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狼图腾后感(精选10篇)
陈阵花了时间到内蒙古去研究狼,在那里,他经历过掏狼崽,钻狼洞,和狼战斗,甚至还养了一匹小狼。在蒙古的时间里,在蒙古草原狼的引领下,陈阵了解到了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神奇力量、草原人对狼的恨和爱、以及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毅力。正因如此,草原民族将狼作为他们的兽祖、他们的战神、楷模和宗师。陈阵也沉迷于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使命感;狼的智慧、尊严和性格的.顽强;草原民族无数年来对狼的崇拜;狼给蒙古铁骑的训练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等等。书中还提到了蒙古民族神秘而又古老的 仪式,这也曾使陈阵痴迷过,甚至还私自去查看 场地,受到死者家属的谴责。狼在草原上狼捕杀猎物时都能够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出击都很是经典,打法奇特,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次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都很有章法。在狼与人的斗争中,狼的这种智慧随处可见,为了不暴露狼群,独处时被发现的狼,总是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逃去,牺牲个体,保全大局,这绝非只是简单的聪明,而是何等强大的智慧。
读《狼图腾》,看到那些让人惊悚的狼群的捕猎情节,能够鲜明地看到狼群的凶猛,
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要读到一本好书确实不易,以致于某日读到某位作家“非流传30年以上的书籍不读”的观点时,竟于心有戚戚焉。而《狼图腾》是个例外,读时让人不忍释卷,读后使人回味无穷。她由作者姜戎倾30年之心血而成,详尽描述了作者11年草原知青生活中“与狼共舞”的生活点滴,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重新认识的大书,“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千百年来,汉民族对狼似乎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畏惧情绪,稍稍留意几个成语即可见一斑,如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在浩如烟海的文籍之中,没有专门写狼的作品,更勿奢谈为狼“美言几句”,以减轻狼在人们心中的恶像了。而姜戎先生偏偏是个“狼痴”,他迷狼、爱狼,对狼敬畏,对狼好奇,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深入狼穴窃得狼子,像照顾自己的孩子般悉心养狼,既籍以打发艰苦寂寞的知青岁月,又不断探究狼的“性格”特点,并从中得到感悟与启示。书中几十个跌宕起伏的“狼故事”,紧张而激烈,神秘而诡谲,细细阅读,似亲身来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和作者一道与睿智豪迈的牧民学习草原生存技能,一道品尝草原的美酒佳肴,一道追寻草原狼的神秘足迹,一道体味草原的凄美、苍凉。那些精灵一般的草原狼似乎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竟使人屏气凝神,不由自主地从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欲罢而不能。
狼是团结的。猛虎、雄狮无法适应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有团结的狼群才是草原的霸主。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猎取食物后,狼不会自私地独享,还会为老、弱、病、幼留存。如果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往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
狼是智慧的。草原狼是蒙古人眼中的兽祖、战神、宗师,它们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近战、夜战、奔袭战、偷袭战、闪击战,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狼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的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都组织严密,极有章法,不击则已,一击必中,是蒙古人行军打仗的活教材。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便得益于长期学习实践“狼兵法”。
狼是勇敢的。狼从来都不畏惧懦弱,如果踩中了猎人的套,它们宁可“壮士断腕”般咬断脚骨,也不愿束手就擒。即使陷入人与狗的重围,它们也不会自乱阵脚,而是通过博杀伺机突围,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它们是草原上它们是真真正正的王者,狼王一出,谁与争锋?
狼是尊贵的。它的尊贵在于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狮、虎、豹等猛兽都能被人驯服,但独独狼不会仰人鼻息,因为狼是真正“不自由、勿宁死”的。即使小狼一出世就被姜戎先生抓住圈养,但它仍极力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并为争取到的每一分珍贵的自由而狂欢。后来外界的狼嗥最终激起了小狼的野性,在铁链缚身的情况下,不惜冲断脖颈,最终颈部受重伤,因无法进食而死,小狼的“自杀”竟造成了姜戎先生一生的愧疚。
狼还是蒙古草原的保护神。草原“命薄”,怕黄羊、怕马群、怕老鼠、怕野兔、怕獭子、怕蓄牧量过大,而狼处于草原生物链中的顶端,是它们的克星,维系了草原数千年来的生态平衡。谁曾想到昔日那碧绿无垠的大草原、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像既是拜狼所赐。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同时也爱狼;杀狼,同时也敬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千年万年。但是文革时期错误的灭狼政策,使狼一度绝迹,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使草原失去了灵魂,剩下的只有破败与荒芜,以及那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出于对狼的痴迷而用心良苦地试图抹去那些长久以来对狼的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还对草原、对历史、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探掘,重新认识了农耕文明和华夏民族的国民性,并深入批判了“中国病”的.病根:农耕和农耕性格。因为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从历史规律看,农耕软化农耕民族性格,草原游牧强化游牧民族的性格,这也是数千年来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几度入主中原和近代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主因。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坚强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得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个民族要想复兴和富强,必须发展生产力,但是绝不能“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振兴民族的基础,但同时必须把培育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并举,这才具备民族腾飞的翅膀的两翼。只有儒家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髓和不屈不挠、坚强进取的狼图腾精神相结合,才应是民族性格的培育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有力保障。
掩卷沉思,人们不得不追思遥想: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我们向来以炎黄子孙自居,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如果说草原狼的灭绝,才使人们愿肯定其作用为其正名,但退一步说,假使狼群一直在草原上生息繁衍,人们是否还会一以贯之地畏狼如虎、憎狼为灾呢?
影片开头就是一片美丽辽阔的草原,草儿是那么的绿,在微风中轻舞着,想象一下自己骑着马驰骋在草原上,那个时候即使是有再多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它带给你的只有快乐与轻松。那片草原确实是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在这样美丽的草原上会有什么故事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保护每一个物种。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对小狼的忏悔,对蒙古老人的忏悔,对草原的忏悔,也震撼了我们那早已不会轻易感动的灵魂,让我们看后不由自主的产生无尽的思索……
蒙古老人阿爹说,草原狼是战士,它们最会忍耐,不会为了一时的贪图而错过更好的时机。草原狼在捕猎时会观察猎物的一举一动,了解周围的环境,会小心翼翼不去惊动它们,比如,影片中它们捕捉黄羊的时候,就是耐着性子等到它们都吃的饱饱的,跑不动的时候再去捉它们。这教给我们在学习中,我们也要了解自己的环境,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才能因势利导的运用各种战术捕获自己的“猎物”。作为一名学生,必须要做好预习和复习,才能做到弛张有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故事中陈阵是一位知青,他从城市来到草原,草原的风景他前所未见,那里的狼也只吃着与绵羊抢夺食物的野羊。可美好的环境却被一群从城市来的人打破了,他们借着保护国家,培养特种马的名义,在草原上疯狂猎杀野羊,抢夺狼的食物。狼一次次反抗,他们野蛮地一次次拿起猎枪,从不放过任何一只狼。从此草原被鲜血染红。可陈阵却爱上了狼,他偷偷养了一只狼。保护着这只狼,直到草原上只剩下这只狼。也直到这时,这群贪婪的人才醒悟。
陈阵一点点看到了一个充满魅力与神秘的图腾,一个不甘服从命运的图腾 — 狼图腾。
它们也许永远只是单纯的生物,可它们至少敢与命运斗争,不管敌人多么强大,胜率多么渺茫,它们只看清一件事 —— 不拼搏永远不会成功。仅仅这一点又能有多少人能做到?也许狼的形象并没有在人们的心中改变,可与此同时,我们能不能试着改变自己呢?
从“人与自然”方面看,《狼图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内蒙古靠近中蒙边境的一个旗,蒙古人民过着几千年来不变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十年**期间,大量知青到此,后又有农耕民族(汉族和东北务农蒙族)涌入,他们破坏草原规矩,大肆杀狼,杀黄羊,杀旱獭,狼灭则野兔与老鼠繁生,草原被毁。多年后,大量草地沙化,游牧民族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北京的沙尘暴也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我认为,关键在于二者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游牧民族是敬天的。他们把天看作自然的化身。他们敬酒时,要首先用手指将酒向上洒几滴,以表示对天的尊敬。甚至他们死后,也要采取天葬的方法来达到“魂归腾格里(蒙语:天)”的至高境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总是将头高高仰起,以求长生天赐与力量。
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查、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万物的应用无不令人称奇;倔强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
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驰骋的游牧草原在逐渐消失,那些有关蒙古草原狼的记忆在慢慢退化。很多人现在已经忘记了元朝的强盛而只记得唐朝的辉煌。这是令人可悲的。
难道仅仅因为蒙古民族是所谓的外民族吗?可是华夏民族又好到哪里了呢?
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与狼的误解与偏见。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儒学巨著,畏狼如虎、憎狼为灾。这是当时汉人懦弱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所谓的“异族”蒙古族的表现。在汉人还在过安稳日子的时候,蒙古人就开始征服草原。从小在马背上的生活练就了蒙古人坚强不屈的性格,与狼的斗争练就了蒙古人聪明的头脑。
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不以马为图腾而以狼为图腾?到底是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民族还是农耕民族同化了游牧民族?仅屏游牧民族那少的可怜的历史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但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揭开困扰了人们几千年的问题: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的秘密。龙图腾在华夏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龙象征着权利、地位,在人们人们的生活中,龙代表着吉祥、幸运。可是龙这个东西始终是虚幻的、是不存在的。这也反映了东方华夏民族的幻想主义。可幻想终究是幻想,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而蒙古族的狼图腾不一样,狼这个东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见到。这就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始终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因。
从未见过真实的狼,但不知不觉中对狼有一种莫名的景仰。
第一次知道狼,大概是从《狼来了》的故事,后来渐渐地听说了狼孩,在《动物世界》中对狼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始终有一层薄雾阻隔在我和狼之间,直到读了《狼图腾》,这层薄雾才渐渐稀疏起来。
从小就听父亲说起狼的故事,父亲简直对狼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说,三十六计除美人计外,狼无一不通,人会的计谋,狼在几万年前就已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训练出来了;狼吃马时有多厉害?咬住马肚一旁的皮肉,从马身下横穿过去,马的巨大的内脏统统坠下来,越疼越跑,越跑越疼,最后被自己碗大的铁蹄踏得肝肠寸断,惨不忍睹。要知道,这可是在飞奔的马蹄下,出了一点差池狼就可能被马蹄踢碎脑袋;数米高的围墙,狼通搭狼梯的方式一跃而上,顺利飞入羊圈„„
湛蓝的天空点缀着棉花似的白云,碧绿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草,马驹儿在欢快地奔跑,嘹亮地民歌在蓝天与大地之间飘荡。这一直是我憧憬的草原风景,却是《狼图腾》中额仑草原的真实写照。额仑草原淳朴的牧民们相信腾格里,就像汉族的人们相信天一样,腾格里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独特的信仰伴随着的是独特的“天葬”:汉人去世时,将人埋在土下,灵魂升上天堂,而草原人将死者的尸体搁置在牛车上,在一块崎岖不平的草地上颠簸,尸体在哪儿从牛车上掉下,那儿便是他们的归宿。不用土埋,三天之内必有狼群来清理尸体。没有隆重的葬礼,没有嘈杂的哭喊,甚至没有眼泪,只要一头老牛,一架破车,一卷苇席,两三家人,便是此生最后的陪伴。草原人相信逝者的灵魂会飞上腾格里,如果三天之后尸体仍在那儿,家人便会不安。草原人一生食肉,杀生无数,所以他们用这种天葬来偿还自己杀生的罪过。他们生于草原,长于草原,死于草原,他们活着时的一切从草原上获得,死后也要归还给草原,只有这样,灵魂才得以安息。草原人都希望自己的灵魂尽快升上腾格里,但他们绝不用自杀的方式违背自然规律。
草原人敬狼、爱狼,他们认为狼是腾格里派下来守护草原的神,他们从不用保暖的狼皮来做御寒衣物,他们不吃狼肉。但他们也杀狼来控制狼的数量,他们有比狼更狡猾的捕狼技巧。毕利格阿爸是草原牧民中德高望重、智勇兼备的老人,他率领牧民们猎狼,草原上经常上演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人、马、犬与狼的智慧与胆识的较量,狼王与老人的战争是可以作为军事教科书中的典例的。他们也从狼洞里掏狼崽,然后揪住尾巴甩上天重重地摔死,送它们去见腾格里,他们也会把狼皮挂在杆上迎风招展做成狼旗,可他们从不把狼赶尽杀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狼训练出了彪壮的骏马,跑得飞快的黄羊,狼控制着獭子、兔子和老鼠的数量,防止它们破坏草原,从而养活更多的牛羊,是狼孕育了青青草原,孕育了威武雄壮的草原汉子。
草原狼从出生到死亡,时刻都是一名战士,贪婪、凶狠、狡猾、智慧、倔强、坚毅无一不在狼身上体现。下乡知青陈阵用狗奶喂小狼崽,小狼崽挤开旁边吃奶的小狗崽,将所有乳头都吮吸了一遍之后挑了只出奶量最多的吃,拼命吮吸的同时还用两爪捂住两旁的奶头,小狗们只得眼巴巴地望着。小狼从小脱离狼群,无任何狼教,却能在滚烫的沙地上挖出坐南向北的地洞去避暑。牧场迁移时,小狼宁愿被勒出血也不愿被牛车牵着走。狼是不可养的,也是养不活的。额仑草原的牧民们,即使是毕利格阿爸也没有养过狼。你可以训狮、训虎、训鹰,唯独不可以训狼!狼的精神就是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狼生来是一名战士,可杀,但绝不可辱!被人养、被牵着走便是对它最大的侮辱!没有一只狼是不向往草原的自由的!
然而,宁静的草原生活并没有持续下去,汉人大批移入草原,游牧变成定居,生产建设兵团将拖拉机和吉普车开进了草原,无知的领导人为剿除狼害,用夹子夹狼,用烟熏狼,用药毒狼,用枪打狼,用火烧狼,用车撵狼,用炮炸狼,非把狼赶尽杀绝不可。毕利格阿爸势单力薄,无力阻止垦边大军的行进,环境一天天恶化,他痛心疾首,怀着对额仑草原的愧疚
去了腾格里。没有了狼,獭子、老鼠、兔子大量繁殖,加上人类的农耕开垦,广阔无边的额仑草原迅速变成沙漠!狼群几近绝迹!漫天的黄沙来了,这是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惩罚,是腾格里对人类的惩罚!
然而,全书的精彩部分却不在于狼,而在于以狼说史。从有人类文明开始,直到今天,一直是狼与羊的历史。狼象征着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生存于严酷的的自然环境中,拥有着无可匹敌的智慧与力量。而羊象征着农耕民族,主要是汉族,战斗力不强,却能同化一切外来事物。匈奴、西夏、契丹、女真、大辽,无一不是马背上的民族,仅仅凭借着极少的土地与人口,却能任意践踏中华大地,尤其在南宋时期,甚至将偌大一个宋朝逼在东南一隅!而创造中国最大版图的,却是成吉思汗——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人。
中国的历史,便是狼与羊交替统治的历史。大汉族屡屡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但正是在骚扰之中国家才不断强大,这骚扰便是狼性少数民族对羊性汉族的一次次输血!很多朝代往往不是亡于外敌的入侵,而是内部的腐朽。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狼性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统治者实在无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时,便不再浪费自己的血液,而是取而代之!但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很快被根深蒂固的汉族的文化软实力所同化,直到重蹈前朝的覆辙!
放眼世界,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无一不是狼性的历史。统治阶级先是在自己的领土内极尽压榨奴隶、劳苦大众,成为自己国内的土狼,后来发现了新大陆,去殖民,成为海狼!狼性运用得好便能使自己屹立于民族之林,国富民强;用不好便走向极端,是血腥,是殖民,是侵略!
看看中国的近现代史吧!满目疮痍,令人心痛!原因何在?当国人习惯了被压迫与宰割,迎来的会是更多的压迫与宰割!像绵羊和满大街穿着衣服被牵着走的小狗一样的奴性羊性在儒家的温床上已经根深蒂固了!万物皆有法度,妥协与忍让只会让敌人得寸进尺。软弱的中国太需要狼一样的野性了,独立,自由,团结,合作,无私,睿智,顽强,这些对于某些懦弱的国人来说太缺乏了。只要这些,哪怕是一部分,在国人身上体现出来,也就不会有令人痛心令人耻辱的中国近现代史了。狼的精神应当是我们的榜样精神,狼是我们不竭的的精神源泉,以狼为图腾的民族不会被打败!
中国自古是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片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产生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农耕民族的图腾是龙图腾,而龙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耕云播雨的神通。龙确保风调雨顺,使饥寒交迫的农民有个好收成,解决了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从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而狼保护了草原,也成为游牧民族的崇拜对象。两者不同的是,狼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龙则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事实上,考古中发掘的先民制作的龙的形象,外型上像极了狼,因此作者也提出了龙图腾是由狼图腾演变而来的观点。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额仑草原和她的赤子狼已经或者正在消失,曾经的美丽早被人们遗忘,但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只最坚强最勇敢最具有智慧的队伍,守护着广袤的额仑草原,为人类送去福祉,却被人类赶尽杀绝。当额仑草原变成漫漫黄沙,再也喂不出一只彪悍的骏马时,那只被人类追杀九死一生的白狼王是否还活着?它是否会在月圆之夜,立于山巅,口朝明月发出悲切的呼嚎?当它看到自己曾经苦心经营多年任意驰骋的大草原已经不复存在,曾经在草原统治亿万生灵的最英雄最智慧的自己如今在偌大一个额仑竟无立足之地时,是否会痛心疾首,像人类一样流下眼泪?
开始听狼图腾的故事,开始翻开狼图腾的书,就隐约觉得这会是一个悲剧。随着渐渐深入作者所描述、所回忆的经历,心中也开始升起狼图腾,为狼的机敏,狡黠,眼神的坚毅,步伐的灵敏深深折服。
对这部书的评价新、奇、振奋、深思。作者从去草原之前对狼充满好奇,到对狼渐渐加深接触,到自己养草原上神圣的狼,对狼的了解渐渐加深,对狼的佩服与感叹也是不断加深,一次次都为之震撼,为之倾心。作者养了小狼,最终狼走了、彻底的离去了、从狼的命运想到草原的命运,想到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对中国的历史,今后的发展做出深思。这本书是一段历史,是一部文化史,一本思想史。
书中所说的游牧精神,是一种大游牧精神,不仅包括草原游牧精神,包括海洋“游牧”精神等。曾经,草原游牧民族用他们的智慧与勇敢政府了半个世界,让世界知道草原民族的优秀,比之后来堂堂中国所经历的曲折与屈辱,要从中国人民的思想上找原因,思想决定意识和行动,中国人草原上具备的、狼传授的生存规则、禁忌已经淡化了。这不只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是思想的碰撞,思想决定一切。
本书的高潮和主要思想出现在后来对狼图腾的探讨,由此想到很多。
1、人类是使于野兽,远古时期人类的兽性狼性极强,这是人类在几十万年残酷竞争中赖以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凶猛的性格,人类早就被凶残的自然环境和兽群淘汰了。但是兽性狼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危害也极大,假如一个国家里的人群全像狼群一样,这个国家的人群就会在互相厮杀中同归于尽、彻底毁灭。现在的国人普遍狼性不足,太谦和,缺少霸气,不能独树一帜、2、相比东方的中庸之道,西方民族走的就是一条保留人性半野蛮的文明发展道路,形象地说,西方走的是一条“文明狼”的道路,从“古代野蛮狼”走到“古代文明狼”,再一直走到“现代文明狼 ”,现在正朝着未来真正大写的“文明人”演进。而华夏民族力图走一条人性“无野蛮”的农耕式文明发展道路。
3、在中国古代,先贤之道怎样调和狼性与羊性的关系,让中国的历史更好的发展。儒家教导:“其为人也,温柔敦厚”,到宋明理学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在农耕民族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教化驯牧,华夏的知识层布满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华夏下层布满了软弱可欺的良民顺民,羊性几乎成了华夏的国民性。这条道路走得太极端,后来敦厚的羊群一旦遇上了凶悍的草原狼群,其结果,二十四史早已记录得血流成河。再后来,世界变小,敦厚的华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西方“文明狼”,两种文明相撞,撞翻的当然是羊。
5、性格决定命运,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性格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实,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就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从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民族价值标准看,民族性格软弱是一个民族最致命的缺陷。
6、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富强不只是一味寻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理念。
《狼图腾》读后感
华育外国语国际学校
七年7班
王英淇
一本好书一生财富
《狼图腾》读后感
一本好书一生财富,从好书中你可以学习到许多指引你思想甚至指引你人生的性格。从《鲁滨逊漂流记》中学到顽强,从《老人与海》中学到了坚持,但我更从《狼图腾》中学到了一中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所缺少的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狼性,一种狼的精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可狼却是蒙古民族的图腾。狼坚韧,顽强,不屈,团结,智慧。人类可以驯服虎,狮,熊,豹,却唯独不能训练狼,为什么?因为狼有一种狼性,就算被束缚在铁笼中,狼也不会彻底屈服,也会发出那略带苍凉的狼嚎。为了去了解狼,认识狼。为此我翻开了那本《狼图腾》。
《狼图腾》讲的是北京知青陈阵六十年代到蒙古草原插队的十年间与狼发生的种种故事,以及从蒙古牧民所流传的故事和传说。具体全面表现了草原狼的精神,行为,习惯。在那十年的岁月中,作者围过狼群,斗过恶狼,掏过狼洞,养过小狼。这其中作者认识到狼的勇猛、不屈、智慧以及团结。抛开其他方面不论,我们只就狼的方面来欣赏这本书。
首先,狼是勇猛的。在遭遇比自己强大几十倍的动物面前,也能勇猛的向敌人冲锋。在书中有一段讲的是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母狼复仇,围击了军马群,马群用尽全力奋力奔跑,就当马群即将逃离伏击圈的时候,母狼们不顾一切的扑向惊慌失措的马群,不顾一却的抓在马的身上,无论马的蹄子如何去击打,狼也绝不松开,做好了与敌同
归于尽的决心。战斗的结果是惨烈的,狼损失惨重,但也全歼了马群。正是因为学习到狼的勇猛,世世代代战斗着的蒙古民族才能在当时所向披靡,征服半个世界,建立起空前强大的蒙古帝国。
其次狼是不屈的,狼是自由的,人类终究无法束缚他。虎可牵,熊可训,豹可养,唯有狼是自由和高傲的。狼是蒙古草原的守护神,就算深陷绝境也会用他独特而沧桑的嚎叫唤起斗志,狼性是不会泯灭的,这是来自草原狼内心深处的韧性,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肯被牵走,不肯被人牵制。狼不屈于恶劣的环境,凶猛的对手,更不屈服于它自己。
狼是智慧的,因为有狼才有骁勇善战,善于利用地形的蒙古铁骑,这是蒙古人与狼数千年战斗的结果。狼的智慧被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在猎食中巧妙利用地形及环境等自然因素来捕获数量庞大的猎物,同时为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狼运用其智慧使其可以数千年来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书中狼群巧妙伏击黄羊群,足可以写入军事教课书,这其中狼充分利用当时的气候环境及地形特点,以及羊群的行动特点,加上其自身的耐性,巧妙的将羊群赶进雪堆,使黄羊群丧失反抗能力,使其成为狼群的猎物,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为自己准备过冬的饕餮大餐。
还有,狼是团结的,它们知道单只狼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狼群团结起来的力量是无限的,团结在一起的狼在出色的狼王的领导下,变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强大的狼军团,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所向披靡。狼会集中其优势力量去打击敌人的薄弱处,用最小的代价赢得
最大的胜利。另外狼群中充满关爱,它们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只病狼及老狼,遇到危险时狼王及强壮的狼总会冲在前面掩护弱小的同伴,也正是因为这样狼才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世代生存繁衍。
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狼的精神,它可以激励我们不屈服于任何困难,运用智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团结及协助来获得更多的帮助。认真体会狼的精神,从中提取狼性的精髓,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狼精神的本质。从这本书中我才真正认识及了解了狼的性格,使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充满狼性的力量。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它会带我走进另外一个世界,狼的世界,蒙古草原的世界,我没有想到它让我肃然起敬,让我眼睁睁的看着美好毁灭的无力和心痛,而最仿佛一切就在眼前,真实的发生,真实的经历。文学批评家孟繁华所说: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分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好和幻想。虽然书中,作者对于游牧民族的的过分崇拜略显夸张,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进行对比,甚至贬低农耕民族,这样的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和它带给我的那绵长隽永的思索。我的思考和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角度:
微妙的制衡
几千年来,蒙古草原狼和蒙古人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甚至相互学习,古老的民族,古老的生物,相互依存,结伴而行。额仑草原给了他们生存繁衍的空间,腾格里是他们身体与灵魂的归依。无疑,狼是处在草原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狼,草原也就不复存在。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同时也爱狼,杀狼同时也崇拜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数千年。狼也成为了那里文明的起点,那里人们的歌声,舞蹈,以及人性的豪放,无不和狼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夸张的说,那里的生机勃勃,那里悠久的历史都是拜狼所赐。人与狼的较量,是一场关乎智慧、战术、意志、耐力的生死之战,然而蒙古草原人一直懂得尊重这样的天性,他们求的是与狼共同,在这样的草原上世世代代繁衍下去,而不是要征服,改造,甚至毁灭来体现自己的智慧和本领。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大智若愚,这才是真的智慧。在书中,毕利格老人作为一个富有经验和远见的智者,他懂得对长生天的敬畏,懂得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懂得与狼斗争的意义和内涵。这是这样的制衡关系,早就了今天的草原狼和草原人。
草原的挽歌
个蒙古老人说过 “人、马、牛羊、老鼠和狼,所有这些活物都是小命,但草和草原是大命。草原没了,你们统统没命……”蒙古人最心疼的就是草、草原,所以史书记载,谁破坏草原烧草场,就会受到“诛其家”的惩罚。而在现代文明和政治观念的冲击下,人类凭借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与狼之间微妙的平衡。草原狼的睿智与凶残,为它们招来了杀身之祸。而农民的到来使得狼群的黄羊储备消失殆尽,包顺贵发起的大力掏狼崽活动,才使得狼群发狠,疯狂的破坏牲畜报复人类,人类也变本加厉的捕杀狼,恶性循环就此开始。可包顺贵却把它归咎于“打狼力度不够”。随着狼皮价格上涨,新的打狼“英雄”也取代了以前的草原英雄。人类将越野车开进草原,以现代化的武器对狼进行最彻底的屠杀。我甚至能相信,那时的人们的多么的洋洋得意,仿佛自己在与狼的战斗中终于成了赢家。最终使狼群数量锐减,其余的不得不逃往外蒙古。当草原狼消失,鼠患濒繁,土地沙化时,草原荒漠化已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黄沙覆盖的额仑草原和消失的狼是划过记忆狰狞的伤。
苍白的尸骨,雪血交融的路,白毛风肆虐的夜幕,狼嗥犬吠的山谷,都隐匿与望不尽的沙土。仅留下不再游牧的民族,踩着大片金黄,只是它再也托不起昔日的希望与梦想。狼性的自由
书中,对于狼的看法不再仅仅是狡猾、奸诈,残忍,狼有狼的生存法则,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它们是食物链中重要的环节。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蒙古草原狼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决绝和偏执令人无限唏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很多人眼中,这种弱肉强食、对弱者没有同情心的狼性是该被深恶痛绝的,而我这读这本书的时候和主人公陈阵一样,深深迷恋。这是对自由和血性的迷恋 书中写道,掏狼崽后,牧民用把小狼崽高高的扔向天空,再落到地上的方法处死小狼崽,为的是让灵魂升到天上,肉体落下来。草原人对于狼,始终怀有某种微妙的尊敬和畏惧,连处死狼崽也带有这种美好的惨然。主人公出于对狼的好奇、敬畏、着迷,偷偷饲养了一只狼崽。在养小狼的过程中,陈阵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甚至像是父亲对孩子的那种血脉相连的亲情。小狼的每一寸肌肤每一寸毛发,每一个表情和眼神,都深深的刻进陈阵的心里,成为他对草原狼化不开的迷恋。书中主人翁陈阵养小狼的经历,也是让人对狼产生更深一层敬畏。这只倔强可爱的小狼从眼睛还未睁开就失去了自由,艰难地成长,这样的艰难不同于生存条件的艰难,艰难是指它渴望的是自由而不是被驯养,它不放弃任何一次获得自由的机会和信念。“不论我对它多好,它总是想要逃跑”。随着小狼一天一天的成长,小狼和陈阵之间产生了一种胶着化不开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始终让人感觉都是平等的。狼的天性就是“不自由,宁毋死”。无论陈阵对它多么疼爱,无论怎样驯养,也改变不了它的血液里追求独立、自由、顽强、桀骜不驯的高贵品质。因为不愿被牵而使自己变体鳞伤,就算陈阵的错误地将它的四颗尖利的牙钳断,也改变不了它狼之本色,最后,它的死也是死在追寻自由之上。这也成为陈阵心中永远的痛,也是每一个读者潸然泪下。
驰骋于草原之上的狼,有一颗怎样自由而血性的心。这只小狼,以更加细腻的视角,震撼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我看来,如果说对狼性着迷的我与作者的惺惺相惜不谋而合,那对于对自然的规律的敬畏就是每一个人都该懂的和认同的深刻哲理,它告诉每一个读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存,人类像其它的生物一样,自由,平等,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而人类所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想要独享自然,以为天地万
【读狼图腾后感】推荐阅读:
读狼图腾有感作文12-27
读狼图腾有感700字赏析12-24
狼图腾读后感初一09-25
狼图腾的观后感01-12
狼图腾读后感狼性11-02
小说《狼图腾》经典读后感12-03
狼图腾读后感字以上12-15
狼图腾读后感5000字01-30
狼图腾读后感500字03-19
读《狼图腾》几点读后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