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汪金权事迹有感(精选7篇)
汪金权老师自己收入本来就不高,但他经常拿出钱来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外界的捐赠,他禁受住物质的诱惑,全部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汪老师在该校的老年教师中是唯一没有房子的人,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的老屋中;汪老师到学生家中做工作,让家境贫寒的孩子上学,并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汪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已是四中的一景;……
汪老师的很多事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淡薄名利,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始终把别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像汪老师这样,扎根教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老师已经不多见了。与他相比,我真的是太渺小了。虽然我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没有到他那种默默奉献的境界;我挣了工资,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一点,而不会想着哪个学生有困难我要去在金钱上予以帮助,有时我觉得自己不够花呢。
汪老师的品质是高尚的,脱俗的,伟大的。我们要向他学习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面前各种诱惑,泰然处之、不为所动。汪老师用他自己的高尚品格给学生树立了一面旗帜,照亮了身边的人,也感人了无数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全校教师在认真地学习汪金权的事迹:“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教师改变命运,因为教师是传授知识和实施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改变命运”曾经是我的信条,也是我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思想基础。今年我已经当老师五年了,在五年的教书育人活动中,我也曾经迷惘过,怀疑过这句话。我到底能不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别人的命运?面对很多学生的问题,我都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我尽力了却也不能改变什么。”„„..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他扎根山区、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荆楚大地英模辈出、群星灿烂,感动神州、催人奋进。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汪金权同志扎根山乡22年,倾心教育、淡泊名利、捐资助学、坚守清贫,以自己的青春、汗水、智慧和人格,向人们展示了一名优秀山乡教师的良好形象。他是不愧是全国广大教师的优秀楷模,是当之无愧的师德标兵。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号召于2010年8月20日,全体教师集中在二班教室,校长精心组织大家开展对汪金权同志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教师们热情赞美汪金权22年坚守深山讲台、培育山里孩子成人成才的感人事迹,深刻剖析汪金权“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崇高精神,老师们群情振奋,畅所欲言,纷纷以自己的亲历和感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学习、集中学习、讨论、说感受、写体会等形式深刻学习了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会后所有的教师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深受启迪。所有的教师当场表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以汪金权同志韦榜样,用汪金权同志下面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一、学习汪金权同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
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汪金权同志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为山里的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当作自己个人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他深刻诠释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我们要学习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献身基层,发挥才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做到爱岗敬业。
二、学习汪金权同志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
汪金权同志虽然工作在艰苦的地方,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却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生活艰苦仍不改其志,甘愿做承责负重的“桥梁”,始终无怨无悔。但他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各种诱惑面前,泰然处之、不为所动。“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这正是汪金权同志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我们像汪金权同志一样,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三、学习汪金权同志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
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汪金权爱生如子,“大爱无疆”,他给予学生无私的爱,坚定信念: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需要帮助的孩子还很多,但我努力每天去做,相信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尽其所能地扶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特困生同吃同住,为求学困难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细致入微地关心“双差生”,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可贵思想。他用一颗爱心、诚心、细心、平等心、责任心和恒心,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先后将1000多名学生送进大学,改变了无数山乡孩子的命运,使他们到达梦想彼岸。学习汪金权同志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让爱的阳光撒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照耀社会的每一个人,以众人之力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四、学习汪金权同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汪金权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我们高扬了一面新时期师德大旗,是当之无愧的“大山师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他真实的写照。他20多年来热爱岗位、专心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信守为师即要为人师表的神圣理念,维护师道尊严。他把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安慰,始终保持着“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的良好心态,授业解惑,不断探索。他那种干一行、爱一行,勤学习、爱钻研,敢创新,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文塘小学熊金荣
在此次学习机会中,我校全体教师听了一次讲座,认识了“人民满意教师”湖北蕲春四中教师汪金权老师,他的每个事迹都让我感动,但给我触动最深的却是那才47岁的头上的满目白发,我震惊了,那发丝里有多少他对教育事业的殚精竭虑?有多少他对孩子般的学生的呕心沥血?是怎样的生活让不满50岁的他看起来如此苍老?随着讲座的深入,全体教师渐渐了解了这个让每个人感动的人。他是华中师范大学87级的毕业生,在分配到黄冈中学后为报师恩毅然来到蕲春四中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有着足够生活的两千多元的工资但家里却一贫如洗;他有需要照顾的家人却只把心放在学生们身上。他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是同时,他有的却弥足珍贵:他有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他有为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有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他有爱生如子、克已助人的优秀品德,他有每一个学生的尊敬和爱。
他说:“愿做红烛照山乡”,通过这样以为平凡却不平庸的教师,我想到了自己。想到这次来学习的目的,想起了前代课的经历,我在几个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是我的专业知识,我一直都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也在慢慢地自我学习,看了汪金权老师,我意识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我要更加努力充实自己,当然,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求的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样丰富的课外知识是教师体现教学魅力的重要基础。
第二是在教学上,我的经验不足,很多时候在讲课时会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改进思路,在课后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是对待学生方面。看着汪金权老师对学生的爱,把宿舍给学生住,把工资给学生当生活费,资助孩子们上学,不仅仅是物质方面,正如他们所说,他教书的目的是育人,他用他最真挚的感情,用最实际的行动影响着他的学生,有什么比这种影响来得更深刻?
第四是汪金权老师给我的一种精神,也许他自己没有过多的注意,但他的精神却是从现代教师身上看到得越来越少,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在一个班级里,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会偏爱,成绩差点的老师都不愿意去管,这个问题被讨论了无数遍,但真正能做到平等对待的又有几个老师呢?汪金权老师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榜样。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感动和收获,湖北省蕲春四中优秀教师汪金权的感人故事就是极为生动的一例。我作为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因职业使然,在暑假期间通过网络、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几度重温了汪金权老师的感人故事,无不让我肃然起敬,怆然泪下,由衷的感动涌入到笔端,深刻的感悟流露到笔尖。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1987年,他从华中师大毕业后,被分配到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在师生们的挽留和同学们的惊讶声中,他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蕲春北部山区的一所高中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这些都源于他对于教育事业强烈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感。为了这份责任和信仰,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他生活条件艰苦,却给了学生最深厚的爱,他用最真诚的心爱护着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他的行为无声地告诉我们,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为了这份责任,汪金权同志不论在多艰苦生活条件下,他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着;为了这份责任,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他的行为塑造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鲜活形象,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什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乐守清贫;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大爱无边。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将时刻用汪金权同志的事迹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 坚持树立以下四种观念:
一、最受人尊重的价值观
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事业是人类 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 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 22 年。他把为山里的孩子营造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作为个人的最大愿望和终身追求,充分体现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深刻诠释了“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他的事迹是当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中创造伟大,要像汪老师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在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做好小学美术教育的模范实践者。
二、最宝贵的财富观
汪金权老师无比自豪的说:“我之前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才是教师创造财富的地方。20多年来,我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困,如今却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0多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他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他从不求他的学生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他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他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他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他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他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自由进取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先后指导陈卓彬、张先龙、张有良、范绪枝等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面对这些最宝贵的财富,汪金权老师感到无比自豪。
三、最崇高的道德观
汪金权老师总是淡淡地说:“奉献是一种美德,能给山区学生一双希望的翅膀,能让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是我毕生的追求。”
汪老师具有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高尚品质,对学生的爱是汪老师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二十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尽其所能地扶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特 困生同吃同住,为求学困难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细致入微地关心“双差生”,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可贵思想。他用爱心、诚心、细心、恒心、平等心和责任心,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先后将 1000 多名学生送进大学,改变了无数山乡孩子的命运,使他们到达梦想彼岸。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汪老师每年都要帮10多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汪金权说:“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弱,需要帮助的孩子还很多,但我努力每天去做,相信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
在教书育人中,汪老师从最基础之处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他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为我们高扬了一面新时期师德大旗,是当之无愧的“大山师魂”。
四、最朴素的职业观
“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蕲春四中广大师生对汪金权老师的一致评价。
汪老师始终坚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二十多年来热爱岗位,专心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他信守为师即要为人师表的神圣理念,维护师道尊严。他把学生青胜于蓝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安慰,始终保持着 “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的良好心态。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他从来不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他虽然工作在艰苦的地方,过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却 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生活艰苦仍不改其志,甘愿做承责负重的“桥梁”,始终无怨无悔。他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在各种诱惑面前,他泰然处之、不为所动,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人生境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要学习汪老师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对教育工作者的重托。
———记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德育年会汪金权讲话有感
作为一名华师学生,对于汪金权老师,我是不陌生的!一直以来汪老师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这样的 白发白须,清瘦面容,单薄身形,可亲可敬,但却扎根山乡,倾心教育、淡泊名利、捐资助学、坚守清贫,以青春、汗水、智慧和人格,铸就大别山师魂。汪老师说,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手心向上,他的人生信条是‘给我’;一种人手心向下,他的人生信条是‘我给’——我更愿意做后一种人,因为给予远比索取快乐”。我无比的感动!
看过汪老师《愿做教育有心人》的报告后,我收获了很多。首先,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先做的应是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正如汪老师所说,我们教育者不仅要把教育当做是一个职业,更应该是一份事业,教育是需要理想的,我们不能是抱着“混”的态度来教书,这样我们永远不可能教好。这应是我们教育者所应明确的第一点!“成才先成人,立人先立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一味的灌输,要帮助学生理解,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怎样做等等„„只有了解才能理解,才能避免不了解造成的不理解,不理解造成的误解,曲解甚至是对抗。我们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双赢,不要两败俱伤。这也是树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和获得良好教育质量的前提。
其次,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启发性原则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的思考、注重学生的领悟、融汇与觉醒,让个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获得知识、智能与品行的全面发展!例如,汪老师在处理早恋这个敏感话题时,他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早恋的坏处,而是通过讲解《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课文,讲早恋的不好处隐含其中,让学生自觉的思考。这比单纯的告诫起到了更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掌握度启发性原则的合理应用,这将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再就是,对于偏科的学生,不自信的学生,调皮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学生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的最佳发展!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
无论我作为社会的公民,还是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我都由衷地佩服汪金权。在现在这样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铺天盖地的是利欲熏心,惟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风气,似乎科技的高速发展带给社会的是人际关系的简单化,机械化和冷漠化。我们很难听到“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号召了,这些正气凛然的话语似乎只成为了教科书的材料,作为人们纸上谈兵的素材,曾一时间出现了道德社会的“荒原”。当人们纷纷传述着山区教师汪金权的先进事迹时,我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为这样一个不敢置信却又真实的故事掉下了感动的眼泪。我们就象受到了新世纪道德的神圣“洗礼”,人的道德素质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荒原”里又重新找回了“伊甸园”,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丰碑又一次被擦得“锃锃亮”。于是每个人都开始学习他的先进事迹,那么,我们究竟学他什么?也奔赴去山区支教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立足自己现在的岗位,用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自己,鞭策自己,锻造自己,让社会的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要学习汪金权伟大的师德,为教育事业倾注自己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曾看到一则调查,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他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汪金权正是为我们筑起了这样一座师魂的丰碑,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整个社会学习他,不应作为这个阶段的一项政治学习活动的任务,而应贯穿在自己的每天的工作中。应时常用这样的精神来勉励自己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我们不会再有道德“荒原”了。
师宗职校 阮菊花
这几天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王老师毕业于名校,在当时可谓真正的天之骄子,可是当他看到山区需要他时毅然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好工作,踏入山区,一待就是二十多个寒暑。汪老师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精神很让人敬佩、感动,很值得我们学习。从汪老师身上我们至少可以学到:
一、要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充满爱的教育。
正因为汪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考进了大学,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向汪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二、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老师毅然放弃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从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以自身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在教学工作中汪老师从基础着眼,授业解惑,常教常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当人梯、无私奉献、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我要学习汪老师,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让每位特殊儿童家长都放心,都安心,都满意!
三、要有责任意识。
汪金权老师在一次报告会的材料中发言说:“要‘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对学生要有平等心,力争把每个人培养成才成人;对学生要有责任心,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对学生要有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对学生要细心,注意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话语中渗透着汪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而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这份责任和信仰,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为了这份责任,他生活条件艰苦却给了学生最深厚的爱。我们应向汪老师一样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关爱学生,自觉承担起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汪金权全家福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
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
汪金权老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却主动放弃黄冈中学的优越工作条件,选择到蕲北山区四中任教。22年来,他扎根特教、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先后为高校输送毕业生1100多人,同时资助贫困学生200多人累计金额超过10万元,几乎把自己的大半薪水都用来资助贫困生。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称号,被誉为“大别山师魂”。看了他的感人事迹,我深受感动。
【学习汪金权事迹有感】推荐阅读:
学习陈琳事迹有感12-22
李吉林事迹学习有感09-29
学习李镇西事迹有感11-27
学习张广秀事迹有感01-18
学习徐刚先进事迹有感03-27
学习江小金先进事迹有感09-10
学习吴大观先进事迹有感04-26
学习吴卲萍老师事迹有感09-25
学习黄文秀先进事迹心得有感01-30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有感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