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

2025-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精选4篇)

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 篇1

贾军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4年5月1日生效了,该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体现了我国法制的建设进一步的完善,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但是在实施的一年多来,该解释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就其中的第二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条的法律规定适用问题作一下深入的分析、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第二十八条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这三个规定分别是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的计算规定,其中存在一个适用标准的问题,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标准的划分问题。

针对上述的标准如何适用,该解释中并未明确进行规定,造成了适用混乱的局面。一种适用方法是以受诉法院的标准为准,以住所地、经常居住地为例外,户口作为确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唯一标准;第二种方法是以受诉法院的标准为准,以住所地、经常居住地为例外,户口不作为确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唯一标准,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居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的规定来确定经常居住地,进而确定一部分城镇和农村标准的适用。就上述的两种方法,在我国法院中一般用第一种者为多数,以第二种者为例外。其实法律的内涵是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司法解释等文件。现在大量的人员流动,有的农村居民到城镇打工,有的城镇居民到农村承包土地,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人身受到伤害如何处理,适用什么标准进行赔偿,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第二种方法的应用无异解决了这个问题,既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又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有的省级法院已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有的法院内部出台了指导规则,比如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年3月29日印发的《二○○四年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这是一份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纪要》要求:“农村居民到城镇、城市务工、生活、学习,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居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的规定,可以按经常居住地更高的标准确定赔偿。”(南昌一纸判决书打破城乡差异,作者:姚晨奕 吴云 梁娟萍 崔晓明 刘译铃),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和社会实际,于近日对人身损 害赔偿案件的审理进行统一规范,重点对城镇居民范围作出了具体概定。该法院规定下列情形的农村居民视为城镇居民,按城镇居民标准予以赔偿: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满一年的;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人员的同住家属(父母、配偶、子女)满一年的;城镇近郊的农村居民,以在城镇务工、经商为业的;农村居民靠积蓄或供养在城镇购房或租房生活一年以上的;失地农民;受损害时尚未入户的人员(见四川合江法院界定“城镇居民”一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条规定: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该规定并未排除对于农村居民到城镇打工、生活以经常居住地为赔偿标准。但是在适用“相关标准”时存在分歧,有的认为相关标准是城镇仍是城镇、农村仍是农村的居民规定;有的认为相关标准应是城镇或农村居民符合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的,应当以经常居住地是城镇还是农村确定标准。后者的观点比较实际。因为人员流动后,产生的经常居住地是其生活、工作的地方,从收入上还是生活消费上都基本上是在该地。因此人身伤害后产生的损失以经常居住地来确定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比如:甲住所地为湖北省农村,后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打工,符合司法解释规定的经常居住地标准,在石家庄市发生了人身伤害情况。按一般情况适用伤害河北省农村标准赔偿,如果甲能举证证明系经常居住地为石家庄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条的规定,转而适用河北省城镇的标准进行赔偿,如此才能和甲的实际损失相趋近。

对于现在各级法院作出的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适用指导规定,立法部门应当就此作出一个明确的法律规定,避免在法律适用上因法院不同、法官理解不同等原因产生的判决大相径廷的情况。

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 篇2

(一) 美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1. 美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197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发布了第30号意见书 (APB 30) , 对非常项目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于一个具备非经常性资格的项目, 它在性质上必须是异常的, 而且是不经常发生的, 并将这些条件定义如下:

异常性——根据主体的经营环境, 异常性是指明显地不与或只是偶尔与主体正常和典型的活动相联系的事项或交易类型。企业的特殊性质包括:经营范围与经营类型;经营方法;管理政策。

发生的不经常性——根据主体经营的环境, 发生的不经常性是指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的事项或交易。

如果某些交易或事项只符合两项确认原则中的一项, 则其被称为异常或偶发性项目。

此外,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将不完全符合以下标准中两项或以上的项目列为非常项目:由于债务消除而产生的重要的利得或损失;由于处置重大部分资产或前独立企业的某单独分部所产生的损益。如果损益达到重要性规定且分部是在企业进行权益结合法合并之后两年内处置的, 该损益计入非常项目;电力运输经营权的注销;如果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 则投资企业需按份额列示被投资企业的非常项目;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利得。

2. 美国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规定

根据美国APB30的规定, 非常项目必须与正常经营成果分别列示, 且须以税后净额单独列示于利润表中终止经营项目之后, 会计准则变更累积影响之前。异常或偶发性项目应单独列示于中断经营项目之前, 异常及偶发性项目前利润之后。非常项目、异常或偶发性项目以及企业分部的处理影响都要在其发生当期的中期报表中单独列示, 不允许将这些项目在整个财政年度进行分摊。

(二) 英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1.英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1992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发布的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 (FSR3) 《财务报告业绩》, 将企业发生的事项分成日常活动和异常项目。其中异常项目包括非常项目 (extraordinary items) 和例外项目 (exceptional items) 。非常项目是指性质高度异常的重大损益项目, 该项目因企业日常业务活动以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 并预期不会再度发生。

2.英国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规定

FRS3规定, 非常项目以其税后净额抵减或增加企业利润;例外项目不需要在损益账户单独进行披露, 只需归入其所属费用类账户, 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该项准则规定有3种例外情况:对企业某部分进行终止或出售的利得或损失;对企业经营性质或核心业务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重组的相关成本;固定资产处置的利得或损失。这3种例外情况被称为超级例外项目 (Super exceptional items) , 需要在报表中单独披露。

(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2005年,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对IAS8进行了修订, 并将非常项目的概念删除。IASB认为, 由主体面临的正常经营风险而产生的非常项目不应成为在收益表中单独列报的充分理由, 并决定交易或其他事项在收益表中如何列报的应当是其性质或功能, 而非发生的频率, 将“非常项目”作为收益和费用项目下的一个子集。

2.IASB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规定

修订后的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 (IAS1) 规定, IASB决定取消原IASB中关于非常项目的概念, 并且禁止任何相关收入和费用以非常项目的名义体现在收益表及其附注中。因此, 依据2005年最新修订的准则, 将没有任何收入和费用项目以源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之外的名义给予列报。

此外, IAS1要求在收益表正文对以下项目数额单独披露:把存货、不动产、设备或机器的账面价值减计至其可变现净值或是对减值进行转回;企业活动的重组以及重组成本相关规定的撤消;不动产、设备和机器项目的处置;投资的处置;终止经营;诉讼终结;其他规定的撤消。

虽然以上项目并不是IASB对非常项目的规定, 但从上述项目发生的频率和性质上看, 显然不是企业日常经营的项目, 将这些项目的单独披露表明IASB虽取消了非常项目定义, 但并不能真正的将非常项目从准则中删除。

二、中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笔者在查阅了几乎所有经济、会计类的政策法规文献后, 发现在中国目前的政策法规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告规范当中, 《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专门针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其他法律法规中更无相关规定。

(一) 中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在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法规公告中, 首次提到“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公告是1999年12月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经过多次修订, 2007年将非经常性损益界定为“公司发生的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 以及虽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相关, 但由于该交易或事项的性质、金额和发生频率, 影响了正常反映公司经营、盈利能力的各项交易、事项产生的损益。”

(二) 中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

结合新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的变化, 中国证监会对2001年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 (以下称《1号问答》) 作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的《1号问答》规定了企业应披露的15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 但与公司业务密切相关, 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除外;企业合并的合并成本小于合并时应享有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委托投资损益;因不可抗力因素, 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损益;企业重组费用, 如安置职工的支出、整合费用等;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预计负债产生的损益;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三、非经常性损益相关规定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一) 非经常性损益涵义界定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 美国关于非常项目的定义侧重于性质和频率的考虑, 同时将非常项目界定在收入、费用中并构成净损益的一部分, 而不是将它们界定在利得、损失中, 构成权益变动或综合收益。其性质特殊只是暗含了与正常活动相比具有特殊性, 因此在实务中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水平。英国直接指出非常项目来自于正常活动之外, 但对其频率的发生要求得非常严格, 即要求不会再出现。原IASC主要是从交易或事项的性质、功能上对其进行界定, 而非频率。由此可见, 国外对非常项目涵义的界定是较为严格的, 真正能纳入此范围的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并不多。

与国外对非常项目的规定相比, 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包括了更多的内容, 从性质、频率和金额3个维度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内涵和外延也大于西方会计理论中常用的“非常项目” (extraordinary items) 。这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投资者的理性及所具备的理财知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严格界定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 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 以此引导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 将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 也可以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公司财务信息, 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对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界定上, 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更符合我国目前经济环境的需要。

(二) 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比较分析

关于非常项目的会计披露, 欧美各国基本上均要求计入损益表并作为单列项目进行分列报告。美国要求非常项目应在持续经营成果之后独立列示;英国在规定非常项目以税后金额列示在正常活动产生的损益后独立列示计入净损益, 与其他国家准则稍不同的是税务费用分配给各收入项目;国际会计准则对非常项目要求根据发生的项目据实全部披露。

中国证监会只是对要求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了罗列, 要求对发生项目的名称和金额进行披露, 但并未规定其披露的格式。这主要是因为在国外非常项目披露在相应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 而中国的会计准则并未作出规定, 作为监管部门的中国证监会难免出现在对某些会计问题处理上的规定缺乏会计准则所体现的严密性。因此, 笔者认为, 应在加强对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之外, 应借鉴国际的经验, 加强对具体披露格式的规范, 增强可比性,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静, 王富炜.对“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和披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商业会计, 2006 (04) :23-24.

[2]Charles T, Horngren, Gary L Sundem, John A.Elliott.Fanancial Accounting:580~584.

[3]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 (ASB)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3-Report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1992, UK.

[4]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http://www.csrc.gov.cn.

深圳居住证规定 篇3

民警表示,新条例规定的居住登记制度与以往有较大区别,以前是由居住者本人申报,现在则是按照“谁提供居所就由谁申报”原则,由提供居所的房东、用人单位、学校、实际管理人等申报义务人申报。

而且,申报义务人申报居住登记有时限要求。一是即时申报:主要包括居住在旅馆业单位,具有留宿功能的洗浴、桑拿、按摩等经营性服务场所的,以小时、天数为租期租赁房屋的;二是七日内申报:主要包括居住在不以小时、天数为租期的租赁房屋和员工宿舍的;三是十五日内申报:主要指居住在除即时申报、七日内申报房屋,且居住时间超过十五天的。

申报义务人为个人的,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到居住登记受理点申请开通居住登记账号。账号开通后,申领人使用居住证账号登录“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服务平台”申办居住证。

申报义务人为单位的,应当到居住证受理点申请开通。

对于居住时间如何计算,有网友提出疑问,如在A村住一年,且申报登记过,现在B村住且已经申报登记,对于此类情况,居住时间如何算?民警提醒各位朋友,居住登记连续计算,指在同一居所居住且办理居住登记连续,或者在不同居所居住,但前一居所搬离注销居住登记时间和后一居所入住登记时间间隔不超过30日的,视为居住登记连续。

民警表示,非深户籍人员在深办理居住登记后,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申办居住证:

一是同时满足在特区有合法稳定居所,即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至申领居住证之日止,连续居住满十二个月,才被视为有合法稳定居所;在特区有合法稳定职业,即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至申领居住证之日止,在特区参加社会保险连续满十二个月或者申领居住证之日前二年内累计满十八个月。二是符合特区人才引进规定。三是正在特区接受全日制中高等学历(职业)教育的。

有网友提出疑问,居住证成功申领后一直有效吗?民警表示,新居住证已经开始实行签注制度,每年签注一次。逾期不签注或者签注有效期届满的,使用功能终止。

民警们提醒市民,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咨询热线号码已经变更为84465000,原受理群众咨询号码85128003将停止使用,市民们可以在工作日时间拨打该热线进行咨询。

昆明市居住证管理规定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昆明市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的申领、制作、发放、使用以及相关服务和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国家级开发(度假)园区、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应当负责辖区内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和协调机制。公安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居住证的制作、发放、服务、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教育、卫生、地税、住建、民政、工业信息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并可根据工作需要,向居民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会派驻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应当配备专(兼)职协管员,协助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并受公安、人口计生、地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建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开展居住证的受理和发放、计划生育管理、房屋出租有关税费的代征、劳动就业登记、租赁房屋管理等日常性工作。

第五条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协助、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第六条居住证工本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二章居住证的申领和发放

第七条已满16 周岁未满60 周岁,拟在本市居住30 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3 个工作日内向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申领居住证。到本市就学、就医、疗养、探亲、旅游的流动人口可以不申领居住证。第八条居住证一人一证,分为《昆明市临时居住证》和《昆明市居住证》,由市公安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昆明市临时居住证》有效期为1 年。《昆明市居住证》有效期为3 年,自公安行政管理部门签发之日起生效,在依法办理签注手续后,可连续使用。

第九条初次申领居住证的人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领取《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户籍证明;

(二)近期半寸免冠照片两张;

(三)居住处所证明材料。

至49 周岁的育龄妇女应当交验《婚育证明》;携带未满16 周岁子女的,应当出示子女户籍证明或者户口簿等相关证件,携带未满7 周岁儿童的,还应当出示预防接种证明材料。

第十条流动人口具备下列条件,仍拟在本市居住的,可以自《昆明市临时居住证》有效期限届满前30 日内,申领《昆明市居住证》:

(一)在本市有固定住所;

(二)在本市有稳定工作。流动人口不具备前款申领条件的,应当重新办理《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第十一条申领《昆明市居住证》除提供本规定第九条的材料以外,还应当交验以下证明材料:

(一)《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证明材料或者申领人所投资的经济组织的营业执照。

第十二条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应当对申领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从受理之日起7 个工作日内发放居住证;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领人。

第十三条《昆明市居住证》实行查验制度。

《昆明市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签发之日起每满1 年的前30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办理签注。逾期不办理签注的,《昆明市居住证》持有人不能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有效期满仍未签注的,按照本规定第九条重新申领《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第十四条居住证持有人居住地址、工作单位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 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居住证损毁或者遗失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在办理挂失手续后,到现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申请换领或者补领。

第十六条流动人口申领、补领、换领和签注居住证的,不收取费用。第三章居住证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七条《昆明市临时居住证》持有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市享有以下公共服务:

(一)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服务;

(二)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昆明市居住证》持有人除享有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公共服务外,在本市还享有以下公共服务:

(一)办理公共交通乘车优待手续;

(二)办理一孩生育手续;

(三)享受各类投资创业优惠政策;

(四)经市政府确定的可以享有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十九条房屋出租人拟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所30 日以上的,应当与承租人签订租用安全协议,并督促其按照本规定申领居住证。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房屋出租后3 个工作日内持房屋权属有效证件、个人身份证件、承租人身份证明材料,到房屋所在地住建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并按照规定与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签订房屋租赁治安管理责任书。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的,应当自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3 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为其申请办理居住证,被招用人员也可以自行申领居住证。

第二十一条除公安行政管理部门外,用人单位、房屋出租人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扣押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可以在依法出示执法证件后查验居住证。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伪造、变造、骗领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第四章信息采集与保护

第二十三条市工业信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人口计生、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建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完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应用、维护、交换和共享制度。

第二十四条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流动人口入住后及时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等基本情况,并在3 个工作日内将租住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流动人口离开后5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

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招用流动人口的,应当于招用之日起3 个工作日内,将招用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口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于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5 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第二十六条物业服务单位应当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采集服务区域内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居住情况信息,并将相关信息报送所在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从事房屋租赁的中介机构应当每月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的信息报送所在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

第二十七条公安派出所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地采集居住证申领人的信息。

第二十八条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应当包括姓名、性别、本人照片、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现住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等信息。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各自职责采集流动人口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九条居住证持有人发现本人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的,可以提供证明材料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申请更正。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信息采集、管理、使用过程中对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擅自披露和买卖。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和第二十条规定,申领人和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申领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对个人处以5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罚款,对用人单位处以500 元以上1000 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擅自扣押流动人口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返还,并按照扣留的居住证数量每证处以200 元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买卖、伪造、变造、骗领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对单位处以3000 元以上5000 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 元以上1000 元以下罚款;使用伪造、变造居住证的,由公安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以10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五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居住证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实施前已依法申领的流动人口IC 卡居住证,持卡人在有效期限内可以继续使用,但应当进行签注,也可以直接换领《昆明市居住证》。流动人口IC 卡有效期限届满后,持有人未签注的,应当依照本规定重新申领《昆明市临时居住证》。

上一篇: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下一篇:五年级《八十天环游地球》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