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汉字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2篇)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汉字已经很熟悉了,会写,会读,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但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了解汉字,不懂得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缺乏对汉字的热情,在平常的学习中,对汉字教学没有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汉字的演变,积累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汉字有关的传说、书法、字谜、隐语等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了解汉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体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通过交流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听诗歌朗诵,聆听汉字的音美;通过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汉字的形美;通过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听歌曲《中国娃》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汉字的形体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著特征,那就是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出示活动的板块
(1)汉字的创造与起源(2)汉字的构成(3)有关汉字的故事
(4)汉字的演变
(5)书法的魅力
(6)有趣优美的汉字
2.学生分小组在班级中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第一组展示:汉字的创造与起源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
第二组展示:
汉字的构成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的构字原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因形体方正而被称作“方块字”。
.象形是用描画事物形状的构造方式造字,也就是把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特征,用线条描画出来,作为记录该词的符号。用这种构造方式造的字,叫象形字。这种造字法的特点是:①简约性②典型性③可以是整体的或局部的形象,但局部一定要区别性强。
2.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指出事物特点的一种造字方法,也就是在象形字上加简单的批示符号创造新字。用这种构造方式造的字,叫指事字。现行指事字,基本是从古代的指事字演变来的,有些古代的指事字现在已不能看出其指事的意图,如“朱、末、甘”等。后起指事字极少,如“卡”是“上、下”共享一横,“乒乓”是近音字,“兵”减去一画,可看作是特殊指事字。
3.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拼合的方法创造新字。会意字是合体字,是会合取义,即把几个独体字的意义组合起来,凭借它们的联系表示新的意义。如忍、家、牢、爨等。
4.形声是利用形旁(意符)和声旁(音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法。
形声字虽然是合体字,但不是会意,而是一形一声。如“枝、沐、袒”等,在这里,“木、水、衣”是形旁(形符、意符),“支、木、旦”是声旁(声符)。由此看来,形声是一种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的半意半音的构造方式。形声字的形旁是表示意义的部分,大都是由象形字充当,看见形旁,能在大体上了解字的意义;声旁是表示读音的部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都可以充当。如“沐、沫、沽、湖”,这些字转化为声旁后就丧失了它们原有的表意功能,变为表音成分,实际上就等于是该字的注音符号。而形声字也被称为“最具魅力的形声字”。
形声字几种类型:
左形右声:松城狸帽纺
右形左声:领战放鸭飘歌
上形下声:露花草笠芳景
下形上声:烈忘警恭贷盒
外形内声:圆阁衷病赶厅
内形外声:闻闷辫辩问
声占一角:漾
形占一角:羞(珍羞)
5.转注,许慎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意思是归于同一部类的字,它们的字义可以互为训释。历来各家对转注的解说不一,主要有两种:
(1)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如「考」「老」同属「老」部而又可以互训(「考,老也。」「老,考也。」)。
(2)音转说,认为「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字,如「考」「老」同属一韵,「颠」「顶」同属一声,即意义相同而声韵也相同或相近的字。
6.假借,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东汉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
第三组展示:有关汉字的故事
.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另外传说,西方《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汉字里早有反映,说汉字的“船”字,左边的“舟”就是诺亚方舟,而右边的“八”与“口”,正是诺亚的一家八口。
2.据说在清朝的时候,南方有一名大地主,平日依靠欺诈老百姓,搜刮了很多钱财,但他却是个一个不认识字的人。所以他想自己有这么多的财产肯定需要一个又学问的人来管理才好,就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从当地请来了一名非常有名望的先生来教自己儿子识字。
识字第一日,先生教地主的儿子写字,写上一划的时候,老师告诉他这是“一”字;而写上二划的时候,则告诉他这是“二”字;三划即是“三”字。财主的儿子听后,将笔扔下开心得跳了起来,说:“识字那么简单,有什么必要请老师呢!”地主听从了儿子的话,当天就将先生辞退了,还夸奖自己的儿子,说他真聪明,这么快就会识字了。
隔了几日,地主要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家吃饭,叫儿子写个请柬。地主的儿子一大早就来到书房动笔写了,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写成。地主着急得很,接连去摧他。
儿子很不耐烦地嚷着说:“姓啥不好,偏偏要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才写了五百多划哩!”
3.《坡滑鸠》王安石对苏东坡说:“我估计你是你家东面山上的一层皮,因为“土之皮”曰“坡”。苏东坡答到:“以老师高见,那么‘水之骨’曰‘滑’,可水是没有骨头的啊”。接着,苏问到王:“你知道‘鸠’为什么是‘九’和‘鸟’组成的吗?”王答到:“因为它家有九个人。”苏东坡继续问到:“那为什么它家只有九个人呢?又是怎么构成的呢?”王只好摇头作罢。苏东坡答到:“桑之鸠兮,其子有七”《诗经》。
第四组展示:
汉字的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
形体
使用器物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
商代后期
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金文
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大篆
刻在石鼓
西周晚期
小篆
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
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
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形声超过90%)
形体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隶书
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
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
草书
形成于汉代
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
行书
出现在东汉晚期
比草书容易辨认,介于草楷之间
第五组展示:
书法的魅力
学生展示名人的书法艺术以及学生的书法作品。
思考:学生从汉字的笔画和字形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指导:汉字的字形由点横竖撇捺等构成。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或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更是让我们感到的是在欣赏汉字在纸张上跳舞,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
第六组展示:
有趣优美的汉字
.有趣的汉字构成:
劣: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
舒:舍予是一种忘掉自己的精神,这种境界多么令人舒畅;只有不断地舍弃和给予,才会感到舒心快乐。
选: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被挑选出来的人,应是事事走在别人的前面的。
美:羊大为美。原始社会过着狩猎的生活,物质欠缺。这也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和审美习惯。唐代社会“以胖为美”因为他也有游牧民族(鲜卑族)的血统。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大”对“爽”说:就四道题,你怎么全做错了?
“兵”对“丘”说: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只脚咋都没有了?
“熊”对“能”说:哥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
2.有趣的汉字谐音笑话:
北京大学的说:我是北大的。
天津大学的说:我是天大的 上海大学的说:我是上大的。
厦门大学的说:你们聊,我先走了!
3.想想:看下面的的20个字能组成几首五绝?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无论从哪一字起,无论顺读倒读,都能成五绝一首,可得四十首!
三、课外延伸
.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2.你认为汉字将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为什么?
3.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汉字的音、形、意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希望大家都能够沉醉在汉字的海洋里不知归路。
五、作业设计
以“趣话汉字”为题写一篇发言稿,字数300以上。
六、板书设计
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创造与起源(2)汉字的构成(3)有关汉字的故事
(4)汉字的演变
(5)书法的魅力
关键词:汉字,修辞,字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寓教于乐, 从而以学为乐。如何把枯燥的汉字教得生动, 引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中引入汉字修辞毫无疑问能增添汉字趣味。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作为表意系统的文字, 它在字形、字音、字义方面都有其鲜明特点。利用汉字的独特特点, 形成了汉字修辞艺术, 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
一、汉字字形方面的修辞
汉字是由笔画、部件和整字三级形体结构密集组合而成的。笔画是成字的要素, 五种基本笔画 (横、竖、撇、点、折) 加上变体共有几十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偏旁部件。这些偏旁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 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 构成成分均衡地、向心地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 构成成千上万的整字。因此在修辞方式上, 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 也可以上下拆合, 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
(一) 析字
“析字”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手法,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在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的前提下, 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解与组合, 使之产生出新的意义,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文字游戏里、生活中都处处可见, 如隐语、字谜、拆字联等, 意味十足。析字又分为拆字和合字。拆字是把一个合体字拆成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各自有意义的部分。如上联:冻雨洒窗, 东两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 上七刀下八刀。上联拆“冻、洒”二字, 下联拆“切、分”二字, 同时巧妙地营造出“冻雨洒窗”、“切瓜分客”两个意境, 将拆字过程和创造对联的过程融为一体, 丝毫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合字是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的方法。如古时一打柴人碰到一秀才, 打柴人想考考秀才, 出一上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 秀才思量, 仰头正好看见傍晚人家炊烟袅袅, 顿生灵感, 遂对下联:“因火生烟夕夕多”, 后来也有人对“白水作泉日日昌”, 都算是成功的。
(二) 形似字 (同偏旁)
同偏旁具有外形相似和意义相关两方面的作用。即, 既可以造成整齐造型的视觉美感;也可以起到渲染、加强整体的表义功能。如上联:泪滴汀江流满海;下联:嗟叹嚎吻哽咽喉。上联均用三点水旁, 渲染出泪水之多, 有灌满江海之势;下联均用口旁, 标示着嚎啕之烈, 一直哭哑了嗓子。同偏旁汉字的使用为对联意义的传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汉字字音方面的修辞
汉字是音义结合体, 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 增添汉字的魅力。修辞能增强语音音律美, 促进音韵和谐优美, 给人以美感。
(一) 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 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 一般把韵放在句尾, 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 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 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和谐之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押了ang韵。
(二) 谐音
巧用谐音字使得音韵整齐而又一语双关, 兼顾表面和内质, 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大明奇才解缙曾遭奸臣小人的嫉恨, 一次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嬉戏林中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解缙知道权臣借机打击自己, 稍一思忖, 便回敬道:“匹马陷身污泥内, 老畜生怎能出踢”。“锯”谐音“句”, “踢”谐音“题”, 一语双关, 上联是故意打击刁难, 下联则是针锋相对、有力回击, 真的绝妙。
(三) 巧用多音字
如明代徐渭有幅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用“好”字不同的语音, 上下联分别表达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他们读书的矛盾。年轻人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但不喜欢读书, 而老年人想读书, 但精力不济, 记忆力差。相同的汉字因音不同意也有别, 恰当利用, 意趣横生。
(四) 讳饰
讳饰是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 不直说这种事物, 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这种手法叫做讳饰, 又叫避讳。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 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境, 加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如:“楚子伐陆浑之戎, 遂至于雒, 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周朝以九鼎为传国之宝, 楚子 (楚庄王) 问鼎的大小和轻重, 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夺取政权。
三、汉字字义方面的修辞
通常, 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它不仅代表音节, 而且还有字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字义上的修辞体现在:
(一) 炼字
炼字是指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汉字, 使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关于炼字的名句佳话自古以来不少, 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字等, 都是经过反复推敲, 多次修改之后最终定夺下来的。这些字犹如点睛之笔, 用得恰到好处, 生动传神, 并使得该句成为诗中名句, 流传千古。
(二) 语义双关
一语双关, 一个词 (字) 运用时具有双重意思, 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天仙牌电风扇的广告词是“实不相瞒, 天仙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还有哪种商品会这样“实不相瞒”说自己吹嘘吹牛?原来对于电风扇来说强调的就应是“吹”、吹风的功能, 可见用得巧妙绝伦, 谐趣无穷。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 亦即汉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汉字字形、字音、字义方面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促使语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 丰富拓展了汉字的涵义, 增强了汉字的趣味与魅力。在汉字教学中围绕形音义分别选择精致典型事例展现汉字本身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定能寓教于乐诱发学习汉语的更大兴趣
参考文献
[1]左树,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文化, 1995年03期
[2]张斌, 《现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于对汉文化内蕴的了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的相关知识。
2、难点: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以奥运会会徽的文字形义特征导入)中国印的印面刻着一个变形的篆书“京”字,“京”字表示这次奥运会的举办地点是北京,经过艺术变形处理后,与一个跳动的人形相似,借以寄寓运动者,切合奥运会的主题;借以寄寓舞动者,表达中国对世界朋友的欢迎。这个字充分展现了汉字的表意特点和艺术魅力,印面还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印刷术。
二、探讨汉字的起源
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相关信息。
(一)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公元前13——前17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三分之一;
(二)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
(三)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可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国文字。
发展脉络: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
三、汉字的形体(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教师作引导补充。)
(一)甲骨文:象形程度高,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使用于商代后期,字形方向不固定。
(二)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使用于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象形程度仍比较高,但已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三)篆书
1、大篆:也叫籀文,使用于西周晚期,上乘金文,下启小篆。
2、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
(四)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呈微波起伏,向右下的斜笔带捺脚。
(五)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运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六)行书: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草书易于辨认和书写。
(七)楷书:形成于汉魏,南北朝成为主要字体,沿用至今,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画平易圆转。
四、汉字的构成
(一)关于“六书”
古人把汉字的形成方法归纳为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六书”。但“六书”并非在造字前就存在,而是后代文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六书”。
较早出现的汉字符号大多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因此严格说来,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构字的方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
(二)具体认知: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简化了的事物的图形,也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举例:“日”、“月”、“鱼”、“牛”、“羊”。)
(插入东巴文字、贝叶经。)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些抽象的事物无法摹画,这时就要借助符号来表示,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构成的新字就是指事字。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又如在“木”下加一短线表示树根“本”,上加一短线表示树梢“末”。
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意义,这样的造字方法即为“会意”。(举例:“步”、“牧”、“休”、“从”等。)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形声字。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很强,因此汉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很大。形声字有六种结构位置: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小组讨论完成课本P75表格,并谈谈它们的文化意义,教师作指导。)
5、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现代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这种情况,其字形与基本义之间无联系,书上一般也不指明,但容易识别。
6、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它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文字学家对它的解释纷繁复杂,很难作出定论。
五、汉字之美
(一)音美——《中国话》:“字正腔圆,横撇竖点,做人要向它。”
(二)形美——展示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汉字的字形由点、撇、竖、横、捺构成,方方正正,四平八稳,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法是“纸上的舞蹈”。
(三)意美——“日”、“月”、“山”。分析英语和汉字的区别特点,感受汉字的意境美。
六、学有所用(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标出下列成语中的错误汉字,根据汉字构成的相关知识说说错误的原因: 浮想联篇(翩)阴谋密计(秘)以逸代劳(待)附《说文解字》相关字条解释:“翩,鸟疾飞也,从羽,扁声。篇,书也,一曰关西谓榜曰篇,从竹,扁声。秘,神也,从示,必声。密,山如堂者,从山,宓声。代,更也,从人戈声。待,竢也,从彳,寺声。”
七、谈谈自己姓名所含的文化意义,试着给自己起一个“字”。【板书设计】 主板书: 优美的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形体
三、汉字之美
(一)音美
(二)形美
(三)意美
2.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的构字特征。
3.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1.汉字的魅力所在2.感悟文中体现的强烈的情 感色彩
教学难点:说明文中的文学色彩及其特征。
教法设计:目标自学式 问题研讨式 诵读感悟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体会文中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恒量一个民族历史的标志是什么?那就是汉字。(板书汉字)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记录并推动这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就是汉字。据考古探测了汉字距今有6000 年左右的历史,可以断定古汉字是世界上较 早出现的文字之一。现在全球在使用汉字作交流工具的有近15亿人,可见汉字在传播人类文明,弘扬中国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板书魅力)那么汉字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淮安楚州人袁鹰(板书袁鹰)写的《汉字的魅力》这篇。
二、出示目标,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投影)
请同学们看幕布,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目标)。
三、首先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感受作者在中体现的情感。阅读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投影)
1. 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
2. 作者文中洋溢着怎样的情 感?
3. 汉字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示:同座位的可一起讨论、思考)
四、师生一同讨论理解课文。
1.(问)有谁从课文中发现了汉字的构字特点是什么?(指几生回答)
请大家看幕布,我们来比较一下,英文English和汉字“渔”的构字区别。(板书)English是用字母来表示语音的文字,属表音文字,它较易学习,但不能从字面上看出它的义。而汉字“渔”,属方块字,又是会意兼形声字,字面看上去易理解,(用甲骨文板书)左水右鱼,意 在水中捕鱼;左形右声,“鱼”在这里既表形、表音又表义。所以,方块汉字在构字特点上有集音形义于一体的独特魅力,这也正是中国古汉字令西方人钟情的原因之一。
2.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魅力独 特,每个炎黄子孙都与它有深厚的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按理讲,一篇说明文蕴含的情感无非就是喜爱啊、赞美所说明的对象,而这篇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呢?先找一位同学谈谈你读本文的感受。(指一生回答)。我们不妨选第6节诵读,读之前,看一下你预习中写的诵读脚本和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老师用三种语调朗读,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师分别用低沉悲调的 语气缓慢读、用自豪激越的语气读、用平淡无味的语气读)读后问大家 最赞同哪一种。(指一生回答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很好,那大家就用自豪激越的语气齐读这几句,用我口诵我心,来表达对祖国文字的热爱。(生齐读)
3. 通过学习讨论,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 文,理解了汉 字的特征,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回到主题“汉字的魅力”上来,大家读到现在,汉字的魅力到底表现在哪几方面呢?请迅速浏览课文,用圈点读书法理清的层次。(生浏览课文。找学生自由谈)大家谈的很有独到之处,我在这里仅作简要概括,请看幕布(投影出层次结构,留有空格填空)师生齐活动,完成任务。
五、(总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汉字的构字特点、特征以及其独特的表形、表义等魅力,而且通过阅读也理解了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希望课后整理好课堂笔记,用最优美的方块字记录下你本节课对汉字学习的独特感受。
六、(作业)为进一步加强对祖国文 字的热爱,加强课外语段的阅读,课后完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语段练习。(课前已发给学生)
执行人:王林慧(021)
一、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内容:
1、课文中汉字的读音结构写法;
2、全文内容。
四、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掌握,学会分析汉字结构,掌握课文的汉字字读音,以及课文内容。
五、教学方法:
1、板书展示法;
2、师生互动法;
3、课堂练习法;
4、朗读法。
六、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教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几个生字。1.认识字形
(1)从结构认识字形 独体字:北 京 言 比
合体字(部件》=2):怎 样 觉 得 法 听 说 较 容 易 但 读 写 新 屋 班
(2)从合体字的结构认识字形
上下结构:怎 容 易 写 觉
乍 心 宀 谷 日 勿 冖 与 见 左右结构:样 得 法 听 说
木 羊 彳
氵 去 口 斤 讠 兑 较 但 读 新 车 交 亻 旦 讠 卖 亲 斤 半包围结构:屋(尸 至)左中右结构:班(王 ? 王)
此外还有左中右(做——亻古 攵)、上中下(意——立 日 心)、全包围(困——口 木)结构。(3)由歌谣认记汉字
北: 匕 东西北 京:一点一横小口京
言:一点三横扁口言
怎:乍心南北怎
样:木羊东西样
觉:三点一冖见惊觉
得:双人立于左 寸字头上又一日
法:氵去 化为法
听:口斤听
说:讠(言)兑说
比:两只匕首比长短(4)词组搭配认记
北:北京 北方 觉:觉得 觉醒
京:北京 汴京(开封)得:舍得 得失
言:语言 言语 言论 法:说法 法律 怎:怎样 怎么 听:听说 听话
样:样子 模样 说:说话 胡说
比:比较 打比方 较:较真 容:容易 容忍 易:易容 交易
但:但是 读:读书 朗读
写:书写 写字 新:崭新 新旧
屋:房屋 堂屋(古代民居)班:班长 班级 2.笔画笔顺
汉字的笔顺是“先撇后捺” 如:“容”的“人”先“丿”后“乀”
“先横后竖” 如:“读”的“十”先“一”后“丨”
(也有例外,如“北”的左部,先“丨”再 “一”)
“从上到下” 如:“写”先“冖”后“与”
“从左到右” 如:“较”先“车”后“交”
“先外后里” 如:“屋”先“尸”后“至” “先外后里再封口” 如:“园”先“口”后“元”再“一” “先中间后两边” 如:“小”先“亅”后“丿丶” 3.认识字音(跟读、带读)
北京(Běijīng)语言(yǔyán)怎么样(zěnmeyàng)觉得(juéde)语法(yǔfǎ)听说(tīngshuō)比较(bǐjiào)容易(róngyì)但是(dànshì)读书(dúshū)写字(xiězì)同屋(tóngwū)同班(tóngbān)
4.了解字义 搭配学习(相互提问)
你觉得北京怎么样?
听说学习语言比较容易,但是学习语法比较困难。
我们班的同学都在一个班级里,所以我们是——同班。那么同寝室的室友,我们可以说——同屋。
一起读书写字的人叫同班,一起住的人叫同屋。
假期快来了,你去过北京吗?你觉得北京怎么样?
你们觉得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怎么样?
在学习汉语之前,我听说语法比较难学。David 字写得怎么样?-你觉得读课文难还是写字难?-写字难。(那么就是读书比较容易)4.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复习生字 A:你好!(问候语,相互练习)B:你好!A:你是留学生吧?
B:对,我是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我在那儿学习汉语。A:汉语难吗?
B:我觉得汉语语法不太难,听和说也不太难,但是读和写很难。
(听说读写)。。。
A:你好!你是留学生吗?
B:对,我是北语的留学生。你呢?(缩略词)A:我也是。
B:我们是同学。你在哪个班? A:我在1302班。你呢? B:1503班。(简答,省略句)A:你觉得汉语难学吗?
B:我觉得汉语语法不难,可是发音、汉字都很难。A:我觉的汉字最难。(难度从大到小:最难>很难>不难)B:对。我每天都写汉字。A:我也是。5.课文理解
从整体阐述A、B各是什么职业,在哪里学习,学习什么,问了什么问题。
再从第一人称角度出发,再次阐述,以便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1.听写拼音(先由老师读,让同学上黑板写,或是进行“卡片拼字游戏”)
Běijīng yǔyán zěnmeyàng juéde Yǔfǎ tīngshu bǐjiào róngyì dànshì dúshū xiězì tóngwū tóngbān 2.写出下列汉字(让同学上黑板根据题一的拼音写汉字)北京 语言 怎么样 觉得 语法 听说 比较 容易 但是 读书
写字 同屋 同班 3.将下列汉字按偏旁归类
新 班 京 怎 写 听 玩 念 军
所 想 冠 交 断 理 您 高 亮(王、心、冖、斤)4.带领同学描写汉字(注意笔顺)
5.结束以上内容,再返回朗读一遍本文涉及的词语
一、语文汉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汉字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发音多变,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汉字结构规律和发音规律的总结和应用,以致儿童或初学者对汉字的认、说、读、写以及对汉字理解都较为困难,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已然到来,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也加剧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为语文汉字教学增添了新的障碍。张福梅通过对汉字构成的分析、汉字教学现状以及儿童学习汉字所占用的时间精力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汉字是难学的文字体系[1]。因此,仅靠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仅靠几本教科书和课堂上的传统教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汉字学习问题。
因此,在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汉字动画教学的优势
我国古代圣贤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让儿童边玩边学、实施快乐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二十一世纪不仅是知识的世纪,也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基于儿童对信息技术特别是动画游戏的热衷,将动画游戏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汉字教学中,有助于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单调乏味等诸多问题,实现寓教于乐,开展快乐学习。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教学和板书内容不易被记忆,但动画里的一个图案或一个动作却能令学生过目不忘。可见,动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动画中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儿童好奇、好新、好仿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教学。在动画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揭示汉字书写顺序和演变规律,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2]。汉字动画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汉字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快掌握正确的汉字书写方法,提高汉字识字能力,还能缩短使用教科书的授课时间,方便、快捷、高效的授课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与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双赢效果。
三、汉字动画教学探索与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运用Flash动画开发软件和AS3.0动作脚本设计开发了一套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并在佛山市内的几所小学、幼儿园以及个别教育机构开展教学试验,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动画创设良好的汉字学习氛围
动画教学以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吸引着广大少年儿童。动画是一种将音乐、声效、文字、图像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的动态效果,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等特点[3]。利用动画技术可将微观的、宏观的、可见的、不可见的、现实的、非现实的各种人、事、物的运动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行为心理学认为,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儿童都不约而同地迷上了“动画片”。因此,在儿童汉字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动画的优势,将动画融入到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利用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汉字教学之初,可通过象形演变动画作为课前引入(如下图),象形演变动画中活泼生动的动画画面和生动的语言,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对动画的热爱,还能成功将学生带入汉字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动画教学优化汉字教学过程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并书写汉字,因此,汉字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基于汉字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汉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缺乏规律、跳跃性大,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为此,可运用生动的汉字演变动画将汉字的组成展现出来,并总结出汉字之间的规律,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汉字和记忆汉字的意义、字形和书写方法。例如,“月”字演变是由一个弯弯的月亮演变成甲骨文,然后演变成小篆,在历史的演变中,小篆体改造成了现代汉字。通过这一系列变化,学生能够明白月本意是指月亮,同时文字的演变过程能让学生正确地书写月字。
(三)运用动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的汉字教学中,汉字教学相比于其他的语言、作文教学来说,没有具体的认知情节导致教学过程偏枯燥,枯燥的教学氛围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在这种环境下,运用动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影子》这一课的汉字学习中有一个“飞”字的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运用汉字教学动画软件演示一只鸟儿煽动翅膀飞翔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飞”字的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汉字教学动画软件中“飞”字的演变动画,动画中鸟儿翅膀的形状刚好与“飞”字的笔画相呼应,通过动画给学生形象的字体形成的感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以对于“飞”字的组成和含义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提高了汉字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四、结语
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在佛山部分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试验表明,教师与学生都普遍青睐这种动画教学形式,课堂学习气氛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受到师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运用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开展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动画演示,介绍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和字形记忆,提高汉字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三)通过动画演示和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对中国古代汉字创造过程的了解,学习中华民族先祖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设计开发汉字演变动画软件应用于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动画演示还原了汉字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产生的原因和深刻理解汉字的字义,还有利于汉字的字形记忆和书写,对儿童汉字学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有效的汉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主研究开发的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将汉字演变动画应用于实际教学,以解决汉字难读难写难记的问题,提高儿童对汉字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字演变,教学动画,汉字教学,教育游戏
参考文献
[1]张福梅.小学生汉字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2011,2(8):35-36.
[2]李靖.运用Flash动画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3,1(3):104-105.
在考虑到还有几个月孩子们就要上小学了,因此我们在休息时将大面积的墙做成了“汉字的演变”为主题的墙饰。放了两天假后,孩子们来到教室就对这一主题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加之有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幼儿了解了一些汉字的初步知识。不少孩子的家长还教读了一些汉字,班上个别小朋友识字较多,能较完整认读诗歌,这让其他小朋友羡慕不已,纷纷表示也要像他们一样认识更多的汉字。在接下来的班级一日活动中,幼儿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自发的认读汉字。在孩子们对汉字的好奇、探索、求知中,我们开始了主题“有趣的汉字”的研习。
组建汉字网络图
在欣赏完不同国家文字卡片时,让幼儿找出我们国家使用的文字,并了解它的名字叫汉字。孩子们在讨论中,也知道了汉字的重要性,他们积极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汉字作用的了解,并相互吸收同伴的经验。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开始了“你想了解汉字的哪些知识?”的谈话,并将幼儿反馈的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记录,且商讨出如何开始研习?最后我们以汉字的由来——汉字的结构——书写工具的认识——汉字书写的顺序进行。
汉字的由来
在讨论的同时,孩子们也最想知道汉字是怎么出现的?于是在汉字的由来中,我们同幼儿、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有关汉字的资料,在寻找中幼儿了解到汉字是由甲骨文慢慢演变为象形字。在与象形字的接触中,幼儿找到了自己的姓氏,于是开始了他们象形名字的设计,并将设计好的名字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可由于象形文字的复杂性,孩子们马上意识到象形字不流传的原因,并主动提出要和汉字做游戏,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
汉字的结构
在观察汉字的结构时,孩子们发现所有的汉字都是由笔画构成的,而且有的是独立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有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全包围结构、有的是半包围结构。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这些,我们开展了相关有趣的活动,如笔画涂色、笔画统计、结构分类、连线、字的粘贴画等。
书写工具的认识
认识了汉字的结构后,我们开始对书写工具进行了解。首先我们进行参观文具店,在文具店里幼儿找到了认识的文具用品,并吸收了外界新的信息源;接着回园后开始了他们寻找文具用品的工作,并将这些文具用品分类为:笔类、纸类、辅助用品类。
汉字的书写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进行书写活动,我们积极运用家园互动,邀请家长来园进行书法作品演示,孩子们对这些书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说一定要把字写好。那如何把字写好了?我们让幼儿观看了几种写字的姿势,幼儿从中明白原来写字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眼睛与字的工整。经过这样对比的活动后,幼儿在书写活动中显得特别认真,不停的调整自己写字的姿势,并相互提醒。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幼儿不再对汉字产生厌倦,而是自发的开始积累对汉字的认识,不断加强汉字的书写,因为他们企盼有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所以开始了努力。我也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功!
教学反思:
我重新把活动的过程梳理了一下,从流程来看,这次活动有四个环节:一、找汉字;二、看图猜字;三、游戏:“图画、象形字、汉字找朋友”,四、有趣的汉字。由于先前的经验,孩子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而且在“中国娃娃”主题的区域活动中,已经玩过文字转盘的游戏了。为了加深难度,我又找了2个象形字雨和羊,幼儿也能说出来。认识汉字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建大的,但在操作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花了过长的时间,导致最后一部分来不及上。其实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把它换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来完成,节约了时间,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不会的下朋友。
操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添加到接下来的区域游戏中,再次进行配对,加深认识和理解。
大班主题教案《有趣的汉字》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543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感恩的心》含反思》:大班教案《感恩的心》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感受被爱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关心、孝敬父母,激发幼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情感,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他们爱的无私和伟大,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感恩的心》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夫旦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识记生字。
4、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认识到同样一个字,改变其中的一笔,字义可能截然相反。
教学重点: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夫旦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样,上课之前教师想请同学们做个游戏,请你为日字加一笔,使它变成一个新字。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字就是由一些字加上或者减去一笔而变成的,你们知道它们是哪些字吗?
二、学习生字免、王、尸、厂、止、乞
三、学习生字凡、必、舌、丸、旦、夫
1、出示熟字几、心、古、九、日、大,比较法学习:凡、必、舌、丸。
2、字理识字法学习:旦、夫。
四、游戏记忆新字。
五、练习说话。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片,帮助学生识记汉字。
二、指导书写必和凡
1、认真观察汉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2、在书本上临摹。
3、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
4、在本子上认真书写。
三、出示课后习题。
1、读词语:
广大、免去、尸体、工厂、乞求、平凡、舌头、兔子、尺寸、农夫、古老、丸子、必要、停止、止步
2、比一比,组词。
3、读儿歌
四、作业
1.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字,根据汉字的“六书”的造字方法,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图片了解其形、义的流变。
2.在解读汉字中,触摸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
1.选取饮食方面有代表性的文字,了解其形、义的流变,进一步学习汉字的“六书”的造字方法。
2.在解读汉字的过程中穿插古代文化趣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1.选取有代表性的汉字,并能够穿插介绍学生感兴趣的、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常识。
2.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前两年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这样的博大精深。其实,饮食在汉字中也有直接明显的反映,许多汉字在横折撇捺之间就在为我们讲述着古老的饮食故事。之意。
二、阅读著名诗句,找出跟饮食有关的汉字。
1.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苏轼《食猪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3.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5.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6.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其中表示饮食方式的有“煮”“炙”“煎”;表示饮食器皿的有“食”“壶”“豆”“釜”;表示食物类别的有“豆”“猪”“肉”“酒”“鸡”“黍”“禾”;表示田猎工具的有“锄”“犁”“射”。
三、从不同角度诠释汉字中的饮食和历史文化知识
1.丰富多变的饮食方式
原始人类茹毛饮血,一直是以生吃食物的方式生存,后来古代人发现了火。火的发现至关重要,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火的发现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希望取代恐惧。在中国的最古老的汉字里,“火”是象形的“”,这就是火焰的形状。火除了照明之外,也成为了处理食物最主要的方式。“然”是“燃”的本字,金文写作“”,上面是肉和狗,下面是火,这就是烤食物的方式,有意思的是还有“炙”,篆书写作“”,这是个会意字,意思是把肉放在火上烤,现在烤羊肉、烤牛肉这些烧烤摊子不正是古中国人饮食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吗?除了“炙”以外,“焦”也很有意思,金文写作“”,也是一个会意字,是用火烤鸟的意思。可能这种方式容易把食物烤焦,影响了滋味,古人开始不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上烧烤,而是尝试用其他东西作为导热中介,用以把火隔开,让食物渐渐变熟。这种方法比烤更先进。“炮”这个字就是把带毛的肉用泥巴包住放在火上烧烤,类似现在的“叫化鸡”,从小篆字形“”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本义,读音为“páo”,中医中还保留了“炮制”一词。那么,人们又是怎么处理鱼的呢,他们把鱼放在竹筒里干烤,这就是“熷”。
2.古朴精美的饮食器皿
汉民族在逐步熟悉了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之后又发明了陶制的器具。“鬲”的甲骨文是“”,和陶鬲的形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三足皆空,中可容物,主要用来煮粥。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夏朝已经出现了青铜制的烹饪容器,常见者为三足两耳大腹,就是“鼎”。“鼎”的甲骨文为“”,正像鼎之有耳有足大腹的形状。在古代,鼎不但是烹煮肉食的容器,也是宗庙祭祀的一种礼器。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鼎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含义。鼎立、鼎臣、鼎盛都是用的“鼎”的文化含义,而鼎沸是用初始含义,指鼎中沸腾的开水,鼎新是取鼎烹煮食物,能使生者变熟,坚者转柔,所以有更新之义。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云雷、饕餮、兽面等精美纹饰,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除了鼎之外,还有一种古代用来蒸煮食物的容器叫“曾”,是“甑”的本字,金文写作“”,可以明显看到中层有个透蒸汽的小孔,类似于现在的蒸笼。
有蒸煮的器具就需要有盛物的器皿。我们一般能在博物馆看到的器物有盛放熟稻、熟黍等食物的“簋”,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料的“豆”,盛水或酒的“壶”“缶”“爵”和“斝”。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通常用偶数的簋和奇数的鼎配合使用。据史料看,统治者配九鼎八簋,王公大臣七鼎六簋,大夫和士更少。“豆”这种器皿最为常见,甲骨文写作“”,和现在的字形已经基本一致,只不过更为象形,高足,中腹内空,上面的一横是里面的食物。很多字都与“豆”有关联,“登”就像人两手捧豆向上供奉的样子,本义是向上进奉,引申为登高;“丰”的繁体字写成“豐”,像豆中盛满稻穗和麦穗一类的谷物之形,以示庄稼丰收
“爵”这种饮酒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解释,因为爵注酒的声音像是雀的叫声,所以名爵,甲骨文字形为“”,三足较高,可以添加柴火来温酒,上有一箭头表示柱,作用是在温酒时方便握住;“斝”,甲骨文写作“”,也是酒器的一种,圆口,平底,三足,两柱;“壶”也是象形字,写作“”,由陶瓷或金属制成;“缶”甲骨文写作“”,像一个带盖的容器,可以用来汲水或盛装液体,《说文解字》中说:“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缶里面往往有夹层,夹层里可以放冰,用来保存食物的鲜度,相当于古代的“小冰箱”。北京奥运会上的击缶表演震惊全世界,表现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五花八门的食物类别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在汉字中,有关农业文明的字比比皆是。“田”就是方块的田野,上面有纵横的阡陌;禾苗初“生”,古代画作“”,意指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刚刚抽出茎来的幼苗,两片薄叶破土而出;“散之膏土间,春苗比如栉”,苗的小篆就写作“”了;及其既长,抽茎拔穗,佳谷成“禾”,“”的笔画里,稻穗甸甸,似有香气扑鼻。智慧的中国古人把“春”字写成了“”,金文中为“”,小篆将笔画拉伸,使其平直,变为“”,简化字为“春”;春华秋实,秋天庄稼收割,农人把禾穗扛回家,“”就是“年”字,庄稼有好收成就是好年景。我国平原及北方地区,粮食作物一熟的周期是一岁,因此一岁只有一次收成,即一年,于是“年”和“岁”逐渐混用。
农人收获什么呢?古代有六谷,《三字经》里说“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江南地区广泛植稻,子实叫谷子,碾制去壳后叫大米。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秆用来造纸。“粱”,又叫“粟”,北方也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菽”是豆类的总称。麦子专指小麦,子实脱壳磨成面粉,进而可制成花样繁多的面食。“黍”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稷”是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古代没有碾米的机器,为谷物脱壳,全靠手工操作,“舂”就表示这种劳动,古字为“”,用来舂米的石臼画作“”,非常形象。
粮食可以酿酒,国人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千古兴亡,人生苦乐,都尽在这一杯美酒之中。酒的古字为“”,右边是装酒的坛子,旁边是流出的酒液,金文往往用“酉”代替“酒”。古代有清酒和浊酒之分,清酒醪经压滤后所得的新酒,静止一周后,抽出上清部分,其留下的白浊部分即为浊酒。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和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透露的是两人经济状况的迥异。
古人除了吃主食之外,肉类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肉的甲骨文写作“”,就是一刀肉的形态,所以凡是跟肉有关的都用“月”字旁。古人在表示这些动物时,基本都是用象形的手法,比如“猪”,古文为“豕”,象形为“”,“家”的古字为“”,房子里为什么有一头猪就是家呢?大概古人认为有了牲口,就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就是安详美满的家了。现如今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还保留着上面住人,下面养猪的习惯。鸡也是很早就被驯养的家禽,甲骨文里“”还保留着飞翔的双翅,陶渊明诗里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句子,可是现在的鸡都被关在不见天日的饲养场里,以吃饲料和下蛋为业,瘦骨嶙峋,毛皮斑驳。“牛”的象形文字去了头部的正面轮廓“”,和“羊”的“”相似但又不同。“鱼”古字为“”,但智慧的古人发现鱼的种类多样,不能挨个画出形态,就将“鱼”变成形旁,加上一定的声旁,组合成“鲤”“鲫”“鲦”“鲶”等一系列形声字。虎是山林之王,但是如今,也是被人剥皮拆骨,“”字中的那个威风凛凛、毛色水滑的动物越来越少。
4.机智聪慧的田猎工具
古代讲究男耕女织,所以“男”的甲骨文就是“”意思是在田地边一个拿着耒耕作的成年男子。耕作要出力,“力”其实和农具“耒”同义,古字都画作“”,用来翻土。除耒之外,还有犁,以牛牵引用于翻土,耙用于耕后碎土,镰刀用以收割稻麦,锄头用于松土、削草。
在父系社会,男子除了耕种外,还需狩猎。“干”古字为“”,是一种头上分叉的长柄工具,既可以用来进攻,又可抵御敌人的兵器。再复杂一点的就是“单”,古字为“”,盛行于原始社会,杈杆可用来刺击或抵抗野兽,叉脚上缚有石块,可以甩出去击伤猎物,然后让猎狗追上咬死猎物,或阻拦猎物逃跑,等候猎人到来。渔人用“网”捕鱼,“”左右两边是木棍,中间网绳交替,网眼密布,就是一张网的真实形状。古代还会用一种带柄的小网来捕捉鸟兽,就是“毕”,古字为“”,成语“门可罗雀”,其中的“罗”,古字为“”,是鸟在网中的意思。
四、总结课堂,推荐阅读
《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
授课人:勐罕镇小学
段继坤 授课年级班级:五年级 35班 授课时间:2013年12日9月
《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勐罕镇小学
段继坤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根据这些建议的提示,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活动。在本组的第一个板块“有趣的汉字”中,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猜字谜的游戏,搜集有汉字谐音的歇后语、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起源。学习本组课文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开展较长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前要制定计划;活动结束后,要展示和交流活动成果。每个版块后面有一些要求认读的生字,其中,第一板块后面就有10个字,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学会认读,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集中认读。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些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汉字的一些相关特点,学会猜字谜的技巧。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
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有趣的汉字”第一部分阅读材料“1字谜七则”。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组教学,进行指导、点拨式教学。
(二)教学手段
集体积极探索,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游戏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世界上有一种古老的文字,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大家知道这种文字是什么吗?(生齐答:汉字)我们每天都在和汉字打交到,你们对汉字了解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汉字游戏——猜字谜。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吧!(板书:有趣的汉字)
(二)揭示新课内容——字谜。
1、导语: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猜过不少的谜语吧?这些谜语的谜底有我们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那么你们曾经猜过字谜吗?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走进猜字谜的乐园,一起去感受字谜的有趣和神
奇!
2、什么叫字谜呢?(师点击课件)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三)活动——争分夺秒猜字谜
1、师制定比赛规则。
(1)全班分为两个队(妙语队和博学队)a.妙语队口号:妙语妙语,永创惊喜!b.博学队口号:博学博学,堪称一绝!
(2)师准备八则字谜,将八则字谜分为两组,每组四则,两队学生各猜四则,教师计时,用时最少一队获胜。
(3)师出示谜语之后让两队学生组内自由讨论,最终队各选出五名选手参赛。
(4)师对学生猜字谜的结果进行点评。
(5)在比赛过程中若有学生猜错,则该队在比赛用时基础上加时5秒。
(本活动旨在考查学生对五中猜字谜的方法的考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感知能力。)
五、学生活动
(一)齐喊口号,做好准备。
1、两队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喊本对口号,以增强气势!2,、师出示谜语后,两队积极展开讨论,以最快的速度讨论出谜底,同时选出参赛选手。
(二)争分夺秒,准确猜谜。
每队参赛选手在教师的指示下快速而准确地猜出字谜,为本队争取荣誉。
六、学法指导,课件设计
(一)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以学生为主导,适时进行点拨,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学习。
(二)课件设计 争分夺秒猜字谜。
1、妙语队猜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3)一百减一()(4)看图猜字()
谜底:(1)日(2)立(3)白(4)休
2、博学队猜字谜
(1)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2)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3)上下串通()(4)看图猜字()
谜底:(1)香(2)曼(3)卡(4)斗
3、抢猜姓氏
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1)篮球运动员指了前面的两棵树。()
(2)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土堆旁。()(3)武术运动员拿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4)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谜底:(1)林(2)杜(3)刘(4)孟
4、拓展研究 几种猜字谜的方法:
(1)离合法:拆开两字(或几字)各取一部分组成谜底。例如:土上有竹林,土下有寸金。()(2)笔画交待法:抓住谜底的笔画特点交待 谜底。
例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3)增损法:给谜底增加或减少某些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外一个字或词。
例如:有火放鞭炮,有手来拥抱,有饭吃个饱,有脚赶紧跑。()谜底:(1)等(2)府(3)包
5、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
奇妙。
七、习题设计、板书设计
(一)习题设计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猜字谜的方法,那么请大家下去试着猜一下这几则字谜,下次上课我们一起交流。
1、冰上两点嫌它多,石头压水水爬坡。()
2、给一半,留一半。()
3、一字有六笔,笔笔是斜的。()
4、打断念头。()
5、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左右一起看,脚踏万里沙。(6、翻身得自由。()谜底:水泵 细 众 心 驼 甲
(二)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 争分夺秒猜字谜
课型
精读课文 时间
教材分析:
《遨游汉字王国》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有趣的汉字”的阅读材料,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字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字谜七则》提供的字谜是一些范例。有三种形式:①~④是字谜,⑤⑥是画谜,⑦是动作谜语《有趣的谐音》介绍了使用谐音的 几种传统语文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没有文字,为了帮助表达,记性等。《“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它告诉我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今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 木头上写字有关。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4.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教具准备: 课件
主 备 设 计 个人备课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计划)
一、预习探究
1.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
2.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活动建议”,在小组内商议制定一份“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要求:.完成学习目标中的前两个问题。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2.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相机课件出示: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3.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a.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
b.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c.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x月x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
工:
组长:xx 搜集资料:xx
编辑:xx 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四、课堂达标:
1.以小组为单位制定 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课时(搜集和调查资料)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第三、四课时(交流活动成果)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几节课大家按照指定的活动计划认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定体验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活动成果。板书:
有趣的汉字。
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出示学习目标:1.感受汉字的趣味性.2.了解汉字的起源.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也搜集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课件出示)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 一连三座庙──
B 石头蛋腌咸菜──
C 隔着窗户吹喇叭──
D 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巩固延伸,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汉字的有趣,而且增强了很多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收获真大!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汉字的奥秘。
六、课堂达标 1.我会猜字谜。
十二月一日()
半部春秋()一年少三十天()耳有所闻()2.我能写出下面歇后语中的本来的字。
(1)天下雨不戴帽──临()到头上
(2)胸口上张草──心慌()
根据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汉字教学的指导要求, 从小学语文教材 (以人教版为例) 来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汉字的书写指导与年级目标要求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原本应以“写字”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一、二年级却被调整为以识字为主的“多识少写”。大家都知道, 写字训练是巩固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写字作基础, 一些汉字在认识后会经常被遗忘与混淆。如《谈谈“壬”和“”的写法》一文中所举的“已、己、巳”“市、”等字, 如果学生不通过实际的书写练习, 要单从字面上区分并记住要点, 是需要花点精力的。
对于汉字的书写知识, 汉字的特殊结构, 如笔画的长短变化, 为了让文字美观而进行部件之间“揖让”与“避就”处理而出现的笔画变形等情况, 作为教师是应该清楚明白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让他们来仔细区别辨认汉字笔画的长短、变化, 是需要反复强调与强化训练的。
因文字笔画的长短、变形而产生另一个字的那些汉字, 在书写时确实应该认真仔细地进行指导与区分, 如“未、末”“已、己、巳”“市、”“土、士”“千、干”等等, 因为这类字在书写时, 一不小心就会写成另一个字, 必须“严格”要求掌握。
但如果有些字在笔画的长短上有变化或变形后依然能让人正确认识, 并不会产生与另一个字混淆的情况时, 笔者认为, 我们当教师的不能对小学生的书写过于苛刻, 如“爱、受”的首笔, 即使把“ノ”写成“一”, 也绝对不会影响到对这两个汉字的认识与使用。至于“壬”字, 在字的组合后, 部件在笔画的长短上也没有必要进行严格的硬性规定, 即使“”字的中间一横是短的, “庭”字的中间一横是长的, 也不会影响到对这个汉字的认识。
审视汉字在字形上出现一些部件的笔画变形, 无非是为了汉字的美观而进行结构上的处理。如“木”字的最后一笔“ヘ”, 在组合时, 如果为左偏旁的话, “ヘ”就变为“、”;如果作为下面的部件时, 又出现了不变或撇捺变为左右点的两种情况。究竟什么时候不变, 什么时候变为左右点, 甚至在变为左右点时, 原本的“丨”也变成“”, 这又要根据什么来指导学生的书写呢?事实上, 在实用的写字或艺术的书法中, “木”部的这几个笔画都是可以随着需要而进行变化的。
当今已是电脑打字的时代,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汉字的结构究本求源是值得提倡的, 确实也应该了解与掌握文字的本源。但如果就此在某些非常细微的变化上, 在完全不影响汉字认识与正确性的情况下, 是否可以灵活一些?当然, 吕俐敏老师《谈谈“壬”和“”的写法》一文主要是对教材编辑的专家们与教材编印出版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并没有明确对教师提出这几个字在书写教学指导上的注意区别。
【优美的汉字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06-01
《有趣的汉字》教案设计12-12
汉字的魅力教案10-25
大班语言公开课有趣的汉字教案07-11
汉字笔顺教案10-08
输入汉字教案05-03
汉字教案05-06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感受中国汉字》及教学反思07-18
《有趣的汉字王国》教学设计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