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2025-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精选9篇)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篇1

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草案)》。该条例在明确规定公务员依法享有八项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其应该

承担的责任。这主要体现了()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C.权利与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D.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原则

2.2007年8月5日,某大学生在查看自己的电子邮箱时,发现有人正利用网络大肆宣扬台湾“入联公投”。于是,他马上给公安机关打电话报案。该大学生的行为()

A.体现了公民有监督政府的权利B.反映了我国民主具有全民性和真实性C.履行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D.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3.“博客”是英文“Blog”(网络日记)的意思。有人评价说,“博客们”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作主”。这一观点()

A.错误,因为在网络上发表日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B.正确,因为公民有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C.正确,因为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D.错误,因为在我国,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4.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政治实践,锻炼了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政治觉悟。这说明()

A.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广大农民群众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C.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管理村务的本领不断提高D.广大农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

5.2007年新公布的物权法规定:权利人享有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这是因为,在我国,()A.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B.公民的权利比义务更重要

C.公民的义务比权利更重要D.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6.200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指出,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正常信访活动的错误做法,确保信访渠道畅通。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有利于()①公民通过正常渠道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③公民有序参

与国家政治生活④解决公民的一切困难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7.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胡锦涛说:“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说明,决策机关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前提是

()A.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B.保证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C.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广泛了解社情民意D.把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8.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会议决定,这一法规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该法规草案在修改的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办就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务院法制办

之所以要广泛征求意见,是因为()A.政府的各项决策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

B.民意对决策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C.只要让公民参与,就能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D.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9.下列做法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是()

A.居民要求居委会定期向居民汇报工作

B.居民要求居委会对涉及有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C.政府直接任命居委会成员D.居民要求居民委员会公开财务收支情况

《焦点访谈》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开播后,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每天有上千名观众给栏目打电话、写信、发

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收视意见,提供大量的报道线索。据此回答第10~11题。

10.上述材料表明()A.公民可以依法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

B.凡是在《焦点访谈》中揭露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C.新闻媒体是最重要的监督工具,公民的意见都能被采纳D.《焦点访谈》节目组的权力很大

11.《焦点访谈》进行的舆论监督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表明()A.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B.舆论监督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

人员的监督上起着独特的作用C.《焦点访谈》在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D.公民向《焦点访谈》反映问题就等于行使监督权

二、选择题Ⅱ: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意

12.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这体现了()A.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城乡差别基本消除B.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

心C.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程度很高D.我国的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13.下列行为中,属于有序政治参与的是()

A.在某乡人代会上,代表联名提议,罢免不称职的镇长B.某乡政府挪用种粮农户的粮食补助金,村民派代表将情况反映到报社C.某企业未经环保评估,向河中排放工业废水。附近居民发现后,包了十辆大卡车,围堵环保局D.某镇镇长“发动群众”张贴数百张传单,揭发镇党委书记的违纪行

1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相继建立了村民选举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这

些表明()A.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成效显著B.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

C.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D.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

15.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社会各界进行信息共享,公众可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咨询、网上办事、发表意见。我国在一些发达城市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A.消除一切文化差别B.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建成透明、公平的政府运行模式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6.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总是离不开专政。这是因为(A.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专政是民主的保障B.法制是民主的基础

C.国家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统一的2007年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影响深远。据调查,众多外来民工因为户口不在本地而失去了本该享有的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他们要求参与选举的呼声日益强烈。全国人大代表

对此非常关注,提议对选举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据此回答第17~18题。

17.下列对选举权持有的态度中,错误的是()

A.选举与我的利益无关,选谁都行B.赚钱是第一位的,选举是次要的C.要积极参加、认真考虑,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D.别人选谁,我就选谁

18.众多的农民工要求参加选举的呼声越来越高,说明()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B.农民工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C.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D.农民工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19.某省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自费登广告,主动向全国的选民征集意见和建议。这位人大代表的做法有助于()

A.推进公民参与民主监督B.提高人大代表的参政能力)

C.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水平D.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三、简答题

20.简述人民民主的特点及表现。

21.2007年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听取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汇报。温家宝总理指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专家论证,是我们加强科学民主决策的一项重要制度,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1)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直接参与决策过程?

(2)请你谈谈对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认识。

四、辨析题

22.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就是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让公民都能享

受同等的权利。

五、分析说明题

23.近几年来,“公民上书”的现象屡见不鲜。由孙志刚案件引起的三位公民上书全国人大,建议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由周一超杀人案引起1611位公民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公务员录用限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规定进行违宪审查;543位公民上书国家有关部委,呼吁抑制药价……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公民上书”现象的认识。

24.据统计,一些政府部门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问题十分严重,仅审计机关审计出的国有企业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贷等,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一年就达70亿元左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机关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决策,避免损失,利国利民。

25.2007年10月,广东省江门市某村民委员会进行村干部选举,选举委员会要求选民慎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但选民的想法不一致。选民甲说:“选举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要珍惜手中的选票。”选民乙说:“选举与我没有多大关系,随便选一个行了。”选民丙说:“选举与我无关,我才不选呢。”

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评价上述三位选民的观点。

六、案例探究题

26.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已经装着满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学生还在将大半碗面条、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

生们也开始反思浪费行为。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部分大学生的浪费行为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1.B 2.D 3.D 4.C 5.A 6.D 7.C 8.D 9.C 10.A 11.B

二、选择题Ⅱ

12.BD 13.AB 14.AC 15.BCD 16.AD 17.ABD 18.AC 19.AB

三、简答题

20.(1)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3)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另一方面,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1.(1)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③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④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

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辨析题

22.(1)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不仅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而且要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要让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具体来说,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3)让公民都能享受同等的权利的主张,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理解为绝对的平均主义,要求取消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行绝对均等,是不正确的。

五、分析说明题

23.(1)“公民上书”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就事关全社会的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书面

陈述意见和建议的行为,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管理。②“公民上书”有利于决策机关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

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24.(1)国家机关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应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征求意见,在此基础

上再作出决策,避免失误。

(2)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织专家对决策加以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将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并召开听证会,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修正、完善

方案。

(4)完善民主监督,充分让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

25.(1)甲正确地认识到了选举权对于公民的重要性,认识到理性行使选举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体现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2)乙和丙都没有正确行使选举权。正确行使选举权,最终受益的是公民自己,那种认为“选

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六、案例探究题

26.(1)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

由,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材料中的一些大学生只强调个人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忽视了节约公共资源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必须坚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材料中个别大学生的浪费行为,有损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材料中的一些大学生只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篇2

本单元的话题是“Women of Achievement” (取得成就的优秀女性) , 通过介绍几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理想与追求、不同经历的杰出女性, 探讨女性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贡献, 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单元结构包括: 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 e a r n i n g a b o u t L a n g u a g e , U s i n g L a n g u a g e ,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Reading for Fun.

词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意思的展示或用法的讲解, 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使用。只有通过运用, 学生才能掌握所学到的词汇。本节课的整体思路, 就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 不断地认识新词汇, 运用新词汇。笔者特别设计了几个小环节, 包括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单词, 系统地、反复地学习单词, 最后的小作文写作设计等等。所有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所学的词汇, 真正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人抽取的是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离开了词汇, 学生就无法正确地表达思想。黑体词汇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 是教学重点。黑体词汇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不理解和掌握这部分词汇, 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本单元的两篇阅读话题, 所以黑体词汇的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精确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词汇, 是提高本单元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

学生情况分析: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在普通高中, 虽然是年级的重点班, 但是班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不扎实。主要表现为:学生词汇量不丰富, 不能准确地记住单词并灵活运用, 许多学生对学英语的热情很高, 但是不愿意下功夫花时间去记单词。本节课是词汇课,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单词, 但在词汇的运用和表达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预期在学完本节课后, 学生不仅能正确的读准单词, 记住单词, 还能将单词正确地应用到具体的场景里。

三、教学目标分析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大部分学生能记住所有单词, 会在具体情景下运用这些单词和短语,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汇写小短文。教学指导:将知识直观呈现, 从易入手, 使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掌握;通过看图片说词汇、头脑风暴等游戏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能力;通过设计梯度练习,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和理解词语的能力。这里可以用学过的单词替换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 也可以为了引出新单词的讲解, 用本单元所学新单词去替换旧单词。同时注意该词在句中的用法, 让学生反复用所学词汇造句、模仿, 记住单词;让学生小组合作, 编句子写短文。这样一来, 学生既掌握了单词又学会了应用, 词汇的运用能力比过去有所提高, 一举两得。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认读, 拼读, 逐渐掌握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并能在特定的句型下, 准确地选择这些黑体词汇。

look down upon, come across, refer to, deliver, behave, observe, intend, argue…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而灵活地运用这些黑体词汇, 并用这些词汇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1: Leading-in. (2mins)

T: Show a famous beautiful woman’s picture andask who she is?

Ss: Answer the question; “She is a famousactress: Audrey Hepburn.”

T: Introduce Audrey Hepburn’ famous works, andlead in the class: “We are going to know other greatwomen in different fields in this unit. At first, let uslearn about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奥黛丽赫本的图片导入课文, 激起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Step 2: First impression on the new words. (10mins)

首先让学生给所学的词汇分类, 然后再进行以下活动 :

Classify the words into groups.

n: human being

n&v: campaign, shade, respect, crowd, support

v: 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deliver

phrases: move off, lead a ..life, refer to, lookdown upon/on, by chance, come across

Activity 1: Guess the meaning of each picture.

T : S h o w s t u d e n t s s o m e p i c t u r e s a n d a s kstudents what it is or what they are doing to lead tothe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直观形象地引出新单词:human being, crowd, shade, campaign, respect, argue, observe,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Activity 2: Brainstorming. (系统记忆法)

Dialogue 1:

T: Can you express “respect” using another wordor phrase?

Ss: Look up to.

T: Good, and what is its opposite meaning?

S: Look down upon/on.

T: Well done, can you think of other phrases withthe verb “look”?

Ss: Look at, look for, look into, look through, lookout…

Dialogue 2:

T: I came across Zhang Xue in the street yesterday.That means that I met her unplanned. Do you knowthe meaning of “come across” in this sentence?

Ss: It means“偶然遇见”.

T: Great! You are very clever! Can you think ofmore phrases about “come”?

Ss: come out, come in, come up with, come into, come by…

设计意图:通过已知词汇“respect”, 引出其近义词“look up to”, 又引出新单词“look down upon”。这个动词, 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所有关于这个动词的搭配, 既学了新短语, 又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短语, 扩充了词汇量。

Activity 3: Give the word correct meaning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情境记忆法)

根据语境猜词义:

1. A. 投递, 运送B. 发表 ( 演讲等 ) C. 宣布, 助产, 接生

(1) The mailman delivers the mail twice a day inthis area. ( )

(2) She delivered a healthy baby. ( )

(3) She will deliver a speech about how to studyEnglish tomorrow. ( )

2. A. 参考, 参阅B. 把……称作C. 指…而言

(1) Complete the exercise without referring toyour notes. ( )

(2) When I said someone is stupid I wasn'treferring to you. ( )

(3) Don't refer to your sister as a silly cow.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下灵活运用词汇, 注意一词多义。

Activity 4: Filling in the blanks. (6mins) (重复记忆法)

(1) 过着幸福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2) 过着简朴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3) 过着艰苦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4) 过着凄惨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5) 过着舒适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设计意图:不同的句子, 相同的短语。通过更改短语前的修辞, 不断地重复, 让学生掌握“lead a…life”这一短语的用法。

Activity 5: Replace the words or phrasesusing new words. (以旧带新法)

(1) The guard waved the f lag and the train got away.

(move off)

(2) It happened quite by accident.

(by chance)

(3) She is in favor of the president’s opinion.

(support)

设计意图:以旧带新, 通过近义词帮助学生学会新单词。既复习旧单词, 又掌握新单词及短语。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5mins)

T: Play the tape and make students pay attentionto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words.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it to read in awhisper.

Ss: Read for each other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in pronunciation.

设计意图:学生对单词已经有了初步印象, 再放单词录音, 学生更印象深刻。让学生跟着录音读, 同伴互读, 从根本上纠正发音。掌握标准的发音是学习词汇的关键。

Step 4: Some usages of the key words: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8mins)

Group work: Make students look up the usage ofthe following words by referring to their dictionaries.Then ask a speaker of each group to explain a wordto other students. (Each group chose one word toexplain) , students have right to ask questions.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讲解单词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小组合作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注意力更加集中。有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再加以完善和补充。

Step 5: Have a competition. (5mins)

Activity 1: Filling in the blanks.

(1) They were observed _____ (enter) the bank, so someone dialed 110.

(2) We are always arguing _____ each other_____ money.

(3) The book is intende ____ advanced learners.

(4) No matter what you have achieved, you haveno reasons to look down ____ others in your fi led.

(6) The lecturer move ____ before the audiencecould raise any questions to him.

Activity 2: Translate the phrases in English.

(1) 我知道在学校如何 ( 守规矩 ) 。

I knows how to ______________ in school.

(2) 你可以 ( 在字典里查 ) 这个单词的意思。

You c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find themeaning of this word.

(3) We sh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常尊敬 ) our English teacher.

(4) You’re to ___________________ ( 把这些花送到 ) before 10.

(5) 我昨天偶然碰到了一个老朋友。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terday.

(6) 我出生的时候, 我的祖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When I was born, my grandpa ______________.

(7) In the old days, his father was not able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______ ( 支撑 ) his family.

设计意图:竞赛的练习题由易到难, 逐步加深。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帮助学生重复记忆所学词汇, 印象更深刻。

Step6: Try to make a short story using thewords we learnt today. (at least 8 words shouldbe included) (10mins)

T: First make students in groups to write one ortwo even more sentences including the words welearnt in the class. Then try to connect the sentencesusing conjunctions.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的翻译、写句子、写短文, 逐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单词的印象, 逐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词汇的能力, 展示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胜利的自豪感。

范文展示: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小组词汇竞赛

2. 小组合作写出的小作文

评价方法: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篇3

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Ⅱ卷请务必用直径........

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题(2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袅(niǎo)娜敛裾(jū)涸(hã)辙煤屑(xiâ)....

B.霎(chà)时一椽(chuán)梵(fán)语混(hùn)沌 ....

C.愆(qiān)期杂糅(róu)自缢(yì)芰(jì)荷 ....

D.谣诼(zhuó)乘(chãng)凉溘(kâ)死匝(zā)道....

2.下列各选项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蓊郁丰姿落寞斑驳陆离没精打采

B.点缀馍馍闲暇众志成城杯水车薪

C.陨落青衿笙箫呦呦鹿鸣溘然长逝

D.婆娑迁徒瞥见揠苗助长物事人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不到十足。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D.幽静赏玩软弱

4.下列各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救援队上下一心,夙兴夜寐,克服困难,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救死扶伤,....

赢得好评。

B.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C.我疲累于灰暗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D.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国内各大奶制品公司纷纷信誓旦旦地对自己产品的质量作出....

保证,但消费者却并不买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来,广为传布,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C.近视患者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戴眼镜。

D.孔卡这个名字对没看中超联赛的人可能还有些陌生,但对那些足球迷是很熟悉的。

6.下列的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诗经》里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选编的《文选》。

7.下列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謇朝谇而夕替幸可广问讯

B.咥其笑矣偭规矩而改错何方圜之能周兮

C.士之耽兮还部白府君忳郁邑余侘傺

D.契阔谈讌进不入以离尤兮终老不复取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改变 .

B.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

C.于嗟鸠兮,无与士耽耽:沉溺 .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无,没有 .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逆:预料 .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

C.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遗:遗留 .

D.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君家妇难为B.戒之慎勿忘/慎勿违吾语....

C.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D.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②偭规矩而改错....

③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④汝岂得自由....

⑤怨灵修之浩荡兮⑥佩缤纷其繁饰兮....

⑦芳与泽其杂糅兮..

A.③⑤⑥B.①④⑦

C.②⑥⑦D.②③④

二、古代诗歌鉴赏(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汉乐府,选出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

长 歌 行

《乐府歌辞》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

一、二句表现了植物茂盛的园圃里充满生机。但末尾“晞”字,暗寓着旺盛之中时光将一去不返的微妙意思。

B.

三、四句写温煦的春天传播着光和热,以德惠恩泽施予万物,从而使大自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C.

五、六句写出了大自然的另一面,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但其中也暗含第二年春天一到,它们又会蓬勃地生长。

D.

七、八两句用百川东流入海不再西归为喻,既将道理加深,也加强了说服力,从表现上是一种“蓄势”,从而水到渠成地用最后两句点出主题。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3—17题(12分)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灞水),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野鸡叫的声音),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一种落叶乔木)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山殊可过过:越过 .

B.足下方温经方:正在 .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疏远 .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 .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

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⑴ 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⑵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B.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⑵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C.⑴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⑵ 以我应他人 ..

D.⑴ 因驮黄檗人往⑵ 因求假暂归 ..

第Ⅱ卷

1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写的是视觉形象?哪些句子写的是听觉形象?(迁移原句作答,17.请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四、填空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淇水汤汤。女也不爽,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

⑶ 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⑹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

五、阅读文章,回答19—21题(17分)

报 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得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迁移过程中错一字扣1分)(4分)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⑴ 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分)

⑵ 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3分)

20.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

⑴ 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⑵ 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六、语言表达运用(6分)

22.下面是一则请假条,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

请假条

昨天下午放学后,我在骑车回家途中,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务必批准。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生:李明

2013年12月13日

23.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水”“花”“月”的诗句,你能想到哪些?请任选一个主题,写出三个诗句。(3分)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痕 迹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中,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高一英语必修4第2单元短语 篇4

5.对某人表现良好 6.在树的阴凉处 7.离开,出发,起程 8.搬进/搬出

9.改换工作,换话题 10.提醒某人某事 11.让某人提防… 12.劝告某人不做… 13.吸取教训,以…为戒

14.做…是值得的(worthwhile)15.这本小说值得看(worth)16.值得参观(worth)

17.这部电影值得看(worthy)18.使所有我们的努力都值得 19.看到sb正在做sth 20.看到sb做过sth 21.遵守传统的习俗 22.庆祝春节 23.自尊

24.因为…尊重sb 25.尊重… n

26.赢得sb的尊重 27.尊重sb的意见

28.请代我问候sb(respect)29.至于,关于,就…而言 30.和sb争论sth 31.赞成/反对… 32.说服sb(不)做… 33.过艰难的生活

34.一个好的注意涌入我的脑海 35.挤上公汽

36.街上满是人(crowd)37.鼓舞sb做sth 38.激起我们的自信 39.支持某人的观点 40.为了支持… n 41.在sb的支持下

42.瞧不起衣衫褴褛的人 43.仰视,尊敬,钦佩… 44.上下打量sb

45.把Peter看作最好的朋友 46.查字典(refer)

47.在字典中查这个新单词 48.在街上偶遇Mary 49.冒险,碰运气 50.故意这样说

51.利用这次机会做…

52.湖人很可能赢得冠军(chance)53.当谈到,当涉及到…

54.出版了一本新书(come)55.发生

56.变活跃,苏醒过来 57.引起sb的注意

58.这本书是为初学者设计的 59.打算做… 60.旨在… 61.故意的62.为了…目的,带有…目的 63.原打算…/本打算…

64.我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hit)65.考虑到,鉴于(consideration)66.这个计划正在讨论中 67.把这封信寄给我的兄弟 68.发表演讲

69.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70.把sb从危险中解救出来 71.继续讨论这个问题(carry)72.进行谈话

73.履行诺言是很困难的achieve one’s success achieve one’s goal a sense of achievement behave oneself

behave well towards sbin the shade of the tree move off move in /out move on to… warn sb of sth warn sb against… warn sb not to do take warning

It’s worthwhile doing/to do sth The novel is worth reading.be worth visiting/ a visit

The film is worthy of being seen The film is worthy to be seen observe sb doing sth observe sb do sth

observe traditional customs observe the Spring Festival respect oneself respect sb for…

show/have respect for win the respect of sb respect one’s opinion

send/give my respects to sb with respect to/ in respect of argue with sb about/over sth argue for/ against…

argue sb into/out of doing sth lead/live a hard life

a good idea crowd into my mind/head/in on me crowd into the bus

the street is crowded with people inspire sb to do sth

inspire us with confidence=inspire confidence in us support one’s opinion in support of

with one’s support

look down on the people in rags look up to

look sb up and down

look on Peter as the best friend refer to a dictionary

look up the new word in a dictionary come across Mary in the street take a chance(on sth)say so on purpose take the chance to do

Chances are Lakers will win the champion When it comes to(doing)sth A new book came outcome about come to life catch one’s eye

The book is intended for beginners intend to do/doingbe intended to do by intention

with the intention of…

intended to have done /had intended to do a good idea(suddenly)hit me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lan is under consideration deliver the letter to my brother deliver a speech

be delivered of a healthy baby deliver sb from danger

carry on discussing the problem carry on a conversation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用心 爱心 专心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篇6

首先,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题“民主管理”中, 表述为:“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P23)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以扩大基层民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P26) “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P26)

其次, 第三单元的绪言中表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 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中, 聚焦人民当家作主, 感悟我国的政治制度中, “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中罗列了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且要求学生说明它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以上表述同一问题的三部分的内容编排, 有些质疑, 现提出来与广大执教者和教材编者商榷。

一、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之外, 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法理内在要求

我国1954年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经多年的实践于1989年修订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7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004年修订的《宪法》第111条明确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因此从法理上来看, 基层群众自治是在建国后的第一部宪法中就有了相关的规定, 并且有专门的子法律作为具体保障。

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与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 并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而且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因此, 从党和国家的角度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去。但是教材编写者在第三单元的编写中, 有其它的三项制度, 唯独缺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为此, 笔者认为《政治生活必修2》内容的编排有悖法理。将来的教材调整中应该在第三单元的内容中增加以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二、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之外, 是否打乱了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

教材第三单元的绪言部分和综合探究部分都明确地提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政治制度, 但是教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编排中, 安排三课分别为: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唯独没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只能回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三目“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中去感悟。

教材第23页的表述中有“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教材54页绪言部分的表述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同样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在教材的编排中却没有都安排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章节中, 笔者认为略显厚此薄彼。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中, 没有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略显不够科学。

对此, 笔者认为, 将来的教材调整中应该在第三单元的内容中增加以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彰显第三单元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三、从教学的内在要求来看,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相关知识应该调整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内容, 融入第三单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

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包括四个目: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都详尽地表述了公民参与的方式与方法, 而民主管理仅仅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内容归纳出来, 这样在正常的教学中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只能通过参加这两个基层自治组织才可以。虽然教材上清楚地表述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都可以概括出直接和间接参与的方式, 只有民主管理中没有明确。而第一课和第三单元的内容都涉及到人大代表的相关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如果仔细分析的话, 选举人大代表, 通过人大代表来行使人民的权利应该是间接参与民主管理的内容, 可是这样的表述却没有。因而容易给学生们的理解造成误区, 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运用。

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 篇7

Since you are a well-known musician, I’m writing this e-mail to ask you for some advice on how to form a band.

I, together with two boys and two girls in different classes in our school, want to form a band. We are all fond of pop music and modern dance. I’d like to know whether we should play one kind of music or different styles to start with. And is it enough to practise only at weekends? How can we get more chances to perform?

We’d appreciate it if you would come up with a name for our band.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Best wishes!

Yours sincerely,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篇8

菁华中英文实验中学

李红梅

一、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闻秋声,观秋色,品秋味。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2、品味语言,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理解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

三、解决方法

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特色。

2、重点讨论写景段落。(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同为秋天,有的看到的是萧杀和凄凉,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和生机,为什么?眼中景,暗寓着心中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文的分析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2、时代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孤寂的生活。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二)整体感知

一、揣摩题旨

1、故都的秋”中心词是什么?“故都”指哪里?为什么不说“北平的秋”? 明确:中心词是“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描写的地点是北京,即暗示了所写之景是故都所特有。表达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念之情。

二、检查预习

1、故都的秋总体呈现什么特点?清、静、悲凉

2、标出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3-11段写景

3、如何迅速抓住文章的“神”,即主旨?抓文眼

三、听读课文

1、(磁带录音诵读)大家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并解决两个问题:

秋色:芦花

柳影

夜月

青天

蓝朵

槐蕊

青布

秋枣

2)找出描述故都秋景声音的词语。

秋声:虫唱

钟声

鸽声

帚声

秋风

秋雨

蝉声

人声

1、秋色总体呈现什么色调?给人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冷色调,清冷、凄清。

2、秋声总体体现什么样的环境?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请举例。明确:静谧,以动衬静。

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合作探究 问题:

1、怎样理解牵牛花以“淡红色最下”,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明确: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红色是暖色调,与作者的心境不符,“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

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不去选这些热闹热烈的生活图景? 明确:作者心境悲凉,一切自然风物都著上“我”之色彩。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4、南国之秋的特征及作用。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用: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形成呼应,对比衬托北方的秋味的浓郁。

5、第十三段大段议论是否必要?

明确:引申到人类普遍感触: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将个体经验与人类普遍经验相叠合,使文章感秋的主题升华。

小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苦闷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全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秋色、秋声、秋味都笼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但又没有失却固有的特征,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四)拓展延伸 虞美人

听响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问题:

同是听雨,心情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体现? 歌楼听雨(欢乐)

(红、昏)客舟听雨(愁怅)(阔、低、断、叫)僧庐听雨(凄凉)(点滴)

心境不同,选择的场景亦各异,是为了契合作者当时心情而选择的

(五)作业布置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 篇9

榜头中学蔡金雷

本课是高一英语必修2第二单元的内容,课型为阅读。以下是我对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技巧的培养

本节课课题奥运会为学生所熟悉,所以学生有话可说。尤其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所以学生对于本单元话题吸取较浓。学生准备的也比较充分。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同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按韩愈说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阅读课中,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阅读技巧的传授不是教师说一次学生就能接受掌握的,这种方法的传授要渗透在每次的阅读课的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反思二:问题的设置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 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 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高中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课文内容参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 可以启迪学生动脑, 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本课中先让学生Skimming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总括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9个难度系数较低的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How often is/was the Olympics held? 2.Are/were there any winter Olympics? 3.Are/were there more events or less events? 4.Where are/were the competitors from? 5.Are/were there men or women athletes?

6.Are/were there any Olympic villages?

7.What are/were the prizes?

8.What do/did the athletes compete for?

9.What is/was the motto?

其中Q7 What are/were the prizes?提到现代奥运的奖品是奖牌,此时教师适时地展示实现准备好的金银铜牌一边呈现,一边教学生说Gold medal, silver medal, bronze medal.为后面的小组竞赛发奖做好铺垫。

在最后Discussion的问题我联系了北京奥运这个为大家所熟知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最初我的问题是“What can you do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想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因此我的问题改为“If you are allowed to show one thing to the world to represent China, what do you want to choose?”这样学生有话说,真正达到了口语操练的目的。至于之第一个问题我把它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之后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由于上课过程中时间把握不好,所以这个环节没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上一篇:叙事作文初三作文下一篇:电影《战狼》的精选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