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井冈山特色景点导游词

2025-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西井冈山特色景点导游词(共5篇)

江西井冈山特色景点导游词 篇1

今天,我们来到了井冈山的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井冈山的茨坪镇,它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的。这个博物馆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建立初期,第二部分是讲建设发展期,第三部分是讲转战赣南。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提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战略思想。其中,我最欣赏游记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把这个战术运用到了黄洋界保卫战。1920_年湘赣敌军组织4个团来围剿黄洋界,红军当时才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可是,红军在战士门的配合下,运用了游击战术,再加上战士们凭借有利地势,誓死抵抗,击退了敌军的数次进攻,用不到一个营的兵力,打败了敌人四个团的兵力,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之后,他们转战南北,东挡西杀,攻无不取,战无不克,最后,终于成立了一个人人敬仰的革命队伍!

江西井冈山特色景点导游词 篇2

1 江西主要的旅游资源及其对欧美游客的吸引力

(1) 绝特山水。江西境内拥有风光独特的名山名湖, 如庐山、三清山、龙虎山,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等。这些自然资源保护良好, 并且由于旅游设施完备, 对欧美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 陶瓷艺术。瓷器是中国的三大特产之一,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声名更是享誉海外, 除了它那精美绝伦的各种瓷器, 更让欧美游客感兴趣的是在瓷器背后的文化内涵。

(3) 红色摇篮。说起江西, 很多中国人都会想起井冈山、瑞金等一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红色旅游地。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的欧美游客来说, 这些历史对于他们还是非常陌生, 因此在创作革命景区导游词时要十分注意切入点和取材。

(4) 佛道文化。江西是中国佛教的传播地和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佛教和道教中很多宗派发源于此, 但一般欧美游客对于东方宗教了解很少, 因此在做导游词创作时应注意用简单而非专业词汇表达宗教含义。

(5) 赣鄱风情。江西拥有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资源, 这些民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对欧美游客是有吸引力的, 在导游词创作时应该注意这方面资料的收集。

2 江西景点英文导游词的创作

从以上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江西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等特点, 但这些景区景点在面对游客时, 应该实行“内外有别”, 有针对性的为欧美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反映在导游词创作上, 其创作思路很重要, 因为只有抓住欧美游客的心理, 按照他们的习惯和思路去整理创作导游词, 才能对他们有吸引力。

2.1 从审美角度创作导游词

旅游者总是带着自己观赏的“内在的尺度”来欣赏她所接触到的一切景观, 以他的观赏趣味、价值标准等来品评和判断旅游客体的。因此, 导游在进行导游词的创作时必须考虑到旅游者这一“内在的尺度”。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爱好等方面的原因, 欧美国家游客的审美观点和角度与国内游客的差异表现就很大。例如旅游车在江西高速公路上行进时, 我们经常看到广阔的农村景象, 国内游客对于这些景象经常习以为常, 不会在意, 导游此时在车上除了在车上给客人讲些江西概况知识外, 多是以游戏的方式度过, 而这些景象:农田、农民的耕作、水牛、牛棚、收割机……都对欧美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因为他们国家“农村”的景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此时有经验的导游应该准备有关中国农村的话题加以介绍, 但方式不能太过教条。以介绍中国农业政策为例, 如果你仅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农业政策经过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及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不如以一个当地农民这些年生活和观念的变化, 说明中国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出台有其历史背景, 但都朝着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欧美游客觉得更加真实, 也更能接受。

2.2 从文化角度创作导游词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进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同的传统习俗、文化渊源、地域时空和宗教信仰给其民族语言留下的文化烙印是独特而深刻的。因此, 在创作英文导游词的过程中, 导游必须重视对西方民俗、文化背景及惯用语的掌握。

从文化角度创作导游词, 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 生活经验。笔者在介绍江西水稻时, 除了介绍一般水稻的种类、耕作、收割等信息外, 还经常会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加以说明, 例如联系到自己平时做饭过程中的步骤及其小窍门, 这些都会引起欧美游客尤其是家庭主妇的兴趣。

(2) 节日、庆典。不同地区的节日和庆典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内涵, 在向欧美游客介绍一些跟节日有关的内容时, 就可以结合西方的节日活动对比介绍, 给他们更直观的感受。例如, 在江西高速上经常可以看到坟墓, 有的上面还插着清明花、盖着花圈, 此时, 欧美游客一般都要询问, 导游趁此可以介绍当地的清明节习俗, 也可延伸介绍七月半的中元节风俗, 民间又称此节为“鬼节”, 此时便可结合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加以介绍。

(3) 宗教信仰。欧美很多游客都信仰基督教, 而在江西很多地方也会看到寺庙或道观。因此客人便会对此提出关于宗教的问题, 客人也经常会好奇很多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导游碰到这种情况, 一方面可就江西的佛道文化做个简单介绍, 同时要认真向他们解释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特别注意的是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 不要和游客争辩是有宗教信仰好, 还是没有宗教信仰好, 也不要就应该信仰何种宗教而去理论, 因为那样没有结果而且容易引发不快。

2.3 从思维差异角度创作导游词

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 不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欧美游客在思维方式上与国内游客就有很大差异, 因此, 我们在做英文导游词创作时, 应该充分考虑这方面因素。例如, 欧美游客在思维方式上更追求内容的具体和实在, 而对于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抽象和意境未必能切身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导游在讲解时多给出具体的数字或事例, 比如我们在介绍鄱阳湖为“候鸟王国”时, 应该用一些数据加以说明, 如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鸟类达310钟, 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55钟, 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8%在此越冬等等。

2.4 从艺术角度创作导游词

对英文导游而言, 从艺术角度创作导游词, 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障碍。例如, 欧美游客由于保护自己的隐私或尊重等原因, 习惯采用较含蓄的表达法。如当他们想上厕所时, 他们通常不会直接表达, 而是说想洗手或用化妆间。而在语言的幽默、节奏和优雅上同样需要推敲和琢磨。

其次, 在导游词的内容上, 我们应该引导游客以一种最佳的方式去欣赏名胜。例如, 我们向欧美游客介绍江西概况时, 可以概括为两种颜色“红色” (红壤多和红色革命) 和“绿色” (森林覆盖率高和绿茶) , 他们也就更好理解了。

以上是笔者针对欧美游客在江西游览时, 英文导游词创作的一些想法, 总之, 在我们做入境接待时, 应该有针对性地创作导游词, 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尹燕.英文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2]王忠武.江西导游新编.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 2008.

[3]田勇.新赣鄱百景导游词集粹.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7.

[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导游知识专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江西井冈山导游词介绍 篇3

历史的长河流到了今天,在的初夏,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所目睹的,不只是井冈山的一草一木,我们所听到的,也不只是当年的一个个小故事。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慨,让我们有理由觉得,此行不愧为一次革命传统的洗礼。此次井冈山之行,令我们每个人深有感触。一路上,我们唱着《红太阳》等革命歌曲,歌声洒满了井冈山的每一条小路。

红军小道,蜿蜒在树木茂盛的崇山峻岭中,是井冈山军民为运送粮食和枪枝弹药,披荆斩棘,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走在红军走过的小道上,我们无比激动和自豪。这条小道漫长曲折,起伏不平,虽被铺上了石块,在陡峭处修建了台阶,比当时的红军小道拓宽了许多,好走许多,但有的地方在悬崖峭壁上,只有一尺宽,稍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谷,有的地方须弯腰驼背行走,头一抬,就可能碰到山崖。我们提心吊胆,小心谨慎,虽轻装而行,走走歇歇,但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回来。不由地感叹,我们在晴天丽日里,徒手走,就疲惫不堪,井冈山军民却更多地要在雨雪天气或天黑时,挑着上百斤的粮食或弹药上山,该是何等艰难。是呀,走过先烈走过的路,才真切体会到“崎岖”的涵义、“跋涉”的艰辛、“艰苦卓绝”的可贵和信念坚定的强大力量。

美丽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4

[至游览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_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秦皇岛特色景点导游词 篇5

目前,山海关区已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胜地 40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全国教育先进区”、“全国大樱桃之乡”等称号。

山海关是历史悠久、名胜荟萃、风光绮丽、气候宜人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文物旅游胜地。 “平沙古堠孤烟色,落日危楼暮角声”衬托了“山海关,关山海”的威势和险固,老龙头昂首甩出的燕脉长城像一组排萧,百代和平的天籁之声一去万里。 历经沧桑岁月洗礼的山海关,凝重而神奇。城墙上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无尽的往事。她的历史蜿蜒曲折,每一段岁月都见证着日出日落的沧海桑田,每一段曾经的辉煌与阵痛都与历史的脉搏共同律动。作为长城的起点,她与中国的军事、政治、历史休戚相联。

五千年前,秦始皇东巡曾驻跸在此,派方士由这里出海寻仙;也曾演绎出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千古传奇;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往返都经过此地,并住兵扼守;明朝大将徐达兵发数万,在这里建关设卫;袁崇焕在此抗阻清军炮轰努尔哈赤;吴三桂在威远城下跪拜多尔衮,引清军从这里入关击退李自成,血染大石河,造成明清两代王朝的更迭; 19,八国联军火烧老龙头,那至今还保存完整的一座座营盘时刻昭示着后人勿忘国耻;1933年日寇入侵山海关,中国军民在榆关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 历史,使山海关不仅古老,而且充满了更多的人文内涵。“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这是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山海关时写下的诗句。对于山海关的雄奇险要,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直抒胸臆、荡气回肠的优美诗篇。如今的山海关,虽然早已失去了战略防御的军事功能,但时代的变迁又赋予了她新的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这里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人,到这里观光游览、寻踪访古。目前,山海关已发现有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达 150多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山海关,一位风雨中岿然不动的历史证人,一尊不会风化的镌刻着历史变迁的巨碑。是教育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认识历史,激发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

上一篇:最新幼儿园恶劣天气应急预案下一篇:销售费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