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

2025-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推荐9篇)

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 篇1

书法与中国文化

作者:张琪

摘 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艺术的载体。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用毛笔书写汉字是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原本它就只是对文字的书写和信息的传达,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中的书写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以书写工具而言,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神奇的书写工具,它的形状是锥形,它的尖、齐、圆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鹅管笔,由于毛笔的这个圆锥的形状,使得运笔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现出粗细不同的轻重变化。而那种鹅管笔就不能像毛笔一样表现出如此多变的变化。书写者在蘸墨的同时已经将宣纸规划,于是方块字就在纸间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这整个的书写过程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出来,法国前总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它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写汉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为“艺中之艺”在于汉字具有独特性,一个单字就是一个符号,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汉字能达到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层次,虽然世界其他的文字

同样可以书写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字母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没有方方正正的汉字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汉字虽然偏旁可以写在上下左右各个地方,但是每一个写成的字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所以对于书写者来说写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艺术的教养。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书写优美的人,但是这和中国书法是不能媲美的,因为书法是对人的性格的陶冶。书写的优美和流利是每个文字都追求的,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书写在于意境的营造。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书法作品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的外形和结构所吸引,会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这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表意特征,书写者在完善书写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初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上下、有无、虚实、阴阳。在落笔的刹那一个生动的世界便跃然纸上,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是时间与空间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

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2002年版.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版.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5、《汉字何以成为艺术》聂振斌 中国书法,1997年4月版.(作者简介:张琪(1987.10-),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以下是我的感悟:

读《书法与中国文化》有感

谈及书法,很容易就想起那句老话:字如其人。我们的老祖宗真是智慧,简单四个字,就把书法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父亲总是要我练硬笔书法,每每实在我玩的正好的时候问我:“今天练字了吗?”。那会儿对练字的感觉就想怕爸爸的巴掌,想想就觉得痛苦。后来初中语文老师也总提倡我们练字,还要求我们每天交一张作业纸,练字便变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好长一段时间,提到练字我都会觉得烦,同时也很是嗤之以鼻,总觉得以后是信息时代,电脑打字才是王道,还有谁会慢悠悠的拿笔写字。现在想来,每次看到自己鸡爪子一样的丑字,一阵沮丧后,才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以后”。

硬笔书法还是很年轻的,比起毛笔的历史,便是小巫见大巫了。而毛笔,作为千年来书法所用的工具,更是厚重的历史感和承载感。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时间的磨砺和生命的积淀中,满满的洋溢着人生智慧与哲学。在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中,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优美。

而且,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就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这是小线条中蕴含的大智慧。就像我们理工科中学习的那些定理与规律,真正的真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公式表现出来的。最美的书法,也是仅仅几个线条描绘出来的。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在中国书法文化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也有有句老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 篇2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指中国文化从整体上显示出来的内涵、取向、特征。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里, 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空间艺术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书法有了文化赋予的属性, 才让我们有了共同欣赏书法的基础。

一、书法创作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主, 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文化混合体, 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兼容佛道, 互为补充。儒道两家为本土文化, 佛教是舶来品, 但就中国文化而言, 儒家因有久远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 又不断吸取、同化各家学说而丰富发展, 从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基干。儒家主张以道德礼仪来规范约束达到维持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内心平和, 这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家主张脱离社会, 脱离文明约束而获得高度的个人精神自由, 回到清静无知无欲无争的原始混沌状态, 这是一种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思想。儒家认为, “以礼制欲, 文质彬彬, 温良恭俭让”是一种高尚的美的人格。道家认为, 恢复自然本态, 清静无为是美的最高体现。反映在艺术观上, 儒家的献身经世精神以“充实之谓美” (《孟子》) , 要求文艺表现“充实而有光辉”“至大至刚”“养浩然正气”博大雄壮的阳刚之美和崇高之美。而道家则追求朴素、恬淡、虚静的阴柔之美和空灵之美。反映在书法艺术作品上, 就形成了雄浑博大、秀丽典雅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格。由于儒道两家的立足点——社会与自然是客观世界中相互冲突但又互相依倚的两极, “至大至刚”与“至性至情”又本是人性需要的两个方面, 一个调节社会, 一个和谐个体自我精神, 表面看来,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是实际上从思想结构说他们又是互补的, 从哲学观上分析, 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所以儒道两家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很快合流,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核心思想和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主体。政治上得意时, 儒家精神成为他们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 而怀才不遇或遭罹挫折时, 老庄思想就成为他们“保身全生”的人性主张。

儒家主张人生要积极入世, 要有所作为, 在审美上合乎“礼”为“尽美”, 要求“充实而有光辉”, 表现在书法风格倾向性上, 就是崇尚整齐、浑厚、宽博、不露不怯的风格特征;在笔墨技巧上, 最明显的在于推崇“笔笔中锋”“无往不复, 无垂不缩”这样一些笔法原则, 使笔墨文字芒角、文字形象温厚敦实, 透射出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雄浑美和儒者修身养性的内在精神美, 使书法艺术创作实践实现他的本质目的——通过完善的自我人格的艺术再现而达到感染人、影响人的目的。

而道家主张天真烂漫、崇尚自然, 在审美意趣上追求一种清逸、淡雅、质朴天真的美学标准, 所谓“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李白) , 反对一切人工雕琢, 具体反映在书法艺术的创作技巧与风格上, 即崇尚真情与率意, 用笔恣肆, 如入笔横画竖切, 竖画横切, 没有过多回环缭绕, 藏头护尾的动作, 率性而自然, 线条简古疏淡而意味醇厚, 结构上依倚欹侧, 自然生姿, 不假人力, 不露人工斧凿痕迹, 信笔所由, 任意而行, 来无迹而去无踪, 飘然而笔墨销溶, 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宁静、朦胧而又幽远苍茫的历史感与生命沉思, 这就是道家所要追求的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

二、书法美学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他在《吾国与吾民》中, 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吾们还可以说它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 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在书法上, 也许只有在书法上, 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黑格尔也说中国是特别的东方, 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可以看出,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它对美的展现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征, 历史赋予它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属性。它也责无旁贷的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精神的责任。

成功的书法艺术能够给我们一种美感, 这大概是所有能欣赏书法的人都会承认的。欣赏一幅幅的具有成功典范的书法作品时我们都能感觉到:书法艺术是以“中和”“和谐”为审美准则的。这样的审美原则, 实际上也是中国哲学的审美标准, 呈现的是传统的古典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和”的精神贯穿整个中国文化之中。这是中国文化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法则在书法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用笔上是就是书法要写出一种“平和”的精神来。从字的笔画来看, 就需要一种中和的态度, 既不左偏也不右斜, 以端其正;从字的笔势来看, 就需要一种平闲的态度, 既不前冲也不后避, 以致其稳;从字的笔境来看, 就需要一种安逸的态度, 既不上昂也不下伏, 以定其静。只有在这三个方面达到一种总体平衡, 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体现在结构上是在平衡对称中求变化, 各个部分对比又互相照应, 以求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如王羲之《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 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可见, 一点一画, 互相牵制;一字一行, 小大参错,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 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三、书法作品传达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宗白华先生讲, 书法就是中国向海外展示的中国形象。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法深层次的境界实际上就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是文化的自然凝聚, 深刻地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特征。比如, 王羲之, 颜真卿书法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对书法的欣赏也深深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我们欣赏书法, 第一是感官上感叹书墨, 线条, 造型的变化。第二精神上的, 由原来的“浏览”转变为“品味”, 品味书法内容的优雅或忧郁, 品味创作者的诗词修养, 审美追求, 品味书法传递着怎样的文化精神。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书法作品内容更多的是一

试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人文精神

李思源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包涵着独特审美准则和精神特质, 具有超凡脱俗、朦胧含蓄、平和恬淡、渔隐樵逸、宁静高远等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人音乐;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 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内在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人文品格, 并把这种表达与社会思潮、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文人音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由于古代文人社会地位较特殊、文化修养较丰富、生活环境较优裕、闲暇时间较充足, 又长期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所以文人音乐成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准则和精神特质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士”的艺术。今天, 游弋在这些古朴典雅的文人音乐之中, 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其中一直闪烁着超凡脱俗、朦胧含蓄、平和恬淡、渔隐樵逸、清静高远等人文精神的异彩。

一、超凡脱俗——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古琴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璟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认为“琴, 器也, 具天地之元音, 养中和之德性, 道之精微寓焉, 故鼓琴者, 心超物外, 则音合自然, 而微妙有难言者, 此际正别有会心耳”。琴学名家崔遵度认为“颐天地之和, 莫穷于乐, 穷乐之趣, 莫近于琴。”因此中国古代有“士必操琴, 琴必依士”的讲究, 有“士无故不彻琴瑟”的规矩。

究其原因, 古琴的形状、大小、长短、粗细等给人以传神、移情、潜心静虑的抽象作用, 古琴的音量、音色、音域、节奏等具有超越尘世、超凡脱俗的听觉效果。古代文人通过静逸、玄阔、悠远的琴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琴乐中能够从形体的外在及肉体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超脱自我, 进入到超凡脱俗的精神领域, 达到身心俱忘的意境。古代文人认为, 音乐可以使精神超越纯粹, 可以使生命产生沉醉, 可以将人引入到乐而忘返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感受;就是陶渊明“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

些诗词, 雅文, 警局。这不是偶然的, 是中国文化赋予书法的具有精神激励功能的精神内涵。有这样一个故事:于右任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有一次几个小男孩在他大门口撒尿, 太阳一晒气味颇为不雅。见此, 于右任回到书房, 大笔一挥, 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字, 贴到门口。有一个人很喜欢于右任书法, 路过一看浆糊没干, 赶紧揭下来, 挂在自己堂屋请朋友欣赏。大家一看, 屋里挂这等内容太掉价, 有一个文人看着实在不雅, 就把字剪开改变顺序重新装裱为:“小处不可随便”。前后都是一样的于右任字, 为什么前者不能挂后者能挂呢?因为不仅仅是写字, 不仅仅是一个“形式”, 书法的一头连着古人创始的文字, 一头连着民族的精神。

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苏轼书法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背后的人文情景, 或是文人精神逍遥的追求, 或是忠义之士的儒家人格, 他的字虽不求工整, 文化韵味却满纸激荡。十年前有位书法同道说了一件至今还让我不解的事:一位法国艺术家 (不懂中文) 看了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 突然放声大上声”的感受;就是常建《江上琴兴》“能使江月白, 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 可以徽黄金”的感受。说到底, 这些恰恰与中国文人超越精神的代表——庄子学说相吻合, 与庄子倡扬的“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自由意志一致。

二、朦胧含蓄——宛转成韵, 曲得其情

音乐艺术的强大魅力, 在于她比其他艺术门类更能创构意境、营造氛围, 而古代文人音乐于此更为明显。无论是词调音乐还是古琴音乐, 均有编织意境、营造氛围的优势。拿古琴音乐来说, 古琴的音色既不明亮, 也不圆润, 听起来很慵懒松散, 具有一种消解人间万古忧愁、逃避烦扰遁入虚空的感觉。同时, 古琴因为其“岳山”不直接压在面板上, 而是通过胎体振动在琴腔内产生共振, 所以其声音量小而音色含蓄, 给听者以朦胧感。无论是青城道士“滚、拂、绰、注”给《流水》带来的水流湍急, 还是嵇康临刑东市让《广陵散》溢满的悲愤杀伐之气, 这种朦胧感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中, 成为古琴的一大特色。这种淡化、曲折的表达方式, 如同有一支无形的画笔在听者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描绘一幅朦胧的图画, 这张画图虽然不能响亮地为世人“悦耳取媚”, 但却能婉言地为君子“怡情养性”。再看词调音乐, 宋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 (号白石道人) 是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的唯一一人, 他倡导“语贵含蓄”, 不仅在他诗词中极力提倡, 而且在他的音乐表达中更是充分体现。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收录词曲17首, 其中自度曲14首, 包括《淡黄柳》《扬州慢》等, 几乎每一首都是含蓄美的体现。

三、平和恬淡——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

儒家主张“礼乐中和”的音乐思想, 处处彰显“淡、和”的审美特色;道家主张“大希之声”的音乐观, 追求的是一种无为、宁静、不争、问心的高尚态度与道之精神。长期受儒、道思想的制约,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不能过激、过狂、过显, 讲究收敛、平和、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体现着处事不惊、悠然自得、崇尚闲

哭, 问其何故, 曰感动至极。究其原因, 我想这正是王岳川教授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书法作品传达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书法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 正是因为它以中国文化为内涵, 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 正是因为它传承着中国文化精神, 因而绵延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在书法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 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熊秉明, 书法和中国文化, 《书法导报》, 2003年3月12日第十版。

[2].刘守安, 重视对书法的“文化研究”, 《人民日报》2006年5月1日第四版

[3].王岳川, 《书法文化精神》.

[4].秦梦娜, 《中国书法文化》.

中国文化精神与书法精神 篇3

关键词:佛禅思想;书法;美学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领域里,佛教对书法所产生的影响深入而广泛。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瑰宝之一,它以其特有的笔法,在简单的线条墨色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境界。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不仅获得统治者的青睐,而且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随之,书经刻典﹑修建佛寺便成为主要佛事之一,并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在书法艺术中,佛教的影响的出现在抄经刻经﹑镌碑造像和僧侣们的书作中。从历代书法大家留下的法帖,如柳公权的《金刚经》和赵孟頫的《心经》,再从智永﹑怀素﹑八大山人乃至近代的弘一法师皆以僧人身份修行而光耀书法史的艺术大师,因此佛教写经书法在书法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文化与中国书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佛禅思想与写经书法也给我们带来了重大贡献。

书法即写字,写心灵﹑写性情﹑写人的精神气象。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是在传统文化的原野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佛教主张的是学佛即是为了成佛,中国佛教主张挑水担柴,认为成佛的主要障碍在于妄意浮云遮蔽了本心,不能转迷成悟。佛教是十分重视书法的,认为书法蕴含了无所不在的佛教真理,即“道”。因此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低反映着书写着的道行深浅,同时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也就置入了对“道”的领悟和体会。禅宗《传灯录》有一则有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未参禅时的凡俗之见,也就是纯感官的认识,乃最为普遍的认识层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则否定了感官主义,超越了凡俗之心,为参禅后的认识。在禅僧眼中,山和水可能只不过是真如佛性的一种显相或象征而已,已经失去了山水的本来面目,这是中间的感知层次;“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通过对前阶段的否定之后,心灵所进入的物我归一,无物无我的深刻领悟,与“平常心是道”道理一样,属于最高境界。这是因为在参禅人眼中,山水依然是山水,只是那颗观山水的心已被禅意包容。而书家要想凭借笔墨,随意纵横,从而创作出高超的艺术境界,也必须经历老僧参禅感悟山水的这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

在中国古代,书法作为一种供文人学士们抒发﹑挥洒情怀的特殊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性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文人们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襟怀情操,注重内在精神的涵养,且常常通过内心体验﹑直觉观照﹑瞬间顿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文化特质与佛经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一名书家,要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表现出令人心境相通,空灵动寂的禅意境界,除了书法技法必须高超以外,若能习修禅法,就能深刻的感悟到其中的玄妙义理。同时也可理解到,历代僧人书家或精通禅理的书家,如:王羲之,智永,张旭,弘一法师等,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而名传天下的真正缘由。作为一位独具创作性的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是在变法章草基础上形成的,其草书不激不厉,表现出平静悠远的中和之美,潜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以追求现实生活的和谐与满足。王羲之草书用笔简洁凝练,字迹丰润华美﹑端庄凝重 ﹑古雅质朴;结体优美,运笔流畅飘逸,后世的草书家们都可以由此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毫无疑问,作为魏晋书法高峰的王羲之草书所具有的形式的典范性﹑技巧的法则性﹑创作的趋向性都为后世书法家开启了先河。

中国佛教徒将佛经刻于摩崖上,以保佛种不绝,将其书于天地,宣传佛道。泰山《金刚经》摩崖以其笔画﹑结体﹑布局只宏大,喻示佛法之庄严伟大。当人站在其前,心灵会为书法的浩瀚磅礴所震慑和征服,继而崇敬佛法的神妙与玄通。宏伟的《金刚经》与石窟寺中高大伟岸的佛身塑像与个人的渺小来形成鲜明对比一样,以特有的书艺结构来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个人是渺小的,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在面对摩崖刻石时更显现出佛法的无边巨大和永恒。泰山《金刚经》的书法家讲每个字乃至整体安排的非常微妙﹑庄严,将其升华到一个极高的佛法境界,使人们感到一种感召力量,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征服。可见书法与佛学的相通之处,是妙语与涵养天机的凝聚,其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文化精神。五代杨凝式喜欢遨游佛寺,常与高僧畅谈,其所書的《韭花帖》,章法空旷俊秀,布白舒朗,清秀洒脱,书法简静精敛,纤劲萧然。宋代杰出的书法家苏轼,在被贬黄州后,结识了元佛印禅师,通过追寻禅理,试图从中得到解脱和安慰,对于书法创作,他自我感悟中那种恬淡空灵的心境正是禅宗处世态度的一种真实流露,从禅的境界中感受着人生理想,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留下被后世所瞻仰的《黄州寒食诗帖》。由此看来书学精神与佛禅的作用是无法分开的。

总之,书法由于佛事的开展﹑传播﹑隆盛而得以保存和流传,佛法又由于佛事书法的传播而加速了弘扬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中国书法艺术与标志设计 篇4

标志是一种大众传播符号,通过精炼的形象表达一定的含义。在处理现代标志设计造型时,如果仅仅是狭义的从字形、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性的角度来着手设计,这样的标志设计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较强但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都在尝试着将中过传统文化观念和元素融入标志设计中去。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书法艺术作为华夏文化特有的艺术门类,对现代标志的影响也逐渐增强。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球村”的出现,促使全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科学、文化、艺术交流日趋频繁,各种姊妹艺术相互交融,互为贯通,彼此借鉴。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加入WTO 后,国内商品要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除产品质量外,其设计是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国外设计的新手法、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必须在设计中加入强烈的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中国设计水平有了新的突破,我们才更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标志设计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大至国家形象,小至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都需要个性鲜明的标志。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造型艺术,以其或古朴、清雅、苍劲、灵动的艺术风格区别于一般的电脑美术字。可以说,真、草、隶、行、篆等多种书体的异彩纷呈,使得简单的黑白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书法艺术本身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着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墨迹美、空间美和意境美,才能完美组合成书法艺术标志。似书似画,亦书亦画,成为书法图形极富现代风貌的表现样式。在具体设计中,造型、笔墨、肌理、色彩、构成,都是成为书法艺术标志创作的重要元素。如果将书法艺术进行创意改进融入多种设计元素打破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界限,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可以形象的传达字意与语义,跨越了人类交流的障碍,使思想感情通过书法艺术得以快速传达,也使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走向世界。

标志设计也可以利用汉字结构的图案性,按照平面构成的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在字形、结构、笔画上加以夸张、变形、装饰使原本就具有图案性的文字更加具有艺术造型的美感。如陈汉民设计的中国银行行徽。这个标志由三枚古钱币的的外形对应构成一个汉字“人”形的图案。由于“人”字结构本来就具有对称的形式美,经过艺术的加工,更具有对称、平衡、重复、和谐等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和动感。同时,该行行徽还准确、鲜明、简练的表显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基本概念和特定要素,表现出标志语言的魅力。极具民族内涵和时代气息,也显示了汉 字标志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标志设计中还可以利用笔画形态进行抽象的表现,借助结构特征进行形式上的加工,甚至将文字转化为形象,形成新的“意象字”,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与之相关联的抽象概念,从而引起人们的联想,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可。标志设计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创意,选择相应的汉字、字体和表现形式,如“致美斋”、“古汉酒”这类老字号的商标都充分表现出了中国的传统特色,从而引起人们对品牌产生古老名贵之感。

中国书法艺术对标志设计,以及其它类别的现代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汉字与生俱来的图形特征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递民族文化理念的最佳手段,创造中华民族风格的重要途径。不仅是现代的标志设计,包括现今的平面设计要走出自己的特色,都必须吸收本国的传统艺术思想,并把它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西方设计。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 篇5

1、成人组

一等奖:5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0元,获奖作品结集出版

二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获奖作品结集出版

三等奖:5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获奖作品结集出版

▲ 获奖的移动用户一等奖可额外获得800元话费+1G流量,二等奖可额外获得500元话费+1G流量,三等奖可额外获得200元话费+1G流量。

2、青少组

(1)6岁~12岁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

二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元

三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

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2)13岁~15岁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

二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元

三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

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3)16岁~18岁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

二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元

三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

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二、中国移动用户奖

1、参与活跃奖

每日设立活跃奖100名,每名100M流量,共213天(2015年11月1日~2016年5月31日)。通过书法大赛微信公众号、诗词中国客户端、微公益365微信公众号渠道注册“书法中国”官网的移动用户可以参与抢流量活动,同一手机号每天可抽取一次,不重复获奖。

2、参与鼓励奖

作品征集阶段(2015年10月30日~2016年2月29日),通过手机登录书法大赛微信公众号、诗词中国客户端、微公益365微信公众号上传作品且通过初审的所有移动用户,每人获得10M流量(一个手机号码限得一次)。

3、参与幸运奖

作品征集阶段(2015年10月30日~2016年2月29日),通过手机登录书法大赛微信公众号、诗词中国客户端、微公益365微信公众号上传作品且通过初审的移动用户,按月随机抽取2500人,每人获得200M流量(一个手机号码限得一次)。

4、月度转发奖

每月以客户当月转发量累计排名(当月转发量为客户当期起始至截止日期内发生的书法中国官方、书法大赛微信号、微公益365微信号及彩信转发量合计)为依据,每月评选出转发奖50名,每名100元手机话费,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5、年度转发奖

依据全程转发量(大赛全程通过书法中国官网、书法大赛微信号、微公益365微信号及彩信转发量合计)评选出年度转发奖100名,每名200元手机话费。

6、咪咕阅读鼓励奖

通过咪咕阅读客户端“书法中国?传统文化图书专区”订购相关内容的用户,即可获赠5元书券,每个手机号码活动期间限获赠一次,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7、咪咕阅读幸运奖

通过客户端订购相关内容的用户还可参与抽奖,每个用户每天可以参与3次抽奖,奖品为U盘、蓝牙耳机、笔记本支架、酷派手机等,每月15名,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8、咪咕阅读订购奖

通过客户端订购专区内相关内容的用户,每天抽取10名幸运读者,每人获得100M流量,每个手机号码活动期间限获赠一次,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贴心提示:中国移动负责按季度发放话费、流量及咪咕实物奖励,咪咕阅读鼓励奖获赠的书券10分钟内到账。

三、年度投票奖

大赛投票期间(2016年4月至5月),通过官网、微信、手机短信等方式投1票及以上用户有机会参与抽奖,设立年度投票奖200名,每名200元手机话费。

四、最佳人气奖

大赛投票期间(2016年4月至5月),获得票数前三名的作品,现金奖励1000元。

五、组织奖

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 篇6

关键词:书斋文化,展厅文化,当代书法创作

书斋, 即读书、写字、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间。《说文解字》中记载:“斋, 洁也。”《东斋记》中又云:“谓夫闲居平心以养思虑, 关于此而斋戒也, 故曰斋。”由此我们可知书斋乃清静、高洁、淡雅之地, 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 以诗、书、画为自娱的精神家园。“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书斋, 不仅是文人雅士聊以自娱的乐土, 它是文化传承的聚集地, 而形成的“书斋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作为古代文人的爱好之一, 是“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斋成为文人墨客习字临帖, 寓情于书, 与友人相互评赏书法的聚集地, 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诞生于此。最有名的莫过于《兰亭集序》。由此可见, “书斋文化”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转变, 书法艺术在历史的传承中也在不断的转变。“书斋文化”传承到今天, 仍然有着他的特殊地位, 然而当今书坛的现状, 已从书斋发展到展厅。纵观当代书坛, 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览层出不穷, 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次书法展览都在改变人们对传统书法的认识。细观现在的展览, 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书法创作进入了一个以形式为上的阶段, 作品的装饰性越来越强。以往古代文人墨客在书斋中细细把玩的尺牍、小品, 已更多的被巨幅大轴所取代。数量从四条屏到八条屏、十六条屏以及更多者更有甚者。有的小楷作品高约数丈, 以致识读都很困难。大幅行草作品一气呵成, 让人目不暇接, 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拼贴、做旧、划线、打格、图蜡, 各种手段, 一应俱全, 对书法作品一次次华丽的包装, 吸引着观赏者的眼球。书法作品的形式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 这就是“展厅文化”。

书法艺术从“书斋文化”到“展厅文化"的转变, 更是时代驱使下的过渡。是什么促使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对当下的书法创作到底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在此试做论述。

事物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传统书法艺术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 物质基础的提高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传统书法也在此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变化, 并接受着时代的挑战。古代人们日常必备的毛笔, 如今已被各种高科技产品所替代。毛笔书写的实用性已被大大的削弱了, 书法成为了纯艺术, 这种变化改变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首先, 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伴随着而来的是精神压力的增加, 这从而导致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带有一种发泄式的释放, 所以能在短时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 这种文化的需求, 就是我们所说的“快餐文化”。这种文化需求在书法欣赏中的表现就是对形式的追求, 然而能实现欣赏者这一愿望的就是“展厅文化”。形式上的装饰造成的视觉冲击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精神的压力得到释放, 从而获得审美的快乐。

其次,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总要被社会中主流的意识形态所影响, 也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现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给书法的传播带来了很多方便, 创作者在书法创作的同时也一定受其影响, 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怎样与欣赏者进行交流, 用何种方式去传播, 这都是创作者考虑的问题。然而展厅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创作者可以与欣赏者直接的交流。欣赏者的审美角度可以直接传达给创作者。作者通过与欣赏者的交流又进一步影响到自己的创作。欣赏者的需求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书斋到展厅, 从聊以自娱到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转换引发了创作思想的转换。

在这种变化中, 中国传统的书法也吸收了来自国外各种美术思潮的影响。如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 以及欧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形式上主张突破传统, 重新解构汉字的点画, 甚至把汉字的识读性降到最低, 用夸张的造型表现出点、线、面的意义, 这无疑是传统书法的一大突破。

“书斋文化”到“展厅文化”实乃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 这种变化对于当代书法创作有着很深刻的意义。

首先, 从书斋到展厅, 这使得创作者的书法作品能很好在欣赏者之间的传播, 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使书法艺术在广大人民之间所普及, 从而更好的发扬传统书法艺术, 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书法创作中来。

其次, “展厅文化”使我们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 而创造出紧跟时代的笔墨语言, 这对当代书法创作有更深的启迪意义。

然而看待事情要一分为二, 我们在对传统的革新中, 是建立在传统上的革新, 脱离了传统那就使书法艺术走入了误区。现在的有些展览一味的强调在形式上的革新, 运用各种手段, 强调视觉冲击力, 有甚者更是使书法脱离了汉字的载体, 或失去了文字的可识性。尤其是现在好多全国性的书法比赛的设立, 参赛者为了获得评委的青睐, 一味在形式上下功夫, 而忘记了书法内在上所具有的精神, 以致形式新颖, 而缺乏内在韵味。书为心画, 任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都有着内在的无穷的韵味, 都是真、善、美的统一。我们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中形式固然重要, 但是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真正方向, 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在视觉以及内心给予欣赏者无限的乐趣, 让人意犹未尽, 留恋往返, 这才是好的创作。只有这样我们传统书法艺术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汉]许慎, 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 2011:7.

[2]李之亮.欧阳修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

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 篇7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名扬四海,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感受一方面来自艺术美,无论布局、结构、运笔都给人一种美的冲动。书法之美让你觉得自然,顺理成章,又有灵气,让你感到亲切。另一方面,透过这些名家书法,我们能够更深刻见识到人文美,享受到书法的内在美,感觉到字里行间的文学价值,作者的人品价值,书法厚重的历史价值,生活的真善美价值。接地气的书法作品让人感到亲切,欣赏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碑帖。商周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重要的事件、优秀的文章,都只能通过金石雕刻流于后世,石碑又是最得心应手的途径。再者,那个时代,毛笔是人们书写最方便、最普及的工具,加上当时社会推崇书法艺术,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时代出了那么多书法大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碑帖,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这些碑帖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让中华书法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传承和弘扬中华书法文化,继承和超越历代书法名家,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梦想。如何继承?如何弘扬、超越?笔者认为首先是要老老实实地临摹碑帖,通过临摹碑帖,学习书法的结构、运笔、部署。临摹碑帖是一项甘苦的过程,需要耐心、信心、恒心,只有把字帖临摹得烂熟于心,书法才能得心应手。

二是要解其意、会其神,碑帖都是有内容的,除了叙事碑帖外,大部分碑帖都是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诗、名词、名联、名句、名篇,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碑帖名作的内涵和精髓,才能让名作的精气神跃于纸上,使书法血气方刚,有血有肉有气质。

除了解其意之外,还要解其人,见字如见人。书法有品位,主要是因为书法作者有品位。学习书法时,我们可能只想到某人的书法美,而没想到其人品更美。当然我所说的人品不仅包含人的品德,而且包含人的修养、学识、个性、才华、经验、理念。如果我们能解其人,一定更能理解其人的书法价值,更能把握他的创作初衷、人文气质,更能理解他的书法个性。

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有思想内涵的艺术,也就是说书法是一门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灵气的文化艺术。要学好书法务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推崇的碑帖名作,无不是出自于声名显赫的才子佳人,都有很高的文学、史学、哲学、语言、道德修养以及专业知识。有的人之所以学习书法很久依然一无建树,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只重临贴,而忽视自身修养的提高。我们应该把学习书法的过程当成加强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修养提升自己书法的文化水平,通过临帖传承书法的艺术水平,让中华书法文化万古长青。

中国书法经典导读 篇8

书法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书写技巧,并加以改进、充实、提高,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使书法艺术气象万千、绚丽多姿。几千年来书家殚精竭虑,创造出了不可胜数的书法艺术精品,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中国文化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字写得好的人,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汉字的实用书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书法艺术也越来越陌生,甚至连基本的书写都有困难,许多人的书写不堪入目,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尤其令人担忧。

书法不仅是写字,它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因此,培养书法艺术修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目前儿童的书法教育都是从临帖开始,书法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读帖,却被忽略了。绝大多数书法学习者几年临帖,却不能读帖,也不了解法帖中文章的内容。书法是依文章的存在而存在的,所谓“文以载道”,没有文章的存在,书法也无从谈起。因此,不读帖的书法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书法教育最多只能培养一个人的写字能力,而无益于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深入,更遑论对书法艺术的终身爱好和追求。由于读帖能力的缺失,面对无数

名胜古迹中文采粲然的楹联书迹、传世书画作品中氤氲含章的诗文墨宝,却不得其门而入,无法与古贤相知相往,藉以修养身心。

有鉴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中国书法经典导读》系列丛书。以下是选编标准的简要说明、编辑方法及读帖的基本方法:

一、所选的书帖均为经典之作,兼具书法美和文学美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就是指那些经历了历史的长期检验,被历代公认的,代表一种文化品位和独特的美学个性,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美学标准和依凭的典范之作,是个性强烈,能卓然独立,开一代书法之风气,并被后人遵循的作品。所选的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而且也是文辞华美、意境幽远的文学佳作。经常诵读这样的佳作,即使不用来练习书法,也能提高文学修养,增加书法艺术的领悟力,提高鉴赏水平。所选法帖内容为:

(一)楷书类:

①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

②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③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④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二)小楷类:

①晋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贺捷表》

②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十三行》

③唐钟绍京《灵飞经》

④元赵孟頫《道德经》

(三)篆书、隶书、魏碑类:

①汉《曹全碑》

②汉《张迁碑》

③北魏《张玄墓志》

④清邓石如篆书

(四)行书类:

①晋王羲之《兰亭序》

②宋苏轼《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③宋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

④明文徵明《滕王阁序》

(五)草书类:

①晋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鸭头丸帖》②五代怀素《自叙帖》

③唐孙过庭《书谱》

④唐张旭《古诗四帖》、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本丛书不仅仅只限于以上二十种法帖,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广采博收,陆续推出。

二、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帖风貌

目前用于书法教学的法帖,有的是选字,有的是翻白,有的是通临、节临等,各具千秋。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却失去了古法帖的整体美。尤其是有些古石刻碑帖,由于岁月沧桑、风剥雨蚀,更具鬼斧神工、天机玄妙莫测的神秘美感,纸色变涣则增添了纯朴典雅、古色古香的情趣。书法学习之时也正是审美情趣养成之时,一开始就让书法学习者多接触这样的古帖是十分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繁体字释文加注音

繁体字是由来已久的汉字书写形式,熟悉繁体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了解书法艺术。因此我们在释文里采取了繁体字加注音的方式,不仅方便认读,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法帖中所要传达的传统文化的信息。要说明的是:有些帖字是通过查证补入的,这些字在释文中一律以翻白字标出;法帖中系原作者笔误的,均不在释文中列出。

四、后附简体字释文并加简注

在读诵过程中进行繁、简对照,可以加深对文字的印象,简注则可以方便老师、家长在儿童书法教学中使用。

五、读帖的基本方法:口读、心读、手读

首先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法帖,将法帖逐字逐

句读下去。反复多次,直到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不必过早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要多朗读,待时机成熟时,稍加点拨即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儿童学习,如果能配合“四书五经”的读诵,则效果更佳。(详情请参阅“读经教育”网)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契机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奠定良好的书法美学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当然熟读后也可以开始临帖)

第三步是“手读”:临帖也就是“手读”,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体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摹:把透明的纸覆在帖上,照着帖中的字样书写,争取把原字的笔划都描出来;也有先用细笔勾勒框架,再用笔墨填充的摹字法,这样可以避免墨汁下渗污损字帖。

二是临:把字帖放在面前照着其中的点画笔势认真临写,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样照搬,争取不走样。唐人孙过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察之尚精”,就是要我们多读帖,看清帖字的精微之处,领悟帖字的神韵。只有这样,下笔才会心中有数,心到手随。“拟之贵似”,就是临帖一定要照原帖不走样临写,不可信笔由之,先做到形似,就是字的形貌、间架结构一定要不离原帖。再进而做到神似,这就要深入研究原帖的点划形态、笔墨意趣、内涵韵味,做到既有原帖之形,又有

原帖之魂,能写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帖”应贯穿于整个书法教育和书法实践中。相信随着“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活动的开展,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书法艺术教育和书法艺术鉴赏的整体水平。

陈又新 周应之于上海孟母堂

中国书法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中国书法,了解几种书法的类型及其特点。

2、初步学会欣赏书法的方法

3、通过欣赏历代名家物品,感受书法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联系,体验中国书法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欣赏书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书法艺术中体会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艺术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现场书写草书“如意”,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中国书法?

要欣赏中国书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关于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

(二)、写字与书法的区别

写字与书法虽然不是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写字是书法艺术必须具有的基本要求,而写字向美的方向追求达到艺术的高度,才能成为书法。写字:以实用为目的 书法:以审美为目的

(三)、书体的类型及特点

1、欣赏图片,学生说出各种书体

2、教师介绍五大书体的发展脉络图

3、五大书体在笔画、字形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4、师生归纳。

(四)、欣赏书法的方法

1、播放一个关于书法欣赏的视频(实的方面和虚的方面)

2、用笔: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

3、结构:变化中求平衡

4、章法的组成有如下几个方面:

形制(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斗方、扇面)②

正文

落款

5、书法的意境美

用哪种书体创作下面的诗句,更能表现书法内容的意境美? ①、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②、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③、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五)、古代书法作品欣赏

1、楷书四大家

2、三大行书法帖

3、《兰亭序》

三、学生练习,用钢笔临摹《兰亭序》

上一篇:表演专业教学大纲下一篇:寂寞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