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环境宣言(推荐10篇)
让我们共同行动,还家园碧水、蓝天。
洁净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是我们共享的,每个人都应对环境保护尽一份义务。
动员起来,为拯救我们的地球掀起一场环境革命。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也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保护野生生物,人与自然共存。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沙化、风尘、赤潮是环境对人类的惩罚。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上项目必须先办环保审批手续。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改革开放功能。
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锁住黑龙保蓝天,治理污水护家园。
请您以宽宏大量之心给生而自由的动物们以自已的空间,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已。
要做保护环境的有为之人,不做污染环境的负罪之辈。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保护赖以生存的海陆环境需要我们人类的节制和努力!
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污染环境,害人害已。
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人类若不能与其它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保护绿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保护自然平衡,拯救绿色环境。
改善环境,创建美好未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T D K大连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当时主要生产偏向磁头产品, 时至今日经由该工厂制造的产品类型非常广泛, 包括NFC磁性片、近距离开关, 集成电感线圈、陶瓷天线、蓝光光碟、网络变压器, 接品等等。
“TDK大连工厂把地球环境保全作为一个人类共同的课题, 并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TDK大连电子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如是说道。
优先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据TDK大连副总经理介绍, 2001年4月TDK大连工场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了体系有效运行以及提高其管理水平, 2006年8月将体系与TDK中国本部进行统合并取得统合后认证。
同时, 定期收集并确认法律法规, 合规性判定, 遵守法规要求。2005年响应大连市淘汰制冷剂更换的号召, 投资60万率先进行更换, 使用环保绿色制冷剂。为减少生活污水污染物浓度, 在2010年投资64万元增设污水处理设施。在磁性片新工程导入时为防止有机气体的大气污染, 投资200万安装活性炭吸附和催化燃烧的大气处理装置。
积极减少能源消耗
谈到这些年TDK大连工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业绩, 安全环境课课长如数家珍, 颇有成熟感。在TDK大连工厂, 能源的消耗主要体现在照明、空压机和水泵三个方面。
照明改造工程始于2007年, 仓库等重点部位的荧光灯管全部更换为节能灯, 每年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吨。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的LED照明改造, 包括旧场所更换以及新场所的加装, 共使用了1848个LED照明灯具, 再次节省了60%的用电量, 每年减少排放246吨二氧化碳。
TDK大连减少空压机工作的使用能耗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对旧的空压机进行变频改造, 二是适时引进新型节能型空压机。
水泵同样也是耗能大户, TDK大连工厂为冷却水泵增加变频系统, 可节约用电50%, 每年减少排放60吨二氧化碳。
努力节省生产资料
在TDK的环保理念中,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使用, 同样也是节能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TDK大连工厂不断进行创新使产品实现小型化。如积层陶瓷线圈产品, 开发出了极大减少陶瓷粉、铜等原材料使用量的C0402 (EIA01005) 尺寸产品。另外, 2011年7月更换4台节水型冷却塔, 可节水27%, 每年可节约6000吨用水量。
追求废弃物“零”排放
据介绍, 废弃物“零”排放这一目标主要以“再资源化”为原则, 即把工厂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进行严格分类, 然后根据不同的废弃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实现它们的无害化和再资源化。如废弃的耐火材料, 将被交给专业的合作伙伴把它们用于耐火砖的制造。再如研磨工序留下的污泥, 将被收集起来交给第三方业者进行脱水, 其后作为水泥添加剂。
课程考核论文
论
文
名
称
所
在班
级
学
号
日
期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也可自选与环境、能源保护相关的题目)
1.应如何预防与改善土壤盐碱化现象?
2.你如何看待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请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尘暴、核危机、极端天气等),分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4.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5.试论我国城市、农村环境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我对中国环保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封皮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5、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
者
不
予
以
评
分
。2 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
浩瀚苍穹,孕育了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岁月。时代更替,科技发达,人类在不断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很大的,能源也在一点点消耗,枯竭。并且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无疑对我们人类自身也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就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多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省能量消耗。
那么,具体引发了一些什么问题呢?
这就要从俩方面来看,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就是自然界的一些无人为因素掺杂仅环境自身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旱灾等等。另一方面,就是次生环境问题,这个则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毁坏,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源,使资源枯竭,耗损,再加上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从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类发展的越来越强大,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太多太多,可以说,人类的发展依赖与环境。先从我们人类的起源来说,从钻木取火,捕食其他生物开始,我们就在利用环境资源了,渐渐地,一步步发展,我们依赖环境生存,我们从大地母亲那里索取却不知道保护。后来,我们人类划分成好多个种族,部落,都渐渐地发展强大,各部落间开始对其他部落掠夺,索取,战争爆发了,人们又从人与人间的直接战斗,演变成军事实力间的斗争,核武器,各种枪炮弹药的发明,给人类的强取豪夺提供了方便,但在制造这些东西的同时,我们又对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利用和毁坏。然后,灾害越来越多,疾病在人间蔓延开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地震所带来的灾害也给人类的生命造成伤害。其实仔细想想,这也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类的生存太过泛滥,势必对地球造成威胁。所以,要取得一个平衡。
关于人类与环境的英语作文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Last weekend, I wanted to swim in the river that I usually wen in the childhood. When I went there, I was shock. The river is no longer like before. It was full of rubbish. It seemed that the rubbish is from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In order to put the rubbish nearer, they put all of them into the river. Not only the water is not clean any more, the river also smelt bad. I real touched. Why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couldn’t live harmonious? Long time ago, they could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Why not now? People have to stop their behavior to harm the environment. Otherwise, it would cause destruction to both sides.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与自然环境①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类②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思维活动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但是环境不能影响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段
公元前
200万年至
前1万年
公元前
万年至
8世纪
公元18世
纪至20世
纪末
20世纪
末以后
对自然
的态度
依赖自然
⑤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⑥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
源遭到破坏
少数地区的 区域性问题
区域性问
题蔓延到
⑦全球
⑧全球环境
问题亟待
解决
人类行为
听天由命
⑨开始大规
模改造自然
事后的环
境保护补
救措施
⑩谋求可持
续发展
思维活动
2.有人说“要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资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要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必须做到⑪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⑫个人,兼顾当代人与⑬后代人的利益。
2.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⑭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3.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是⑮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⑯予以同等的重视。
思维活动
3.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就是要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出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的,不是不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应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探究点一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圈层I代表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
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c表示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人类社会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人类 反馈
生产 消费
大
A B D c
对立统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通常讲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③、④: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⑤、⑥: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⑦、⑧: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迁移应用1 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喷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探究点二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探究活动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反思归纳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
阶段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恐惧和依赖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
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
环境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后工业
文明
善待自然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谋求可持续发展
迁移应用2 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
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
答案 c
解析 注意理解人类的能力与自然之间态度关系,是正确选择的关键。
探究点三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里是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位于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紧靠着长白山北坡的景区大门。树林里,超过200岁的云杉、红松和冷松高耸着。别墅就掩映在树林中,或者,你也可以按照官方文件里的称呼,把它们叫做“贵宾接待中心”。——XX年12月31日《中青在线•长白山之伤》
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重点开发了其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什么价值?
在长白山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违背了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哪些原则?为什么?
答案 经济价值、娱乐和美感价值。
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在自然保护区内滥砍原始森林建“贵宾接待中心”本身就是不尊重自然;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贵宾接待中心”是为少数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增加个别部门收入的一种行为,只尊重个人而忽视其对整个人类及其后代影响的一种行为。
反思归纳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待自然
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
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爱全人类的大局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
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迁移应用3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
A.尊重与善待自然
B.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c.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D.以上都不是
答案 A
解析 青藏铁路修建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体现了尊重与善待自然。
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D.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答案 A
解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 D
解析 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的地位,对土地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工业文明时期,即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部分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答案 c
解析 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会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
4.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A.伦敦烟雾事件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赤潮发生
答案 B
解析 伦敦烟雾事件、赤潮的发生都是人类不合理地排放过多的废气、废水造成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5.读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类要控制和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答案 ④ ⑥ ⑤ ③ ① ②
D
解析 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产物又是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
[基础过关]
.以下人类的社会形态与人类的环境观念及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组合,正确的是
A.古代文明——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
B.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
c.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D.当代文明——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
答案 B
解析 原始社会已出现环境问题,但不明显;农业社会开始显露出环境问题,工业社会,环境问题已由局部走向了全球;当代社会,人类已认识到必须善待自然,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箭头表示反馈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反馈作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反作用,据此可排除B、D两项;箭头③反映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空间以及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环境“提供”的。
3.该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具有________的关系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c.环境供给人类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
D.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分别表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均不全面;c项仅单方面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而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4~5题。
4.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①~④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5.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
6.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 D
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迅速增强,对环境的破坏也迅速增强,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与尖锐。
7.下面的人类活动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
A.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
D.x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答案 c
解析 森林采伐量应控制在木材自然生长量之内,否则会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呼伦贝尔草原和x疆为半干旱干旱气候,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在x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都会造成土地沙化。
8.读“人与鸟和谐相处图”,此图反映了人类
A.崇拜自然
B.屈服于自然
c.凌驾于自然
D.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D
解析 在图中人给海鸥喂食,海鸥没有惧怕人类,海鸥接受了人的喂食。鸟儿对人类也没有畏惧和不适,一切构成和谐的风景。这反映出人与生物及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提升]
读“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0.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答案 9.c 10.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图①中人类一味对环境进行索取,强调的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改造,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是征服;图②人类环境影响微弱,受环境的影响大,应是人类早期的人地关系表现;图③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保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教的教义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11~12题。
1.古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多”,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该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第12题,儒家该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崇拜自然阶段,“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以粮为纲”体现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则体现了征服自然的错误心态。
4.读下面“人类发展和生产生活与环境质量下降的因果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
对
自
然
资
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
生
产
活
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
破
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向________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使二者的________。
答案 过大 滥采滥用 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
恶性 对立 协调统一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
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________态度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
A.①
B.②
c.③
D.④
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 c c A
人定胜天。征服自然。
安藤忠雄现代美术馆名誉馆长刘育东表示, 对于人类建筑与环境应该从7个方面反思:首先, 关于有机建筑, 最早希望在巴塞罗那要建筑物不再只是方盒子, 而是能与树木为伍的圣家堂。其次, 建筑师希望直接把建筑盖在自然当中, 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再次, 生态科技高科技做出可持续性建筑, 也就是生态建筑。第四, 低科技, 当地自然材料的建筑。第五, 生命周期, 回收建筑。第六, 植生墙垂直地景绿色建筑。最后, 空中数目垂直森林想象与实现。我们希望的是在这些方法下, 有更多的突破。
我们对环境越来越差;
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 one,regardless of race, religion or nationality, can deny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olerable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According to many experts, even greater impacts are still on the way.There are numerous causes for this problem.On one hand, human-related emissions of carbon into the atmosphere is causing, and will in the future cause, significant global warm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y.On the other h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hinders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It is urgent that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right away.First, more trees need to be planted to help improve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Besides, stricter laws concerning global warming and irresponsible use of fuel resources have to be put into effect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In a word,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we can take a comfortable world for granted again.2。人与环境(Man and Environmen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olerable because of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For example, forest destruction results in decrease of planting land and unpleasant weather.In addition, man is faced with problems of wate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A lot of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Planting trees helps improve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Besides, law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been put into effect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However,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mains far from being solved.On the one hand,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are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n the modern world.On the other h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hinders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In a word,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we enjoy a clean and comfortable world.3.Pollution of environment
These days we often hear that(our living condition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destruction of our environment).It is common that(many trees and animals are near extinction, and the all-important food chain has been destroyed.).Why does such circumstance occur in spite of social protects? For one thing,(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is increasing so rapidly that the world has been so crowded.).For another,(the over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influenced the balance of natural ecology).What is more, sinc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is natural that(a great number of factories have been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The smoke and harmful chemicals released from factories also pollute the environment).To solve the problem is not easy at all, but is worthing.We should do something such as(planting more trees, equipping cars with pollution-control devices and learning to recycling natural resources)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 do believe everything will be better in the future.天气(Weather)
提纲:
1.天气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2.为什么人们关心天气预报?
3气象人员的职责是什么?
[范文]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某个国家的海滩上有几百头海豚自杀,
某某国又遭受山洪,我国也是连续几年遭受特大洪灾.这些都是人
类满不在乎地任意污染环境到处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
严重后果.这就理所当然的要受到大自然的.应有报复.
所以说明了环境问题日益重要,作为一位普通公民,一个小学
生,我会以自己的标准爱护环境,同时也呼吁所有人都来关爱我们
的地球,保护环境也就是拯救全人类.
1 放射性污染
1.1 放射性的特征
与其他污染相比, 放射性有以下特征[1,2]
1) 一旦释放到环境中, 就会对周围发出放射线, 并用半衰期即活度来表示活性减少所需的时间。2) 自然条件下, 一般无法改变放射性核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3) 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危害有累积性。4) 放射性污染无色无味, 无法感知其存在。
1.2 放射性的原理
放射性辐射的危害是由它所释放的射线种类和性质决定的。目前, 人类发现的由原子核变化的放射线有四种: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射线种类不同, 性质差异很大, 对机体损伤程度也不同[3]。
α射线粒子其质量大, 速度慢, 穿透能力较差, 在物质中的射程短。
β射线质量较小, 速度较快, 穿透能力较强, 在物质中射程较长, 空气中射程一般能达几米。
γ射线质量小, 静止质量为零, 不带电荷, 速度快, 穿透能力很强, 在物质中的射程长, 空气中射程一般能达几十米, 以至数百米。这就是γ放射源一般都用厚厚的铅金属作包装的原因。
1.3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有的放射性物质与地球同诞生, 如铀、钍、镭等, 被称作天然放射性物质。由人类制造的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 叫做人工放射性物质。
1.3.1 天然放射性元素
自然界中任何天然的岩石、砂土和土壤, 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它们的差别仅是在含量上有所不同。这些放射性元素在不同岩石类型中的平均含量呈现较大差异, 见表1。
从地质角度而言, 天然的放射性核素在不同类型岩石中的平均含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对于同一种岩石, 因其含有某种放射性矿物含量的多寡也造成其放射性含量的差异。相对而言, 酸性岩的放射性大于中性岩和基性岩。
1.3.2 工业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放射性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工业废渣排放[5,6]。目前, 我国建材工业每年利用的各类工业废渣数量在4亿吨左右, 约占全国工业废渣利用总量的80%, 是造成某些新型墙材放射性超标的原因之一。研究证明, 建筑材料放射性超标, 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使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害, 并诱发类似白血病的慢性放射病。
2 放射性对人的危害
放射性损伤程度受照射剂量、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机体接受的剂量越大, 时间越长, 损伤越严重。
2.1 天然放射性元素对人的危害
在较长的地质历史时期, 半衰期短的放射性核素早已不复存在。人们重点关注的只有铀 (238U、235U、234U) 、钍 (232Th) 、镭 (226Ra) 、氡 (222Rn) 和钾 (40K) 这5种放射性元素, 它们对人体的辐射伤害特征见表2所示。
射线性质和照射方式的不同, 放射性辐射的伤害程度也不同, 核辐射的遗传效应是由于引起再生细胞的遗传部分的变化所致。遗传损伤是积累性的, 对于受照射的本人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损伤, 但是对后代会有显著的影响。
2.2 日常生活中的放射性对人的危害
2.2.1 家用电器中放射性分析
超剂量放射性辐射不仅损伤机体, 危及被照者后代, 而且可能破坏土壤、水域等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对放射性辐射的检测、鉴别和安全防护十分重要[9]。家用电器中放射性辐射的辐射指数见表3。
2.2.2 建材中放射性
建筑材料中只考虑镭-226 (226Ra) 、钍-232 (232Th) 和钾-40 (40K) 三种放射性物质) 。据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石材属A类的占93%, 属B类的占4%, 属C类的占2.3%, 超C类的占0.7%。
检测室内环境和建材中的放射性方法一般有三种 (见表4) 。
2.3 浅层地表放射性测试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公布的城镇居民居留因子室外为0.2、室内为0.8。
浅层地表放射性测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e (γ) :环境γ辐射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 (SV) ;
Dγ外:室外测井天然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全孔算数平均值 (Gy/h) ;
Dγ内:室内天然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全孔算数平均值 (Gy/h) ;
q1、q2:分别为居民在室外和室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因子;
K:有效剂量当量与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转换因子0.7SV/Gy。
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标准规定公众人群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超过1m SV, 而职业人群的年有效剂量当量可以放宽到小于5m SV。所以可以根据此公式判断浅层地表的放射性污染程度。
3 放射性防护与治理
3.1 放射性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防治
对于外照射的防护[11,12], 重点是防护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 尤其是γ射线和中子射线, 它们能穿透机体, 损伤各种组织和器官;而α射线射程短, 不能穿透外层皮肤, 基本没有外照射危害, 但当剂量较大时可造成皮肤烧伤。外照射防护通常有以下三种防护方式:
时间防护:人员所受到的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受照时间越长, 所接受的照射剂量越多, 伤害越重, 所以要尽量缩短在放射性物品存在的环境中滞留的时间。当遇到意外事故, 要及时离开辐射现场, 不要盲目进入;若捡拾到放射性物品, 尽快让其与人分离。
距离防护:对于点放射源, 照射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即离放射性物品越远, 接受的放射性照射越少, 受到的损伤越轻。
屏蔽防护:就是在人员与放射性物品之间安装屏蔽物, 把人员与放射性物品隔离, 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不同的射线, 因性质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进行防护。
4 结语
本文对放射性污染的特征、原理、来源进行了分析, 并对地层中的放射性元素与日常生活中的放射性元素对人的危害进行了研究。通过放射性检测发现, 酸性岩的放射性大于中性岩和基性岩, 岩石的放射性和建筑石材的放射性会使人体产生遗传性疾病。总结出放射性是无处不在的, 但与人类最密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放射性。所以人类对放射性应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护, 才能防止产生放射性引起的遗传疾病。
参考文献
[1]石晓亮, 钱公望.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J].工业安全与环保
[2]Polar, E.The association of/sup 137/Cs with various components oftea leaves fermented from Chernobyl contaminated green te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02, 63 (3) .
[3]张瑞萍.放射性辐射的危害及安全防护[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4]李金, 梅祖明.环境放射性危害[J].上海地质.2003.2, 5-9.
[5]W atrud LS, Reeves M.Accumulation of 137Cs and90Sr from contaminated so in by three species inoculated with mycorrhizal fungi[J].Environ Pollut, 1999, 104 (3) :449~459.
[6]中国地质科学院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地球化学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80-101.
[7]王喜元等.《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辅导教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50
[8]蒋江波, 张立柱, 唐谋生等.港口环境放射性污染与监测[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6) :35~38.
[9]高鹏举.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范措施[J].污染及防治.2013.15
[10]胡晓雷, 江利权, 郭建国等.自贡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中国辐射卫生2000, 9 (1) :42。
[11]谭大刚.环境核辐射污染及防治对策.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1:68~70.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2、地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 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 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在城市 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质污染严重;三是每日三餐中的果蔬食品,由于施用化肥农药及激素类所产生的毒害;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器类的污染。上述诸种因素造成了人体的生理平衡失调~~~~~~~ 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是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
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 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也有报告指出有少数人会对阿斯巴甜
不耐,可能会引起头痛、抽搐、恶心、过敏反应的症状。有了这些不利的因素存在,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也许有人会想:不在果冻、八宝粥、水果罐头等食品里加阿斯巴甜就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了。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用阿斯巴甜代替糖,食品中存在的糖分就会增多。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容易肥胖;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除此之外,食用过多的糖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这同样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有的时候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是有益的。
其实,食品添加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危害人的健康,它会为人们带来很多方便。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各种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使用防腐剂的话,会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更加威胁人的健康。因此,适当的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不必为了担心食品的变质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用完。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也是人们很在意的一项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会出现褪色、变色、风味和质地的改变。适当使用着
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也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多的使用,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使用过度,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上述所说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适中,适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表征。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也就越多。
天然品不等于安全,合成品不等于有毒。不要盲目迷信“纯天然”食品。食品的优劣,不能以所含成份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合成来衡量,天然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比如:人类食用的动植物,有些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物质;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就不认可;用于生产食品的油脂、调味品、面粉等原料本身就已经含有合成防腐剂;人类大量服用的西药都是合成化学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超量使用,即使是天然的,也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在面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用正确,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们,合理、合法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
【人类环境宣言】推荐阅读: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10-17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01-22
人类保护环境的事迹材料06-16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02-19
有关人类保护环境的作文04-03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2-10
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04-0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0-10
写给人类保护环境的建议书01-09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论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