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经济收入证明
穆棱市农村信用联社马桥河信用社:
兹证明加工作,现所在部门,担任职务,身体状况),目前每月工资收入人民币元整。
本单位所有制性质:○国有○集体○合资○私营○其他
我单位保证上述材料真实有效,特此证明
单位经办人(签字):
单位联系电话:单位地址:
单位名称: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同 意 扣 划 承 诺 书
穆棱市农村信用联社马桥河信用社:
我单位同意在接到你单位《扣款通知书》后,按同
志向你单位作出的承诺,对其工资予以扣划并转交你单位。如该同志的工作及工资情况发生变化或我单位发生重大变化(有可能影响兑现承诺事件),我单位将及时通知你单位。本承诺书加盖单位行政公章后开始生效。
承诺单位:
(公章)
负 责 人(签字):
)是我单位职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个体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其他(请标明)
该职工个人上月实际月收入 元(扣除个人缴纳基本社会保险、住房 公积金 ( 缴交比例 %) 和个人所得税等)情况如下: 工资(元) 奖金(元) 补贴(元) 加班费(元) 应发收入(元)
该职工上月交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情况如下: 养老保险金 (元) 医疗保险金 (元) 失业保险金 (元) 住房公积金 (元) 个人所得税 (元) 合计(元)
该职工社会保险号码:
住房公积金账号:
特此证明。 经办人签字: 电 话:
(单位公章) 日期:
备注
年 月 日
【篇一】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毫无疑问,这迈出了我国公职人员违规政务处分管理的又一个里程碑。
此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由于缺乏统一明确规定,不同程度制约了处分工作的规范开展。
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出台,改变了以往处分标准不统一的尴尬局面,有利于提升政务处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这就意味着,以往政务处分“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的制度缺陷,在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和发布后,将得到有效扭转。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一定程度上还是对《监察法》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可执行。2018年出台的《监察法》,虽然对政务处分制度作了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对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则和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而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则对此进行了一一相对明确的规定,让公职人员的违法违规既能够有效辐射管辖,违法的“一个跑不了”,也让相关的监督处理和程序有章可循,违法违规处理不再是一笔“糊涂账”“随意账”,大大提升罚当其过恰如其分的处理水平。
严管也是厚爱。对以往绝大多数犯错的公职人员来说,其一般都是从小事小错开始的,由于相小错缺乏及时的制止和处理,最终导致质变,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与错误。而这其中,恐怕与此前相关制度不够明确完善,导致监督管理没有跟上有关。
由轻到重,轻重结合,有利于强化日常监督,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通过对干部日常细微处的“红脸”“出汗”等,及时干预,督促各级干部不犯错。
【篇二】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表明我国在公职人员违规政务处分管理的法治化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对公职人员的科学化管理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法律成果。
此次颁布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共有7章68条,对适用对象和基本原则、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等,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尤为关键的是,这一法律首次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明确了有权进行政务处分的机关是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规定这些机关可以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予以处分,从而完善了公务员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公职人员的处分制度。此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并不统一,很多规定都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由于缺乏统一明确规定,不同程度制约了处分工作的规范开展。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处分标准不统一的状态,对于提升政务处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以往存在的部分政务处分“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的制度缺陷,在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和发布后,将得到及时有效的弥补。
2018年出台的监察法,虽然对政务处分制度作了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对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政务处分所应适用的规则和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因此监察法出台以后,面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这一点,监察法规定的不是特别细化,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监察法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则对此进行了相对明确的规定,有效管辖了公职人员违法违规行为。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颁布,让依法管理公职人员的制度之网更密集更完善了,公职人员一旦违法违规,管理和处理将有法可依。同时,这也意味着党和国家对公职人员更加爱护。宽是以严作为保障的,爱护是以法律为依托的,只有信守法律,才能得到最大的保障。
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明确,对有职务违法行为的公职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不同处分。通过对干部日常细微处的“红脸”“出汗”等,及时干预,督促各级干部不犯错。
只有落实落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公职人员履职尽责,减少违规违法现象。
【篇三】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可以说有着其必要性。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是加强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公职人员也就是指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务人员,毋庸置疑他们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权力。曾经有人将到过,权力加欲望加机会就等于腐败。公权力一旦为私,就会损坏社会公众的正当权益,就会滋生腐败问题。《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就是从法律上为公职人员上了一道“紧箍咒”。这必然将对当前的腐败行为产生强烈的震慑作用,更好地同党内纪律法规衔接起来,从而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不断推进行政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公民更渴望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真正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可以说就是在为我们的公职人员开出负面清单,引导公职人员加快向服务型人员转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公职人员队伍是党领导和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强不强、纪律严不严,直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我们的目标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选择我们、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的原因。如果公职人员队伍建设不够牢固,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而削弱我们的群众基础,最终威胁到我们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地位。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认真去学习、严格去遵守,真正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去弘扬他。
【篇四】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而制定的。
国家公职人员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务处分关系公职人员切身利益,对公职人员有重要影响,需要由法律作出规定。同时,该法明确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适用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关于种类、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政务处分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的处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明确规定了政务处分的种类和适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出台,改变了处分标准不统一的局面,有利于提升政务处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该法将法定的监察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将“规范政务处分”作为重要立法目的,在促进政务处分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权利保障方面也有先关要求。对于所有的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共同违法责任承担、从轻或者减轻情节、从重情节、违法所得追缴、政务处分自动解除等方面,作了统一的规定,体现了共同的严要
求。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公职人员,根据其身份、职业等特点,在处分后果上也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以保证政务处分的有效性。
【篇五】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是治国的标尺,是规范社会的客观准则,是衡量人言行是非、功过、曲直的客观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部法律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处分,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为建设一支廉洁、忠诚、公平公正、有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作出了铺垫和保障。
金科玉律,所有公职人员必须遵守。这部法律规范了处分的对象、处分的种类、处分的主体、处分的程序……从围绕一个中心向四处撒网,法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律的权威在于执行,只有真正执行落到实处,法律才富有生命力,才能起到权威性作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目的在于教育、警示,是为了使公职人员依法行使权力,树立和增强依法用权意识,尽量避免违纪违法行为的出现。所以公职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做到心中有法,依法办事,遇事有法可依,养成遵纪守
法好习惯。
处分的对象,上到党政机关公务员,下到村干部等各类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从上贯穿到下,覆盖的范围广,不放过任何一个拥有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对所有违纪违法公职人员坚决给予处分,坚决打击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处分种类分为六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系统的阐述了各种违纪行为的处分主体和处分结果。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给予的政务处分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当;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还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在执行处分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事实的情节发展而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比如有些主动承担错误,自觉举报自己的过失等,就可以适当处分进行批评教育,让其改过自新。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要做到一切程序合法化,规范化,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尽的。作为公职人员要学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要做好遵纪守法的榜样,发挥好示范引领榜样作用。为建设一支廉洁、忠诚、公平公正、有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排头兵。
(1)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国际社会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这项制度最早起源于230多年前的瑞典,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
(备注:其实“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并非新鲜事物,戴斌老师认为,这个政策的难度不在于“制定”规则,而在于如何具体地“去执行”。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尤其是涉及官员的财产公开申报制度,牵涉利益众多,推行过程中,必然会有阵痛。中央已出台相应文件,大方向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如何“细化”地出台相应的执行细则,这里则考验地方政府加大监督的力度和决心了。)
(2)作为杜绝和惩治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一种常用手段,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官员财产变化的掌控,洞察官员的行为。而这样的掌控,又常常是以政府的公开、透明为前提的,社会公众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具体来说,通过严格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旦发现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间存在差距,官员就必须作出解释与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是非法所得,也会被认定为是灰色收入而治罪。对于那些通过一定程序民选出来的官员,则必须在所选举的范围之内向社会进行公示。
(3)“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对象可以逐步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就国家工作人员来讲,除了对他们进行任职、离任时的审计外,还应要求他们在任职前、任期间、离任时对自己和家庭的财产进行如实申报,其申报范围可依具体申报对象的工作性质及其重要程度作不同的规定,其具体操作除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外,可逐步交由银行执行或监督。
(备注: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涉及相当大的群体,同时由于大部分的个人经济事务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因此让金融机构“介入”到监督过程中,将使得监察范围更大,同时也可以提升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二〇一八年五月
同志们: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禁毒防毒知识。毒品泛滥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目前,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吸毒与贩毒,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败坏社会风气,而且直接导致和诱发各种犯罪,威胁着全球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遏制、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毒品犯罪,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创造了三十年无毒的奇迹。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受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我国毒品问题又死灰复燃。我国由毒品过境国变成了毒品过境消费国,现正逐步演化成毒品危害国。毒品一度呈现出泛滥之势。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毒品问题,密切关注毒品动向,积极部署,全民动员,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分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毒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禁毒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建立由各级禁毒部门牵头,党委宣传部门协助、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民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将毒品预防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健康教育、科普教育相结合,推动毒品预防教育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社区、进农村。在全社会营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禁毒氛围。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坚决遏制毒品问题发展蔓延。” 中共中央、国务院6号文件强调:“要认真履行禁毒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禁毒工作负总责,要把禁毒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定期听取禁毒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要建立禁毒工作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禁毒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任期内因工作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导致毒品问题泛滥,被列为重点整治地区的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要依纪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总书记强调:“禁毒工作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和防范抓起,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那么,什么是毒品呢,毒品又会对人们造成哪些危害呢?我们广大公职人员应如何预防和和抵制毒品侵害呢?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跟大家共同来探讨。
一、毒品的基本常识 1.什么是毒品?
《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近20年来,我国又出现了以化学合成为主的“合成毒品”,主要有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咖啡因、三唑仑等,近年来新的合成毒品不断翻新,有的甚至改变包装、外形,将毒品制成“奶茶”、“咖啡”、“跳跳糖”、“神仙水”,极具欺骗性和诱惑性。2.什么是吸毒呢?
吸毒一词源于百多年以前,那时,毒品主要是鸦片(又称大烟),应用的方式是把鸦片放在特制的烟枪上点燃吸食,所以称为“吸毒”或“抽大烟”。
现在,吸毒一词的内涵已大大延伸,一是毒品的范围扩大了,二是吸毒的方式也增多了,由原来的烟吸发展到现在的口服、鼻嗅、烫吸、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3.吸毒的危害有哪些呢?
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12个字。
(1)吸毒毁灭自己。
一是吸毒严重摧残人的身体。吸毒是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它会让人追悔莫及。吸毒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并导致多种疾病,不少吸毒者还感染了艾滋病。造成终身悔恨。如果吸毒者吸毒过量 还会造成突然死亡。南县近几年因注射毒品过量而死亡的就有10多人。
二是吸毒损伤神经,扭曲人格。吸毒的人都会摧毁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使人堕落道德沦丧、人格扭曲、心理异常,对家庭、对社会失去责任感,生活颓废,为获得毒品不惜以身试法,结果陷入深渊。
三是吸毒导致自残、自杀。吸毒者吸毒成瘾后,在心理上、身体舒适度上都会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在突然终止吸毒或减少吸毒量后,会产生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严重反应,称为毒瘾发作。轻的流涕、流泪、打哈欠、出虚汗、腹泻等;重度的出现昏睡、高热、痉挛,甚至出现各种脏器系统严重的并发症。一旦毒瘾发作,就会产生焦虑、恐慌、畏惧,接看便产生万蚁啮骨,万针刺心的痛感,这种痛不欲生折磨促使吸毒者疯狂找毒,得不到毒品时就会自残、自伤、甚至自杀。
(2)吸毒祸害家庭。
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家庭中一旦出现了一个吸毒者,这个家就不称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坏着自己的家庭。吸毒导致倾家荡产。因为吸毒要耗费大量钱财,一个吸毒者,一般每天要花费毒资几百元,一年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无论怎样富裕的家庭也满足不了吸毒的开销。公安部门办案中发现有个吸毒者20多岁时,就拥有数百万元的存款,并有自己的房子和奔驰车,可是,自从 沾染冰毒、摇头丸新型毒品后,坐吃山空、短短两三年,已变成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了。有个姓周的,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拥有百万家产。2011年在一次聚会上,他第一次尝试到了毒品的滋味,后来有了第2次、第3次,导致成瘾不能自拔,“不想回家、不想做事情、惰性很大、害怕见光,就呆在宾馆或毒友家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吸食毒品”东窗事发后,妻子苦口婆心地劝说也无济于事,不到两年,周某的百万家产全部被耗尽,包括房子、汽车和存款、绝望的妻子与无助的4岁儿子也只得离开了他。
吸毒导致家庭不和、家庭破裂、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吸毒案例说明,吸毒者严重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孕妇吸毒会造成婴儿发育畸形、生长缓慢、智力障碍、甚至死亡。
(3)吸毒危害社会。
吸毒者吸食、注射毒品,需要大量的金钱。吸毒者面对这样高额的费用和强烈的诱惑,会丧心病狂、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进行抢劫、盗窃、诈骗、贪污、卖淫甚至杀人等违法犯罪活动,许多瘾君子五毒俱全,给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大量事实证明,吸毒已成为诱发犯罪、危害社会治安的根源之一。有个20岁的吸毒青年王祖文,2013年8月13日,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觉,凌晨起床,将熟睡的80岁祖父王清渠和76岁的祖母陈素莲用双刃长剑活活砍死,并把51岁的父亲王伟艺砍伤。吸食毒品后,犯罪手段残忍,犯罪情节恶劣,被依法判处死刑。南县看守所关押的犯罪人员中,60%以上的是涉毒犯罪人员。
“毒品是魔鬼”。
一个吸毒人员的吸毒史,就是一个家庭的血泪史。吸毒人员马某在戒毒所感言中写道:“吸毒的日子不堪回首,因为吸毒,我耗尽了100多万元的房产和存款;因为吸毒,我失去太多太多,母亲、大哥、女儿出车祸相继过世,只因为我被关在戒毒所都没在场,吸毒落得个家败人亡,毒品真的沾不得!” “毒品把人变成鬼”。
有个公职人员林某悔恨交加的说:“为了筹集毒资、我不惜骗亲戚、哄朋友,甚至用母亲生病的谎言去骗钱,毒瘾一旦发作,便什么都不顾了,现在想起来,对不起家人,对不起朋友,对不起组织!” 吸毒人员雷某忏悔说:“毒品把我变成了‘鬼’,这条不归之路给我带来了终身的痛苦,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灾难和危害,毒品毁了我的青春年华,毁了我的前途和理想。”
同志们,吸毒给人带来的,是长久的难以医治的、肉体上的伤害和难以解脱的精神上的痛苦,无异于自杀。吸毒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公职人员只有清醒认识到吸毒的严重危害性,才能自觉而有效地去抵制它、远离它。
二、公职人员吸毒现象较为严重。
公职人员、公务员、党员干部近年来参与吸毒、贩毒的现象也较为严重。有的公职人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信仰缺失,沉迷于享乐主义、工作敷衍了事,把思想放在吃喝玩乐上,生活腐化堕落,整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最终导致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动摇,而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无聊,寻找新奇刺激,不少人染上了毒瘾。
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吸毒后在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对社会安全有着更大的危害性。普通的吸毒者都难免在毒品的刺激下,产生幻觉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更何况手中有着一定权力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呢?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公务员、领导干部吸毒的危害甚于普通吸毒者。这是因为,吸毒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撑,而国家公职人员正常的收入只有每月固定的工资,当工资不能支付吸毒高昂的费用时,必然将权力寻租,获取“外块”。同时,公职人员吸毒、贩毒还危害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公职人员代表着国家和政府形象,若用一名“瘾君子”代表国家,必将损害政府形象,影响干群关系。如:
云南德州市对全市700多家单位的公职人员进行尿检时,发现有594名公职人员尿检成阳性,现已对查证吸毒的41名党员干部作出了开除公职,开除党籍 处分。四川省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吸毒成瘾,受贿巨大;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安众爱好吸毒、嫖娼、纵欲享乐、招财纳贿成风;云南省楚雄州原州长杨红卫吸食毒品成瘾,借着“毒兴”时常胡乱发号施令,并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该州原副州长吕琳麟等“毒官”弄得当地官场乌烟瘴气;刘汉案中的保护伞,原禁毒支队政委吕斌,穿着禁毒的外衣,自己大量吸食毒品,坏事干尽;有个县的副县长在主持会议时边开会、边吸毒,并扬言:“谁敢查我领导呀!”真是狂妄至极!衡阳县交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华连才吸毒被受撤职处分,运管局原副局长赵英涉毒犯罪被依法判刑。岳阳临湘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龚卫国吸毒被免去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
对于公职人员吸毒、贩毒,我们必须要态度鲜明,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护短,依法从严处理。党员干部更应时刻牢记党员的准则和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恪守党的宗旨,严防各种不良思想腐蚀自己的灵魂、信仰、理想、道德。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常思贪欲之害,自觉约束自己,时刻警省自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要做到取信于民,一尘不染。
三、公职人员吸毒的原因。公职人员吸毒的原因主要有:
(一)贪小便宜,好奇心重,逐渐发展成瘾。有的人看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特别好奇,总想试一试,见到毒品也想吸上两口,一来二去就上瘾了。
(二)交友不慎,朋友影响,走向吸毒深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和周围的同伴产生联系、进行交往,并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朋友等关系。交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上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对自己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交上一个坏朋友,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使自己的一生暗淡无光。个别公职人员在与朋友相处,见到别人吸食毒品时,碍于情面就吸上两口,最后走上吸毒不归路。临湘市市长吸毒就是与一些商界老板交往时被拉下水的。
(三)思想空虚,寻找刺激,“老大”思想作怪。人在出生时和别人没有差别,什么都没带来,在死亡时也一样,什么也带不去。有的人走到特定工作岗位后,地位不同了,高高在上,认为人在世上走一遭只要是人做的什么都要做,只要是人吃的什么都要吃,追求“时髦”和“享乐”,产生了见到毒品也想 “体会一下吸毒的感觉”、“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很刺激,可以彻底释放压力”等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自己,最终陷入了吸毒的深渊。
(四)认识不足,迫于压力,沦为毒品奴隶。有些公职人员平时不注意学习,头脑简单,严重缺乏关于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对毒品的概念、特征、种类、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十分缺乏,对吸毒能导致人体身心伤害、家庭危害和社会危害的认识不足,对国家关于毒品问题的政策、法规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导致判断失误而发生盲目吸毒。在听到“吸毒可以防病”、“吸毒可以治病”、“吸毒可以提高性能力”等荒谬的说法后,经不住他人诱惑和教唆而去吸食毒品。
(五)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登上“死亡快车”。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快节奏,又加剧了人们精神和心理压力。为了使紧张的心理得到宣泄和缓解,个别公职人员便选择了吸毒,借助吸毒逃避现实,寻求解脱。而个别公务员因生活不如意,如情场失意、感情不和、家庭不合、工作不顺、事业受挫、自尊心挫伤等,造成精神痛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感情无处寄托,便投向毒魔的怀抱,借毒消愁,自我麻醉,自我解脱,将死亡的枷锁,毫不留情地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登上了“死亡快车”。
四、公职人员吸毒的预防。
针对以上原因,结合公职人员管理工作实际,要着力把好“五道关”,预防国家公职人员吸食毒品。
(一)把好公职人员入口关。当前,公职人员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都要逢进必考,都要经过公开招考、严格审查。组织人事部门要从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积极慎重地把好公职人员的入口关,加大工作的透明度,防止和克服在录用上拉关系、搞裙带、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新招录人员要全面检测其专业水平和适应职位要求的基本能力,然后再对其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方面的考核。我们建议:录用前增加一项内容——尿检,以防止吸毒人员混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确保公职人员队伍的纯洁性。
(二)把好公职人员教育关。禁毒关键在于预防,预防关键在于教育。个别公职人员之所以成为毒品的奴隶,走上不归路,其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毒品的认识,缺乏对毒品危害性的了解,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或被居心不良者的误导而走上不归路。要加大对公职人员防毒禁毒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禁毒知识和吸毒的危害,使公职人员认识并掌握什么是毒品和吸毒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从而筑牢思想防线,永不沾毒。
(三)把好公职人员管理关。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是维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问题,结合南县实际,要明确各单位负责人及纪检组长的职责,严格 考核,发现单位有吸毒公职人员隐瞒不报、拖着不报、包庇纵容的,要按湖南省行政问责办法,对单位一把手、纪检组长该问责要问责,该处理要处理。当前,南县县直机关、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干部的管理都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但个别单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认真监督执行。因此,公职人员应时刻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责任,经常对照党员干部的标准,认真查找不足,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作风,洁身自好,严守防线,不要授人以柄,说话才腰杆硬、低气足,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公职人员。
(四)把好公职人员监督关。对于个别公职人员吸毒最有效的监督就是党政内部和群众的监督,单位领导、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员首先要加强对毒品问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单位领导、纪检组长对本单位个别干部职工有这方面怀疑时,要本着对单位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多方求证,可到县禁毒办、派出所、县禁毒大队查询,看本单位有无吸毒人员线索。纪检监察部门应对本单位在册吸毒公职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定期检测,发现还在复吸的要坚决处理,决不迁就。
(五)把好公职人员处理关。1.凡经公安机关认定为吸毒的党员,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二十九条之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处分;对有 丧失党员条件,严重败坏党的形象行为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2.凡经公安机关认定为吸毒的国家公职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之规定,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3.凡经公安机关认定为吸毒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责令其辞职,拒不辞职的,予以罢免。各级党政部门、执纪部门对涉毒的党员、公职人员一定要严格依纪依规处理,决不能故息养奸。
五、公职人员必须洁身自好,远离毒品。
(一)必须做到“四个牢记”:
1、牢记什么是毒品。
毒品不是“有毒的物品”、也不是“毒药”。“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麻古、摇头丸、K粉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牢记吸毒极易成瘾。
我们要终生记住这句话。当你的周围有人吸毒的时候,当有人拿出毒品告诉你吸它的感觉如何奇妙、如何快乐,吸它如何好玩、如何时髦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吸毒极易成瘾,并很难戒断这句话像警钟一样在你耳边响起。
3、牢记毒品害已、害人、害家、害国。不要忘记那一桩桩、一件件沾满泪水和鲜血的案例,不要忘记那些陷入毒海难以自拔的人悔恨万分的呼唤,一辈子不沾毒品应该是我们公职人员做人的一条起码底线。
4、牢记吸毒违法,贩毒犯罪。
我们要时时记住毒品是受国家管制的药品,没有医生的处方,自己滥用是违法行为,时时记住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都是犯罪,违法犯罪难逃国法的制裁。
(二)永远不尝第一口。
要远离毒品,千万不要去尝试吸毒的滋味,千万不要相信“吸一口没事”,“吸一次不会上瘾”,要记住“吸了第一口,就没有最后一口”,千万不要相信“我吸了不会上瘾,我吸了能够戒掉”,要记住“吸毒有如打开地狱之门”,任何人踏进去,都如同坠入灾难的深渊,为了终生远离毒品,不论出于什么动机,不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定地把握住自己,永远不要去尝试第一口。
(三)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能借毒消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才叫生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遇到困难和挫折,你才知道什么 叫“自强不息”,什么叫“百折不挠”,战胜困难和挫折,你才会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人生是需要倾诉和帮助的,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闷在心里,独自扛着,要去找你的领导,去找爱你的父母,去找爱你的同事,去找你那些坚定正直的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寻求他们的帮助,记住千万不要借毒解痛,借毒消愁。
(四)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空虚、无聊、寻求刺激、追求时髦是一部分人走上吸毒道路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在健康、充实的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乐趣,远离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人生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毒品。
(五)慎重交友。
调查显示,大多数吸毒人员是在“朋友”的诱惑下坠入毒品深渊的,为此,想要终生免受毒品侵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慎重交友,并且时时警惕,拒绝毒品。
(六)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
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跳舞、唱歌、听音乐、美容、美足、洗浴、游戏上网等休闲娱乐活动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需要,但当前 社会上一部分娱乐场所管理混乱,黄、赌、毒等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活动猖獗,一旦走进去就有可能身不由已,陷入深渊,因此,要想洁身自好,当你想去娱乐场所放松身心的时候,就一定要有所选择,公职人员千万不要涉足那些不健康的场所。
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禁毒斗争,美丽南县我的家,禁毒防毒靠大家。希望大家为净化社会风气,创建平安南县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公职人员经济收入证明】推荐阅读:
公职人员单位证明06-02
公职人员在职证明01-28
公职人员11-03
规范公职人员行为11-17
公职人员检讨书04-19
公职人员自我鉴定总结11-24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02-08
关于清理国家公职人员违规经商12-18
公职人员入党申请书-党团工会10-11
广州市《2013年公职人员学法考试》题库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