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习思维导图
依据大脑思维放射性特点,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托尼 巴赞(Tony Buzan)发明了“思维导图”,他在思维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思维导图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思维导图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有创造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你开发智力,强化思维,极大地提高你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的独特结构和人脑里内部的神经元结构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从一个中心伸展出去,通过不同的分叉,再和另外一些神经元相连接。它的每一个分支,都代表着与中心有关的一组内容,再配上活泼可爱的图标,让你能更生动地回忆出具体情形。
因为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所以学习者能把精力迅速集中到主题上。每个人想问题时,思维都有跳跃性,产生丰富的分岔,如果把内容按顺序列出来,思维很可能被打断,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而采用画图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彩色图标来愉悦学习者的心情,还能在每个所能想到的分支上增添新的内容,只要最后整理一下,就大功告成了!在画思维导图时,人会不断有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感受,这会鼓励思想的潮流无止境地涌动。
大脑在不断的刺激下,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能接受新事物。通过训练,你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力达到巅峰状态,令你自己都感到吃惊。你将会学习如何强化你的记忆,当你掌握了记忆这门艺术,你的知识将会更丰富,你的勤奋工作和刻苦学习将会有更多的回报。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第二,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第三,分支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来构成的,次要的内容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支干上;
第四,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如何画思维导图呢?
准备几张白纸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
首先把主题画在纸的中央。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所谓关键字,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或词,可以是名词或动词。关键字应该是具体的、有意义的,这样才有助于回忆。
然后考虑“次主题”,也就是主题的延伸。
最后在“次主题”后面列出更详细的要点。这时要注意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当任何一个要点出现时,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的话,可在画完思维导图后再用数字把它们一一标出来。任何一个“次主题”都要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要尽可能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样可以大大加深我们的记忆。
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好处 思维导图能直观地表达课文和句子的结构,使背诵者无须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课文的结构。从思维导图上可以直观地推断所要表达的内容,能达到快速而深刻记忆的目的。思维导图能直观地给出课文的概貌,无需读者在头脑中形成。而关于事物的准确描述,则留给读者。读者在试探、猜测的过程中,自然地学到并记住准确的描述。因此,用它表现的事物更准确。
“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的, 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那么,“学科思维导图”与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有什么渊源? 怎样才能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思维导图的学习者。
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差异
从直观上看,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确长得很像:1两者都主要是由关键词和引导线构成;2都呈现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层级结构;3都图文并茂。但“长得像”只是表象,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或者说是灵魂上的差异 (如下表)。
综合上表,在思维方式上,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考。放射性思维重视自由联想,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严格要求,想到即合理;而结构化思考非常重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键词的生成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主要依靠绘图者的自由联想或从材料中直接提取,难度不大; 而学科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则要绘图者依据学科特性来进行提炼、概括、添加标注,这对绘图者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是一种挑战。 另外,在功用上,思维导图侧重“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 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 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难度更高,但其教学应用效果也更明显。
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渊源
学科思维导图的原始基因(关键词、引导线、层级关系、色彩与图形)均来自于东尼·博赞所发明的思维导图, 但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根据学科教学效能提升的需要,陆续将这些原始基因与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逻辑学、教育心理学、记忆技术以及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内在思维发展规律、课程改革思想、考试规律等基因进行重组, 最终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个概念, 并重新设计了品质标准、绘制方法及学科教学应用策略。通俗地讲,学科思维导图继承了思维导图的主要元素和表现形式,所以它们长得很像,但在内涵上深度整合了逻辑思维及学科教学思维,使之更加适用于提升学科教学效能。当然“转基因”只是一个比喻,两者不是同一技术领域(一个是生物工程,一个是思维工程),所类似的是“重组”与“融合”的模式。
如何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
如何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谈。
第一,道的层面(明确方向)。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使知识的学习从“记忆导向”转变为“理解导向”,并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如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等)。
第二,法的层面(明晰规则)。为保证学科思维导图的品质,我们在反复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科思维导图品质管理十二条标准》。
形的六大标准为:1“一图一中心, 主题要突出”,也就是说一张学科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中央图,不能多中心,主题要明确。2“主干不超七,记忆好管理”是指一般学科思维导图的主干最好不超过7个,因为人脑同层级记忆宽度一般是“7±2”,超过7个容易乱,但主干也不宜过少,那样说明思维广度不够。3“层级三至五,宏观到具体”,层级主要指思维深度,研究发现三到五层最好,层级过少知识处理不到位,层级太多容易跑题。4“易读信息大,导线须转平”,学科思维导图的内容比一般思维导图的信息量大,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的深加工和理解而不是强调记忆。5“关键词精准,增减都不行”,优质学科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要精练到增一字多余,少一字不明,绝不能是大句子, 因为罗列句子并没有启动思考。6“色域区分明,一眼就看清”,指要用不同的颜色将知识模块进行区分,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忆图”时也可以根据颜色来进行回忆。
神的六大意识为:1“目标意识”, 画学科思维导图首先目标要清晰,如一篇课文要解决哪几个问题?2“问题意识”,这是更重要的,学科思维导图的展开一定是由问题引导的,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3“要素意识”,指什么样的体裁就要提什么样的要素,如说明文的要素是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记叙文的要素是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4“层级意识”,指同层级及上下级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不鼓励个性化的随机发散。5“对象意识”,是指画学科思维导图要分学情、分学段、分对象,不能过于艰深,也不可浅薄,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6“规律意识”,强调一张优秀的学科思维导图,一定要把考试规律 (题型意识、考点意识、解题策略)和学科规律融入学科思维导图之中,只有这样,才是对提升学生学科水平有用的。
第三,术的层面(用对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非常简单,我们编了一个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一画中央图, 主题要突出;二画图主干,大项要列清; 三把分支画,细节辨分明;四将图画完, 浏览作补充。”学科思维导图的品质不只是由画图的技巧来决定的,而是由绘图者的思维品质和学科功底来决定的,为图而画,忽视图背后的思考方法, 是舍本逐末。因此,教师要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必须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逻辑能力(如概括、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等),学习有效的思维方法(如发散、聚合、递进、转化、辩证等),另外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也是重要基础。
显然,绘制一幅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比画一幅随心所欲的“思维导图”要难得多,但正因如此,它对提升学科教学效能的作用才是巨大的。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擅长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则正处于初步发展之中,要理解英语的语法知识、句式结构,特别是语篇这种在交流过程中由一系列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并非易事。若教师仅采用抽象的讲解,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特别是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更会觉得困难。因此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语篇教学中,在语篇的单词拓展、语法理解、听说表达、故事梳理、复习整理等方面用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起到整合相关知识,搭建语言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篇的作用,从而能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思维导图用于Lets learn的语篇学习
在PEP(2012年版)第二册第二单元《My Family》Lets learn中,学生要学习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等单词。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单词的含义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理解,教师制作了“Family tree(家庭树)”的思维导图。图由三个部分组成:1.主题Family tree(家庭树);2.从grandfather,grandmother往下引出两个分支(father, mother一个分支,uncle,aunt一个分支),再往下引出四个分支(分别为brother,sister,me,cousin)3.用线条建立层级关系和并列关系。
在家庭树中呈现了第二单元中还未涉及的单词uncle,aunt,cousin,虽然这些单词要在后续的学习中才会碰到,但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时可能会涉及舅舅、姨妈及表亲这些称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适当拓展,并相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中文中的叔叔、舅舅、姨夫,英文用一个单词uncle来表示,姨妈、舅妈用aunt来表示,而cousin这个单词更是一词多义: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通过这幅思维导图,教师不必过多地去解释每个单词的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些词汇的含义并获得一定的拓展,长此以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句、篇的学习和实际运用打下基础。
二、思维导图用于Lets chant的语篇学习
PEP(2005年版)第七册第一单元《How do you go there?》中的Lets chant中涉及下列频度副词: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never,虽然单词表中有这些词的中文意思,但学生往往不太关注,在实际运用中也拿捏不准这些频度副词的频率大致是多少,选择的频度副词未必恰当。如果教师只是把每个频度副词的出现频率机械地介绍一遍,学生听过以后印象不深,教学效果未必理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鱼型思维导图”的主题、分支,但在每个分支中并不写出这些频度副词,而只写出它们的频率,让学生观察这幅图,请他们选择频度副词并贴在合适的位置。这种类似配对的小游戏,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鱼形图则将不同的频率以层次递进的顺序排列开来,直观易懂。学生们有的翻书,看这些单词出现在哪些对话和课文中,差别在哪里,有的翻阅单词表,互相交流。待学生都准备好了之后,教师可以请平时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上来贴单词,一般情况,经过学生的认真查找,准确率都会比较高,如果有学生选错,那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继续让学生自己纠错。通过学生参与完成思维导图,语法知识的教学目标也就轻松达成了。
三、思维导图用于Lets talk的语篇教学
PEP(2012年版)第二册第三单元《At the Zoo》中的Lets talk呈现了动物园里的场景,师生交流看到的动物的体貌特点,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对教材中的语篇进行了整体感知后,要求学生能够将学过的一些单词与描述动物结合起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和伙伴们交流动物的特点,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自由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能力较弱,往往会出现课堂教学时掌握得不错,一到扩展运用的时候就哑口无言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有着各种各样动物的动物园图片,同时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支架——思维导图。
在这张思维导图中,为学生提供了四个基本句式,每个句式的省略号处由学生从分支中进行选择,适时地激活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一些有关动物的单词和一些用以描述体貌特征的形容词的记忆,让学生选择他最感兴趣的动物来说一说,然后再和同伴交流着说,接着在四人小组中加上一些合理的对话,把去动物园的场景表演出来。通过思维导图,教师由扶到放,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提供了平台,实现了语言从有效输入到有效输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用于Story 的语篇教学
英语故事因其富有情境性和趣味性而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但有些故事因其篇幅较长,在课堂中让学生讲述和表演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把故事的主线找出来,再提供一些关键词或短语,那么描述和表演故事就不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了。PEP(2005年版)第七册中有一则特别富有情境的故事叫作“The Story of Little Water Drop”(小雨点的故事),在学生对整个故事整体感知以后,教师将故事的主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教师先利用思维导图将整个故事讲述一遍,然后让学生完成在原文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完形填空:
Its a sunny day. Little Water Drop sleeps in a river. He wakes up.He feels very hot. It may be cooler up in the sky, He thinks.He meets__________and tells him he wants to go to the sky. Little Water Drop goes__________. He meets many__________. They go up together and become a__________. Little Water Drop becomes very__________and fall down into a lake. Little Water Drop is very happy and wants to go to the sky again.
有了思维导图给学生搭建的支架,完成这篇完形填空自然水到渠成了,这其实就是故事讲述的一个支架,有了这样的支架,让学生逐步脱离文本,尝试着自己来讲述故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将小雨点的故事表演出来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五、思维导图用于Recycle的语篇教学
PEP教材Recycle部分是对三个单元知识的回顾和再构,可以让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整体的印象和把握。把原来上课过程中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组织,可让学生对书本中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颇为有用,因为一张思维导图可以把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都包含在内,也便于学生日常携带和相互交流。下图是PEP(2005年版)第五册期中复习时,学生结合Recycle 1(教材中针对1-3单元的内容设计的复习单元)制作的一张思维导图,通过主题“Talk about Willow School ”(谈谈柳树小学)将前三个单元的知识点——教师、课程和中餐有机地整合起来,简洁易懂且一目了然。学生在谈论柳树小学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回顾复习了前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对于全面提高和发展一个人健全的思维品质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赋予人的思维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思维导图与英语教学巧妙地结合,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在加强记忆、梳理语法、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复习整理等方面是非常实用的。实践证明,用“思维导图”指导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由浅及深、由粗到细逐层深入的状态,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了层次性;更重要的是,“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当然,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导图也不是万能的,不必机械、生硬地使用,而是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灵活选用。
思维导图的作用
(1)、成倍提高您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2)、激发您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
(3)、让您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您将能够达到众多您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笔记,顺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
(4)、让您具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向您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您的偶像和对手。
(5)、让您尽快掌握思维导图这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能同时让您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象,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它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您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您的大脑最佳表现。
思维导图的优势
1、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图像的使用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字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2、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您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开展业务或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会引导您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可以为您的知识融会贯通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恰恰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能否具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关键。
思维导图的作用
做笔记:平时需要记录要点时,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围绕中心主题将关键词记下,再将相关内容简短提取,用关系线连上,加以组织。无需再长篇大段的记笔记,那样重点不突出并且浪费时间。
温习:将已有的知识资料用思维导图将框架整理出来,架构分层清晰明了,省去死记硬背的东西,更多的是理解记忆。毕竟是自己用心整理的,看到每一个节点,便能想起相关的内容是如何关联的。
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意见都是被考虑的,可以提升团队归属感及加深组员之间的交流。在共同思考的同时,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意,然后创意生创意。
选择:当我们要做选择时,特别是对于选择困难症的人,使用思维导图可以理性选择。用思维导图将选项全方面的进行分析,不管是因素、目标、限制性还是后果,每一项都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以此为参考做出决定。
展示:在演讲、解说时是适合的,用思维导图将要自己的构思有组织的展示出来,让听者结合思维导图更好的理解并记住演说的内容。
计划:当进行计划时,将所有所想有罗列在思维导图上,然后根据目标需要进行有序的安排。在别人阅读计划时便能很容易的了解计划的脉络,方便跟近。
心智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式。它是普遍地用作
在研究、组织、解决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心智图是一张集中了所有关连资讯的语义网路或认知体系图像。所有关连资讯都是被辐射线形及非线性图解方式接连在一起,以头脑风暴(激发灵感)方法为本去建立一个适当或相关的概念性组织任务框架。但头脑风暴(激发灵感)方法,语义网路 或 认知体系是没有一个既定制式链去互相连接使用,亦即是可以自由相连接使用的。元素是直觉地以概念的重要性而被安排及组织入分组、分支,或区域中。会集知识方法是能够支援现有的记忆,去思考语义的结构资讯
心智图通过在平面上的一个主题出发画出相关联的对象,像一个心脏及其周边的血管图,故称为“心智图”。由于这种表现方式和人思考时的空间想像比单纯的文本更加接近,已经越来越为大家用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语义的网状结构(Semantic network),因一个了解人类学习的理论在19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并且在1960年代早期由Allan Collins 和 M. Ross Quillian发展成心智图。由于Collins的贡献和公开研究(在学术、创造力和生动的思考上的成果),他则被认为是心智图模型之父。
心智图(或者是相似概念)被教育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和其他学家使用在学习、头脑风暴、记忆、视觉记忆和解决问题已经有几世纪。而在上世纪这位有名的思想家托尼?博赞宣称发明心智图模型。他说他的想法来自Alfred(en:Alfred Korzybski)的普通语义学(General semantics),那是一本有名的科幻小说。他发展一些早期心智图的例子,并且生动地将亚里斯多德的概念显现出来。哲学家Ramon Llull(en:Ramon Llull)也同样使用这些心智图。
心智图延伸向许多不同形式发展,同时也在包括学习、脑力激荡、教育、文档规划在创意、记录笔记和工程图表等场合中广为应用。心智图软件工具很多种,例如 :Mindjet公司的MindManager(en:MindManager)是专业的心智图工具,XMind.net 公司的 XMind(en:XMind )有跨平台开源码版和商业专业版及分享网站提供 、及微软的Visio 及以上版本提供了部分绘制心智图的功能。
心智图有许多应用在个人、家庭,教育和业务情况,包括笔记、集体讨论(想法被放射状的放在中心字词周围的节点,并且不需依阶层或连续安排等的优先级排列。而组织以及分类则是为了后面的阶段做准备)、总结、修正、厘清想法。心智图也可以用来整理复杂的想法或者是当作记忆的小技巧。举例来说:听演讲时可以使用心智图来记下最重要的字词或是重点。此时,心智图也促进一种合作─色笔创造会议。
心智图可以使用手绘,举例来说:会议或是演讲的粗略笔记,或者可以更进一步的要求质感。另外也有一些软件可以用来绘制心智图?见下文? 8月在英国最畅销的平装本小说:由Ian Rankin(en:Ian Rankin),所著的《The Naming of the Dead》(en:The Naming of the Dead),书里也特别提到探员Rebus利用心智图来解决犯罪事件。
学习上的效用
Buzan宣称心智图是一个深奥优秀的笔记方法因为心智图不会导致像其他笔记方式的“半睡眠的恍惚”(semi-hypnotic trance)状态。Buzan也主张心智图全方位利用左右脑的大脑皮质技术,平衡大脑,开发99%断言尚未使用的智力潜能(en: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brain)以及直觉(en:Intuition (knowledge))Buzan称之为“超级逻辑”)然而,学术研究表示这样的主张实际上可能是基于对大脑和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误解的销售宣传。评论家主张“脑半球侧化理论”(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 theory )在心智图制作应用时,已经被界定为假的科学。
Farrand、Hussain、和Henney在的学术研究中发现,心智图的技术虽然有限,但在对照其他喜好的读书方式之下,发现心智图在大学生的记忆上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于600字的文章的记忆增加了基准的10%以上,其他读书方式则减少了基准的6%)更在一个礼拜之后发现,除了在运用心智图的学生上有了健全的改善,使用其他喜爱方式读书的受试者,在笔记动机上皆有明显的减少。
然而Farrand以及其他学者表示,即使如此,但学习者却倾向使用其他学习方法学习,其原因为使用心智图是一种陌生的手段。也正因此,心智图在“记忆增强”技术的地位上并未得到依赖。
不过在Pressley,VanEtten,Yokoi,Freebern,和VanMeter的研究发现,关于更好的学习方面,学习者着重学习材料的内容更胜于担优任何一个特殊的笔记方式
思维导图训练的好处: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①成倍提高您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②激发您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
③让您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您将能够达到众多您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笔记,顺 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
④让您具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向您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您的偶像和对手。
1.只记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节约50%到95%的时间。
2.只读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节约90%多。
3.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以节省时间:节约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可以节省时间:总共节约90%的时间。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主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重要的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8.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大脑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
10.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这会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有可能没有穷尽地流动。
11.思维导图与大脑自然的完成或完整欲望相符合。
12.大脑不断地利用其所有的皮层技巧,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
思维导图的规则
1突出重点
● 一定要用中央图象
● 整个思维导图中都要用图形
● 中央图象上要用三种或更多的颜色
● 图形要有层次感
● 要用通感(人的多种生理感觉共生)
● 字体、线条和图象的大小尽量的多样化,丰富的多样性
● 间隔要有序
● 间隔要合理
2发挥联想
● 要在分支模式内外作连接时,可以使用箭头
● 使用各种颜色
● 使用代码
3清淅明白
● 每条线上只定一个关键词
● 所有字体都要统一标准化的字体写
● 关键词都要写在线条上
● 线条的长度与词本身的长度尽量要一致
● 线条与线条之间要连接上
● 中央线条要加粗
● 边界线条能“拥抱”分支轮廓
● 图形画得尽量清楚
● 词语要横着写
4 形成个人风格
● 突出层次
● 使用数字顺序
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为什么?因为从中心开始,可以你使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能更自由,更自然的表达你自己。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为什么?因为一幅画抵得上1000个词汇,它能帮助你运用想象力。图画越有趣,越能使你精神贯注,也越能使大脑兴奋!
3.在绘制的过程中使用颜色。为什么?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够让你的大脑兴奋。颜色能够给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而且,它很有趣!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链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为什么?因为,如你所知,你的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如果你把分支连接起来,你会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东西。把主要的分支链接起来,同时也创建了你思维的基本结构。这和自然界中大树的形状极为相似,树枝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假如大树的主干和主要分支,或主要分支和更小分支以及分支末梢之间有断裂,那么它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你的思维导图没有连线,一切(特别是你的记忆和学习过程)都会崩溃,链接起来!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桠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6.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为什么?因为达到单个的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和灵活性。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当你使用单个关键词的时候,每个词都更加自由,因此也更有助于新想法的产生。而短语和句子却容易扼杀这种火花。标明关键词的思维导图就像有灵活关节的手,而写满短语或句子的思维导图,就像手被固定在僵硬的木板上一样。
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 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 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现在它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用于记笔记的范围, 是一种在欧美盛行的教与学的形式。其概念及其理念基础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是把人脑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
1 思维导图的制作
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极其简单, 它只需要一张纸和几支彩笔就可以制作, 思维导图的使用也没有任何年龄、学历或专业的限制, 可以这样说, 上至90多岁的老人, 下至5岁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作为自己提高学习和思维技巧的工具 (事实上国外已经在幼儿园就教小朋友使用它) 。徒手做导图的步骤是: (1) 准备一张较大的纸, 把“主题”画在纸的中央, 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 (2) 考虑“次主题”, 也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 (3) 在“次主题”后, 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 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 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 (4) 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它形象表达内容。可用不同颜色, 图案, 符号, 数字, 字形大小表示类型、次序……图象愈生动活泼愈好, 使用容易辨识的符号。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借助电脑来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 用电脑软件来作图也不是很困难的事。目前, 针对思维导图的设计特点而开发的软件很多, 通过它们也可以快捷地制作出一幅思维导图的作品。我在开始学习思维导图的制作时, 也试用过很多软件, 最终因为易用性, 兼容性和英文版的原因, 推荐大家使用两个较实用的软件制作导图, 它们就是mindmapper5.0和MindManager6.0 (实际上常用的Word, Powerpoint等字处理软件也可以制作, 只不过不如专门软件来得方便) 。
2 学生的运用方法
2.1 复习归纳
经常听到有学生说看了化学书本后, 看得懂, 但作业仍不会做, 甚至有学生看了很多遍了, 但成绩没有太大提高,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看了书本后, 没有及时归纳总结, 没有提炼课本知识, 所以知识点并没有真正的记牢, 做题时由于记不起可用的知识, 自然要出现差错, 化学知识其自身特点决定了需要一定的归纳和记忆能力, 而思维导图正是这方面的得力助手, 不然智障者也不会通过它获得成功。利用思维导图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及时的复习对于学生的记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一节课的复习往往容量大, 学生笔记整理几页, 很难快速复习。一张思维导图在手, 丰富的图像, 紧凑的内容, 一章的内容四五分钟便可搞定, 大大节约了学生的复习时间, 学生的记忆将会得到改善。在学生做复习归纳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导图, 然后把画出的图跟老师事先画好的图相对比, 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完毕后可以公布在教室的学习栏里给大家相互对比, 进一步加深学习的记忆。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的案例:
例如, 我们学完《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的内容, 需要检测自己的对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如何。首先, 我带领学生列出这一单元的知识块:1.几种重要的合金;2.金属材料;3.常见合金;4.金属的化学性质;5.金属活动顺序;6.铁的冶炼, 作出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
然后就这些知识块, 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内容, 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最后与老师的图对照, 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有遗漏, 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 然后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强化学习
一张思维导图在手, 丰富的图像, 紧凑的内容, 大大地节约了学生复习的时间, 受到学生的欢迎。
最后, 根据所学内容, 做相应的练习, 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2.2 学生课堂小组讨论
化学协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科学学习方法, 而思维导图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调动协作上的优点。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 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可以轻而易举地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思考创作, 而且极大调动每个同学的兴趣和动手欲望。比如高一预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 小组学生按以下的问题讨论制作相关思维导图:什么是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的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有哪些计算公式?学生经过小组讨论, 画出囊括本章重点内容的思维导图。通过画这些思维导图的训练,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高中新课程的教学中, 也有大量学生协作研究问题的栏目, 也设想可以让学生用导图来组织学习, 画出相关的导图, 利于对结果进行评价, 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做化学笔记
学生在化学课堂做笔记时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老师讲的东西全部记下来, 自己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而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只记录关键词, 将要以词语记下, 把相关的意念用线连上, 加以组织, 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思考问题, 由于采用了曲线和无限分支的方式, 能够很容易地了解所学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学习高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章时, 涉及到的概念、计算公式相当繁多, 学生很容易搞混。借助下图可以帮助他们从大量的笔记中解脱出来。
2.4 制订计划
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做化学复习计划, 但一般都是流水账的形式, 没有清楚的流程, 如果我们用思维导图做计划, 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点画出来, 得到清晰的知识网络图, 通过这个图就能环绕主题思考, 不会迷失方向。如果在研究性学习前制作研究计划, 可以使计划一目了然, 便于实行和互相交流, 也利于教师的监督和指导, 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载体。在课题研究完成后也很容易通过这个计划导图书写出报告, 各小组把各自的导图做为最后成果展示出来, 能促进相互交流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3 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几点思考
(1) 当然, 不是所有的化学新课程内容都适合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只是一种手段, 不能代替任何东西, 在实验理论学习时,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 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但涉及化学动手实验学习还需学生真实体验, 学生应该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实验, 领会正确实验操作的真正含义。
(2)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应该是逐渐养成的。所以不要过分地要求学生做得多完美或者限定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就要充分掌握思维导图, 要学会逐步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除了学习, 其他的事务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清晰表达, 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一年多来, 笔者也把思维导图用在各个方面, 比如:做一个旅游计划, 一次年级段的会议记录, 读书笔记等, 能真切体会到它的高效性, 很多学生在使用后也觉得在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的可能。
(3) 如果电脑条件不具备, 建议学生用彩色的笔徒手来画思维导图, 虽然没有软件做出来的整齐, 也没有软件所持有的一些特性, 但是徒手画法是非常实用的, 不仅不受软件、地点的限制, 而且画出来的导图很有个性, 适合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0-01
1.引言
思维导图(英语:Mind Map),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是由英国的托尼·博赞(Buzan Tony.)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工具。
思维导图在各个方面应用都极其广泛,但尤其是在学习上影响最为深远。思维导图应用包括图片、图形、词语等信息表征工具来呈现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思维顺序关系,实现概念表征的可视化。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它的应用有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目前的学生,学习内容多且深奥,其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 要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有好的状态和好的习惯外,好的学习方法和工具也尤为重要。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种工具。
2.高中学习的现状分析
高中学习过程中, 有部分学生存在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一些知识情境难以理解和难度大。因此,有的同学尽管在学习上下了功夫、付出了努力,而还是学不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中学科中问题的多因素使学生易受干扰或忽略某个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的是显性因素, 有的是隐性因素,而隐性因素有时在问题中起指导作用,有时在问题中又起干扰作用。因此,对问题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将知识情境和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将知识有机联系,排除干扰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学习中的分析问题欠全面。往往由于学生没有掌握高中浩繁的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较难的问题,往往需要挖掘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才能导出结论。
3.思维导图在高中学习中应用
3.1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课堂中做好笔记可以起到储备资料、积累知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提高效率等作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认真做好笔记对学习有较大的帮助。然而,有的同学为了记好笔记而影响听讲,导致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以至于漏听很多重要的信息。另外,传统的笔记往往容易忽略一些关键词和重点,同时缺乏条理性,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加强知识的巩固。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确定中心主题后,采用连线的方式将老师所讲的内容重点作为下一级主题,并根据其所属关系建立同级或向下延伸。这样,一个多维的、丰富的思维导图笔记就建立起来了。这样记笔记速度比较快捷,可以集中精力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而且重点和难点均清晰地体现在思维导图上,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大脑和便于记忆。因此, 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是从记忆、思考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座桥梁。
3.2利用思维导图记忆知识
记忆知识就是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再认和回忆,记忆具有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的规律,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重新回想起来。记忆的方法较多,通常有理解记忆、联想记忆和对比记忆等,大多更加关注记忆的的当时效果,而忽视记忆的牢固度。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忆,由于关键词在中间的显眼位置,各主题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可灵活组合, 能有效改善记忆力,使记忆的深度加强且在关键词之间易于产生清晰的联想, 加强记忆的广度。因此,利用思维导图能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和语言等各方面的潜能,是记忆知识行之有效的工具。
3.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养成复习习惯,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做到和做好的,复习是巩固和提升学习水平的有效手段。复习效果的优劣,其方式方法很重要。有的同学喜欢考前突击, 拿着书本没有目的和规律地背诵, 知识都是一些杂乱的碎片,对知识的掌握是欠缺的。若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可以建立知识框架, 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生成一张清晰而形象化的综合性大图。根据该图逐一回想课本中的具体内容,深层次理解各章节间的关联,使复习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且能达到永久记忆,牢固掌握。因此,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使学生不用担心复习的内容多而乱,实现复习的条理性, 加快复习的进度和效率。
4.结语
思维导图的利用,易于将知识组块,使不同章节之间形成有机联系,集成化程度较高,容易从复杂的知识关系中找到其中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11,(8):120-122.
[2]王翠萍,胡石,宋佳.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1,(7):66-68.
[3]陈云辉,谢百治,赵丽.思维导图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 20(1):10-11.
很有幸参加公司安排的思维导图的学习,在此首先感谢公司提供的此次非常风趣且实用的学习机会。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整理思路,层次感强而不累赘、框架清晰且不容易遗漏,简单明了、快捷缜密。
通过用思维导图来记笔记、总结工作、做职业规划等等,我受益匪浅:
1、我的思绪可以任意驰骋,所想无不及,因此很难疏忽任何一点想法或者关键点。
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摒弃自己言辞穷尽的缺陷,尽情发挥自己涂鸦的本领,将联想的翅膀尽情打开,记录点点滴滴的细枝末节,可谓是其乐无穷呢。
3、思维导图提倡的是抓关键字、关键词,这将迫使我们思考事物的关键点。
4、色彩缤纷,图形多样,可以让我们的大脑长时间停留在这个美丽的画面,增强我们的记忆力。
现在,我越来越感觉思维导图在我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我写工作总结用思维导图,读一本书或一本书中的一节,也用思维导图,甚至自己一个短期的规划,也用思维导图,因为这样我可以很方便地看出有那些遗漏,有哪些重复。
思维导图像一棵大树,有很多枝干,枝干可以有很多细小的分支,可以向各个方向延伸,然后挂满累累硕果。回忆我们之前为了写一份月度总结,都是绞尽脑汁、费尽全力、屡次更改,最后还是漏洞百出,学习思维导图后,我的思维很有层次和逻辑,学会了抓关键,学会了量化自己的工作,提高了效率,更主要的是可以用色彩去涂鸦自己的工作,真是乐在其中!
一、思维导图简介
二、了解形象思维
三、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在正式开始之前,大家先热热身,做一个游戏。
24点游戏:4个数字用加减乘除或括号的形式运算,得数24.方法越多越好:大家做做,开始
3,3,3,3; 4,4,4,4; 5,5,5,5; 6,6,6,6;
接下来: 7,7,7,7; 4,4,10,10; 4,4,10,10;这个稍后具体讲解。好,现在进入正题: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向周围发散为~个树状的结构,能同日寸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
从思维导图自身特点来看,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图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首先,把它视为图形,主要是从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的形式来说,它把学习者线性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用图形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不仅从表面上美化了笔记形式,而且有利于唤起学习者对先前知识的刺激,更有利于他们之间对各自隐性知识的获得,对学习群体将有大的促进作用;把思维导图视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自身的优点,来辅助我们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的。
“思维导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有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
二、了解形象思维
在小学阶段,要学好数学,形象思维非常重要。
1、形象思维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思维的发展程度。国内外研究表明,形象思维先于其他思维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思维的发展程度。
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过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另一位诺贝尔奖莸得者李政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请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画科学”。李政道的画题都是近代物理最前沿的课题,涉及量子理论、宇宙起源、低温超导等领域。艺术家们用他们擅长的右脑形象思维的方式,以绘画的形式形象化的表现了这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从两位大家的言行中我们看到形象思维的在思维中的地位。而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让我们想到此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机。
2、形象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抽象性与逻辑性是我们对数学的一般理解。但在《新课标》中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上的阐述,让我们对小学数学有了另一番理解。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定义了以下几个方面并给定了其达成目标。在数与代数方面,《新课标》指出“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在图形与几何方面,《新课标》指出“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直观与推理是 ‘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新课标》指出 “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在综合与实践方面,《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模型思想”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经验形象;“空间观念”、“数据观念”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直观形象;“综合实践”方面的培养的正是形象思维中的创新形象。
由上可知,《新课标》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开放性认知结构为主,这不仅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思维活跃,跳跃性强的特点,更为学生的终身认知打下基础。然而我们在对形象思维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数学中的形象思维须依据几何图形的教学,从而把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简单地局限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之中,甚或对形象思维简单地等同与空间思维,这样的理解是不利于我们开展课堂教学,并可能对学生的终身认知也产生负面影响。
3、形象思维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培养。
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而“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表象,而这一表象就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容量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优劣程度。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所以这一“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不谋而合。
数学中的形象思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直观形象,经验形象,创新形象,意会形象。而这几个方面又能和思维导图的几个主要特征对应,所以说利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和结构性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是可行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做一做24点,7,7,7,7,没有答案; 4.4.10.10;大人可能比较快做出来,不过孩子可能会慢一些。那么怎么跟孩子讲解呢?
我们可以假设算出24的最后一步分别是加、减、乘、除,然后用4和10去代,看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再看剩下的3个数能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比如说最后一步是加法,那么4+20=24,剩下的3个数4,10,10能不能把20算出来;或者10+14=24,那么剩下的4,4,10,能不能把14算出来。如果能算出来,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如果算不出来,就找另外的方法。
最后一步是减法也不行。
最后一步是乘法也不行。接下来看看除法,这个不行。下面的可以:
(10*10-4)/4=24
总的思维导图如下:
大家有兴趣可以做做 3,3,7,7,比较经典。
三、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一)思维导图绘制预指导
1、高度指导。先对某一知识系统进行传统方式的分析讲解,并板书形成一个只有空节点和空联接线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填入合适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以形为主”的知识体系。
比如讲解“数”时,形成以下板书:
数
小数 自然数
2、低度指导。进行高度指导以后在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评价者在只提供根概念的情况下从无开始建构一个导图的技术我们把它叫做低度指导。要求学生从教师或其他评价者所提供的概念来建构一个图。
比如对于相关四边形的图形教学中我们多采用集合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的关系。集合图的优势在于可以清晰表示出各概念的外延和包含关系,但明显的缺陷是它是一个封闭的图形,和小学生活跃的思维特征不相符,不利于形成开放的适合接受的知识系统。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棱形
下图我们就把相关四边形的图形知识制成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它以层级的方式来表述各概念间的关系,同时每一个概念都形成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发散的中心,利于陪养学生发散式和开放式的思维结构。
而把要求学生在自由绘制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张合适的思维导图就是低度指导时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长方形 四边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 棱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四边相等 四个直角 长方形 四个直角
(二)、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1、在课堂教学中,对前后联系紧密的知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以使新知识加入合适的认知位置。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下《小数的性质和意义》一单元时,就可以联系整数、分数的相关知识,来形成一个合适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导图:
数 整数 分数 小数 自然数
同时为以后的奇、偶数;素数、合数;甚至负数、无理数等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培养直观形象,经验形象。对小数中的许多知识点又可以参照整数和利用数位顺序表来解决,这才是真正培养创新形象。
2、在单元复习和整体复习时可以构成一张更大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从“形、色、式”的角度来刺激学生的直观思维,达到内化;从“结构、关联”来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点,达到“经验形象与创新形象”的生成。
具体做法是:在一张纸上把所有的信息组织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每一分支上都写上不同概念的关键词或短句,把每一概念分类并且有层次地分布在图上,而这图上又充满着色彩、图像。这正是大脑自身开展工作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同时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象。
(三)、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多数学生而言,所谓数学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印象,这样的预习显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椭圆,用一两个词写上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作为中央主题,然后从中央主题出发向外画分支(分支多少视内容而定),将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填到主分支线上,当主分支线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重复上述操作。在绘制草稿图形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快速思考的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阅读。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彩色笔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也可以使用“√”、“×”、“?”等符号来标记。如图1所示即为学生预习分数时的一幅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果。另外,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与难点,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进行复习总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在复习中,首先,学生独立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区分重点难点,画出思维导图。
其次,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第三,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的作品,先由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进行补充与深化,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提升,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教师的提高主要是将本章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各章、各单元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让学生自己找出联系,把所有的思维导图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整个过程也是其乐无穷的。
上图即为学生学完正方体和长方体后,复习相关知识绘制的思维导图,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除了按章节复习之外,还可以按照知识分类复习,如代数知识,就有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几个主要分支,每个主要分支再细分为概念、图像、性质及应用等,这样当思维导图完成时,学生也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知识框架。
下面是图形计算公式的分类总结
文字表述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
大家觉得,文字数据和图像(图表)哪一个更容易记住一些呢?
下面的是六年级数学的复习总结导图:
这个手绘的数学导图,大家觉得怎么样啊?
(五)思维导图应用实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工具,通过图示化呈现知识,能使小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为数学课堂提供活跃的氛围,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角》这一具体知识点中的运用为例,对数学课堂中复习导入、教授新课、总结三环节的一些细节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角》这一单元的基本事实是:
1、使学生经历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使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及其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和按指定的度数画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的角。
3、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交合各类不同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了解图形与生活实例的一些联系,并能运用角的知识,解释或描述相应的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1.复习导入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不仅要告诉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要为他们搭建合适的脚手架,提供学习者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他们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努力的方向。思维导图在给学习者创设情景、提供指引方面将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学习者在学习《角》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他们最终目的要能快速识别不同的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和直角。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习者掌握了角由顶点和边组成。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这样形象直观的图形,可以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使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快速地组织好自己的思维。2.教授新课 根据这一节课教授重点,在中心写上关键词角。结合学习者课前的预习,集思广益,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从中心发散出学生认识的不同角,可以使用角的名称或是图形来表示。
上面的导图是其中的一种表示方式。制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设置不同的分支和字体,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多种特性,每一节点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不断延伸发展,清晰地记录整个思维的过程。在集体智慧下绘制出了共有的一个知识框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做上合适的标记,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在图中,针对平角和周角两个不易理解的角,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的绘制,通过在做中学,使学习者很好地理解这几个角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各种能力。
3.深化总结
思维导图很好地把知识呈现给学习者,简化了小学生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快速转变。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出的思维导图,可以方便的保存,或是发布在班级学习的平台上,或是打印为纸质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随时进行学习。
其次,学生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再一次利用思维导图绘制自己的结构图,对比课堂中的图形,了解自己在认知结构方面的不足,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自身进行评价,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使得严谨的课堂增添了活跃的氛围,使得教师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搭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桥梁,促进了师生课堂中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教师灵活的应用,把握住学生的特点,及时地归纳总结规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学会学习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导图的过程当中,随着对导图的熟悉和应用能力加强,可以多做做以下几点:
1、每天做一张思维导图。把当天学到的内容做成一张导图,内容包括学到的难点、要点、公式、定理、单词等等。
这是对一天所有学过的知识最有效的整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仓储式管理的最好方式。如果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存储,就是像工具扔在杂货堆,需要用的时候就是翻天覆地地去找。
2、每周完成一张总思维导图,把一周做的思维导图整理成一张大的思维导图,每门课一个分支,把一周所学到的所有的知识进行分类汇总。
这是一次高效率的强化复习的过程,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几天的消化和沉淀之后,一定有了许多的新的感悟和体验,所以一定要通过周末总体思维导图,做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的汇总整理,这样所学的知识更加有效的进入我们的大脑,记忆会更加的深刻!
3、每个月底把四周的所有导图整理成一张更大的思维导图。把这张图贴在卧室里,贴在书桌前,每天看几遍,保证你的成绩会成为班级里面的前几名。
导图一定要上墙,这样会给我们不断地带来视觉的刺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图像,关键词,都会给我们大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我们的记忆,别忘了,我们的大脑是用图像来思考的,图像、色彩、关键词语是大脑思维的基本原料。
4、每天把思维导图的内容讲出来,最好把它录下来,这样会进一步增强记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关于记忆我们必须了解的是:记忆是两个字,所以包含了2层含义,一层是记,如何去,怎样去记更加牢固;另外一层的含义就是忆,到底是否记住了没有,就要看你是否可以回忆的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讲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同时训练我们快速记和快速回忆的能力。
5、一天10次看导图。(三顿饭前后;课间十分钟;进厕所前后;起床前后;睡觉前),一次只要3到5分钟。坚持一年,打下终生受益的坚实基础。
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大量的有效的重复,思维导图记录的都是一些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的串联组合,可以快速地帮助你回忆起所学的内容。关键词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关键词的作用就像路标、指示牌,它可以快速帮助我们回忆起我们所过的知识。就像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为什么学习思维导图】推荐阅读:
幸福是什么思维导图05-01
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什么价值12-16
思维导图学习简介11-12
如何高效学习思维导图03-10
思维导图学习的层面12-16
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提升学习效率01-28
思维导图在英语学习中的用处12-11
为什么好好学习12-23
为什么要刻苦学习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