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推敲教案

2025-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古文推敲教案(精选7篇)

小古文推敲教案 篇1

课型:小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小古文。

2、阅读两篇小古文,理解其意思。

3、积累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两则小古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两则小古文的意思。

2、诵读两则小古文。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两则小古文的原文和注释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背小古文《杨氏之子》。

师:这篇小古文,寥寥数字,就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孩子的形象。小古文就是这样短短的,浅浅的,内容丰富,越读越有味。

二、学习第一篇小古文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小古文,这两则小古文中的少年也都很有智慧,请同学们读课题“小小少年大智慧”。

2、听故事,进行听力测试。问题:故事中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的父亲是谁?

3、学生自由读小古文,揣摩小古文的意思,并思考:故事中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4、对照课下注释再读小古文。

5、指生说说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读懂的句子。

6、指生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句子。

7、检查学生对古文意思的理解。

8、思考:恪续其下曰:“。”这里应该填写什么?

9、指生回答,并说说理由。10、11、12、13、14、你认为诸葛恪加的两个字妙在何处? 诸葛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对照图片提示,试背小古文。去掉提示,再背小古文。

三、学习第二篇小古文。

1、自由读《道边苦李》。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小古文意思。

3、同位互相说说小古文的意思。

4、指生交流小古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

6、试背小古文。

7、如果你是王戎的朋友,在尝过李子之后,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老师给你开个头。取之,信然,儿曰:“。”你可以用小古文的语言写,也可以用现代文来写。

四、总结,推荐读物。

推敲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

么吗?(A、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

到李凝的家。B、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

C、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D、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

E、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F、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

2、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

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评议他读得怎样?A、他读

得很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B、他读出那晚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好

景象。C、听了他的朗读,我看到树上的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飞远

了。)

3、女生齐读。

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

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

主要讲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

(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

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的动作。

(2)指名上台表演,该生只做了推门敲门的动作。大家评议一下,他做得怎样?(A、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这两个动作。B、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C、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句子中说,贾岛是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的。但是他没有把贾岛吟哦诗句表现出来。D、我还觉得贾岛的吟哦是很轻声的。)

(3)那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那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斟酌的多投入啊,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贾岛。)(4)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个和尚,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B、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

D、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是啊,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

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开始练读)。

2、指名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做评委。他们读得怎样?(我听出韩

愈很生气,贾岛在请求宽恕。)

3、之后,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了韩愈,贾岛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下面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

4、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A、我昨夜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友人,谁

知他不在家。我写了一首诗在他家门上。今天回想起,觉得诗句中有一个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B、韩大人,贫僧昨夜去拜访友人,可是没有见着。我虽然没有见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畅,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美好的情景使我诗兴大发,我写了一首诗留了下来。可是我觉得诗句“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虑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没想到路上冲撞了您的大驾,求您宽恕。)

5、贾岛真是拿不定主意了,同学们,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

(A、我觉得用“敲”好。B、我也决定用“敲”好,因为“敲”能表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C、“敲”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因为在那样的夜晚,敲门声很清脆。)

6、那我们来看书中韩愈是怎么说的?

(用“敲”字好,因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7、同学们,其实,你们比韩愈厉害呢,大家早就感觉到用“敲”好了。

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 韩愈解疑)

(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这里要表演吗?》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贾岛骑坐毛驴斟酌文字的时候,同学们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同学们,现在你有什么要对贾岛说的吗?

(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此时,就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2、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A、我觉得“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B、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C、我也觉得用“漾”好,因为“荡”给人“动荡”的感觉,和春风的特点不相称。)

3、大家推敲后觉得用“漾”好,下课后老师会把我们的理由说给他听,他一定会采纳我们的意见的。

七、总结课文。

1、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收获吗?

(A、我以后一定会像“苦吟诗人“贾岛学习,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师一直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是真正体会到了。C、我要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让好朋友也来学习贾岛的精神。)

2、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

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

斟酌文字

韩愈解疑

文献摘录:

题李凝幽居作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推敲公开课教案 篇3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学故事《推敲》,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故事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上节课我们通过拟定小标题的方法学习了课文内容,谁来说?你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3.上节课,通过读故事你都知道了什么呢?(你很会读书、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二、体会情景,品味“推敲”。

1. 这是一篇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故事中有很多贾岛写诗推敲的感人情景,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令你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

预设(一)

(1)你为什么对这一处印象这么深呢?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谁能加动作读读这句话。

(2)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吟哦”是什么意思?读读这一段的内容,说说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僧敲??)

(3)(出示贾岛推敲的图片)这就是当时的贾岛,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贾岛,能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斟酌得多投入啊!)

(4)指生评价,通过XX的表演,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能让我们对贾岛推敲古诗的情景印象这么深刻呢。这里加入了人物的动作描写。下文中还有这样的描写么?

预设(二)

(1)指生读,说说你的感受。贾岛一心想着心中的诗句,用心思索、推敲竟然闯进贾岛的仪仗队,可见他是多么专心致志呀。

(2)下文中还有哪些情节令你印象特别深刻?(韩愈与诗人的对话)

自由读读课文5、6、7自然段,同桌一人扮演贾岛一人扮演韩愈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同桌之间试着对话。(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对话,这两位同学再现了课文中的文字。贾岛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呢?) 指生对话。前面我们提到动作描写,这里是运用了语言描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三、确定用字,明结果

预设:

贾岛把推敲诗句的事告诉了韩愈,这位大文学家韩愈建议是:用敲,理由有

三。理由一:说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这是基本的生活礼节,理由二:能衬托月夜的宁静。理由三:读起来更响亮些。你认同韩愈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文中的宁静能不能换成安静行不行?(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指环境、心情很安静,表示静得程度深。)大家回顾上文,从哪个地方看出当时的环境确实是很宁静,

便有了流传千古名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斟酌文字严谨认真的精神,也在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绘声绘色讲故事

1.故事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故事中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你能再现当时的情景,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吗?小组练习讲,推荐学生前台讲。

温馨提示:借助小标题,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会讲得更清晰。

加上适当的动作、语言、环境描写,你的故事会更生动。

找两生表演。指生评价:我们怎样才能讲好故事?指板书: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加上适当的动作、当时的环境、人物的语言描述。

2. 推敲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了千年,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推敲的用法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推敲诗句呢? 3.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推敲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品味一下推敲的乐趣。

(1)春风又江南岸” 《泊船瓜洲》( “到、过、入、满”)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谒金门》(动、拂、翻、皱、起)你觉得用那个词更好?

同学们,也学会了推敲字句,老师真高兴。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在以后的读书写作中也能做到这样的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四、布置作业:

课下把推敲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五、板书设计:

9. 推 敲

(起因) 留诗赠友 环境

(经过)斟酌诗句 动作

推敲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4

主备人:何跃琴      审核人:施艳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题李凝幽居》的大体意思。

3.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温故预习】

一、读准文中生字词的发音,看清字形,再根据拼音写写词语:

贾岛为用词tuǒtiē(    ),仔细斟酌(zhēnzhuó),用心tuīqiāo(    ),不小心chuǎng( )进仪仗队,他lǐmào(    )地向韩愈解释,请求宽恕(kuānshù)他的莽撞(mǎngzhuàng)。

二、查词典解释词语:

1.拜访:

2.即兴:

3.推敲

三、联系语境,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斟酌(zhēnzhuó)(    )  宽恕(kuānshù)(  )妥贴(  )拜访(  )思索(   )

四、朗读:“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三遍,读正确读流利。

五、认真读课文后填空:

1、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zhēnzhuó)文字叫作“    ”。这一典故出自我们   朝诗人      的诗句:“               ,              。”

2、从重点词可以感悟深刻的内容。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斟酌”的意思是      ;“斟酌”的内容是                     ;

“斟酌”的结果是             。

3、学古诗要注意联系。本学期我们还学了贾岛的一首诗是            ,全文如下:               ,              。               ,              。

【课堂讲练】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齐读课题。

推和敲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推~~做动作,敲~~做动作,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对,可这就是奇怪了,怎么联系在了一起就变成了反复思考,反复捉摸呢?

不知道,不要紧,我们推敲课文以后就知道的。

二、学习课文新词语:

1.大家生字词都掌握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

检查预习作业的第一项。

2.出示本课中的一些词语,2分钟的熟记,准备默写。

3.昨天要求大家查词典的,你们都查了没?谁来说说?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一会儿老师还要问你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

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在思考诗歌中的用“敲”还是用“推”好时,不慎与韩愈的仪仗队撞在一起,韩愈得知原因后很感兴趣,并提出用“敲”字更好。后人就把写诗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四、学习古诗,增加学习背景

1.出示古诗: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教师指名学生进行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你能背下来吗?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如何分段。

请大家讨论一下。

我们看哪些人能独立分对。能介绍你分对的原因吗?

六、布置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zhēnzhuó)文字叫作“    ”。这一典故出自我国   朝诗人      的诗句:“               ,              。”

【课外作业】完成抄词本和第二教时的预习作业。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说出课后习题四的词语的区别。

2.在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讲出这个故事。

3.能够说出故事的要素。

4.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主要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的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的结果

讨论所填的表格。

主要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的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的结果

教师评价总结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主学习题:

1.哪些情境激发了贾岛的诗兴?

2.你认为在贾岛的诗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深夜的宁静?

3.推敲的结果怎么样呢?你同意韩愈的选择吗?

(二)教师相机指导,评价总结。

三、再现推敲场景,感受贾岛的投入

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来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热闹的长安大街上。

1.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 。

2.交流,出示: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

3.理解并指导朗读。

4.指名表演。

5.评价表演(重点感受贾岛的全神贯注)

看到贾岛这样子,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6.再指名表演,引导下面的学生进入角色。

7.小结,齐读第三自然段

8.引读

(1) 人们纷纷议论、嘲笑、讥讽……而贾岛丝毫没有觉察。他--(骑着毛驴,一边……)

(2) 就在这时,一支仪仗队浩浩荡荡,迎面而来,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沉浸其中。他--

四、体会“推敲”意境,学会推敲

1.出示“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重点体会“竟然”和“闯”。

2.补充贾岛吟诗曾闯进仪仗队的故事。

3.你知道韩愈吗?谁来做个简单介绍。

4.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贾岛与韩愈的对话。

5.现在你就是贾岛,你如何向韩愈(师担任)讲述自己写诗经过呢?

6.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贾岛好容易才来到李凝家。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而贾岛也留下了一首诗。那到底使用“推”好还是“敲”好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7.学习了解韩愈的观点。 你同意吗?

8.引导学生谈学习故事的感想。

9.小结,让学生齐读4-7自然段

五、补充诗句,尝试推敲

1.出示一组诗句,学生诵读,加强感受。

2.出示画面和文字: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学生讨论填写,说明理由。

3.总结。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如今,我们也许不需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也不必“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在写作时,多一些思考,多一点推敲,学会准确地表达仍是很有必要的。

六、开拓视野

你还知道哪些推敲文字的故事呢?

【板书设计】

9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课堂作业】

书后练习4

【课外作业】

《补充习题》第9课

附参考【典故】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解释】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又好在何处呢?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小古文推敲教案 篇5

《贾岛推敲》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潜心推敲诗句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这篇文章的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开篇先讲诗人在驴子上得一诗句,然而“推”“敲”二字难确定;接着写诗人因在街上比划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而挡了韩愈的路;然后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并邀请贾岛一路同行论诗。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掌握文言文的朗读基本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4、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推敲炼字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古诗《题李凝幽居》引入新课,同学们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仅在于诗本身意蕴深远,真挚感人,而更重要的是古诗的创作者那种让人敬畏的治学态度。这首诗创作过程中那个亘古流传的故事更让人为止震撼。今天我们就去读一读诗歌背后的故事。

(二)、解题

1.贾岛简介:课件

2.“推敲”的理解为什么要“推敲”?是如何“推敲”的?“推敲”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走入课文。

(三)、读文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倾听读音与断句。

2.课件出示会认会写生字,学生认读。

3.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断句。

4.找生逐句读文,教师指导断句、重音、声调等文言文朗读的方法。

5.默读,思考刚刚提出的三个问题,(课件出示)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拿笔画一画,做上批注。

6.学生汇报,相机出示相应的语句进行解析。只要学生理解就可以。教师注重分析贾岛做学问心无旁骛、精益求精,韩愈做学问治学严谨、对学问严肃认真。

7.带着你的体会和感受再读文。

8、本文中“僧敲月下门”一句,韩愈说“‘敲’字佳”。这样说有什么根据?你同意韩愈的说法吗?那下面我们就再来看看原诗中的那两句话,就请大家反复的读一读,想一想,再来评议一下你觉得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并说说你的看法。(屏幕出示)

9、其实,我们刚才的这一番讨论不也正是对于用词的细心品味,潜心推敲的过程吗?贾岛就是这样以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以他对诗那严谨的创作精神,以他苦思苦吟的实践,锤炼出许多精品,从而在诗人辈出的唐代诗坛有了一席之地。然而,谈到他的创作体会,我们就不能不读一读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课件出示)生读。这就是他曾经为了追求诗句,而苦吟了三年后的感言。可见他对于学问真知追求的执着啊!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0.运用炼字的方法,说一说下面诗句里的红体字能不能用括号里的字代替。 春风又绿江南岸(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忽、竟)

11、回读全文。

小古文教学 篇6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

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

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师:有意思吧,我以前也觉得难,可后来读着读着就觉得有意思了。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一)初读,激发阅读兴趣,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课件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伊索寓言》的来历。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2、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3、师巡视(稍作等待):读完了吗?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读不懂。生:好玩。生:不太明白。

4、指名试读。

师:谁最有勇气?(一生读,没节奏,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如何?

生:有些地方不够准确,读得不流利。

5、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6、生自读,师再请第一个学生读,随机点拨指导。

师:孩子,你再读一遍好吗?(生读得不错,进步明显。)

师:只有一个小地方出了点小问题:“见人才德出众”,要在“人”后断句,“才德出众”是个四字词语。

师:谁再来试试?谁是高手之高手?(又有生读,绘声绘色,全场掌声,学生十分高兴。)

师激励评价:你就一直笑下去吧!

7、抓住重点词、难断句理解:“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的停顿。“大快朵颐”的意思。(借助注释解决)

8、师带读指导(语气肯定,打开口腔,字正腔圆),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读得十分开心。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文言文还难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文言文真不难了,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生:中国的古文很妙。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我们怎能不喜欢呢。(板书:韵味)

(二)品味“之”字,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1、师(过渡):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文里哪一个字特别多?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全文)生:“之”字特别多。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2、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们的耳力。(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师:听出来了?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字读得快慢不一样。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指的是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大家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夸张得把“之”读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生大笑,全场掌声不断。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

(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1、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2、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板书:节奏)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了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万紫千红”“庸夫俗子”“口是心非”等。(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4、师生合作,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5、全班齐诵背诵。(课件隐去红色词语,生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唱之美

1、师(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好玩,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生:文言文很有趣味,有意思。

2、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课件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诵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唱。全场掌声不断。)

师笑说:好啊,老先生吟的是唐调,你们这是真正的胡(狐)调、叶调……

3、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4、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古文,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1、师(过渡):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老师这有一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文言版本,你们能帮我一下吗?

2、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每人可选一句改写。(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3、生改写,师巡视,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试举几例: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思之食也,设圈套之。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您的歌声多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改写:闻先生之歌,动人之心,此谓才德出众也。

4)蝉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改写:蝉觉有诈也,便摘叶掷与狐,狐为是蝉,扑与叶。

……

小古文学习方法 篇7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邹春艳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五个方面:①古今异义。语言是演变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的现象,成为了古今异义词。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需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③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的复词。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用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不能合理地解释,而恰恰又能找到一个形近或音同的词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时,这个字便是通假字。辨别通加字不重要,关键是能合理的解释,使上下文文意贯通。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高中生而言,一般只要求做到前两点即可。

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有直译、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还可具体的采用“六字”翻译法,即“留、对、换、补、删、调”的翻译方法。①留:保留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文言文中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以及古今同义的词语等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②对:即对译。按照原文的字数、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的翻译。例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蒲松龄《狼》)对译为:“咬断了它 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③换:遇到古今异义不同的词或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的词,可以用现代汉语说法去臵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这里,“将”可换成“率领”,“并”可换成“合”,“逆”可换成“应战”。④补:文言文中多省略,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使句意完整。例如: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二章)“使子路反见之”前省略了“子”,“至”前省略了“子路”,“行”前省略了“隐者”,这些翻译时都要补出。⑤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这里,“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⑥调:就是调换语序,把某些特殊句式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应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三、把握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内容。

1、学习文言文要树立语境意识,运用“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的方法较准确地理解文章。①“以文解文”,即根据古人行文的特点,根据词所处的位臵,在语境中较科学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习中可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例如:“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做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了。也可以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行为往往有对称性的特点,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处于对应位臵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此求得正确解释。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与“奔”相对,都作宾语,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还可以借助上下文中,对应的事、人等等进行理解。②“以事解文”,这里的“事”指的是有关事实背景。学习时,可通过对课下注释的阅读,对此进行了解。③“以理解文”,既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合理理解。例如:可通过体会文章人物性格,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态度,所叙述的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等等理解文章。

2、学习文言文要树立古文文体意识,通过把握文体特征,快速把握文章内涵。古文的文体大致有:记(包括: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例如:《梦溪笔谈》。)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例如:《原君》(黄宗羲))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例如:《马说》《师说》)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例如:《六国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序、跋(赠序: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史传(一般先介绍某人的生平、性格、经历,然篇二:文言文入门学习及方法整理

如何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

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

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

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

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

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

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

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 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

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

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背诵80篇文言诗词。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附示例

一);(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附示例二);(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

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普遍联系法的要领。(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3,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4,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

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2,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篇三:古文学习方法 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

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 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3)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篇四:古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扶差资料

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 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3)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篇五: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用的时间最多的是文言文的阅读翻译和题目的练习,背诵大部分时间也用在了文言文上,可考试时却往往得不上高分,可以看出,文言文学习的效率还不高。文言文分值在高考中没减少,相反,分值有的时候还在增加,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有点烦躁,摇头叹息,有一部分同学,见到古文头疼,不想读,不知如何是好。

在高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浅易古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讲求适当的方法。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使文言文学习更加轻松,成绩上也不会成为拉分题型。

一、诵读,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被自己的读书声打动,忘记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习的乏味。那优美旋律的早晚读,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要学会断句,读懂句子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课件放映,调动多种感觉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再加上画面,拓宽空间;辅以音乐品味,使内容意境更美;辅以视觉和听觉,开拓想象的空间。自制、下载教学课件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享受学习的快乐,用快乐感化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把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丰富有趣,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不再是枯燥的词语解释记录,语法知识学习,而是学生自己从中得到快乐,这不失为更好的办法。

四、注重学习方法,无穷的力量会呈现出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要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要授人以渔。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

在练习、评讲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如流传千古的名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分小组学习,采取竞争机制

上一篇:中学数学思想方法作业下一篇:我懂得了母爱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