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逍遥游》教案(精选7篇)
话说战火纷飞的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依然争论不休,大家各持己见,不死不休,这时有位飘飘然如蝶的先生从宋国款款走开,他姓庄,名周,字子休。年轻时也曾入世为官,做了个小小的漆园吏,后来再有人请他出山,他都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有次楚国来人请他,他拿个神龟喜欢曳尾于泥把他们打发了,还有一次,他拿祭祀的牲畜比喻马上要当官的自己,看来,这庄子很是厌弃做官。他喜欢干什么呢?
他喜欢逍遥。
何为逍遥?
有同学想了,逍遥就是不穿校服,就是留个发型,就是把校服裤子改了。这样想的话,你是真的太不逍遥了,因为,你还得想方设法打扮自己,你的内心被身体所束缚,心不自由,哪儿来自由!正所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看注释1,逍遥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这个解释太诗意了,我给你换个直白的。逍遥,就是摆脱身体的束缚,挣脱尘世的障碍,获得绝对的自由。
游,是个抽象概念,不是游泳的游,不是遨游的游,是随心所欲无所拘泥的意思。
综上所述,逍遥游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精神自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文中,鲲鹏出现了三次,一一论述。第一次,庄子说,在一本叫《齐谐》的书中,记载了一种叫鲲的大鱼,它变成了一种叫鹏的大鸟,它凭借六月大风的浮力一飞而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好奇怪啊!后面又说“野马”“尘埃”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再后面又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致邪?”更奇怪了。看起来他老人家思维混乱。其实,他只是辩证分析了一下而已,大鹏和尘埃,都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们都有所凭借,即后文的“ 有所待”。他讲天空高远望不到边,正是要说事物都是有相对性的,你看大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看地面,也是高远望不到边,那么,谁又羡慕谁呢?为了更直观得解释这个有所凭借,他第二次提到大鹏。
第二次,用水载舟的例子做比喻,旨在证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还是在说,有所待的问题。
第三次,论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时提到,不仅证明了小大都有所待,还证明了小和大看起来有区别实则无区别这个观点。要想看明白这点,就得回到第一段,蜩与学鸠。
蜩与学鸠和后文的斥燕同类,作用一样,都用来证明,小不及大,不及,我们一般翻译为比不上,其实在这段里,它还包括不“理解”“不懂”这些意思,小的鸟雀之所以笑话大鹏鸟,是因为他们不懂大鹏鸟的境界,所以理解不了它,它们觉得自己想什么时候飞就什么时候飞,根本不用等六月的大飞,它们觉得自己逍遥极了,事实上,他们还是凭借了风的作用,只是他们不知道,大鹏至少知道自己必须等风来。可见,小知不及大知。那么小的是不是不如大的,大的是不是一定比小的好?庄子认为,做自己最好,谁还管小大。
于是,小大之辩这个问题就出来了。
第二段最后的总结是,“此小大之辩也”。意思是,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小和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区别。好神奇呀!
第一段有“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你看它,和它看你,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大鹏之大,和你之小,是一样的。“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你觉得朝菌和蟪蛄是小年,你是大年,彭祖觉得你是小年,他是大年。冥灵和大椿又觉得彭祖是小年,它们是大年,大大小小,哪里来的界限,全在一心耳。
庄子在《齐物论》里讲“天下之大莫过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说得很清楚,大和小,本身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人心。你心存区别,怎能逍遥。
说的就是宋荣子,庄子赞赏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半个逍遥人,可他不完全逍遥,正因为这“定”和“分”,倘若真的逍遥了,还哪儿来的你我,还分什么分。宋荣子有区别心,他从别人的“数数然”看到自己“未数数然”,这么爱对比,怎么逍遥,活着还是很累的。那么怎样的才算逍遥,像列子一样御风而行?当然不是了,列子那么得意,不问世事了,可还得等风来!
真正逍遥的人是“无己”,“无功”,“无名”的人。
什么人?
无我之人。做到了无我,自然不去求功,更不会去求名。无我,就是没有区别心,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不区分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与万物冥合,只有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真正的逍遥啦!
关键词:浮与游;有己与真己;大逍遥游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59-02
庄子一书何其广博,要想仔细地研究庄子及其思想,非一时之功,非一人之力,故从西晋至今,无数的先人前辈为此书穷其一生,终有成果以供后人观。笔者方始研究庄子,先读原文,而后是各种译本,再是五花八门的专著,内容之巨大,内涵之磅礴实非笔者初时料想那般容易,而今细读,以庄子之大我见自身之小我,先人前辈论述之精深更是令笔者惭愧不已。此篇只释《庄子·逍遥游》中只言片语,虫语蛙鸣,不足一哂。
一、钟泰之“浮”与“游”
钟泰先生于《庄子发微》中有提到,“『消摇』,叠韵连语也……此谓无为则得消摇,非以消摇即是无为也……『消』者,消释义……『摇』者,动荡义……盖消者,消其习心,摇者,动其真机,习心消而真机动,是之谓消摇。惟消摇而后能游……『游』者,出入自在而无所沾滞义。一字曰游,双言之则曰浮游……浮者,不沉溺也。惟能浮而后能游……『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游之义盖取于此……『嚣嚣,自得无欲之貌。』就己言则曰『自得无欲』,对物言则曰『不为私』……穷谓《庄子》一书,一『游』字足以盖之。”[1](游可通“嚣嚣”之状。)钟泰先生先把无为与消摇的关系加以解释,二者并非对等关系,指明了庄子哲学中所求消摇之境不是消极的无为之术,认为无为只是消摇的一种表现形式,看似无为却“习心消而真机动”,“真机动”就是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用庄学理念来讲便是触及到了“道”的层面,此种无为与消摇不能等同的观念在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也有提及,不再多述。而我认为钟泰先生所提出的“浮”的观念甚为精妙,“浮者,不沉溺也。”沉溺作两重义,第一层,见于沉溺于水,取本意,钟泰先生所取便为本意,笔者认为将沉溺作“沉迷于某物”也可通,不沉迷或不沉溺于某物,故而能游。比如我们不沉迷于电脑游戏,就能发现游戏的本质,收放自如而游戏为我所用,可以解乏放松,往大了讲,我们不沉溺于世,便能脱世,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也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不是游,也可以称作浮了。毕来德在《庄子四讲》中提到,“一方面,高一层次的活动形式确实不能通过语言来解释或是传述”[2],这就如“浮”的境界,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接着又说“另一方面,这一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又是可以认识的,因为把技艺推到一个极致,可以让意识随意地成为活动的观察者,变成一个静对的意识。”[2]也就是主体脱离了束缚,达到在这一事件上“游”的境界。回到《庄子发微》,钟泰先生也对浮与游做了区别和解释,“『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入为游,出为浮,“入”何义,“出”又何义?笔者认为有两种选择都可以解释。第一种,取“入道”义,游的境界就是进入了道的领域,进入道之前即为浮,浮的境界就是还没有得道却已经触到道的大门,必须通过浮的阶段才能进入游的阶段,故而“惟能浮而后能游。”第二种取“入世”义,“入世”为游,“出世”为浮,即“浮”也是一种状态,并且是“得道”的一种状态,可“浮”这种状态不能存在于常规的物质世界层面,就是还没有达到可以被认识的境界,所以需要进入下一个层次,游的层次,才能作为观察者认识道的存在。先脱离尘世的束缚即为“浮”,得道之后再进入尘世,不为尘世所困,即为“游”,故先浮而后能游。所以,“入世”义或“入道”义,笔者认为皆可。
二、吴怡之“有己”、“真己”
吴怡先生在其书《逍遥的庄子》中就认为郭象所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是带有局限性的。他认为郭象所谓的“性”局限于“物性”之中,“物性”即为物理之性,停留在物质层面之上,是带有消极意味的,因为物若是只足于其性便得逍遥,那简单地停留在原地,如斑鸠跃于林间而不知天下之浩大,人类何以进步,故吴怡称郭象之著有误,他认为从“故夫知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为止,是《逍遥游》的正文、中心和结论。认为必须从有到无,至人要先有己才能无己,余下二者同理,即庄子逍遥的境界,固然在无所待,但其功夫,却不能离开有所待。无所待的真意,不是流于虚无,而是把有所待加以净化,加以升华,以揭开人性的无限,“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得实名”[4]。
我们在讨论庄子追求“忘我”、“无我”的时候常常忘记了“有我”这一前提条件,“有我”不是简简单单的“我”,而是人们需要证明“我之存在”,在吴怡的角度,“我之存在”不是我在地上挖个坑就可以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要达到“有功、有己、有名”的地步,即要先被社会、公众所认同。可我之观点不尽相同,我们确实不能忘记“有我”这一前提,但我们可以借用释教的传统观点“天下万物皆可成佛”这一观点,小鸟可以无我,大鹏也可以无我,就像尧舜可以无我,许由、老聃亦可以无我一般,朝菌不知晦朔和大椿八千岁为春,他们真的有差别吗?只要摒弃了“比较”的心理,先进入“足于其性”的境界,就离逍遥不远了。也就是说,这个境界可以是“浮”的境界,我们用钟泰先生的观点来加以解释,那就摆脱了吴怡所说“物性”的束缚,因为庄子的学说本就不是完全脱离尘世的,所以可以先“浮”于世,浮之后不能忘记游(我们不用“追求”游的境界,因为一旦有了追求的心境,有了“比较”,浮的境界与游的境界的比较,也就不能称其为“足于其性”,更不用说“浮”或者“游”了。),用吴怡先生的理念可以作图示“我→有己→无己→真己”,不相同的是吴怡先生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升华,而我把这个过程视作“回归”。
三、吾之“大逍遥游”
笔者所理解的逍遥游首先要把“逍遥”与“游”分开。何谓逍遥,逍遥就是自由,更具体地说,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与绝对的形态自由。绝对的精神自由就是一种思想的真空,绝对的思想逍遥一方面没有范畴也没有界限,另一方面思想逍遥是不可言说的,它超出了言说的范围,就像斫车轮那种工作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的内容也没有实质的概念,只是一种真空而非虚空的自由(这里区别真空于虚空,真空的自由是存在的无可感,虚空重在虚,无物亦无自由),所以,既没有束缚,对于绝对自由而言是一种“未及”的状态;也没有放任,是一种“有过”的状态,而是停留于两者之间的绝对自由。绝对的肉体自由是为“气”存在于天地间,此“气”无可感知而能化为万物,当且只当它以“气”的形式存在时它才是自由的,一旦有形有质,便进入了束缚或是放任的境地。
而后回答“游”,游是一种有形态的状态。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而游是有形态的,也就是怎样才能把无形态的逍遥与有形态的游相结合。于是我们联想到了姑射神人,他是庄子所描述的有形态的存在却最接近于无形态的逍遥,姑射神人“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是其唯一的举动,这一举动可视作“游”。为什么庄子不直接叙述无形态的逍遥?首先,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所以无法描述,其次,《庄子·天道》中所言,圣人书中所记录的都是前人思想中糟粕的东西,并不能准确表达圣人的思想,所以庄子只能描述这样一个有形态却最接近于无形态逍遥的姑射神人来阐述其逍遥的观点。那么什么是“游”呢?无形态状态下的行为即为游,可我们没有办法成就绝对自由,所以又有了“相对自由”的概念。首先是肉体的相对自由,肉体的绝对自由是无法达成的,因为我们必然有形态或称之为存在的形式,这是游的前提,我们需要一个主体,思考或者行为的主体,不过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状况下,形态是可以变化的,就是说,形态虽然因为受行为或是思想需要主体而没有办法消失,却可以变化,如鲲化为鹏,庄周化为蝴蝶,这是肉体的相对自由。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什么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范畴?精神的自由面更大些,天马行空,真空而无所待,它的界限是由“游”的界限来限定的,因为游是一种动态,只要游就必然有痕迹,更具体地说,“游”是人们对一种行为动作的描述,如“鱼游”、“龙游”,如果只是为了表达绝对的自由,那么“逍遥”二字足以,既然是“逍遥游”,就给自由加以动作和描述,必然是有痕迹可循的,那么我们把“游”理解为“动”或者“运动”,那么大致可将游分为物理运动和精神运动,即物理游与精神游。物理游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在主体及主体动作都在物质界面的限定下,这样的逍遥游必然是相对的逍遥游;而“精神游”再可依据精神思考客体的差异分为“物质精神运动”和“纯粹精神运动”。物质精神运动是在精神中带有物质世界的痕迹,所以仍被物质世界束缚,需要物质世界来提供思维的基础,可纯粹精神运动是脱离物质基础,由无形态向无形态的游动,在真空的状态下不存在任何的比较、定义或是概念,这样无形态的“游”有痕迹却不可能在人类层面上被感知,进入这种状态,思索主体便可以消失,进入“无我”或者“忘我”的状态。笔者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庄子真正提倡的“大逍遥游”。
参考文献:
[1]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2][瑞士]毕来德.庄子四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60.
[3]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9-12.
[4]吴怡.逍遥的庄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教学目标
1.积累“志、图、名、置、穷”“奚以……为”等文言词句。
2.理清思路,背诵前三自然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3.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段,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史记》载: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拿不准的字音上到文本中。
2.板书难读字,学生读出字音。
翼
徙
抟
坳堂
夭阙
蜩
决起而飞
枪榆枋
宿舂粮
蓬蒿 大知
斥鴳
数数然
恶乎待哉
3.叫4名同学朗读课文,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读出不同对象的口气。
5.借助注释译文粗通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1)文中写了哪些物?它们有何关系?
师生明确:物名略 小与大
(2)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他们做到了逍遥游吗?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师生明确:宋荣子 列子 没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前三自然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写课文情况
爬黑板、同时指名学生单独背
二、归纳文言知识,巩固识记理解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餐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齐背前三自然段,思考一下问题:
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
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四、男女生分别齐读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4、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五、课下作业:继续熟背前三段
第三课时
一、爬黑板检查背诵情况
二、听答上节总结的文言词句,巩固基本知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3、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又怎样呢?庄子是怎样看的?
列子比宋荣子要更高一筹,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4、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5、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6、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四、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五、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七、板书
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
↓(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 ↓(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
3.鉴赏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手法。 教育点 1.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2.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作者作品
诵读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师:在我们学校双秀亭西侧二雅楼后面,有一雕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吗?
生:大鹏鸟
师:知道为什么把雕像放在水边,
生:鲲鹏鸟的来历,北海有一条鱼叫鲲,化作一只大鸟叫鹏,想飞到南海。
师:有什么寓意?
生:有“鹏程万里”之意。有远大的志向。
是:是的,学校希望学生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并且预祝同学们能“鹏程万里”。
同学们知道他的出处吗?
生:庄子《逍遥游》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逍遥游》,一同来欣赏庄子的奇思(想象)、妙想(思想)。
板书:想象? 思想
师:我们曾学过庄子《秋水》,他的作品写作艺术特色是什么?
生:寓言,想象
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PPT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PPT
本次课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
三、检查预习,回忆作者及《庄子》
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以促进对教学目的1的解决。)
1、庄子其人:
PPT
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楚庄王后裔,庄氏得姓始祖,道家学说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楚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同为楚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但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其书: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习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习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习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习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第3段。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class=normal width=237> 例句
class=normal width=109> 出处
class=normal width=118> 释义
class=normal valign=bottom nowrap width=23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lass=normal width=109>
《陈涉世家》
class=normal width=118> 志向
class=normal width=23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lass=normal width=109>
《训俭示康》
class=normal width=118> 立志
class=normal width=237>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翻译课文中重点语句及其他文言现象。
2.检查“奚以„„为”句式和“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的掌握情况。推进新课 研习课文
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明确:《逍遥游》是从一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开始的,鹏鸟海运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天九万里,后乃培风图南。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先用“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来说明“风”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来说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最后讽刺蜩与学鸠讥笑鹏鸟,自鸣得意的浅薄情态,并用行远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由此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以斥讥笑大鹏之志来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所以,那些才智可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比一乡的俗情,德性可投合一国之君的心意而得一国的信任的人,属小知之人,宋荣子犹然笑之。那么,宋荣子、列子就是作者充分肯定的人物吗?不是。他们虽然一个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一个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但是,他们都没有达到无所不可,逍遥自得的境界。在作者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必有所待(依靠和凭借)便能“乘天地之下,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忘我”的至人和无意于求功的神人和无意于求名的圣人,才能达此境界。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1)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
明确:不是。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飞上九万里高空,《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4)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第2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辩”。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4.第3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1)提问:第3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2)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6.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股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合作探究 诵读鉴赏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NF03D,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讨论:我们今天怎样看待自由,评价本文中庄子所表现的人生观。[庄子追求的是什么?逍遥游(自由)→无所待(绝对自由)]
我们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从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让学生举例)有一则寓言说,河流抱怨堤岸束缚它的自由,堤岸放松了对它的束缚。结果河流因溢出堤岸漫流,或渗入土中,或被阳光蒸发,而消灭了自身。还有一则寓言说:风筝抱怨绳线限制了它的自由,使它不能施展宏伟的抱负,绳线放开了它,结果风筝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这些都说明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自由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都是相对而言的,都受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逍遥游》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时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把争取祖国、民族的自由解放,看得高于个人的一切。)
美国总统尼克松:
“自由的精髓就在于人们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
3.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明确:(1)追求自由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2)庄子不是让人逃避现实,自绝于世,而是要人不成为物的仆役、牺牲品。他为人树立了一个终极的目标:让人幸福而自由地生活。
方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题剖析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庄子》一书共_________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_________。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徙()坳()堂 抟()夭()阏()蜩().....决()起而飞 .舂()米蟪()蛄()斥NF03D()沮()数().....泠()然 .
(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__________ .2.《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___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_______ ..4.腹犹果然:___________ ..5.众人匹之:___________ .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_______ .(2)众人匹之___________ .(3)之二虫又何知___________ .(4)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 .(5)汤之问棘也是已___________ .2.以
(1)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 .(2)以五百岁为春___________ .(3)若夫„„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 .
(六)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出现哪些活用的现象?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置杯焉则胶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5.我决起而飞„„时则不至 .
(七)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的特点。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参考答案:
(一)1.哲学 文学 道 2.33 代表作 3.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想象
(二)xǐ āo tuán yāo â tiáo xuâ chōng huì gū yàn jǔ shuî líng
(三)1.这(只)2.记载 3.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4.饱的样子 5.比
(四)CE
(五)1.之:(1)动词,到、往。(2)代词,代“彭祖”。(3)指示代词,这。(4)代词,代“水”。(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以:(1)介词,用、凭借。(2)介词,把。和后面的“为”构成“以„„为”固定结构,译为“把„„当作”。(3)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以便”。
(六)1.使动,使„„倾倒。2.名词作动词,粘。3.名词作动词,南行、南飞。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名词作状语,有时。
(七)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之夭阏”为“夭阏之”。2.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句。“奚以”为“以奚”。3.宾语前置句,“奚适”为“适奚”。4.选择句,“其„„其„„”表示“是„„还是”。
板书设计 逍遥游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逍遥游
鲲鹏 海运
野马、尘埃
——大—— 皆“有所待” ——小——
小大之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活动与探究
以“自由与纪律”为话题,在班级里开展辩论会。引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庄子”的“逍遥游”。遵守校规校纪,争做文明学生。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庄子”的“逍遥游”。遵守校规校纪,争做文明学生。活动内容:阅读《庄子》及相关的作品,联系现实并写一篇思辨性文章。活动形式:在班级里召开以“自由与纪律”为话题的辩论会。活动步骤:
1.积极阅读《庄子》及相关的作品。2.联系现实并写一篇思辨性文章。
3.召开以“自由与纪律”为话题的辩论会。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习题详解
一、答案参阅第二课时【合作探究】的“诵读鉴赏”第1部分。
二、若
1.像、好像。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假如、如果。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以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 3.你。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是
1.代词,这。
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表判断。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斯
1.副词,则、就。
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2.代词,此
例: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 之
1.助词,的。
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代词,这、此。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特
1.形容词,独、独特。
例:杰然特起,高百余尺 《过小孤山大孤山》 2.副词,只。
例: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 1.长。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修饰
例:美要眇兮宜修 《湘君》(要眇:美丽的样子。宜修:修饰的合适。)
三、找出诗词句子所化用的文句: 1.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3.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
(此题可适当让学生延伸到课下去做,借助网上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课文《逍遥游》教案】推荐阅读:
逍遥游优秀教案09-28
《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10-27
《逍遥游》教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1-13
逍遥游原文翻译02-17
《逍遥游》读后感06-23
逍遥游阅读题答案01-09
逍遥游全文翻译及原文06-26
逍遥游复习学案习题07-08
逍遥游的文言文翻译12-31
逍遥法外成语常用谜语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