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雪景小学作文(共15篇)
所有天气中,我最爱雪天。因为我相信这颗颗白银水晶般的雪儿是亲情的验证,是远在天国的外婆把对我的思念和爱化作纯洁的雪,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提醒我,不要忘记四年前的那个雪天。不要忘记外婆对我那份浓浓的爱。
那时的我,憧憬着自己能有一条美丽的围巾。偏偏,事与愿违,爸妈不愿买这种不实际的东西,也不愿用大量的时间为我织一条。无奈的我,只好呆呆的望着同学的围巾,心底泛起层层羡慕的涟漪。
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晶莹的雪花好似秋天飘下的落叶一样轻盈。当我还沉浸在“围巾梦”里的时候,一声呼唤打破了此时的宁静:“宝贝儿,你快来看看,这是什么?”我凑上前去,发现外婆手里拿着一条蔚蓝的围巾,“这是给你的,我看你总盯着别的同学的围巾,就猜到了你会喜欢,我就织了一条,喜欢吗?”外婆那慈祥的眼神期待的望着我,好像小孩子渴望得到大人表扬的表情一样。
我凑上前去,仔细端详。好漂亮的围巾啊!淡淡的蓝,宁静而飘逸,又有着雪一般的美丽。“外婆,这是您亲手织的吗?”外婆有严重的哮喘,我无法想像她是如何一针一线地缝好那么美丽的围巾。
“是啊,你喜欢就好。”在外婆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我兴高采烈,说:“外婆,谢谢您。”那时,年幼的我并没有想太多。
我激动地捧着它。它蓝的`那么舒心,那么清纯,那么可爱,那么惹人喜欢,好似清晨的天。我真想马上戴着它,到外面的冰晶世界里,和雪融为一体。
我刚要出去炫耀自己的围巾,外婆一阵阵的咳嗽声就令我担心起来,外婆那么累的为我织围巾,她哮喘病又严重了怎么办?我怎么那么不懂事!我不安的问道:“您怎么了,外婆?”“哦,咳…咳…我…没事。”外婆故作轻松地说,“你别担心了,我休息会儿就好,咳…咳…”
没想到,外婆因为这几天整夜的为我赶织围巾,太过劳累,竟引发了心脏病。从此,我有了美丽的装饰和一个温暖的冬季,而外婆却在拼命的抵抗病毒,空虚的等待死神的降临。一年后,一个同样美丽的雪天,一个寒风呼啸的日子,外婆永远的离开了我。
外婆走了,我的心成了飘在空中的孤零零的纸。我坐在露台上,不知不觉,雪已经不下了,风也停止了呼吸,我手捧外婆给我织的那条围巾,思绪万千。这时,我才发现,地上的积雪在夕阳的怀抱下是如此娇柔可爱。突然,我眼前有一道光闪过,哦,是太阳的余晖聚集在了围巾里的几根银丝上,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我仔细的端详着那根银丝,用手指慢慢抚摸。霎时,我大惊失色:这不是毛线中夹杂的银丝,而是一根白发!那一定是外婆在赶织围巾时不经意间留下来的!我又仔细看了看那条蔚蓝的围巾,的确,又发现了不少这样的白发。
1.学习写毕业赠言,用简洁活泼而有个性的语言抒发心中的情感。
2.感受同学间纯洁的友谊,激发他们对同学、老师、母校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赠言的内容及格式,学写赠言。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能根据赠予对象不同而写出有个性的赠言。
【教学准备】
1.学生:卡纸、彩笔、以“离别”为主题的诗、名言等。
2.从学籍系统导出全体学生一年级时的照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美好时光
1.导入语:你们在我们的学校上了几年呀?六年的小学生活丰富而多彩:这里有我们在课堂上的各抒己见,有我们在球场上的尽情奔跑,有我们在联欢会上的,轻歌曼舞,有我们在捐款时的庄重。是呀,六年的学校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值得我们铭记!回首过去的六年,是一串充满无限甜美的昨天!
课件播放:同学们的各种活动,结束时展示出本班全体学生在一年级时的照片。(背景音:《追梦人》)
2.照片上的人还都认识吗?照片上的小故事还都记得吧?你有哪些事情也像照片一样深深印在你脑海里?
学生回忆并指代表讲述。
小学的生活五彩缤纷,可小学的生活也慢慢地结束了。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小学校园,进行初中生活。那现在,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学生轮流说说自己心中的感受。
3.师:是呀,在这时候,你们一定有许多心里的话要倾诉,怎样把这些心里话尽情地表达出来呢?我们今天要学习写“毕业赠言”。(板书:毕业赠言)边板书边说:写毕业赠言,就把你们对老师、同学、母校的留恋与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二、欣赏赠言,感悟写法,激发情感
1.什么叫毕业赠言?在哪里见到过?
赠言,就是在即将毕业或分别时赠送给别人的话语。
师:我们的先人,有很多关于离别的名言佳句,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句、名言,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读出来和大家分享,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写临别赠言的。
2.课件演示部分诗句: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请轻轻地读一读。
3.课件出示赠言,学生看后辨别优劣。
师:这些千古名句很感人,很美!这是古人的,下面同学们看一下几句现代人写的赠言。同学们欣赏一下。
附:赠言
(1)我们拥有六个在一起的春秋,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探讨,每一次争吵,都将成为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页。
(2)采撷一串串的梦,学校的嬉戏,回想起来是那么缤纷绚丽;而成长的追逐,竟已一跃而过。世间的尘嚣喧扰,似乎沉寂,让我重新拾取记忆的落英。
(3)祝你吃得饱、穿得好,永远不会老。
(4)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5)我们即将离别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祝愿你未来的日子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6)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学生读后评价,辨优劣。
师: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就发笑,能问问你们为什么发笑吗?主要针对三句、五句展开评析。
你最欣赏,最喜欢哪一句?能简单说说理由吗?
回答板书:语言简洁 主题健康
感情真挚 巧用修辞
5.了解不同的格式,感受不同风格。
一条短小的赠言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文采,可别小看它。但赠言也有一定的格式。
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赠言,边播边讲述:
(1)赠言要有赠送人和被赠送人姓名、日期。
(2)字可以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可以插入一些图片、外文(英语)、粘贴手工制品等。
三、写赠言,感真情,送朋友
1.许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我们就要动笔在卡纸上写赠言送给同学、朋友,让他们倾听你的心语,感受你的真情。
2.课件提示:
(1)先确定要把赠言给谁。
(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几位好朋友写赠言。
(3)可以引用名言警句、詩句,但要写出你的与众不同来!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特色的及时做上记号。播放背景音乐《送别》。
4.互动游戏,交流赠言
请刚才被老师在卡纸上打上记号的几个同学再展示一下自己的赠言,评价后把赠言亲手送出去,并让被赠送人谈谈感受。
5.现在,请把你写的赠言赠送给你的好朋友。
四、布置课外任务,深化师生情感
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写毕业赠言,还通过送赠言增进了朋友间的友情。你还可以接着写给其他同学,别人写给你了,请别忘记回赠。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两位老师,来抒发你们的感谢之情。
作者简介:李忠华,男,1974年10月出生,就职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张楼小学,研究方向:班主任的专业性发展。
走到弄堂口,这里真是冰天雪地,一股寒气迎面袭来。再看那屋檐下,挂满了一串串的冰葫芦“>糖葫芦,哈哈,原来这里真的太寒冷了,以至于是滴水成冰,成了天然的冰雕艺术了。一辆汽车上面,不知被哪位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写上了“呵,下雪了,Iloveyou”还画上一颗大大的爱心。看来雪姑娘不仅是我们小朋友的`最爱,还是大人的至友呀!
到了中山广场,整个广场早已铺上了一条白地毯,到处白茫茫一片,仿佛处于童话中的仙境。银白色的天堂里,还有那星星点点的绿色忽隐忽现,苍翠繁茂的大树,此时也被银装素裹了。你看那榆球树,真像是位白了头的光头老爷爷;花坛中的小花儿们好像害羞的小姑娘欲迎还羞,但在雪花姐姐的衬托下,也越发显得娇柔。漫天飞雪越来越大,整个广场笼罩在白色光芒中。我不愿意再挪动脚步,唯恐踩坏那一片洁净的土地,就想沉浸其中,享受那北国风光。时间好像凝固了,往日的喧嚣早已不在,只留下一片宁静。
早上上学的时候,天上的雪花像鹅毛一样,升腾飞舞,就像一群穿着白纱裙的小仙女,抱着洁白柔软的舞裙,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
我伸出手,抓住了几片白色的小雪花。我非常喜欢它们:多么可爱的雪花啊!比晨露还要晶莹,比秋雨还要细腻。像玉屑一样无暇,让人爱不释手!
雪越来越小,空中飘着几片蓬松的雪花。我张开嘴迎接雪花,六边形的雪花落在我的舌头上,凉凉的感觉不断渗入我的内心。
小朋友穿着棉衣来到雪地上,欢乐的玩耍,有的在打雪战,有的推雪人,玩得可开心了。
雪越下越大,地上的雪都快没过膝盖了,柏树枝叶上到处是白花花的雪,花园里的花草上都有了雪,鱼塘结了厚厚的冰,美丽极了。
冬天的瑞雪让人觉得浪漫洁白得到雪花跳着轻盈的舞蹈飘飘而来。
早晨起床,感觉凉丝丝的,拉开窗帘一看,原来是下雪了。呀!这可是今年下的第一场大雪。我迫不及待地穿上衣服,下了床。刚一出门,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令人心情舒畅。
我走出家门,走到了田野里。平日光秃秃的树枝,也挂上了风采,远望去,像一片圣诞树,也许是圣诞老人提前送给我们的礼物吧。我顺着小路走着,脚踩着“咯吱咯吱”的雪响个不停。远远望去,路上好像铺上一条银白色的长毯。走到里面,往四周一瞧,朦朦胧胧,整个空间沉浸在银白色的雪里。人走在这里,像进入了仙境似的。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雪后的青松,苍翠挺拔,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想一个银色卫士,和雪作伴,把田野装扮得更沉稳、严肃。
观看完了风景,我又在田野中堆了一个雪人。和它一起玩耍,游戏,和它一起观看雪景。
抬起头,太阳公公起来工作了,几只小鸟在枝头歌唱,给热闹非凡的气氛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时间飞快,又到上学时间了。再见了,这美丽的雪景,再见了,小雪人。时间带不走我与雪人的欢声笑语,带不走这美丽的雪景。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初中初一(1)班
点 评:
日记从一个初中生的视角,写出了雪景的美丽、可人,虽然简短,但读来深受感染,回味悠长。
指导教师:祝 竟
作文一:雪景
早上,我刚睁开惺忪的睡眼,耳边就传来了妈妈亲切的声音:“开始下雪了,快起来看看吧!”我听了,急忙起了床,趴在窗边观赏起雪景。
一点儿一点儿的雪粒子从空中翩然落下,像一朵朵点缀山间的小白花。渐渐地,雪越下越大了。一朵朵小雪花,白得透亮,犹如一个个小伞兵从天而落,向人们预示着冬姑娘即将赠予一个伟大的杰作。白雪像柳絮杨花般的飞舞着,纷纷扬扬,挂起了一道白茫茫的天幕雪帘。满天都是雪,将远方的景物遮掩得模模糊糊的,真像隔着一层薄纱。随着雪的变大,远方的一切也显得越来越模糊,只能依稀的看见一片淡淡的绿色,而那曲折的乡村小道,就像是一条灰带子。白色的大棚与雪花融为一体,就连远方的桥梁也若隐若现。
洁白晶莹的雪花就像是个个坠入人间的精灵,它们那轻盈娇小的身体穿上了白衣,更显的空灵与飘逸。众多雪精灵在风哥哥的伴奏下在空中自由自在地舞蹈,一曲跳完,优雅地落幕,化为清水消失不见了。
寒风愈发凛冽,雪花更密了,隔着窗户,我都不禁感到了一阵寒意。将窗子打开一些,马上便有许多小雪花钻了进来,像淘气的孩子,向我扑了过来。我伸出手,雪花轻轻地落下,很快就融化不见了,只留下一点儿凉凉的湿润感。
啊,冬雪,我赞美你!你是冬姑娘的杰作,可爱的大自然精灵,为人们带来了如此奇妙美丽的景色,一场如此绝美的视觉盛宴!我爱你,冬雪。
作文二:雪景
早上起来拉开窗帘,哇,外面正在下雪,那雪景真美!
走在上学的路上,惬意的欣赏着雪景:大片大片的.雪花忽上忽下,时起时浮,像一只只洁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像一个个银色的精灵在空中玩耍;像仙女撒下的玉叶银花,使人感到有如片片飞絮的轻柔,点点晨露的晶莹……
二节课后,我站在走廊上,望着校园,呆住了,我感到自己看到一片童话世界的雪景:雪姑娘提着花篮走入校园,她撒下一朵朵洁白的小雪花,小雪花在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突然,刮起一阵风,小雪花高兴的跳起舞来这时候学校房顶的雪更厚了,像堆满了白色的棉絮;操场的雪更厚了,像铺上了白绒绒的地毯;松树上的雪更厚了,像一个个奶油雪糕。还有许多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学生们在操场上玩耍,更是让操场变的绚丽无比。
中午,太阳挂在空中,并不像夏天那么炎热,而是令人感到温暖。我这时才跑下楼,一边堆雪人一边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
晚上,我躺在床上,看着玻璃窗上结着的冰花,我感到欣喜。那画面多么神奇清新!有的像南国棕榈树;有的似春天满野的野花;有的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好似桂林美丽的岩洞。
慢慢的,看着玻璃窗幻想的我睡着了……
作文三:雪景
又是一个雪季,无数白色棉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好像数不清的蝴蝶在飞,又像是柳絮轻轻飘舞,天地浑然一体了。
中午,我吃过午饭,拉开窗帘一看,啊,眼前的景色令我大吃一惊――外面居然在下大雪,此时我才深深体会到“鹅毛大雪”这个成语的含义。我望着窗外出神了,等回过神来时,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雪依旧下这,屋顶上、树枝上、路上都以铺盖上厚厚的一层积雪。外面静悄悄的,仿佛只有雪花在轻轻飘落,在上演着一场好戏,真像是一个粉妆玉砌的银色王国。马路上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白糖似的,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孩子们都来到了楼下打雪仗、堆雪人。那欢声笑语把雪都吸引过来了,他们的头发上、鼻尖上都沾着小雪末。我也被吸引了,来到楼下。伸出手,一片雪花落在了我手上,凉丝丝的,轻轻的,柔柔的,还挺舒服的!雪花为六角形,由许多小雪末聚在一起组成,不知是天上的那位神仙有如此巧夺天工的设计。
雪,仍然不停得下着,像珍珠,晶莹剔透,像鹅毛,纷纷扬扬,像天空中的小精灵,调皮可爱,像柳絮扬花,从天而降。
雪,就像那动听的乐章,深情优美的诗篇,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
作文四:雪景
一年有四个季节,鸟语花香的春天,百花齐放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可我最喜欢寒冷而又洁白的冬天。
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冬姑娘踏着脚步过来啦。看,天空中飘扬的雪花就是她的脚步,鹅毛般的雪好像一个个寒冷而又洁白的冬天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着舞蹈。冬姑娘给大山宝宝披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给马路盖上了棉被;给房顶带上了漂亮的首饰。雪越下越大,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那雪真大啊!像鹅毛,似棉絮。那雪真密呀,像是从天到地扯起了一个宽大的雪帘。那雪花有多好看哪!就像白蝴蝶轻轻地扇动着翅膀飞落下来。
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堆起了雪人,你滚一个,我揉一个真开心!不一会一个胖胖的雪人就堆好了,这是一个可爱的雪娃娃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雪代表纯洁,此刻,我正置身于白雪皑皑的美景之中。冬天的清晨,四周一切都显得那么静,没有了流水声,也没有了悦耳的鸟鸣,只有静谧似乎在我记忆的深处,也曾有过这样的雪景。
我爱你雪!
作文五:雪景
雪,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赞美过它。
天灰蒙蒙的,犹如被炊烟熏黑的一般。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我知
道,一会将会有一场大雪落下来。果然,在大雨之后,雪花,天女散花一般地飘落下来。那一个个八角的雪花,悠悠地荡下,仿佛一只只小伞纷纷落下。
看,那一只只大蝴蝶纷纷落在树上、路上、屋顶上……
树上,所有的枝条都开满了洁白的梨花,又好像有谁在默默地无私奉献,在树上挂满了银条。在路旁的那一排排松树,仿佛是一个个保卫边疆的哨兵,只是多加了一层外套。看他们那挺拔的身姿,不由得让你肃然起敬。
那远处的山,头顶着一顶洁白无瑕的帽子,山腰被棕绿色环绕着,一道道云,好像是为大山装扮的。美意村地,每一棵树,都显得那么纯洁、美丽,像天真可爱的的小姑娘。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对呀!夜雪,就是那么沉,可我们这的雪,不像诗里的那么沉,它是那么温柔,是轻轻的覆盖在那一棵棵树上,就像白色的披风轻柔的披在身上;大地像铺上了雪做的大白地毯。看,行人穿的多么厚,像一团棉花。在路上行走时,就像棉花团在街上滚动,滑稽极了。
我回去第七天的早上,我一推开房门,扑面而来的大雪,像仙女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迫不急待地穿上大绵衣,跑出家门。天呐!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村子里安静极了,没有鸡鸣声,也没有狗叫声,只有一片一片的雪在天空中静静缤纷……
大概到十一点多,雪停了,乡村的美景才渐渐呈现出来。满山遍野,银装素裹。从远处看,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横挂在天地之间;从近处看,厚厚的积雪,像洁白的羊毛毯子,铺在地上,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正在雪地上踏出一串串麦穗状的脚印,我的伙伴们就来找我玩了。大家兴高采烈地堆雪人,打雪仗,遛滑滑,玩得不亦乐乎!
有个小伙伴把个小雪球塞进我的脖子里,冰得我直哆嗦,我也捏了个雪球,去追赶她。因为环境恶化,连续好几年都没见过大雪了,遇到这样的雪天,大家都玩疯了。
幸运的是今年连续下了三场大雪。乡下的雪不同于城市的雪,城市的雪只要阳光一照,就消失了踪影,而乡下的雪即使有很大的太阳,也要等上几天才能融化。因此,这个寒假我玩雪的时间特别多,并且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也不用每天去写作业,去兴趣班。我真是太高兴了。我希望每个寒假都在老家度过,但那是不可能的,今年只是个例外。
优爸点评:感谢小作者分享的乡村的特别的雪景,文章写得很棒,对景色的描写很有灵性,最后一段的对比更是写出了新意!先说文章的第三段,这是文章最精彩的一段,小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眼前的雪景,巧妙使用比喻的修辞,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分别将雪景比作水墨画,将进出的积雪比作羊毛毯子,不仅生动,还很大气,写出了雪包含整个天地的壮阔。另外,小作者加入了踩上去的声音以及自己的脚印,两个细节的加入让整段显示出一种图画的美感,很有立体感,突破了文字的限制,让读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氛围。小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以乡村的雪景和城里的雪景作了对比,突出乡村雪景的魅力,点题,也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对雪的爱。
小作者:杨卓蓉
关键词:地域文化性;北方;油画雪景;意境
油画风景的地域文化性是中国油画在民族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油画领域的一种必然结果。一个区域内画家因为所处的地域环境相同,所受文化熏陶比较接近,这种环境生活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地域气质,有着比较接近的油画表现形式,但同时又摸索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语言。我国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淮以北即北方。北方具有四季分明、地势高山平原相间的特点,宏伟、大气、气势磅礴的风景是这里典型的地域特点。在我国北方地域与地域之间也有着差异。东北一望无垠的田野、健硕的大山、茂密的白桦林、东倒西歪的杖子,简易的苞米楼子等常出现在画家的笔下。在西北地区,西北黄土高原由于常年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积累了深厚的黄土文化。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就成了黄土地风景绘画题材产生的地域因素。广阔的原野、挺拔的杨树、绵延的土坡,画家们把平凡的景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将情感融入对这片朴实的土地的真切表达之中。
北方地域性自然因素对油画风景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山地雪景。北方四季分明,冬季较长,当茫茫白雪降落大地时,雪的反射与散射形成了天光之外的另一种光源,它与天空的光源融合成有别于其他季节的光色变化,大地的明度会强过天空,这种反差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寒江静横、雪空绵延带给画家无尽的素材和画意。北方冬季的山是光秃秃的,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山村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水之间,如在东北山村写生杖子是活泼的造型元素,使畫面充满动感和抽象意味。当大雪降落在杖子上,杖子半隐半露,东倒西歪,别有一番情致。院落,通往村庄的小路、覆盖其中的白雪、闲散的牛羊,雪与乡村巧妙融合,让雪色也多了几分生机,炊烟袅袅间描绘了一幅恬静与厚实的雪中景致。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更悠远与宁静,北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将它们紧密融合,才能画出有力量有情感的油画雪景作品。
古人云“冬山昏霾人寂寞”,雪景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之一。如今能见到的传统雪景山水,如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赵佶的《雪山归舟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均是寄情于景的珍品。传统哲学和文学是中国画精神的源与本,中国许多当代油画的创作中亦融合了水墨气韵。油画风景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元素,章法布局进而到山水精神。在北方画家油画雪景的创作中也是不断探索吸收、创新,油画的空间处理与文人画的气韵融合起来,油画雪景吸收中国水墨画中“以白当黑”的观念,留有大块空白空间,“以简胜多”,画面有着极强的空间感,呈现空灵深远之感。构图透视更加开阔,突破了西方传统写实油画的焦点透视。在笔法上,在写实与写意之间自由游走,如在北方艺术家赵开坤、毛岱宗等的表现性雪景油画中的笔触大都偏向写意,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和当代人文关注,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多抽象化,留有大块空白或虚的空间,色彩的处理上比较单纯。表现皑皑雪景的画面中只剩下了黑白两色,画面显得更加的意象深远,大片用刮刀画上的白色和远树、房屋、沟壑相互衬托,构成了画面的意境之美。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西方的风景画,都以人生存其中的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致力于对客体的美的发现,寄托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和情感,这可谓是山水画和风景画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安德鲁·怀斯的绘画里带有着忧郁与孤独的意境。他说:“每当我提笔作画时,总掺有情绪因素,某种想一吐为快的感情,尤其是雪景,那真是使我心醉,而那种静谧感尤令我感动。”他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他熟悉的乡土景物,创造出独特的怀乡写实画风。在陕北的广阔的黄土高坡,艺术家白羽平的油画风景有着装饰性构成意味和“一水带寒月,孤村幕夕烟”的审美感受。画面中黝黑的森林,被皑皑白雪铺满的旷野,深邃的峡谷给人以苍凉的感觉,如作品《炊烟》《瑞雪》等。画家作品中有着戏剧化的明暗处理,用笔柔润、挥洒自如,传达出澄静、依恋、永恒的意境。是山高水远,缥缈无着、尘埃不到的“境”的创造。东北艺术家赵开坤的“山村风景”是具有诗性的表现性绘画,作品中的色块明朗、线条生动,画笔与画布接触的刹那间游走书写式的一气呵成。在他的东北山村油画雪景作品里,画家笔下茫茫雪色中或深或浅的车辙,带雪的杖子、风中摇摆的树枝等等,都带着大自然的朴素气息。雪后的原野苍茫静穆,自然物象的“体”被弱化成白色的“面”,从而产生了一种抽象的意味。
刘晓纯的《绘画意境论》诠释意境的构成要素是“简、情、远、静、玄”,这用在对北方油画雪景中意境的概括也是再贴切不过的。构思是意境产生的前提,“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即是与此;而构图则能产生意境之美,在北方油画雪景的构图中大多动静结合,含蓄生动。例如,方形的房子,圆圆的大红灯笼;白茫茫的雪地上,一趟趟的车辙;房子与渺渺的炊烟,曲线的梯田与宁静的远山等等。在油画雪景创作中不同的构图样式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产生不同的意境,如水平式构图安静平和;山石山峰的三角形状形成主旋律为三角形的构图,动势变化生动;而曲折迂回的S型构图富有动感,推动空间的深度和广度;直横式构图使画面充满张力如再加上形式化的处理,极易营造出绝美的意境。我们现在绘画中常采用的“曲折构图法”和“之字形构图法”的取势形式来自于黄公望的“折搭转换”之法,这种构图蕴涵着抒情的意味。而在一幅优秀的油画雪景作品中,物象的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以及主次、前后、虚实、藏露等等的经营位置都是独具匠心的。在北方山野大地,描绘白山黑水彰显出雪色空灵独有的美,置身其中真正体会到“景与神会,象与心融”的妙悟。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北方雪景油画有着虚与实、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表现意境,并获得赏心的审美享受。北方严寒的气候、大森林、雪山、冻土,成就了人们粗犷豪迈的性格,反映到绘画艺术上就形成了一种偏于朴实、厚重,旷远而充满灵性的风貌,表达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参考文献:
[1] 范迪安.中国当代油画写生——风景卷[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2] 李泽厚.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 约翰内斯·伊顿(德).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下课了,同学们一涌而出,有的玩起了打雪仗,有的在喊:“下雪啦!下雪啦!”还有淘气的同学从地上抓起一把洁白的雪,趁同学不注意的时候,往同学头上“哗”的一扔,他的头上立刻绽开了白色的小花。那淘气的同学还得意的喊着:“好玩!真好玩!”这个同学也不甘示弱,两只手从地上一抓,往那个同学头上使劲一扔,哈哈!
他好像变成了洁白的小雪人了。课间十分钟,就这样一眨眼功夫消失了。
放学了,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这美丽的雪景。
路上的行人小心翼翼的走着,穿的衣服也特别厚了。小草和雪合为一体,也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绿化带都成了“白化带”。小草们好像都困了,它们都盖上了白白的被子睡着了。雪花像玉片银屑一样纷纷扬扬的飘落着,给大地披上一张又白又厚大毛毯。整个世界好像变成了“银色世界”。
今天,我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你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告诉你吧,我看到的是鹅毛大雪!我心里想快点下课吧。
终于下课了,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下了楼,雪花像一片羽毛,像一片白色的花瓣,像一片树叶慢慢地飘落,从天而降。学校好似白色的天堂,地上、树上、花朵上、小草上、房子上……全部都白了,我张开嘴,一片片雪花落在我的嘴里,冰冰的、又一点点甜,雪花融化在我的嘴里,和我的身体和二为一。我觉得操场真像雪之天堂,洁白的雪花非常的美丽。我喜欢美丽的雪花。
雪景太美啦!我很喜欢下雪。
关键词:雪 意象 作用
传统意义上对小说的定义是: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环境似乎是小说当中最不受关注的一部分,但景物描写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文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说家必须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之中进行塑造,对景物的描写便是这种环境描写的一个组成部分。诚然,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要有环环相扣的情节,生动逼真的人物和错落有致的结构,但作为景物描写之一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也对这三方面的叙写起了巨大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景物意象还可以通过其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某种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使故事的叙述更加生动有力,还能起到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自然环境----雪景的描写,就值得我们琢磨一番。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经典篇章,是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林冲就是在纷飞的大雪的陪伴下上了梁山的。作者把林冲安排在雪夜上梁山,借雪景意象的冷色调描写暗示当时腐朽的社会背景及那个时代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这点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雪景在小说中的作用又不仅仅如此。仔细重读,着意品味这篇小说中关于雪景这一意象的描写,竟别有一番妙处。
一.“风雪”正紧,推动情节发展
一篇成功的小说必须有紧凑而引人入胜的情节,这就要求作家在构思作品时,不但要将情节安排的错落有致,还要巧妙地将情节与景物描写统一在一起.就是要做到“以景辅情.景现而情不滥”。[1]
以描绘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中国古典小说,对景物的描写一般比较简略。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家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由于感到寒冷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第三次是写林冲喝完酒,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一连三次写雪,三次都仅寥寥数语,却精炼而又传神,把特定环境下的意象描写与小说的情节发展紧密地融为一体。因为风大雪紧天冷,林冲才想去市井沽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林冲才会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引出他得知真相而手刃仇人这一关系到人物命运历史性转折的重大情节。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说中,雪意象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融,最终把林冲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逼迫到了极点,将林冲由懦弱转向愤怒再到奋起反抗这一心理转变过程层层地展现出来,也为下文林冲手刃陆虞侯蓄势,为枪戳差拨和富安的高潮埋下了伏笔。金圣叹对这三处描写一连用了三个“写雪绝妙”的批语,将作家这种写作手法的赞誉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家三次写雪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但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在杀了仇家之后,作家将笔锋一转,又提到了雪。这回是林冲“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得猛”,金圣叹在此处又批道“写雪妙绝”。可以说,正是小说中对雪的描写,逐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也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气氛。
二.大雪纷飞,传达人物性格
在作者对林冲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变化的描写中,雪的描写成为传达人物内心思想情感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媒介。林冲受到高太尉陷害被发配到沧州,又被派往草料场去做看守。他内心还十分感激人家对他的照顾,丝毫没有意识到会有什么阴谋,尽管在来时的路上己经有了野猪林的事件,他却毫无防备,也表现出他这个人对统治阶级作恶的本性认识不清。他不顾天气寒冷,顶着风雪去草料场上任,又表现出一种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说明他准备在这里好好表现,度过刑期,幻想能回家与妻子团圆。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和他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关系,性格一但固定下来,就很难改变,除非经历一些重大的变故。林冲的性格就是一步步改变的。“手刃仇人,奋起反抗”一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情节的高潮部分。无情的事实让一忍再忍但已忍无可忍的林冲,像一头失去了任何退路的暴怒的雄师,终于觉醒怒吼起来,把那些害人的恶魔们杀了个尸横遍地,彻底地走上了反抗之路。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隔墙戏”使林冲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终归觉醒。文中的“朔风”、“彤云”、“大雪”强烈地烘托了主人公悲愤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林冲终于挣断了逆来顺受、忍辱偷生的思想锁链,为这位英雄手刃歹人、报仇雪恨、反抗造反,渲染了悲凉、悲愤、悲壮的气氛,预示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性格经过痛苦的磨砺之后的重大转变和升华。
再看描写雪意象所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先是“纷纷扬扬卷下”,接着是“正下得紧”,随后就“越下得紧”,最后便是“越下得猛”。由“正”到“越”,由“纷纷扬扬”到“紧”,再到“猛”,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意象表述不仅仅是对冷酷冬天的描述,也是对人物凄苦而又矛盾心情的概述,并由此暗示出林冲将被逼上梁山的命运。作家借雪来写人,通过景物意象表现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到“景中有人”[2]。雪意象的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相互渗透,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冰天雪地,揭示社会环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官逼民反”的主题得以充分展现。正是这些极为简洁传神而又涵义丰富的景物描写,使我们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现实的黑暗腐朽,环境的阴冷险恶。而“冰天”、“雪地”、“朔风”、“严冬”也正是那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广大劳动人民走投无路自不待言,就连林冲这样为封建统治者尽忠效劳的有着相当地位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也不仅不能保其妻,甚而无法安身。真是可悲之极,可叹之极。也正是这些简洁、传神的景物描写,在深化“官逼民反”的主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无论是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还是揭示主题,作者都将雪意象巧妙地穿插其中,以雪势推动情节发展,以雪情衬托人物性格,以严冬的大雪暗示社会环境,从而实现思想内容与雪意象描写的有机融合,人物形象与雪意象描写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竺青.名家解读《水浒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22
2.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1:165
我喜欢家乡的雪山。家乡的雪山我而言,并不多见。只有在大雪过后,天气晴朗,而且山上的雪还没有融化的情况下才可以见到。昨天我就有幸看到了雪山。出了城往西走,在去阳平镇的路上,抬头往左看,就看到了雪山。雪山连绵起伏,越往西越是险峻,山上的皑皑白雪,更加突出的显现了山的棱角。在我看来。那山,不是山,是画,是照片,更像是喜马拉雅山的.压缩版。收回视线,从近处看看,又是一番景象:已经泛绿的麦苗儿,紧挨着一片还没来得及长叶子的小树林,树林的后面,蓝天带着披着雪白披风的大山猝然出现。由绿色到棕黄,再由棕黄到蓝白相映,多漂亮的过度,多强烈的视觉冲击啊!近在眼前的雪峰与远在天边的雪域高山相比,显得更真实、更奇妙。我爱这雪山。
我喜欢家乡的雪景。飞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树上的雪,晶莹剔透;地上的雪,绵软如丝;房上的雪,清洁如玉;远处的雪,寒光四射……组合起来,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童话世界!多纯洁、多美丽!
二月份的春天,外婆家的天空中落着星星白雪。与温州截然不同,这里的冬天可以持续数月,直延初夏。我从寒冷的睡梦中醒来,看见母亲坐在阳台上,望着天空。
“你说妈妈是不是老啦?”母亲听见我的脚步声,却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我也没有回答,只是走到母亲身边,和她一起无声地看着雪。我低头,看见母亲头上的缕缕白发,和她黯然的眼睛,——她的确老了,因为她已经不再年轻,这是一个无比简单的道理。
次日,我很晚才起。走到门外,灰色的水泥地上没有一点雪来过的痕迹。而寒冷的天气与草木上的白霜却告诉我,昨晚与母亲共赏的那场雪不是梦。“我还以为会有雪堆起来哩。”我对妈妈说。母亲走过来,将扫把放在一旁,“雪有堆起来,我一大早起来清理掉了,不然会挡着你爷爷奶奶走路的。”我木然的点了点头,看着母亲走进房门的背影,不禁暗自佩服起母亲了。
正月里,家中要大扫除,父亲外出有事,我和母亲两个人一齐,一天内就整顿完了家中的上上下下。每当我累的想休息会儿,抬眼却又看见母亲像一个不知苦累的机器一般,毫不停息地做着事,我心里就有一股难受劲儿涌了上来,忍不得再闲着。然而直到现在,我也没能想明白那股难受劲儿的真面目,既不悲伤,也不快乐,只像心被揪住。
雪已下了有一周。母亲每日都会按时起来清理门口的积雪,我却从做不到和母亲同一个时间起床,于是忽然想到:母亲是老了吗?
母亲投入家务事儿时,我觉得她浑身都充满了劲儿,有活力;可每当她安静下来,我竟觉得她似与这天地,与这雪交融在一起。她的安静比夜更甚,更深。每当看见母亲在夜晚时分,静静地坐在月下,我便担心她什么时候会就这样悄然地离去,同这夜,这雪,朦胧地醉倒在月下。也许十年后,二十年后……
——梦醒了。
我看见母亲坐在阳台,像往常那样。正当我内心有一种悲伤感油然而生,母亲转过头来对我笑了。我看见母亲的眼睛比月还明亮,笑容比糖果还甜得更甚。我心里有什么东西解开了。
萧维永,1946年生于山东临朐,祖籍沂水,毕业于山东大学,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山水书画院副院长、中华山东东岳书画院副院长、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副院长、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院士、朵云轩(山东)签约画家、荣宝斋上海分店签约画家。
出版有《萧维永画选》《萧维永国画艺术》《萧维永国画集》等。
最近,我拜读了山东画家萧维永的山水画作品,欣然作诗一首《题萧维永山水画》:“沂水蒙山寻大美,晴川雪景寄真情。心源造化相融会,笔墨翻新写性灵。”
中国山水画的终极目的,不是复制山水的形貌,而是营造山水的意境,抒写画家的性灵。北宋画家范宽初学李成未臻佳境,曾感叹:“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可见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同时“师心”,才是创造山水意境、抒写画家性灵的关键。黄宾虹主张不仅要“师造化”,而且要“夺造化”。他说:“江山美如画,内美静中参。”“内美”既是自然本身内在的美,也是画家性灵内在的美,画家只有在对如画江山的静观中才能参透“造化”之美与“心源”之美契合的奥妙。而这种“内美”又需要通过画家的笔墨表现出来,因此黄宾虹特别重视笔墨,强调“故必明各家笔墨及皴法,方可写生”。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程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精神、描绘对象和画家情感的变化不断变化、更新。笔墨变化、更新的目的也是为了营造山水的意境、抒写画家的性灵。萧维永熟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理论并付诸实践,陆续创作了“晴川山水”和“雪景山水”两大系列作品。无论晴川山水还是雪景山水,都寄托着画家的真情实感。
萧维永的晴川山水作品大多表现晴空丽日、群峰巍峨、松林繁茂、飞瀑争流的景象,气势雄浑,境界壮阔,笔墨浓重,色调深厚,带有北派山水风格的显著特征。萧维永的雪景山水作品大多表现山村积雪、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万籁俱寂的景象,虚实相生,意境清幽,笔墨淹润,黑白分明,也带有北派山水风格的显著特征。如果说萧维永的晴川山水与其他山东画家的北派山水还没有太明显的区别,那么他的雪景山水则更多表现了画家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笔墨语言。陶渊明咏雪的名句“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传神地写出了雪的清虚洁白的形象。而萧维永把他的画室命名为“听雪轩”,似乎要在悄然无声飘落的雪中倾听雪的心语,领悟雪的精神。对雪景山水的偏爱,大概与画家早年在沂蒙山区的贫寒生活体验和坎坷人生经历有关。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荒寒、冷寂、纯净、清幽的意境,特别容易唤起画家审美情感的共鸣。萧维永潜心研究中国雪景山水的传世经典,诸如(传)王维的《雪溪图》、荆浩的《雪景山水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朱端的《寒江独钓图》、戴进的《雪景山水图》等名作,并根据自己写生的素材对传统雪景山水的元素加以灵活运用和变通。他的雪景山水的笔墨语言基本采用借地为雪、轻粉作雪的传统画法,也适当借鉴了西画的明暗光影效果,但与当代东北画家的冰雪山水注重制作画面肌理不同,他更加注重传统笔墨自身的表现能力。除了雪山、雪地、雪树的画法和雪天背景的渲染,他的雪景山水与他的晴川山水笔墨同样浓重苍劲,气势同样雄浑壮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沂蒙儿女热爱家乡和祖国山川的一片真情。
【难忘的雪景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描写雪景的作文小学09-08
小学生作文—家乡的雪景01-26
小学生冬日的雪景作文100字09-30
小学生描写雪景的作文400字11-23
小学生描写雪景的作文600字01-20
雪景小学作文500字11-17
雪景小学作文200字左右02-06
雪景的作文:雪景_300字12-16
瑞雪景的作文01-03
作文家乡的雪景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