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赏析

2025-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北平赏析(通用10篇)

想北平赏析 篇1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赏析 篇2

———本期特约主持:王振亮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情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 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 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 也对不住我自己, 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 它是在我的血里, 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 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 巴黎, 罗马与堪司坦丁堡, 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 巴黎, 罗马来说, 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 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 据我看, 还太热闹。自然, 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 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 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 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 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以便刺激;在北平, 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 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是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 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 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 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 每一个牌楼, 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 爱古物的, 人们自然喜欢北平, 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 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 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 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 而且家家有院子, 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即使算不了什么, 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 白菜, 扁豆, 毛豆角, 黄瓜, 菠菜等等, 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 西山的沙果, 海棠, 北山的黑枣, 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 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 还不愧杀!

好, 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

(有删节)

《想北平》学案 篇3

老舍,现代小说家、剧作家,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1930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1938年3月,老舍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9年底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启程回国。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1000多篇(部)作品,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剧本《龙须沟》《茶馆》与中篇小说《月牙儿》。1966年8月老舍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想北平》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作者当时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先生应上海的《宇宙风》杂志之约,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正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fí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橘子(jú)

辜负(gū) 脾气(pí) 稗官野史(bài) 俾众周知(bǐ)粗犷(guǎng) 粘贴(zhān)

2.辨形

拆(拆断) 折(折本) 柝(木柝)

仓(仓皇) 沧(沧海) 怆(悲怆) 苍(苍茫)

辟(开辟) 僻(僻静) 避(躲避) 癖(怪癖)

3.释义

俊伟:形容出类拔萃的人才,有过人的才干、俊美伟大的人品。

均调:匀称,协调。

愧杀:愧煞,很惭愧。

清福:指清闲安逸的生活。

(二)整体把握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段),直接抒写出自己对北平的热爱和想念。这一部分用了三个自然段,直接抒写自己对北平的感情。一般来说,在抒情文章中,这样直接抒情是比较难以写好的。但作者丝毫没有害怕与禁忌,让我们读来仍然会感到自然真切,因为其抒情确实发乎内心。第二部分(4~7段),把北平和其他城市做了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北平的优点。作者赞美北平,是在赞美自己眼中、心中的北平,确是发自肺腑。第三部分(8段)再次表達了对北平的思念之情,如同水到渠成,自然吐露。

2.明确中心思想

文本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平,表现了他对故乡真挚的情感。

3.掌握语言特色

(1)通俗纯净,简洁亲切

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滩:“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人物情感都笔笔到位。

(2)巧用比喻,善于延伸

比如以爱母亲比爱北平,把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爱比做“我爱我的母亲”,并由此延伸开去。“怎么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能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如此延伸,让读者凭借这种普遍感受来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善用对比,突出特征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把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主要是与巴黎)作了多处比较,以突出北平具有的作者喜爱的特征。例如“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和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通过对比,突出了北京宁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

(三)重点研习

1.根据1~3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段);“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段);“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段)。

2.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有何作用?明明反复说“说不出”,还是说了很多。从中能明显感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明确】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3.结合作者“我真爱北平”的话语,在朗读4~7段的基础上思考:北平有哪些特点?为了表现北平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我”的)北平布局匀调,贴近自然。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和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可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细节描写: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叶上的泥点是一般人难以关注的细节,突出了作者对北平熟悉的程度之深,爱之切,表现了北平亲近自然的特点。再如“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果子带一层白霜儿,是谁都不注意的细节,从而突出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饱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nlc202309020257

4.北平可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老舍专挑墙根、院子、花花草草的写呢?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点?

【明确】选取“建筑布局”与“花草果菜”两个方面,因为这两个方面最能反映北平的特色。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大一小,恰到好处。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課后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黏合(lián) 亵渎(xie) 空旷(kuàng) 刹那(shā)

B.廿四(niàn) 悲怆(càng) 粗犷(guǎng) 辜负(gū)

C.菜圃(pǔ) 信札(zh6) 青冢(zh6ng) 惴惴(zhuì)

D.纯粹(cuì) 果脯(pǔ) 干瘪(biě) 僻静(p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辜负 僻静 脉搏 旁证博引

B.蛰伏 磋商 凌驾 欢欣鼓舞

C.窒息 纰漏 辐射 各行其是

D.残骸 寥落 寒暄 委曲求全

3.在“俊伟”“峻伟”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1)(2)句的横线上;在“愧杀”“惭愧”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3)(4)句的横线上。

(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

(2)______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前。

(3)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________。

(4)所托之事,未能妥当安排,深感____。

4.为了表现作者与北平关系的密切与对其深沉的爱,文章多处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加以分析。

(1)________。

(2)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1)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2)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3)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4)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5.第(2)段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第f41段说“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两句话在文中是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A项“刹”应读“chà”,“粘”应读“nián”;B项“怆”应读“chuàng”;D项“脯”应读“fǔ”)

2.A(“旁证博引”改为“旁征博引”)

3.(1)俊伟 (2)峻伟 (3)愧杀 (4)惭愧(俊伟:卓异壮美,形容杰出、卓越;峻伟:崇高伟大,形容高大;愧杀:同“愧煞”,意为很惭愧,文中有差得很远之意,形容词;惭愧: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

4.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叶上的泥点是一般人难以关注的细节,突出了作者对北平熟悉的程度之深,爱之切,表现了北平亲近自然的特点。再如“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果子带一层白霜儿,是谁都不注意的细节,从而突出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饱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6.北平虽与巴黎相似,但巴黎太嫌热闹,有些地方又嫌空旷。不如北平恰到好处,适宜居住。

7.(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莱多果子多)。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北平城市动中有静的特点。

《想北平》说课稿 篇4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划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教会学生做标注,锻炼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什么?“想”是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分析阅读,品味文章的抒情特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和作者感情。环节二:快速浏览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得出结论后,举荐一两名学生代表交流成果。①作者所“想”的北平有怎样的特点,请加以概括。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深入文本自己概括。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出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匀调、物产丰富、贴近自然。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②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比喻、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拨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作者选材的角度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环节三: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品读或质疑,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自己对这些语句含义情感的赏析与点评。教师先赏析一个句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在课堂上展示探究结果。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这一环节的设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有助于帮助学生筛选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通过点评、自主探究、展示等形式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情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这样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教师示范如下语句: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明确: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明确: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可能品读或质疑的语句:

①第2、3自然段的四个“说不出”,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不出”对于北平的爱?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于北平之爱的深沉、深刻、不同寻常。表明作者已经难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北平无尽的挚爱,爱到极致,文字难以言尽。②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A.从结构上讲,“要落泪了”与第二段“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B.从情感上,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练联系背景,写出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很震撼人心。

环节四: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形成结论后在班级里进行展示。教师出示PPT介绍老舍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的思考讨论提供帮助。

《想北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并概括总结“老舍的北平”的特点。

2、学习比喻、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大家对文本的点评,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系统地研读文本。

上节课最后我们提到《想北平》写于1936年,当时老舍不在北平而在青岛教书。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何梅协定”签订。华北危急,北平危急。老舍先生满怀对故乡的挚爱写下了这篇散文。结尾“要落泪了”不仅有对故乡的眷恋,还有对故乡的担忧。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已被日本占领,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我爱这土地》与《想北平》在结尾上有什么相似点?

听朗读带《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与《想北平》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结尾处都满含泪水。

诗人艾青是直接抒发了他对故土的那份深沉的爱,那么老舍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对北平的什么样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齐读前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研习文本

(一)、老舍对北平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明确:“说不出的爱”

“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

爱到极致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他对北平“说不出的爱”,作者与北平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已融为一体。

(二)、老舍对北平有如此“说不出来”的爱,那么老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学生分别读4~7段,讨论老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 明确:

1、动中有静

2、布局合理

3、贴近自然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北平与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进行对比(在文中具体明确那些对比语句),不仅形象而突出展现了老舍的“我的北平”,而且以“家”作为对比的标准,突出了老舍对北平的一种“家”的偏爱。

像北平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分别在第四至第七段中明确老舍都写到了那些具体日常事物)。这体现了老舍不是北平的匆匆过客,而是真正地与北平融为一体,北平是他的家,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从而照应文章第一部分所写的作者与北平已融为一体。

(三)语言美

分析完文本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过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的说理性的严谨语言风格、《乡土情结》的大量引用古诗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后明确:舒缓、平淡、质朴且富有感染力;体现了浓郁的“京味儿”特色。(在文中明确具体的体现“京味儿”特色语言的词句)

三、作业

1、完成《课堂新坐标创新作业》P96~98

《想北平》说课稿 篇6

1、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

B、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拓展训练——比较法

(1)学习新课文,但同时也要回忆旧课文,并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时时进行比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

(2)自由讨论已学过的三篇课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3)可能出现的情况:

A、相同点(容易回答):对北京深沉的“爱”;以小见大的手法

B、不同点(较难回答):物象选择

感情侧重点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示)

(4)教师点评归纳并适当总结:感情一脉相承,文风各有千秋。

5、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想北平赏析 篇7

苏教版必修一选有老舍的名篇《想北平》, 朴实无华的语言, 字里行间却浸满了对北平的想念和热爱。对老舍而言, 生于斯长于斯, 北平的点滴, 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诸多的烙印。在《想北平》的第6 自然段, 老舍满怀深情地写道:“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 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 也没有钱买古物, 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一段直白地描写了北平的点滴, 剖析来看, 主要有如下艺术特点:

一、结构紧凑

为了让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老舍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总写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继而分写北平的花草、蔬菜和水果。这样写能够让文章条理清晰, 内容紧凑。借助这样的示范,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如下:

好集邮、爱游览的人们自然喜欢高邮, 因为这邮票多景多。我不好玩, 也无集邮兴致, 但我却喜爱高邮的吃食多多。麻鸭是高邮人都知道的玩意儿, 麻鸭产的双黄蛋更是天下闻名。取一枚高邮鸭蛋, 找到大头, 敲击、剥壳, 再用筷子一捣, “吱”的一声, 金灿灿的油就冒出来了, 味道是极好的。

“老板, 来二两面。硬点, 葱多些!”“好勒。”大街小巷这样的对话声不绝于耳。不用说, 这便是邮城著名的阳春面馆了。只见老板抄起几个大碗, 一字排开。右手执勺搅着面, 左手高举撒葱花, 再淋上老抽, 配上秘制酱料, 加入起早熬了几个小时的骨汤, 放入手拉的阳春面, 成了!

小作者模仿老舍《想北平》的结构形式, 采用总分式结构, 先总叙高邮的吃食多多, 再分写鸭蛋、阳春面等常见食物,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二、手法多变

为了凸显北平的特色, 老舍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北平。选取典型, 便是老舍的一大妙招。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 无论是历史悠久还是建筑恢宏, 时间或者空间, 都有很多的素材供选择。但是, 人民艺术家老舍独辟蹊径, 选取的却是百姓常见的花、菜、果。花是牵牛、靠山竹和茉莉;蔬菜是青菜、白菜、黄瓜等;水果也是北平常见的沙果黑枣之类。这些“接地气”的食物, 非深入生活、深爱北平不能写就。因此, 如果学生观察生活, 做个有心人, 笔下自然笔笔生辉。

高邮湖便是一处著名的景点。夕阳西下, 天边的晚霞与这宁静的湖泊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微风拂过, 湖面上荡起一阵涟漪, 岸边的垂柳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偶尔传来的几声“嘎嘎”的叫声打破这宁静, 几只麻鸭从芦苇丛中钻出来, 四下追逐嬉戏, 溅起一阵水波, 如珍珠落入银盘般, 发出清脆的声响。渔人悠哉地撑着长篙, 嘹亮着歌儿, 划向湖心, 利落地收着网, 欢喜地满载而归。豆大的水珠儿顺着网“哗——哗”滑下水面, 惊扰了一旁的麻鸭, 它们扑闪着翅膀, 向岸边飞来。摇晃的芦苇“沙沙”作响, 与这嬉戏声相互衬托, 真可谓是动静相生, 人在画中了。

高邮地处里下河一带,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此地的高邮湖是淡水湖泊, 当地的麻鸭为全国独有, 遍地都是。芦苇则傍水而生, 渔民们靠水吃水, 这些景物都是水乡泽国的“标配”。作者选取典型景物, 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渔歌唱晚图。

三、语言精准

老舍的相当重视对语言的锤炼, 《想北平》短短的一段文字, 每个动词的运用都恰如其分, 精妙传神。“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 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加点动词, “招”将花草拟人化, 写出了它们生机勃勃, 惹人喜爱。一个“担”, 让读者隔着文字, 仿佛看到农民扁担在肩一步一晃地进城叫卖。再有“溅”字, 表现泥点之小, 粉尘之细, 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可见, 锤炼语言, 可以让表达更精准, 画面更灵动。

“突——突——”发动机的声音掠过湖面, 惊飞了几只傍着水边休憩的水鸟。巴士行驶在凹凸不平的漫水公路上, 人们似沙丁鱼般拥挤在这充斥着机油味的车厢里, 随着巴士颠簸。巴士驶过, 公路边的芦苇随风偎依地面, 夕阳的柔光为湖面撒上一层金粉。湖面上荡着一叶独舟。我长吁一口气, 夕阳西下, 奔波之途, 思乡之意, 揉断肝肠。

想北平赏析 篇8

先说三处改。第一处改是在第一小节里。原文是“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有办法”。改文为:“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有办法。”这里,原文“单摆浮搁”一词很生僻,《汉语大辞典》没有收录,也不见《辞海》,我曾托人请教了一位老北京,这位老北京说这个词是北京方言,意思是“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罗列在那里”。改文作“一一”,意思差近。但如何对待名家的著作,要不要保持作品的原貌,怎样看待老舍的语言风格,似乎值得研究。“但要”两字是编者另加的,“但”表示转折,有特地针对的意味,加“但要”两字,语气里似乎说有什么人明摆着要让老舍“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了,会不会有人对老舍提这样的要求呢?显然不会。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也就没有必要用这样的语气来强调。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呢?联系上文,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很明确的。上文第一句,老舍用“设若”开头,说“设若让我”如何,作的是假设,第二句没有用“设若”两字,但“让我”两字如前,说明“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乃是假设的另一种情况,所以两句都是虚说,语意是并列的,平添“但要”两字,显然没有触摸到作者的本意。

第二处改在第二小节里。为了能使读者看清问题,仍不烦把原文和改文对照列出。原文: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改文: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改文“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和原文“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所表达的意思差别极大。大家知道,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一种至深至切的爱,这种爱很难用语言来做明晰的表达,他用爱母亲来比譬爱故乡北平,目的也正在借以说明这种爱的深厚真切而难以言传。言以达意,一般意义上,语言是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言之所以不能尽意者,意真挚而深切也。一笑一泪或许可以传达人类某些特定的情感,但一笑一泪足以传达而言语反倒不能传达的情感却不能反证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切,安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语言难以传达,只“一笑一泪”就足以传达的!?另外,从文意看,老舍说一笑一泪“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其用意也不在说明作为表达情感手段的语言不如一笑一泪那么富有表现力,他想强调的只是他爱故乡深厚至切,难以言表。一笑一泪之所以“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正是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作者内心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一笑一泪之所以不能“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正说明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的极其深切难言。语言无法表达的感情,一笑一泪就把它表达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用得着作者在那里费神费力么?

第三处改动在文章的第六小节里。这处改动之固陋很让人感到有些惊讶。原文是:“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改文则为:“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揣摩编者的意图,很可能是考虑到结构上的前后连贯。因为后面有“带霜儿的玉李”,从连贯看,前面自然是“包着纸的橘子”。但这种简单的思维却把原文的诙谐和幽默给彻底荡涤了。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取决于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内容。老舍盛赞故乡玉李的新鲜,他要表达的是他对故乡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北平是一座古城,然而身居城里却能够吃到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蔬果,这是北平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老舍深爱北平,并引以为自豪的原因所在。橘子遇到玉李会“愧杀”,使用的显然是拟人手法,“美国的橘子包着纸”用的是主谓式,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地描画出了美国的橘子刻意装扮自己的滑稽形象,生动地反衬出了带霜儿的玉李的新鲜可喜,这种意趣和效果又哪里是“包着纸的橘子”刻板陈述所能够表现和达到的?无视内容,胶柱鼓瑟,竟至于此!

顺便再说说三处删。第一处是在第四节“巴黎更近似北平”之后,删去了“——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从破折号的使用来看,被删去的那句话作者是试图用以对“近似”作解释的,意思是巴黎和北平的“近似”不是一下子能够说得很清楚的简单的近似,要拉扯得很远才能说清楚。这个解释说明了巴黎跟北平近似的特殊性,免得读者产生简单近似的误解;第二处是在第六小节“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之后,删去了“对于物质上”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一个句首状语,从文章来看,它是文意的过渡标志,标示着下面的文字说的主要是作者爱北平在物质方面、生活方面的缘由。老舍是明朗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自然清朗的艺术风格。第三处也在第六小节,编者在原文“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之后删去了“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一句,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反映了老舍自然质朴的生活情趣,和下面“……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连成一气,目的不在只想表现花草的“价廉”。上述这几句话被编者删去,读者很难理解里面的用心。行文固须简练,但简练的目的也在达意,简练而有损达意,只能算是一种不得文道的“苟简”,又何谈艺术的匠心呢。

《想北平》教学设计 篇9

一、学习目标:

(一)、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能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通过学习能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发掘作者描写思乡之情运用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出发抒写自我情感的写法。

三、学习难点

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四、学情分析:

高中教学对于高中生的文本阅读教学课的终极目标应该培养其阅读课文文本的能力。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在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为什么?因为北平是他的故乡。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我没去过北京,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平,领略文本的魅力。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三)、结构分析

先写:北平的视角----只能写“我的北平” 再写:对北平的特殊的爱。(比喻)写北平的特点和对北平的爱。(对比)最后: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北平在日寇的铁蹄下呀)。

(四)、片段赏析: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北平的哪些景物.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复杂但又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作者所写的都是极琐碎的关乎北平的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与作者血脉相连,写这些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挚、真诚、纯净的爱与思念。

2、第二段是如何写对北平的爱的? 首先直抒胸臆,“我真的爱北平”.然后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喻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却极妙。接着说“我已经和北平”血肉相连,不分彼此了。

3、作者把北京与巴黎、伦敦、罗马进行了具体的比较,文中说北京具体好在哪里? 巴黎:太热闹太旷,太挤了.北平:复杂而又有边际,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城市既不挤也不太过僻静.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五)、小结: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那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而我们今天,就一起感受了老舍散文语言中的细节之美,感受了老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点滴,更感受老舍内心深沉的情感。

《想北平》教学案例 篇10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想北平》是新课改讲究专题学习的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第一篇文章。继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诗歌散文为主的活动体验课型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文言论说文为主的问题探讨课型之后,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强调文本研读,尤其重视点评,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文淡情深的一篇思乡佳作。他用平凡的事物、景致写出了游子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眷恋,擅用贴切的比喻和衬托手法以及融入血液之中的北京方言共同营造了一幅真实真切真挚的思乡图。这样“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文字适宜在静心阅读、悉心点评之中让学生领悟到个中真情。同时,评点的训练,互相的交流也会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杜鹃似的啼出‘心血’”“要落泪了”这些略显悲凉的文字联系到作者的创作背景(1936年在青岛,眼见北平沦陷无能为力),便可以水到渠成地领悟到文中流淌着的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2、学生分析: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多半未曾离乡,所以对思乡之情难生共鸣之感。潜入文本,用质朴的文字去评点自己喜爱的句段,拉近生与文的距离。一旦真正理解了文章,“月是故乡明”的涵义便能领悟一二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栏)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

3、教学目标:○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2与文本、老师同学直接对话,就自己抒写自己主观感受、感情的写法;○喜爱、产生共鸣的句段加以评点交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3学以致用,尝试以有地方色彩的语言,用平凡景物来写家乡情。乡之情。○ 1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

4、课前准备:○阅有关老舍及其相关资料。在了解老舍的基础上,走进其内心,有感情的2查阅描写北平的相关文字,如郁达夫朗诵课文,感悟真淳的思乡之情;○《故都的秋》、汪曾祺《北京胡同》,比较老舍文章的语言特点,描写方法,为写作《我心中的家乡》做好准备。

5、教学思路: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点评赏析”,“对比阅读,习作交流”四个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文章不是无情物,更何况这一篇文淡情深的思乡佳作,尤其是许多不经意平凡的细节,仔细品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启发学生去发掘家乡的寻常事物,用最熟悉的事物、景致写出打动心灵让人共鸣的情感。

1朗读教学法。本文文淡情深,语言质朴感人,因而感知、感

6、教学手段:○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

2点评讨论交流法。课堂教学以学读、听读、学生齐读、个人的单读等。○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交流学生喜爱的句段,在课堂营造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编者多方平等的对话氛围。以此为契机,适当引导点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教学用具: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8、教学课时:2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由学生介绍老舍,师生共同积累。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早亡,母洗衣维持一家生计,供其上学。代表作多以北平为背景,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因后者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和人格受到众人称赞,如巴金称其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其子舒乙用五句话将其与鲁迅等大家区分:北京人,满族人,穷人,有10年在国外生活,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可以说老舍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北京,北平亦被老舍称为“一切都印在眼里的”,最适宜居住最爱的地方。同样,幽默、京味儿也是老北京老舍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细听配乐朗读,品味文章的京味儿。老舍写文章会反复推敲、朗读,他就是要他的文章不但能看,而且读起来悦耳。他说“一段文字的律动音节是能代事实道出感情的。”精心挑选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入境,走进言语创造出的北平。

2、分析题目,把握感情基调。师:请同学思考,标题的“想”为什么不能换成“写”? 生1:“写”客观,“想”包含浓烈的主观感情。不仅是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的,而且还要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生2:不用“写”用“想”因为是用心的,北平在心上。(学生想象丰富,巧妙联系字型的特点,一下子抓住了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回答获得师生好评。这是一种平等对话下产生的教学喜悦。)

3、以问题的形式,读析文章,理清文脉。

(1)师:北平那么大,老舍怎样落笔呢?写了什么样的北平?生齐答:我的北平。(2)师:“我的”有什么情感呢?生思考回答:私人的,自豪之感(齐读第一节,体会情感)。

(3)师:老舍对北平究竟是什么情感呢?用一句话说出。生找,答:我真爱北平(师板书,明确此为文眼句。请学生读此句,讨论重音、音调。通过重点朗读这句把握感情基调)

(4)师: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吗?若感受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此问在于利用对话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自主与文本交流对话做范例。)生找文中句,如比喻北平如同母亲,联系作者身世,老舍与母情深是文坛佳话,领悟到故乡与赤子之情挚等。

(5)师:如何理解老舍的“说不出”?生答:反复言说是为了强调情感深刻;情到深处反无声,正所谓“大爱无言”。(学生可以较为自然的体悟出这一道理。生齐读1-3节,通过听读、单独读、齐读,在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6)师:那么老舍挚爱的北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文章4-7节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北平什么样的特点?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很快理出:对比衬托方法。与巴黎热闹比动中有静;与巴黎布局比布局匀调;与美国橘子、英国工厂比接近自然。总之让作者舒适、自由,如同婴孩般“安睡在摇篮里”,这是游子对故土最大的赞美。

小结:以上为第一课时,旨在通过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理清文脉,把握感情基调。事实证明,学生可以在有效的40分钟内掌握文章内容与情感,获得一定的共鸣。布置了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点评喜爱句段的作业,为第二课时多方面的对话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评赏析

1、师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板书写清文脉。

2、提问引发学生体味文章文淡情深的特点。

1师:若你们来到北平,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生杂说)○2师: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优美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历朝古都的○北平,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那么在作者的笔下选取的又是哪些事物呢?(生找文本议论)

3师:是的,老舍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苇叶上的嫩○蜻蜓,青菜摊上诗一般美的红红绿绿,如何理解老舍不写名胜古迹,专写平常事物呢?(此问在于引导学生走进老舍的内心,同作者对话,换位体会文章的基调,为下面与文本对话做基础。学生对此问较感兴趣。回答踊跃,可以揣摩到老舍的内心,同时擅用对比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生1:因为那些是观光客眼中的北平。正如外地人来南京常去夫子庙旅游,而本地人往往当它是一个商业区。

生2:真正陪伴老舍长大的正是这些平凡的事与景,青石老街,枣红城墙,他不是一个观光客,用文中话说,他是与北平融为一体,相黏合的。

师补充:老舍之子曾强调其父是地道的北京人,文首亦说到“到廿七岁方离开北平”。老舍自己也说:“它(北平)的一切都深印在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的闻到。”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写人写事传情并不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平凡小景也可传达深沉的思乡之情。(可抓住时机来指导写作)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前文叙写“我的北平”“我真爱北平”的原因了。我们在写人或事时,也要抓住这“独一个”的特点。

3、师:交流到这,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你们可以说出吗?(学生沉默)大家和老舍一样,用沉默来体味这深情。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末节。(师生齐读)

4、师:“要落泪了”对应前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们隐约感觉到一种悲凉的味道,请学生分析落泪悲伤之因。(生根据搜索的资料,筛选出有效信息,1936年作者在青岛写此文,分析出这里更为深层的感情:不忍北平沦陷,伤悲难回故土,祖国山河不在的爱国之情。)

5、师:老舍文字别具一格,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又情深意长。同时京味十足,让人倍感亲切。下面请同学选择《想北平》最喜爱的语句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评点。

(目的:让学生潜入文本,与文本、同学对话交流。)

生1:第2节,以写母亲来表达对北平的爱句恰似一个孩童对母亲,正应和着第四节中“安睡的小儿”,比喻真挚自然,以写对北平的赤子之爱。

(另一生补充:更重要的是,老舍与老母相依,感情更加一等,如此比喻,更见庄重和深刻)生2:第6节:“泥点儿”、“带霜儿”,平时帮父母摘菜尤其讨厌菜梗的泥帮儿,可在这里全没有污秽不快,反尽是新鲜味儿,亦可见老舍内心无限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生3:全文有多处“儿”化音,如“而在他处处有空儿„„”“白霜儿”,亦有“挤得慌”、“愧杀”等北京方言,使得文章北京色彩浓郁,真是血浓于水,情寓言中。(师生共同找儿化音例,并试读)

生4:第3节“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啼血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感觉很有味道,又有点说不清。(众笑,生讨论补充)杜鹃啼血,显示悲凉。这里应和文末“落泪”相应和,不仅写思乡之苦,更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师生齐读此句。用朗读来加深理解)

(四)对比阅读,习作练习

1、师: 总结老舍文章《想北平》特点,从分析与评点交流中可以得出两点:选材上精心选有独特感受之事与景物;写法上使用衬托,文章充满着自己的语言风格。(总结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写作自己的文章《我心中的 》(家乡名)。

2、师:结合同步《评价手册》上的《胡同文化》对比汪曾祺与老舍语言风格的异同以及文本之后对北平情感的异同。(形式:请学生选择《胡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朗读并品评)生1:“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句容易满足的北平人活灵活现; 生2:“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写尽了北京人能忍的性格。(学生的朗读只要放开来就绘声绘色,让师生在忍俊不禁中品出滋味来。)

4、师:比较两位的语言风格。

生:老舍平淡质朴,如同茶余饭后的谈话,须静下心来方可领悟个中真情;汪曾祺诙谐幽默,犀利讽刺。

5、师:能试着去体会出情感的不同吗?“北京人真有你的!”引导学生注意这句,可补充汪的生平。

生: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如雪融于水,真正一体,拳拳热爱;而汪曾祺如站在城外向内观望,隔着距离,虽也喜爱但显得清醒甚至生疏。

师补充:也许这就是“月是故乡明”的涵义吧。在故乡的月亮才最明亮,生养自己的土地的点滴是人在旅途精神和心灵的归宿。同样只有是自己的故乡才可以感觉到那明亮的月亮。纵使成为第二家乡,情感终不及童年的故土更让人牵怀挂度,刻骨铭心。(联系专题重点阐释,加深理解。)

6、学生课后习作,学习本文写法,写心中的家乡/故乡。佳作颇多。例:以不起眼却芬香扑鼻的螺蛳来写对故乡海安眷恋之情的文章;以诙谐的南京话、南京小吃来写南京人性格,从而写对家乡之情的文章。

三、案例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培养学生与文本、编者,学生和老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依据这个思路我设计了教学。第一课时在一个班上理清文脉时,学生反应教好,水到渠成较快地理解文章内容。在另一个班时却反应不佳,于是相应地改变提问的方法及层次,重视引导,不一味灌输,效果很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样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意识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老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导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充分重视学生,平等对话,会有许多的教学愉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我感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悦,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读写是语文的双翅。叶圣陶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一个例子。新课改中所选的文章更是经过挑选,并且按专题给青少年一些爱与美的教育。这些文章都是经典,比如《想北平》,既让学生领略了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拳拳眷恋,又作为范例要学生明白写作至情文章并一定需要骟情的文字等,质朴的语言,事与景更能表达深沉的情感。

总之,也由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语文课程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课堂。固然也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平等、自由、热烈的多方对话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耳濡目染的爱、美与善的教育。

上一篇:不做值日的检讨书下一篇:小区巡逻车辆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