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电行业发展历程(精选7篇)
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进步,我院今天下午邀请了罗致刚先生为我们讲解《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讲座,从中受益匪浅,也获得了许多启发。
罗致刚先生妙语生辉,用许多有趣鲜明的例子给我们讲解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列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几个过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化→集中化→全球化。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让我联想到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国也再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似乎有点扭曲,可以理解为城镇化。现在的政策就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这有悖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的大城市集中了全国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大批人员涌进。应该加之以正确引导,扩展规模,从而形成城市集中化现象。而不是现在的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村村点火的局面。这样浪费了许多资源,没有做到资源整合,聚集起来发挥最大作用。
从讲座中也了解到,中国现在正在开始走城市集中化,形成京津城市带,沪宁杭城市带以及珠三角城市带。我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建制也阻碍了中国城市集中化的发展。但我仍相信中国正在好的方面走,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1 世界眼科近视防治与视力保护的发展
我国历代养生家均主张“目宜常运”。我国最早的文化典籍《易经》就明确指出: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当厚德载物”。春秋时期的管子提出要“齐滋味而时动静”。据孔子记载, 我国春秋时期, 人们就用水晶透镜遮阳、养目与医治眼病。我国春秋时期就有养目古方“损读书, 减思虑, 专内视, 简外观, 旦晚起, 夜早眠”。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眼的视觉功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 环境与行为是视力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如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明确指出,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要“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达之外”。战国时期的墨子所著的《墨经》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 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5,6]。荀子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 指出: “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的主要创始人德谟克利特最早认识到光线来自发光物体[5,6]。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将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视为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亚里士多德[6]是世界上最早描述近视者, 并将体育视为儿童教育之根本。古罗马名医盖伦将眯眼 ( Myein) 与眼 ( Ops) 两词合并, 创造了“近视”一词 ( myopia) [6]。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夜读细书、饮酒不已、博弈不休”等不良行为为眼病病因[3]。王焘《外台秘要》明确指出近视“非禀受生成”[3]。阿拉伯光学之父伊本·海赛姆从生理上解释了光线在眼内的屈折现象, 并记述了使用球形玻璃片可以使物体变大。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 对于凹透镜的缩小与凸透镜的放大作用都有通俗生动的论述。北宋王怀隐等所撰《太平圣惠方》中有22条记述肝之虚寒热所致目病的病机, 另有15条关于胆、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目病的病机[3]。自北宋元丰年间, 太医署将眼科独立成科[3]。自此, 眼科一直成为独立专科。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 我国宋代已有眼镜[3,4,5,6]。
1610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第一个用光学仪器来解释眼的成像, 并推断出任何物体所发的光通过眼的折光作用都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 创建了眼科光学[5,6]; 1611年, 开普勒提出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之前, 是人眼对于长时间近距离作业的适应性反应, 成为正确解释近视眼光学原理与成因的第一人[5,6]。德国生理学家黑姆霍尔茨于1851年发明检眼镜被公认为现代眼科学的起点, 对于眼科学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3,4,5,6]; 他于1856—1866年间发表了《生理光学》, 提出调节 理论, 被誉为眼 生理光学 的奠基人[5,6]。荷兰眼科学家唐德是眼屈光不正矫正的奠基人。唐德将黑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眼科临床, 提出正常视力的概念和界限、老视与远视的区别, 深入探讨了屈光不正的原理、临床表现及其配镜矫正, 指出近视应当用凹透镜矫正、远视应当用凸透镜矫正[5,6]。瑞典的Allvar Gullstrand 1909年制造出大型检眼镜, 1911年发明裂隙灯显微镜, 并于1911年获得了迄今眼科学界唯一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后来又发明了双目间接检眼镜并计算出了简约眼相关参数, 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眼科学的发展[3,4,5,6]。1945年, Schep- ens制成双目立体间接检眼镜[4]; 1949年英国的Har- old Ridley成功开创了白内障摘除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 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突飞猛进, 白内障手术已经不仅仅是复明手术, 而且成为可行的屈光手术[3,4,5,6]。1955年, 我国汤飞凡与张晓楼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3,4,11,12]。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问世, 很快被用于眼科医疗; 80年代以后, 准分子激光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迅猛发展; 近年来, 飞秒激光技术发展很快, 接受激光治疗的近视患者迅速增多, 然而其并发症仍然不容忽视[3,4,5,6,13,14,15]。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大量研究表明, 人的视觉发育是有规律的, 虽然有重要的遗传因素, 但环境与行为因素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近视是长时间视近作业、课业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思虑过多、睡眠和运动不足以及营养失衡等原因造成的眼轴特别是玻璃体腔的过度增长所致, 及早综合干预, 近视眼是能够防治的。英国、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依靠先进的眼科学、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完善的健康教育与医疗保 健体系, 多年来学 生近视率 得到较好 控制[40,41]。
我国现代眼视光学起步较晚, 曾经长期落后于国外。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依靠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近视防治取得重要成就[5,6,42]。改革开放后, 我国温州医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著名高校认真总结发达国家经验与教训, 在眼科屈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眼视光学将眼科学与视光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 已经迅速崛起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43,44]。1998年, 徐广第教授[17]倡导用低度凸透镜预防近视。2001年, 褚仁远教授等经过近40 a的研究表明, 近视眼是可以预测的; 2002年, 褚仁远教授[45]开始倡导医学验光。2004年, 汪芳润教授[20]提出近视的预防性矫治新概念。褚仁远教授“长波长红光诱导近视眼的作用机制”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葛坚教授等的近视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获得200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瞿佳教授等的“单纯性近视防治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我国在眼视光公共卫生学研究方面仍亟待加强。近年来, 我国学校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事业发展很快, 成就卓著[7,8,9,10]。然而, 我国学生视力保护体系亟待健全, 视力健康教育与促进事业仍待发展壮大[40,41]。临床、基础和预防医学的分离, 限制了我国近视防治整体绩效的提高[46]。越来越多的眼视光学家认识到公共卫生手段对于提高学生视力健康水平的重要性[11,12,18,19,20,21,40,41,47]。
2 弘扬中华传统医学, 提高我国学生视力健康水平
据左丘明《国语》记载, 早在公元前541年, 秦国名医医和即指出: “上医医国, 其次疾人”[40,41]。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即指出“圣人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公元652年, 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 “上医医国, 中医医人, 下医医病”。
2. 1上医医国“上医医国”由我国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提出[40,41], 并得到唐代药王孙思邈的积极倡导。我国早在北宋时期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就以教养上医为目的。但人们通常认为医国是政治家的事, 并将国父孙中山先生誉为“上医医国第一人”。亦即医国思想在我国医学界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著名五四运动先锋、国学大师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再论所 谓国医”对于中医的批判鞭辟入里, 其要害即是旧时缺乏组织的落后个体中医难以承担国家的公共卫生重任。如今, 我国现代与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 ( 视光) 学取得了长足进展, 不少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 我们的眼视光公共卫生学依然落后。
近代, 无论是革命导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著名的德国细胞病理学家和社会医学的创始人魏尔啸, 还是我国著名的医学革命家余岩、被誉为无双国士的大医伍连德均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被誉为“医学布尔什维克”的世界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对于世界沙眼防治做出突出 贡献的汤飞凡与张晓楼教授都非常重视社会医学的作用。近年来, 世界卫生组织特别重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大卫生观与现代流行病学的理论, 健康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健全的近视防治与视力保护体系,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
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充足的户外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的必要保障[21,27], 一定要从体制上保障学生的视力健康[40,41]。徐广第教授提出近视防治要加强“宏观导控”, 并指出“近视防治的重点在学校”, “近视防治贵在锻炼”[18]。现在, 不少孩子未入学就近视, 提示儿童的视觉发育应及早综合干预[17,18,19,20,21,23,24,25,26,27]。徐亮教授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 每天户外活动3. 5 h方能有效保障学生视力健康[27]。应当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国内外卫生科研的成果, 根据我国的国情适时转化为政府科学可行的卫生政策和教育政策[48]。
学生近视在近代西方被称为学校性近视 ( school myopia) 。在日本甚至有人将学校称为“近视制作所”。现在, 人们重视学前教育, 我国小学入学新生近视率已达到30%[8,9,10,49]。在我国历史上, 从漫长的原始社会直至夏商周时期, 射术曾经长期是择士的重要标准, 习射有益于人的视力健康。我国周代实行的是“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 有利于增强人的体质和身心健康。我国从公元605年兴科举至1905年废除, 实行了1 300余年。科举制早已废除, 然而应试教育延续至今, 学生近视则日趋严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特别重视教育革命与科学育人。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先生特别重视通过卫生教育以治弱。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从2007年开始, 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 教育部长周济向全国广大青少年学生提出: “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近期的资料显示, 我国学生近视的患病率仍在持续升高[7,8,9,10,23,24,25,26,27,49]。视力健康 促进学校 建设任重 道远[7,8,9,10,49]。
近视防治至今仍然是世界医学难题[5,6,19,20,21,22,23,24,25,26,27,28]。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经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沙眼与近视防治经验值得认真总结[5,6,11,12,42]。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文化、科技都比较落后、经济十分困难的艰苦条件下, 在党的教育与卫生方针的指导下, 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普及教育, 加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体系建设。到70年代中期, 通过教育革命, 发展体育运动, 加强卫生宣传与教育, 开展群防群治, 在沙眼与近视防治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5,6,11,12,4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学生近视率一直持续升高[8,9,10]。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 原来行之有效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也失去支撑。全国各地许多眼病防治科研机构都遇到了生存问题, 不少都将重点转向了临床, 我国近视防治队伍发展缓慢。我国教育科研机构与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等学校卫生机构学生视力健康科研力量薄弱、眼视光学的顶级医疗与科学研究机构都在忙于近视眼的激光与手术治疗、角膜塑形镜 防控、渐进多焦点眼镜防控与基因治疗等, 而大规模的近视预防科研迟迟难以开展。我们的教育方针与卫生方针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都亟待深入, 我国的近视防治体系亟待健全, 近视防治战略亟待创新、前移, 需早日将眼视光学与儿少卫生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视力保护政策, 让全国的儿童青少年学生自幼都能享受到科学的视力保护服务[17,18,19,20,21,23,24,25,26,27,28,30,31,32,33,34,35,36,37,48]。2. 2中医医人我国《易经》就教育人们, 经常运动、心胸豁达有益健康。唐代药王孙思邈就将夜读细书、饮酒不已、博弈不休、泣泪过多等不良行为视作重要的眼病病因, 并将医人视作中医重要治则。这些都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
然而, 在我国人们通常认为医人是教育家的事, 并将鲁迅与郭沫若视作医人的杰出代表。作为医人重要手段的健康教育在我国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我国儿少卫生界的许多前辈如徐苏恩等曾经专门到国外学习健康教育, 并承担过师范院校的卫生教育课程。目前, 由于临床与预防医学的分离, 文教与卫生工作的分离, 我国视力健康教育与促进亟待加强。中医医人思想仍待发扬光大。
按照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人的心理与行为决定健康, 医师应当是人类行为的工程师。依靠教育为人民健康服务也是我国卫生方针的要求。中医医人思想与现代医学模式和科学发展观都要求近视防治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视力健康为中心, 创新近视防治模式。为学生建立屈光与视力发育档案, 定期进行屈光与视力检查, 深入研究儿童屈光与视觉发育规律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对于有近视趋势的隐性近视及早综合干预。切实加强学生视力保护、视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 以公共卫生手段促进学生视力健康[17,18,19,20,21,23,24]。
2. 3上医治未病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 “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欲病之病, 下医治已病之病”。长期以来的市场经济导向下, 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需要的是能够诊治危重病的“上医”。近视预防则是需要政府主导和大量投入的公共事业, 需要眼科与儿少卫生医师的竭诚奉献。近年来, 全国各地健康体检中心迅速发展, 许多地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承担了师生的体检工作。然而, 目前学生体检眼科通常仅检查沙眼、色觉和视力, 近视预防工作亟待加强。早日科学预防近视, 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视力, 我国学生视力健康也一定能够早日引领世界[10,16,21,23,24,25,26,49,50,51]。
2008年9月4日,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的“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指出, 如果确认已患近视, 要及时到医院验光配镜。按照上医治未病理念, 等到近视以后再配镜矫正, 验配再科学也是治已病的下医行为, 新生儿、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大多属于远视, 随着生长发育和正视化的发展, 远视越来越少, 在近视发生之前的远视期配戴凸透镜则有望抑制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 而一旦发生了近视, 即便是假性近视亦很难再耐受凸透镜, 双光镜与渐进多焦点眼镜也只是对于伴有近点内隐斜的初发轻度近视控制效果较好[52]。因此,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对于青少年近视防治具有特殊意义[53,54]。
隐形眼镜有较好的美容效果以及便于运动等优势, 但需要认真按规定护理, 防止并发症发生。有研究表明, 角膜塑形镜能够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55]; 然而其作用是通过压平角膜而实现的, 通常是短暂的, 过高的价格与对于眼视光服务的严格需求限制了其推广[51]。新的报道表明, 准分子激光手术能够提高近视患者的生活质量[13], 但仅为治标措施, 并不能减少 近视眼的 并发症, 其长期疗 效仍待总 结[15,19,20]。
但《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透露了一个好消息,2000年前,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认知程度很低,市场份额不到10%。从2005年开始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促成了一批自主品牌的建立。也就是说,2005年前,我国只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风电企业前15名,2009年已有3家企业进入世界10強,5家企业进入前15名。华锐、金风和东方汽轮机已成为世界风电界的著名品牌。
据统计,2009年,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进入我国市场前10名的国产品牌平均为6家,国际品牌为4家,国内品牌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74.1%和73.8%,而国际品牌相应的市场份额为10.8%和11.4%。
《报告》认为,国内前10名企业都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完善整机制造能力,逐步改变以购买生产许可证为主的局面,委托设计、联合设计和自主设计成为国内品牌获得自主技术的主要手段。
据悉,目前,华锐、金风、浙江运达等7家企业基本具备了兆瓦级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和制造的关键技术,通过建设高水平试验室、检测装置等研发平台,培养专业风电技术人才等措施,形成了较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在2009年,上述7家企业装机容量占全国新增市场的69%。
不过,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朱俊生强调,目前,我国风电机组的关键设计技术依然依托欧美,自有的风资源评价技术还处在较简单的初期阶段,风电人才的培育和储备也远不能适应风电商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风电作为一个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技术的可靠性需要经过长期的运营检验。风电领域的投资者应从更长远的角度效验机组的可靠性和风电的发展,而不应将风电作为短期逐利的工具。”朱俊生说。
第一、燃气壁挂炉在世界的发展历程
1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出现壁挂式采暖热水两用燃气炉,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简单的开关阀/长明火、开关阀/热电偶、比例调节阀/热电偶、比例调节阀/离子化熄火保护,目前大都为此种方式。
2、随着技术不断的改进,主要围绕着节能、环保、方便等几个方面不断改进,出现了低Nox及冷凝壁挂炉。同时各大生产商不断改进细微末节的地方,诸如防冻保护温度、防冻保护点的放置、防抱死设定、单片机控制、电话遥控、计算机接口、室外温度传感器、远程控制、户外型、镶入墙内型等。
3、国际壁挂炉市场主要在欧洲,占全球500万
台
中的80%
。其中意大利每年的销量为100万台以上,目前主要以置换为主;英国为第二大用户,销量为95万台左右;法国以
48万台的销量排名第三;排名第四的德国销量为45万台。壁挂炉经过40多年在欧洲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大的产业,仅仅在意大利即有170多家生产企业。
4、当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壁挂炉生产厂家是Vaillant,它收购Hepworth后产量达到100万台;排名第二的Bosch年销量为78万台左右(收购Buderus);壁挂炉技术的发展,几大主要的生产商都在各自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检测,不断地推出不同侧重点的产品。
5、燃气壁挂炉主要用于室内采暖附带提供生活用水,随着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韩国品牌为代表的燃气壁挂炉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的燃气分户采暖市场
开始启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市场品牌逐渐增多,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并且国产品牌发展快速,欧洲品牌增长最快。市场销售情况一路看好。
第二、燃气壁挂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有数据表示,中国境内燃气壁挂炉产品每年都在以20%---50%的速度增加,2002年市场容量是5万台,2003
年是6万台,其中国产品牌占其总销量的20%。但从大的环境看整个中国的市场销量仍与欧洲国家有差距,欧洲2002年的销量达到了400万台。壁挂炉产品在国内增长快速与国家宏观发展有关。
在宏观环境发展方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丰富的天燃气引入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到2003年有数十个大中城市近3亿人用上天燃气;国内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上市的商品房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且多居室公寓,高档商住用房,别墅的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再就是民用供热的市场化,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追求,制理环境污染以及节约能源需求等等,都将为燃气单元式传热系统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为壁挂式采暖炉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2、由于政府大力推广,北京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燃气单元式供热系统市场,也是目前广大用户,房地产商以及政府部门受益最大的城市,成为了中国分户采暖市场的样板地区。而在西安,兰州,青岛,济南等城市,燃气壁挂炉作为热源的新型分式供暖系统也逐渐流行,甚至在温暖的长江流域,例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也逐渐被许多追求生活的用户所接受。
3、在欧洲,燃气壁挂炉已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消费产品。我国燃气壁挂炉相对于欧美国家及韩国起步较晚,这是由于我国北方地区一般采用传统的集中供暖,但由于长期热力费难收,采暖能耗大等问题,很多城市在新楼盘设计时已考虑分户采暖,燃气壁挂炉作为分户供暖产品之一抓住了机遇。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韩国品牌为主的品牌将两用炉的概念带到中国。接着欧洲品牌进入中国,其先进的技术与良好的运行质量在中国市场增长最快,如威能,博世等。
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产品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大部份消费者对燃气壁挂炉的认识还较低。
2)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源温差很大,要让一种标准产品适应所有地区的难度很大,这就要求各厂家具有针对中国气源状况进行气源二次开发的能力。
3)
用户的操作水平和厂家的售后服务能力方面也存在问题。
在欧洲,有专业的安装公司进行安装和售后服务,而且用户对产品的了解也较多;而在我国,一般是由代理商来操作,有些代理商对产品并不了解,因此经常碰到各种问题,欧洲厂家经常抱怨在欧洲销售了10年都没问题的产品,为什么一到中国就问题多多。
第三、燃气壁挂炉市场推广和进入手法
燃气壁挂炉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普通热水器的销售通路不同,它不适合走商场等零售终端,更多的要走一些专业和行业性的销售渠道。
1、在渠道选择上,多采用办事处与区域代理制相结合的模式、在各地建立专卖店进行销售。
2、在销售形式上,在推广团购时可以与各地的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商开发商、燃气公司、银行信贷部门(按揭销售)等进行合作,达成前端市场介入。
3、在市场宣传方面,要着手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进行定位,从产品升级换代、产品技术性能、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服务支持等不同的角度重点宣传燃气壁挂炉是一种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多的提供舒适性、方便性、人性化等利益点。同时,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专业的,能够依据不同的建筑空间、家庭空间提供不同的供暖、热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角色。
4、在区域市场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GDP发展快,城市化程度高,基础设施比较好,如水、电、气发展完善的城市开始培育市场,如北京、河北、山东一带的重点城市市场加大开拓力度,在销售终端的配合下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以形成市场梯队。
5、在售后服务上,大部分燃气壁挂炉厂家售后仍由自已来完成,这为燃气壁挂炉的发展设定了一些人为的障碍,商家到哪儿,厂家就必须到哪儿。为缩短市场启动时间,减少厂家的维修队伍,本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原则,厂家可以帮助经销商建立专业的服务维修队伍,紧密合作,达到共赢。
第四、壁挂炉在中国之所以发展较晚原因主要是:
(1)过去中国北方采暖是社会、集体或厂矿集中供暖,纳入社会福利性质;
(2)中国过去没有气源;
(3)过去中国住宅商品化、流动性,交易性不强,没有个体空间;
(4)过去中国技术落后,没法引进生产壁挂炉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家用产品;
(5)以前老百姓经济上无法享受这种家庭独立采暖、洗浴的高档生活方式。
但经过这二、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上述这5个方面都已基本扭转过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已今非昔比,现在中国家庭已完全具备家庭独立采暖的条件,成为象汽车消费一样,逐步成为一般家庭生活的需求。
据分析和预测中国的壁挂炉年销量应该在1000万左右才算正常(现在每年不到50万)。
在未来3~5年至10年中,壁挂炉将会象其它家电、汽车一样,迎来一场大发展,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无论对厂家,经销商,终端市场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发展机遇。
文章由北京壁挂炉网(http://)编辑!
来源:北京壁挂炉网(http://)转载请注明
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 1 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
(2)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
4、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1)、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2)、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1、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2、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4、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6、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7、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8、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2、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4、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7、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三、经济工业化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年~1945年)
(1)、战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年~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年~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倔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4)、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5)、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略)
2、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3、凯恩斯主义: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的统治。b、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c、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陈旧,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b、英国广阔市场,对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低下。c、美德工业迅猛发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使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场”地位。
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思想的多元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3、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发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4、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5、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6、凯恩思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为核心
内容经济工业化西方(15世纪中期—1918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英国的殖民扩张(16世纪开始)3.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20世纪初)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3.法国共和制(1875年)、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中国(1840—1919年)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840—1895年)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政治民主化思理化科化想性、学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戊戌变法(1898年)3.辛亥革命(1911年)
英语世界中的花间美人-《西厢记》英译历程的描写性研究
本文梳理了‘西厢记>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历程,从书名的.翻译、源语文本的选择、文化意象、误解与误释、译者对读者的操纵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力图阐明以下几点: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交流日益平等化对<西厢记>英译本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二、译者的文化立场对<西厢记>英译本最终面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中国古典作品英译事业应以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为根本原则.
作 者:张广龙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描写性研究 《西厢记》 文化立场
1 模型分析
1.1 计及WPG的配电网重构分析
WPG的输出功率受到现场风速和自身设备等因素影响, 而且风速的随机性较大程度地影响了WPG的出力, 同时给配电网的运行带了安全隐患。当配电网接入WPG以后, 配电网重构模型由于WPG的随机出力难以建立, 不同的WPG出力状态将产生不同的配电网重构结果, 所以含WPG的配电网重构分析主要是解决WPG随机性问题。
场景分析法[4]是解决WPG出力随机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是针对未来风速的不确定情况, 制定多种不同的情景状态来解决WPG出力随机性问题, 从而避免了复杂的配电网重构模型建立过程。
1.2 单WPG接入分析
WPG的输出功率与风速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如果WPG输出功率和风速分别为Pwind和v, 则它们的函数关系为:
式中:Pr为风力发电的额定输出功率;vci、vr、vco代表的风速状态分别是切入风速、额定风速、切出风速;系数c1和c2的表达式为:c1=Pr/ (vr-vci) , c2=-vci。
风速的分布函数是用来描述风速规律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双参数的威尔布分布进行分析, 其表达式为
式中:c为尺度参数;k为形状参数。
文献[5]中提出将WPG出力状态分为额定状态、停机状态和欠额状态三种状态。额定状态WPG输出功率为Pr, 风速介于vr和vco之间;停机状态WPG输出功率为0, 风速为大于vco和小于vci;欠额状态WPG输出功率是与风速成一定函数关系, 风速介于vci和vr之间。WPG出力的三种状态分别对应三种场景Sw1、Sw2、Sw3, 每种场景的风速分布区间如图1所示。
假设每种场景的对应的概率分别为P{Sw1}、P{Sw2}、P{Sw3}, 则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停机状态和额定状态风机的输出功率可以分别取为0和Pr, 而欠额状态不能单纯的取为两者中间值, 为了使得场景出力更加接近实际值, 根据风速分布的特征取其输出功率的期望值作为WPG的输出功率, 计算公式如下:
针对工程实际问题, 可以划分多个风速范围区间对应多个场景, 每种场景概率计算类似于式 (3) -式 (5) 。
1.3 多个WPGs分析
当多个WPGs接入配电网后, WPG出力由单一场景问题变为组合场景问题。考虑到同一配电网区域的风速分布参数大致相同, 同时每个风机所处位置接收的切入风速、额定风速和切出风速不同, 将配电网接入多个WPGs场景进行划分。
当配电网接入三个WPGs以后, 根据WPG的风速状态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划分9个组合场景, 分别是Sw1-Sw9, 每个组合场景的划分区间如图2所示, 图中阴影部分为3台机组中出现停机状态的部分。
当多个WPGs接入配电网后, 考虑WPG运行状态相互独立, 所以组合场景概率为每个WPG的不同场景相交部分的概率乘积。
2 重构模型
2.1 目标函数
以网损最小为目标函数, 当多个WPGs接入配电网后, 所对应的组合场景为Sw1-Sw N, 每种场景对应的概率是P{Sw1}-P{Sw N}, 则目标函数为
式中:N表示组合场景总数;L表示系统支路总数;kt表示支路的通断情况 (0表示打开, 1表示闭合) ;rt表示支路的电阻;Pt和Qt表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Ut为支路注入节点电压幅值。
2.2 约束条件
1) WPG功率因数约束为
式中:Fwmin和Fwmax分别为功率因数上下限。
2) 支路约束为
式中:Vimin和Vimax为i节点电压的上下限, Si和Si max为线路流过的功率和最大容许值;St和St max为各变压器流出的功率值和最大容许值。
3) 网络拓扑约束。通过设定网络拓扑条件, 网络重构后不出现“孤岛”和“环路”。
3 小世界CSO算法
3.1 NW小世界网络
启发于小世界思想, Watts和Strogatz在20世纪1988年提出小世界网络模型[6],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WS和NW小世界网络模型。NW小世界网络是在WS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方法是将随机化重新连接方式改变为随机化加边方式, 改进的模型成功地避免了孤立节点的产生。
NW小世界网络初始构造是从一个均匀网络开始:初始网络是一个闭环的邻耦合网络 (拥有N个节点) , 每个节点与其左右两边k/2个节点相连 (k代表节点的度, 同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设定k为偶数) ;然后将初始网络中的节点以概率p进行随机化加边, 即在原始规则网络的基础上增加多条边以达到增强节点之间的连通性。
小世界网络中三种概率形式p=0、p<1和p=1分别代表规则网络、NW小世界网络和规则网络与随机网络的叠加。如图3所示。
初始网络中每个节点与相邻k个节点相连 (k=4) , 然后通过随机加边的形式将网络中节点进行相连生成NW小世界网络。
3.2 小世界CSO算法
传统CSO算法[7]主要由两种交叉方式组成, 其中有横向交叉算子和纵向交叉算子。粒子的更新方式是种群中随机两个粒子或单个粒子之间交叉, 从而产生新一代的粒子, 将新一代的粒子通过竞争算子与父代粒子对比, 接着替换掉两代中适应度差的粒子, 这样就完成一次迭代。本文在传统CSO算法的基础上考虑小世界思想, 改变传统CSO算法随机交叉方式, 使粒子间实现信息传递。首先创造粒子相互连接的小世界网络, 网络中的节点在优化过程中可以代表种群中的粒子, 每个粒子通过加边的方式完成粒子之间的连接, 相互连接的粒子可以构成一个邻域, 将拥有N个粒子的种群划分为N个邻域, 然后对小世界网络中的粒子进行随机加边, 当粒子Xi选择与Xj进行加边时, Xj被选中的概率Pj计算公式为
式中:fj和fk分别是粒子Xj和Xk的适应度。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 适应度较大的粒子总是能以较大的概率与其他粒子相连, 这样每个粒子都有机会与优秀的粒子进行信息交换, 接着进行邻域中的粒子交叉 (交叉方式仅在邻域中完成) 。两种划分邻域的粒子交叉方式如下所述。
1) 横向交叉算子。横向交叉算子是两个不同子的所有维进行的一种运算, 则在t邻域中的两个粒子X (t, i, d) 和X (t, j, d) 交叉运算表达式为:
式中:r1和r2是0~1之间的随机数;c1和c2是-1~1之间的随机数;D为粒子的维度;M为粒子的规模;t为粒子的区域;MShc (t, i, d) 和MShc (t, j, d) 为子代粒子。
2) 纵向交叉算子。纵向交叉算子是同一代粒子的不同维度之间进行的一种运算, 这种运算方式超越了传统粒子更新过程, 即不限制于粒子与粒子之间的信息交换。纵向交叉运算表达式为:
式中:r为0~1之间的随机数;X (t, i) 为邻域t中的父代粒子;MSvc (t, i, d) 为区域t中的一个粒子的第d1维和第d2维通过交叉运算产生的子代。
3.3 粒子多样性度量
传统人工智能优化算法中种群收敛能力随着粒子多样性而变化, 如果种群没有广度的分散特性, 即多样性指标较小, 则粒子往往陷入局部最优无法寻找到全局最优解。此时为了改善种群的收敛能力, 在种群的变化过程中考虑其多样性指标, 通过多样性指标达到最优的种群收敛特性。
假设给定粒子种群X={X1, X2, X3…XN}, 则种群的多样性在第t代的瞬时值D (X, t) 为
式中:Xid (t) 为第i个粒子的第d维, (t) 为种群的平均值, N和D分别是种群粒子的个数和粒子的维度。
从定义种群多样性指标开始可以动态的监视种群变化的多样性。在重构过程中每次生成新的粒子后都对新粒子的多样性进行计算, 当满足设定阀值后便可以参与后面的运算。考虑到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 粒子会趋于稳定, 所以阀值的设定会随着代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3.4 小世界CSO算法在配电网重构中的应用
1) 粒子初始化。假设配电网网络拥有5个环路, 同时种群中有N个粒子, 则初始化种群X的表达式为
式中:Xi, j表示第i个粒子的第j维, 代表着配电网络中环路打开的开关 (1表示闭合, 0表示打开) 。
2) 横向交叉算子与纵向交叉算子的离散化。横向交叉算子与纵向交叉算子是将父代粒子进行交叉运算从而产生子代, 父代中的粒子Xi, j是用0和1表达的配电网开关通断组合, 但是由于随机数r1、r2、c1和c2的作用使得新粒子在运算过程中产生小数,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符合配电网开关通断组合。此时在每次运算后引入离散化公式sigmoid函数, 即,
约束条件为
式中:rand () 为分布在0~1上的随机数
3) 应用小世界CSO算法的配电网重构流程如图4所示。
4 仿真分析
4.1 计及WPG的PG&E69配电系统网络结构
本文仿真软件采用MATLAB 2012b, 运行环境为惠普Pavilion g4 (CPU为core i3 M370, 2.4 GHz, 内存2 GB) 。算例是PG&E69节点的标准系统并接入2个WPGs机组, 接入后的网络如图5所示。
本文在PG&E69配电系统中接入两台风机 (WPG1和WPG2) , 风机的技术参数参见文献[5]和文献[8], 为体现接入情况的多样性, 两个风机参数各不相同, 且参数如表1所示。
WPG1:停机状态、欠额状态、额定状态输出功率为0 k W、269 k W、600 k W。
WPG2:停机状态、欠额状态、额定状态输出功率为0 k W、304 k W、750 k W。
4.2 WPG接入场景模型划分
按上所述, 本文将接入两个WPG的配电网划分为5个组合场景, 分别为Sw1-Sw5。组合场景划分如图6所示。
考虑到WPG1和WPG2运行相对独立, 所以每个组合场景的出现的概率为对应的WPG1和WPG2相重场景概率乘积。P{Sw1}-P{Sw5}分别为0.0476、0.3406、0.4247、0.0562、0.0028。
4.3 算法对比研究
将小世界CSO算法与混合粒子群算法、改进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 (GBEGA) [2]、免疫遗传算法[9]性能进行对比。仿真对象为PG&E69配电系统, 考虑到文章的篇幅限制, 所以只选择Sw1和Sw3作为算法性能测试场景 (Sw1为原始场景, Sw3为概率最大场景) 。各种算法仿真次数均为50次,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当测试场景选择Sw1时, 小世界CSO算法的种群规模为最小, 在同样的场景下仍然能够获得最多的最优次数。当测试场景选择Sw3时, 所有算法的种群规模均为30, 小世界CSO算法能够获得98%的最优次数。说明小世界CSO算法鲁棒性强。同时从算法运行时间上对算法性能进行充分考虑, 可以看出本文算法在场景Sw1和Sw3两种场景下与其他算法相比所用时间最短。
4.4 计及WPG的多场景配电网重构
由上分析可知, 小世界CSO算法优于其他几种算法, 因此本文利用该算法对计及WPG的多场景PG&E69配电系统进行重构, 并考虑5种场景模型, 其中组合场景Sw1是两个WPGs同时处于停机状态, 此时两个WPGs的输出功率为0 k W, 相当于PG&E69配电系统在原始条件下网络重构, 重构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 除组合场景Sw1以外, 计及WPG的PG&E69配电系统在每种组合场景下网损都有降低, 同时最低节点电压都有升高。当两个WPGs同时处于额定状态时网损比原始状态降低了27%, 最低节点电压升高了3.4%, 说明了WPG对于配电网的影响是积极的。由表2中的数据和式 (1) 得到的目标函数值为73.7022 k W。
从Sw1-Sw5的场景出现概率分析, Sw2和Sw3为两个概率最大场景, 为使配电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的开关组合状态, 将接入WPG的PG&E69配电系统开关组合处于表2中Sw2和Sw3对应的开关组合为最佳开关组合。
5 结论
本文对小世界CSO算法以及该算法在计及WPG多场景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仿真, 得出以下结论:
1) 场景分析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新能源出力随机性问题, 将复杂的模型转化为多个概率事件的简单模型, 为解决随机性较强的电源接入电网的重构问题提供了便利。
2) 小世界CSO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稳定性和搜索能力, 可为电网其他的优化运算问题提供新算法。
3) 不同场景的WPG接入对配电系统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该仿真结果对研究实际含WPG场的配电系统重构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针对风电 (WPG) 出力的随机性导致配电网重构模型难以建立问题, 笔者提出根据场景分析法与风速的几种状态构造适应于含风电的配电网重构模型, 然后划分单一场景和组合场景, 分析单个风电和多个风电接入配电网情况, 计算每种场景出现的概率得出目标函数值。同时, 将基于小世界网络思想和CSO算法双交叉机制的重构新算法应用于含风电的配电网重构过程中, 让每个粒子与其周围优秀的粒子动态连接而产生邻域, 不断更新邻域, 以增强种群的多样性和全局收敛能力。仿真分析结果表明, 该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好的搜索能力。
关键词:风电 (WPG) ,配电网重构模型,场景分析法,小世界CSO算法,鲁棒性
参考文献
[1]赵晶晶, 李新, 彭怡, 等.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配电网重构和分布式电源注入功率综合优化算法[J].电网技术, 2009 (17) :162-166.ZHAO Jingjing, LI xin, PENG Yi, et al.A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injection power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9 (17) :162-166.
[2]王超学, 吕志奇, 董慧, 等.基于改进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的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重构[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2, 40 (15) :52-56, 62.WANG Chaoxue, LU Zhiqi, DONG Hui, et al.Distribution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 based on an improved bee evolutionary genetic algorithm[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2, 40 (15) :52-56, 62.
[3]RAO R S, RAVINDRA K, SATISH K, et al.Power Loss Minimization in Distribution System Using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13, 28 (1) :317-325.
[4]EDWIN V G.Increased uncertainty a new challenge for power system planners[C]//IEE Colloquium on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Dealingwith Uncertainty.London, UK: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1998:1/1-1/6.
[5]何禹清, 彭建春, 文明, 等.含风电的配电网重构场景模型及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 (28) :12-18.HE Yuqing, PENG Jianchun, WEN Ming, et al.Scenario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the reconfigura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wind power generator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0, 30 (28) :12-18.
[6]WATTS D J, 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 tworks[J].Nature, 1998, 393 (4) :440-442.
[7]MENG A, CHEN Y, YIN H, et al.Crisscross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4, 67 (3) :218-229.
[8]王敏, 丁明.考虑分布式电源的静态电压稳定概率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25) :17-22.WANG Min, DING Ming.Probabilistic evaluation of static voltage stability taking account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0 (25)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