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一落实。综观全课,有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精心设计流程,铺设对话梯度:
本堂课中,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语言为支点,以诵读为抓手,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等的多重对话。其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个性美读、模仿写作这三个环节上。在这里,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个性美读就是感悟、欣赏语言之美,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品味语言只是“明于心”的话,那么个性美读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写作就是“明于手”,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从鉴赏到创造,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这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课堂对话的宽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学生由着重于生本对话(品味语言)转到着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个性美读),最后开始与大自然、与自我对话(模仿写作),整个课堂教学就这样呈阶梯式对话进行,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逐步深入。《山中访友》这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这种多读、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实在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课一开始老师就背诵课文的第一段,用课文本身具有的美来吸引学生,这种导入非常的新颖而且有效。接着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当中老师能够及时的点评,如:老师真不敢相信,给你这么点时间就能够背诵下来这么多自然段。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个过都一学生自己朗读和理解为主,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老师只是点评和引导。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初读《草虫的村落》一文,我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一篇极富联想和想像的课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来描写:草丛是村落、甲虫是村民,还有游侠、远方的亲戚、音乐家、工程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把平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盎然,使人读后,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乐而忘返的感觉。
我想这篇文章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大概学生天生对小虫感兴趣的缘故,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充满了热情,也追随着作者的目光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草虫的生活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在解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住“又”字说作者肯定经常这样来观察草虫;有的学生抓住“躺”字说作者看似悠闲,其实在动脑筋;有的说在静谧中观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惬意。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样地躺着,姿势会有哪些。学生就展开了想象,有的说躺成一个“大”字;有的说手托着头,翘着二郎腿;有的说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说趴在地上,托着下巴,翘着小腿„„在学生的叙说中,发现他们仿佛真的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丛中,看喜欢的小草虫。
本学期的第一次课堂小练笔,在学生感悟文字,体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没有一点负担,反而是轻松上阵,一蹴而就。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加上自己练笔,知道了动物、小虫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爱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对学习文章的表达也更感兴趣了。
工程师小助手、导游小姐的诱惑
我在上《詹天佑》一课时,其中有两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一)做一回“工程师小助手”,设计图纸。
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的创新才能,书上举了“开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如果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总感觉学生学得很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说:“同学们,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每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了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二)过一把“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瘾。
课文结尾没有简单地喊上几句口号为詹天佑“歌功颂德”,而是设计了“老外坐火车”这样一个情景展现,引导学生以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身分,向火车上的外宾介绍京张铁路,穿插播放火车鸣笛“呜„呜„”声中。学生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之情全包含导游词的解说中。
在一颗颗童心面前,你无法想象“工程师小助手”、导游小姐(先生)的“诱惑”力有多大,在体验不同角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达到了一个目的--学习詹天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穷人》教学反思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
如《穷人》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细致描写,连用了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教师必须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学习、积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教学,我的收获:无言的鼓励,无声的激励,无语的感谢,让人间充满爱。人生的幸运是拥有真正帮助你的人!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第三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在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方法,抓住课题的“神圣”。以此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浓了。
《少年闰土》教后感――换个角度提问
闰土给“我”讲的四件稀奇事按说都是蛮吸引小孩子的,自然也会给“我”,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我在上第一教时中就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们相当踊跃。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有个感性的认识。我索性发挥一贯来的特长――情景式教学。当然,可不是每一件事都演习一遍。我叫学生抓住最感兴趣、最适合做的“雪地捕鸟”作为重点来表演一番。我的意图还有正确体会作者描写的动词的准确性。应该说,这堂课相当成功。
第二教时开始,我想讲讲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特写的。再有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别具匠心。于是(按照教参)我很有信心地问:“你们说,闰土讲的四件稀奇事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事?”我想,学生们肯定会说:“月夜刺猹。”可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雪地捕鸟!”啊?!哦,原来,在我们的孩子脑子里印象最深的是雪地捕鸟呀!也难怪,那个猹的什么动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可能还会想,叫我一个人在那么冷清的沙地里孤零零地管西瓜,还得刺猹,太可怕了!我意识到可能是我提问的角度不对,马上换了句话:“闰土讲的四件稀奇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事?”这下子,学生马上想到了月夜刺猹。何况作者把它安排在文章的开头,描写又那么细腻生动。我们又从作者创设的意境、色彩、人物的动作特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终于,又回到我的教学预设上来了。
有时候,换个角度提问,更能够切合学生实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感人的文章,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打算用我的朗诵来渲染孩子们,让他们也走进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我的认为这样的文章,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第一节课中,通过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引读、选择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东 浦 镇 薛 渎 小 学
教学 反 思
关键词:单元功能,整合复习,话题语境,思维训练,学生生活,拓展操练
《英语》 (译林版) 新教材以全新的板块功能和话题内容呈现出来。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高效地上好小学英语新教材的单元复习课是值得英语教师深思和探究的话题。小学英语单元复习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温故而知新”?教师又将如何呢整合梳理, 有效提升?
一、基于单元功能的整合复习
复习课中适切而优质的整合梳理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在进行期中阶段《英语》六上Project 1的复习教学时, 教师在基于单元功能的前提下对前面第一至四单元的话题内容和语言结构进行了整合梳理, 为备好Project 1的复习教学做好前期的铺垫准备, 接着又重点研讨了Project 1这一单元中如何有效进行两课时的课堂复习教学。
Period 1 (第一课) :在创设的意义情景中, 突出基于单元重点语言结构 (一般过去时) 的基础话题功能操练, 重在整合梳理, 以听说为重点抓手, 渗透读写, 为第二堂课话题功能的拓展和基础写作训练打下坚实的学习铺垫。
Period 2 (第二课) :在连贯的意义语境中, 复习衔接第一节课的话题, 合理拓展话题范围, 让学生见多识广, 同时由浅入深一步步指导、训练学生的英语基础写作。以听说为辅助, 重在读写, 突出紧扣话题语境的适切写作训练。Project 1A holiday album教材板块内容如下:
A.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Find photos and draw pictures.
B.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photos or pictures.
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was the weather?
C.Stick your photos or pictures on page 99 and write notes about them.
D.Make a holiday album and give a report.
这四个A, B, C, D板块功能是由浅入深的一个整体话题, 话语的主题是有关“holiday album”, 一些活动开放功能隐含其中。教师需先把握文本, 透彻理解, 再进行复习教学的构思与设计。在具体的复习授课中, 第一堂课教师抓住了photos in album里的几个要素:weather, place, time, activities, feelings, vehicles以及创设的主要人物Anna的北京、哈尔滨、苏格兰的旅游为意义情景主线, 整合开展了基于一般过去时语言结构的基础学习操练。第二堂课在连贯的Anna’s traveling话题语境中, 合理整合, 拓宽话题范围, 由“扶”到“放”, 在教师示范的写作语段基础上及时引领学生尝试自主写作, 深入意义操练, 力争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话题语境的思维训练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在扎实有效操练的同时, 需多创设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 启思启说的辅助语境和操练活动, 突破传统课堂中师问生答的接受式机械、枯燥的学习操练, 在创设的意义语境中积极引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展问题探究的实践操练, 使英语课堂学习更有活力和成效。
如:语境创设:Anna’s e-album.
T:Where did she go?Guess?
在开放的复习整合语境操练中, 学生如一时思维“停顿”而“无语可言”, 教师需及时给出一定的提示语, 拓宽表达思路, 激励学生积极动脑, 复习回顾, 辅助学生表述。有思维含量的适切语用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夯实学生后继学习基础。
三、基于学生生活的拓展操练
《英语》新教材图、文整合的绘本式语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这样生动的语境中一定是有可言可语的多样话题。复习课中教材的语篇文本只是一个范例, 学生的语言学习需从书本话题正迁移至能谈论、能写难易度相仿的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活动, 这就是语言学习更大的意义所在。为此复习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局限在书本中的人物、地点和相关话题的学习讨论中。在Project 1的复习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Anna这一连贯的人物主线, 合理拓展了Anna一年前, 五年前和现在的旅游活动, 时间跨度广, 话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有话可说。同时话题活动范围涉及国内和国外, 学生在意义语用操练中, 温故旧知, 习得新知, 拓宽了视野, 增长了异域文化见识。复习课的课堂实效在一步步扎实且精彩的活动中得以充分显现。
据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介绍,与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那枚火箭相比,用于这次发射的火箭有75项技术改动,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科研人员对我国航天员的真挚情感,改进的唯一目的就是使航天员在乘坐火箭的10多分钟的飞行中,感觉更加舒适,并使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拥有了更多的功能,飞行更加安全、更加可靠。
那么,六上太空的这枚火箭与它的兄长相比,究竟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呢?
一样的大力士和多面手
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保持了与它的兄长们一样的“身材和体格”。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79.8吨,该火箭由箭体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和附加系统及地面设备系统共10个系统组成。它可以将比神舟五号更重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助推器、芯级第一级、芯级第二级、整流罩、逃逸塔等箭体结构组成了火箭的“身体”。助推发动机、一级发动机、二级发动机是火箭的“动力和心脏”。控制系统是火箭的“大脑和神经”。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火箭装载的燃料,火箭上还设计了推进剂利用系统,能够保证二级火箭的氧化剂和燃烧剂同时燃烧完毕。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保证火箭在突发的意外情况下能够将航天员顺利地救生,脱离危险的故障火箭,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同它的兄长一样设置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用于参数检测、判断,在火箭出现重大故障的情况下发出逃逸指令,并按逃逸模式执行逃逸指令。火箭的逃逸系统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执行机构,我们在火箭的最前端看到的带尖的就是逃逸塔了。
为了测量火箭的弹道,接收地面逃逸指令和安全控制指令,火箭设置了自己的安全系统。为了了解火箭飞行过程中的工作情况,火箭上还设置了遥测系统,它能够测量、记录、发送火箭在飞行中的所有工作参数和环境参数,为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提供检测参数,为地面故障判断实时提供遥测参数,这两个系统都需要同地面的测量设备协同工作,也就是需要我们的地面测控站和远在太平洋的“远望号”测量船来接收火箭传回的信号,并给火箭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
同样,这一枚火箭还需要主要由耗尽关机信号系统、加注液位测量、推进剂测温、垂直度调整以及地面总体综合测试网组成的附加系统和由地面发射平台、推进剂加注设备、转运车、吊装设备、各系统地面测试设备等组成的地面支持系统来共同完成火箭在发射场的组装、测试、转场等一系列火箭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独具的“千里眼”
在以往的飞行中,火箭的关机、分离等动作,地面控制中心都是靠相应的遥测参数来获知的,但是,这些参数具有间接性,不直观。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遥测系统中首次设置了图像测量系统,用于监视助推器分离、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的过程,使地面控制中心人员能够直接“观看”到分离过程,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装上了“千里眼”。
我们日常在地面上的监视设施相对都比较简单,如电脑的摄像头,连接好之后通过网络就可以传输图像信息了。但让火箭也装上“千里眼”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图像信息相比较原来的参数信息,需要占用的数据频带较宽,原来分配给遥测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就不够用了,需要从总体上调整遥测参数,为图像信息数据调整出所需要的频带。同时增加图像压缩处理器,尽量压缩图像信息的数据量。
其次,需要上天飞行的CCD摄像装置、图像压缩处理器、图像综合控制器等一系列设备还要经历严酷的火箭飞行环境的考验,包括高过载、振动、高温、真空等。因此,这些设备的设计标准和历经的试验都需要通过高标准的考核。
需要解决的还有这些仪器,尤其是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如何才能保证收集到的图像信息更加清晰、更加丰富,如何才能减少太阳光对镜头的影响,让镜头适应快速的明暗变化,如何让这些新设备的工作环境更好,也是让设计人员费尽了心思。通过周密分析,一个摄像头被安装在了二级箱间段外侧,镜头朝向火箭尾部,观测助推器分离和一二级级间分离。另一个则安装在飞船支架外侧中下部,镜头向侧上,观测整流罩分离和船箭分离。
还有,图像测量系统供电问题、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问题、地面的接收解码和显示问题等,都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被一一解决了。图像测量系统还通过了电气试验,光强影响试验,无线接收干扰试验,压缩算法和处理格式比对试验,箭上、地面设备联合试验,温度、振动、冲击、低气压等环境试验等一系列试验,这只火箭的“千里眼”把地面控制中心人员的视野第一次带入太空。
更舒适的承载环境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由于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发动机频率与火箭结构耦合振动、火箭的高速飞行与空气的摩擦等都会产生很大的振动和噪音,这些对于我们的航天员都是很不利的。为了给航天员们创造更舒适的飞行环境,火箭和飞船的研制人员进行了共同的努力,其中改善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力学振动、冲击和噪声环境是重要的方向。火箭的科研人员在改善火箭乘坐舒适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进行了助推器氧化剂管路的水介质和模拟介质振动试验、船罩组合体振动试验和全箭振动试验,找到了改善火箭振动环境的方法,并在试验中进行了验证。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飞行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乘坐神舟六号飞船的航天员可以感觉到,他的“坐骑”更加柔韧和舒适。
更安全的运载器
载人运载火箭最重要的就是可靠安全,为了不断提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火箭的科研人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在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进行了一些设计改进,使得可靠性和安全性本已经相当高的这种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又达到了更高的新水准。
首先,为了保证逃逸系统固体发动机发射场操作的安全性,在这些固体火箭发动机上采用安全机构。安全机构对这些固体发动机起保险作用,在安全机构没有转换到点火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误点火信号以及各种干扰信号等情况,都无法点燃固体发动机。而在航天员进入飞船,火箭已经准备起飞的时候,将安全机构转换到点火状态,把点火通路接通。这样在出现危险情况的条件下,正确的点火信号就可以把逃逸固体发动机点燃,把航天员迅速带离危险的故障火箭。
其次,对火箭全身进行了一次系统的体检,对体检中所发现的薄弱环节和单故障点都进行了改进。例如对于二级尾舱发动机附近的所有仪器设备和电缆管路都进行了细致的绝热材料包裹,彻底杜绝了火箭发动机工作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对这些设备的影响。
续写辉煌
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立刻进行反思。本节课我努力体现解决问题这类课型,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思考不管是新课程理念还是老课程,也不管是什么版本,数学应该有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会思考,促进学生去悟懂里面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考,所以在课中我用了四个注重:
1、注重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替换”的意义。能清楚的发现大杯果汁替换成小杯果汁的过程。把一个抽象的“替换”概念形象的演示出来。即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这节课的难点。
2、注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等着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课堂上照顾全体同学,决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就像看见了一个救星一样,马上请这位同学回答,他回答对了,就代表都会了,这样做就以个体代替了整体,会造成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演。
3、注重审题,我感觉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我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并且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题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4、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的讨论交流,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讨论交流,我感觉那样的讨论交流一般是比较流于形式的,是浅层次的交流,是没有深度的。因为每个同学还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张口就说,看上去很热闹,往往是: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来反思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紧张的,平时胆小的学生这节课没敢举手回答,高年级有可能是担心回答错误后难为情。课前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
2、课堂的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趣味性不高,所以感觉课堂上后面的练习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显得沉闷和呆板。
3、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和活泼,也不够精炼。
4、课后同事间进行交流,发现这节课没有让学生形成算式的完整呈现。可能是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节奏“打”的有点快。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 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六上语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六上圆的复习教学反思12-12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2-28
六上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02-11
苏教语文六上教学计划03-24
六上语文第六课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9-23
六上语文复习材料06-28
六上语文下水文05-20
语文六上教案05-21
六上语文词语期末复习06-24
六上语文园地四练习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