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

2025-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精选8篇)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 篇1

第7课

形容词和形容动词

形容词:素晴らしい(原形)

词干:素晴らし 词尾:い(い形容词)形容动词:賑やかだ(原形)

词干:賑やか

词尾:だ(な形容词)

日语的体言:词尾无变化,时态无变化(名词,数量词,量词,代词。)日语的用言:词尾有变化,随着时态改变(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

单词解说

あまり 不太…(后接否定形: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あまりきれいではありません

あまり高くない/たかくありません あまりわかりません

どう 怎么样

どうですか

敬体:いかがですか

例:お客さん 味(あじ)は いかがですか 亲爱的顾客,味道怎么样啊

基本文法

形容词时态变化

1.形容词(现在)肯定:形容词直接结尾无任何修饰

形容词原形です 1.A:今年(ことし)日本の夏はとても暑いです

今年日本的夏天真热!B:そうですよ、こっちも同じ(おなじ)だ

是啊,我这边也一样的

2.形容词(现在)否定:形容词词尾い→くない/くありません

注:ありません的简体ない

A:この町(まち)の人口(じんこう)は多(おお)くない 这座城市的人口不多 B:どのくらいですか

有多少呢

A:30万くらいだなぁ

30万吧

なぁ语气词。

3.形容词(过去)肯定:去词尾い变かった

(吃完了饭菜之后说)美味しかった A:あの店は昨日行きましたか、味(あじ)はどうでしたか

那个店去了吗,味道怎么样? B:うん、行きました、味は美味しかった、ありがとう

嗯,去了,味道好吃,谢谢

4.形容词(过去)否定:くなかった/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A:あの店は昨日行きましたか、味はどうでしたか

那个店去了吗,味道怎么样? B:うん、行きましたが……味は美味しくなかった。

嗯,去了可是…,味道不好吃

形容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原形+名词

美味しい食べもの

小さい鞄

新しい車

狭い部屋 A:うわぁ、可愛い鞄なんですね

B:ええ、あそこの店のものは安いんですけど、買いました

形容动词/名词 时态变化

1.(现在)肯定:形容动词直接结尾无任何修饰

形容动词です

A:ママ、見て、あそこの鳥はきれいですね

妈妈,看呀,那边的鸟漂亮呢 B:ええ、本当だ、奇麗(きれい)~~~

诶~,真的,真漂亮~~

注:如果要加深语感和语气,可以在形容动词词干+なんです 可愛い鳥、本当にきれいなんですね。

2(现在)否定:词干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はない きれい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はない

3.(过去)肯定:词干+でした

(过去)否定:词干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ではなかった

形容动词修饰名词:词尾だ→な+名词

きれいな鳥

にぎやかな公園

补充说明:

日语肯定(否定)名词“です”随着时态的不同也会发生变化,同样现代就是将来。过去就是过去。

昨日は何曜日(なんようび)でしたか

昨天是星期几?

(过去肯定)昨日は金曜日でした 昨天是星期五(过去否定)昨日は月曜日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敬体:でした

简体:だった

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ではなかった

程度副词解说

大変(たんへん)非常,很。とても

非常,很

不同点:超出自己想象之外:大変(たんへん)非常,很。

例:あなたの日本語がたいへん上手(じょうず)ですね

你的日语(我真没有想到)非常熟练

あなたの日本語がとても上手ですね

你的日语(在我想象能力范围之内)很熟练。

すこし

一点点

会社からうちまですこし遠いですね

有一点点远了

ちょっと(すこし)的口语表达形式

ちょっとお腹が痛い

肚子稍微有点疼

ほとんど(肯定)几乎

家族はほとんど日本にいます

家人几乎都在日本 ほとんど(否定)

家族はほとんど日本にいません。

家人几乎都不在日本。

ぜんぜん~ません

完全不,全然不 ぜんぜんわかりません 完全不明白 ぜんぜんありません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 篇2

汽车电子系统是汽车车身控制、底盘控制和动力控制的关键核心, 提供了舒适管理、安全行驶、节能环保和信息娱乐等功能, 已成为汽车整车系统的重要、高附加值组成部分。对于汽车工业, 汽车电子在整车价值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到2010年, 汽车电子系统占汽车总成本的比例已经提高到40而目前我国汽车电子产品所占比重刚刚超过10。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和娱乐性的需求不断增加,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 国内的汽车电子系统及基础软件市场仍被国外公司控制, 汽车电子系统厂商主要有Bosch、Continental、Delphi等, 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厂商主要有EB、Vector和Mentor Graphics等。国外公司由于掌握技术标准、拥有核心产品, 特别是与汽车厂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其产品在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调查机构i Suppli统计表明, 国外公司数量上只占据4.1, 但却获得了大于56.4的市场份额。国内汽车电子厂商有1 000多家, 绝大部分集中在较低附加值的车载电子系统领域。从应用来看, 国外企业在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车身电子、安全与控制、传感器系统等领域占据优势, 我国汽车电子厂商则更多集中于信息娱乐即车载多媒体和导航系统上。

随着汽车电子系统的功能日益强大、结构日趋复杂, 汽车电子软件功能模块的重用性、可移植性要求越来越高,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 (ECU) 和微控制器抽象技术和软件模块组件化技术成为关注的焦点, 汽车电子基础软件正在向模块化、平台化、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发展。

2 国内外标准现状

最初, 汽车电子基础软件是没有标准的, 各OEM厂商、零部件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ECU提供不同的软件, 这些软件间没有通用性可言。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些问题开始出现。如, 由于处理器 (CPU) 不断升级导致不同的CPU间的软件移植滞后, 以及不同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 (API) 不同导致应用程序的移植性差等。

为改变这种状况, 1993年德国汽车工业界提出了OSEK (Offene Systeme and deren Schnittstellen fur die Elektronik im Kraftfahr-zeug) 体系, 其含义是汽车电子开放式系统及其接口。该体系的最早倡导者有:宝马、博世、戴姆勒克莱斯勒、欧宝、西门子、大众和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工业信息技术研究所, 法国的汽车制造商标致和雷诺于1994年加入了OSEK体系, 并将法国汽车工业使用的汽车分布式运行系统 (VDX, Vehicle Distributed e X-ecutivr) 也纳入这一体系, VDX的作用与OSEK相似。在1995年召开的研讨会上, 众多厂商对OSEK和VDX的认识达成共识, 产生了OSEK/VDX规范 (简称OSEK规范) 。这是汽车电子基础软件诞生的最初的行业标准。1997年, 发布了规范的第二版本。目前, 一些OSEK标准已经被ISO所采纳 (ISO 17356) 。OSEK标准的目的是支持应用软件的可移植和重用。采用的措施包括:尽可能抽象与应用无关的接口并规范化, 独立于硬件和网络定义用户接口规范, 定义有效的架构并通过一些实验项目对原型进行验证。目前, OSEK标准本身已经发展到OSEK OS 2.2.3、OSEK COM3.0.3、OSEK NM 2.5.3、OIL2.5、ORTI PARTA 2.2、ORTI PART B2.3、Binding Document 1.4.2、OSEK/VDX time triggered operating system1.0和OSEK fault tolerant communication 1.0版本。但是, 2005年11月后这些标准再没有被修订过, OSEK可以说是汽车电子基础软件标准体系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汽车电子越来越复杂, 汽车电子软件规模也日趋庞大, 结构日趋复杂。为了有利于各汽车电子软件的重用和交换, 减少软件开发时间、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并且提高软件生产效率, 变汽车电子软件“垂直分割”的开发体系为“水平分割”, 由BMW、Bosch、Continental、Daimler Chrysler、Ford、Opel、PSA Peugeot Citroen、Siemens、Toyota、Volkswagen等国外主要汽车制造商以及电子系统、半导体、软件供应商2003年起联合制定标准“汽车开放系统体系架构” (AUTOSAR, AUTomotive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该组织现有9个核心会员、49个高级会员、76个一般会员、16个开发会员和6个观察员, 几乎囊括了世界上主要OEM厂商、Tier1零部件供应商、半导体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 可以说是目前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汽车电子行业协会。AUTOSAR组织的目的是管理电子电器系统的复杂性, 使得产品易于修改、升级和更新, 使得解决方案在产品内部和产品之间易于移植并增强电子电器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AUTOSAR自2004年开始发布1.0版本, 目前已经陆续推出了1.0、2.0、3.0和4.0四个系列版本, 并且通过不断的版本更新来保证技术上的进步。目前, AUTOSAR开始通过产品化ECU进入真正的实现阶段, 宝马、沃尔沃等OEM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基于AUTOSAR标准的车型。

在汽车电子领域, 除了以上两个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外, 2004年9月9日, 由丰田、日产、本田和日本电装等日本本地主要OEM厂商、Tire1供应商、半导体厂商和软件供应商发起成立了JASPAR (Japan Automotive Software Platform and Architecture) 这一针对日本地区的行业组织, 目前成员有116个, 目的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网络系统的平台化和标准化, 提高开发效率和可靠性。JASPAR的研究领域不仅局限在AUTOSAR, 而且追踪车辆和车载电子中的技术热点和难点, 涵盖了微控制器、软件、功能安全、Autosar Flex Ray、多媒体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目前, 已经成立了十几个工作组展开研究并有成果输出。同时, JASPAR明确提出在国际标准组织上发出日本公司整体的声音, 致力于全球标准的建设。

我国在汽车电子基础软件产业方面发展比较滞后, 在标准化工作上也是如此。目前, 还处于紧跟国际上OSEK和AUTOSAR标准、推出相关软件产品的阶段。国家在战略层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2009年适时推出了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开发环境”, 研制国产汽车电子基础软件, 并针对国产汽车应用特点, 制定了国产汽车电子基础软件规范。特别是, 为了提升国产汽车电子整体能力, “中国汽车电子基础软件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联盟”于2011年4月7日在北京成立, 该联盟由中国第一汽车、上海汽车、重庆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发起组成, 联盟成员覆盖国内自主整车制造企业、汽车电子研发单位、汽车电子厂商、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等产业链各环节。联盟将通过制定国产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的规范和标准, 推动形成新的汽车电子软件产业链模式;通过创新发展面向中国应用特点的汽车电子基础软件推动产业化工作的进程, 满足产业内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厂商在技术上的自主研发需求、提升国产产业在汽车电子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联盟还将在教育领域开展成果推广及高级人才培养工作, 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科技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相关标准介绍

3.1 OSEK标准

OSEK规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操作系统规范 (OSEK Operating System, OSEK OS) 、通信规范 (OSEK Communication, OSEK COM) 、网络管理规范 (OSEK Net Management, OSEK NM) 和OSEK实现语言 (OSEK Implementation Language, OIL) 。

操作系统 (OS) :对并发的应用程序提供可控的实时运行环境。OSEK OS区分不同的处理级别:中断级别、逻辑级别和任务级别。中断级别的优先级高于任务级别。除了管理处理级别外, 操作系统还提供任务管理、事件管理、资源管理、计数器、告警和错误处理。

通信 (COM) :提供车辆网络系统内传输数据。可以在ECU内部和ECU之间进行通信。COM在OSEK架构中的位置如图1中表示。COM是在应用、OSKE/VDX网络管理和硬件通信总线之间的接口。该规范定义了一个交互层, 同时定义了对下面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需求。交互层提供了OSEK COM的API来支持在ECU内部和ECU之间传输消息。对于网络通信, 交互层使用了底层提供的服务。ECU内部通信只由交互层处理。

网络管理:网络是新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基础, 独立于本地ECU平台。作为一个网络, 本地ECU的行为影响和独立于全局行为, 反之亦然。相互影响和依赖需要网络范围内协商管理。为了保证分布式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网络管理支持几种管理任务。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监控ECU。可以提供两种监控机制:直接和间接监控。

OSEK实现语言:提供一种描述OSEK/VDX系统的方法。

3.2 AUTOSAR标准

AUTOSAR提供了一种开发汽车电子软件的方法论, 一个汽车电子基础软件架构, 一套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以及一种基础软件是否符合标准的一致性测试方法。

(1) AUTOSAR开发方法如图2所示。整个汽车电子软件系统由多个汽车电子软件组件、ECU和系统约束组成, 通过配置系统 (Configure System) , 把软件组件映射到多个ECU上, 生成系统配置描述文件。然后, 从系统中抽取ECU消息生成系统配置的ECU抽取文件。此后, 通过配置该ECU的特定信息 (如OS、COM等基础软件) , 生成ECU配置描述文件。最后, 与该ECU上的软件组件、基础软件和配置文件一起编译、链接, 生成ECU可执行文件。

(2) 汽车电子基础软件体系架构以不同的硬件为基础, 提供对应用软件的支撑。如图3所示, 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分为微控制器抽象层、ECU抽象层、系统服务层、实时运行环境 (RTE) 和复杂驱动。其中, 微控制器抽象层, 提供微控制器上的各种驱动, 屏蔽上层软件对微控制器的依赖;ECU抽象层, 提供ECU上各种芯片的驱动, 屏蔽上层软件对ECU上芯片的驱动;系统服务层, 给应用软件提供相应的服务, 包括操作系统、通信服务、内存服务和诊断服务等;复杂驱动, 给上层软件提供一种方法, 可以直接对一些难以标准化或者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芯片提供驱动。

(3) 应用软件接口。针对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在车身、底盘和动力系统的应用情况, 定义了在车身控制器、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和电机控制系统等系统上的应用软件接口。

(4) 一致性测试规范。提供了汽车电子软件是否遵循规范的一致性测试流程、方法和认证机构, 并将提供一系列认证用例集合。

4 我国标准化工作设想

国际上主流OEM厂商和Tier1供应商凭借其多年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布局, 起草并制定了OSEK和AUTOSAR等一系列标准规范, 基本上覆盖了汽车电子软件的主要技术点和方向。我们要在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的标准上有所作为, 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 保持开放的心态, 拥抱国际上一些主流的技术标准如OSEK、AUTOSAR等, 主动采纳这些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一部分。同时, 在国产应用特点上下功夫, 密切联系整车厂的相关需求, 针对国内市场特点补充一些规范, 使其能够适应多种环境并且适合于本地应用。在此基础上, 向JASPAR组织学习, 对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展趋势加以把握和掌握, 通过“汽车电子基础软件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联盟”共同研究和开发一些前瞻性技术, 从而形成一系列规范标准, 并根据实际情况向国际组织推荐, 采纳后形成国际标准。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5-03

【作者简介】陈玉华,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7)护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为规范课程管理和评价,适应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牵头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等核心课程的课标,现就“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介绍如下。

一、课标特色解读

(一)突出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该课标中,无论是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实施建议,任何一个环节无不渗透了这个理念。这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岗位的要求。

(二)满足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笔者在临床调研反馈中了解到,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等设备在二级以上医院已广泛使用,但调查以往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均没有提到这部分内容,课堂上教师即使讲到也是一带而过,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需要,此次课标制定增加了这部分内容。“标准预防”这部分内容一般放在护理入门中,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我们查看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护理入门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也没有设置与其相关的选修课程。而这部分内容是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便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对学生形成职业安全意识很重要,因此增加了这两项内容。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就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课程设计时贯穿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力求做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一是重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及临床实践,加强过程性、情境性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三是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是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进行情境教学,教学与临床“零距离”

课程设计时重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的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注意通过校企合作、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给学生创设情境平台,在仿真环境、临床环境中开展情境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帮助护生在校期间及早进行岗位体验,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课标解析

(一)课标开发依据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主要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同时参考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制而成。同时,四年制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格式是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关于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求确定,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写说明。

(二)课程性质

“基础护理技术”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学习医学基础和护理入门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按照规范的护理程序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治疗需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为后续临床护理课程学习、取得国家执业护士资格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基础护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基础护理工作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其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需求,结合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及护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护理岗位要求确定教学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医院—懂得生活护理—实施各项治疗—观察抢救记录”的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在传授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实施出入院、卧位与安全、清洁卫生、饮食与排泄、药物治疗等日常护理,正确、规范地为患者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重视医院环境对患者健康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创设适宜患者的环境;能对危重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时,具有基本的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具有规范的护理操作习惯、评判性思维和执业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负责、严谨求实的职业操守和慎独修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共17个模块、54个单元,教学时数为181学时,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循序渐进安排的这17个模块,是学生走上临床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54个单元中,每个教学单元包含3~5个教学内容,由易到难,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反馈增加了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等内容。对每项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意见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采取用行为动词陈述的方法(行为动词有陈述、解释、区别、汇总、学会、应用等)。利用行为动词从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维度,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行为动词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出。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二要突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围绕临床护理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三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互补融合,以讲授法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和原理,以实物演示、参观学习、设计案例、角色扮演、虚拟仿真实训、操作练习等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讨论、教学探究。结合实物图片、操作视频、三维动画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要在进行操作示范时强调和重视护理操作原则的应用,基于案例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无菌原则、查对制度、节力原则、护患沟通融入规范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五要将各项护理技术的操作规范、患者安全、患者隐私保护、人文关怀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活动中,体验并内化护士职业的责任、情感,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从评价基本理念、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实施过程及结果几个方面提出,从多元智能学生观出发,做到多元、多面、多层,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合理选择口试、笔试、在线答题、模拟操作、技能展示、技能竞赛和综合实训等评价方式,积极发挥教师、学生、临床护理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作用。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形成与发展的评价,将护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目标元素渗透到知识和技能考核过程中。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课程资源从人、物、环境及生成性几个方面考虑,以便使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参加临床护理实践和专业培训,熟知临床基础护理标准,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并按照《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配齐教学设备,利用临床实训基地,为学生参观、见习、实习提供场所。同时以临床工作中的生成性资源为蓝本,开发微电影、教学录像等电子辅助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 篇4

1.淬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钢的硬度,因此,淬火钢就可以不经回火而直接使用。(×)2.钢中的含碳量对钢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40钢与45钢相比,后者的强度和硬度高,而塑性较差。(√)

3.浇注温度是影响铸造合金充型能力和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浇注温度有利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因此,浇注温度越高越好。(×)

4.气孔是气体在铸件中形成的孔洞。气孔不仅降低了铸件的力学性能,而且还降低了铸件的气密性。(√)

5.灰口铸铁组织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片状石墨,因而抗拉强度和塑性远低于铸钢。但是片状石墨的存在,对灰口铸铁的抗压强度影响很少,所以灰口铸铁适合于生产承受压应力的铸件。(√)

6.铸造生产的显著特点是适合于制造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铸件。(√)

7.为了避免缩孔、缩松或热应力、裂纹的产生,铸件壁厚应该尽可能均匀,所以设计零件外壁和内壁,外壁和筋,其厚度应该相等。(×)

8.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防止铸件产生缩孔缺陷,但它增加了造型的复杂程度,并耗费了许多金属液体,同时增大了铸件产生变形和裂纹的倾向。(√)

9.芯头是砂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砂芯定位、排气,还能形成铸件内腔。(×)10.浇注位置选择原则之一是将铸件的大平面朝下,主要目的是防止产生缩孔缺陷(×)11.分型面是为起模或取出铸件而设置的,砂型铸造、熔模铸造和金属型铸造所用的铸型都有分型面。(×)

12.压力加工是利用金属产生塑性变形获得零件或毛坯的一种方法。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理论上认为金属只产生形状的变化而其体积是不变的。(√)

13.板料弯曲时,弯曲后两边所夹的角度越小,则弯曲部分的变形程度越大。(×)

14.板料冲压落料工序中的凸凹模间隙是影响冲压件剪断面质量的关键。凸、凹模间隙越小,则冲压件毛刺越小,精度越高。(×)

15.氩弧焊采用氩气保护,焊接质量好,适于焊接低碳钢和非铁合金等。(√)

16.焊接中碳钢时,常采用预热工艺,预热对减少焊接应力十分有效,同时,预热也可防止在接头上产生淬硬组织。(√)

17.电阻焊是利用电流通过工件及其接触处所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焊接热源,将工件接触处加热到塑性状态或熔化状态,并在压力作用下,形成焊接接头的一种压力焊方法。(√)18铸造生产中,模样形状就是零件的形状。(×)19.铸型中含水分越多,越有利于改善合金的流动性。(×)20.铸件在冷凝过程中产生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称收缩。(√)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将模型沿最大截面处分开,造出的铸型型腔一部分位于上箱,一部分位于下箱的造型方法称(C)A.挖砂造型

B.整模造型

C.分模造型

D.刮板造型

2、灰口铸铁体积收缩率小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A)

A.析出石墨弥补体收缩

B.其凝固温度低

C.砂型阻碍铸件收缩

D.凝固温度区间小

3、65Mn钢是常用的合金弹簧钢,“65”的意义是:(B)

A.钢中的含碳量为6.5% B.钢中的含碳量为0.65% C.钢中的含锰量为6.5% D.钢中的含锰量为6.5%

4、对于重要结构、承受冲击载荷或在低温下工作的结构,焊接时需要采用碱性焊条,原因是碱性焊条的(D)A.焊缝抗裂性好 B.焊缝冲击韧性好 C.焊缝含氢量低

D.A、B、C

5、确定分型面时,尽量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放在同一砂箱中,其主要目的是(C)A.利于金属液充填型腔

B.利于补缩铸件

C.防止错箱

D.操作方便

6、各种铸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C)

A.金属型铸造

B.熔模铸造

C.砂型铸造

D.压力铸造

7、酸性焊条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D)

A.焊缝强度高

B.焊缝抗裂性好

C.焊缝含氢量低

D.焊接工艺性好

8、经过热变形的锻件一般具有纤维组织,通常应使锻件工作时的最大正应力与纤维组织方向(A)A.平行 B.垂直 C.呈45°角 D.呈任意角度均可

9、确定浇注位置时,应将铸件的重要加工表面置于(B)A.上部

B.下部

C.竖直部位

D.任意部位

10、铸件形成缩孔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合金的(D)

A.液态收缩

B.固态收缩

C.凝固收缩

D.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

11、单件生产直径1米的皮带轮,最合适的造型方法是(C)A.整模造型

B.分开模造型

C.刮板造型

D.活块造型

12、控制铸件同时凝固的主要目的是(A)

A.减少应力

B.消除缩松

C.消除气孔

D.防止夹砂

13、自由锻件控制其高径比(H/D)小于2.5的工序是(C)。A.拨长

B.冲孔

C.镦粗

D.弯曲

14、金属材料承受三向压应力的压力加工方法是(B)A.轧制

B.挤压

C.冲压

D.拉拔

15、绘制自由锻锻件图时,为简化锻件形状,便于锻造,需加上(A)A.敷料

B.余量

C.斜度

D.公差

16、锻造前加热时应避免金属过热和过烧,但一旦出现,(C)

A.可采取热处理予以消除

B.无法消除 C.过热可采取热处理消除,过烧则报废。

17、设计和制造机器零件时,应便零件工作时所受切应力与流线方向(B)

A.一致

B.垂直

C.不予考虑

D.随意

18、下列钢中锻造性较好的是(C)

A.中碳钢

B.高碳钢

C.低碳钢

D.合金钢

19、冲孔模或落料模是属于(C)

A.跳步模

B.连续模

C.简单模

D.复合模 20、在锤上模锻中,带有飞边槽的模膛是(B)A.预锻模膛

B.终锻模膛

C.制坯模膛

D.切断模膛

21、模锻件与自由锻的尺寸精度相比为(C)

A.相等

B.相差不大

C.前者比后者要高

D.前者比后者要低

22、锤上模锻时,用来减小坯料某一部分的横截面积以增加坯料另一部分的横截面积,使坯料的体积分配符合锻件要求的模膛称为(B)

A.拔长模膛

B.滚压模膛

C.弯曲模膛

D.成型模膛

23、自由锻造时,以下工序哪些属于基本工序的是(A)

A.拔长 B.压肩

C.校直

D.平整

24、锻造生产中,生产批量为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时,优先选用的锻造方法为(A)

A.自由锻

B.胎膜锻

C.模锻

25、以下钢种焊接性能最好的是(A)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26、大批量生产汽车油箱的焊接方法是(D)

A.手工电弧焊

B.气焊

C.点焊

D.缝焊

27、使坯料最后变形到锻件所要求的形状和尺寸的模膛称为(A)A.终锻模膛 B.预锻模膛 C.切断模膛 D.弯曲模膛

28、焊接方法按其焊接过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A)

A.熔化焊、压力焊、钎焊

B.平焊、仰焊、横焊

C.电阻焊、氩弧焊、气体保护焊

29、工件接电源的正极,焊条接负极,这种接法叫(B)

A.反接法

B.正接法

C.Y接法

D.Δ接法

30、焊接热影响区中,晶粒得到细化、机械性能也得到改善的区域是(A)

A.正火区

B.熔合区

C.过热区

D.部分相变区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焊接电弧

焊接电弧是由焊接电源供给的,具有一定电压的两个电极间或电极与焊件间,在气体介质中所发生的强烈而持久的放电现象。

2.分型面 分型面是指上、下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3.起模斜度

铸件上为了便于起模,在垂直于分型面的壁上留有一定的斜度,称为起模斜度。4.可锻性

衡量金属材料经受压力加工时获得优质零件难易程度的工艺性能。

四、分析题(共38分)

1.分析采用顺序凝固原则防止铸件中产生缩孔的原理。对图示铸件如何实现顺序凝固?(10分)

顺序凝固原则—在铸件可能出现缩孔的部位厚壁处,通过设置冒口、冷铁或补贴等,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分最先凝固,然后向冒口方向逐步凝固,冒口最后凝固,从而保证铸件各个部位的凝固收缩均能得到液态金属的补缩,而将缩孔转移到冒口中。冒口是多余部分,清理铸件时去掉。(5分,酌情扣分)

如图所示铸件,凝固顺序为Ⅰ→Ⅱ→Ⅲ→Ⅳ→冒口。

.冷铁:冷铁的作用是对铸件热节部位进行激冷(加快热节部位的冷却速度)。一般设在厚壁处。(图示5分,酌情扣分)

2.指出图示铸件结构不合理的部位,并说明理由并改正。(每题7分,共28分)

图中偶数轮辐,收缩受阻,易引起轮缘变形或轮辐产生裂纹。可以改成图1:弯曲轮辐,可借助于本身的微量变形减缓内应力,收缩时受阻力小。或者改成图2:奇数轮辐,用轮缘的微量变形减缓内应力,收缩受阻力小

图1

图2

(说明4分,图示只要给出其中之一给满分3分,酌情扣分)(2)铸件支架

这个铸件的结构为中空结构,需要使用悬臂芯固定,而且降低了排气性,应将其改为工字形截面结构,避免使用悬臂芯。

(说明3分,图示4分,酌情扣分)(3)工字梁

焊缝部位应该尽量避开最大应力处。因此焊缝部位不应该在中间。正确的见下图

(说明3分,图示4分,酌情扣分)

(4)自由锻件

本件中一部分为锥体结构,不符合自由锻的要求,应该改为圆柱结构,简化自由锻工艺,又不影响使用。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 篇5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电子教案是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作者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制作的,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配套使用,也可作为教授有关课程的教师和学生的参考资料。

本电子教案(以下简称教案)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为线索,按专题组成教案。

本教案基本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的章节为线索,将课程按专题分为30讲,以绪论开始,以复习与考试结束。每一讲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因而长短不一。

读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计划,每一讲用1~4学时完成,也可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重新组合教学内容的顺序。

本教案在个别地方重新组合了教材的内容,以分散难点,利于教学。例如,将场效应管(教材中1.4节)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教材中的2.7节)合为一讲。

建议学时见“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安排(64学时)”。

二、本教案突出重点,简明扼要,目的明确,利于教学。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的篇幅较大,内容丰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均通过课堂教学来达到教学目的。本教案反映课程的重点和需要教师点拨的内容,体现出作者的讲课要点和思路,提纲携领,为教师的即兴发挥留有余地,利于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

在每一讲第一片幻灯片的备注中均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关键部分的备注均给出作者的意图,利于应用。

三、本教案特别注意对学生启发引导,交流互动,并留有余地,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本教案不但涵盖了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了解电子电路的构思方法和分析方法的由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教案中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结论;不少专题还留有未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开发他们的潜智。

而且,几乎在每一讲的最后都针对本讲的重要问题提出讨论。这些讨论题特别注重其启发性和知识应用的综合性,有些还具有设计性和答案的多样性。讨论题具有很大的弹性,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时间决定这一部分的学时,也可将这一部分作为讨论课的内容。

本教案由清华大学华成英制作,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定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于清华园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 篇6

《电子工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电子工艺基础

【适用专业】

适用于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课程课时和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07学时,学分为7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工艺》是应用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学会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常用电子工具使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产品装接、调试、检测等多种技能,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维护和工艺管理、质量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有9个项目,并在课程最后设计综合项目:2个。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掌握贯穿于教学项目。

课程的设计突出“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个特点。“知识”不是简单地把学科知识作为惟一追求的目标,而是通过与项目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实体上认识并掌握焊接技能、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印刷电路的设计方法与技巧、电子测试仪器的使用、电子产品的调试与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项目的制作与测试过程是培养“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要求,以及模拟职场环境的现场管理,对“素质”的养成有着独特的作用。

为此,在本《标准》中将把课程设计成在模拟职场的环境和规范化的要求下,以项目制作与测试为中心,围绕所作项目,认识、理解其中理论知识。项目教学实例通过项目描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操作分析、项目总结、项目拓展和思考与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与技能、丰富

专业经验、强化工艺设计与选择能力,逐步提高分析、解决和反思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形成职业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了解:对基础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理解电子元件工作特性,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

掌握:掌握电子常用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产品制作、调试、检测。(2)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常用电子工具使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产品装接、调试、检测等多种技能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电子工艺课程的学习,了解电子世界,了解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初步了解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规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学会主动地学习,达到能够独立进行任务操作的水平。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和测试,加深对电子电路的了解,学习电子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与检测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深对电子工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及纪律观念。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教材编写建议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学科体系的模式,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编写教材。

2.教材编写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的选取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规范、正确、科学。

3.教学内容从“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探寻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任务的设置应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4.教材内容要渗透科学方法论和德育教育内涵。在教材编写中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精讲多练、做学一体。本课程内容经过筛选编排,以完成一个小型项目内容或任务为一次上课单元。每次授课时间以项目大小而定课时,总体而言理论教学课时要偏少,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

2.加强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的研究,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探索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小课

题,拓宽思维空间,激发成就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运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生活经验等方式深化学习内容。

3.要注重技能训练及重点环节的教学设计。每次活动应使学生上一个阶梯,技能训练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层次性。

4.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养成自己应用现代物流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觉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教学评价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评价宜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3.教学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利用充分实习实训教材、指导书、实训软件。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校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 篇7

2008年, 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指引下编著了《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方案中指出了《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 , 并相应开发了《会计基础》等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模块化为结构的教材。经1年多的推广实践, 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较大的变化, 对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已日益被中职会计基础教师所接受, 且广泛使用于日常教学中, 学生在做中学更易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 能操作会计基本职业活动的流程, 会计教学的枯燥性得到明显的降低,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 提高了会计基础教学的有效性。但该教材的推广使用中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较之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理论完整性和系统性, 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引领, 以模块化为结构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呈现出的是知识点较分散, 分布不完整、不系统, 偏重操作, 理论深度不深, 如仍以传统的思维定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就使教师无从下手, 招架不住。对此, 本文尝试通过理解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基础上, 以确定课程类型, 进而设计教学模式, 以提高会计基础教学有效性。

一、理解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 以确定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依据课程内容的性质而划分。职业教育课程一般有学科理论课程、实操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会计基础》新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完成相应任务为目的, 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 并养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养”, 从而可确定《会计基础》是基于任务引领, 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设置的课程, 为一门项目课程为主, 兼具部分的学科理论知识的介入的混合型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以填制或取得、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 引领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 让学生在完成会计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归纳体会相关会计知识, 发展学生从事会计职业的相关综合职业能力。

二、根据课程性质, 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不同的课程性质, 应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将《会计基础》课程定位为一门以项目课程为主的混合课程。在整个课程的实施中应体现如下特征: (1) 课程的实施应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 学生主动存在; (2) 课程的实施应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 教师反应存在; (3) 课程的实施应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 情境真实存在。据此要求, 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时, 应做到:

(一) 准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 并通过与学生的活动、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时, 首先应注意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而是相互补充和创建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定。

《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是:“学生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 在工作中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养成细致、严谨的职业素养, 具备会计基本的职业能力, 即能完成一小型企业会计工作, 并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项考证的基本要求。”《会计基础》教学目标是从完成会计基本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意上一般的、基本的规定上进行设计。同时, 教学目标设计还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因“生”施教, 将其转化为适合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的目标, 建立一个多层次目标体系, 帮助学困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对模块2任务2“填写企业业务单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可将其教学目标分为4层, 第一层次, 会以出纳员等岗位角色按业务要求填写、取得相应的单据, 如开支票、收支票进账等;第二层次, 会审核取得的原始凭证, 如会审核所取得的支票;第三层次, 会传递原始凭证, 如会如何取得支票后办理支票进账手续;第四层次, 能根据取得的原始凭证判断业务类型。

其次, 注意教学目标是要达到培养会计专业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要求, 教学目标设计时直接要求学生达到“会……”、“能……”, 如第二模块教学目标中要“能填制、审核、整理和传递原始凭证”;要注意本课程中有些学科知识的目标要求, 即应注意一些基本会计知识的掌握目标的设计, 如模块2要读懂业务单据中反映的信息。

最后, 教学目标设计时, 还要注意学生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 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有“养成认真、细致、严谨的职业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习惯”等的职业素养目标设计。

(二) 科学、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如果说旧的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定义为是“以知识带技能、能力培养的要求”, 那么,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则可以定义为“以技能、能力培养要求带知识”, 为会计教学改革, 特别是为项目教学法等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创造了一定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从事“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的服务型、技能型人才, 他们需要的是“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知识, 也就是技术知识。学校应该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关系, 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能够体现职业导向的要求、反映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学方法。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服务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 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达成这一目标要采取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它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 在教学中让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需要用心、用手、用脑。

《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应采用项目教学, 以任务引领型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依据该课程标准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就是以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项目模块, 每一模块又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 各任务就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项目教学是一种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几乎所有实践性强的专业和课程都适合这种教学方法。以模块4任务4“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为例, 其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分组, 设定各岗位下达《会计基本职业活动》模块3教师进行布置作业

活动2的业务1、2、3的采购任务知识归纳内化知识

取得、审核让学生边参考教材, 原始凭证边编制记账凭证

反馈、个别指导完成任务

图材料采购业务核算项目教学法流程图

这一教学方法要求针对中职学生的水平及特点, 课前, 教师要将任务细化、具体化,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等搜集关于“原材料”等账户其性质、用途和结构的资料;课中, 教师做好总导演和主持人的双栖角色, 设置采购材料的职业情境, 让学生开展采购材料会计职业活动, 活动中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完成任务必要的知识, 同时, 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个别差异性的指导;最后, 在知识归纳这一环节, 教师更应把握好, 既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程度, 以把握归纳知识的深浅度、宽窄度, 又应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达成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项考证的基本要求, 将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尽可能地归纳到;课后, 教师可按学生差异, 设计分层次的课后知识迁移、巩固练习。

教学中, 由于中职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较差, 难于实施项目教学。也可尝试采用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主要通过在模拟的情境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依据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每一任务前有一职业情境, 就可利用这一职业情境, 让学生模仿扮演。这一教学法是针对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模拟参与相关会计职业活动基础上构建知识, 练习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但在实施该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调控, 否则课堂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教无定法, 只要坚持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教师示范, 学生操作, 学生提问, 教师解答和指导等。注重采用以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问题导向式、项目案例驱动法等的教学方法, 就可提高《会计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三) 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长期以来, 教师“教”教科书, 学生“学”教科书现象普遍存在, 这是把教科书的作用与课程标准的作用混淆了, 导致教学处于低效或无效的状态。“教材应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依据, 而是材料。教师应不为教科书所束缚,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有所创新, 并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描述课程由八个学习模块组成, 教材内容以模块组成,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方法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 如可按教材顺序, 学了模块2填写业务单据, 再学模块3理解借贷记账法、模块4的填制会计凭证;也可根据会计工作过程, 先学模块3, 再将模块2和模块3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还可进行学科间的整合, 如在模块4填制记账凭证学习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将会计基础、合同法知识、增值税法、职业礼仪等知识融合在一起。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编写是站在给学生的角度上编写的, 教材无论是版面, 还是知识以回答问题形式呈现都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这体现了“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 是教学工具或学习工具的一种, 是从以教师施教为主的“教材”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材”的转变过程, 这更有利于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开展, 如通过学生在做《会计基本职业活动》的会计工作任务时,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会计基础》教材检索所需知识。

重新认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富有新意、充满激情, 并能够真正因材施教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落实。

(四) 建立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如前述, 《会计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完成相应任务为目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 在工作中学习会计的基本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4页) 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养成细致、严谨的职业素养, 具备会计基本的职业能力……”。故在进行《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评价时, 应建立能评价学生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度、技能的熟练度、情意的达成度的评价体系, 即一种注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如《会计基础》模块2填写业务单据中任务1业务员填写单据时, 可建立如下表所示的评价指标:

表《会计基础职业活动》评价表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实施教学前, 只有认真阅读、理解课程标准, 准确确定课程性质, 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才能使教者乐其教, 学者喜其学, 使《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发挥最大的有效性。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根据2008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的《会计基础》课程的新标准而开发的一系列教材还存在知识点分散等问题。因此应在正确理解《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确定课程类型, 进而根据课程性质, 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标准,会计基础,课程类型,教学模式,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实验版)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

[2]邱才训.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兴趣

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应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的要求。《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学校机电、电子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成为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针对性,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所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来看 ,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抽象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由于受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不少学生认为这门课难学,难掌握,缺乏兴趣,导致这门课学不好,从面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2)在我们的教育中,学校仍然是“重维持、轻创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依赖教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性差,知识应用能力差,没有主见,不敢想更不敢为,动手能力差……从而带来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2.《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适当降低教材的理论深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应用型、工艺型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基础知识要少而精。但目前技工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其内容和结构没有摆脱大学教材的框架,是大学教材的浓缩,内容偏深,理论水准偏高,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必须降低教材理论深度,突出物理概念,在讲清物理意义后对复杂公式可不做推导。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要有取舍,像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分析、放大器的图解分析法、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分析等许多内容都可舍去不讲。

紧跟电子技术基础发展,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课程体系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课程体系,不仅要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而且应当注意经典理论与先进科技的适当结合。随着电子技术基础的飞速发展,模拟集成电路块的种类愈来愈多,功能愈来愈强,在许多电子设备中已大量采用集成电路,这就给电子技术的培训方法及要求带来了新课题。过去技术人员根据输入、输出条件逐级分配指标、逐级设计的传统方法,已代之以正确选择和使用集成电路块及其附加电路、接口电路等。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建立以集成电路为主干的新课程体系。诸多内容如多级放大器的分析与设计、放大器微变等效电路等都可压缩;而像负反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内容可用集成电路进行讨论。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我们应瞄准岗位目标,实施能力教学,以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直接从事岗位的需求为准讲授课程内容。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3.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好课堂设计,变复杂为简单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而又抽象,要求能将物理、电工基础、化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能直接熟练地应用,对是否熟悉这些文化课知识都打上问号的技校生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因而他们领会教材内容很吃力,课堂上常常提不起兴趣,加之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以及大孩子的畏难怕羞,有问题和不理解也不愿意提出来,更不愿在同学间进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课前做好精心而充分的准备显得非常的重要,老师是除直观感受和教材外的第一个知识传播者,所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准确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设计好知识点的传授尺度;课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思路清晰,用最清晰的语言和最通俗的方法讲清每一个概念;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如晶体二极管教学,一是做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演示实验。用三节干电池,一个3.8V灯泡,一个二极管和若干导线组成单向导电性实验电路。这个实验由学生做,增加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应以讲清二极管的特性、功能、参数、分类和注意事项为主。由于电子专业学生进校后从未学化学课,对于PN结的形成过程,学生很难弄懂,要略讲,甚至不讲。三是做稳压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测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测绘出不同型号的稳压管伏安特性曲线进行比较,再测绘出同型号不同稳压管的特性曲线进行比较。通过实验,能真正认识到就是同一种型号的二极管特性曲线也有一定差别。从而正确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理解硅二级管的门坎电压约为0.5V,导通时的压降约为0.7V。在分析计算时,不要盲目追求“精确”。四是讲解二极管应用电路。首先介绍二极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机、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器,电视机、电脑的电源部分都离不开二极管。到电视机组装实验室观察二极管整流电路在电视机中所处的位置,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二极管的型号等。并通过分析电视机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做到正确选择整流二极管。

3.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安排上,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的实验操作单元到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实验中首先学会使用万用表,测出二极管的正负极,三极管的型号和管脚,再进一步学会使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电子计数器等测量工具去测试单级放大器,多级放大器等较复杂的电路。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可逐步形成并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对实验中的各步操作,要求学生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当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让他们多做实验,反复做实验,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学生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若学生改进得合理,便采纳,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做好实验操作演示,强调实验操作规程和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学习,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兴趣。教师还要利用实验实习基地组织学生成立电子兴趣小组,进行课外电子科技设计。让学生制作电子小产品,如装配收音机、制作多路抢答电路等。通过教师定期指导和参观调研方式,让学生对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了解,并应用在电子小产品的制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

4.结语

只有将技校学生由“厌学、要我学”转变为“乐学、我要学”,更深深的建立起“我能够做到,我可以做到”的学习观念,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全過程,才能将技校生培养成经得起考验,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郭赟.电子技术基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

[2]陈其纯.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上一篇:冀教版八下英语下一篇:热门励志晚安问候语汇总6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