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规律总结(推荐11篇)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 目前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本会计是将企业的各项费用开支通过整理、归纳以书面形式呈报给企业经理, 通过对以往成本构成和成本发生历史情况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及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成本问题是目前诸多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为成本是整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所以, 关注成本会计、研究成本会计也是现代企业经济取得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就成本会计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供大家参考。
一、成本会计是如何形成的
自从商品生产出现之后, 大部分商品生产商在商品在交换中所获得价值的最大化, 就想方设法希望从交换商品后获得的商品价值中补偿其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出现后, 商品生产商最大的愿望是在交换其生产的商品时, 从已得的商品价值里抽取一部分来补偿商品生产时耗费的部分。为了让商品卖出的价值能补偿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价值, 商品商开始对成本进行估计, 为了能使估计成本和实际的生产耗费价值相吻合, 开始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统计、计算、汇总, 对于数额小的其它费用则按损失处理,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意识到收集整理成本资料的重要性, 于是便开始汇总和计算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费用, 经过一定时期的演变过程形成了成本会计。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
1. 成本会计的雏形
早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 意大利Mcdici家族就已经在他们的毛纺织工厂中对产品的制造工艺设置了具体工艺流程, 并对每一道工序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计算, 这就是成本会计的雏形阶段。到了十八世纪, 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开始采用分批成本计算和分布成本计算对产品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人James在他所创办的制鞋厂设计了一套会计分录方案, 分批法形成;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人Jhomp son在他的亚麻制袜厂对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费用记录, 计算出每一双长筒袜的生产所需费用, 这样就逐渐建立的成本计算的基本模式。
2. 成本会计的出现
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后, 全球企业的数量便开始剧增。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到市场, 并占据市场优势, 采取了薄利多销的产品销售手段, 使得众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关注生产成本, 。为了能使成本计算的更为准确, 资本主义企业开始让会计担当起成本计算的工作, 在会计的工作过程通过成本计算和复式账簿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成本进行计算, 形成了初步的成本会计。美国人施劳伦斯是早期研究成本会计的重要人物, 他说过:“成本会计是应用普通会计的基础, 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来记录企业的各项支出, 并确定其商品在生产与销售时产生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这是企业实现盈利高效的重要手段。”这种成本会计是以事后核算和事后控制为重点和出发点, 被当今会计学称之为原始的成本会计。
3. 近代成本会计出现的背景与形成
二十世纪初,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愈发地激烈。以时候核算作为重点的成本会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泰罗制, 该体系首次将预算控制、标准管理等管理方法用于会计。它将事前控制职能运用在成本会计之中, 顺理成章地将事前控制推广到了整个成本会计之中, 这样就形成了近代成本会计。
4. 现代成本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上世纪四十年代, 二战全面爆发, 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众多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能在经济特殊时期占据更多的市场, 于是大肆地建立工厂,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 战争所带动的科学技术大量运用到生产之中, 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生产经营环境之下, 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开始反思该如何适应这样的状况, 并且要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与时俱进, 时刻掌握外界经营环境的变化, 市场的发展动态等等。这就需要成本会计要与管理相互融合, 以成本核算为基础, 以成本控制为核心, 进而促使现代成本会计的形成。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44-02
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内容上溯中国古代史,下溯中国现代史;内有中国史,外有世界史。如此纷繁的历史事件及历史知识,学生很难识记,所以掌握识记历史知识的规律和技巧,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应该掌握哪些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呢?
一、谐音记忆法
在历史教学中,选择历史事件或国家名称中的核心字及其谐音,尽量使其既押韵又容易理解。在讲中国古代史中以往各朝代在西北地区加强管辖的机构时,汉朝有汉宣帝时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唐朝有唐太宗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和武则天时期设立的北庭都护府;清朝有乾隆帝设立的伊犁将军。我们从这四个机构中各取一个重要的字:西、西、北、犁,通过读音的谐音“西西伯利(亚)”进行识记。这样,枯燥的历史知识就变得有趣多了。再如我们识记毛泽东的诞辰——1893年,可以用读音的谐音“一把旧伞”来记忆,这样的记忆既形象又生动,可以说学生终身难忘。
二、联想记忆法
很多历史知识是抽象且难记忆的,当我们目睹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别的事情,学习历史知识时,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形象化,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方法之一。在讲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时,按照时间、人物的顺序依次是:比较牢固的掌握历史知识。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总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讲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时,讲述新航路开辟的经过,首先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1487年他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其次是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到达了今天的美洲巴哈马群岛。再次是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到达印度。最后是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按照新航路开辟的时间顺序,取每个人物的第一个字:迪、哥、达、麦,识记人物时用读音的谐音“的哥打埋”。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进行记忆。在识记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的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时,可以进行这样联想:有一个名叫陈天华的人,一路走着,猛然间一回头,撞响一个小闹钟,同时假设它发出声响。并且我们把这个小闹钟叫做警世钟。任自己的思想驰骋,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即可。
三、编歌诀记忆法
历史教学中,把需要识记的历史知识编成易于记诵的歌谣或口诀,称为编歌诀记忆法。在讲中国近代史《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中,讲到文学知识“唐宋八大家”,其中有——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于是编了一首歌诀:唐代两位是韩柳,宋有曾巩欧阳修;三苏父子王安石,欧阳公认是领袖。这样既让学生记忆了八大散文学家,同时又分清了朝代和带头人。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空间位置记忆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空间位置的信息辅助教学,会增强大脑对识记事物的印象。在讲中国古代史《战国七雄》时,既要让学生掌握“战国七雄”是哪七国,还要知道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于是编了两句打油诗;“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这样学生就很好的掌握了“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了。
五、串线记忆法
学习历史知识时,将同类知识如同一根线穿在一起梳理,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和巩固。掌握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将历史线索连在一起,就能系统地识记这些知识了。讲述中国现代史的一个重要人物——孙中山时,把他一生的革命活动按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具体如下: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加深了对孙中山的认识,掌握了他一生的重要业绩。
六、关键字记忆法
顾名思义,关键字记忆法就是找出历史知识中的关键字,并且把这些关键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记住了这些字及他们的顺序,就记住了整个历史事件。在讲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我们可以用“爆发、建军、建国、失利、转折、胜利、和约这些字作为关键字来记忆。再如中国古代史中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学生记住了这五个字,就可以引申出五条的全部内容,简单易行。
七、列表比较记忆法
列表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进行列表归类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用表格可以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会收到化繁为易的效果。例如讲述司马迁、司马光的有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几方面内容来列表,具体内容有:人物年代、人物名称、作品名称、作品体裁以及对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经过列表归纳比较后,知识点清晰了,学生也就很轻易地掌握了。
一、命题思路
关于20的入学考试,将继续沿袭的命题思路,考查本科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等内容。
二、考查目标
2012年考查目标将依然是考纲中所规定的四项基本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史料解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题型、题量
根据2012年考纲的规定,我认为将会是:选择题依然是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并且将依然是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等内容,或者说这依然是考生的保分题;名词解释同样也将会以考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现象等为主,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可能将会有一些比较小的、较为“生僻”的名词,这可能在一般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不过这种类型的题目数量不会太多,一般不超过两道;材料分析题,估计将会适当加大难度,对于古籍的阅读能力及分析能力可能会更加注重,这一点务请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在平日备考时可适当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另外,“问答题”变成了“论述题”,也就意味着之前只考查单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题将不再出现,而横向分析题和纵向梳理题将成为以后考试的重点,考查考生梳理历史基本线索的能力。这也意味着考生在备考的同时必须要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综合的把握之后才能答好这部分题。
四、考试难度
2012年考试的难度和20的应该差不多,重点仍然会集中在基本知识点和对考生基本功的考查上。据年的考试真题,我们可以看出,难度上应该不会太大。
五、复习建议
还是那句老话,难度的稳定不等于考生考分的稳定。所以考生一定要紧扣大纲,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牢固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这也是学习大纲、分析大纲的最基本要求。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大纲比较宽泛的,尽管分章节,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小的知识点,都需要考生结合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认真分析和把握。突出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建立深厚的历史学积累。
同时,复习时也要适当跳出大纲,拓展知识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丰富自己的`学识,对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多看一些与考纲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便在做论述题时可以发散思维,关注学术前沿,纵向横向全面的分析理解考点的知识。可以预见,2012年的考题将不仅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需要考生建构一个系统的体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复习期间,要有“全球一体化”的宏观视野以及从世界史的眼光来解读中国的历史发展,这些观点和视角都能运用到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这样的思路也是新颖的,有助于考生获得较高的分数。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受到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的诘难.卡尔@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其方法论支撑,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倡导自由意志论;否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进而取消了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波普尔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作 者:任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16(1) 分类号:B151 关键词:方法论根基 证伪 预测 历史必然性★ 质疑(网友来稿)
★ 对联平仄对法
★ 质疑函
★ 质疑思维训练
★ 关于敢于质疑的名言
★ 关于质疑的作文600字
★ 课题质疑教学论文
★ 名人敢于质疑经典语录
★ 勇于质疑,彰显不凡作文
1、开音节:1)绝对开音节:(辅)元结构,即“一个发音的元音字母结尾”。
2)相对开音节:元辅e结构,即“一个元音字母+辅音字母(r除外)+不发音的e”
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读长音,即字母名称音。
2、闭音节:元辅结构,即“(辅音字母+)一个发音的元音字母+辅音字母(r除外”
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读短音。
3、4、辅音字母C在一般情况下读作K,在e,i,y前读作s。音节和重音:元音可构成音节,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单词,其中有一个(或两个)要重读,称为重读音节,前面要标重音符号“´”如´hap py/´hæpi/ 1)单词如为双音节,重音一般在前面 2)l,n是成节音,构成音节不重读 3)ay,ey,i,e,y,不重读时常读/I/ 4)ea组合读法多,有时可以读作/ e / 5)单词音节有多个,倒数第三是重音
6)单词前缀不重读,a-和be-最常见 如:a´ cross
5、a,e,o,u,ar,er,or,our,不重读时常读/ ə /
6、a的前面有个w,不读/ æ /来改读/ ɒ /
7、th在名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中常读/θ/,在冠词、代词、介词连词中和在er前常读/ ð /
8、/m/ /n/ /v/ / ð /紧跟o,o读/Ʌ/来不读/ ɒ /
9、k前oo常读/ ʊ /,木头好脚也读/ ʊ /。
10、ee读法最好记,一般情况总读/ i:/
11、ea组合读法多,多数读/ i: /也读/ e /
12、or组合和al,一般情况常读/ ɔ:/
13、oo组合常读 / u:/,有些情况也读/ ʊ /。
14、g在e,i,y前有时读作/ ʤ /
15、ar读法好掌握,张大嘴巴/ a:/
/ a:/
/ a:/
16、sk(ss,st),th紧跟a,a不读/ æ /改读 / a:/
17、er,ir,ur,三个组合都读/ ɜ:/
18、or,ar前有/ w/,分别改读/ ɜ:/和/ ɔ:/
19、ai,ay读法同,基本都读前面/ ei / 20、oa组合例外少,基本都读前面/ əʊ /
21、ow读法有两种,多数情况读作/ əʊ /
22、ld,st紧跟o,o读长音不读/ ɒ /
23、ou,ow一样读,一般情况读/ aʊ /
24、oi,oy无例外,统统都是读 / ɔi /
25、w和h在一起,h一般不发音;wh后跟o,w和r在一起,w一般不发音;kn,mb,mn中,k,b,n不发音。
26、o和ow在词尾,一般情况都读/ əʊ /
27、词尾a后有ge,不读/ æ /来改读 / I /
28、ere,are和ear,还有air和eir,一般情况读 / eə /。
29、ere,ear和eer,有时也可读/ iə / 30、ear在辅音前,不读/ eə / 读作/ ɜ:/
31、our和oor,一般情况读作/ ɔ:/;字母组合our,还可读作/aʊə/
32、/ju:/音在l,r,j后常读作/u:/
33、gh一般不发音,个别情况读作/ f /
34、one一般读作/ wɅn /
针对上面的诸多问题, 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要以转变观念, 革新教法为出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而这种规律和方法的指引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繁多, 弄不清来龙去脉, 像一团乱麻, 理不出头绪。因此, 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和探究历史研究规律是教学生会学习历史的第一要务。我这里就规律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以简单介绍。
1 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历史的学习结构, 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是有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构成, 而每一个事件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固定结构。 (1) 时间过程结构:如辛亥革命就可以用开始、发展、高潮、结束来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用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挫折、新生来讲述, 还有初步、巩固、完善、发展、强化。 (2) 空间分布结构:如战争的原因可用国际和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用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 (3) 原因条件结构:如工业革命的五大要素政治前提、市场、资金、劳动力、技术;辛亥革命背景的四大基础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和理论, 另外还有对象结构、类别结构、逻辑结构等等。学生能自觉的运用这些结构在掌握历史事件的时候就会胸中有数。
2 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历史中某些历史现象出现的规律, 以便于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历史当中很多现象的出现都是有相同的原因或条件的, 教师要在教学中归纳这些规律。 (1) 探究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源、决定性因素等等, 就可以从经济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等) 、社会性质、阶级属性和自身利益等方面考虑, 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 (铁器和牛耕) 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 革命或改革的成败原因就可以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阶级利益、内容是否全面有针对性、措施是否得当、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个人因素、国际环境等方面考虑, 如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就是符合春战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内容全面有效、措施得当、得到秦孝公支持及商鞅的变法精神等。此外还有战争原因可从主动方和被动方分析;判断事件成败的依据是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阶级利益、是否达到目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大趋势、自身的社会条件、个人原因、直接推动力;事件的性质首先看措施和结果而后再看领导阶级等等。
3 在教学中注意总结历史问题的固定结论, 以便分析历史现象时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快速找到关键点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 学生非常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会认为又是一个新知识点, 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记忆量。其实历史中有很多结论是不变的。中国古代史中不变的有自然经济始终是经济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的被强化、地方割据现象不能根除、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现象不能解决等;中国近代史中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革命性质是民主革命、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仍为主体;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个阶级或国家政策的出发点、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时军阀之间的争斗实质都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都带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等等。
4 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其他学科的思维规律, 以便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侧重于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组织多纬度、多方向的思考作出正确答案的能力, 对学生思路的开阔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当中要多方吸收各学科中有益成分为历史所用。最常见的就是语文和政治学科, 语文的阅读方法和能力会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而政治当中的原理在历史的分析和作答中有重要应用, 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的对立统一、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辨证法的内容。
我觉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要在教学中摸索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 以此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同时学生一旦掌握了思考历史的规律, 那历史里就充满了乐趣, 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了, 那对教者来说也就一劳永逸了。
这里介绍的方法实际是一种类比的方法, 即知其一可知其二, 由此及彼, 但要特别提醒规律方法的指引不可生搬硬套, 因为事物都有规律但规律也有例外, 如不能活用, 宁可不用。一切都要从具体问题、具体历史事件出发, 用的恰当者, 分析理解顺心如意, 记忆综合如鱼得水, 历史的教学和学习都会事半而功倍。
摘要:高中新课程标准下, 一标多本, 也就是说一个课标多本教材。一本教材就可以完成高考教学任务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这些问题给新课程下进行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这里就规律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以简单介绍。
①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民生问题等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共同富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 时至今日,持续的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
A. 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 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 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4.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新政,如同“重磅炸弹”落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心态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发商是百分之三百地想卖,很多购房者则因为房价太高的原因,购房意愿只有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胶着状态下,许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拉开了档次。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 梁启超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属于(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7.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 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 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8. “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
A. 英雄史观 B. 唯心史观
C. 唯物史观 D. 宿命论
9.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
A.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B.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
D.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0. 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 )
A. 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 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 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 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11. 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可见,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上,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
B.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
C.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
D.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12.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
A.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B.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的
C.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D. 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
14. 2012年,中央各部委机关将陆续公开“三公经费”(因公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接待费),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纸面到实践层面的落实。这背后,除了政府部门行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有公众参与的强力推动。这一改革推动了行政透明度的不断提高。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是刚刚接触的学科,其学习难度比其他学科都要大,面对奇妙的物质世界,学生们一定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却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将化学学习好,合肥卓越教育总结滁州化学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化学。
方法一、课前要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卓越教育所说的预习并不是指将课本随意看一遍就可以的,对关键词应该认真钻研,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分清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哪些是易于掌握的,哪些是自己不了解的,就要在旁边记上记号,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更有效地去听课,掌握本节课听课重点,让这一节课更有意义。
方法二、注重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学习的重点,课堂也是学习的中心。听课不仅要用耳,还要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用“眼”去观察老师讲课的一举一动,实验操作及现象;用“耳”去听;对于重点、难点、关键点一定要仔细听,对老师讲到自己通过预习经掌握的内容可稍放松一点,对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还要动“手”记下来,当然要记要点,提纲式,不能全记而妨碍听课;还要用“脑”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去理解,只有多种感官并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合肥卓越教育强调学生们一定要在课前预习,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步骤,课堂学习才会更有效率。
方法三、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时记忆知识的关键性步骤,卓越教育所说的及时复习是指在遗忘知识之前进行复习。复习分课后复习、章节复习和综合复习,课后复习要认真阅读当天的内容,对重要内容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力求全面掌握,把课本上的知识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再此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仔细思考后再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章节复习和综合复习是选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把独立的知识点连成线、形成网,这样便于理解、记忆及应用。
方法四、重视实验
化学和物理一样,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概念、定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离开实验就没有化学,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同学们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化学实验,对常用仪器要记住名称,会画图形,了解构造,掌握使用方法,老师演示实验时,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亲自动手做实验会让化学知识记忆更加牢固,这也是学习化学的一个好方法。
方法五、准备错题本
其实无论是化学的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准备一本错题本都是十分重要的。错题本可以记录在考试中错误的题目,认真记录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的知识点,正确的解答步骤和答案。卓越教育一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错题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
以上五点是卓越教育总结的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要注重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
一. 一般情况
1.V+ment 结尾
Achieve---achievement 成就
Advertise---advertisement/advertising Agree---(in)agreement Amuse---Amusement Argue----argument Commit-commitment Develop---development Equip-equipment Govern---government Manage---management 2.V+tion结尾 Attract---attraction Conclude---conclusion Compete---competition Discuss---discussion Educate-education Decide---decision Express---expression Graduate----graduation Operate---operation Organiza---organization Instruct---instruction Invent---inventor/invention Invite---invitation Inspire---inspiration Pollute---pollution Predict---prediction Pronounce---pronunciation Resolve决心---resolution Permit---permission Suggest---suggestion Solve---solution 3.V+ance结尾 Appear---appearance Perform---performance 4.V+ing结尾 Bathe---bathing 5.V+其他 Beg---beggar Press---pressure Sit---seat Fly---flight Heat---heat Hit---hit mix---mixture
二.具有某种职业或动作的人
1.职业和身份
1)-an,-ain, 表示“……地方的人,精通……的人” American, historian, 2)-al, 表示“具有……职务的人” principal,3)-ant,-ent, 表示“……者” merchant, agent, servant, student, 4)-ar, 表示“……的人” scholar, liar, peddler
5)-ard,-art, 表示“做……的人” coward, laggard, braggart(夸张者)
6)-arian, 表示“……派别的人,……主义的人” humanitarian, vegetarian 7)-ary, 表示“从事……的人” secretary, missionary 8)-ant, 表示“具有……职责的人” candidate, graduate 9)-ator, 表示“做……的人” educator, speculator(投机者)
10)-crat, 表示“某种政体,主义的支持者” democrat, bureaucrat 11)-ee, 表示“动作承受者” employee, examinee 12)-eer, 表示“从事于……人” engineer, volunteer
13)-er, 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某地区,地方的人” banker, observer, Londoner, villager
14)-ese, 表示“ ……国人,…..地方的人” Japanese, Cantonese 15)-ess, 表示“阴性人称名词,actress, hostess, manageress 16)-eur, 表示”……家“ amateur, littérateur
17)-ian, 表示”……地方人,信仰…….教的人,从事……职业的人“ Christian, physician(内科医生),musician
18)-ician, 表示”精通者,……家,“ electrician, magician, technician
19)-icist, 表示”……家,…….者, …….能手“ physicist, phoneticist, technicist 20)-ic, 表示”……者,……师“ mechanic, critic
21)-ie, 表示”爱,指小“ dearie, auntie, lassie(小姑娘)
22)-ier, 表示”从事……职业“ cavalier, clothier, brazier(黄铜匠)23)-ine, ian, 表示”阴性人称“ heroine, ballerina
24)-ist, 表示”从事……研究者,信仰……主义者“ pianist, communist, dentist, artist, chemist
25)-ive, 表示”动作者,行为者“ native, captive
26)-logist, 表示”……学家,研究者“ biologist, geologist(地质学家)27)-or, 表示”……者“ author, doctor, operator,28)-ster, 表示”做…….事情的人“ youngster, gamester(赌徒),songster 29)-yer, 表示” 从事……职业者“ lawyer 构成,具有抽象名词的含义
1)-acy, 表示”性质,状态,境遇“ accuracy, diplomacy
2)-age, 表示”状态,行为,身份及其结果,总称“ courage, storage, marriage 3)-al, a)表示”事物的动作,过程“ refusal, arrival, survival, denial, approval b)表示具体的事物 manual, signal, editorial, journal
4)-ance,-ence表示”性质,状况,行为,过程,总量,程度“ endurance, importance, diligence, difference, obedience
5)-ancy,-ency, 表示”性质,状态,行为,过程“ frequency, urgency, efficiency, 6)-bility, 表示”动作,性质,状态“ possibility, feasibility,7)-craft, 表示”工艺,技巧“ woodcraft, handicraft, statecraft(治国策)
8)-cracy, 表示”统治,支配“ bureaucracy, democracy
9)-cy, 表示”性质,状态,职位,级别“ bankruptcy(破产),supremacy 10)-dom, 表示”等级,领域,状态“ freedom, kingdom, wisdom 11)-ery,-ry, 表示”行为,状态,习性“ bravery, bribery, rivalry 12)-ety, 表示”性质,状态“ variety, dubiety(怀疑)
13)-faction,-facture, 表示”作成,……化,作用“ satisfaction, manufacture 14)-hood, 表示”资格,身份, 年纪,状态“ childhood, manhood, falsehood 15)-ice, 表示”行为,性质,状态“ notice, justice, service 16)-ine, 表示”带有抽象概念“ medicine, discipline, famine 17)-ing, 表示”动作的过程,结果“ building, writing, learning
18)-ion,-sion,-tion,-ation,-ition, 表示”行为的过程,结果,状况“ action, solution, conclusion, destruction, expression, correction
19)-ise, 表示”性质,状态“ exercise, merchandise(商业)
20)-ism, 表示”制度,主义,学说,信仰,行为“ socialism, criticism, colloquialism, heroism
21)-ity, 表示”性质,状态,程度“ purity, reality, ability, calamity 22)-ment, 表示”行为,状态,过程,手段及其结果 treatment, movement, judgment, punishment, argument
23)-mony, 表示“动作的结果,状态” ceremony, testimony
24)-ness, 表示“性质,状态,程度” goodness, kindness, tiredness, friendliness 25)-or,-our, 表示“动作,性质,状态” favor, error, 26)-osity, 表示“动作,状态” curiosity
27)-ship, 表示“情况,性质,技巧,技能及身份,职业” hardship, membership, friendship
28)-th, 表示“动作,性质,过程,状态” depth, wealth, truth, length, growth 29)-tude, 表示“性质,状态,程度” latitude, altitude(海拔)
30)-ure, 表示“行为,结果” exposure, pressure, failure, procedure(手续),31)-y, 表示“行为的结果,状态,性质” glory, history, victory, inquiry 2.带有场所,地方的含义
1)-age, 表示“住所,地点” village, cottage
2)-ary, 表示“住所,场地” library, granary(谷仓)
3)-ery, ry, 表示“工作场所,饲养所,地点” laundry, nursery, surgery(手术室)4)-ory, 表示“工作场所,住处” factory, dormitory, laboratory, observatory 带有学术,科技含义
1)-grapy, 表示“……学,写法” biography, calligraphy, geography 2)-ic, ics, 表示“……学……法” logic, mechanics, optics, electronics 3)-ology, 表示“……学……论” biology, zoology, technology(工艺学)4)-nomy, 表示“……学……术” astronomy, economy, bionomy(生态学)5)-ery, 表示“学科,技术” chemistry, cookery, machinery 6)-y, 表示“……学,术,法” photography, philosophy 3.表示人和事物的总和,集合含义
1)-age, baggage, tonnage
2)-dom, newspaperdom(新闻界)
3)-hood, neighbourhood, womanhood 4)-ery, cavalry, ministry(内阁)5)-ure, legislature, judicature 4.表示物品和物质名称的含义
1)-ant, ent, solvent, constant 2)-al, signal, pictorial(画报)3)ar, collar, pillar(石柱)
4)-er, boiler, computer, washer, cooker 5)ery, drapery(绸缎)6)-ing, clothing, matting,7)-ment, instrument, equipment, attachment 5.表示"细些的含义
1)-cle, particle,2)-cule, molecule(分子)3)-el, parcel
4)-en, chicken, maiden 5)-et, pocket, ticket
【关键词】高考 历史试题 命题规律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42-02
在高中新课标改革中,国家强调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的接受式教育。在新高考模式下,历史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疑问,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与高考复习策略是否有效?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当前高中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对高考真题的反思教学不仅应该成为了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等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也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常态化的重要手段。在高考复习教学中,除了要研读历史高考真题,还须对每年的考试大纲进行必要探究,正确分析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教学既有一定的高效性,又能与高考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惟如此,高三阶段的历史备考工作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研究最近一时期历史高考真题的规律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研题求“真”寻规律,明确备考方向
要搞好高考复习,须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考。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从这一步出发,高考历史备考也才会逐渐地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下面,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卷(以下简称“2015年Ⅱ卷”)的历史真题为例,探究高考备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题研究:得选择题者得“天下”
首先,明确高考此类题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与备考中的效率。那么,2015年Ⅱ卷的历史选择题,有什么特点呢?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从上述试题及整套Ⅱ卷所有选择题的阅读量来看,与以往试题有所不同的是,题干都较为短而精,这就是2015年Ⅱ卷历史选择题的特点之一。在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题干材料始终是“新材料”,而且是精短易懂。如果材料晦涩难懂、冗长,那么考生就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理解材料所设置的“新情境”,这又怎能迅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如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那又怎能实现学生历史各种能力的养成呢?因此,考题呈现出的这一变化趋势,正是为了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实现以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来解决相应的问题。除了阅读量有所下降外,再仔细看看2015年Ⅱ卷的12道选择题题面,与以往相比,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所变化,它基本上都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课本式”的表述方式,从而使学生不至于一看到历史试题就心里发慌而没底。这一语言表述方式的转变,即试题更接学生地气,这也成为这套试题的又一特色。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多读两遍,就能找出,选项 A项是正确答案。
通过对此套试题选择题部分阅读量及用语方式的分析,可以大胆地预测,今后的全国Ⅱ卷的选择题,必然是“短而精+通俗化”。因此,在今后的新课标历史教学和备考的过程中,一是课堂语言“既要专业化又要通俗化”,而不是晦涩难懂。二是命制测试题时,要以这套试题的语言表达方式,用词形式作为参照,用简短明了、通俗易懂的材料入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与测试,就更能起到“仿真”效果,使学生在平时的高考备考中有如身临其境,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回避热点,则是2015年Ⅱ卷历史试题的又一特色。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以抗日战争入题,直面历史。所以在这套试题里面,热点问题不少,但又不是直接考查热点。比如第30题就间接考查30年代的中日关系。通过考查大国关系来反映国际关系内容的,并不限此题,象第31题考查中俄关系,第32题考查中英关系,第33题考查英美法德关系,第35题考查美俄关系。此类试题的命制与考查,更多展现的是对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重新思考。
此外,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仍不失是一个考查的方向,如34题,这一题,表面上是考查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粮食问题,实际上对应的是对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反思,要避免苏联改革的老路。类似的,还有第28题、第29题,则是对当前国家形势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情形下的思想转变与改革的进步。
通过上一试题特点的分析,可以明确知道,不管是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备考复习过程,都不应完全脱离社会现实问题,而应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时代发展脉搏的最强声。
(二)主观题研究:突破大题得高分
选择题是这样,那么在非选择题部分又如何呢?经过仔细研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考查内容趋势
2015年Ⅱ卷第40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两位东西方圣人对法律的态度为出发点,实际上考查的是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理念问题。而第45题,“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及作用,实质上考查的是反腐倡廉问题。
通过这两题的命制规律,可以看出,今后的考查在方向上,仍为与时政相关的主干知识。这是时代的发展对高中历史教育提出了“以史为鉴”要求的反映,即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时代功能。因此,在教学与备考的时候,充分地挖掘与当今时政相关的考点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第41题,节假日天数的变动趋势问题,实则考查现今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关注民生。教学与备考也不例外。
从以上对2015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主观题考查内容的分析来看,基本上可以预测今后新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一个命题趋势,也就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具有高度的时代气息。这应该是今后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在今后的高考备考教学过程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试题语言变化趋势
从语言表达上看,这一套试题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变化也就是第40题(题目略)的变化。历经多年的命题摸索,试题的命制也逐渐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而不再是以往的“高(高深莫测)大(大学专业化)上(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所以在高三的试题命制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真题的这一变化,从适当降低知识阅读能力的要求来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服务。
3.阅读量变化趋势
从词汇阅读量上看,2015年Ⅱ卷主观题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把这一年主观题词汇阅读量与前两年进行一个比较,就可以得到一个规律性认识。请看下表:
通过上表的统计可以看到,第40题,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不管是I卷还是Ⅱ卷,都有如下特点:(1)阅读量呈现出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从2013年到2014年2015年,下降了120至160个字符。而2014年2015两年的阅读量中,I卷总体稳定,保持在600字符左右,Ⅱ卷仍有100字符左右的下降幅度。阅读量的下降,有利于减少考生阅读时间,以达到考查思维能力的要求。从Ⅱ卷阅读量下降到500字符左右这一现象来看,试题的命制,遵循了2015年考试大纲说明的变化要求。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第二个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由“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调整为“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理解材料”到“整理材料”的变化,考核能力明显提高了。文字阅读量的减少,才易于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一能力考核的趋势,在2016年的历史考试大纲说明中则完全没变。试题的稳定性从而体现出来。因此,在高三最后阶段的备考复习策略中,对第40题阅读量的要求,也要以近两年高考真题为参照,500字符为限,从而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整理、概括能力为上上策。
而第41题,从近三年的题目来看,文字阅读量呈现为“先升后降”。I卷从2013年的“地图”到2014年的“教材目录”再到2015年的“数学公式型”材料,文字阅读量变化(168字—346字—220字),虽然变化幅度没有Ⅱ卷(99字—390字—104字)变化大,但是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容量却不小,尤其是“地图”与“数学公式型”材料。而Ⅱ卷呢,2013年的三张“图片”,虽然文字少,对考生的能力考核一点都不比I卷低,2015年这一题的文字阅读量尽管百字左右,但信息量也是较丰富的,但与现实生活较接地气。通过对近三年41题题目的分析,全国教师基本上都认定这一题是整套文综历史试题当中最具有创新性的题型。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复习策略,这一部分试题的命制或选择,字不在多,在于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衔接,或接学生所学与能力之地气为妙。
选做题部分,这四题的阅读量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上稳定在400字上下。
通过对近三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分析研究,今后的教学与备考中,在材料选择方面,不应追求长而多,而在力求短而精,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来实现对学生历史能力形成的检验。今年的主观题的阅读量,应该是未来新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发展方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与检测的过程中,就应该时刻以此为参照,努力实现现实教学与高考选拔人才要求相结合。
二、研“题”依“纲”有保障,提高备考效率
每年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编印的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是指导各学科备考最为重要的指针。因此,作为备考第一线的高中科任教师,要以此作为指导思想,以此作为提高备考效率的指针。
2016年版全国新课标高考文综卷历史考试大纲说明已经出版,通过比较,这次新的大纲说明与2015年版相比,只有极少数地方出现变化,比如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之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例题部分,用2015年的Ⅰ卷的第41题作为例题。这说明了什么呢?很明显,这既是对去年试题命制的肯定,同时也是对2016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原则要求。通俗地讲,今后的试题,要“稳中有变”,尤其是第41题。及时地把高考真题与高考历史大纲说明进行同步研究,才能做到高考备考心中有数,那么备考的效率必然会高得多。显然,这个问题就不是本文的主题所要探究的重点了。
【历史规律总结】推荐阅读:
把握特点总结规律05-25
自然拼读规律总结12-06
碰撞分类与规律总结07-28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规律总结09-07
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实务》命题规律总结09-15
规律排序教案06-17
探究教学规律11-10
规律性12-05
探索规律教案12-24
规律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