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哲学论文

2025-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庸哲学论文(推荐9篇)

中庸哲学论文 篇1

—浅谈中庸处世哲学

07级设计史论 张凯

指导老师 马敏

时间:2008.6.26

摘要:

“中庸”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是不可须臾离的天下之正道、之定理。与后人断章取义的称其不上进与圆滑世故不同,中庸之道崇尚的是既入世又超脱的稳健人格,指出君子应执着而又坚守理想,无过无不及,践进可治邦,退可保身的弹性仕途,通过修养自身成大德以俟天命。它积极而不激进,内敛而不消沉,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人生智慧。中庸之道影响了数千年的含蓄沉稳而睿智的中华性格,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关键词:中庸 君子之道 处世哲学 正文:

何谓中庸?

关于中庸的本义,争议颇多。《中庸》开篇说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即为中庸。指喜怒哀乐等人世情感发而有节制,合乎天道。如此便可以达到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后人对其解释中比较经典的便是子程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不偏颇坚守道(按天赋的本性行事)而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才叫中庸。

从词源学上来讲,《说文解字》关于中的解释为:“中,内也”。后来引申为内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没有发出来即是在内心里。其次是庸,“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不易之谓庸”即不变而普天通用的达道才谓庸。由此角度,中庸即为在内心里始终和普遍的达道真理保持一致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作为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中庸被称为至德。暂且抛开前述中庸之解正确与否,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拥有的最高德行绝不仅仅是所谓“用中”的处世态度。相反,中庸之道是君子待人接物、立业建功的心法体系,包含有极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和极精微的哲学.《中庸》所宣扬的大致可分为处世为人之道和治国平天下的法则,而后者及其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以其教条主义的说教和伦常等级规矩的游说而流于迂腐和不合时宜,并非本文所宣扬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的真正闪光点在于它的处世哲学。那样人生智慧的总结,那样耳提面命的叮咛才真正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中庸何为?

正如前文所述,中庸乃人生智慧的总结,是孔门传授心法的学说,被称为“实学”。那么践行中庸之道应有何为呢?依笔者拙见,中庸作为君子处事的行为准则,意在使君子培育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完美人格,奉行沉稳的用世之道和践行刚健而弗措的理想追求。慎独自律、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良好的内在修养,真正的君子不会在独处时因没人看到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其所作所为依然是不放纵而合乎道的。这绝不是西方似的禁欲主义,相反,以孔门仁学为主导的华夏文化虽具有非酒神型的文化传统,但却也

②从未否定过情欲和性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排斥“发乎情”却要求“止乎礼”,中庸追求的就是这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而这种完美人格的外化表现便是对他人隐恶扬善的宽容态度。《中庸》以舜为例,强调君子对人要隐其恶而扬其善,此处的本义并非不分原则的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是大仁义。可是,要达到这种对己慎独自律,待人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是何等的不易,“白刃可蹈,中庸难得”的感叹由此可见 ①② http:// 李泽厚《华夏美学》 一斑。

沉稳内敛而弹性的用世之道

有了慎独的自律和待人的宽容,君子便可立世,那么,该以何姿态立世?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法则或经验?《中庸》如一位睿智的长者道出了君子的用世之道,即处事沉稳而内敛的态度和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

沉稳而内敛的处事态度是《中庸》所极力推崇的。“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应当沉稳,处事不偏不倚而恰到好处,不走极端。这一说法现被许多人用来解释整个中庸之道,虽有些片面但却也反映了这种调和折中而无过无不及的理想态度的确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处事不偏不倚也并非后人误解的“骑墙主义”。骑墙者,心持两端而不定是也,而中庸所塑造的理想君子却是坚守道而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的。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无过无不及而不走极端,对世事应付自如而不偏执甚至铤而走险。与沉稳的处事态度相契,君子还应内敛。“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身穿锦绣衣服,外面还要罩件套衫,就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这好比奉行中庸的君子:怀大才而不张扬,等待才能的日渐显露。如此的含蓄而内敛,如此的澄净而脱俗,中庸总是在提醒人们在世俗、功利、喧嚣与浮躁面前,眼明心净,低调做人。

与此种态度一道构成君子用世之道的便是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种明哲保身的理论旨在处世之道上缔造一个弹性的体系,避免过度僵化而走向极端,其本质也是“君子而时中”的一种反映。此处的保身学说并非怯懦的逃避与退让,而是一种理性而反激进的眼光,也是一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洞察力。正是此种人生的弹性使得中华儒士形成了决然区别于日本死亡为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

一以贯之,他十己千的理想践行

中庸从来都不是颓废消极的,它要求君子循道而行而一以贯之,即使受挫也无怨无悔,“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同时,《中庸》还以舜为例,要求君子修大德以俟天命,并预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天生我材必有用”以激励君子选定美好的目标而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进行理想践行。它高扬“弗措”精神,倡导不成就正德决不罢休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此勇往直前的一腔热血,如此催人奋进的慷慨陈词,至此,中庸塑造的人格获得最后的丰富和发展,如果说前述中庸之道使君子沉稳老练而略乏刚健的话,此处的“弗措”精神则使其沉稳而不失雄健,老练而不失英气,如钢铁般坚硬又韧性而从容立世。

为何中庸?

数千年前的儒家经典,何以又被拙作搬上厅堂,其原因有二: 首先便是中庸正名的需要。当初儒家所推崇的最高德行如今被泼了太多的污水,中庸俨然成了“骑墙”和平庸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文明的悲哀。对于经典,不去阅览和思考便没有发言权,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只会徒增浮浅和可笑。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生阅历的积累、智慧的总结,对其理解切忌片面而望文生义。

其次,作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庸君子之道在今天仍具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在人心日益浮躁的当下社会,中庸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稳健、进取等基本原则;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不事张扬等处世态度正是医治社会弊病的良药。智者从中庸中吸取给养,不骄不躁、不偏不倚而对真理执着追求,然后便能从君子之道,成就君子之功业。

后记: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本文所指出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透过《中庸》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广博而精微的内涵与魅力,我会继续坚持不懈的参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借以提高自己。另外,本文观点偏颇之处还恳请马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①《四书五经之路—中庸全文及译文》(电子书)②《美学三书》 李泽厚 著 ③《中国思想通俗讲话》④ 百度知识库

中庸哲学论文 篇2

一、《中庸》的起源及其哲学思想所界定的基本概念

1.《中庸》著作的起源。《中庸》原本是附属于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史料记载作者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中国古代有不少后人著作假托前代名人之手的旧例,因此关于《中庸》著作的由来,在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少部分人认为,《中庸》是秦汉时代学者所编写的儒家思想著作,只是假托子思之手。不过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中庸》系子思担心其先祖孔子所遗留的学术思想随着年代久远而失传或变异,因此将孔子生前的主要思想理念加以整理汇编,并经由门人传给孟子。需要注意的是,《中庸》与许多古代典籍一样,并非仅仅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由多人共同协作、编制而成。《中庸》一书原先分为上下两篇,根据历史考证公认,上篇作者基本确定是子思,当然,其中可能也间杂有子思门人的少数叙述内容。《中庸》的下篇是则上篇的延续,其作者估计应当是子思门人,并且应该就是最终将《中庸》著作编订成书之人。从历史考证来看,该作者所处年代应当略早于孟子[2]1。

2.《中庸》哲学思想中,对“中庸”一词的概念阐述。关于《中庸》 一书所阐释的“中庸”思想,其“中庸”一词最早见载于《论语》,从传统解释来看,“中”代表着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章法有度,蕴含着一种和谐之意。而“庸”并非是平庸无能之意,一般理解为平常、 日常,含有经常之意。对于“中庸”的概念,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汉代著名大儒、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老师郑玄则解释为:“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南宋理学家朱熹对“中庸”的理解比较接近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中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从这几位古代著名学者的理解与阐述可以看出“,中庸”之意的传统解释,为平常无处不在的中正之道。在原始的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云: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在儒家思想中认为“,中庸”代表着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中庸所追求的做人修身处世的上乘境界是“至诚”。

二、《中庸》的主要哲学思想研究

1.《中庸》的天命论与天道观。《中庸》认为,“天命”决定着天下的一切变化走势,小到个人的荣辱穷通,大到国家的兴衰成败,都由“天命”来决定。在《中庸》开篇便论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思想认为,作为人来说,应当顺应天命,对天命趋势作出正确的反映,而这样的行为准则,就是“道”,就是符合“天命”规律的体现,若是偏离了这样的行为准则,就不是“道”,不符合“天命”的发展规律。

(1)古人对“天”的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天”处于近乎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对天有着极大的敬畏,把人力不可主宰、无法改变的一切都归结于天,并随之出现了天命、天意、天道等词汇, 认为从个人遭遇到国家命运,都是上天的意志与安排。在古代文化中,天既指没有特定意识而自然存在的天空、宇宙、自然,又是指传说中的神灵主宰,被看做最高等级的神,被视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古代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先秦称王,秦始皇开始称皇帝)也称为“天子”,便是意在表明自己受命于天,顺应天意的。著名的制玺美玉和氏璧上也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也是以“天” 来明确统治者的大义与权威地位[3]4。

(2)《中庸》的“天命”论。《中庸》中的天命思想,受多元化古代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与阐述。例如,根据传统宗教中的观念,天命被认为是神灵主宰的意志与命运安排。此外,天命还代表着道德法则、社会哲理等含义。孔子领悟出天人之间的关系, 认为天命下贯即为人性。子思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在这方面的思想,因而在《中庸》开篇便阐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庸》思想对“天命”的看重。此外所谓 “天命谓之性”,古人对“性”之一字,亦有多种理解。其首先可以理解为生命、性命,第二可以是指先天产生的欲望(七情六欲等),其三可以理解为本质、本性。古代文化中初始对天命的理解与诠释, 主要是个人境遇的吉凶、天下诸国大势所趋等等,基本上与人性没有太多联系。发展到西周建国初期时,周公旦在解释“天命”时, 加入以“命哲”的新内容,其中“哲”是指人的智慧,更特别专指是人的符合道德标准的智慧。周公认为,人的道德化的智慧,是由上天所命、所赋予,从而在“天命”理念中,加入了天与人的联系,并将其关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为人们修身处世提供了一条道德约束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对“天命”的理解与诠释,并未将“天命”直接归结为人性,而是理解为人对上天意志的被动接受。直到孔子时期,孔子才提出“天命”即是人性,暗喻着人性本质(道德), 决定了命运,这是一个思想上重大的突破[4]5。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以理解为人性道德等人自身的因素,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境遇的关联与体现。人的道德本性随着自身成长发展逐渐成型显现,成为一个人的为人性质,并且影响到人的行为与相应的境遇,这就使得天命与人性的合而为一。所以《中庸》 开篇便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人的道德本性决定了上天带来的命运,天命也是人性的显现,合理的本性便符合了“道”,也就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准则,而人努力去迎合“道”的特点与要求的行为,就是教化学习的过程。 孔子的这种关于人性与天命的思想,被曾子、子思、孟子一脉所继承,并在《中庸》著作中被明确记载。

(3)《中庸》的“天道”观。古人对“天”景仰膜拜,将“天”看做至高无上的存在,除了视人生境遇与天下大势为上天意志的安排、 即“天命”之外,更体悟其中发展特点,总结出个人成败与国家兴衰的根本性规律,称其为“天道”,并试图求问“天道”规律,要求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天道”要求与特点,以实现“得道”、“合道”。儒家根据对“天”的两种理解与诠释,同样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天道” 思想:其一是自然存在之天,包括宇宙、自然,提出自然之“天道”, 是提倡人们尊重大自然客观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主张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行。其二是视“天”神灵主宰,提出神灵之 “天道”,并将某些符合“天道”主张的行为特征予以规范,是为了证明某些思想行为的合理性,令其占据顺应天命的大义。同时借助“天道”的标准,实施礼教建立,教化民众,以便于国家统治。这也是儒家在古代受到封建王朝统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庸》的人性论。所谓人性,是指人的为人本质。人性包括两点范畴,一是自然范畴,二是社会范畴。所谓自然范畴的人性, 是指人有符合生物规律的生理本能,例如生物都会本能地求生避死、繁衍后代等等。自然范畴的人性,是人在自然社会中的生存条件与行为基础,代表着人作为生物的基本需求与趋向。所谓社会范畴的人性,是指人作为一种群居生物,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后天形成的、反映出人的社会面貌、表现出人的处世方式的人性。因此完整的人性,由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所统一形成,并且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的主导部分。

《中庸》所强调的“天命谓之性”当中的人性,主要指社会属性的人性,也是人的理想所建立的道德思想观念。《中庸》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主张人性天生是有善良本性的,认为率性而行、凭着善的本性行事就是符合“天道”。《中庸》这一思想源于孔子,下启孟子,也是后来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渊源由来。

摘要:《中庸》是中国古代国学著名作品,被列入古代参加科考必学的四书五经之一,尤其是在儒家学派,《中庸》更是一部核心经典,它全面阐述了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思想,并主张君子应当遵循“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并以此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最终期望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因此《中庸》之作被宋代理学家伊川先生程颐程正叔誉为“孔门传授心法”。

关键词:中庸,孔门传授心法,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朱学芳.天道·人道·修道《中庸》的教育智慧[J].高校教育管理,2009(1)

[2]迟成勇.论中庸的伦理意蕴[J].西华大学学报,2007(1)

[3]谢文郁.《中庸》君子论:困境和出路[J].文史哲,2011(4)

中庸之道是李安的成功哲学 篇3

李安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导演,也是中庸之道的实际践行者。李安的胞弟李岗形容他是《论语》中的谦谦君子,著名剧作家朱显雄在他的博文中写道:从李安导演在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再一次捧起金狮时,我看到了一种中国人的聪慧。儒雅与聪慧,我想这正是李安在那么多年传统国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化感染下逐渐融合沉淀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气质,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这种气质非但具有一定生活阅历和学识积累才能显现。

中庸两个字实在不简单,中庸之道涵义更是深刻,而要想把中庸之道践行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确实是需要大智大慧和深厚功力。在为人处事上,李安是典型的中庸主义者,他性格温润如玉、待人亲切随和;但是,就在这温厚、亲切随和的总体感觉下,有人可能还会怀疑那个温文尔雅的导演李安竟然有勇气去碰触同性恋、情色等之类大胆的题材,其实这点也恰恰体现了李安的中庸之道践行的高远境界,“做人可以很温柔,做艺术不能手软”,把做人和做艺术区别对待,两者都在各自允许的尺度内进行,不偏不倚、合情合理。

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把握,使得李安的电影总能在国际电影大奖的潜规则中总是会“出其不意”:在台湾,有许多导演拍摄过武侠电影,也曾形成过好几种武侠流派,但李安却能自成一格,不用爆烈的武打,将武侠和中国柔美的舞蹈糅合在一起,讲究绵长的韵味、唯美的画面与飘逸的招数,非常儒雅地拍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卧虎藏龙》,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4年,李安以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喜宴》勇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十几年后,同样是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李安在心境和处理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部与众不同的《断背山》,超越了前人的同类题材电影,再次捧起奥斯卡金奖;到今天的《色·戒》,抗日题材的影片本身的卖点不是很多,但是李安却能把它上升到了哲思和文化、人性的高度,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呈现出来,所以张艺谋等七位“苛刻”的评委才会将金狮奖评定给他。

坚持,一直是李安恪守中庸之道的主线。对于李安,陆川曾说:“最令人折服的是他一直在坚持拍片。”陈可辛的观点几乎是另外一种表述的重复:“李安能有今天在好莱坞的地位,与他隐忍与坚持的个性不无关系,他付出了二十几年在那里熬。”李安之所以能在华人导演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他的综合素质,他的视野、学识,也在于他的生活方式。他既未生活在高处,用俯视的态度去看待世间的芸芸众生,飘然又浮夸;也没有为了悦人耳目,就创作一些只追求效果而毫无内涵的场景油画,娇柔而造作。他拍得很清楚,活得也很明白。

所谓中庸者,能屈能伸,退能守得家庭和谐幸福,进能事业有成、名满天下。这一点,李安是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棒。在美国等待的6年时间里,李安虽然心里像油煎一样,但是,他也没虚度和荒废这6年的时光:他做得一手好菜,把儿子带得服服贴贴,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他和妻子用包容、理解和爱维系了一个稳固的家庭。所以当汤唯在大众场合上演为李安拉拉链的暧昧场面时,也没有媒体会怀疑李安对家庭的忠贞和对妻子的爱,而仅仅是在这个无风都会起浪的娱乐圈内泛起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已。

在这6年的时间里,李安耐住了寂寞,在寂寞中他逐渐培育出对家庭、人生、伦理、情感等的深刻见解与认识,在寂寞中他也逐渐培养出了平平淡淡的朴实心态以及对电影的独到理解。在今天风风火火、吵吵闹闹的影视圈里,这种与众不同的淡泊宁静的心态更是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后来,李安拿到国际大奖之后,他曾认真地说:“其实我现在就是在拿银行里的利息,积蓄都是在这6年里存下来的。”

李安还是一个谦逊的老师,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他举起小金人为中国导演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全程用中文发表感言!他表示,他虽然拍的是英文电影,但思路是很中国的,因为他的背景是很中国的。不忘民族之本,这是一个优秀导演的高尚气节。可以这么说,李安作为华人在美国电影界所取得的成就,不能说是绝后的,但绝对是空前的,李安的成就是全球华人的骄傲和自豪。

李安中庸之道的成功哲学告诉我们,中庸融汇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坚持、隐忍、包容、谦虚、创新、淡泊、气节……这些优秀的品质给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学会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做到不偏不倚,合乎情理。真切希望人们在理解李安电影的同时,也能认识和吸收到这位高尚的导演的优秀品质。

中庸哲学论文 篇4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但是,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一破,则“中庸”不难解矣。骑墙,就是心持两端而不定的意思,而人家程子却说“不易之谓庸”,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根本道理上坚持不变才能叫做“庸”。按照他的解释,所谓中庸,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道),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这哪里有一点点“首尾两端、骑墙观望”的意思啊?后人对“中庸”的误解,并非无中生有,考之《中庸章句》全文,孔子以及其后来的门徒的言论,大概就是误解的根源,比如孔子说: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俺就“不如守中”了,守在中间,不偏不倚,不就是有点“骑墙”的嫌疑么?由此产生了我的第二个怀疑:《中庸》的许多内容多是后人乱加的。按照古人记载,今天所说的儒家的“五经”(古代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包括《礼记》,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而《中庸》原来就是《礼记》中的一章,到宋朝,统治者才将它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说《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

读《礼记。中庸》有感 篇5

会昌小学 五(7)班余佳韵

中国是个千年古国。世界上四大古国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文化传承没有隔断的国家。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也数不胜数:《论语》、《大学》、《中庸》……可谓是夫源远者流长,根生者枝茂!

《礼记·中庸》是一部儒学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学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这部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回味无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正是如此,也确实不错。明代的“土木之变”后,明朝皇帝明英宗被俘虏,群龙无首,整个北京城上空弥漫着恐怖的氛围,许多大臣都要迁都以躲避即将到来的灾难。这时,于谦站了出来,说:“我们不该丢下京城,我们要齐心保卫北京城!”于是,于谦就着手整治军队、收敛败军、招募民兵、打造器械盔甲、聚集兵粮……在于谦有条不紊的指挥与准备下,军队士气上升,兵粮充足,北京城城防加固,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后,主动出击,打败了瓦刺军,一雪前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文中在大臣们提出迁都的建议之后,于谦站出来反对,也细心的准备好了一切,最终打败了敌人。恰恰相反,于谦虽然站出来反对了,但是没有准备行动,纸上谈兵,那么明朝的后果是什么呢?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准备不当,有可能一个整体的命运会被你摧毁。比如,在一次接力赛中,你的队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到你那里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准备好,给大家拖了后腿。这时你会都么得懊悔啊!大家的努力就这样毁于一旦,留在自己心中的却只是后悔!而你有可能会想:如果我准备好了,结局是否会被逆转?那我收获的不是满满的自豪和喜悦吗?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一次的期中考试期间,我明明知道了要考试,可是心里就想:这些考试的基本题目我都掌握好了,不用复习也可以,作文也写的挺好的,不用再度去复习,反正考的都是书上的,而且只要我用上好词好句、把开头和结尾写好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去看作文书,至于数学嘛,只要细心不要把题目算错,把公式背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英语只要背就行了,不要太复杂。心里想着这些,我就拿起一本漫画书看了起来,一连好几天的都是这样。直到期中考试那天,题目才让我大吃一惊,有些题都没接触过,怎么做啊!我心里想:管他三七二十一,随便填个自己觉得可靠的答案就行了。做完了艰难的第一题后,作文可是也让我吃惊,是一个根本没有写过的,我心里就慌了,只好跟着要求胡乱写了一通。最后发下试卷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预料中的那么好。我非常后悔,真希望时间倒流啊!可惜,一切都挽救不回来了,都怪我没有准备好!

我反复的去琢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才发现,其实只要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去努力奋斗,成功保准是十拿九稳!

再读《中庸》有感 篇6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中庸》伦理思想探析 篇7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

《中庸》开篇便明确“天命之谓性”, 即人之性是自然而然的, 是人生而有之的自然特质。性是天命所赋予的, 没有天就没有性, 天没有善恶, 人自然没有善恶, 或者说善恶同时存在于人性之中, 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人性同时包含着善恶的种子, 善与恶是相互交融的。对于中庸的“中”字, 对于《中庸》的中字, 程颐解释到, “不偏之谓中”, 朱子解释到, “中者,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中庸》对人性的看法并不全然否定人的天赋之性, 相反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认为要做到“中”离不开人的天赋之性, 或未教化的一面。《中庸》所强调的是把这种原始性进行中和。《中庸》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于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在与告子的辩论中讲到:“人之性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并认为人性有善之四端:“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由此四心, 分别发端出“仁、义、礼、智”。荀子认为, 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 凡是人都是“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他还说:“人性之恶, 其善者伪也”。要克服这种天生的性恶, 就需要化性而起伪, 认为善是人为的, 要靠后天人的努力, 即用礼来约束自己才能达到善。可见, 《中庸》对人性的观点并没有像孟子和荀子那样去独断对人性进行定性, 但是也有其共同的观点, 那就是人性需要教化, 需要受到礼的约束。

《中庸》的人性论是对孔子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又和《礼记》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一致。孔子说:“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认为人性是相接近的, 是教化学习使人性相去甚远。孔子没说人性是善或恶, 他把人性看作一种自然的状态, 从而强调了学习“礼”, 接受教化的重要性, 进行去达到“仁”的境界。《礼记》又说:“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这里的“静”就是指一种自然的状态, 关键是感于物而动, “如何动”的问题。《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是人生而具有的特质, “喜怒哀乐之未发”很明显就是“人生而静”的表述。“感于物而动, , 性之欲也”指的就是“喜怒哀乐”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这些都是人的天赋之性, 由于后天的教化程度而变得不同。“中节”就是对人的天赋之性的一种约束, 这种约束就是教化的结果, 就是一种道德标准, 这个标准就解决了“如何动”的问题。

二、对人性的改造

《中庸》把人性看作一种自然的状态, 这种自然状态对人来说是陌生的和恐怖的。因此, 人作为道德主体, 从内在发展的必要性上, 要去认识天命, 从而对人性有所把握。对人性的发展, 《中庸》强调了道德主体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去建立价值世界, 由内在投射出外在, 即“率性之谓道”。如何“率性”?这就要靠“道”。何谓“道”, 即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 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提倡中行, 反对狂狷。他还认为要真正做到“中庸之道”是非常难的, 他说“天下国家可均也, 爵禄可辞也, 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国家可以治理, 官爵俸禄都可以辞掉, 利刃都可以去踩, 中庸却很难做到。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子曰:“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子思也认为:“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 要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其次, 实现中庸之道是一个过程, 需要道德主体不断去反省自身, 不断建立巩固道德原则, 使自己的行为无限趋近于中庸之道。可见, 中庸是一种至德, 它统率着人的天赋之性, 坚守中庸之道, 人就是不断向善, 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精典修养历程。

《中庸》强调道德主体的重要性, 认为应当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去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 从而实现对人性的改造, 即知天、知性、尽性。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 “《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是以逆觉以显性体之本。这里的“逆觉”靠的就是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也就是中庸所谓的“率性”。

值得指出的是《中庸》所强调的“率性”, 是一种主体体验的进路, 与康德完全排斥感情性与经验性是不同的。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纯粹的, 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 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 他认为, “任何其他单纯以经验原则为依据的规范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然而它既使有极小一部分甚至一个念头是出于经验的话也是一个实践原则, 永远不能称之为道德规律。”而《中庸》所谓“率性”是与经验和生命分不开的, 是通过主体对天命、生命的不断认知和体悟从而达到的中庸的境界。《中庸》:“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这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三、对中庸之道的践行

孔子一再感叹中庸之道难以实现, 但并没有提出如何修养和践行中庸之道。子思则着重探讨了“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这一重要问题, 并提出“修道之谓教”的思想。那么, “如何修道, 教化的关键是什么呢”?子思提出了“诚”的概念, 认为修道接受教化, 达到中庸之道的途径就是达到“诚”。“中庸”是至德, 而“诚”是达到“中庸”的手段;“中庸”是道德实践的范畴, “诚”是道德修养的范畴。那么什么是“诚”, 如何达到“诚”呢?

首先, 至诚无息。天道的生生不息是儒家通义, 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易传》,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对天命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要做到“诚”就必须认识“天”, 《中庸》:“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诚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也。”诚者要实现天与人的沟通, 使天道与人道达成一致,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庸》讲到“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 久则征,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 所以载物也;……其为物不二, 则其生物不测”。这是就道体本身讲, 然后接下来:“天地之道, ……及其不测, 鼋鼍蛟龙鱼鳖生焉, 货财殖焉。”这是讲的是自然界。再下面:“诗云:维天之命, 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 纯亦不已。”讲的是人道与天道的一致。这一段构成严整的结构, 先就道体上讲至诚无息, 然后讲其在自然界显现出的生物不测, 最后讲文王仁德与道体的相通。使道体既具有自然意味, 又同时具有道德意味, 体现出二者之间的一体贯通。

其次, 至诚如神。《中庸》:“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祸福将至, 善, 必先知之, 不善, 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至诚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境界还需尽性。《中庸》:“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那么如何尽性呢?《中庸》强调:“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可见, 要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最后, 《中庸》强调要达到至诚不仅要成己而且要成物, “诚者, 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蕴涵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再次, 实现中庸之道发乎微。《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 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强调君子时时刻刻要以高水平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中庸》还讲到:“君子之道, 辟如行远, 必自迩;辟如登高, 必自卑。”要实现中庸之道, 一定不能急躁, 需从一点一滴做起。而在现实的具体生活中, 《中庸》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素宝贵, 行乎富贵;……反求诸其身。”并结合孔子慎独、忠恕之道和仁的思想进一步实现中庸之道。

《中庸》关于人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天命的认识之上的, 这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对天命和人性的认识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而对中庸之道的践行是道德主体对建构起的价值世界的外射, 在些基础上又反过来丰富了对天命和人性的认识, 构成了一个天人互动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永胜.中庸伦理思想新探[J].齐鲁学刊, 1998 (06) :79-84.

[2]崔秀军.《中庸》人性论研究[D].湘潭大学, 2011.

金庸:养生讲究中庸 篇8

心平气和,讲究中庸之道

金庸讲究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份顺其自然的心态。他说,小说《天龙八部》表达了我对人生的部分看法。我们中国人认为,虽然死不可避免,但生时应该过得好好的,应该心平气和地帮助别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种人生观做指导,金庸做到了万事不强求,能有所作为当然好,不能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寻求内心的闲适。

对于养生保健,金庸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我的身体一向很好,但并非像有的媒体吹得那样功夫了得;1995年,我在香港的家中突发心脏病,院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使我转危为安。朋友们闻讯都到医院来看望我。让我深感真情的可贵。我的心肌虽然坏死了16%,心中的温暖却因此增加了160%。

情志养生,“八风”吹不动

曾经有人在报刊上对金庸的小说进行嘲讽,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会大动肝火,但事实上恰恰相反,金庸并未拍案而起,而是向媒体发表了一封温和的公开信。信中说,上天待我已经太好了。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尔被人骂几句并没什么。话说得泰然自得。其实这算得上是情志养生的至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就是要具有“八风吹不动”的心理素质。并且,金庸对“八风吹不动”还做了解释,说·“佛家的‘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讽、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谩骂是‘讽’,痛苦是‘苦’,快乐是‘乐’。先哲教导说,人应当修养到遇上‘八风’中任何‘一风’时都不为所动,这才算是修养的成功。我要朝这个境界不断努力,就不会被气出病来。”

金大侠一直羡慕“且自逍遥没人管”的归隐生活,他在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悄然隐退,还将自己辛苦创办的《明报》的股权出售,足显其豁达与大度。对于别人的非议,他说,无官一身轻,逍遥自在没人管是人生一大乐事,而过安静平淡的日子最幸福。

适当运动,轻松的心情

《中庸》拼音版 篇9

dìyīzhāng第一章

tiānmìngzhīwèixìng

lǜxìngzhīwèidào

xiūdàozhīwèijiào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dàoyězhěbùkěxū

líyě

fēidàoyě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shìgùjūnzǐ

jièshènhū

qísuǒbùdǔ

kǒngjù

qísuǒbù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wénmòjiànhūyǐn

mòxiǎnhūwēi

gùjūn

zǐshènqídúyě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xǐnù

āi

lèzhīwèi

wèizhīzhōng

ér

ji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zhōngjiéwèizhīhé

zhōngyě

zhě

tiānxiàzhī

dàběnyě

héyě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zhětiānxiàzhīdádàoyě

zhìzhōnghé

tiān

dìwèiyān

wànwù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yùyān育焉。

yòudìyīzhāng

shùsuǒchuánzhī

lìyán

shǒu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míngdàozhīběnyuánchūyútiān

ér

bùkě

qíshítǐ

bèi

jǐ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érbùkělícìyáncúnyǎngxǐngcházhīyào

zhōngyánshèngshéngōnghuà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zhījígàiyùxuézhěyú

fǎnqiúzhūshēnér

zìdézhī

yǐ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qùwèiwàiyòuzhīsī

érchōngqíběnránzhīshàn

yángshìsuǒwèi

yì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

Page 1 of 20 piānzhītǐyàoshìyěqíxiàshízhānggàizǐsīyǐnfūzǐzhīyán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yǐzhōngcǐzhāngzhī

yì以终此章之义。

dìèrzhāng第二章

zhòngníyuē

jūn

zhōngyōng

xiǎorén

fǎnzhōngyōng

jūn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zǐzhīzhōngyōngyě

jūn

ér

shízhōng

xiǎorénzhīzhōngyōngyě

xiǎo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rénérwújìdànyě人而无忌惮也。‛

dìsānzhāng

yuē

zhōngyōngqízhìyǐ

mínxiǎnnéngjiǔ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yǐ矣。‛

dìsìzhāng第四章

zǐyuē

dàozhī

bùxíngyě

wǒzhīzhī

zhīzhěguò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zhīyúzhěbùjíyě

dàozhī

bùmíngyě

wǒzhīzhī

xián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zhěguòzhībúxiàozhěbù

jíyě

rénmòbùyǐnshíyě

xiǎnnéng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zhīwèiyě知味也。‛

dìwǔzhāng

yuē

dào

qíbùxíngyǐ

fū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Page 2 of 20 dìliùzhāngzǐyuēshùnqídàzhīyěyǔshùnhǎowènyǐ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hǎocháěryányǐn

è

éryángshàn

zhíqíliǎngduān

yòngqízhōngyú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mínqísīyǐwéishùnhū民。其斯以为舜乎!‛

dìqīzhāng第七章

zǐyuē

rén

jiēyuē

zhī

ér

nàzhūgǔhuò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xiànjǐngzhīzhōngér

mòzhīzhī

pìyě

rén

jiēyuē

zh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zéhūzhōngyōngér

bùnéngqī

yuèshǒuyě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dìbāzhāng

yuē

huízhīwéirén

zéhūzhōngyōng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déyìshànzéquánquánfúyīng

ér

fúshīzhī

y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dìjiǔzhāng第九章

zǐyuē

tiānxiàguójiā

jūn

juélù

cí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yěbáirènkědǎoyě

zhōngyōngbùkěnéngyě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dìshízhāng第十章

zǐlùwènqiáng

yuē

nánfāngzhīqiángyǔ

běifāngzhī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qiángyǔyìérqiángyǔ

mòróu

jiào

bùbàowúdào

nánfāng强与,抑而强与?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

Page 3 of 20 zhīqiángyějūnzǐjūzhīrènjīngésǐérbùyànběifāng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zhīqiángyěérqiángzhě

zhī

gùjūn

héér

bùliú

qiángzāi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jiǎozhōnglìérbù

qiángzāijiǎo

guóyǒudào

bùbiànsàiyān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qiángzāijiǎoguówúdào

zhìsǐ

bùbiàn

qiángzāijiǎo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dìshíyìzhāng第十一章

zǐyuē

sùyǐn

xíngguài

hòushìyǒushùyān

wúfú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wéizhīyǐjūnzǐ

zūndào

érxíng

bàn

ér

fèi

wúfúnéngyǐ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yǐjūnzǐyīhūzhōngyōng

gānshìbújiànzhī

ér

bùhuǐ

wéishèng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zhěnéngzhī者能之。‛

dìshíèrzhāng第十二章

jūnzǐzhīdào

fèi

ér

yǐn

fùzhī

zhī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yānjíqízhìyě

suīshèngrén

yìyǒusuǒbùzhīyān

fùzhī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búxiàokěyǐnéngxíngyān

qízhìyě

suīshèngrén

yìyǒusuǒ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suǒbùnéngyāntiān

dìzhī

dàyě

rényóuyǒusuǒhàn

gùjūn

zǐ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yǔdàtiānxiàmònéngzǎiyān

yǔxiǎo

tiānxiàmònéngpòyān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Page 4 of 20 shīyúnyuānfēilìtiānyúyuèyúyuānyánqíshàngxiàchá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yějūnzǐzhīdào

zàoduānhū

qízhìyě

cháhū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tiāndì天地。

yòudìshíèrzhāng

zhīyán

gài

yǐshēnmíngshǒuzhāng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dàobùkělízhīyìyě

qíxiàbāzhāng

záyǐnkǒngzǐ

zhīyán

yǐ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míngzhī明之。

dìshísānzhāng第十三章

zǐyuēdàobùyuǎnrén

rénzhīwéidào

éryuǎnrén

bùkě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yǐwéidàoshīyún

fákē

fákē

qízébùyuǎn

zhí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kēyǐfákēnìér

shìzhī

yóu

wéiyuǎn

gùjūn

rén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zhìréngǎiérzhǐ

zhōngshùwéidàobùyuǎn

shīzhū

ér

bùyuàn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yìwùshīyúrén

jūn

zhīdào

qiūwèinéngyìyān

suǒqiú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hūzǐyǐshìfù

wèinéngyě

suǒqiúhūchén

shìjūn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wèinéngyěsuǒqiúhū

shìxiōng

wèinéngyě

suǒqiúhū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péngyǒuxiānshīzhī

wèinéngyě

yōngdézhīxíng

yōngyánzhī

jǐn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Page 5 of 20 yǒusuǒbùzúbùgǎnbùmiǎnyǒuyúbùgǎnjìnyángùxíng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xínggùyánjūnzǐ

húbùzàozào

ěr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dìshísìzhāng第十四章

jūnzǐsùqíwèi

érxíng

bùyuànhū

qíwài

fùgu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xínghūfùguìshùpínjiàn

xínghū

pínjiàn

yídí

xínghū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yídísùhuànnàn

xínghūhuànnàn

jūn

wúbā

ér

zìdé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yānzàishàngwèi

bùlíngxià

zàixiàwèi

bùyuánshàng

zhèngjǐ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érbùqiúyúrén

zéwúyuànshàngbùyuàntiān

xiàbùyóurén

gù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jūnzǐjūyìyǐqímìng

xiǎorénxíngxiǎnyǐ

jiǎoxīn

yuē

shè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子曰:‚射yǒusìhūjūnzǐ

shīzhūzhènggǔ

fǎnqiúzhū

qíshēn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dìshíwǔzhāng第十五章

jūnzǐzhīdào

pìrúxíngyuǎnbìzìěr

pìrúdēnggāo

bì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zìbēishīyuē

hǎohé

rúgǔ

sèqín

xiōngdì

jì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xīhélèqiědān

yíěr

shìjiā

ěr

qītǎng

yuē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fùmǔqíshùnyǐ

hū‚父母其顺矣乎。‛

Page 6 of 20 dìshíliùzhāng第十六章

zǐyuē

guǐshénzhīwéidéqíshèngyǐ

shìzhī

ér

fú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jiàntīngzhīérfúwén

wùér

bùkě

shǐtiānxiàzhīrén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qímíngshèngfúyǐchéngjì

yángyánghū

rúzài

qíshàng

r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zàiqízuǒyòushīyuē

shénzhī

bùkě

shěn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kěshèsīfū

wēizhīxiǎn

chéngzhī

bùkěyǎn

fū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dìshíqīzhāng第十七章

zǐyuēshùnqídàxiàoyě

déwéishèngrén

zūnwéitiān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zǐfùyǒusìhǎizhīnèi

zōngmiàoxiǎngzhī

sūnbǎozhī

gù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dàdébìděiqíwèi

bìděi

qílù

bìděi

qímíng

bìděi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qíshòugùtiānzhīshēngwùbìyīn

qícái

ér

dǔyān

gùzāizhěpéi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zhīqīngzhěfùzhī

shīyuē

jiā

lèjūn

xiànxiànlìngdé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yímínyírénshòulù

yútiān

bǎoyòumìngzhī

zìtiānshēnzhī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gùdàdézhěbìshòumìng故大德者必受命。‛

dìshíbāzhāng第十八章

Page 7 of 20 zǐyuēwúyōuzhěqíwéiwénwánghūyǐwángjìwéi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fùyǐwǔwángwéi

fùzuòzhī

shùzhī

wǔwángzuǎndà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wángwángjìwénwángzhī

yīróngyī

ér

yǒutiānxià

shēn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bùshītiānxiàzhīxiǎnmíng

zūnwéitiān

fùyǒu

sìhǎizhīnèi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zōngmiàoxiǎngzhīzǐ

sūnbǎozhī

wǔwángmòshòumìng

zhōugōngchéngwén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wǔzhīdézhuīwángdà

wángjì

shàngsìxiāngōngyǐ

tiān

zhī

lǐ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sīlǐyědáhūzhūhóudài

fu

jíshìshùrén

fùwéidài

fu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zǐwéishìzàngyǐ

dài

fu

shì

fùwéishì

wéidài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fuzàngyǐshì

dài

fu

zhīsàng

dáhū

dài

fu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sānniánzhīsàngdáhūtiān

fùmǔzhīsàng

wúguìjiàn

yì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yě也。‛

dìshíjiǔzhāng第十九章

zǐyuē

wǔwáng

zhōugōng

qídáxiàoyǐ

fūxiào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zhěshànjìrénzhīzhì

shànshùrénzhīshìzhěyě

chūnqiū

xiū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qízǔmiàochénqízōngqì

shèqíchángyī

jiàn

qíshíshí

zōng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

Page 8 of 20 miàozhīlǐsuǒyǐxùzhāomùyěxùjuésuǒyǐbiànguìjiànyě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xùshìsuǒyǐbiànxiányě

lǚchóuxiàwéishàng

suǒyǐ

dájiànyě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yànmáosuǒyǐxùchǐyě

jiànqíwèi

xíngqílǐ

zòuqílè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jìngqísuǒzūnài

qísuǒqīn

shìsǐ

rúshìshēng

shìwángrúshì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cúnxiàozhīzhìyě

jiāoshèzhī

suǒyǐ

shìshàngdìyě

zōng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miàozhīlǐsuǒyǐ

sìhū

qíxiānyě

mínghūjiāoshèzhī

dān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chángzhīyìzhìguóqírúshìzhūzhǎnghū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dìèrshízhāng第二十章

āigōngwènzhèng

yuē

wénwǔzhīzhèng

bùzàifāngcè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qíréncúnzéqízhèngjǔ

qírénwáng

zéqízhèngxī

réndào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mǐnzhèngdìdàomǐnshù

fūzhèngyě

zhě

gùwéizhèng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zàirénqǔrényǐshēn

xiūshēnyǐ

dào

xiūdào

rén

rénzhě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rényěqīnqinwéidà

yìzhě

yíyě

zūnxiánwéidà

qīn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qinzhīshāzūnxiánzhīděng

suǒshēngyě

zàixiàwèi

bùhu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hūshàngmínbùkě

déér

zhìyǐ

gùjūn

bùkě

bùxiū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

Page 9 of 20 shēnsīxiūshēnbùkěyǐbùshìqīnsīshìqīnbùkěyǐ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bùzhīrénsīzhīrén

bùkě

bùzhītiān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tiānxiàzhīdádàowǔ

suǒ

yǐxíngzhīzhěsān

yuē

jūnchén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yěfùzǐyě

kūn

dìyě

péngyǒuzhījiāoyě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wǔzhětiānxiàzhī

dádàoyě

zhī

rén

yǒngsānzhě

tiānxià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zhīdádéyěsuǒ

yǐxíngzhīzhě

yìyě

huòshēngér

zhīzhī

huò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xuéérzhīzhīhuòkùn

ér

zhīzhī

qízhīzhī

yìyě

huò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ānérxíngzhīhuòlì

érxíngzhī

huòmiǎnqiángérxíngzhī

qí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chénggōng成功,一也。

zǐyuē

hǎoxuéjìn

hūzhī

lìxíngjìn

rén

zhīchǐyìyě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jìnhūyǒngzhīsī

sānzhě

zézhīsuǒyǐ

xiūshēn

zhīsuǒyǐ

xiū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shēnzézhīsuǒyǐzhìrén

zhīsuǒyǐzhìrén

zézhīsuǒyǐzhì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tiānxiàguójiāyǐ天下国家矣。‛

fánwéitiānxiàguójiāyǒujiǔjīng

yuē

xiūshēnyě

zūnxián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yěqīnqinyě

jìngdàchényě

qúnchényě

shùmínyě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Page 10 of 20 láibǎigōngyěróuyuǎnrényěhuáizhūhóuyěxiūshēnzédào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lìzūnxiánzébúhuò

qīnqin

zézhū

fùkūn

dìbùyuàn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jìngdàchénzébùxuàn

qúnchén

zéshìzhībào

tǐzhòng

zǐ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shùmínzébǎixìngquàn

lái

bǎigōng

zécáiyòngzú

róuyuǎnrén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zésìfāngguīzhī

huáizhūhóu

zétiānxiàwèizhī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qímíngshèngfú

fēi

bùdòng

suǒ

xiūshēnyě

qùchán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yuǎnsèjiànhuòér

guìdé

suǒ

yǐquànxiányě

zūn

qíwèi

zhòng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qílùtóngqíhàowù

suǒ

yǐquànqīnqin

guānshèngrènshǐ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suǒyǐquàndàchényě

zhōngxìnzhònglù

suǒ

yǐquànshìyě

shíshǐ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bóliǎnsuǒyǐquànbǎixìngyě

rìshěngyuèshì

jìbǐngchēngshì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suǒyǐquànbǎigōngyě

sòngwǎngyínglái

jiāshànérguānbùnéngsuǒ

yǐ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róuyuǎnrényějìjuéshì

fèiguó

zhìluànchíwēi

cháopìn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yǐshíhòuwǎngér

bólái

suǒ

yǐhuáizhūhóuyě

fánwéitiānxià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guójiāyǒujiǔjīng

suǒ

yǐxíngzhīzhě

yìyě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Page 11 of 20 fánshìyùzélìbùyùzéfèiyánqiándìngzéb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hēshìqiándìng

zébùkùn

xíngqiándìng

zébùjiù

dàoqián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dìngzébùqióng定,则不穷。

zàixiàwèibùhuòhūshàng

mínbùkě

déér

zhìyǐ

huòhū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shàngyǒudàobùxìn

hūpéngyǒu

bùhuòhūshàngyǐ

xìn

hūpéngyǒu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yǒudàobùshùnhū

qīn

bùxìn

hūpéngyǒu

shùnhū

qīnyǒudào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fǎnzhěshēnbùchéng

bùshùnhū

qīn

chéngshēnyǒudào

bùmínghū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shànbùchénghūshēnyǐ善,不诚乎身矣。

chéngzhětiānzhīdàoyě

chéngzhīzhě

rénzhīdàoyě

chéng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zhěbùmiǎnérzhōngbù

ér

cōngróngzhōngdào

shèngrén

yě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chéngzhīzhězéshànér

gùzhízhīzhěyě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óxuézhī

shěnwènzhī

shènsī

zhīmíngbiànzhī

dǔxíngzh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yǒufúxuéxuézhī

fúnéng

fúcuòyě

yǒu

fúwèn

wènzhī

fú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zhīfúcuòyě

yǒu

zhī

fúcuòyě

yǒu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fúbiànbiànzhīfúmíng

fúcuòyě

yǒu

fúxíng

xíngzhī

fúdǔ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Page 12 of 20 fúcuòyěrényìnéngzhījǐbǎizhīrénshínéngzhījǐqiān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zhīguǒnéngcǐdào

suī

bìmíng

suīróu

bìqiáng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dìèrshíyìzhāng

zìchéngmíng

wèizhīxìng

zìmíngchéngwèizhī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jiàochéngzémíngyǐ

míngzéchéngyǐ

yòu

dìèr

shíyìzhāng

zǐ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右第二十一章。子sīchéngshàngzhāngfū

tiāndàoréndàozhī

ér

lìyányě

zì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cǐyǐxiàshíèrzhāng

jiē

zhīyán

fǎn

fùtuīmíngcǐzhāng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zhīyì之意。

dìèrshíèrzhāng第二十二章

wéitiānxiàzhìchéngwéinéngjìn

qíxìng

néngjìn

qíxìng

zénéng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jìnrénzhīxìngnéngjìnrénzhīxìng

zénéngjìn

wùzhīxìng

néngjìn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wùzhīxìngzékě

zàntiān

dìzhīhuàyù

zàntiān

dìzhī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huàyùzékěyǐ

yǔtiān

dìcān

yǐ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dìèrshísānzhāng

qícìzhìqǔ

qǔnéngyǒuchéng

chéngzé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xíngxíngzézhù

zhùzémíng

míngzédòng

dòngzébiàn

biànzé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huàwéitiānxiàzhìchéngwéinénghuà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Page 13 of 20 dìèrshísìzhāngzhìchéngzhīdàokěyǐqiánzhīguójiājiāng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xīngbìyǒuzhēnxiáng

guójiājiāngwáng

bìyǒuyāoniè

jiànhū

shī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guīdònghūsìtǐ

huòfújiāngzhì

shànbìxiānzhīzhī

búshàn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bìxiānzhīzhīgùzhìchéngrúshén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dìèrshíwǔzhāng第二十五章

chéngzhězìchéngyě

ér

dào

zìdàoyě

chéngzhě

wùzhīzhōng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shǐbùchéngwúwù

shìgùjūn

zǐchéngzhīwéiguì

chéngzhě

fēi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zìchéngjǐéryǐyě

suǒ

yǐchéngwùyě

chéngjǐ

rén

chéngwù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zhīyěxìngzhīdéyě

héwàinèizhīdàoyě

gùshícuòzhī

yí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yě也。

dìèrshíliùzhāng第二十六章

gùzhìchéngwúxī

zéjiǔ

jiǔ

zézhǐ

zhǐ

zéyōu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yuǎnyōuyuǎnzébóhòu

bóhòu

zégāomíng

bóhòu

suǒ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yǐzǎiwùyěgāomíng

suǒ

fùwùyě

yōujiǔ

suǒ

yǐchéng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

Page 14 of 20 wùyěbóhòupèidìgāomíngpèitiānyōujiǔwújiāng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rúcǐzhěbújiàn

érzhāng

bùdòngérbiàn

wúwéi

érchéng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tiāndìzhīdào

yìyán

ér

jìn

qíwéiwùbù

èr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zéqíshēngwùbúcè

tiān

dìzhīdào

bóyě

hòuyě

gāoyě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míngyěyōuyě

jiǔ

jīn

tiān

sīzhāozhāozhīduō

qí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wúqióngyěrìyuèxīngchénxìyān

wànwùfùyān

jīn

dìyì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cuōtǔzhīduōjí

qíguǎnghòuzǎihuáyuèér

bùzhòng

zhènhéhǎi

ér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bùxièwànwùzǎiyān

jīn

fūshānyìjuànshízhīduō

qíguǎng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dàcǎomùshēngzhī

qínshòujū

zhī

bǎozàngxīngyān

jīn

fūshuǐ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yìsháozhīduōjí

qíbúcè

yuán

tuó

jiāo

lóng

yú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biēshēngyānhuòcáizhíyān鳖生焉,货财殖焉。

shīyúnwéitiānzhīmìng

yúmùbù

gàiyuē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tiānzhīsuǒyǐwéitiānyě

yúhū

bùxiǎn

wénwángzhī

dézhī‚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chúngàiyuē

wénwángzhīsuǒ

wéiwényě

chúnyìbù

yǐ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dìèrshíqīzhāng第二十七章

Page 15 of 20 dàzāishèngrénzhīdàoyángyánghūfāyùwànwùjùnjí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yútiānyōuyōudàzāi

yísānbǎiwēi

yísānqiān

dài

qírén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érhòuxínggùyuē

gǒubùzhìdé

zhìdàobùníngyān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gùjūnzǐzūndéxìng

ér

dàowènxué

zhìguǎngdà

ér

jìnjīngwēi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jígāomíngérdàozhōngyōng

wēngù

ér

zhīxīn

dūnhòu

yǐchóng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lǐshìgùjūshàngbùjiāo

wéixiàbùbèi

guóyǒudào

qíyán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zúyǐxīngguówúdào

qímòzú

yǐróng

shīyuē

jìmíng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qiězhéyǐbǎoqíshēn

qícǐ

zhīwèiyǔ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dìèrshíbāzhāng第二十八章

zǐyuē

ér

hǎo

zìyòng

jiàn

ér

hǎo

zìzhuān

shēnghū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jīnzhīshìfǎngǔ

zhīdào

zhězāi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fēitiānzǐbù

bùzhìdù

bùkǎowén

jīntiānxià

jíqíshēnzhěyě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chētóngguǐshūtóngwén

xíngtónglún

suīyǒu

qíwèi

gǒuwúq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débùgǎnzuòlǐ

lèyān

suīyǒu

qídé

gǒuwúqíwèi

yì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bùgǎnzuòlǐlèyān不敢作礼乐焉。

Page 16 of 20 zǐyuēwúshuōxiàlǐqǐbùzúzhǐyěwúxuéyīn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lǐyǒusòngcúnyān

wúxuézhōulǐ

jīnyòngzhī

wúcóngzhōu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dìèrshíjiǔzhāng第二十九章

wángtiānxiàyǒusānzhòngyān

qíguǎguòyǐ

shàngyānzhěsuī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shànwúzhǐwúzhǐ

bùxìn

bùxìn

mínfúcóng

xiàyān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zhěsuīshànbùzūn

bùzūn

bùxìn

bùxìn

mínfúcóng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gùjūnzǐzhīdào

běnzhūshēn

zhǐzhūshùmín

kǎozhūsānwángér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bùmiàojiànzhūtiān

dìér

bùbèi

zhìzhūguǐshénér

wúyí

bǎi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shìyǐqíshèngrénér

bùgǎn

zhìguǐshénér

wúyí

zhītiānyě世以俟圣人而不感。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bǎishìyǐqíshèngrén

ér

bùgǎn

zhīrén

shìgùjūn

zǐdòngér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shìwéitiānxiàdào

xíngér

shìwéitiānxiàfǎ

yán

ér

shìwéitiānxià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zéyuǎnzhīzéyǒuwàng

jìn

zhī

zébùyàn

shīyuē

zài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bǐwúèzàicǐ

wúshè

shùjǐ

sùyè

yǐyǒngzhōngyù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jūnzǐwèiyǒubùrú

ér

zǎoyǒuyùyútiānxiàzhěyě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dìsānshízhāng第三十章

Page 17 of 20 zhòngnízǔshùyáoshùnxiànzhāngwénwǔlǜtiānshíxiàxí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shuǐtǔpìrútiān

dìzhīwúbùchízǎi

wúbùfùchóu

pìrú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sìshízhīcuòxíng

rìyuèzhīdàimíng

wànwùbìngyù

ér

bùxiāng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hàidàobìngxíngér

bùxiāngbèi

xiǎodéchuānliú

dàdé

tiān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此天dìzhīsuǒyǐwéidàyě地之所以为大也。

dìsānshíyìzhāng第三十一章

wéitiānxiàzhìshèng

wéinéngcōng

míng

ruìzhī

yǒu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línyěkuānyù

wēn

róu

yǒuróngyě

qiáng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gāngyìzúyǐ

yǒuzhíyě

zhuāng

zhōng

zhèng

yǐ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yǒujìngyěwén

chá

yǒubiéyě

bó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yuānquánérshíchūzhī

bórútiān

yuānquánrúyuān

jiàn

ér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mínmòbùjìngyán

ér

mínmòbùxìn

xíngér

mínmòbùshuō

shì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yǐshēngmíngyángyìhūzhōngguó

shī

jímánmò

zhōuchēsuǒzhì

rén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lìsuǒtōngtiānzhīsuǒ

dìzhīsuǒzǎi

rìyuèsuǒzhào

shuāng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lùsuǒduìfányǒuxiě

qìzhěmòbùzūnqīn

gùyuē

pèitiān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Page 18 of 20 dìsānshíèrzhāng第三十二章

wéitiānxiàzhìchéng

wéinéngjīnglúntiānxiàzhī

dàjīng

lìtiān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xiàzhīdàběnzhītiān

dìzhīhuàyù

yānyǒusuǒ

zhūnzhūn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qírényuānyuānqíyuān

hàohào

qítiān

gǒubùgùcōngmíngshèngzh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dátiāndézhěqíshúnéngzhīzhī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dìsānshísānzhāng第三十三章

shīyuē

jǐnshàngjí

è

qíwénzhīzhùyě

gù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jūnzǐzhīdàochǔrán

ér

rìzhāng

xiǎorénzhīdào

de

rán

ér

rì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wángjūnzǐzhīdào

dàn

ér

bùyàn

jiǎn

érwén

wēnér

lǐ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zhīyuǎnzhījìnzhīfēngzhī

zhīwēizhīxiǎn

déyǐ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shīyún

qiánsuī

yìkǒngzhīzhāo

gùjūn

zǐ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nèixǐngbùjiùwú

è

yúzhì

jūn

zhīsuǒbùkě

jízhě

qí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wéirénzhīsuǒbújiànhū唯人之所不见乎。

shīyún

xiāngzài

ěr

shì

shàngbùkuìyúwūlòu

gù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jūnzǐbùdòngérjìng

bùyán

ér

xìn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Page 19 of 20 shīyuēzòujiǎwúyánshímíyǒuzhēngshìgùjūn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zǐbùshǎngérmínquàn

bùnù

ér

mínwēiyúzhēngyuè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shīyuē

bùxiǎnwéidé

bǎi

pìqíxíngzhī

shìgù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jūnzǐdǔgōngértiānxiàpíng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shīyún

yǔhuáimíngdé

bùdàshēngyǐ

yuē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shēngsèzhīyúyǐ

huàmín

mòyě‚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shīyún

détíngrúmáo

máoyóuyǒulún

shàngtiān诗云:‘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zhīzǎiwúshēngwúchòu

zhìyǐ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yòudìsānshísānzhāng

yīnqiánzhāngjízhìzhīyán

fǎn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qiúqíběnfùzìxiàxuéwéi

jǐn

dúzhīshìtuī

ér

yánzhī

yǐ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xùnzhìhūdǔgōngér

tiānxiàpíngzhīshèng

yòuzàn

qímiào

zhìyúyú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于shēngwúchòuérhòu

yān

gài

yìpiānzhīyào

ér

yuēyánzhī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qífǎnfùdīngníngshìrénzhī

zhìshēnqièyǐ

xuézhě

qíkě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bújìnxīnhū不尽心乎?

上一篇:语文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下一篇: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