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狼图腾有感700字赏析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狼图腾有感700字赏析(精选4篇)

读狼图腾有感700字赏析 篇1

狼是处在草原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狼,草原也就不复存在。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同时也爱狼,杀狼同时也崇拜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数千年。狼也成为了那里文明的起点,那里人们的歌声,舞蹈,以及人性的豪放,无不和狼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夸张的说,那里的生机勃勃,那里悠久的历史都是拜狼所赐!

同样的,我们在生活当中,时刻不能忘记,草原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狼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它能基于每个人生的希望,处于低谷的时候,我们只要想起它们,就会鼓起勇气,向前方驰骋。

读狼图腾有感300字 篇2

故事中陈阵是一位知青,他从城市来到草原,草原的风景他前所未见,那里的狼也只吃着与绵羊抢夺食物的野羊。可美好的环境却被一群从城市来的人打破了,他们借着保护国家,培养特种马的名义,在草原上疯狂猎杀野羊,抢夺狼的食物。狼一次次反抗,他们野蛮地一次次拿起猎枪,从不放过任何一只狼。从此草原被鲜血染红。可陈阵却爱上了狼,他偷偷养了一只狼。保护着这只狼,直到草原上只剩下这只狼。也直到这时,这群贪婪的人才醒悟。

陈阵一点点看到了一个充满魅力与神秘的图腾,一个不甘服从命运的图腾 — 狼图腾。

它们也许永远只是单纯的生物,可它们至少敢与命运斗争,不管敌人多么强大,胜率多么渺茫,它们只看清一件事 —— 不拼搏永远不会成功。仅仅这一点又能有多少人能做到?也许狼的形象并没有在人们的心中改变,可与此同时,我们能不能试着改变自己呢?

初中生读狼图腾有感的800字 篇3

我认为,中华文明的信仰一直缺少着一种重要的东西——狼的精神。长期以来人们对狼有误解,它在人们心中一直是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就连字典里也全是“狼心狗肺”、“狼狈为奸”之类的词语。不过,这本书却彻底改变了我曾经有些愚昧的想法。

在蒙古人心中,狼就是神的化身,是智商和体能,聪明与智慧,忠诚与狡诈等一系列完美的结合。这个古老的种族,在千万年的演变中不断完善自己,因而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成为草原霸主。我仿佛穿越了千年迷雾,也同作者一起揭开了狼与蒙古人身上不可思议的谜团。

可以说,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造就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造就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国家。蒙古人在长期的与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近乎完美地学到了狼的精神,这也是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为何文化水平低下,却在战争中所向披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原因。《孙子兵法》享誉世界,但孙武也许不知道,其实狼几万年前就把“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战术运用到实战中。

中原华夏民族信仰的是保佑大地风调雨顺的龙图腾。长期的耕作,使我们逐渐丧失了狼性,丧失了血性,变成了羊。这也是为何古代闻狼烟就兵败如山倒,清政府如此腐败无能的原因。纵观历朝历代,但凡明君,无一不喜欢打猎,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正是为了培养“狼性”。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龙图腾中能加入一些狼图腾的信仰,那么我们也许不会有那段屈辱的历史……

狼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物种,是它控制了草原上羊、兔、马等物种的数量,保证了草原生态的平衡,是它逼迫着蒙古马日夜奔跑,产生了世界闻名的马种,亦是它成就了传奇的蒙古民族。

三读狼图腾有感 篇4

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要读到一本好书确实不易,以致于某日读到某位作家“非流传30年以上的书籍不读”的观点时,竟于心有戚戚焉。而《狼图腾》是个例外,读时让人不忍释卷,读后使人回味无穷。她由作者姜戎倾30年之心血而成,详尽描述了作者11年草原知青生活中“与狼共舞”的生活点滴,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重新认识的大书,“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千百年来,汉民族对狼似乎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畏惧情绪,稍稍留意几个成语即可见一斑,如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在浩如烟海的文籍之中,没有专门写狼的作品,更勿奢谈为狼“美言几句”,以减轻狼在人们心中的恶像了。而姜戎先生偏偏是个“狼痴”,他迷狼、爱狼,对狼敬畏,对狼好奇,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深入狼穴窃得狼子,像照顾自己的孩子般悉心养狼,既籍以打发艰苦寂寞的知青岁月,又不断探究狼的“性格”特点,并从中得到感悟与启示。书中几十个跌宕起伏的“狼故事”,紧张而激烈,神秘而诡谲,细细阅读,似亲身来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和作者一道与睿智豪迈的牧民学习草原生存技能,一道品尝草原的美酒佳肴,一道追寻草原狼的神秘足迹,一道体味草原的凄美、苍凉。那些精灵一般的草原狼似乎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竟使人屏气凝神,不由自主地从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欲罢而不能。

狼是团结的。猛虎、雄狮无法适应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有团结的狼群才是草原的霸主。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猎取食物后,狼不会自私地独享,还会为老、弱、病、幼留存。如果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往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

狼是智慧的。草原狼是蒙古人眼中的兽祖、战神、宗师,它们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近战、夜战、奔袭战、偷袭战、闪击战,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狼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的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都组织严密,极有章法,不击则已,一击必中,是蒙古人行军打仗的活教材。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便得益于长期学习实践“狼兵法”。

狼是勇敢的。狼从来都不畏惧懦弱,如果踩中了猎人的套,它们宁可“壮士断腕”般咬断脚骨,也不愿束手就擒。即使陷入人与狗的重围,它们也不会自乱阵脚,而是通过博杀伺机突围,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它们是草原上它们是真真正正的王者,狼王一出,谁与争锋?

狼是尊贵的。它的尊贵在于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狮、虎、豹等猛兽都能被人驯服,但独独狼不会仰人鼻息,因为狼是真正“不自由、勿宁死”的。即使小狼一出世就被姜戎先生抓住圈养,但它仍极力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并为争取到的每一分珍贵的自由而狂欢。后来外界的狼嗥最终激起了小狼的野性,在铁链缚身的情况下,不惜冲断脖颈,最终颈部受重伤,因无法进食而死,小狼的“自杀”竟造成了姜戎先生一生的愧疚。

狼还是蒙古草原的保护神。草原“命薄”,怕黄羊、怕马群、怕老鼠、怕野兔、怕獭子、怕蓄牧量过大,而狼处于草原生物链中的顶端,是它们的克星,维系了草原数千年来的生态平衡。谁曾想到昔日那碧绿无垠的大草原、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像既是拜狼所赐。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同时也爱狼;杀狼,同时也敬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千年万年。但是文革时期错误的灭狼政策,使狼一度绝迹,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使草原失去了灵魂,剩下的只有破败与荒芜,以及那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出于对狼的痴迷而用心良苦地试图抹去那些长久以来对狼的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还对草原、对历史、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探掘,重新认识了农耕文明和华夏民族的国民性,并深入批判了“中国病”的.病根:农耕和农耕性格。因为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从历史规律看,农耕软化农耕民族性格,草原游牧强化游牧民族的性格,这也是数千年来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几度入主中原和近代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主因。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坚强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得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个民族要想复兴和富强,必须发展生产力,但是绝不能“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振兴民族的基础,但同时必须把培育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并举,这才具备民族腾飞的翅膀的两翼。只有儒家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髓和不屈不挠、坚强进取的狼图腾精神相结合,才应是民族性格的培育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有力保障。

掩卷沉思,人们不得不追思遥想: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我们向来以炎黄子孙自居,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如果说草原狼的灭绝,才使人们愿肯定其作用为其正名,但退一步说,假使狼群一直在草原上生息繁衍,人们是否还会一以贯之地畏狼如虎、憎狼为灾呢?

上一篇:新闻短篇范文下一篇:美工专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