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产业规划(通用5篇)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山西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是加快‚六大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和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等的总体布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抓住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机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出台系列法规政策,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一)取得的、成绩 1.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2.9亿元,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4亿元,相比2010年的127.3亿元,增长了5倍多。
2.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省信息产业的规模在稳步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
升级,形成了电子设备制造、LED、太阳能光伏、数字音视频、传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集群,形成了我省信息产业的特色优势;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云计算中心等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相继建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全省信息产业的比重超过70%。
3.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具备核心研发能力:中电科三十三所在网络安全、电磁防御领域,中电科二所在电子专用设备、微电子组装领域,中天信在高清安防监控领域,山西高科集团、光宇半导体、乐百利特在LED封装领域,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在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罗克佳华在物联网领域,天地科技在虹膜生物识别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实力。它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轨道安全、军工电子、探月工程、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上得到了关键应用。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项以上。
4.配套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1”33号)等法规政策文件。山西省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山西省光伏产
业联盟、山西省LED产业联盟、山西省工业控制系统和安全联盟等行业组织相继建立,有效加强了行业交流合作。通过促进银企合作、证企合作,建立了产业基金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企业不断创新融资方式,精英科技、科达自控等多家企业在新三板实现上市融资。
5.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围绕煤炭、冶金、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等行业,重点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打造了一系列业绩突出的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太钢、太重、潞安、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产业链配套不足,导致企业成本加大、产品推出缓慢、利润率在行业内偏低、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三是骨干企业规模偏弱,对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四是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弱。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发展形势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 4 —
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革命,信息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基础和动力。跨界融合的操作平台、‚软件+硬件+内容‛的产业生态、用户深度参与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LED照明、现代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时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关注度空前加强。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重塑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
(二)国内政策机遇
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支柱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可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基于‘软件+终端+服务+内容’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正在推动信息产业组织方式深刻变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开辟新产业增长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将成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重要保障;生态圈建设将成为IT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
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我省信息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受限于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疲软、经济景气的下行,单纯依靠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已不再可行。我省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必要阶段。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高渗透性和高带动性对于传统行业的促进和升级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山西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赶超机遇。山西省委、省政府对信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十三五‛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与其他先发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策部署,以强化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拓展应用服务,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 6 —
1.市场主导,政策引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2.创新发展,开放合作。
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3.应用牵引,融合发展
把握‚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信息产业同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4.特色集聚,重点突破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现率先突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信息产业园区、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
增长1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300亿元,年均增长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00亿元,年均增长16%;通信业300亿元,年均增长5%。全省信息产业形成‚一带两群‛的产业格局,即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长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建成光伏、LED两大产业集群。
四、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将电子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LED、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七个领域作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四个领域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融合产业。
(一)优势产业 1.电子设备制造
依托中电科二所、中天信、风华信息、银河电子、科达自控、山西寰烁等重点企业,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电子专用设备、液晶平板显示制造设备、智能通信终端、锂离子电池、数字矿山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产品,注重嵌入式软件技术研发,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纯硬件为主的盈利模式,向“硬件+软件+服务”转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要基地——太原— 8 —
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太阳能光伏
依托长治潞安太阳能、吕梁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太原中电科新能源、朔州晶都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对标国家光伏产业规范,提高多晶、单晶电池片转换效率,更多产品符合国家领跑者计划要求,建立“铸锭/拉晶一切片一电池一组件一应用”全产业链条;以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发电建设为牵引,加强应用推广,带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长治、吕梁、太原、朔州光伏产业基地,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一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集群。
3.LED 依托山西高科集团、晋城乐百利特、临汾光宇、临汾飞虹微纳米、朔州永昌等重点企业,突破LED外延片生长等关键技术,加快光电引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LED灯珠、大功率LED照明、智能LED显示屏、LED背光等产品,建立LED“衬底材料一外延片一芯片一封装一应用”全产业链;注重质量品牌,加强配套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建设长治光电产业园、临汾光电产业园,打造长治、临汾、晋城、朔州光电产业聚集区,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二大产业集群——LED产业集群。
4.信息安全产业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天信、百信科技、中网信息、天地
科技、中科博杰、众人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信息安全防护、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可信密码模块和可信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发展党政电子政务系统、网络监测预警、工业控制安全产品、加密类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终端及服务器等核心产品,重点在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推动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示范;以太原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网安‚网络信息安全高科技园、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运维、融资等,创造良好的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上下游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安全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华北一流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以物理防护、可信计算、数据加密、生物识别、安防信息为特色,集技术孵化、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主要基地——太原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5.新型电子材料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电科二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防护材料、电磁防御超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光伏银浆、锂电池材料、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 10 —
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材料基地——太原电子材料制造基地。
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依托罗克佳华、同昌信息、精英科技、四和交通、天地科技、清华网络等骨干企业,以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为重点,加强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发展智慧矿山、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电子商务、APP等信息消费产品及平台;推进ITSS运维服务标准的应用,促进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等行业服务标准化。以山西软件园、太原清华控股创新基地为核心,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软件基地——太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
7.通信业
按照高速接入、广泛覆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思路,加大光纤通信改造,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全省城乡全覆盖。深化共建共享,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设施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i-Shanxi”(爱山西)无线局域网建设,拓宽信息普惠服务领域。加强三网融合建设,推进广电、电信开展双向业务进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加快IPv6商用进程,拓展宽带网络在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服务中心。
(二)新兴融合产业 8.云计算
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高性能云计算中心、中电科涉密云计算中心、罗克佳华物联网云服务基地、灵石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等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加强虚拟化、高性能存储、云安全、云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立云计算安全保障和防护体系,发展云存储、云平台和云计算外包等云计算服务,开展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质量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云计算重大应用示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大数据应用,支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与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使云计算成为我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支撑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 12 —
9.大数据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发展,促进数据资源集聚,推进数据、应用、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开发共享,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安全等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大数据市场化应用机制,推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商业活动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和示范;突破数据挖掘、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开发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以罗克佳华、同昌信息、清华网络、炎黄智杰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重点,引进培育若干领先的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鼓励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立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10.物联网
以太原罗克佳华物联网园为核心,以罗克佳华、物联谷、宇轩伟业、博华科技等企业为骨干,加强招商引资,形成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研发物联网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VR终端设备、系统模块等软硬件产品,围绕我省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环保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
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应用产业发展。
11.空间信息产业
以国家北斗导航位臵服务数据中心(山西)分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西数据与应用中心为重点,适应第三次农业普查高分服务技术试点工作、高分环境监测服务、地质灾害监测应用等工作需求,研发包括北斗导航芯片、终端、系统集成服务、运营服务等相关产品,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融合北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提取的北斗大数据平台,建成一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和聚集作用强的省级空间信息产业园,整合区域高分辨数据,特别是国产高分辨数据及相关资源,为各行业提供标准的、统一的基础数据,带动山西省全社会信息化发展。以军民融合为契机,促进以高分辨率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应用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导航、旅游资源推送、车辆拥堵信息、人群结构分析、户外精准广告投放等方面加强民生建设,服务普通百姓,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应用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在政策层面构架完整的战略设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指导— 14 —
体系;采取建立长效产销对接机制、政府优先采购、产品推广目录等措施,加强对我省信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推广;以园区、基地、集聚区为单位,支持技术研发合作、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交易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发展集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产业链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信用评估、土地和资本要素资源保障等综合配套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支撑平台,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二)健全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和扶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与我省重点企业横向联合,针对发展需求研发产品。引导发展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辅导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企业、工程实验室,提高企业的软实力,降低企业创新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门槛。重点企业发挥资金和实力优势,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形成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度的品牌。中小企业发挥自身长处,钻研市场空白,针对特定的市场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三)推进产业集聚,完善配套体系
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及园区的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设用地及标准厂房配套,严格按行业用地规模和标准做好功能
设计和分区规划,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注重特色基地(园区)的发展和提升,以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以及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的龙头企业。
(四)集聚智力资源,提高支撑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依托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快集聚和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类中高端人才。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按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要求,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落实好相关政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大金融支持,完善投融资机制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符合信息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有技术、有市场、有信用的信息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我省产业投资基金向信息产业投资,通过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等各项资金,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产品研发、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链协作、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面,属于黄土高原东北面。北面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面与朔州市相邻,东面与河北省相邻,属于国家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大同市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称之为“中国煤都”。交通很方便,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都在此交汇。更有许多高速公路和国道,同时也有飞机场。大同市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享有“佛国龙城”的美誉。
大同的雪资源在山西来说是最多的,大同的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每年冬季大雪能下4到7场,保证滑雪场雪资源的稳定利用,相应能减少滑雪场造雪需要的费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卧龙山滑雪场、土林滑雪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跟滑雪产业有关的市场营销,体育经济,消费者行为和地方地域特点专著以及相关的论文,并进行整理分析。
2.2.2 访谈法
对大同市滑雪场的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进行访谈,访谈主要是对滑雪场的发展过程,滑雪场的状况,以及对于将来的发展进行了解。然后再对滑雪场的人员配备情况进行了解。
2.2.3 问卷调查法
对大同市的两个滑雪场的滑雪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发放问卷实地调查。同时对滑雪场的设施设备进行统计。采用的是现场发放问卷对消费者进行调查,每个滑雪场发放问卷105份,共21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5%。
2.2.4 数理统计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所回收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用百分数对计数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
3 结果分析
3.1 大同市滑雪场的现状
3.1.1 大同市的滑雪场的基本情况
大同市目前有两家滑雪场,分别为土林滑雪场和卧龙山滑雪场。
土林滑雪场,它位于大同县杜庄乡境内,距离市区20公里。土林本身就是大同一个美丽的景点,曾出现在刘玉军先生2007年出版的《地质神韵的大同土林》里面,冬天更是成为一个冰雪的大世界。滑雪场占地面积有四万多平方米,有1500多平方米的综合大厅。大厅里面除出租雪具外,同时还可以健身,就餐,娱乐,休息等。滑雪场有初级雪道长200米,宽60米,同时也有游乐场,长80米,宽20米。雪具有500套双板,10套单板(包括雪板、雪鞋、雪杖),进口雪服200套。雪地机械有进口的造雪机、压雪机各一台,雪地飞船20台,雪盆100个,雪上飞碟100个,冰车30个,雪地摩托车3台,托索道一条(伸缩式)。雪场开放的时候,闲时一天门票80元,忙时120元一天(忙时为星期天和节假日)。
卧龙山滑雪场,位于大同北部三五二八工厂后,小石子村内,距离市区有30公里。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多功能大厅占地500平方米,里面有娱乐、休闲、餐饮等场所。雪场雪道全长450米,宽70米。由初级、中级和高级雪道组成,雪场拥有雪圈道三条,托牵道两条。雪地机械有进口的专业造雪机和压雪机各一台。雪地摩托车两台,雪圈30个,雪车5个(儿童)。收费标准是全天150元,半天120元,据目前调查的大同市滑雪场规模与发展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也能满足大众滑雪者的要求。初期的投资金额也相对较少,多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3.1.2 滑雪人群的年龄结构
从上表1可以看出目前大同市滑雪场滑雪人群中20-30岁的人占大多数,统计可得51.5%滑雪人群都在这个年龄间断,这可以说明滑雪和滑雪者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关系;20岁以下的只占到6.5%,一般这个年龄都没有经济收入,可能是随着父母一起来的;40-50岁相对占的比例就少多了,这说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滑雪运动的兴趣也相应减少,身体的适应性也降低;50岁以上的只占有2%,这样就表明滑雪运动作为一项充满刺激的户外运动,更多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也就符合滑雪运动对于参与人群的要求:年轻、充满活力和朝气,喜欢玩刺激。性别比例是:男性占71%,女性占29,男性更喜欢滑雪运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滑雪能让人们更好的回归大自然,同时也起到了健身的作用,缓解工作给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压力。
3.1.3 滑雪人群从事的职业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公务员、专业、文教、技术、商业销售、企业管理这几个职业的滑雪人员占的比例为66.5%,说明滑雪运动是有稳定收入和高收入人群参与的多。参与滑雪运动和经济收入有直接的关系。而在调查中发现,其他收入低的人群参与滑雪运动也比较少。学生都是家里比较富裕者参与这项运动。可以看出滑雪运动是一项高消费运动。
3.1.4 滑雪人群的学历情况
从表2看,滑雪人群受教育程度较高,本科、大专以上的占65%,他们的收入也比一般人高,有经济基础,知识高的人比较会享受生活,更懂得去娱乐身心。这些也充分的说明滑雪对人们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一部分人去追求文化内涵和档次。学历越高对滑雪运动的认识也越深,他们会用休闲运动来调节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3.1.5 滑雪人群的收入情况
从表3看,滑雪人群收入2001-5000的占62.5%,滑雪运动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挂钩,但是也与个人工作的繁忙程度有关,挣工资越多的人一般就越忙,而用于滑雪的时间也较少,这表明大同市经济发展也是制约滑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为了滑雪运动的普及,同时必须加大大同的经济发展。
3.1.6 滑雪人群对雪场的满意程度情况
从调查中得知,滑雪人群对滑雪场不满意占的33%,表示一般的占50%,初学者和初级道滑雪者对雪场持一般态度的比例较大,这与他们技术水平不高,只要有雪滑就可以,对场地要求不高有关。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滑雪爱好者普遍持“不满意”态度。另外场地的安全问题也影响滑雪者的兴趣,随着大同市滑雪爱好者越来越多,滑雪场一定要解决这个安全隐患问题。
3.1.7 影响滑雪人群参加滑雪活动的主要因素的情况
从表4看,滑雪人群参加滑雪活动主要因素居住地点的距离占52.5%,工作繁忙程度占36%。一半多的人因为距离近而参与大同市滑雪场的滑雪运动,否则一部分人会选择其他的滑雪场,这说明大同市的滑雪场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和满意滑雪者的要求,36%的人是因为去滑雪场感受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休闲运动缓解工作压力。滑雪场自身的魅力基本没有体现出来,滑雪场应该提高滑雪服务素质。
3.1.8 滑雪人群的滑雪动机情况
从表5看,在滑雪者消费动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大部分人进行滑雪消费的主要动机是休闲娱乐, 强身健体和体验刺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将体育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 建立大的文化休闲产业链, 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培育和完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无疑意义。
而且通过调查得知,通过网络、广告、宣传单知道滑雪场的消费者没有超过30%。滑雪者去滑雪场消费大部分都是通过他人和其他渠道知道的,这说明大同市滑雪场的广告与宣传做得很差, 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滑雪场的发展。增大广告宣传的力度,使人民群众对滑雪运动有一定的了解,让人们思想上有个滑雪运动消费的理念。现在“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已经过时了,任何产品都要做好广告宣传,包括体育运动消费。
3.1.9 开放性问题:“您认为滑雪场还需要增加哪些方面的服务?”
有48%的人认为应该增加免费的指导员,初学的滑雪者请不起指导员,(大同市滑雪场指导员一小时收费60元)。28%的人认为应该提高滑雪场的安全措施,滑雪场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17%人的认为雪场增加接待车,交通给滑雪者带来了滑雪的不便,据调查得知,来滑雪的大部分是私车或租用交通工具来的,这体现出滑雪场的交通相当的不方便。实际调查大同市就没有车直达滑雪场的,滑雪场的交通非常不便。从这些滑雪人群中的建议中,可以充分说明滑雪场存在着一些问题。
3.2 大同市滑雪旅游产业存在的几大问题
3.2.1 滑雪场的场地选址不合理
两个滑雪场都离市区较远,给滑雪者的往返带来不便,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滑雪产业的收入,不能起到对滑雪产业的促进作用。
3.2.2 滑雪场的管理不够完善
大同市的两家滑雪场都属于投资者自己管理,没有请专业的滑雪场管理者。这样就造成了目光短浅、权属不清、管理混乱,制约了滑雪场的发展。
3.2.3 滑雪场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如果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就有可能威胁到滑雪人员的生命安全。一部分人因为安全隐患问题而退出滑雪运动。
3.2.4 滑雪场的宣传手段很不完善
造成很多滑雪者都不能知道滑雪场的大致情况,从而滑雪场失去很多潜在消费者。
3.3 大同市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3.3.1 滑雪场应该与政府密切的合作 这样能解决滑雪场的资金问题,也可以优质的选择场地的建设,开拓市场的发展,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接轨。把交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经营与滑雪运动有关的服装、装备、纪念品、地方特色小吃等,形成正规的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滑雪场的快速发展。
3.3.2 根据国家标准的雪场安全方式对现有不足的地方进行大力改造,为滑雪者购买安全保险。
3.3.3 对滑雪场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广告、新闻、报纸、网络、传单等方式,从多方面进行宣传,扩大滑雪场的影响力。宣传的时候要把大同的旅游文化背景加以简述。提高雪场的知名度。
3.3.4 提高滑雪场的服务质量 适当降低滑雪的费用。从接待、吃、住、行、游、娱乐多方面的提高,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滑雪旅游。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大同市滑雪产业现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滑雪产业不够完善。大同市的经济较落后,大众人群不能达到滑雪的消费水平,很难推动滑雪产业的发展;周边人群的滑雪消费意识较差,好多人都选择了其他消费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属于“大家庭化”,比较落后;交通不便,不能直达滑雪场;滑雪场的安全措施不完善,存在风险。滑雪和旅游没有完美的结合,不能达到滑雪场的最大价值化。环境问题明显。滑雪消费的人群基本以高收入年轻人为主。
4.2 建议
大同市滑雪旅游产业要寻求稳定而快速的发展,规模要根据市场调查与发展前景相结合的原理进行建设。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到现有的成功的滑雪场进行考察,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采用适合本雪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滑雪场可以经常举行一些滑雪运动方面的比赛,提高滑雪场的影响力,扩大宣传力。滑雪场要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搞好环境和安全设备建设。提高当地滑雪运动的整体水平。
摘要:通过对大同滑雪场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发现大同市滑雪旅游产业现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对不足的地方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对策,为大同市滑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大同,滑雪旅游,山西
参考文献
[1]门传胜.我国滑雪场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8,(1):14-15.
[2]田有年.我国滑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6,(4):37-39.
[3]王揖涛.我国大众滑雪运动的现状与展望[J].冰雪运动,2004,(10):1-4.
[4]张严威.促进冬季体育运动与冰雪旅游共融走体育产业化之路[J].冰雪运动,2002,(1):76-77.
[5]夏洪海,王力.试论黑龙江滑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冰雪运动,2002,(2):78-80.
[6]刘志书,陶永纯,张宝军.对我国滑雪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03,(2):97-99.
[7]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Looking up, you can se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alls and towers is symmetrical with changes, scattered with connections, zigzag and looping, virtual and real with each other, small and exquisite, rich in space, changeable in levels, small in size, big in size, small in size, small in size, compact in layout, scattered and dependent. Its layout i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Pingchuan temple, which is symmetrical to the left and right,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ountain palace which is gradually rising along the mountain, They are all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concave and convex of the cliff, the shape of the cliff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liff. They are naturally arranged in the air. They seem to be stacked and scattered, and the changes are subtle, so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hapes and spatial contrast achieve an orderly artistic effect. Looking at the temple from afar, it looks like a pair of exquisite relief sculptures, inlaid in the cliffs of ten thousand Ren. Looking at the temple from a close perspective, it has the potential of flying in the air.
Xuankong Temple is not only breathtaking, strange and spectacular in appearance, but also has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with rich and colorful forms. The eaves have single eaves, double eaves and three-tier eaves, the mast structure has beam lifting structure, flat roof structure and bucket arch structure, and the roof has main ridge, vertical ridge, berm ridge and poor ridge. The overall appearance, skillfully constructed and overlapped, creates a unique style of building in the cave, cave in the building, half wall hall, half wall cave, cave connected hall and hall connected building. It not only integrates the art of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but also does not lose the patter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mong the existing bronze, iron, clay and stone sculptures in Xuankong Temple, many styles and styl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times, which are treasures of high artistic value.
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1957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换句话来说,就是让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至寺庙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确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在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们神态各异。殿内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达,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三教殿内的宗教内容,佛、道、儒的和平共处,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为贵“、”仁者爱仁“、”智者见智“以及道家的”无量度人“,”礼度为先“和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华的展示,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作出了榜样。因此,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悬空寺的现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说明天下渴望和平的无穷力量。
篇二:山西大同悬空寺导游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大自然总是无私的把它的美奉献给您,但是,当您正在陶醉自己的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时,请千万不要认为,您已经真正认识到我们中华九州千千万万个庐山真面目,因为当您顺着东方古老文化的摇篮黄河走来时,一定就会发现,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迹在山西境内是星罗棋布。今天,我们游览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高空建筑——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的脚下,地处山西省浑源县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据《恒山志》中记载,悬空寺创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71——52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奇的称之为“天下巨观”,由此可见,悬空寺是怎样的值得一观。
悬空寺坐西朝东,面对摩天接云的恒山主峰天峰岭,背靠恒山的另一座主峰翠屏峰。朱红色的寺庙在褐黄色的山石的映衬下,色彩协调,比例匀称,全寺为木质所建,楼体大都悬空,下面就岩支撑的木柱都不及碗口粗,共有大小殿阁40多间,各种雕像80多尊,悬空寺距谷底有26米,它的最高处离地面大约有50米,举目远眺,悬空寺像一块玲珑山木雕镶嵌在翠屏峰的万仞峭壁上。它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怵目惊心。当地人称之为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流传的民谣固然夸大得过分,然而悬空寺结构之惊险,造型之奇特,却令人叫绝,难怪游人们都说,未上悬空寺,心倒是给悬起来了。
但是,在我国古代,我们的古人又是怎样凭虚而建悬空寺的呢?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块石碑上写着,“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相传,在当年修悬空寺时,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然而悬空寺的整个建筑是依据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尤其是连接栈道的支撑木把悬空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相互连接而留下来的铁环。悬空寺在1400年间仅维修过几次,每一次可维持数百年。现在,让我们从侧面看一看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悬空寺是凹进崖龛中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一天内日照时间只有3个小时,可少受日光侵蚀,延缓风化。可见,古人对建筑气象还是颇有研究的。置身其间,我们似乎可以感到,正是由于古人殚精竭虑,才成就这天地间有独无偶,千年悬而不坠的空中阁楼,它的玄妙构思和自然山水的巧妙结合,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极致。
据雁北地方史有关专家统计,历史曾经有24个皇帝到过恒山一带,有13个皇帝曾亲自带兵在这里打过仗,仅大的战争就不下十次,那麽为什么悬空寺却千年无毁且容颜依旧呢?让我们一起到悬空寺的最高处——三教殿,去寻找答案。殿内,中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是儒家学说代表孔子,右边是道家教圣老子,三个人都是丰臂润面,端坐莲台。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就不难窥探到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释迦牟尼对自己居中似乎认为理所应当,看上去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是的,佛陀一生历劫成道,证悟出高深的思想智慧,成为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确实是功德巍巍,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却一脸的不满意,“我主张的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直至今天仍安富尊荣,同天并老,现在,怎麽能让你一个外国人居中呢?”与他们同样屈居次坐的老子却神态安详,笑意盎然,一副与世无争的道家本色,认为世事难测,还是顺其自然吧。看来,他们的矛盾已接了1400年都没有头绪,我们局外人也就免开尊口吧,但佛、道、儒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世所罕见,这正是古人的聪明之处,历代统治者所信仰的不外乎这三种,因此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悬寺都能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因此它所受到的庇护是其他寺庙所不及的,正所谓“自古佛门多虔诚,暮鼓晨钟诵太平”。
各位游客悬空寺的游览我们到这里就结束了,寺庙建在山上,使朝拜者如登天梯,而它坐落在西边,无形中又吻合了西方极乐净土,难怪王维会有“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的佳句。总之,不论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悬空寺都有一种流动的美,正应了苏东坡的一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其中的奥妙你就慢慢去品吧!
上下五千年,悠悠三晋史,历史的变迁给山西大地遗留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迷醉着旅游者的双眼。俗话说“物惟求新,人惟求旧”。让我们相约再聚龙城,最后,祝大家好花常开,好景常在!
篇三:山西大同悬空寺导游词莽莽苍苍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据史料记载,初建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悬空寺为什么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而不与地相接?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曾一度灭佛兴道,并且迎请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京都平城设立道坛。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如今的“悬空寺”。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按照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总体要求的部署,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进一步加快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同时为促进电力产业“十二五”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1年。
1 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省电力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发电装机达到3 635×104 kW, 发电量1 797×108 kW·h, 全社会用电量1 314×108 kW·h, 外送电量514×108 kW·h;建成1 000 kV高压变电站1座, 容量300×104 kVA;500 kV变电站容量2 100×104 kVA;220 kV变电站容量3 244×104 kVA;110 kV变电站362座。电力产业发展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省电力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a) 小火电机组比重大, 全省燃煤机组408台, 10×104 kW及以下小火电机组占73.53%, 100×104 kW级高参数、大容量超超临界机组项目尚属空白。b) 电源布局不尽合理, 电源布局总体分散, 部分常规机组建在大中城市附近。c)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 风电、水电、生物质、煤层气等发电装机比重极小, 仅占2.17%。d) 节能减排仍有差距, 2008年全省平均供电煤耗357 g/kW·h,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 g/kW·h, SO2减排、粉煤灰综合利用有待提高。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山西省电力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电力需求下降, 企业效益下滑, 建设步伐放缓, 电力产业面临着严峻考验。但从中长期看, 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暂时的,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 电力需求仍有很大的空间, 电力建设仍有很大的潜力。因此,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有利条件, 调动积极因素, 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促进电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 以资源禀赋为基础,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淘汰落后、科学布局、节能减排、惠民工程、建设大煤电基地和扩大晋电外送为重点, 进一步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升级, 努力实现电力产业跨越式发展。
2.2 发展目标
2.2.1 发电装机规模
2011年, 电力装机达到5 500×104 kW, 其中外送电装机达1 800×104 kW;2015年, 电力装机达到8 000×104 kW, 其中外送电装机达3 000×104 kW。水电、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力争达到7%以上。
2.2.2 淘汰落后产能
2009年至2011年关停火电机组260×104 kW, 2015年全部关停所有能耗不达标的火电机组, 为建设大机组腾出市场、环境空间。
2.2.3 技术装备水平
到2011年, 100×104 kW超临界以上空冷机组、60×104 kW循环流化床锅炉 (CFB) 机组有在建工程, 60×104 kW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占38%;基本完成13.5×104 kW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及以上机组和电网高耗能供电设备的升级改造;1 000 kV高压输电系统、大型空冷发电机组和低热值燃料 (劣质煤、中煤、高热值煤矸石) 发电机组运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 30×104 kW热电联产机组和低热值燃料发电机组占37%以上, 60×104 kW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占45%。同时, 带动山西省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2.2.4 产业集中度
到2011年, 以500 kV变电站为中心的省内“三纵四横”骨干网架基本建成, “晋电外送”新通道建设初具规模;围绕晋北、晋中和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若干大型煤电基地的装机达到总量的50%以上。
2.2.5 推进热电联产
到2011年, 确保每个地级市至少有1个大中型热电厂,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发展热电 (冷) 联产项目, 发展区域集中供热、供 (热) 水、制冷。到2015年, 10×104人口以上县级市及具备条件的地区, 实现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 城市热电普及率达到80%。
2.2.6 节能减排指标
到2011年, 60×104 kW及以上空冷机组供电煤耗达到338 g/kW·h以下, 20×104 kW及以上空冷机组平均达到350 g/kW·h;电网线路损耗下降到6.7%;大型空冷机组耗水指标要控制在0.15 m3/ (s·100×104 kW) 以下;SO2年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水平, 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粉煤灰利用率达到60%。到2015年, 发供电企业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积极探索电源低碳发展的路子。
3 主要任务
3.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把关停小火电机组作为调整电源结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重点。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 认真开展10×104 kW及以下火电机组的复核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务求取得成效。
3.2 促进电力企业重组
进一步发挥大型发电企业集团的作用, 推动兼并重组, 提高集约化水平, 增强发电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大型煤炭、电力企业集团强强联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合作开发煤电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支持电力企业深化改革, 形成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发电和电网企业。
3.3 大力调整电源结构
全面推进高效清洁燃煤机组, 加快建设大容量、高参数和低热值燃料大型坑口火力发电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大型水电和小水电、风电、生物质、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 优化电力装机结构。
3.4 全面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
按照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要求和国家电网发展规划, 重点规划建设8个大型煤电基地 (其中, 北部为大同、神头、河保偏基地, 中部为阳泉 (含寿阳) 、吕梁基地, 南部为临汾基地, 东南部为长治基地、晋城基地) 。积极争取大型煤电基地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争取2013年基本建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基地 (矿区) 发电燃料 (动力煤、劣质煤、中煤、高热值煤矸石) , 综合评价电源项目的建设条件, 合理拓宽获取排污总量的途径, 满足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的需求。
3.5 积极拓展晋电外送市场
努力开拓和培育电力市场, 通过提高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山西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用电和外送电的需求。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省 (市) 际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扩大晋电外送市场。进一步提高向京津唐和河北南网送电的能力, 认真落实以1 000 kV高压输电线路向山东、湖南、湖北和江苏送电的框架协议。
3.6 加强省内电网和外送通道建设
继续拓展1 000 kV和500 kV“晋电外送”通道, 建成外送电网通道10个, 其中1 000 kV和500 kV外送通道各5个, 输送能力增加3 000×104 kW以上。加快省内500 kV骨干网架、220 kV输变电、城市电网 (含大中城市电缆入地) 、农村电网 (含无电地区) 及排灌电力设施的工程建设, 提高省内电网稳定运行和供应保障能力。
4 政策措施
4.1 进一步优化电源布局
对列入山西省和国家“十一五”电力规划、尚未获得核准的电源项目, 要根据规模化、科学化的原则重新审核, 并作相应的调整, 努力优化电源布局;新建电源项目要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电网通道、规模效应等因素, 科学合理布局。同时, 要抓紧“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的编制, 并将山西电力规划建设项目纳入到国家专项规划。
4.2 继续加强电力项目核准
对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电源项目, 要加大工作力度, 争取早日核准;优先安排“上大压小”和大中型城市热电联产项目;属于省内核准的电源项目, 要提高工作效率, 在规定时间内核准。同时, 配合国家电网公司, 积极争取省内500 kV和1 000 kV输变电工程项目获得国家核准。
4.3 积极稳妥推进电价改革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 继续深化电价改革, 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 适时疏导电价矛盾, 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加快城乡各类用电同价步伐, 逐步实现同网同价。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积极稳妥推进大用户直购电的试点, 减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大型工业企业的电费负担, 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4 加大电力建设及技术改造投入
2009年至2011年计划电源建设投资800×108元, 电网建设投资380×108元 (国家电网及省电力公司350×108元, 省国际电力集团公司25×108元, 农村排灌电力设施5×108元) 。2012年至2015年新增电源建设投资1 000×108元, 电网建设投资600×108元。要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投资者合作办电, 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省外电力集团投资电力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农网和城网建设资金的支持, 以贷款贴息和补助等形式引导企业加大电网投资, 重点支持电网企业建设和发电企业技术改造、电力技术装备研发和技术引进, 推动电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4.5 完善小火电机组退出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部门要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政策, 简化审批程序, 补偿金要用于企业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国家有关节能发电调度试行办法, 适时启动节能发电调度, 限制高耗能机组发电, 淘汰落后产能。统筹协调小火电机组关停容量, 集中用于符合电力规划的建设项目, 由省发展改革委统一向国家申报开展“上大压小”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实行淘汰落后问责制, 对未完成限期关停任务的地区和企业集团, 停止办理电力项目的核准和审批。
4.6 严格电源项目市场准入
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必须采用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节水环保型机组, 优先选用单机容量60×104 kW及以上超临界空冷机组, 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 (循环流化床机组除外) 、除尘、灰渣处置和废水回用设施, 落实粉煤灰综合利用途径和方案,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严格控制地级市近郊、严禁无环境容量的区域建设常规燃煤机组。新建热电联产项目为单机容量30×104 kW及以上机组, 新建常规机组尽可能承担本地区 (含矿区) 的供热;对于有充足、稳定的工业热负荷和采暖负荷的地区, 原则上采用背压式机组。鼓励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及煤层气 (瓦斯) 、焦炉煤气、高炉煤气、沼气、余热、余压发电等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 严禁未经核准项目并网发电。现役机组能耗、排污和耗水必须达标, 逾期未达标者依法实施关停。
4.7 制订合理的财政配套政策
为避免电源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 提高电力投资效益, 要妥善解决被整合电源建设项目所在地方财政收入问题。对列入国家及省“十一五”规划电源备选项目的贫困县、接受周边地区热源的行政县, 且电源建设条件较差, 能积极参与省规划整合的大型电源项目和热电联产项目, 按被整合容量和供热负荷比例分享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方财政收入, 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发展改革委制订。
5 规划实施
各市人民政府和省电力公司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结合实际抓紧制订落实方案, 确保取得实效。各市人民政府和企业集团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省人民政府。
省有关部门和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本规划分工, 加强沟通协商, 密切配合, 尽快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 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山西大同产业规划】推荐阅读:
山西大同大学重点专业05-29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直属09-10
大同煤矿集团组织机构04-12
大同市社会调查报告10-05
大同市慈善晚会策划方案11-17
浅谈大同城市形象塑造01-07
大同市地方立法条例全文05-01
大同中心学校2011年度工作总结04-16
山西综改区规划02-04
大同县一中2013年度工作总结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