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方法总结(精选8篇)
====================== 2.谜题:0+0=0 谜底:一无所获
====================== 3.谜题:0+0=1 谜底:无中生有
====================== 4.谜题:1×1=1 谜底:一成不变
====================== 5.谜题:1的n次方
====================== 6.谜题:1:1 谜底:不相上下
====================== 7.谜题:1/2 谜底:一分为二
====================== 8.谜题:1+2+3 谜底:接二连三
====================== 9.谜题:3.4 谜底:不三不四
====================== 10.谜题:33.22
====================== 11.谜题:2/2 谜底:合二为一
====================== 12.谜题:20÷3 谜底:陆续不断
====================== 13.谜题:1=365 谜底:度日如年 ====================== 14.谜题:9寸加1寸 谜底:得寸进尺
====================== 15.谜题:1÷100
====================== 16.谜题:333,555 谜底:三五成群
====================== 17.谜题:5,10 谜底:一五一十
====================== 18.谜题:1,2,3,4,5 谜底:屈指可数
====================== 19.谜题:1,2,3,4,5,谜底:七零八落
====================== 20.谜题:1,2,4,6,7,6,0,8,9,9 10
谜底:隔三差五
好资料在第2页揭晓
第一页留给贡献者以表感谢
所有学习视频首次免费开放了 初中、高中、小学 各科都有,访问地址 (放心访问,安全,和教材同步)
初一群:169564542 初二群:260279605 初三群:251941256 小学群:397433738 高一群:272522472 高二群:238932040 高三群:260278910 这些群专门为学生解答难题的,每天都有无数老师活跃在上面,有问必答。
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其实学习语文很简单,下面我就将我的学习方法告诉大家: 一.课前预习法: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1、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标自然段。
3、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二.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三.课后复习法:
我个人认为复习没预习重要,你预习做好了,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 1.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另外写下来。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生字等知识内容。四.课外阅读法:(文言文,现代文)
阅读是学习的重点,多阅读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1.选书。选一本好书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2.阅读时拿一支笔,在读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句画出来,不一定要背下来,只要了解一些句型,恰当的运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画记的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用于作文,专门找一个本子。摘抄和阅读又不一样,它要更深一层。摘抄的内容,语言优美是不够的,有时一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写下来、记下来。
4.课外积累的多,课内阅读你自然得心应手。
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一、多看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推理。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
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多问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中学数学学习方法六要点
要学好数学,要把握好以下几要点,对于数学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养成肯定有促进的。
(一)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及时检查落实。
1.制定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
2、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水平,掌握那些知识等,这些都是在制定学习计划前应该非常明确。
3、长期目标和短期安排要相互结合好。应先制定长期计划,据此确定短期学习安排,来促使长期学习计划的实现。学期计划,半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4、要合理安排计划。计划不能太古板,可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做适当调整。
5、措施落实要有力。可附带制定计划落实情况的自我检查表,以便监督自己如期完成学习目标。
(二)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通过预习,了解要学习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
1、预习的最佳时间是晚上的8:00到9:00这一段时间,单科的预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到30分钟左右。
2、课前预习:先看书做到:
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概貌也就是大体内容。
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该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课程的内容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而后再做练习,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时掌握的情况,最后再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听课。
(三)听好每一节课,解决疑点,吸纳新知。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授,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答问,看它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老师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强调的语气,听老师对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每节课的小结。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接受老师某种动作的提示、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集中注意力,避免走神,学习目标要明确,增强自己学习自觉性。课堂上用心思
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领会、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老师在讲例题时,在脑海中跟着老师,每一步都得自己想通。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大胆的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也可避免走神。同时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手到: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就是在听、看、想、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课前疑点的答、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的分析。
笔记要有重点。记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划线(直线、曲线)、圈点、作标记、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如红色就比较显眼)、记录的格式不同、书写的字体不同,这些都是记笔记的好方法。
(四)扎实搞好复习,减少遗忘。
当天上完课的课,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不能只停留在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可以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看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及时把它补记起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通过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复习中遇到问题,要先想后看(问)。做好单元复习。利用单元知识系统框架,采取回忆式复习。也要做好单元小节。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如:错题本),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五)做好小结或总结,提升对知识的领悟。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的框架,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倍速在章末有归纳)。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平时放学回家,坚持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并做相应的练习题以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知识系统地小结,具体如下:小结的频率:最好就是每周一次,将本周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小结的内容:可以把识记知识(如概念、公式等)系统化,也可以对题型作归纳,并附上自己的解题心得和注意事项等。当然可以参考章末小结。
(六)做练习题强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
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
(七)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要注意劳逸结合,这也是保证时间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初中英语预习听课及复习方法
一、预习中的方法
首先是单词、词组、句型的预习。预习英语单词时,要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词性明了,对于四会(听、说、读、写)的单词,还要求拼写正确。预习词组、句型和课文的重难点,可充分利用课后注释加以明确,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预习单词、词组、句型的时候,经常在课前查词典,将有助于丰富学生对相关单词、词组、句型等用法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是英语课文的预习。在预习课文时,应要求学生在预习单词的基础上,先仔细听几遍课文的录音带,如果一下子听不明白也不要气馁,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当阅读材料来用,认真阅读几遍,对于刚才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特别留意,然后再听一遍朗读带,看看原先没听清楚的地方是否已经明白,接下来再细心研究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可以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先画上标记,然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能否自己解决。这种带着问题听课的过程,听课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如果还有时间听录音带,模仿朗读,跟读课文,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
再次是英语课后练习的预习。预习课后练习,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思考workbook中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相关问题及各种形式的针对性练习,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以上预习要求,学生将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将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告诉我们,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生听课的方法
课堂学习是学习学习英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
首先,强化学习的自觉意识。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客观作用于主观、并由主观个体进行加工、整理、理解、记忆并运用的过程,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面,勤于思考,必然会使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养成眼、耳、口、手并用的听课习惯,对于学好英语是极有帮助的。记笔记时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既不能把教师课堂上讲的窗帘全部记录,也不能一点不记。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重点短语、重点句型的用法等,做笔记是必要的,记笔记有助于学生课后整理复习。
三、英语复习的方法
a.整理课堂笔记。课后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学生通过回顾上课的过程,再次“品味”课堂上的重点内容,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有利于温故而知新。
b.改错本。让学生把每次练习、作业、测试中做错的习题摘录在”错题本“上,并对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在课后反复复习,每次考试前重新翻阅”错题本“以加深印象,就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经过多次反复记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题时认真思考的习惯。
c.“点”“线”“面”分头抓,归纳整理莫轻视。英语复习纷繁琐碎,许多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本人认为,抓住单词这个“点”,就能带动词组、句型这根“线”,撑开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这个“面”。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单词的复习重点在拼写和运用,特别是一些重点词的用法,如词形变换、单词辨音、词的构成等要更加重视。如care这个单词,由此词根构成的单词有很多,care—careful—carefully,more careful,most carefully等。单词记得多,记得牢,词组、句型的运用、文章的阅读理解以及完形填空就会迎刃而解。
复习单词、词组、句型的过程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在滚雪球的过程中,有时会脱落一些,这说明雪球内部结合力不强,还没有融会贯通。复习也是一样,要经常归纳整理,不断把所学的新知识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之浑然一体,这样形成的知识才不容易“脱落”,而且经久不忘。这就要求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及时归纳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外语学习有五大忌讳:
一是过分讲究方法和技巧。“外语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不是专靠技巧能够获得的。”太讲究方法和技巧会占用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本身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方法和技巧只能适当利用,并且要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才真正管用。
二是过分讲究速度和效率,不愿花时间经常重复自己学过的内容。外语运用要靠“熟能生巧”,要不断重复才会熟练,只有熟练了才会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思维惯性,从而掌握外语。
第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不能长期坚持学习。外语的学习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持不懈地反复学习,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第四,不重视听力训练。外语是有声的,同学们对外语的感受首先是语言的声音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如果不练习听力,只是默默地阅读和背单词,其结果不仅听不懂别人讲外语,而且阅读水平也难以提高。
第五,只学而不用。外语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只学而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同学们学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要学会在用中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兴趣,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外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及时温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加强记忆。同时,不要长时间放下对外语的学习,要经常进行一些发声阅读训练,加强语感。
初中物理学习技巧
一、学好物理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定义),基本规律(定律),基本方法。如:对于“凸透镜”一节的概念的理解,“透镜”就是可以让光“透”过的光学元件,所以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则从透镜的形状和“凹、凸”两个字的形状上找相似点,而关于“焦点”则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可以把地面上的纸“烧焦”这个角度去考虑。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记忆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反复自我检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所以每次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操作,学期学年复习等,都应有计划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发散思维法和逆推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1)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
(2)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逆推法,即根据所求问题逆推需要哪些条件,再看题目给出哪些条件,找出隐含条件或过度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三、重视课堂上的学习上课。
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没有积极的思考、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要养成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好题本和错题集)
四、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只有通过具体运用,才能扩展和加深自己对的知识理解,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1.坚持独立做作业
学习物理必须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2.学会分析物理过程
学习物理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学习,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3.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4.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5.归纳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6.要正确使用数学工具: 数学是研究物理的重要工具,在学习物理时,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运用好这一工具。应用数学工具学习物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概念、规律的数学公式,与用文字、语言叙述结合起来,真正理解式子的物理含意,不要单从纯数学关系上理解公式,避免产生物理意义上的错误。例如,物质密度的定义式是ρ=m/v,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的数学关系,说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呢?不能,因为密度ρ是描述每种物质固有特性的物理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 X 103千克/米3,不管把铝做成小铆钉,还是大铝块,ρ都是这个数值,怎能说它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呢?所以公式ρ=m/v只是提供了一种测量和计算密度的方法,即,当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利用这一公式计算出构成这一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2)在进行物理计算、推理时,要把物理计算和简洁的文字说理结合起来,才能使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思路清晰,方法简明严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也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
(3)要养成用作图来表示物理过程和规律的习惯,如画物体受力图,简单机械的力图,晶体的熔解曲线,物体的运动情况图,光路图等。自觉学会按题画图,看图识义,提高正确用图的能力,克服做练习不画图,不用图的坏习惯。
总之,学习物理就是:学知识,学方法,长能力。在初中物理课中,我们不但要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些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科学观察),培养从事生产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只要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阶段,可以学得快而好,参加建设工作后,就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有所创造发明。
学习物理的方法、程序、技巧与能力
一、学好物理的方法
1、怎样学好物理概念
对于物理概念,要掌握它的定义、物理意义、大小与方向,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怎样学好物理规律
对于物理规律,要掌握它的内容、公式、应用范围、变形,以及与相近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3、怎样做好物理实验
对于物理实验,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会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并能用学过的仪器、方法做研究性实验。
二、学好物理的程序
1、怎样预习好
预习有三个层次,一是接受法,预先看一遍教材,初步了解要学的新内容;二是寻找法,通过预习,找出疑难所在,清除“拦路虎”,提高上课效率;三是解答法,通过预习,既了解新课的知识内容,还能探求部分问题的解答。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要求高。
2、怎样听好课
听课有五项基本要求:真正听懂,抓住重点,克服难点,触类旁通,构筑框架,形成记忆。
要真正听懂,不要假懂,不要似懂非懂,不要似是而非。要听懂老师讲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在听懂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达到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抓住重点和本质的内容,克服难点。在抓住重点和克服难点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地思考和联想,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进行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加工活动,使知识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该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从整体上去认识,去把握,并开展积极的记忆活动,形成记忆,使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有机成分。
3、怎样复习好
向同学们介绍复习的好方法——结构化学习策略。
结构化学习策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将本门课程的关键概念、要点和基本原理等抽取出来,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骨架性的基本结构,依次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第二,对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结构化学习策略是列出某一方面知识内容的主要原理,基本概念、范例等重要知识线索,将课本转变为知识要点,连成概念性的知识结构,然后再将具体知识与结构联系起来,正象现代化的建筑先立钢筋骨架,再填补砖头。
4、怎样做好作业
一是要先复习后做作业,二是要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三是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化,四是重视运算结果正确、单位正确。
5、怎样读书
向同学们介绍国际上流行的读书方法—SQ3R读书法。所谓SQ3R读书法是由每个词的首字母组成的五个步骤读书法,分别为浏览(Se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
按照这五个程序去读书,一般来说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学好物理的技巧
1、解题的技巧
解题的两个基本程序是分析与综合:
解题中的分析程序是:要求
需求
已知; 解题中的综合程序是:已知
可求
要求。这两个程序是互逆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解题时一定要先分析,有的同学不愿分析、不加分析,看到题后就匆忙写公式、算数字,则欲速不达。
关键词: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
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认为,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的记住一个现象、一种结果、一项规律更重要,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例归类总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 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图像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 首先, 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扰因素, 只改变这一因素, 观察该因素的变化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 找出内在的规律,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 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研究电流与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转化法
有些物质的形态通常是看不见的, 可以通过该物质产生的各种效应来研究, 也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研究该物质。例如, 风是看不见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产生的效应如被风刮起的尘土、树叶、烟、旗面、水波来判断风向、风速。这种研究问题方法就是转化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发光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以及电流的大小;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中的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来判断磁场方向;在磁体周围撒一些铁屑来判断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 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通过观察水面的振动来判断, 也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并接触用细线吊起的乒乓球, 通过乒乓球的振动来判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 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颗粒,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塑料泡沫颗粒的振动的高度来判断鼓面的振幅。
三、实验推理法
有些特定实验条件不易达到或不能达到, 我们可以通过使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渐接近要达到的特定实验条件, 通过现有的实验规律进行科学推理, 得出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实验推理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 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渐减小, 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会逐渐减少, 据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不受摩擦阻力, 小车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 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玻璃罩内, 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 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 在周围的人将听不到铃声, 据此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体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条件限制, 不可以或很难直接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测量与之有相同效果的物体的物理量来进行研究, 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易于理解, 便于操作。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著名的“曹冲称象”故事中, 大象的质量太大,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便于直接测量, 可以测量与之效果相同的石块的总质量, 从而得出大象的质量;在电路中, 一个电阻可以等效于几个电阻, 几个电阻也可以等效于一个电阻, 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 若干个分力可以等效于一个合力, 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个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摒弃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 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 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 但却能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与事实, 方便地解决问题,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 通过光线研究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洪水季节, 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的底层从大坝外的地面冒出来, 形成“管涌”, “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连通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 杠杆在实际使用时, 都会发生形变, 这个形变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我们就把杠杆理想化, 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 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 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六、归纳法
在研究某一现象的规律时,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与之有关的所有现象都列举出来, 而是通过大量与某一现象有关的事实, 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分子运动论;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牛顿第一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功的原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磁感应;能量守恒定律。
七、类比法
有些物理现象、概念比较抽象, 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和记忆,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来类比, 找出类似的规律, 类比的对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比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类比功率。
八、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便于理解、记忆和区别。初中物理应用实例: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比较蒸发和沸腾的条件、剧烈程度、特点、吸热;比较乐音和噪声;比较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比较火电站、水电站、风电站、核电站, 太阳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九、图形法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作为一个老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人生、对生活的深沉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张扬、最健康、最阳光而最富有独特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简笔画、实物、模型、动作、表情、小表演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其引入特定的情境,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重要策略。心理学者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兴趣,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
二、“模仿”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说到模仿,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发音,确实,纯正的发音会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别人也会对你的英语水平刮目相看。如果发音不好,即使你以后的英语功底很深,人们也可能对你做出不公正的判断,更糟糕的是,它对今后的听力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素,千万不要认为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个关攻不下,就会导致你学习中的残缺。有位成功人士谈他学习英语的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外国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外国人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世界闻名的英语专家亚历山大为英语学习也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表演技巧,我们在思考语言的时候,不是考虑我们对它了解多少,而是我们能把它表演的多好,我们能把它用的多好”。说到底,学英语就是要模仿那种腔,那种调,那种味儿。要突破语言关,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在口语表达时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会有进步。
三、“氛围”是学好英语的途径
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方法不对的缘故。一般题目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反向推导到已知;二是由已知想可知,逐步向结论靠拢。将两种思路掌握熟练并运用到解题中,相信大部分的物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学好初中物理的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养成自学的习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6、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完成物理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
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小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差别,我们小学学习的内容以及难以程度都是相对比较简单,思维的复杂程度也相对比较简单,也就是说思维的深入程度和需要改变的比较少都是直来直去的那种思维方式,进入中学我们接触和学习的知识难度在增加,遇到的问题也在增多。
针对这些学习上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初中的同学尤其是初三的毕业生同学,他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学习数学;
首先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和识记上,必须做到熟烂于心,比如说在学习数学上首先的是要把书上的公式和书上的例题学习透彻能够熟记于心,因为所有考试所遇到的问题基本都能在课本的某些章节和某个例题上找到影子,把这些例题和这些公式公理的推导过程做到熟练的程度,在做习题和考试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遇到这些课本上的知识的影子的时候能够记起它们,这就是同学们在考试时不会心慌而又有信心的保证和制胜的法宝。
那怎样才能学好初中的数学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概念、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概念、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对于每个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将概念、公式与解题联系起来,以了解它们如何运用在题目中,从而将头脑中学来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活学活用。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看例题,做习题,要学会总结题型和方法
1)如何看例题、做习题?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看例题,多做习题。我们看例题、做习题,目的是体会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运用,是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每一道题,都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即解题的思想方法。每看或做一道题目,都应体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再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葫芦,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不明白数学知识是怎么应用的,解题时是怎么思考的。
2)学会归纳和总结。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要想将题目越做越少,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
对做过的习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地叙述自己的做题经过和感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做了哪些习题?用到什么概念,定理或公式?用到什么解题方法?属于什么类型?哪些是自己能熟练解决的,哪些还有困难?会做的以后少做或不做,有困难的不会的要多做,重点做。
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我们的建议是:看例题、做习题一是要体会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运用,从而记忆和巩固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二是要总结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将题目越做越少。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对于每次做错的题目,要分清楚是做错的还是不会做,对做错的,要分析原因,总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错在哪里了?那么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不会做的,要请教,然后把它记在本子上,并及时复习相关的内容。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一方面是可以查漏补缺,及时复习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从而认清自己学习的状况。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不提倡不懂就问,一发现现问题不经思考就问,不是好习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仍不能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应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是一种能力,也可以通过平时训练来获得。把“做作业”当成考试,平时做作业时,要不看书,不请教,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解题要规范,有条理,演算要清楚,整齐,避免出现计算错误。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我们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在平时每天的学习实践中加以训练和坚持。我们建议:家长应该变对考试成绩的期待为对整个学习过程(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具体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逐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习能力,获得优良的成绩。
一、以总结促进阅读能力的再度提升
1. 在环节回顾中提炼学习方法
以回顾的方式进行散文教学的总结, 旨在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到散文学习的过程之中:在整节课的学习, 我们运用怎样的方法, 使用了什么策略, 践行了哪些学习步骤进行探究思考的。这样的总结教学能够帮助以自身学习的思维历经为学生形成散文学习的方法体系奠定基础, 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检阅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设置了三大教学版块:诵读美韵———品析美言———体悟美意。在总结环节中, 教师依照板书和学生的学习实践, 帮助学生从文本意蕴抽身而出, 以更为理性的视角进行散文学习方法的提炼与总结, 结合这篇课文而言这类学习方法包含了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等诸多方面,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散文学习中举一反三。
2. 在技巧实践中实现迁移训练
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形散而神不散”, 其内容可以包括万象, 覆盖面极广, 这就需要作者对选择的写作素材进行精心安排和设置, 并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呈现。而在课堂总结环节中, 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材料选择、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 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以阅读促进写作, 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的表达中去。
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 教师可总结出文本中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从而提炼出状物类散文的写作密码———由物及人, 神韵链接。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应的事物来对应相应的人群, 并确立抒发的情感, 从而在总结中将习得知识转化为灵活的能力。
二、以总结实现情思理趣的二度升华
1. 在感知情境中触摸理趣
散文描写中注重作者自身情思和理解的表达, 而这种表达并不是作者直抒胸臆, 而常常是借助相应的事物、情境, 并通过细腻灵动的语言文字娓娓道来, 从而达到人物合一、情境交融的境界。而在总结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散文的这一表达特质进行一次俯视, 以整体鸟瞰的视角对文本的情愫理趣进行深度把握, 从而拓展到生活的更广层面。
如邹韬奋的著名散文《母亲》的教学中, 在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已经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层面上, 教师可以借助对母亲形象的感悟认知, 从而感受作者蕴藏于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特有的深情意蕴。
2. 在联想移情中链接生活
散文的创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蕴藏于散文中的深刻情愫常常源自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和觉察, 同时又将其通过散文鲜活的画面展现出来, 从而使得情感和物像的交融, 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无线的联想, 形成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总结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中体悟到的情感置换到现实生活之中, 从而引发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夏》一文展现了夏日之际人们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以及自身生活的回忆, 将自己生活中记忆场景融入文本之中, 从而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农民之苦和内心保有的希望之光。
三、以总结促发人格素养的不断锻造
1. 在辨析中促进价值取向的优化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主体生活经历、认知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阅读同一本文章也会拥有大相径庭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呼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 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都在某一层面揭示出散文所涵盖的某种内涵。教师在总结中, 可以帮助学生善于聆听并甄别各种个性化的解读, 或在比照分析中完善自我, 丰盈自我, 或在辨析中消弭认知上的误解和偏差。
有学生认为认为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封建制度扼杀儿童天性的评判。总结时, 教师出示作者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以及文本中对百草园富有情趣的描写感受到作者是对已逝童年的追忆和怀念, 而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只有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基础上的价值认知, 才能推动学生健康阅读习惯的锻造。
2. 在反思中促进人格修养的提升
散文是作者在关注生活、思索人生之后的感悟之作, 聚集着作者对人间世态的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这个角度审视, 散文是作者主观体验认知的载体, 是对人生哲理敏思的智慧结晶。阅读散文不能光顾着体悟作者情感, 更要将作者的思索价值注入自身的生命体验中, 在阅读中省己, 在体悟中察身, 从散文中获取自身成长的营养, 提升自身的情趣和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后,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搜寻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挫折和打击, 当时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和态度解决的, 从而让学生在回顾中反思自我, 并水到渠成地以文本之理作为镜子反照自我, 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成长和人格的提升。
【关键词】英汉对比;词义范畴;英文单纯词;短暂性动词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在英语学习中,词汇积累是个大难题。13至15岁的少年,母语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完善,这个时候要学另一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
文化学习最能体现异国风情,其次是语法,但在词汇方面就不同了,很多学生都习惯认为英汉词汇意义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情况,且我们的英语教材中给出的词汇、词义往往也是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这种以含义与词汇“一一配对”的词汇表,从小学教材到大学教材,已成稳定模式,造成了很多学生误认为英汉词汇之间是“全等关系”,从而在学习和应用中四处碰壁。
建立在这样的误解基础上,英语词汇学习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难记、难应用、难理解”,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时心理上的障碍和困境。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很多老师一样,遇到很多因为中英文词汇意义范畴不同导致的教学困境。在本文中,笔者对中英文词汇意义范畴差别引起的英语学习的困难加以归纳总结,问题的症结加以剖析。具体阐述如下:
一、汉英语词汇意义范畴不同导致词汇拼写识记的障碍
英语是拼音文字,并非汉语中的会意文字,能讲熟练运用英文的人才更方便学习英语文字。且汉语词汇构成方式与英语的不同,单纯词所占的比例有限,只有大约22%的比例,复合词约占到汉语词汇的77%。英语则相反,现代英语的词汇据Dupuy统计,单纯词约占45%,复合词约占25%,派生词约占24%。
汉语单字的组词功能强大,比如“风”,汉语中有关于风的词都跟“风”这个字有关系。台风,飓风,龙卷风,微风,这几个词都跟“风”字有关系,理解记忆起来都不会很痛苦。但是英文中,这几种“风”是不折不扣的几个完全不相干的词(typhoon, furicano,tornado, breeze),而且还和“wind”的拼写和读音没有相似之处,同样是“风”,能表示的词义范畴却大不相同。
再看一组关于肉的词汇,在汉语中,只要认识“肉”字,至少能知道“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等词汇与我们的肉食相关。但在英语中就不同了,“肉”在英文中叫“meat”, 而“猪肉”却毫不客气地叫“pork”,“牛肉是“beef”,“羊肉”却又叫“mutton”,“鸡肉”叫“chicken”,都与meat的拼写和读音没有关系。
所幸英语词汇的学习还有章可循。
英语中的复合词相对来说要简单些,是由两个或多个单纯词按一定规则汇合成的,意义多半离不开这两个或几个词,所以掌握了一定量的单纯词,复合词的习得难度就很低了。还有一类派生词,它们的构词要素为词根、词缀。英语派生词的词缀和词根都是有特定的语言意义或者语法意义的,基本上通过词缀和词根就应能知道词的大概意思。
所以在教、学英语词汇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两个规则:
1.注意常用词的习得,尽量避开生僻词和怪词,注意词义的归类,用“vocabulary tree”来给学生形成意义上的分类。
2.掌握词根、词缀,对同根词进行归类和总结,通过了解词汇来源猜测词汇的语用环境。虽然英语的词汇量较大,但是有的放矢必定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中英文词汇意义范畴的不同导致的语法学习的障碍
汉语是独立语,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只是通过词语排列的不同顺序来表达句子意义。而英语是屈折语,它有如下的特点: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一种词尾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了词尾,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以上的特点就导致了很多以中文为母语的初中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非常难以适应,好不容易背出来单词,应用时又是万千变幻。虽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但对初中学生来说,也加重了不少负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渗透词汇的各种语法变化形式,以让学生对变形词汇的掌握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当然,汉英语词汇本身的含义范畴的差别也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法的一些困难,拿我们英语老师都知道的一个难点来举例:
在现在完成时中,如果句子的时间状语为for或since引导的短语时,句中谓语动词是不能用短暂性的动词的,必须要把短暂性动词变成延续性动词或者某种状态。因为for或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表示的是从过去的某时间开始到现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某种动作一直在进行。
例如:正:I have left Hong Kong with my parents.
误:I have left Hong Kong with my parents for 30 years.
这种情况下要换成I have been away from Hong Kong with my parents for 30 years.
关于如何把短暂性动词换成延续性的动词,很多教材上都是列了个表格以供学生对应着换用。但由于不理解,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才能加以运用。
其实要理解也不难,这主要是因为英语的语法和汉语语法不同引起的。在汉语中,不仅动词可以做谓语,形容词也可以做谓语,有的动词就兼有了瞬间动作和动作完成后保持的状态。而在英语中作谓语的必须是动词,形容词是绝对不可以作谓语的。这就导致了在现在完成时中,出现了需要表示“在一段时间之内延续”的情况时,需要把短暂性动词换成延续性动词,或者是表示状态的be动词加形容词、介词短语或者名词等系表结构。
仔细分析一下,短暂性变延续性有两个规则:
第一种,以结果代动作,让瞬间动作成为结果保存下来。
如:The young man have had the novel since he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这句话里以买完变成“拥有”这一结果代替了瞬间动作买,不至于尴尬地让“the young man”从毕业到现在一直重复着买卖这个动作。
第二种,以系表结构表动作结束后保持的状态,来代替瞬间动作。
如:Mandee and Amanda have been married for 10 years.
这句话里,Mandee和 Amanda 不可能一直在做结婚这件事,但他们一定是处于已婚状态的。
类似的词汇意义范畴不同的还有不少,比如,“买”这个词,在中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下:
词性:动词。意义:用货币换取实物,购进。
例子:我买了一件新衣服。
解析:这句话里的“买”,不只是说明了货币换实物这个动作,还表示这件衣服的来源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和拥有的。如:这本书是我新买的。
但是,在英文里,buy的意思就是指“买”这个动作的进行,并不说明买完后的拥有。
如:The car prices are low, its a good time to buy.
如果要表达“这辆车我已经买了两个月了”也必须换成相应的结果:I have had this car for 2 months.
再比如:“加入”这个词,在中文中作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下:添加进去,参与,参加。例句: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五年了。很明显,在这个句子里,“加入”不仅仅说的是“参加”那一瞬间的事,更是“参加后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五年”的意思。
而在英文中“join”这个词,就是指“加入”这个瞬间动作,加入完就处于“属于某个组织成员”的状态了。
如:China has become a member of WTO for 5 years.
China has been in WTO for 5 years.
这样一一细细分析下来,这一语法点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也不会转身就忘。在笔者的教学中这样的难点基本上都不能称之为难点,学生掌握情况一直很不错。
三、中英文词汇意义范畴的不同导致的文化学习困境
众所周知的,中英文词汇很多含义的涵盖度都不一样,有很多词的词义范畴是不能一一对应的。比如,cousin,aunt,uncle这些词和汉语里所指的人的范围都不是一样大的。Cousin指的是汉语里的表兄弟姐妹,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等。Aunt 是指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女性配偶。Uncle指的有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男性配偶。包括Grandparent,英文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包括进去了,很明显词义所指的范畴要比中文的广很多。
而这样的现象一直被我们当做“文化差异“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因为遇到词义范畴不同,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老师难以教授的困境。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汉语词汇对应多个英语词汇,或者一个英语词汇对应多个汉语词汇的用法。
比如“开“这个动词,在英文中对应的有很多个词:open(开门窗的时候用,如:open the door.); turn on(开跟水电气相关的设备的时候用,如:turn on the light.); come out(开花的时候用,如:Roses will come out soon.);drive(开车的时候用,如:drive a car.); run(表示开公司或者商店的时候用,如:run a new shop.)
再比如说“做”这个动词,也有不少的对应词:do (表示做,举例:do the hard work.);make(做鬼脸或者制作某物时用,如:make a face.);compose(做诗,例如:compose a poem.); write (做文章的时候用,如write an article.); play(做游戏,比如:play games.)
又比如说“花”这个词,它对应的英语中的动词和名词也不少,如:spend,cost,take,flower,bloom,等等。
当然,play 这个词在汉语中也对应了不少的汉语词汇,比如:踢足球(play football),打篮球(play basketball),打牌(play cards),弹钢琴(play the piano),播放音乐(play the music),捉弄别人(play tricks on sb.),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lay a key role in …)。
一些很难区分的单词词义间的差别,不妨用固定搭配、近义词和反义词来进行区分,方便学生快速地解决。
通过英汉词汇的对比,我们还发现有的词汇因为文化的差别会带了特殊的民族色彩。比如,在英语中,我们说“blue”是蓝色,也是指“心情不好,忧郁”的意思。Im feeling blue.这个意思就是I am feeling bad.但在汉语里,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代表的是广袤无垠,是海纳百川的气度,所以,国内某品牌酒商用“蓝色”来指代“男人的情怀”,跟“心情不好”,跟“忧郁”根本不搭边。
“green”在中文中意思为绿色,象征着春天和生命,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可是“green”还因为是美元的颜色,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比如,汉语中“眼红”为妒忌,而英语中“be green eyed”才是“眼红”,“green with envy”指的就是“妒忌”。
“dragon”在汉语中是皇权的象征,意指吉祥。但在英文中指的却是“恶龙,脾气暴躁的人”。
由于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体系的不同,语法的不同,以及民风的不同,导致我们在积累英语词汇的时候遇到了不少的麻烦,但是,经过细致的学习和例举,我们不断地积累,最终也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四、结语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词汇积累,在教学中多想办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攻克这一难关。但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不强调学生对英语词汇词义的精确掌握,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拼读能力,以及在情境中遣词造句的能力,却忽视了一针见血的点拨,让学生的词汇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造成了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学习困境,甚至让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是我们每一个初中阶段的英语老师不能不正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难点,并从研究者的角度去总结归纳和剖析思考,以期逐渐摸索出让学生进行词汇积累时简单些的方式。
【参考文献】
[1]Dupuy H J.The Rationale,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a Basic Word Vocabulary Test[M]. 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2]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山西大学学报.2011.34(3):71-78
[3]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学习方法总结】推荐阅读:
怎样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11-12
初中生学习方法总结07-11
初中生物学习方法的总结12-29
初中体育学习总结报告07-01
初中数学远程学习总结11-26
初中英语培训学习总结06-30
初中语文远程培训学习总结12-15
初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总结12-31
2022初中数学学习总结02-25
初中学习计划经典集锦总结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