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课文教案

2025-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文》课文教案(精选8篇)

《短文》课文教案 篇1

第一部分(1段):叙述“我们”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一列树。

第二部分(2~5段):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和精神。

第一层(2、3段):叙写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总是一身烟尘。

第二层(4、5段):叙写行道树宁愿苦熬黑暗,为了迎接光明。

第三部分(6段):抒写“我们”既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第一次真好》

第一部分(1、2段):叙写第一次见到柚子树,心里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的感觉。

第二部分(3、4段):叙写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心里充满了一阵惊喜的感觉。

短文改错教案 篇2

⑴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find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2)Get the students to use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rrectly.2.Emotion Aim: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English.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⑴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find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2)Get the students to use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rrectl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⑴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find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2)Get the students to use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rrectly.Teaching Methods: Individual, pair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act in class.Teaching Aid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Greetings : Step2.Presentation Show the following verse about error correction to the students.动词形,名次数,还有注意形和副; 非谓语,细辨别,习惯用法要记住; 句子成分多分析,逻辑错误需关注; 冠词连词常光顾。

《短文》教案 篇3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文言知识储备

(一)掌握下列生字词

míngxīntáirútiáodúdūnyífányú

陋室铭惟吾德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周敦颐蕃予

yūzhuóliánmànxièyīxiǎn

淤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出名,闻名”。)

2、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显灵,灵验”。)

3、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劳累”。)

5、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生(长)蔓”;“生(长)枝”。)

(三)特指名词

1、往来无白丁(白丁:本指“平民”,文中特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本指“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特指“奏乐的声音”。)

(四)“之”的不同用法及含义

1、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何陋之有(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渔人甚异之(之:代词,它,指桃林美景。)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5、无丝竹之乱耳(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陋室铭刘禹锡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C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写过三篇《天论》。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颇多,世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传世。

二、题解:本文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

三、铭:铭是古代刻在金属等器物上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四、课文翻译

五、课文解析于《论语子罕》篇。

1、⑴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哪句?

(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鸿儒”。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什么?

(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的人。)

3、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何人?⑵把它用在文末有何作用?

(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孔子。⑵把它用在文末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哪些?

(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偶修辞,你能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并翻译吗?(略)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生动描绘和高度欣赏,表达了作者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爱莲说周敦颐

一、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C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谥(shì)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或用来说明道理。

三、课文翻译

四、课文解析

1、⑴像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⑵像征君子的庄重,不哗众取宠、不炫耀的句子是:“濯清涟而不妖”。

⑶像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⑷像征君子的高尚品德并远扬四方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2、文中的“莲”有什么像征意义?(略)

3、⑴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来看,作者意在感叹什么?⑵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来看,作者意在讽刺什么?

(⑴作者意在感叹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⑵作者意在讽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4、文章以“莲”为歌颂对象,为什么多次写到牡丹和菊花?

(这里使用了衬托手法,目的是用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的种种美德。)

5、本文除了使用衬托手法以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略)

6、文中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君子”应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行端正,廉洁正直,通达事理的品德高尚的人。)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荣华富贵、争名夺利的世风。)

8、作者在写“莲”时,有对莲外形的描写,也有对莲精神的赞颂。请引用原文,说说哪些是写莲的外形美,哪些是赞美莲的精神美?试作简要分析。

(⑴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亭亭净植”是写莲的外形美。

⑵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是写它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志向。“濯清涟而不妖”是写它在美丽的环境中不炫耀、不妖艳、不哗众取宠。“香远益清”是写它香气四溢,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写它虽然美丽,却非常端庄、洁身自好。)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略)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陋室铭》的全篇主旨是从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本题切忌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同学们的联想能力。

如: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他要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而是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为人敬重。)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先回答:作者是否不喜欢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何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⑵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此外别无贬词,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讨论的兴趣,不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4、孔子云:何陋之有?(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8 短文两篇(教案) 篇4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战斗情怀,学习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1.学习课文借景喻人的写法。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理解、感受能力。3.体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导入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

下面请几位同学诵读他们所收集到的诗词(3~5名)。同学们可能会答:

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家都说的很好。当代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却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二、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 作家作品简介。2 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仅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在这个背景下巴金写了这两篇短文。

三、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正音。老师板书重点字词: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点评,并指导。

2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并将不清楚的地方设问思考。3 全班同学整体朗读一遍。

四、精读课文,体悟文意

(一)认真阅读《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查阅相关资料或根据你的积累,复述“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渴极了,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往别处去找水,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下的木杖,后来变成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大意

相同即可)

2 文章的题目是“日”,但为什么第一段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有何蕴意?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飞蛾已不是单纯的生物,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虽写“日”,但主要表达的都是飞蛾努力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3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生命。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地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歌颂为抗战献身的精神)

4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话作为一段,在文中的地位如何?飞蛾与夸父的行为是为了什么?他们追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他们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

不被黑暗所笼罩。

(二)仔细阅读《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 简述《娥(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淮南子·外八篇》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不死之药,蓬蒙听说后前去,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之药飞到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她在广寒宫里寂寞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其他答案也可)

2(1)本篇散文中月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3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作者

这样写寄托了什么样的理想和感情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像娥奔月一样去追求,去改变。

五、通读全文,整体归纳

学生通读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2 这两篇文章主题是什么? 3 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推陈出新

描写“日”“月”的文章很多,可是作者却能从旧中出新,不直

接描写太阳和月亮,而是从另一角度下笔,揭示更深刻的道理。

(2)借景喻人

《日》《月》两文描绘了这样几幅画面: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作者描绘他们,是为了借景喻人,他们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3)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章笼罩在一种象征的意境中。

六、思维延伸

《月》中结尾处写道:“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她”看见了什么人的影子?

学生思考后教师示例:

她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追求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她,是以月亮为明镜,要用明镜照出自己的倩影。

七、课堂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希望同学们也有这样的一种“力”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短文两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焕发出生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短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读

仰视:高峰如云; 俯视:清澈见底 层次分明 平看:两岸石壁; 青竹翠林 视听兼融 绘景 晓: 雾将歇,袁鸟乱啼

动静结合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达多样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抒闲人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短文两篇》教案.doc 篇6

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巴金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5.教师课前准备:A.多媒体投影设备 B.教学的PPT课件

C.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的资料备好课

在教学前,利用百度引擎搜索相关资料,查找优秀教案作参考、了解,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夸父追日》及《嫦娥奔月》的相关神话传说及动画短片,给学生观看,并剪接重要片段做成PPT为学生演示。

二、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阅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巴金的人格魅力,了解作者写作本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并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他的高贵的品质,深入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材分析:《日》《月》这两首散文诗,直接以“日”“月”为题,揭示了作者歌咏的对象。课文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咏叹,表露了对人生、社会的思索,抒发了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两者合则相互彰明,分则相互独立,构思上颇具匠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4.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学生要深刻体会并追求学习其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联系时代背景,说说“光明”和“寒冷”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2.理解作品的主题。

3.“光明”和“寒冷”的含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yáng)谷 撮(zuǒ)皓月(hào)姮娥(héng)2.解释下列词语。

倘使 轰轰烈烈 瞬间 皓月 露台 旸谷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学生自行用百度搜索进行查阅):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

开头两段,作者由飞蛾扑火联想到夸父追日,他们都是追求光和热的。

第三段,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所求的理想人生。

第四段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第五段作者用“甘愿”一词,表现为了理想和追求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查看月亮的有关资料,并要求学生派出代表对相关信息进行朗读和解读。

结合查阅的资料,体会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明确:

前两段主要写对月时的心绪,“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第三段没有了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样独特的感受。从第四段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

第五段,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 5

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5段也是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写月光下的感受,月光是死的光。第六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姮蛾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姮蛾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这一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姮蛾奔月的传说,表达心中的愿望理想。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 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 使星球再生

短文(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7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① 完成《课程探究》的相关练习。

② 背诵课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一、导入

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大家知道蝉吗?(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

这篇小短文数百字,大家认为就单单是写蝉吗? 那是写什么呢?大声朗读文本思考。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

(写蝉的生命。蝉生命的短暂。写蝉聒聒,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2、自由朗读,并考虑:一个 的蝉。

(提示: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一个酝酿了17年才一朝花费的蝉。一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3、用一个词来填写试试,可。

(提示:可怜,因为它的生命只有一个短暂的夏天,还可怜在被人厌烦被人聒聒。还可敬,因为它懂得利用短暂的时光好好珍惜鸣叫,因为它坚持走自己的路,知知个不停,不在乎别 人的说法。)

4、从文中看,人们对蝉前后感情变化怎么样?

烦——知知不休(板书)宽恕——生命意义(板书)

5、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可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6、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暂词语吗? •(才,就只有,就等)

7、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8、“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9、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做?

10、这里有一段话,你们听听这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师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二课时 贝壳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合作探究

1、带着感情朗读《贝壳》一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的生命虽很短暂,可它却活得一丝不苟。

2、贝壳有着怎么样的特点?

(小、坚硬、精致)

3、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5、作者由贝壳这短暂、卑微的生命,及其精致的居所,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中去,好好做事,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三、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你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五、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上一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篇目下一篇:积极分子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