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小故事

2025-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8篇)

邓小平的小故事 篇1

邓小平的小故事

“我是实事求是派。”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自己的评价。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既是邓小平极其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他独特的领导风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国家经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1961年春,邓小平根据关于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深入北京顺义农村视察。针对当时“平调风”、“共产风”给农村经济带来混乱,公共食堂弊端百出、难以为继的情况,他果断指出: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1962年,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有的地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的地方实行包产到户。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党内有不同意见,群众也盼望着中央给予明确的答复。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为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1962年7月,邓小平在两次不同的会议上,针对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指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在生产形式上简单划一。群众愿意采用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为形象地表达这一观点,邓小平引用了“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以此来表达他对包产到户的肯定。正因为邓小平的态度如此鲜明,“猫论”如此生动形象,这两次讲话后,“猫论”不胫而走。后来“猫论”受到批判,但历史实践证明,源自实事求是的“猫论”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正是因为相信和坚持实事求是,他工作求实务实,为人诚实朴实,注重实干,不搞虚的。同时他还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我们党正确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已经73岁,但其思想活跃和解放的程度,连许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邓小平曾风趣地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强国之路,又坚持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新成就。

【启示】

邓小平的小故事 篇2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 皇帝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 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 皇帝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 这时, 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员说,他有退兵之计, 皇帝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 “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 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 ” 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 ”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 ”说着,提笔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 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 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曌(zhào)

少年邓小平的故事 篇3

两升包谷面

巍峨(wēi é)的华蓥(yíng)山脉(mài),绵延数百(bǎi)里。山上,层峦叠翠(céng luán dié cuì)、树木葱茏(cōng lóng);山下,渠江逶迤(wēi yí),绕(rào)山而行。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fú)美丽的画卷。隶属(lì shǔ)于四川的广安,便坐落在这画卷(juàn)之中。少年时代的邓小平就生活在这里。

这一天,邓小平的妈妈看到隔壁院子王二妈家又缺(quē)粮了,娃儿(四川方言:孩子)们饿(è)得直哭,就回家拿了两升(shēng)包谷(gǔ)(四川方言:玉米)面,准备给王二妈家送去。刚刚看完书的邓小平陪着妈妈一道去。

“妈,我们家的包谷面,为啥(shá)要送给别人呢?”回家的路上,邓小平向妈妈提出了心中的疑(yí)问。

“王二妈家太苦了。常(cháng)言道‘亲帮亲,邻帮邻’,我们是街坊(jiē fɑng)邻居,应(yīng)该帮助他们。你要记住,当别人有困难(kùn nɑn)时,大家都要尽力相助,那才是做(zuò)人的道理。只要你关心和帮助别人,别人也就会关心和帮助你。懂了吗?”

听了母亲这番纯朴(chún pǔ)的话,邓小平的心中仿佛(fǎng fú)明白(míng bɑi)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能光顾自己,更要多帮助别人。于是,他抬起头,对母亲说道:“妈,将来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风雨中的孩子

这一年,邓小平到协兴场(xié xīng chǎng)新办的北山(běi shān)小学读书。

北山小学离他家有三里多路。这条小路爬(pá)坡上坎,坑(kēng)坑洼洼,可难走啦!天晴(qíng)时,还好走点,一到雨天,路又溜又滑,稍(shāo)不留神,便会摔(shuāi)个脚(jiǎo)朝天,弄(nòng)得满身泥(ní)浆。

邓小平背着书包,每天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来回奔走着。

有一天放学途中下雨了,他一个跟斗摔下去,滚到了泥塘中,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脚也(wǎi)了。

当他一瘸(qué)一拐地回到家里时,天已漆黑(qī hēi)了。看到儿子浑身是泥,一拐一跛(bǒ)地回来,心疼(téng)儿子的邓妈妈连忙为儿子换下湿(shī)衣衫,找来药酒为儿子揉(róu)脚,并为已在咳嗽(ké sou)的儿子熬(áo)了姜汤。

第二天,雨仍在不停(tíng)地下着。邓小平却挣扎(zhēng zhá)着下了床,要去上学。

妈妈急忙拦住他,说道:“你还在咳嗽,脚也没有好完,咋个(四川方言:怎么)能上学啊!今天,就在家歇(xiē)着吧!”

可是,邓小平怎么也不肯在家歇着。他一边披(pī)上蓑(suō)衣,戴上斗笠(dǒu lì),一边对妈妈说:“摔了一跤就不去上学,那就太没志气了!”说完,他就一瘸一拐地走进了风雨之中,上学去了。

同学之间

这天下午,刚转学(zhuǎn xué)来的胡德银同学因为毛笔(bǐ)字写不好,被老师训斥(xùn chì)了一顿(dùn)。胡德银很伤心。

邓小平安慰(ān wèi)他说:“你不要难过,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写字的。你只要好好练习,就一定能够把字写好。放学后我晚些回家,陪你在学堂里一起练字。”

听(tīng)到邓小平这样说,胡德银不再难过,他朝(cháo)邓小平点点头,脸上露(lù)出了感激(jī)之情(qíng)。

放学后,邓小平和胡德银留在教室里,认真地写着毛笔字。

“胡德银,你看这个‘不’字,这一横(héng)和一竖(shù)都是‘一’字。但横的要轻(qīng),竖的要重(zhòng),这样字才显得沉稳(chén wěn),结构也好看。这右边一捺(nà)嘛,写得要像一个刀片一样,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一点如桃,一捺如刀’的写字要领(lǐng)。”邓小平一边耐(nài)心地讲解(jiě)写毛笔字的要领,一边做着示范。

胡德银认真地听着邓小平的讲解,仔细地琢磨(zuó mo)着写字的要领。

直到黄昏时分,邓小平才和胡德银一道背起书包,离开了学堂。

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篇4

少年邓小平的故事

1909年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一座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因邓时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们尊称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无孙,香火延续中断,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义塾,用以招收邓族子弟教经读史,期望着为邓家培养出几个出类拨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

私塾老师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邓小平入私塾时,名字为邓先圣。老先生一听这名字就拉长了脸,认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为“圣人”,小小孩童,怎么能“先圣”呢?于是给邓小平改名为“邓希贤”,希望他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那时的私塾,进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一类;修习的功课主要有三项,即读书、习字和作文。

邓小平在翰林院子读了一年多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协兴场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北山小学堂。学堂设在协兴老街一个叫刘吉生的大地主庄园的侧院里。邓绍昌又将小平送到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整个学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个班,邓小平分在丁班。这时开设的新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国文老师邓俊德是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思想激进、曾参与过一些维新变革活动的新派人物,他经常抛开书本进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像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拳运动等史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幼年邓小平思想影响非常大。

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小平还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1915年,邓希贤(邓小平小时候的名字)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10多千米路,邓希贤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文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邓文明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文明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文明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 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有个同学在哭,哭得好伤心。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么了?”那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伤心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么请医生呀!回到家里,邓希贤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有什么好说的!”

(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小平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其实这时邓小平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小平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 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精神:热爱人民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 着邓小平的一生。

精神:临危不惧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考虑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面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 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马上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精神:坚忍不拔 “邓小平小道”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白天他要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繁重的劳动,其他时间基本上不能和外人接触。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常让邓小平夜不能寐,失眠症越来越严重,只能靠吃安眠药勉强入睡。邓小平知道,总吃安眠药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在逆境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1970年1月1日,邓小平郑重地向负责照顾他的黄文华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邓小平说到做到。在停止服药的同时,他加强了锻炼,他采用散步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每天上午,他步行去工厂,一个来回就是5000步。午睡起床后,他在院子里再走5000步。就这样,60多岁的邓爷爷每天坚持走一万步。一天,邓小平走完5000步,步履轻盈地走上台阶,黄文华便问道:“老邓,你来江西劳动好几个月了,身体坚持得了吗?”邓小平笑着说:“先作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再加五年!”就这样,邓小平无论是 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走路锻炼。久而久之,他走出了两条小路,一条是将军楼到工厂,一条在将军楼的院内。和邓小平一起工作的人们亲切地将他踏出来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

精神:忠心爱国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起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马上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奸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奸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接着,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精神:自强不息 “中国不能再落后了!”

1986年3月,邓小平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盯着书桌上的一份报告,正在沉思。这是我国4位资深科学家的呼吁:“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不能再落后了”!邓小平拿起笔,毅然在报告上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1986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是一个直接决定中国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力的宏伟计划,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维护中国大国地位的重大决策。

发展高科技离不开优秀人才。于是,邓小平听取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关于培养博士与博士后的介绍。随后,邓小平明确了要培养博士后的意见。接着,中国逐步建起了一套较完整的博士后流动站制度。

邓小平的英明决策很快让中国企业受益。广东有一家空调器厂曾从日本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双方合作较为顺利。后来,该厂向日本方面提出引进一些高新技术时,遭到日方断然拒绝。于是,这家厂只能请“863”计划的专家帮助解决难题。在专家组的支持下,工厂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生产线。这样一来,日本厂商竟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该厂合作。一位国家科委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国际技术合作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珍珠换玛瑙。没有珍珠 就不可能得到人家的玛瑙。

精神:无私奉献 “一位老共产党员”

1992年5月16日,一辆黑色小卧车停在北京团中央所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所在地。两位军人下车后直奔捐款办公室,他们对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是受一位老人之托,来为“希望工程”捐款的。留下3000元钱后,他们转身就要走。在被要求留下那位老人的名字时,一位军人便在捐款人姓名一栏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

经过多方查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终于查到那两位军人是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而“一位老共产党员”正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到了秋天,这位“老共产党员”又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邓小平的这两次捐款充分体现了他对贫困山区孩子的殷切关怀。

接到邓小平的两次捐款后,基金会同志经过认真研究后作出决定,把这5000元全部分配到邓小平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不久,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便在当地建立起来了,曾经失学的孩子们终于重圆了上学梦!女学生周标亮代表全校得到资助的同学给邓爷爷写去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邓爷爷,您的工作多忙呀,可您还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山区里的娃娃。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很近很近。” 精神:开拓创新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都市,在国际上有着独特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为全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发展却面临着窘境。怎样使上海再造辉煌,这是摆在中国政治家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以开拓创新的眼光果断地作出决策。在设计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蓝图时,他把目光移向了上海,他要把上海引上新的发展之路。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在上海连续过了七个春节,在此期间,他作了实地考察,并多次作了指示。

1990年3月,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开发不到一年就获得了喜人的成果:有20多个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在浦东落户;有180多个外资项目被批准,总投资8亿多美元;内资企业新建700多个,总投资9亿多元人民币;十大市政工程陆续动工,投入资金140亿元人民币„„

1992年春,邓小平南下视察,再次来到上海。在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成就后,他明确指出,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正式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今天,上海这张王牌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也将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精神:实事求是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必须反映内容,手段必须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 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戒烟趣闻之一: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1988年,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受到了舆论界的重视和好评。该书对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予高度评价,也介绍了他在与邓小平会见中,反映邓小平性格与特点的一些趣事。

书中写到:邓小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说话不绕山绕水,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幽默感。比如,当我谈到香港问题时,他就说,到期收回,不是单收回九龙,而是像广东人说的“办烂”,并向在座的邓颖超和方毅解释,“办烂”就是统统收回的意思。而且说,收回之后,制度不变,可以告诉在香港的亲戚朋友放心。表现得很干脆。邓为人豁达,看得开。已经确认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美国香烟广告都要同时刊出有害的声明。邓小平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戒烟趣闻之二:

邓小平戒烟的趣事还有一例: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 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

不一会儿,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字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

邓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

此后,邓小平在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

事后,那位全国人大代表,一提起他在人民大会堂给邓小平写字条提意见的事,逢人便说:“邓小平同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真使我们非常感动。” 邓小平法国开豆腐店

经过在学校一年的学习,邓小平顺利通过各项考试和检查,于1920年8月21日与80多名川东弟子一道在重庆码头登上开往万县方向的“吉庆”轮,沿宜昌、汉口、九江一路顺水东下,最后抵达上海,在这里改乘法国邮船“鸯特莱蓬号”驶出吴淞口,开始了赴法求学的漫长历程。

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从1920年下 半年后,欧洲开始出现一派萧条的景象。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法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中间阶段,伴随工业由战争到和平时期的转变和百废待兴局面的到来,经济状况也是凋敝不堪,经济结构暴露出严重的不合理。由于工业原料缺乏,许多工厂相继全部或部分停产,加上一批军工企业的关闭,致使法国失业工人剧增,就业格外困难。同时,由于战后法国政府迭加新税,法郎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在这样严重的形势下,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工作非常难找。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持有的中国的学历证明资料在进入法国高等院校时不能被接受,他们的法语口语还不能应付学习的需要。大部分人想到巴黎那些雇用大批外国工人的大型工厂去打工,如巴黎南郊的比顿古尔市的雷诺汽车厂。邓小平在法国最后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儿打工度过的。在那里,邓小平与其他勤工俭学的学生同甘共苦,非常亲密地住在一起。但中国人即使是在那些较好的大工厂打工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他们处于欲工不能,欲学不得的困境之中,许多人由于政治的原因或社会的原因加入到新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到1920年底,在法国的1600名勤工俭学学生中,已经做工的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冬季到来又失去工作的几乎又有做工人数的四分之一。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有的则合租房间,自己动手做饭。平时吃面包加卷心菜或洋芋,因为价钱太高,连西红柿也不敢多买,逢年过节或遇上喜庆的事,能吃上腌黄瓜、香肠就算是改善 生活了。这些学生因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有的人长久躺在潮湿的花园草地和地板上,导致腿脚肿胀,行走困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病死者就达61人,送医院就医者有80余人。这些病死者和就医者,都是住在巴黎及其附近的勤工俭学的学生,人数占当地勤工俭学学生的五分之一。

这时,邓小平家中也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酷的现实,使得邓小平等原想出国留学的理想化为泡影。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篇5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务必反映资料,手段务必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新飞飞名字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状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甜蜜爱情签名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那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方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之后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三】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齐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立刻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那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

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

之后,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四】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能够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但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貌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状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刻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刻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此刻已经不能用了,您必须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样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五】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用心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但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样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样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那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刻,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六】

五块银元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礼貌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爱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礼貌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期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向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十分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十分流利,老先生十分喜爱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十分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但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刻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样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这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但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样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之后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爱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礼貌把全家人召集在一齐,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样回事呢?原来邓礼貌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礼貌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礼貌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礼貌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样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悲哀。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样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悲哀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样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七】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应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思考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着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应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

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立刻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八】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礼貌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爱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礼貌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期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向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十分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十分流利,老先生十分喜爱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十分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但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刻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样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这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但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样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之后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爱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礼貌把全家人召集在一齐,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样回事呢?原来邓礼貌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礼貌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礼貌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礼貌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样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悲哀。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样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悲哀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样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邓希贤小时候就不信神不信邪。至今在他家乡还流传着一个神堂不神的故事。

在离邓家大院半里多路的地方有一条石坝,从协兴到广安的路穿石坝而过。在路与坝交汇的地方有两块神道碑,3米多高,1米多宽,矗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据说这两块石碑连同驮碑的石乌龟都有神气,碰不得。

有一天,希贤和小伙伴们又来到石坝上,他看着两个大石乌龟,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到石龟身上坐一坐多好玩呀!于是他招呼大家说:咱们爬到乌龟背上怎样样?小伙伴们都愣住了,从来没敢爬上乌龟背,这个说:爬石乌龟会肚子痛,那个说:得罪了神碑家里要遭灾的!都不愿意爬。小希贤全不在乎,眉毛一扬,小拳头一攥喊道:一个石头做的乌龟,有那么大神气?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爬!说着就蹭蹭地爬上了石龟脑袋上,手舞足蹈地喊起来:快来呀,好耍得很!小伙伴们吓得脸都变了色,连连叫他下来,不然要惹祸的。小希贤却若无其事,玩得挺高兴!他用小手拍乌龟脑袋,毫不在乎地说:惹祸就惹祸,看它把我怎样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好多天过去了。邓希贤的肚子没有疼,他家里也没遭什么灾,小伙伴们才都放了心,原来神龟也不神呀!大家对邓希贤更佩服了。之后,小伙伴们也都跟他爬到石乌龟身上去蹦呀,跳呀,玩得挺开心。邓希贤从小就不迷信,不信神,不信邪。

邓希贤1915年考入广安高小。1918年考入广安中学,学习不到一年,在父亲邓礼貌的支持下,进了重庆的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8月27日,在他刚满16周岁的时候,从重庆乘船到上海,9月11日从上海乘法国邮船去法国。经过39天的颠簸,于10月19日到达法国的马赛港。

当时与邓希贤一齐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有82人。他们为什么要去法国呢?在黑暗的旧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许多人看不到光明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看到一线曙光。因此,许多知识分子决心出国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法国勤工俭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到法国去不是旅游,是去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生没有钱,只好坐在货舱里,那里机器轰鸣,到处堆放着货物;味道难闻,苍蝇、臭虫、蚊子使人难以忍受。风平浪静时他们就到甲板上去透透气,就像在监狱里犯人放风一样。望大海,天水一色,海鸥在高空飞翔,遇到风浪时轮船一会儿被掀上浪尖去,一会又跌入浪谷。最厉害的是在印度洋上遇到连续3天风浪。邓希贤不但一点东西吃不下,连苦胆也差一点吐出来。他和82个同伴坚持下来。一路上他们亲眼看到资本主义的繁荣,也看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邓希贤亲眼看到一些穷苦儿童在轮船上乞讨。有的乘客故意把钱币扔到海里,让穷孩子们潜入海中去把硬币摸上来,他们以此为乐。邓希贤看到这些,心中有说不出的味道。

邓希贤到法国留学那一年他16岁,从此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探索,就是如何救中国,如何建设中国。这个志向从那时起,就坚定不移。

到了法国,轮船先到法国南部港口马赛。然后,坐了16个小时的汽车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在巴黎西郊的中国留学生住地,邓希贤遇到了来自四川的聂荣臻,聂荣臻热心地帮忙邓希贤,为他做这做那。之后,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到法国勤工俭学,首先是过语言关,邓希贤和20几个同学进入了法语补习班。

邓希贤来法国之前,他父亲卖谷卖地给他准备一些钱。他知道这些钱来之不易,花起来格外留意。此刻法国国家档案馆还存有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开支细账,其中记载着邓希贤当时每个月的杂支费是18个法郎左右,而其他中国留学生是25个法郎左右。这说明邓希贤十分节省。尽管这样,过了一段时刻邓希贤还是交不起学杂费和食宿费了。学习了5个月他就进了一个钢铁厂打工。运煤、搬钢板,什么都干。一天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就这么干,一天才能挣10个法郎。之后邓希贤又在巴黎干过各种零活,在饭馆当过招待,在码头运送货物,在建筑工地搬砖,还做过清洁工,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体验了受压迫剥削的味道,对资本主义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为他以后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九】

在邓小平家邻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无穷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赞誉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以免招来祸灾。

讲故事的小熊故事 篇6

动物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有小熊,小蜜蜂,小蜻蜓等等。

小熊是所有动物里最爱学习的动物,他很少到外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他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在家抱着一本他自己喜欢的书不停的翻看着,所以小熊也成了动物王国里最有学问的动物了。

秋天来了,外面大树的树叶渐渐变黄了,一片又一片的飘落了下来,黄黄的树叶飘落到地上,就像给大地镀了一层金。美丽极了。

这时,动物们都兴高采烈的到野外观赏着秋景,他们在草丛里追赶着,做着他们好玩的游戏。

几只小蜜蜂“嗡嗡”飞来了,“跟我一起去采蜜跳舞吧!”小蜜蜂向小熊发出了邀请。

“不,我还要读书呢!”小熊抬头看看小蜜蜂,微笑着拒绝了。

一只小蜻蜓飞来了,“走,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吧!就让我们一起去水边玩吧!”

小蜻蜓刚说完,小熊就客气地说:“谢谢你,我还要读书呢!还是你们玩吧!”

这时,一头小象走来了:“小熊,你怎么不和我们一起来玩呢?你在看什么书呢?”小熊回答:“我在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可有意思了。”小象说:“那你能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吗?我近来眼睛不太好,读不了书。《三国演义》我也看过,是挺有意思,可是我没有看多少眼睛就不能再看了。我心里正着急呢!”

“好啊,好啊!你以后什么时候想听,什么时候就可以来找我,我都会讲给你听。但有一点啊,那就是我冬眠的时候可别来找我啊!”小熊“哈哈”一笑,玩笑般的说完,就开始给小象讲了起来:“那次张飞在长坂坡,赵云单枪匹马冲进曹营,为营救刘备的家眷,在曹营里左冲右突,犹入无人之境。眨眼间,他斩杀曹军大将五十余员,令曹操叹服不已……”

小象听得入了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狗来了,小猫来了,小燕子来了,小蜗牛也来了,大家都围在小熊的身旁,听啊,听啊!

邓小平的小故事 篇7

一、宽容学生

案例:2011年9月, 校领导安排我接手初三0909班的语文工作。开学第一天的语文课, 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 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响, 学生们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好奇地打量着新来的老师。我快速扫视全体学生, 感觉还不错。于是我开始了自我介绍, 讲解我对语文的理解和对学生们的要求。看看时间快要下课了, 我最后提到了对语文作业的要求。这时一个高而瘦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您对语文作业的要求很好, 但是我不打算每天写语文作业, 您看行吗?”听到这样的话我非常吃惊, 一时竟然无语, 心里想:这个学生是试探老师呢还是故意捣乱呢?这时下课铃响了, 我连忙说:“下课!请刚才发言的这位同学到我的办公室来!”这个学生真的跟我到了办公室。问:“你叫什么名字?”答:“高翔!高兴的高, 飞翔的翔。”问:“为什么你不想写语文作业?”答:“不为什么, 就是不想写。”我盘算着该怎样和眼前的这个学生沟通, 高翔突然说:“老师, 你不打算叫我的家长来学校吗?”我更加吃惊了:“你希望老师叫你的家长来学校?那就叫你家长来吧。”我顺着他的话说。“那明天我就叫我爸爸来!老师你同意吗?”高翔急切地说着, 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好吧, 就这样。”真是个怪人!第二天, 高翔的父亲果然来到了学校。经过和他父亲的交流我得知, 高翔其实在小学阶段一直是个好学生, 到初中后, 由于我们学校每天布置的作业量太大, 他一时没能适应, 加上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全年级排名很不好, 心理上难以承受, 之后就对学习和写作业产生了厌倦和恐惧, 以至于发展成心理疾病。心理医生确诊他患了学习障碍症, 需要慢慢地用心调理。他的父亲说:“两年了高翔一直这样, 我们也习惯了, 听之任之吧。老师你也不要太在乎, 只要他不给你上课找麻烦就随他吧。”之后, 我向班主任和课代表了解高翔的情况。“他别的学科作业也从来不写, 老师和同学们几乎没有人关注他。你是新来的, 他大概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才上演了这出戏。”课代表这样说。果然, 在语文课上高翔经常冷不丁地冒出点新花样, 作业本也是每天按时交, 但没写作业, 或者写了作业又故意擦掉, 总之千方百计引起老师的注意。我没有在课堂上批评过他, 相反经常找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他, 课下和他谈心。经过我的耐心教育, 高翔终于有了变化。工夫不负有心人, 不知从哪天开始他渐渐地归于正常了, 直到初三毕业。看到他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我会心地笑了。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说:“孩子的过失, 不管多么严重, 如果不是出于恶意, 就不要责罚他。”宽容是一种爱, 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 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 教育手段更加成熟;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对后进生或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和赏识, 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帮助他们分析症因, 提出应对策略, 就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 而这种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 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当然, 宽容是相对的, 它不是对学生缺点的视而不见, 不是对学生一味地偏袒, 它的根本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 最终改变它。

二、尊重学生

案例:2009年9月, 校领导安排我接手初二081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个班的前任语文老师贾老师刚好和我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 因此我想通过贾老师了解这个班的情况。贾老师告诉我说:“这个班有好几个‘刺头’, 成帮结伙地捣乱, 很难管理。更可气的是有个女生看起来不吭气, 批评她时居然拍着课桌和我争辩, 你接手以后要多操心这个女生, 别搭理她, 免得她在课堂上让你下不来台。”我默默地听着, 记住了贾老师的话。开学第一天, 我走进教室环视全体学生, 想看看哪些是“刺头”学生, 特别是那个“有名”的女生。但直到下课我也没能辨认出谁是敢和老师拍桌子争辩的女生, 看着哪个女生都挺温顺的。第二天检查语文作业时, 我特别留意那位女生的作业本。打开作业本之后, 看到作业书写得字体大小不一、七扭八歪, 但是作业全部完成了。一个星期之后, 我找了个机会把她叫到办公室单独和她聊。我先表扬了她每天都能按时交作业, 之后问她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她说:“焦老师, 是不是贾老师说我的坏话了?我和贾老师拍桌子吵, 是因为她隔三差五地就在班里批评我这不好那不好的, 我实在是受不了。”原来如此!看来是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知道该怎样对待她了。两年间我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公开批评过她, 有问题都是叫她到办公室处理, 她一次也没有和我拍桌子吵闹过。毕业前夕, 她还特意送了我一个笔记本, 说:“焦老师, 虽然我的成绩不好, 但是您却给了我很多信心。虽然我的进步不大, 但是我很感谢您对我的尊重。”听到她这样说, 我感到十分欣慰。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尊重学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 教师尊重学生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培养人成为人的过程。尊重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尊重的需要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 特别是学生, 其尊重的需要更是不容忽视的。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学生和成年人一样, 有强烈的自尊心, 当其自尊心受到保护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他进步;当其自尊心受到挫伤时, 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行为会向教育者所要求的相反方向发展。同时, 尊重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正如爱默生所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大班长”的小故事 篇8

小小画家梦

从小到大,学坤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画画,一画起来,吃饭、睡觉都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培养他这种画画兴趣的竟是家门口墙上的壁画。刚搬到新家的时候,学坤就发现了墙上精美的画。画上有两只栩栩如生的鸟儿站在枝头对望,还有两只刚从竹林里跑出来的梅花鹿。更美的是,两只五光十色的凤凰在高空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这美丽的画儿一下子就把他迷住了。他想,我也要画出这样的画来,要当一个画家。往后的日子,他每天一有空就拿着小铅笔在墙壁上画呀画,一遍又一遍,不知厌倦。

父母阻止他涂鸦,他不死心,总是趁家人出去的时候我行我素。后来,父母给他买来了画画的工具,让他学着在纸上画。开始时他只是临摹别人画的东西,后来就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日复一日,他的画画功底渐渐扎实了起来。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画不仅受到了老师们的赞扬,还经过重重选拔,入围“濠江区幼儿画画竞赛”,获得一等奖。

现在,虽然学习任务加重了,但他还是很热衷于画画,他的梦想就是当一个有个性的画家。

家中小能人

学坤从小就帮妈妈做很多家务活,例如洗碗、拖地、倒垃圾,成了左邻右舍同龄人的榜样。有一回,妈妈叫他上街去买葱,他二话不说,接过妈妈布置的任务后立即骑上他的小自行车往市场去。过了许久,他蹦蹦跳跳地进了屋,把手里的东西递给了妈妈。妈妈一看,傻眼了,手上是两棵白菜。他解释说:“在半路上,我才想起我不认识葱的样子,于是我便向别人打听了一下,他们说葱是又胖又矮的。我找了很久才找到呢。”妈妈听了他这话,哭笑不得。

黄学坤的父母工作繁忙。从小,弟弟妹妹就归他直接“领导”。弟弟不爱写作业、妹妹爱哭的毛病,都被学坤想办法给“治”好了,父母非常高兴,总说学坤是“家中小能人”。

班上好学生

上一篇:植树节手抄报活动方案下一篇:求职信礼仪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