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2025-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精选8篇)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篇1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始,一则精彩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做到合情合理、简洁明快、因文制宜、灵活多变和新颖别致,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本文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设计方法:破题诠释法;背景介入法;温故知新法;情感渲染法;媒体介引法;即兴应变法;激疑促思法;组织活动法;激趣讲解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教学应从有效导入开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

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如何最主要的考查标准是看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来说即在课堂教学中复习了哪些旧知识、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同时又了解了多少课外知识,因此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是一种既实际又被广大教师较常采用的方法。

1.破题诠释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生动新颖的标题,往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急于了解文章的内容;简洁凝练的标题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其精髓所在;而含蓄隽永的标题则耐人寻味,引起读者对文章展开联想和思考。破题诠释法多运用于那些标题内容有特色的课文。

如有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黑板上直接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2.背景介入法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这些作品本身在文学发展史 第 1 页 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的甚至影响了连续几代人,他们几乎都是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常常是令人崇拜的文学大师或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从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导入,通过其本身的巨大感染力与号召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从作品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导入,让作品在其所属的年代中放射耀眼的光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背影》时的导入:1899年6月3日下午,维也纳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当一曲终了时,有人上前对乐队指挥轻轻言语了几句,指挥默然片刻,然后对第一小提琴手吩咐了一下,再由他将信息传给整个乐队。乐师们更换了谱架上的乐谱,弦乐手们在乐器上加了弱音器。听众等待着宣布下部演奏的曲目,可是指挥什么也没说,乐队奏起了风靡世界的《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在维也纳公园里奏响,可是速度却是那么缓慢,音量始终没有高出叹息的声音„„后来听众渐渐明白过来了,原来是世界著名的“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逝世了,演奏此曲是为了悼念他。无独有偶的是,1948年8月12日,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里,报童一边跑一边叫:“看报看报!写《背影》的先生去了!看报看报!写《背影》的先生去了„„”(板书《背影》)听到这个消息,人们纷纷买下报童的报纸,尔后默默地阅读着„„写《背影》的先生是谁?为什么只提到写《背影》的先生去了,人们就知道是谁去世了?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我们今天学习的《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朱自清的《背影》,如同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块永恒的丰碑。

这则导入值得欣赏的一点是:避开了老生常谈的套路,采用类比法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地位。约翰·斯特劳斯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朱自清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将二者放在一起作类比,不仅将前者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后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这些极具艺术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导入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无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温故知新法

初中语文是一个庞杂但又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单元与单元之间,同一单元的每篇课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的认识又是逐步向前发展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把旧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其由已知走向未知,则较容易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新旧知识间过渡的桥梁,而且这桥梁两端的内容必须是相关的,在这个过程中,旧知识对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而新知识同时也对旧知识起着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

如教授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时,可用李白的《赠汪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抒写离别情怀的诗歌。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少妇般的喟叹。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强烈呢?我们现在先来了解岑参生平及时代背景。通过比较,学生就对岑参有了认识,对其风格也有了大体了解,这样就会认真品味其诗。李白的《赠汪伦》直抒胸臆,文风易于把握,与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从反差处入手,通过比较就 第 2 页 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

二、从情境层面导入新课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从情感层面导入新课就是指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着意创设一种与课文情调相称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心灵上受到感染,情绪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感情一旦同课文的思想感情合拍,对文章就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1.情感渲染法

情感渲染法重在感染,以情动人,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方式往往适用于一些优美动情的散文或诗歌,特别是一些大悲大喜的文章,教师运用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感体验,产生感情共鸣,使学生目睹其景,感受其情。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用了一段抑扬顿挫、情溢于词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以致哀。短短的几句话做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同学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虔诚而又迫切的心情来学习课文,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媒体介引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联合投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以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上《木兰诗》时笔者知道美国制作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很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于是就截取了动画中花木兰骑马扬鞭、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场面,用自己的手法制成Flash,配合立体声电影音响效果,彻底把学生吸引住。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戛然而止,然后导入课文:中国古代花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太平洋西岸,作为中国人是否更应该认识花木兰的事迹呢?生动的镜头、精彩的片断、优美的图像、精练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生,抓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引进课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即兴应变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在上课前对于如何引入新课,如何展开课文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常常会被各种偶发事件所干扰。此时教师应随机应变,灵活巧妙地抓住偶发事件有利的一面,借题发挥,即兴应变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地组织好教学。

如某教师上《卖油翁》,上课铃响了,可上一节课数学老师画的圆还在黑板上,该教师没有发火,而是问学生:“这圆是老师用圆规画的吗?”学生说:“顺手画的。”该教师也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可一点也不圆,说道:“你们数学老师随便画都很圆,而我努力画也没有画圆,这是为什么呢?”“画多了就圆了。”“对,这就是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油翁》,看看卖油的老头有什么高超本领。”学生没有做好值日工作,本该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第 3 页 如果教师发火批评学生,可能会影响师生上课情绪,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但该教师却顺水推舟,巧妙地利用这一偶发事件,化不利影响于无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兴趣层面导入新课

从兴趣层面导入新课就是直接针对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导入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索和认识某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它是推动学习的首要内部动力。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这个意思。

1.激疑促思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会有问、有思、有究,才会有所得。利用问题,激起疑惑、促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它的作用在于或引发悬念或启迪思维。激疑促思应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不啻于一上课便给了学生一记闷棍;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令人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是什么?”当学生们说出几种不同答案后,该教师总结:“很明显这是一个简单的圆,但是在不同人眼中却代表了不同的事物,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则导语的设计,是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并以此来调动学生发现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活动法

活动式导语的核心不在于“导语”的设置,而在于“活动”的组织,教材中有许多精妙之处可以通过答问、学生课堂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言行上直接参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这种双向的交流形式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使教学目的与效果达到完美的统一。

如上《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某教师把自己去西安、张家界、香港的数码相片和DV视频用电脑制作成一分半钟左右的电影短片。老师以“导游”的角色带同学们进入人杰地灵的历史古城、风光绮丽的原始景区、繁华现代的国际都会。教师导入:老师已经做了一回导游,下面该轮到在座诸位当一回导游了。这种以“风光导游”导入课文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导入语的常规,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同时,这种导入形式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符合学生的口味。

3.激趣讲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从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出发,引用古诗名言,讲述寓言典故、逸闻趣事等,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师生在愉悦中达到默契。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引介白居易考进士时被顾况赏识的戏说:当顾况看到递来诗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三个字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 第 4 页 下‘白居’也‘易’啊!”这样引介作家作品既加深了对白居易的印象及对他的诗才的敬仰,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有人将文章的开头称之为“凤头”,形象地道出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清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处,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意思是写文章必须重视开头的落笔艺术,开始就以奇句抓住读者兴趣,那么文章就会令人手不释卷。作为课堂教学开端的导语也应如此,开始便应起到扣人心弦、先声夺人的作用。的确,好的导语如同优秀的演奏家弹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的神秘魅力,吸引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如同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笔者倡议:有效教学,请从有效导入开始吧!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篇2

一、导语愉悦,带领学生进入文本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有效导入犹如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进入智力振奋状态等作用。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段优美怡人的画面,也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巧设这“投石激浪”的导语,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迸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信心。

如教学《雨点》一课,介绍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这些字面上的意识,学生一读就明白了。但其蕴涵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课文精髓,提出了几个很有质量的疑问:(1)为什么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不一样呢?(2)雨点活动的方式与所在的地方有什么联系?(3)同样都是水,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揣摩想象、思考探究,不但弄清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而且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道理。可见,巧妙的质疑对于学生阅读及探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促使学生期待进入文本。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导入

孔子说“:温古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我们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例如我执教的《秦兵马俑》一课就采用了此法,效果很好。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秦兵马俑》,谁愿意来说一说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一句子。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兵马俑的世界,仔细看一看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秦兵马俑。(读课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名人。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出示:我认识了:

( )的林则徐

( )的李时珍

( )的竺可桢

学生交流。

师:你能换一种说法再来说说吗?

出示:我从本单元的课文中认识了富兰克林,他( );

认识了李时珍,他( );

还认识了竺可桢,他( )。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哥伦布。

出示:哥伦布头像。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师:简介哥伦布:

哥伦布是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板书:发现新大陆)

可见,用复习的方法设计导语,既能回忆学过的课文,又能对新学的课文激起浓厚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激情渲染,导入新课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就注意媒体燃情,促情境期待的生成。上课伊始,随着惊心动魄的画面,学生就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就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文本中,使自己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熏陶、升华。接下来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中反复读文,发自肺腑的表白,使情境期待得以爆发。一曲《为了谁》,让孩子们千言万语的期待心理留在纸上,流进了心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摘要:“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设计 篇3

一、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好导入,能够激发兴趣,引发注意,明确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任何环节时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实施。有效的导入能够比较明确提出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集中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更好地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为整个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有预设性。要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就需要让学生进入课堂就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收拢学生课前比较散乱的心绪,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从课堂一开始就做到专心致志,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好这种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学习的任务,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有效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够在课堂开始最短的时间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二、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导入时,我们要针对当前教学实际,围绕教学内容来组织实施。一方面,导入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要建立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做到目的突出,有的放矢,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另一方面,要针对教学对象来设计,建立在对初中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学习情况、知识储备、爱好兴趣、班级学生差异等。

启发性的导入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导入语的设计也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够在课堂起始阶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学习思路,激发与调整学生敏捷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碰撞,产生课堂教学的生成。

导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平淡无奇的导入往往是失败的课堂教学的开始。因此,在设计导入时要注重在形式、内容上的创新,采用生动形象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增强导入的吸引力,提高课堂的起始效果。

导入是课堂的开场白,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为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导入的设计必须简短精练,做到具体生动,不能拖沓冗长,长篇大论,否则影响整个教学的设计安排。

三、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实施方式

1.创设情境导入法。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者相关内容创设系列情景,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响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任务中去。例如,在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感动人心的画面,配上极富感情色彩的表述、声情并茂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2.设置悬疑导入法。设置悬疑,提出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师在设置疑问时要紧扣教学内容,把握好语调、语势、语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授《孔乙己》前,设问“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特殊人物形象?”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兴趣,让大家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当然,教师还要认真研究问题的提出,注意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

3.形象描述导入法。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描写美妙景色、讲述生动故事的素材,在授课开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的画面和情节,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浓郁的描述性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通过形象描述桂林的山、水、景等,学生会跟着老师的描述被陶醉、感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达到良好的导入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篇4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从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用名言、介绍作者、讲故事、猜谜语、激发想象七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导入;技巧化;创设情境;良好开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运用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课件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云南的歌会》一课,可先简单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视频。这是一首极具云南民族风情的民乐,随着葫芦丝悠扬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旋律的变化,倾吐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爱情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思念和淡淡的忧伤。利用音乐创设情境,由此而让学生探究云南歌会的风貌。

二、设置疑问导入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花瓶。它貌似普通,但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为何如此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三、引用名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名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介绍作者导入

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前,可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社戏》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社戏》是他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散文,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五、讲故事导入

故事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课堂教学中,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能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进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六、猜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学生童真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

七、激发想象导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文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发挥导语“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教师的激情创造和设计,课堂教学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篇5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你对导入环节的做法()

A、精心设计,力争新奇有趣;

B、偶尔考虑,不会作为重点;

C、可以忽略,重点考虑教学其他过程的设计。

2、导语在一堂课中的重要性()

A、很重要;B、比较重要;C、可有可无。

3、你的课堂导入方式是?()

A、开门见山;B、花样不断;C、没关注过。

4、你在导入中经常遇到的困惑是?()

A、找不到合适的导入材料;

B、无法调动课堂气氛;

C、把握不好导入的度。

5、在导入环节,你更看重()

A、迅速切入正题;

B、尽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C、没考虑过。

6、讲过的课文有没有让自己难忘的课堂导入(A、很多;B、有一些;C、记不清了。

7、对不同文体的导入有没有不同策略?()

A、有很多方案备用,因文而异;

B、有区别,但是不明显;

C、大同小异。

8、有没有经常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习惯(A、经常反思;

B、偶尔反思;

C、疏于反思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篇6

定西市安定区东岳初级中学:顾斌

*** 【摘 要】:导语是课堂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师自身特长等情况,导入方法要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导入部分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导入效果最终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导入;技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而课堂导入是每一课教学的开端,更应该遍寻良法,以博得满堂彩的效果。因此,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导入若能生动有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也会刺激老师讲课的激情。

一、故事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厌恶空洞的说教,喜欢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从故事、趣事、轶事、典故、等方面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具体的课堂导入时,教师通常会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开讲,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是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使新旧知识结合从而形成系统。同时,学生通过回顾旧知,也会找到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做到“温故而知新”。

某老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的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他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当学生异口同声地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引入互动环节,请学生结合以前所学作品谈谈自己眼中的陶渊明。教师再以“《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己写的传记,我们就通过今天这堂课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笔下的自己”这样类似的引导性教学语言,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四、“目标式”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的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某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文章,如教学《藤野先生》这一经典课文时,我让其确定了人物描写、性格塑造、主题及难懂词句几个重点,做为每节课的目标,在上课之初先明确告诉学生,让其在学习时有针对性。目标展示法醒目、直截了当,是一种很实用的导入方法。

五、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它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过的,但学生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已心生厌倦,如何创新呢?

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教师先用播放幻灯片的方式放了几幅图文结合的美丽的关东大地的图片,然后将图片切换成满目疮痍、尸骨遍野的景象,并在这些图片上标注拍摄照片日期,随即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关东大地变成了这幅模样?”要求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背景。在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的照片对比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接下来对于文中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就更易于理解了。导入中两个系列的对比照片,成为随后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六、“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如利用挂图、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学习《端午的鸭蛋》,可借助课文中的彩图;《桥之美》可在黑板上简单勾勒桥的外形等等,用直观教具导入,形象直观,深受学生喜欢。

七、知识导入法

学习课文前,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进行导入,可使学生重视课文的学习,且能逐渐积累一些语文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接着,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杜牧读到的是闲情;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何其芳的《秋天》,看看在他的诗歌中描摹了什么样的秋景,抒发了怎样的深情”这样的导语拉开课堂帷幕。前后两个知识点的链接在知识导入法的“润滑剂”下自然过渡,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

八、情境导入法

要让学生的思绪更快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学生表演或其他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以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学习《香菱学诗》时,教师可以先剪辑几段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电视剧情节,学生通过影视剧直观地感受到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印象会非常深刻。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表演、游戏等形式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方式可以给有表演欲望的学生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同时又可以让全班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课堂,寓教于乐。

例如在讲《俗世奇人》一课时,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前找几位喜欢表演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编排小话剧。开课之前,这几位学生用精彩的表演再现了课文情节,而且有些学生还在道具上别出心裁,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特别好。

一出好戏应有好的开始,一个优秀的乐师第一个音符就能先声夺人。一堂语文课就像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师自身特长等情况,导入方法要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导入部分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因过分强调导入效果而使整个课堂教学被淹没。导入效果最终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导入方法要以具体的课文为根据的有效多变。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

谈谈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导入 篇7

一、提问式导入法

利用学过的句式结合当天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问答, 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也达到了投石问路的效果。例如, 人教版的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shool trip 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 他们很愿意谈论与他们的生活或业余爱好相关的话题, 因此可设计一些有关school trip 的话题。

T: Do you like a trip?

S: Yes. (学生很高兴地回答)

T: Where do you often go? Near the lake, or go to the park?

S: We like to go to the zoo.

T: OK. How was your last school trip?

S: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T: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school trip?

S: We took photos.

T: OK.Tina also had a school trip,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out what she did on her school trip.

这样, 就自然而然地把本课的主题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给引了出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达到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教学人教版Go for it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时,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出本课的课题。

T: On May Day, we will have a long vacation, I am going to Gui Lin,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S: Sure.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vacation?go hiking or visit your friend? Or anything else?

S: We are going to the beach...

T:OK.Today let’s go to see what other people are going to do for their vacation.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又和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二、短片导入法

形象、生动, 集画面、音乐于一体的短片导入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外研版新标准初一七年级上册Module 9 《A trip to the zoo》时, 我将《动物世界》的片头播放给学生看, 其中美妙动听的音乐和动物在草原上奔跑的画面令学生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随即我配合问答引出了本课题。

T:What can you see?

S:Animals.

T:Do you like animals?

S:Yes.

T: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Tiger, elephant, monkey...

T: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zoo to see the animals?

S:Yes.

T:OK.Today we are going to Beijing zoo to see the animals.

通过短片和问答, 引出了当天的课题, 不像平时那样打开课本来引入新课, 学生觉得很新鲜, 学得兴致勃勃, 听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课堂教学及课堂活动都开展得很顺利。在新课结束后, 我又播放了《动物世界》的片尾曲作为结束, 为这节课划上了完美的句号。这样的导入设计, 使学生整节课身临其境, 像在游玩中学习。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是最令学生感到轻松的一种导入方式, 学生在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新课, 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精神。例如在上外研版新标准英语初中一年级上册Module 8 《Tony always likes birthday parties》时, 笔者通过播放英文生日歌, 引导学生们边唱边鼓掌, 高高兴兴地进入了该课的学习。使用音乐导入法应该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 跟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 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和联想的音乐,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四、知识导入法

教学涉及西方文化知识的课文时, 我上网收集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 以使学生对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为学生学习新课文扫除障碍。比如上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起点第三册Module 13 《Western Festivals》时, 我将有关Thanksgiving Day 的资料发给学生, 让学生快速阅读, 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When is Thanksgiving Day?

2.What will people do on that day?

3.What do people eat on that day?

4.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estivals?

5.Do you know other western festivals?Who can tell me?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他们很想谈谈自己对这些节日的了解, 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本课的主题festivals。又比如教学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起点第三册Module 5 《My visit to the USA》,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一些城市, 在导入时, 我设计了一个小文段给学生阅读:

There are many famous places in the USA, as a visitor, you can visit the WashingtonDC, it’s the capital of America, you can visit Chinatown, there are many Chinese people and Chinese things there, and you can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you can also visit Los Angeles, New York City.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

这样,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时就更容易接受。

五、图片导入法

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导入也许是初中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了, 这种导入方式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图片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小图片, 也可以是拍摄下来的一些相片。如上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起点第一册Module 4 《My Family》 时, 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家里的一张全家福, 同时用英语介绍了我的家里人, 运用学生已学的句型和要学的句型来导入新课。

T:This is a photo of my family. 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teacher. This is my mother, she is a worker. My parents are 50 years old. This is me, I am a teacher too.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介绍完自己的家庭后, 我问学生:

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2.What’s your father’s job?

3.What’s your mother’s job?

4.How old are they?

由此, 就可以引出新课题: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Module 4 My family.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图片, 课件图片容量大而且更清晰, 可以随时变换大小, 适合班级人数多且配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如上外研版第四册第八模块第二单元课文《We think that meat and fried food are not healthy.》时, 笔者利用网络信息发达的便利条件, 展示了各种精美的食物和一些闪亮的餐具的图片, 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无不吸引着他们想快一点学习新的知识。

六、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就是通过设计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 让学生在5到7分钟内完成, 从而完成旧课到新课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里, 学生可以温故而知新。这种导入法适合于上语法课。我在上现在完成时的语法课时, 出了一些一般过去时的练习, 让学生先回顾旧的时态, 强调一般过去时发生的时间是在过去, 对现在没有影响, 而现在完成时是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有影响。通过练习进行对比, 学生对新时态就有了初步印象, 对语法也不那么害怕了。

导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但是适合课型的导入才是最好的。初中的英语教师应结合课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常思考, 多探究, 发现和设计出更好、更有实效的导入方式, 以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莫幸华.谈高中英语课的导入[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6) .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在整节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这一环节设计得巧妙、得当,就能消除学生在课外产生的杂念,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多年,对课堂导入的方法和途径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做几点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巧妙设置课堂疑问,激发学生强烈探索动机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的确,疑问,是促使学生展开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的源动力,有了强烈的疑问心理,学生才会对新知识投以饱满的情绪和热情。而且,初中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我们依据学生这一心理设计出具有启发意义和趣味性质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实现新课的过渡。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针对具体课文内容,设计出与其相关的悬念性问题,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上课一开始,我面对全班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在平日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这些谚语‘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临‘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这些谚语充分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我们通过看云就能知道天气情况。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漂浮的云彩来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这样,我通过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巧妙设置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迅速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渲染浓郁的教学气氛

通过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也是进行良好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情境,即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情感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所,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情感相符的情境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知识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上来直接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点,而是利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了由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当毛阿敏响亮、深情的嗓音响彻整个教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眼角湿润了,且露出了悲伤、感动的深情,这样,当我们正式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也都能投以最真诚的热情,并真切感受到文章所赞颂的真挚而深沉的母爱。由此可见,我通过引入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感教学情境,渲染了浓郁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也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虽然课堂导入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时间上也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它的作用我们却不能小觑,它甚至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所以,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极其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并深入探索和研究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导入策略,从而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吴向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1).

上一篇:表示声音的词语四个字下一篇:关于语文阅读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