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中国古代名人的座右铭

2025-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属于中国古代名人的座右铭(精选11篇)

属于中国古代名人的座右铭 篇1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5)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7)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10)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1)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2)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3)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5)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16)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7)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9)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中国古代几位“失联”的名人 篇2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记载,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晚年乘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开化西域。西行途中老子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被关令(边关军政主官)尹喜挽留著书,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千古名篇《道德经》。

关于老子此后的行踪,一种说法是老子点化了尹喜,尹喜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路西行至鳌(今陕西省周至县)。老子观鳌依山傍水、峰峦起伏,风景异常优美,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遗址即今存的楼观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楼观台八公里的西楼观,故有学者将此地定为道教的发源地。

另一种说法是老子出关后骑着大青牛继续西行,再往后就音信全无。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教归隐的老者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第三种说法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中有一段记载,说老子从周王朝离职后便“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故称“东归”。老子东归的事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只有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有文献根据,其他的说法,还有待学术界提供新证据。

西施随范蠡归隐于五湖?

身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凭着自己的美色和才华周旋于吴国宫廷之内,为越王勾践递送情报,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奇怪的是,当吴王夫差遇难,勾践重新执政之时,西施却神秘地消失了。那么西施究竟去哪里了?

第一种说法是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西施和范蠡本是情侣,后来西施为了救国,两人只能牺牲自己的爱情。待到西施功成归国后。范蠡认为勾践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再待下去会有危险,建议西施随他一起逃走,于是二人归隐江湖,不知所终。唐朝的《吳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这样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修文御览》转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建文帝自焚了吗?

数百年来,明朝建文帝(也称明惠帝)、朱元璋之孙朱允的下落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建文帝即位后,燕王朱棣发动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经过四年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开进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没了踪影,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不知所踪。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明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明成祖朱棣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了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朱棣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处于何处,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民间传说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云贵地区,之后辗转到了南洋,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提供更多令人满意的证据。

选自《老年文汇报》

古代名人的励志格言座右铭 篇3

2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9、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3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

3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3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1、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4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3、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4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4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中国古代经典座右铭 篇4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6)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6)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1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1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1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中国古代名人素材 篇5

一、李煜

1、不幸造就天才。亡国之前的李煜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所创作的诗歌也多是靡靡之音。若如此继续下去,他的文学成就也许就到此止步。而造化弄人,李煜终于没有守住垂危的南唐。在亡国的打击下,他的词风转变为缠绵悲凉深沉大气,遂能流传千古而不朽。挫折与不幸,能够击垮人,也可以造就人。

2、责任与命运。李煜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子。他文辞绝佳,是个天生的词人,却唯独没有做皇帝的想法。不过,造化弄人,他偏偏阴差阳错地做起了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命运逼迫我们放弃去做擅长的、喜欢的,而去做我们厌恶的、不擅长的。

3、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在大宋强大的攻势下,南唐后主李煜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从此,他做了阶下囚。在大宋的都城汴梁,身在异地的李煜无时无刻不在思想着自己的故国。李煜最大的眷恋是他那亡了的故国,而如李煜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永远都放不下的眷恋。

二、屈原

1、近墨者黑。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这就是楚国的境况,怀王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在坏人的包围中,根本无法挽救日益衰败的楚国。

2、拥有纯正的思想,不惧奸佞的小人。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化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 奸臣搀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

3、知难而进,成就变完美人生。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陷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项羽

1、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坦诚相待只能被敌人所利用。鸿门宴上,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便非常坦率地说出告密者是刘邦手下曹无伤,致使曹无伤被刘邦诛杀。为人处世,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有点城府和心机;要保守秘密,保护投

诚者,才会吸引更多人敢投靠自己。

2、轻信敌人就等于失败。鸿门宴上,刘邦隐藏了自己欲王关中的真实政治意图,却推脱为是小人的“细说”而致使刘项不合;樊哙闯入军帐,将谎话说得义正言辞。项羽对刘邦君臣二人的言论没有认真辨析,致使自己受到了蒙蔽。这告诉我们,不可轻易相信敌人,对待敌人的言论要细加辨析,以免受到敌人的蒙蔽。

3、做事要果断,不可犹犹豫豫。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慯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四、司马迁

1、磨难出人才。司马迁遭受了屈辱的宫刑后,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史记》成史家之绝唱!与此同时,司马迁的英明也流传千古。

2、精神和力量。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砍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3、执著于信念。司马迁把执著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一部《史记》传承古今。

五、诸葛亮

1、要做一个懂得报恩的人。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盛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盛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

2、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从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为他的忠诚而感动。

3、坚守信用。在白帝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面对主公的信任,诸葛亮接

下了这副重担。在以后的日子里,诸葛亮完全坚守着自己的信用,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信用的坚守为每个人做出了榜样。

六、苏轼

1、世事无常,正确看待事物变化。人生在世,世事无常,我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将来,也不知道人生路上的祸福。我们能做的是做好眼前需要做的事情,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人生路上我们才能够多一份从容、多一份镇定、多一份幸福。

2、人生短暂,要活出自己的价值。面对几千年的人类史,我们人的生命最多不过百年,多么的短暂!面对茫茫的宇宙,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人类是多么的微弱!

3、生活坎坷,要以乐观之态对待。生命是一个长长的旅程。在旅途上,有丽日蓝天、绿茵鲜花,也会有风雨雷电、枯枝败叶;人在旅途,就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时刻准备着命运的挑战。

七、陶渊明

1、找到自己的位置。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2、保持良好的心态。这篇文章是五柳先生的自传,从内容中可以看出,本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坚守自己的灵魂。陶渊明远离尘世,视功名如粪土,宁可穷困潦倒,住破烂的房子,也坚持只读书自娱自乐,而绝不为了温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八、李白

1、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人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否则将寸步难行。

2、拥有良好的心态。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杯消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可是通过他的诗句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极其乐观豁达之人,这与他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3、保持自我。“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怀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

九、杜甫

1、漂泊的伤感。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诗中借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不告的凄怆心情。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2、在困境中奋起。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政治上的失意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他最终摆脱了世俗的限制,成就了一代诗圣。

3、始终拥有远大的抱负。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

十、李清照

1、国破家亡的无奈。《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忧国忧民的责任。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篇6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秦琼待人义气为先,深得兄弟们敬佩,那时称之为秦二哥。

秦琼不仅在唐王朝创建伊始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唐王朝内部斗争的“玄武门之变”中,坚决站在秦王李世民一边,一起诛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为李世民当太子夺皇位扫清了道路。唐武德九年(626)六月,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接王位,改号贞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琼也因有功,拜为左武卫大 将军,赐给七百户的封邑。秦琼的传奇人生后被演义进了戏剧以及说唱文学之中,并且被人们誉为“山东好汉”。济南一地也附会出了不少关于秦琼的遗迹,像秦琼 卖马槐、秦琼府、秦琼墓等等。至今在济南王龙潭仍留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的石碑。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篇7

2)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6)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7)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8)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9)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1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1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1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4)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中国古代名人陶渊明 篇8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原文再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素材评析】

本文从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适用话题】

精选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篇9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吕氏春秋》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7.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王符《潜夫论》

8. 疑则勿用,用则不疑。——陈亮

9.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1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

1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13.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5.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苏轼《祭堂兄子正文》

16.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7.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

18. 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19.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20.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2. 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三国志

23.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24.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25.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致远

2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8.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先秦篇 篇10

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墨子 :(约在公元前

468年~前376年),名翟(dí),又称墨翟,战国时期鲁国人(滕州)。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老子 :(约前580年—前

500年之后),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文化名人。著有《老子》一书,后人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经典。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孙子 :孙武(约前54

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

孙子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他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几近覆亡楚国。其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庄子:(约前369年—前

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漆园吏,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韩非)。

庄子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屈原:(公元前340年~

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荀子:(约公元前313-

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做比较。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韩王歇(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主张变法改革。《韩非子》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吕不韦:(前292年—前

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列子:郑国莆田(今河南

郑州)人,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相传是列子、列子弟子著作的汇编。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的历史典故 篇11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阴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隋炀帝与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沙俊其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次打胜仗后,他都要下令将士们在获胜的战场上广种杨树,以示胜利。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要他们种树,作为“同庆”活动。随着他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许多诸侯国受其影响,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延续下来。

董奉治病造杏林

董奉是三国时的名医,他规定,凡经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须种植杏树。轻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在他的一生中,就这样栽杏树几万棵。至今,人们仍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佳话来赞美德高望重的医生。

文成公主思乡植树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柳宗元美市容

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封建官吏。他任柳州刺史时,在自嘲诗中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对种树的描述更具体:“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手种”,说明是作者亲自种,后一句则描述了春天柑树枝繁叶茂、一派碧绿的景象。这并非是诗人的艺术夸张,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对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事迹均有记载。

柳刺史不但亲手种树,对种树还很有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些话,是他对种树能够成活并生长良好的深切体会。

苏轼植松树

上一篇:文学常识高考篇下一篇:那时花开6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