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与听力复习资料(共7篇)
2。每周一种题型。
Spot Dictation : 重在熟练缩写,必须找出三天时间找人听写那些高频词汇,做到听到声音立刻写下缩写。
Statements : 重在掌握七个题型和重要场景词汇,以及课堂总结的词伙儿。另外,做题时注意仿真,加快浏览选项的速度,和代换速度。
长段子:把小绿书上的culture notes熟读。注意考试听力技巧和题型技巧。尤其养成对关键提示词first of all,moreover,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等词的敏感。
听译:无论怎样,小绿书每个听译单句和段子都要听过。熟练笔记技巧。然后再去做真题。由于小绿书比真题快,所以在做真题时觉得如同慢镜回放。
新闻题型(高口),在准备上要上网查询07世界大事,我在班上也总结过热点地区和热点人物及事件。要练成倒金字塔技巧,只有强练单句新闻听力,可用小绿书作为材料,然后做真题新闻时以句为单位,听过每句后必须能重述80%内容。
Note Taking题型(高口):1。听长段子(连听5分钟左右),如真题不够用,可用小绿书的长段子材料或者Talks材料; 2。重在练笔记。每次练习后,要看笔记是否能够清楚表现每篇说明文的干、枝、叶内容。然后看笔记回忆,补充并重述尽可能多的内容;每篇在不同纸上记三次。 3。考试不要奢求满分,重在理解,抓住干和枝,已经足够10-12,其他细节词但凡记下几个,或根据前后文合理填入同义词,15分以上不是难事。具体笔记方法和推测方法见课堂笔记。
3。每周两套真题精练。精练就是每次用白纸写答案,不要写在书上。Spot dictation必须每篇能做到一次性完美缩写,才算练完。Statements和长段子练习时做对答案后,要把自己该句中没听出来的继续攻克。听译重在听和记得配合,要把每一段反复听,反复笔记,才能找到最佳的听记节奏。
4。要稳过一个考试,必须在准备时高于它的水平,所以搜集一些课外材料,如CNN/VOA新闻,和其他影音材料。
从此可以看出自考《口译与听力》的特点:首先, 它是一门实践课, 学生不仅要接受大量的课堂训练, 而且要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 它是一门综合课, 涉及到听与说两项基本技能。再次, 它涉及诸如社会、旅游、环保、体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最后, 由于考试形式有一定的特殊性, 学生要有一定的技巧和心理素质。
由于多种原因, 在所有科目中, 该门课的过关率一直是最低的, 有的考生居然连考七次多未过关, 这使不少已报考考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 也有人因此而放弃报考英语专业。有鉴于此, 我运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分析原因, 并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1. 最优化理论与本课程的制约因素
这一理论着眼于教学过程整体最优化的效果与效率, 指出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间时间消耗的合理性出发, 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方案。即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设计和实施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以最少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争取最大可能的效果, 最优化既要讲效果又要讲效率, 是教学最优化的共同标准。它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 教学效率标准, 即教学效率最优化。它表现在完成教学任务或目标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的合理性上。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讲究教学效率, 只有省时省力的教学, 才算是效率最优化的教学。 (二) 教学效果标准, 即教学效果最优化, 它表现在教学所要完成的认为或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上。他们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时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不外乎知识技能的掌握 (教养性) 、智力体力的发展 (发展性) 、动机品格的培养 (教育性) 。无论是侧重哪一方面, 只有全员达到预期的目标或任务, 才算是效果最优化 (巴班斯基, 1986) 。实际上, 无论是以教学效率标准还是教学效果标准衡量, 本门课都不理想。
2. 影响本课程效益的主要因素
第一,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方面。 (1) 教学方法手段陈旧。时间精力耗费多, 教学效率低。目前该门课教学方面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 即介绍翻译技巧、相关背景知识, 讲解语言点。教学手段是教材、粉笔和黑板或录音机。现代视听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还未广泛运用。 (2) 练习密度低, 时效性差。其作为一门实践课,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大量地参与课内课外练习,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练习很少, 再加上大班教学, 学生难有张口练习的机会。第二, 课程设置方面。本课程一学期的周学时为六节。表面看似乎很多, 但由于其设计听与译两项基本技能, 而且本教材共有22个单元, 内容十分丰富, 因此, 教师难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 学生基础方面。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听力理解能力差;口语差;词汇量尤其是相关重要领域如教育、科技、社会、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词汇量小;背景知识缺乏, 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困难;学习方法与习惯差, 比如只习惯于听讲解作笔记, 不愿意参加实践训练, 其结果是掌握知识不准确、不熟练, 不能适应考试的节奏与要求。
3. 提高本课程效益的途径
3.1 优选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教学中应考虑多学科之间的协调, 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巴班斯基, 1986) 。本课程既包含口译又包含听力。虽然二者联系紧密, 但是作为一门课程会给教学与考试带来困难。建议把听力与口译分为两门课, 或者在现有模式下把该课程设置为一年。
3.2 应用现代教学理论与技术, 采用最优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增强课堂效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包括: (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 强调“情景”的创设。 (3) 强调“协作学习”。 (4)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6) 强调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 (7) 强调设计轻松有意义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交互性, 信息的开放性与情境性, 以及操作者相对自主性, 等等, 不仅能充分满足建构性教学设计原则的客观要求, 而且为有效学习的环境创设提供了最优条件, 增强课堂效益。尤其是符合本课程大班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师生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观摩、相互促进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但必须体现以下几个要点。
3.2.1主体性即在教学设计上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要能保证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的教学决策和教学活动, 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与评价。课程实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发展心智的过程, 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 尊重个体差异。口译能力的提高主要在“学”而不在“教”。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充分交流。
3.2.2交互性要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人—机—人”的交互关系, 保证师生之间你、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的交互关系, 使学习在充分的沟通、合作与支持的情境中进行。这样, 师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而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观摩、相互促进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
3.2.3信息的开放性与情境性, 即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 努力开放信息系统, 增加学生搜寻信息的自由度, 让学生能在获取大量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情境性信息, 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等形式高效地进入知识的自主加工过程。还要创设学生赖以学习的真实的或拟真实的情景, 设置相互合作与沟通的社会性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探究知识的情境性问题及建构性程序, 设置灵活、轻松的教学评价等。
3.2.4有效的建构性, 即无论是改进旧模式, 还是创建新的模式, 都必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建构意义、建构方法甚至建构人格, 使教学过程充满建构色彩, 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建构性学习课 (黄若妤, 2000) 。
3.3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培养学生对英语口译的兴趣, 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建立自信心, 让学生通过自由的表达、亲身的体验、角色的扮演等, 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着重检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而不是仅仅考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了突出学习过程及学生在此过程中表现的重要性, 建议我们在对学生评价时, 降低终结性考试成绩的权重。 (见下表)
3.4 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 以及它们的最优结合。
巴班斯基认为为了形成学生必要的技能和技巧, 各科要优选必要数量的练习。教师应着眼于通过一两个练习把一般方法告诉学生, 使他们理解这一类型的题目。教师越是能较快地学会通过某一个练习或某一个习题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他就越能较快地掌握选择最低必要数量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技能。就本门课而言, 针对学生的不足, 具体实施如下。
(1) 听力训练:听重点;听主要内容;听关键信息, 如:数字、地名;听原文的发展层次;听原文的思考逻辑;听原文的文体和语气, 如:正式或非正式、庄重与轻松等。该训练可通过外语听力, 汉语和外语口语篇章分析, 逻辑思维分析等项目进行。
(2) 外语高声朗读训练:以口译题材文章或口译参考答案为朗读素材;注意语音语调、节奏与韵律、有关词汇、措辞和句型。同时, 掌握并且熟练应用套句。也可借鉴同传训练中的“跟读”方法, 如:有稿跟读。
(3) 记笔记训练:英或汉, 或英汉混杂, 通常选听者的第一反应。重点记:数字、年代、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学习速记;养成用符号、缩写词首字母等记录信息的习惯;通过关键信息, 如:英语中的动词、名词、连词, 汉语中的动宾结构等, 理清原文的发展层次, 找到原文的内在联系, 如:对比与对照、指代与重复因果关系。
(4) 视译训练:双向 (英汉、汉英) 口译, 边阅读边口译, 译文应不受原文文字结构的限制, 应努力做到口译流利, 对于长句或复合句, 学会按语意分隔, 然后通过补充说明、连词、指代词等连接。
(5) 单句口译或逐句口译训练:熟练掌握数字、地名、人名和组织名的外汉、汉外对译;熟练掌握各类场合、情景下的外、汉套句或常用句型;熟练掌握外语和汉语中的习惯用语或成语的译法。
(6) 逐段口译训练:从一分钟的量过渡到三、五分钟的量:套句;增减词训练;复合句变并列短句;分隔长句训练等。
3.5 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整体结构模式。
如果单纯依赖课堂教学, 是难以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的, 而完全依靠课外训练也不符合实际。因此, 课外延伸正是一条连接二者的有效途径, 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由此, 科学地设计科内外的教学—活动方案无疑是增强课堂效益的最好形式, 也是提高学生口译能力的结合点, 是提高口译整体效益的基本保障。比如成立学习小组。
摘要:本文运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分析了自考《口译与听力》课教学的一些制约因素, 并且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自考,《口译与听力》,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电化教学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 2000, (二) .
[2]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
关键词: 语言技能 口译听力理解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精力分配模式
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完全离不开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些沟通和交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来进行的。翻译在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民族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本身。在我国,有许多高校都开设有翻译课程,有的已经开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目标都在于培养翻译专业人才。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专业的认识不够,教学理念不完善,专业设置仍遵循着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本身的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收效甚小,作为翻译分支之一的口译更是如此。在笔者的日常教学中发现,由于听力能力的局限,导致学生在接受口译训练时感到相当吃力,常出现完全听不懂,或听懂一部分但无法记下大意的情况。那么,究竟何为口译?其特点决定了听力理解与传统英语听力理解有何不同?它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又有何作用呢?
一、口译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关于口译的定义有许多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过阐释,翻译大师刘宓庆认为“口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行为,是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双方得以思想交流,进行或完成交谈不可或缺的媒介” (刘宓庆,2003:54)。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梅德明教授认为口译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将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且快速的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完整并即时的传递信息,是人们在进行跨文化,跨民族交流交往时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
(二)口译的特征
由上述含义我们可总结出口译的以下特征:现时性(发言者与听者同一时间处在同一场所,译者同时直面双方);即时性(源语的输入为一次性,译者在时间有限的压力下,迅速准确的将信息以另一种语言形式传递给另一方,目标语的输出亦为一次性);交互性(译者需在两种语言形式中游刃有余的自由且准确快速地进行轉换)。而口译的这些特征又对译者的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在视译的情况下)、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听这一块,可以说是口译过程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而在笔者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听力这一块非常薄弱,即便是传统英语教学或四六级听力训练中,学生也常常因为听力材料中的生词或是对英语朗读规则不熟悉亦或是不了解背景知识,而导致成绩不理想。
二、口译听辩理解vs传统英语听力理解
(一)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The Effort Model)
来自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口译界知名教授,丹尼尔·吉尔在其所著的<<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了精力分配模,即:
1.SI=L+M+P+C;同传=听力辨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目标语产出(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 among those three efforts)
2.Daniel Gile (1995)认为,在交替传译的模式下,精力分配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Phase one CI=L+N+M+C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辨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记笔记( Note-taking) + 短期记忆(Short 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Two CI=Rem+Read+P+C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 读笔记(Reading)+目标语产出(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
Daniel Gile 认为,人类的大脑处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译者也不例外,那么在口译工作中,如果口译任务所需的处理信息总量大于译者大脑本身所能提供的处理信息总量TA(total available processing capacity),口译质量就会出现问题。假设口译任务中处理信息总量需求为TR(total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由上述同传公式(1)可得出:
TR=LR+MR+PR+CR(D. Gile 1995 P158)处理信息总量需求=听辨处理容量需求(Listening and analysis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短期记忆处理容量需求(Memory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目标语产出时的处理容量需求(Production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协调处理容量需求(Coordination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前面提过,口译任务所需的处理信息总量不能大于译者大脑本身所能提供的处理信息总量,就会影响口译质量,换言之,同传口译顺利进行必须满足 TR≤TA;LR≤LA(译者大脑所能提供的听辨信息处理总量);MR≤MA(译者大脑所能提供的短期记忆信息处理总量);CR≤CA(译者大脑所能提供的协调三方面精力的信息处理总量)。
同理,在交替传译中,则有:
LR+NR+MR+CR≤TA (NR代表译者笔记处理容量需求)
其中LR≤LA;NR≤NA;MR≤MA; CR≤CA
尽管同传和交传在形式(同传边听辨边译,译者压力相对较大;交传先听辨,记笔记,再译出目标语,压力相对较小)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两者都对译者的听辨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听辨能力的好坏也是是否能成为合格译者的首要标准。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听辨方面仍处在LR>LA(口译任务所需的听辨处理容量需求大于学生自身所能提供的處理听辨信息总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众多,如词汇量不够、语法掌握不透彻、语言外知识欠缺、源语发言者口音或语速过快等。但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口译听辨与普通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的异同之处不甚了解。
(二)口译听辨与普通英语听力理解的区别
“听辨”(Listening and information receiving),顾名思义,不仅要“听”还要“辨”,即思考、分析。“听辨”是口译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到的是源语信息,并能通过种种分析手段把接收到的信息纳入到我们的理解范畴,以便储存和输出。毫无疑问,口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辨过程。
口译中的听辨过程和学生平时英语学习中所接受的听力训练不同,但二者又有一定联系。
首先,具备良好的听力水平是培养良好听辨能力的基础。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外语听力有问题,那么无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强,他都很难胜任口译工作。其次,光有好的听力还不够,因为听辨过程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听力训练与听辨过程的区别中看出来。
1.普通英语听力训练侧重于语言层面,即学生需注意语音,语调及语言表达方式和用法,压力责任小。相比之下,译员在听辨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意思,是发言人的意图,而非具体词句表达。因而,在一段对话结束之后,普通英语听力只需抓住某一个语言点就能答题,而译员则需在头脑中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语意整体,单词进行简单集合是绝对不可取的,译员的压力责任都很大。
2.普通英语听力训练中,学生主要启动听力系统,理解则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而被被动附带的过程。译员不仅要启动听力系统,还得启动大脑的理解分析机制和记忆机制,即边听,边分析理解,边记忆以顺利准确地传达发言者意图。所以,译员较之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分析力,“一心多用”之特点。
3.普通英语听力训练材料具可控性(语速,难点,知识面等),口译中的听辨内容不可控,发言人随时都有可能加入新的内容。
4.普通英语听力训练材料(包括雅思,托福在内),信息清晰,多为标准音(英式或美式英语),杂音干扰较少;译者所处的工作环境为现场型(译者多与发言人,听众处在同一场合),不确定因素甚多:口译现场人多嘈杂从而对译员的听力造成影响;发言人浓重的“非标准”英语口音或是使用词汇过于生僻;译员本身对于与任务相关的语言外知识准备不充分等,这些都会造成译员的信息缺失。再者,发言人是以交流为唯一的目的,大多情况之下,讲话过程中他们极少会顾及或考虑到译员的状态。
综合以上几点,口译听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不仅与听力技巧熟练程度﹑语言内的知识有关,而且与语言外知识也有着密切联系。
三、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对口译听辨的影响
罗森塔尔尤金在其所著作的《哲学小词典》中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区性及时代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的层面进行探讨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英美文化、古希腊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做过诸多的阐述: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语言的理解和文化的了解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口译员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交际效果的现实问题。英汉口译中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民族风俗,文化沉积,思维模式。
(一)民族习俗
民族习俗是指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方面的独特生活习惯或社会习惯。口译员需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会造成误解或用语失误。如中美双方代表就某一个科研项目合作进行磋商,美方要求中方表达一下自己对此项目的看法,中国人谦逊慎言,常用委婉语气表客气,交流中会用到诸如:也许、可能、大概等模糊词,末了,有时还要加上“才疏学浅,不吝赐教”等委婉语。本国人自然知道这是讲话人的谦虚,但在说话开门见山,直肠子的西方人看来,就显得对方并没有就此次合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口译员直译过去的,那必将对双方接下来的交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如,在中方盛情接待来访外方代表之后,外方代表表示感谢,中方表示“哪里,这是我应该做的”。此时的委婉表达,如果直译过去,就会让外方产生“要不是为了工作,你不会愿意为我做这一切”的误解。这种情况之下,最合适的翻译,莫过于“With please/It is my pleasure(这是我的荣幸)”,这样既让外方觉得舒心,又能使双方接下来的工作更加顺利开展下去。
(二)文化沉积
文化沉积指的是各民族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如果译员对文化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其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深受儒家释道精深教义影响,几乎所有的国民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引用成语和格言。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英语,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的因素,西方政治家在其演讲中也常引用圣经名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第一任就职演说中提到一句:…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其中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就出自《圣经》:“(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When I was a child, I talked like a child, I thought like a child, I reasoned like a child. When I became a man, I put the ways of childhood behind me( 哥林多前书 13:11).” (我做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又如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都在圣经中找得到出处。英语中的叛徒Judas 一词,也是来自于圣经典故(约翰福音第六章第七十一节)。另外,一些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同样也来自文学作品,有的已成为欧美人士日常生活交际的一部分。例如 a catch-22 situation(《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写作的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书中讽刺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现代英语中,该小说名字已用作一个独立的单词,用于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规定或条件引起的无法脱身的困境)。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戏剧家和诗人,其作品不仅为世人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广阔社会景象,同时也对英语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比如 ones pound of flesh 出自《威尼斯商人》。商人安东尼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一笔钱,订下契约,如不能按时归还,夏洛克可在安东尼身上割下一磅肉,结果,安东尼真的因故无法按时还钱,夏洛克就坚持按照合约从安东尼身上割走了一磅肉。后来,一磅肉成为了习语,指“分文不少的债务;虽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
当然,文化沉积又不仅仅限于此,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几乎时时都在产生新概念、新词汇、新事物,译员需时刻充盈自己的词汇并保持对一切事物的求知欲,才能使口译译得清楚、译得明白。安吉丽娜·朱莉,贵为好莱坞一线大牌影后,是联合国亲善大使,也是三个外国孩子的养母。美国媒体对于她每一次的收养都大肆进行报道,并鼓励更多人向她看齐,推动国际合法收养孩子行动的发展。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Jon Stuart调侃说世界有一半人口等着被安吉收养时,下面的观众会捧腹大笑了。如果口译员不了解这一点,翻译出来东西就会让不了解安吉的中国观众听得莫名其妙。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也是多得举不胜举,诸如“三个代表””四个现代化”“四个坚持”等,在翻译时,口译员也必须向外国人就这类词语的内涵加以解释,否则达不到交际目的。
(三)思维模式
不同的国家民族不仅有不同的文化,而且也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及思维特征。前文提到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谦虚礼让,出于礼貌,让某人先走,先做某事之时会说:“您先请。”而英语的表达却并非我们想当然的“You first”, 而是“After you”. 就是说,同一举动,同一意思,由于视点不一,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表示。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切忌望词生义,一定要考虑到中英人士的思维模式差异。
由于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序上的安排就有所不同了。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谈问题则是从重要的再到次要的,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而英语因其丰富的词汇,多变的时态、句态,可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并且英语叙事的顺序通常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后说。请看下面的例子(摘自路透社2014年8月17日新闻):
“Governor Jay Nixon declared a state of emergency and announced the five-hour curfew after a week of racially charged protests and looting over the shooting of 18-year-old Michael Brown by Ferguson police officer Darren Wilson, 28, in the suburban St. Louis community in the Midwest U.S. state on Aug. 9.” (8月9日,在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弗格森区,一名18岁黑人男青年被现年28岁的白人警察戴伦威尔逊开枪射杀而死。此事发生之后,当地民众对种族歧视问题表示强烈抗议,纷纷进行示威游行并实施抢劫,一周之后,密苏里州州长Jay Nixon宣布弗格森进入紧急状态,并实施5小时宵禁。)这是近来轰动全美的一起枪杀事件,我们在英文原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首先提及的是事态的最新发展,然后在叙述事件的具体内容,而这也体现新闻英语的一大特点,即倒金字塔式。相比之下,中文则是按时间顺序,极有逻辑地在叙述这起事件。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因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可能会是英译句的支离破碎。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对于口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鉴于我国的口译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国家,在文化导入这一方面获得仍远远不够,因此,作为培养口译人才中坚力量的中国高校,仍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1.加强对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
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两国之间的差异,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思维习惯和认知标准。对口译学习者而言应该非常重视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员之间的交往。另外语音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语音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听力能力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有意识地学习西方文化,包括政治、文学、历史、哲学和宗教文化的学习
目前国内的英语专业基本都开设了《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化入门等课程,这对英语学习者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开设《圣经》以及《古希腊神话》等课程
3.与时俱进,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热点问题,做到真正的杂家
关注欧美主要报纸和新闻媒体,关心时政要闻,养成每日读报、听新闻的习惯,日积月累,从语言方面以及文化积累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飞跃。
四、结语
本文结合理论加实例阐述了加强文化输入在提高口译听辨能力中发挥的作用。希望借助精力分配模式来说明听辨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加强文化输入在提高听辨能力。笔者认为,一個译员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百科知识,头脑中的知识丰富了,才能不断提高口译能力与技巧,在口译中做到得心应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者希冀,高校口译专业学生都能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为成功地跨文化交际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3.
[2]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我在最初接触口译时,从网上找到一套口译教程。它前两个课时讲就是如何练习口译听力,要求学生听听力的时候不记任何笔记,听完立即把刚才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
当时我不知道复述的重要性,觉得复述麻烦:不让记笔记,纯脑记,我怎么可能记得住?于是直接跳过去了这个环节,开始练习笔记法。因为当时认为笔记法是看得见、摸得到东西,更具体,也能更直观地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笔记法掌握的差不多以后就直接边听边记笔记,然后翻译出听到的内容。因为我的听力基本功尚可,练习口译的时候也十分注重稳定地输出,所以实务一直能及格,但是综合总是不过关。
原因分析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没有养成听大块意思、把握篇章整体逻辑的习惯,而练习这种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无笔记复述”。
我跳过复述直接用笔记法记录、和文章最开头提到的一句句精听英文的方式,都是不符合口译练习要求的。因为要做好口译,对译员的基本要求是在把握文章整体意思和逻辑的基础上,完整地传达中心思想,再兼顾各个细节。
将听到的信息转换成自己认识的符号写下来,本身对初学者的记忆力和脑力就是一个挑战,要同时兼顾文章整体逻辑就更难了。实际上记下来的是一个个的语段碎片,是这样吗?所以后来我练习复述之前,综合一再不及格,就是因为我听到的都是信息碎片,没有把握整体思想。
这位网友说的一句句精听英文呢?更是人为地把整篇文章切割成了七零八落的碎片。结果可能费劲儿听懂了某个短语、甚至单词,却无法抓住文章整体意思。还有可能最终确认短语或者单词真的不认识,超出了自己的词汇量范围,那你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听、给自己较劲岂不更是白费力气,因为半天下来就证明“哦,原来我不认识这个词啊!”。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流走了,最终发现听力的效率真是太低了!听半天也没有进展,我到底在干什么?忍着气和时光流逝的遗憾+悔恨,继续看文章到底讲的什么,又得花一些时间,感觉更无奈。听力就这么麻烦了,我还有希望做口译吗?
高级口译听力部分要求考生准确拼写出主要国家的名称和首都。
如果要把每个国家的名称完整的记录下来.会很费时间。
因此,常用国名的记录方法应常记心中,比如K=Korea, SD= Sweden, SW=Switzerland等等。
有时还可以借助“|-”来表示东、西、南、北、中等方位。例如:the Republic of Korea(ROK,南朝鲜),表示为“-K”; 相应的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DPRK,北朝鲜), 就可以表示为“K-”, Central London,表示为LD。Western Europe(西欧)表示为“|EU”,Eastern Germany (东德)表示为“G|”。
练习:
Eastern Europe,
South Africa, North China,
Western Germany,
South Asia,
韩市长,非常感谢您。感谢您做介绍时的友好言辞。今天我们很高兴来到这里。我夫人与我有这次机会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感到荣幸。感谢贵国对我们的欢迎,特别感谢复旦大学的热情接待。我们为此感到不胜荣幸,谢谢你们。我们此行带来了布什总统和美国人民的良好祝愿。
我知道在座的许多人很快就要从这所优秀的大学毕业。我听说贵校有极为严格的标准,得到复旦大学的学位代表着多年的刻苦攻读和自我约束。我祝贺在座各位学业有成。我钦佩各位老师为发扬复旦99年的优良传统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4.5 On educa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page 42)Q: My question is about educational exchanges.You mentioned in your speech that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Britain.As we know,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get a scholarship at a British university.But the tuition fe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ar exceed these for home students.So we cannot help wondering about the motivation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in enrolling Chinese students.Is it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xchanges with China and to liven up campus life in Britain, or just for a commercial purpose? Thank you.A: 这实际上是出于多种考虑。我不否认有商业考虑,办大学也要花钱,不过教育交流是主要目的。奖学金难申请是因为钱要由政府出,有时候纳税人有意见,说政府应该把奖学金给本国学生而不是外国学生。所以很困难。
但我们现在已经扩大奖学金的范围。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国学生来英国留学人数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奖学金难归难,你们还是有办法来留学的。
我想教育交流在未来会非常重要,我也希望,每一次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回去时就像是一个英国的大使,到他的国家为我们宣传,不管是在中国,俄罗斯还是哪个国家。所以我们在扩大教育规模,吸收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所以你们继续申请奖学金,我们会尽力帮助的。Q: Mr.Blair, welcome to Tsinghua University.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your support for Sino-British educational exchanges, but I was also sorry to learn that some universities in northern Britain have decided to cancel the majo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mong them the University of Durham.Will this affect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If so, what is your solution? A:讲到学校的课程,既然我听说了这件事,我打算回去看看究竟,不过大学作出这样的决定原因很多,也许是经济原因,或者是他们面临某种困难,这也是时有的事。要把想做的事都办成,钱总是不够的。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欢迎中国学生来英国学习,就算杜伦大学没有合适的专业,其他大学也肯定有。8.4 Managing editor of the Washington post talks about China(page 89)有人说,《华盛顿邮报》经常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共产主义的专制国家”,那里的人民“没有民主,没有自由”。他们问,为什么《华盛顿邮报》对这些负面的字眼如此感兴趣呢?对此,我不能赞同。首先,包括《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内,几乎没有美国大报今天都不再将中国称为“专制国家”。《华盛顿邮报》已经很长时间不再使用类似这样的字眼了。今天,我们依然称中国为“共产党国家”,那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实,中国的确是由共产党所统治的。
今天,《华盛顿邮报》正在努力尝试去理解中国的复杂性。去年本报就发表了好几篇有关中国市民社会的长篇报道。这些报道的主题多样,涉及到网络、工人、政府与个体的冲突等等。这些报道全面反映了中国的复杂性。
中国是一个大国,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不同的事情,这些事情很多是自相矛盾的。比如,中国的经济成就在短时间内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脱贫,这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但同时中国也面临很多矛盾。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看中国领导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我们都应该向中国学习。中国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在过去的50年中,在美国发生的一切影响到了全世界众多的地方。今天,中国的作用跟美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将对世界—包括美国—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中国人民将很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发生的事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到过中国3次。第一次是在1999年。第二次是2001年3月,期间我有幸采访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第三次是2003年11月,期间我又采访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国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中国文化也是如此丰富多彩。每次到中国,我都感觉自己看到和学到了一些新东西。中国的景色无与伦比,发展潜力巨大。我认为,中国如何应对今后的挑战将决定这个星球的未来。
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来评价中国的领导人。每当我采访中国领导人的时候,我都感到他们准备充分、应答自如、知识渊博、富有远见,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充满了自信。中国如此庞大,有这么多的问题需要对付,人民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比管理中国更复杂的工作了。这比当美国总统难得多,尽管两者有诸多不同之处。
11.5 胡锦涛主席在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page 125)Distinguished Mr.Richard D.Parsons, Honor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evening!I am very delighted to be with you here to jo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05 FORTUNE Global Forum in Beijing on this beautiful evening.To begin with, I’d like,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lso in my own person, to express my sincere welcome to all of you, and congratulations to the forum sponsor, Time Warner Inc.…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pioneered by Mr.Deng Xiaoping in 1978, China has undergone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never seen in the country before.In a short span of 26 years from 1978 to 2004, China’s GDP increased from 147.3 billion US dollars to 1.6494 trillion dollars,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9.4 percent.Its foreign trade rose from 20.6 billion US dollars to 1.1548 trillion US dollars, averaging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over 16 percent.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increased from 167million US dollars to 609.9 billion US dollars.The number of rural poor has dwindled from some 2.50 million to 26 million.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of China has increased remarkably and the texture of life of its people improved steadily.While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ir proud past, the 1.3 billion Chinese people are writing a new chapter in history as they march with one mind on the road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in China have identified the goal for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is century.That is to firmly seize the important window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of higher standards in all round way for the benefit of our over one billion people.By 2020, we will quadruple China’s GDP of 2000 to approximately 4 trillion US dollars with a per capita level of some 3,000 US dollars,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economy, improve democracy, advance science and education, enrich culture, foster greater social harmony and upgrade the texture of life for the people.…
Ladies and Gentlem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Asia and the world at large are closely related when it comes to development.A developing China will, as always, generate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with win-win results for other countries in Asia and the world over.By the end of 2004, China had attracted a total of 52.1 billion US dollars in FDI,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in China of more than 500,000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nd created a huge import market of some 560 billion US dollars annually.At present, most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over 400 firms out of the FORTUNE 500 have invested in China.The number of R&D centers set up by foreign investors in China has exceeded 700.As China becomes more developed, its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their corporations of various types is bound to increase in scale.China will keep opening up its market, find new ways of using foreign capital,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encouraging and protecting foreign investors, revamp foreign economic management, step up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work still harder to help foreign investors and create an even better environment for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Facts have proved that such cooperation serves out mutual interests.We look forward to continued expansion of your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your still closer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enterprises.I believe that you will give greater scope to the advantages of your companies and your rich managerial expertise and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ly and globally.Let us join hands and work together to contribute a greater share to world peace and common development.Finally, I wish the 2005 FORTUNE Global Forum in Beijing a complete success.Thank you!48届世乒赛
Ladies and gentlemen, dear guests, distinguished guests, players, coaches and officials, It is well-known that table tennis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in China.In fact, it is the national sports of China.It is only fitting that these championships be held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sport has the most popularity in the world.The world championships were held 10 years ago in Tianjing.And today they come back to shanghai, the magnificent city that changes day by day.In Tianjin, the events were still team events and individual events.I hope these changes of ITTF;we have only the individual events.I hope thes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and also our guests and our hosts together will provide one of the best championships in our history.On behalf of the ITTF, I would like to sincerely thank our Chinese friends, the city of shanghai, the Chinese Table Tennis Association and all those involv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olkswagen 48th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Finally,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so our sponsors who had provided the financially resource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championship.Of course, out titled sponsor Volkswagen and our major sponsors: Limber Hair, JCB and Double Happiness.Finally, you, the players, who are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standing on the stage tonight in front of us, tomorrow, you would be the focus in the hall.I wish you all the best competition, friendly competition, strong competition.And to you and your coaches and your countries, you will be feel proud by participating here.Win or lose, you are all winners.Thank you very much, Shanghai.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官员们,众所周知,乒乓球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事实上,乒乓球在中国享有“国球”的美誉。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乒乓球最受普及的国度里举办这场赛事,实属众望所归。
10年前,世乒赛在天津举行。现在,它回到了上海—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在天津,世乒赛既有团体赛又有个人赛。但是,经过国际乒联地诸多改革,在上海,世乒赛只有个人赛事。我希望,通过改革与创新,在主办方和各位来宾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在这里,我代表国际乒联,真诚的感谢中国友人,感谢主办方上海,感谢中国乒协,感谢全体参与组织48届大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人们。
此外,我还要感谢冠名赞助商大众汽车公司。感谢主要赞助商利勃海尔,JCB,红双喜。感谢他们为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所做出的贡献和所给予的支持。
最后,我想对运动员们说,今晚,你们站在舞台中央,备受瞩目。明天,你们将会成为大厅里的焦点。我希望你们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水平。对于你,你的国家以及你的教练,都会因你参与了此次比赛而倍感荣耀。无论输赢,你们都是赢家。谢谢,上海!
“听”、“说”、“读”、“写”一直被认为学好英语的必备技能。因此, 在高考、大学四六级、专四、专八的考试中, 听力永远不会缺席, 并且是重头戏。可不少考生往往在这一环节丢掉不少分。另外, 虽然有些学生考试得了高分, 在实际交际中, 却听不懂外国人讲的话。卢信朝曾引用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主持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英语听力现状, 指出我国学生的英语听力现状不容乐观。 (2007:1) 我认为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训练;二是学生没有掌握听的方法。而在这两个方面, 教学都难辞其咎。因为课堂教学往往枯燥无味或者教师教授听力技巧不多, 学生提不起劲, 对听力束手无策, 甚至有恐惧心理, 课后自然不可能做足够的听力训练。他们往往会因为看不到进步而失去信心和耐心。可见英语听力教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技巧, 方便他们课后自主练习。只有通过课堂引导加上学生的后续训练, 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纵观学生的英语听力情况, 不少学生更多地关注每一个词, 停留在发音的层面。他们会因为听不懂某个词而纠结, 错过了后面的信息。好一点的情况是他们能听懂大意。也有学生听到一些例子或细节, 却不了解细节在通篇的作用及其关联。总之, 他们听取的内容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与外宾的实际交际中, 这样的听力水平无疑会造成交流障碍及误解。究其内在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听力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翻查历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听力部分都是选择题, 考核的范围不外乎相关材料的主旨题和细节题。这样的形式往往让学生养成有选择地去听的习惯, 结果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此外, 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放录音带, 让学生做选择题, 再回放录音对答案。这种方式与考试是完全吻合的, 却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真正提高。倘若整个学期教师每节课都是用这种单一的形式授课, 让学生做同一类型的练习, 学生哪来的动力?这样的练习往往收效甚微。可喜的是, 最近这些年, 不少高校, 特别是英语专业院系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师在教材的选择、课堂的练习设计及期终考试命题方面都作了重大改进, 除了传统的听力选择题, 还加入了填空题、听写题、问答题等题型。这些新加的任务给学生提出了挑战, 他们必须听得更为专注。学生们也反映, 与传统命题相比, 他们更喜欢挑战, 更喜欢多样化的命题。这些更具挑战性的命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也令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三、从口译角度谈英语听力要求
近年来, “译”已经被列入学好英语必备的技能行列。在英汉口译教学中, 我发现接受了改革后的听力训练后, 学生听取的信息比以前多, 可是仍不能胜任口译工作。在口译过程中, 译员扮演了第二演讲者的角色, 即译员必须忠实于第一演讲者, 不能随意添加自己的观点, 但也不能随意删减演讲者传递的信息。这就要求译员不能错译或者漏译, 必须精准地传达演讲者的信息。由此可见, 倘若学生只听懂了主旨大意而捕捉不到细节信息, 就会造成漏译, 相关的翻译也会由于细节缺失而显得苍白无力。相反, 倘若学生只听到一些零碎的细节, 并不理解细节在通篇的意义, 不理解全文背景, 译文就会断章取义, 纵然细节的描述再精彩, 由于主旨的缺失, 翻译也是不成功的。可见,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学会积极听取主旨大意、细节信息, 以及细节信息相互间的关联。很明显, 只做选择题训练是行不通的。外加填空题也不足以验证学生是否真正听懂材料了。尽管逐字逐句地听写看起来要求更严格一些, 但也有不足之处。听写强调精确到每个词, 甚至标点符号, 所以, 有些学生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往往只停留在单个字词的发音和拼写层面, 而没有真正听取意义。因此, 获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哪怕能听写出全文, 也并不一定完全听懂了。而与之相比较, 口译更强调的是积极听取意义。不少口译专家如鲍刚、刘宓庆、仲伟合、肖晓燕、陈菁等均强调口译听力理解必须以意群为单位, 着眼于意义。哪怕听不懂某一个词, 也会跳过那个词,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借助表明关联的词, 如if, unless but, however等搜索出整体意义, 保持上下语意连贯。无疑, 从译的角度提出的听力要求更高, 应该也更有利于交际。
四、从英语口译教学思路探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为此, 我设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可否借用口译教学的某些训练方法?首先, 口译教学采用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包括英语新闻、名人访谈、演讲等音频资料或者视频资料。条件允许的班级还能请到外籍教师当嘉宾, 作即席讲话。这些多样化的内容可丰富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也能保持高度专注度, 从而听取更多的信息。正如卢信朝指出:“丰富感官刺激方式, 加强感官刺激强度可以加强听者对于输入信息的摄取。” (2007:5)
此外, 口译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在听力训练的基础环节, 教师会使用不同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听力理解效果, 对学生提出较高的听力要求。如下表所示:
譬如, 教师播放一段名人访谈的材料, 要求学生不作任何笔记, 随后针对所听内容写摘要, 表明讲话人的观点, 并用细节加以阐述。因为访谈是对话问答形式, 所以牵涉的信息点比较散, 比较多, 如果学生只是采取以往上传统听力课的做法被动听取某些字词, 就不可能概括出主旨、大意。只有超越字词层面, 听懂意思, 并且掌握讲者的说话逻辑, 理清各个信息点之间的内在关联, 才能总体把握讲者的观点, 写出有条理的全面的概括。
或者教师播放一则视频新闻, 要求学生每听一个信息点, 用一两个关键词记录下来。随后, 根据关键词复述新闻内容。因为新闻的录制通常包括主播的新闻概要陈述, 随后还夹有记者的详细新闻介绍, 所以, 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并不明显。这就要求学生在听取信息点后, 按个人理解对记录的信息点重新调整, 以便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或者教师播放一段演讲材料, 要求学生跟读信息, 随后, 根据记忆回想, 写下演讲提纲。在此基础上, 学生扮演演讲嘉宾, 用源语或者目的语进行即席演讲。
以上的几种教学形式均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听力要求, 一改以往学生看着题目等着勾A、B、C、D的做法。因为从信息的摄取到信息的记忆、重组、重现等多个环节, 学生都是导演, 要听什么, 怎样听, 记什么, 都全凭学生。因为没有了以往的选择题的限制, 也就没有了一个中心点或者限制点, 他们只能专心听每一个信息, 以及信息点之间的关联, 否则不可能完整复述或者重现原有信息。虽然这些教学形式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却可以引导学生以全局的视角去听, 边听边分析, 把握内在逻辑, 避免跳听信息现象的出现。这与我们的交际要求是相吻合的。另外, 这种形式把更多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 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他们自导自演, 主动性得到激发, 成为课堂的主角, 才能有更多的学习干劲和动力。为了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他们课后自然就会自觉地找相应材料自主练习, 教师自然也就解决了课后监控的难题。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除了借用口译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外, 不妨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一些调整。因为我们单纯地给学生提出更高的听力要求, 或者激发其主动性并不一定就能使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我们还必须向他们教授听力技巧, 教会他们如何去听, 其他的方法才能奏效。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听力过程是由感知—切分—运用这三个阶段组成。听者将听到的声音转换成有意义的词语, 并对其进行切分, 筛选, 存储, 最后借助原有知识与存储的信息联系起来, 形成理解。若无法建立联系, 则听不懂, 反之, 联系越紧密, 理解越深。 (卢信朝, 2007:3) 可见, “切分”、“筛选”、“存储”是极其关键的步骤。我认为不妨从句子开始训练。训练前可以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 交流听取信息的方法。最后, 教师提示对信息进行“切分”的技巧。即每遇到语调变化、介词、不定式、连词等均要在此处将信息切分为意群, 即有意义的单元。如:“In order to treat water pollution, one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 has been divert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Lake Taihu.”听后提示学生对句子切分:In order to treat water pollution, //one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has been diverted//from the Yangtze River//to Lake Taihu.并要求学生对每一切分的意群提取关键词并记住关键词间的内在关联:water pollution, water, Yangtze River, Lake Taihu。随后, 请学生把筛选出来的以上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也可以提示学生用记忆的方法帮助存储信息, 以便复述。如头脑可想象一幅脏水的画面, 以及滚滚长江水流到太湖的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是以意义为单位, 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重现信息, 这就检测了自己是否真正听懂。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释意派理论家提出的“得意忘形”。听者完全摆脱了源语言形式的束缚, 经过大脑分析筛选, 存储了有意义的单元, 有利于综合理解。 (刘和平, 2001:11)
学生熟悉了这个基础技巧后, 可以进入段落甚至篇章练习, 训练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所以, 教师们不妨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听力技巧的基础上, 开展多样化的训练, 以便取得更好的听力训练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口译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摆脱了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不断更新的新闻可以令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一手资讯, 将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访谈、演讲资料包罗万象,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转变成教师向学生介绍学习资源的平台, 有利于学生课后找相应材料作后续训练。另外, 口译教学形式多样化不仅给学生提出更高的听力要求, 而且令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翻查历年的专四口语考试, 必有一道题让学生听录音作复述。国家人事部翻译资格考试 (二级口译) 的综合能力测试的最后一道题也是让学生听录音写概要。这都证明口译教学采取的形式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真正的听力理解能力。因此, 如果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能借用英汉口译教学的思路, 如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学生的听力水平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摘要:“听”一直被视为学好英语必备的技能。可目前中国不少高校的学生的听力水平并不高。不少学生抱怨听力课堂枯燥, 训练材料单一, 没学会听, 等等。有些学生考试得高分, 现实交际中却听不懂外宾说的话。英语听力现状不容乐观。作者从事英汉口译教学多年, 认为英汉口译的听力训练着眼于引导学生捕捉意义, 摆脱字词形式, 有利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 尝试从英汉口译教学角度探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并建议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借用英汉口译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英语口译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鲍刚著.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陈翔主编.同传捷径——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勒代雷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刘和平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刘宓庆著.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卢信朝主编.挑战口译——听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7]塞莱斯科维奇, 勒代雷著.口译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8]肖晓燕, 杨柳燕译注.走进口译——欧盟亚欧口译项目多媒体教学资料[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9]徐小贞总主编.商务现场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0]王立弟主编.英语口译综合能力2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11]王燕主编.英语口译实2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