这确实是中肯之语。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气象、开阔的胸怀与轻快流走、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体,创造出豪放而俊爽的诗歌境界。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写天门山雄峙一方的气势和江水的广阔浩渺,以情写景,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情赞美。这首诗正是诗人豪放个性、博大胸襟的形象写照。
诗人傲岸不苟、追求自由的个性,必然同当时的社会发生矛盾冲突。也正如此,他的这种个性和蔑视等级制度的反抗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古风》第十二)。“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些诗歌,在政治上都体现出诗人对富贵权势的高度蔑视,也体现出诗人豪迈雄放的诗歌风格。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无论是“咆哮万里”、“奔流到海”的黄河,“白浪如山”、“涛似喷雪”的长江,或是“屏风九叠云锦张”、“巡崖沓障凌苍苍”的庐山,“连峰去天不盈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都显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经过了诗人的感情锤炼,凝结着他追求自由、冲破束缚的精神,也体现出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豪迈雄放的诗风。杜甫曾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称他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这些赞誉,正好说明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二)俊爽飘逸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不仅能摆脱格律的束缚,而且能灵活自如地表达,处处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李白的诗风又呈现出俊爽飘逸的一面,诗歌的命意立格出人意表,超凡脱俗,往往不屑于为格律所束缚,而是追求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如他在《赠孟浩然》中写道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其诗首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番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李白的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出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魅力,读之令人心神一爽。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仅四句,却写得气势飞动、景象壮阔。诗人渲染了香炉峰的美,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出不寻常的背景。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极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现出一派蓬勃的朝气,显示出诗人境界高远、俊爽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景象、开阔的胸怀与流走轻快、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炉,创造出俊爽飘逸的意境,表现出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如《陪侍朗叔游洞庭醉后》:“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山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新颖活泼、富有情趣。读后令人心神爽快。又如《陪族叔刑部侍朗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道》(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写清幽空灵的夜景,别有一番飘逸情趣。诗人歌唱酒月,篇篇意新,句句动人,或“月下独酌”或“把酒向月”,或“唯愿当歌对酒时”,而此诗则别开生面,独树一格。“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赊”字将诗人与月亮亲密融洽的关系表露无遗,妙趣横生,一字传神,这首诗的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想象新颖奇特,出人意表,可谓奇之又奇,给人以飘逸的审美感受。杜甫曾对李白的诗风予以高度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对李白的这一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李白诗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幻的神话传说来表现他热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现其俊爽飘逸的诗歌风格。例如《梁甫吟》诗,诗人刻划自己上天叩关、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攸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这首诗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写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处处涌透出飘逸之气,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李白写了许多幽美恬静的风景诗,写景之中表达出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学思想,诗句中含蓄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体现出诗人俊爽飘逸的优美诗风。如《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道:“楼观岳阳尽,川迥迥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写此诗时,李白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的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与诗人分享着欢乐与喜悦。“山衔好月来”,这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飘逸、诙谐和风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起舞,仪态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等超脱豁达,豪情逸士,溢于言表,何等风流倜傥,难怪韩雪称“倜傥人诗必飘逸”。
(三)清新自然
李白崇尚道家思想,师法自然,又从南北朝民歌中吸取营养,他的诗毫不矫饰,冲口而出,语言明朗自然,构成了他的诗风清新、直率、自然的特点。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首诗诗意明朗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全诗饱含着令人神往的韵味,确实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写景疏朗有致,不主刻画,接近写意;写情含而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自然清新,虚含概括,力避雕琢。本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行文如流水,纯粹任天然。又如反映人民纯朴生活的《宿五松山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友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写荀媪一家诚挚款待客人的情景。荀媪的淳朴真挚,诗人的感激惭愧,都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表达出来。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新,不露雕琢痕迹而颇具情韵。
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的又一体现就是他诗中的许多抒情句子明白如话,晓畅自如。例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等都是直率自然的语言。”
李白的诗语出天然,音调清越,感情质朴而又委婉。如“妙绝古今”的《静夜思》:“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是信口而成,真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的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这正是“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李白有一些绝句既不苛求音调的平仄,也不讲究上下句的粘附,颇富民歌风味,语气风格同样清新自然,。如《横江调》其一:“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诗的开头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朴,充满地方色彩。“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挚,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到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出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写得活龙活现,令人觉得可信而又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透视规律上看,近大远小,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了远处的瓦官阁。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弛聘丰富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起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然而语言自然晓畅,明白如话,可以说,这首诗是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的典型。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在各体诗歌中,他的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写得最好。因此,李白常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热烈奔放的感情,塑造雄伟壮阔的艺术形象,获得很大的成就。他的绝句,特别是七方绝句,写得新鲜活泼,自然可爱,在艺术上常常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乍看起来好象毫不费力,脱口而出,但表现感情异常深刻,使人玩味不尽。例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这些诗歌,其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明朗自然,摒弃了雕琢和辞藻的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云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可以说是他诗歌语言的生动写照。李白诗歌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正是表现他豪迈不羁的思想感情的良好形式。
三、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一位作家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言,李白的震慑力无人能及。他像一阵雷霆、一股狂飙,以其壮丽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人。他以其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李白诗歌的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从盛唐至今,都是诗坛楷模,影响、熏陶和培养着后世诗坛群星。他的诗歌,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他的名字,千秋万代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版。 [4]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 齐鲁学刊 , 1992年第5期 .
李诗富于气势的表现之一是感情抒发的透彻、淋漓尽致,这是一部分李诗的特点;李诗也有感情表达十分含蓄、隐蔽的时候,他将真情实意很深地包藏起来,并不急于裸露无遗地坦然公布,读者应在作一番探颐访幽之后,始能完全理解。含蓄、隐蔽并不等于含糊、隐晦,它既是李白对古典诗歌比兴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特定情况下表达特殊情绪的需要。
李白诗歌的富于比兴不是偶然的,不是无意识的,也不仅仅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它是李白创作思想的体现,是他有意识的追求。
掌握了李诗比兴言志的特点,特别是领会了李白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重大意义,我们就会发现:李白写高山大川、风花雪月、奇禽异兽、醇酒美人、神仙幻境以及其他一些似乎远离社会、远离现实、远离政治的事物,常常不是他真正的创作目的,而是他的比兴手段。他或借大鹏展翅抒发他的壮志凌云,或借行路艰难形容世途坎坷,或借仙山幻境象征人生经历,或借生离死别寄托远窜之苦,或借日月之蚀预言国运。大量的历史题材是他借古讽今的手段,屡见不鲜的男女之情往往是他孤臣孽子之心的反映。
正是在这些表面上远离政治的事物中,李白寄寓着他强烈的政治热情。正是由于丰富多彩的比兴手段的运用,李白写了一大批政治抒情诗。
《蜀道难》不是简单的山水诗所能概括。与李白此期的《行路难》等诗联系起来,它应是李白一人长安寻求政治出路失败以后哀时失志心理的反映,是李白出蜀以来艰辛经历的写照,是他凌云壮志初受重创而发出的悲愤交加的呼号。诗中跋涉在畏途媲岩间的旅人就是诗人自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是简单的游仙诗或山水诗所能概括。
【李白为什么“梦游”】推荐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代李白原文赏析11-0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05-29
李白优秀05-27
秋浦歌 李白07-04
追随李白作文09-15
写李白10-04
李白的生平10-30
李白——《临路歌》01-31
李白怨情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