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试验报告

2025-05-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安理工大学试验报告(推荐7篇)

西安理工大学试验报告 篇1

建设总结报告

西安理工大学

2007.1

目录 学科建设概况┅┅┅┅┅┅┅┅┅┅┅┅┅┅┅┅┅┅┅┅┅┅1 1.1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1 1.2 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 1.3 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条件………………………………………2 1.4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1.5 活跃学术氛围,加速研究成果转化………………………………………… 3 1.6 带动和促进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群发展……………………………………… 3 建设规划完成情况┅┅┅┅┅┅┅┅┅┅┅┅┅┅┅┅┅┅┅┅4 2.1 本学科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4 2.2 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 4 2.3 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7 2.4 人才培养情况…………………………………………………………………11 2.5 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13 2.6 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27 2.7 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28 2.8 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29 建设成效分析┅┅┅┅┅┅┅┅┅┅┅┅┅┅┅┅┅┅┅┅┅29 3.1 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29 3.2 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分析………33 存在问题┅┅┅┅┅┅┅┅┅┅┅┅┅┅┅┅┅┅┅┅┅┅┅34 4.1 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4 4.2 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34 学科建设概况

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学校历经变迁,七易校名,从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到现在的西安理工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西北地区的优势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为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于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博士点之一;1984年被批准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1998年转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995年获准设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本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的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

1.1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

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已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层次相对较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19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2人,占72.7%。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2人。学术梯队整体实力较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工作,确定了“积极引进与自主培养高水平博士相结合”的方针。在西部困难条件下,5年中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国外博士2人,国内著名院校博士2人;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5人先后在本校或兄弟院校获博士学位,本校培养的博士中3人到兄弟院校作博士后研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访学,先后36人次赴美国、日本、欧洲、香港访学,扩大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加强了对外联系,提升了学科知名度。

1.2 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学科瞄准国际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展的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特别针对西北地区水文循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生产实际问题,设立了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和农业水资源利用四个研究方向。四个研究方向各具特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联合攻关,紧紧围绕水文循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发展,为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已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

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2001~2005年期间,学科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23项,总计到款3389.1万元。在这些科研项目支持下,9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出版专著11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135篇。

根据目前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新的水科学问题和生产实际需要,明确了近期主攻的科学问题及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如: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循环模型;流域水、土、养分运移模拟的理论与方法;水土流失预报模型;水资源复杂系统优化配臵和调控模式;数字化流域模型与水利信息化管理平台;区域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配臵模式;劣质水(微咸水和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理论与方法;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与生态水文模型等。

1.3 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1998年水资源与环境实验室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批准建设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基础设施和实验分析能力建设的力度,总投入1317万元,其中757万元用于添臵先进的MAT253质谱仪等分析测试设备。并与有关单位在黄土高原联合新建了两个野外实验研究基地,构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同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开发研制了模拟降雨实验系统、二维土壤水分运动试验系统、土壤水分动力参数测试系统、高精度蒸渗仪、污染物扩散弥散试验系统、水蚀动力过程试验系统等大型实验设施。同时,利用科研经费添臵计算分析设备和实验装臵达300万元以上,大大改善了实验分析和计算条件,增强了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通过上述措施,初步建成西北旱区水循环过程与土壤侵蚀模拟系统、西北旱区水资源优化调配仿真系统、西北旱区水环境数学物理模拟试验系统、西北旱区节水理论与适用技术研究系统,四大系统已在本学科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投入70余万元对实验楼进行部分改造,改善了本学科师生的研究学习环境条件。

1.4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本学科十分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创新培养方式、鼓励博士论文的风险性选题、改善研究条件、强化学术交流与研讨、鼓励博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等。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均结合国家级课题或重大工程关键问题。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共培养博士78人;95年以前毕业的博士15人,现在全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以前毕业博士29人,27人为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高工。1999年以来,本学科3篇博士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本学科向

社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例如,四川大学马光文教授、博导,空军工程大学岑国平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博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阮本青研究员;深圳市水务局李长兴总工、甘肃水利科学研究院张新民总工;中国水电十五局王增发局长,陕西省水利厅洪小康副厅长等。毕业博士三分之二在西部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一线服务,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1.5 活跃学术氛围,加速研究成果转化

围绕学科研究热点和西部重大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学科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5年来邀请6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讲学和短期合作研究。同时积极举办、协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相关学会,教师中有17人在省级以上各类学会任职。积极争取与国外有关高校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并选派教师出国留学研修,本学科70%以上的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新加坡等国家进修与合作研究经历。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掌握国际学科发展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为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利用新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科积极投身于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相关单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如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各省区水利厅、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黄河上游水电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西北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5年来,学科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已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并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黄河与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加速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强化了理论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1.6 带动和促进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群发展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自获批国家重点学科以来,有力地带动了我校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群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和加大学科交叉与融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探索学科建设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龙头地位,加强水利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间的有机交叉与结合,促使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2.1 本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1)学科成果

保持了学科为西部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在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农业水资源利用四个研究方向都取得了新进展。

2001-2005年期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获钱宁泥沙科学奖1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科研总到款3389万元,年均科研到款677.8万元,人均科研到款高达15.4万元/年。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823篇,其中135篇被SCI、EI检索;出版专著等11部,1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学术团队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术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72.7%;引进国内外博士4人;15位青年教师获博士学位,其中3人到有关单位做博士后研究,36人次出国访问或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团队的研究实力。学科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工作,2005年被陕西省教育工会评为师德教育先进集体。

(3)人才培养

5年中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招收博士生99人,硕士生83人;36人获博士学位,33人获硕士学位;现有在校博士生114人,硕士105人。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博士生发表的论文93篇被SCI、EI检索,2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4)实验室建设

2003年获准立项建设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年来总计投资1317万元进行建设,实验条件有明显改善,研究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现正在积极准备条件,拟在适当时机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2.2 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

5年来,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瞄准国际发展前沿,适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凝练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内容,各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情况如下:(1)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研究方向

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之一。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研究在于揭示水文现象机理,为旱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5年来,在黄土高原水循环过程机理、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了全球变暖条件下西北干旱区的水文特征、水文过程、水资源演变机理,以及不同区域侵蚀特征与水土流失过程等问题;通过室内外实验研究及揭示水文和侵蚀过程机制是本方向的特色。完成了“塔里木盆地水盐平衡与地下水模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实体模型模拟理论及技术研究”、“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针对旱区缺乏观测数据的实际,提出了以土壤水为核心的水文系统模拟模型,并通过实验与调查确定模型参数;合理模拟了旱区四水转化规律,为旱区水资源演变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黄土高原暴雨侵蚀特征,建立了次暴雨过程与泥沙淤积的定量关系,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采用经过验证的典型流域侵蚀模拟模型,研究了建设淤地坝体系的效果,预测了未来50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趋势;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清华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合作完成的“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已通过教育部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已于2006年12月公示;“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研究方向

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是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主要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对水资源系统优化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水文水资源科学的进步和实际应用,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5年来,本方向在水库(群)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河川径流演变规律、水库水电站最优开发规划、城市供水水源优化调度、水资源系统的管理和风险分析、电力负荷及电价预测、基于信息门户平台和知识图的信息服务、水利移动信息服务、基于知识的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综合集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河川径流规律和描述方法研究”、“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等“973”、“863”和国家自然基金纵、横向项目的研究。针对水资源配臵的复杂性,提出了水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及有序度熵,建立了调控对象模型与控制者模型相耦合的水资源多维调控模型,有效协调了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获200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了面向水

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规范了水利领域应用框架,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构建了面向水利信息化应用集成服务平台,建立了水利行业的应用中间件AAF和WRAF等框架,“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获2006年水利大禹奖二等奖。

(3)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研究方向

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为本学科的特色方向之一。水资源不仅是制约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控制性因素,也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内容,近年来主要研究:西北多沙河流泥沙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与解吸,大型湖泊水库的水温水质模拟预测,干旱地区湖泊与河流的水环境承载力,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系统仿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数学模拟、预测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水文生态效应,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效应,以及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等。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省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结合西北地区与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电源工程大型水电站水库、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渭河流域治理等大型工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干旱地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需水量、大型水库水温水质模拟预测、流域非点源污染预测控制、人类活动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已被有关单位和政府部门采用,本研究方向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在河流泥沙对重金属吸附随机理论、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释放的紊动效应、以及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关中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首都水资源项目“山西省桑干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已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2005年通过山西省科技厅鉴定,正在申报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有限资料条件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预测方法及大型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位于国内前列,如西安市政府重点项目“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护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大型水库水温水质预测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相关工程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4)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方向

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方向为本学科的特色方向之一。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减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该研究方向结合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

级项目,围绕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节水灌溉理论与水肥高效利用、农田控制排水与微咸水安全高效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浑水和微咸水波涌灌理论与技术以及波涌灌溉条件下水、肥有效利用研究,填补了国内外波涌灌研究的空白,其研究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在西北的新疆、陕北等地开展了覆膜灌溉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了膜孔灌溉条件下土壤肥料的高效利用特性,丰富了覆膜灌溉理论与技术;对农田排水的Drainmod数值模型改进方面充分考虑了冻溶特征和氮素迁移,扩大其功能和应用范围。同时,提出了以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为指标的盐碱地水利改良设计方法;通过对土壤中物质迁移机制研究,建立了描述土壤中物质运移的数学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开展了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研究,提出了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指标,并在新疆生产实际中取得了明显效益;开展了微咸水高效安全利用研究工作,分析了微咸水矿化度、钠吸附比、元素组分等对土壤水盐运移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安全利用微咸水主要技术指标。主要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学校虽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努力改善研究教学条件,争取并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项目及西部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培育了优良学术氛围,吸引了国内外一批高水平青年博士来校任教。目前的学术团队中,有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陕西省三五人才;2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部级优秀教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奖获得者;9名博士后;5名归国博士。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如下:

沈冰,男,1948年9月生,博士,教授、博导;1988年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获博士学位;1993-94年赴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现任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带头人,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水电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第五届水利测绘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减灾协会理事;西安市水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顾问、水资源专业委员会顾问。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水电能源科学等编委。主要研究领域:旱区水文过程、水文模拟与计算。通过室内外实验探讨水文过程机理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子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水利水电基金1项。199

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机械工业部评为科技专家,1998年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水利部评为优秀教师。与同事、研究生合作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9篇被SCI、EI检索。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正在主持进行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

李占斌,男,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获机械工业部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并评为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1998-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2004年在美国Purdue University、美国国家土壤侵蚀国家实验室、日本干燥地研究中心、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Utrecht University等进行学术访问。兼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土保持通报》、《泥沙研究》编委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的水循环机理、流域降雨侵蚀产沙动力过程及预报模型,水土保持环境效应及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和前沿项目、中欧合作项目、中日合作项目等30余项。现正在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笔和参加撰写学术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黄强,男,汉族,1958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陕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能源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人民黄河》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西北水力发电》副主编,世行项目“黄河下游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非汛期水量调度”、数字黄河项目“小花区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世行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特聘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攻关、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和青海、山西科技厅重点项目等纵横向科研60多项,长期从事水库(群)优化调

度、河川径流演变规律、江河水资源联合调配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水库水电站最优开发规划、城市供水水源优化调度和水资源系统的管理和风险分析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项,其中2005年“陕西省21世纪水利水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方法研究”获200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陕西省特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3项。指导的畅建霞博士获2005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解建仓,男,1963年3月生于陕西眉县。博士,教授、博导;水文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1995~1997年在河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12~2003.7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特聘专家。获水利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科技进步奖4项,陕西省教育厅等科技进步奖多项。已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合作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长期从事工程水文、水资源优化调度、优化配臵、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在区域经济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SS(从交互式DSS,到智能化DSS,再到可视化DSS)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涉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创新基金、水利水电基金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

周孝德,男,汉族,1960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三五”人才,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机械工业部青年科技专家,陕西省优秀科技青年,水利部优秀科技青年等。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曾先后在美国密执根大学、日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进修。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和环境水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子课题(5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和新疆世行办、山西水利厅重点项目等纵横向科研50多项。研究内容包括:泥沙对重金属吸附和解吸作用、多沙河流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模型、湖泊底泥与营养盐相互作用、渭河(多沙河流)水质模型和水环境容量、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博斯腾湖)水环境承载力、干旱地区河流(山西桑干河)水环境承载力、汉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仿真分析、大型水电站水温水质模拟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局级奖5项。

李怀恩,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2000至2001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由国家公派赴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10月,应邀赴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半年。兼任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环境水利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环保与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水资源保护、生态水文与流域非点源污染预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有限资料条件下非点源污染负荷预测方法、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项目等18项,在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出版《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等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996年获得机械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优秀奖称号。2002年5月获得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王全九,1964生,博士,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水土保持学报编委;农业工程学报编委;国家节水灌溉新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获得各类奖励8项。近年来主要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工作,如与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有关的土壤水分运动、土壤盐分运移、黄土坡面土壤化学物质径流流失、土壤热传递、盐碱地开发利用等。在土壤水分运动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学术思想,在沙层阻水、浑水入渗机制与入渗模型、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方面取得了突破。系统研究了膜下滴灌和排水条件下土壤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技术指标,以及利用土壤含盐量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的新方法。首次成功利用土壤水分运动参数估计土壤溶质穿透曲线,建立了土壤溶质迁移的毛管模型。通过对黄土坡面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机制的研究,提出了等效混合深度概念,建立了土壤溶质随地表径流迁移的质量传递函数模型。在土壤热传递方面,建立了部分新的理论与方法。“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罗纨,1967生,博士,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1999年12月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0年继续在该校、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近年来主要开展了包括农田控制排水减少地表水污染的研究、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的研究以及湿地生态需水量的研究等。其中农田控制排水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使得研究小组能够于2003-2005年间在黄河上游的宁夏银南灌区进行大田试验,并对灌区现有水管理模式和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论证,指出排水过量是导致目前灌区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和思想,使农田控制排水这一兼顾环境的水管理措施在国内首次得到应用和验证。研究成果已在Transactions of ASAE等国际性期刊和水利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此外,针对西安地区水污染现象严重的现状,开展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应用的模拟研究,根据西安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分析研究了西安地区污水土地处理的水力负荷,为科学的应用污水土地处理这一先进的生态处理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费良军,男,1963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评估专家,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资源利用和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6篇。主持或主要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它生产项目等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合作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地面灌溉理论与技术,尤其在波涌灌和覆膜灌理论与技术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其成果正在灌区推广应用。

2.4 人才培养情况

2001~2005期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培养博士36人,硕士33人。目前在读博士生114人,硕士生105人。在此期间,费良军、畅建霞的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吴军虎的博士论文获校优秀博士论文。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本学科一贯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位论文的质量放在首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改变单一导师的培养方式,鼓励成立指导教师小组,有利于研究生博采众家之长,同时明确学科带头人为博士论文审查的责任人,增强了学科内部对博士论文审核的力度;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关,要求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国家级课题或水文水资源重大生产实践问题相结合,同时,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风险性选题;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博士生论坛、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学科统一或分研究方向定期(每2~4周1次)举行研究生学术研讨等;设立优秀博士生研究基金,要求博士生至少发表4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或EI检索,1篇发表在《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本学科高水平刊物上,且论文内容应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并

对研究生的高水平论文等成果进行奖励。

在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质量的同时,本学科坚持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近年来,依靠学校、学院和导师三方面互相配合,通过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党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研究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学科的博士生按年级建立了党支部,课程学习阶段由学院专职教师负责指导支部政治思想工作,论文阶段导师和专职教师协同负责指导支部的政治思想工作。结合博士生的特点,特别强调了高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效果明显。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2001~2005年期间,本学科所有硕士生和绝大多数博士生均按时完成学业,毕业博士生人均发表SCI、EI检索论文2篇以上。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同行专家的好评,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5年中,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如下:

2001~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清单

姓名 2001 王新宏 迟道才 王增发 2002 张翼 蒋晓辉 李毅 薛小杰 2003 白丹 畅建霞 刘俊萍 韩宇平洪小康 延军平2004 张德生 吴军虎 宋进喜 徐晨光 赵麦换 王玉敏 导师

沈晋 王文焰 沈冰

沈冰 黄强 王文焰 黄强

李占斌 黄强 田峰巍 解建仓 沈冰 李怀恩

沈晋 李怀恩 李怀恩 黄强 黄强 周孝德 副导师

曹如轩

黄强

王全九

田峰巍 黄强 阮本青 李怀恩

沈冰 费良军

田峰巍

论文题目

冲积河道纵向冲淤和横向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中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模型研究

水土保持产业化理论与实践──以延河流域为例

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河川径流变化规律和合理描述方法研究 覆膜条件下土壤水~盐~热耦合迁移试验研究 水资源可再生临界调控研究

给水输配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研究 河川径流信息密码解读理论与实践 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研究 流域洪水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陕甘宁老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土壤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研究

波涌灌间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试验及数值模拟 渭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理论与实践

水库补偿效益理论与实践──以黄河干流水库为例 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新疆博斯腾湖为例

王义民 汪妮 雷社平吴建华 2005 蔡明 马斌 佟春生 黄领梅 史文娟 秦建敏 马福昌 王煜 李郁侠 马娟娟 马英杰 李荣峰 赵雪花 田峰巍 解建仓 解建仓 解建仓

李怀恩 沈冰 黄强 沈冰 沈冰 沈冰 李怀恩 黄强 沈冰 李占斌 沈冰 沈冰 黄强 黄强

阮本青

解建仓

李怀恩 汪志荣

刘昌明

孙西欢 虎胆

梯级水库洪水调度模式研究──以黄河上游梯级水库防洪调度为例

基于中间件及智能Agent技术的防汛决策模式研究 产业结构与区域需用水规律的关系研究

TC401水位传感器和RTU及其在洪水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渭河陕西段氮污染控制规划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

复杂性理论在河川径流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水文要素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以和田河为例 蒸发条件下夹沙层土壤水盐运移实验研究

基于空气、冰与水的电导率检测冰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数字水文信息采集与自动化报送理论及新技术研究 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理论方法和系统实现研究 电力市场边际电价预测与水电厂竞价上网模式研究 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干旱内陆区作物生长影响的潜水蒸发和农田排水计算研究 水文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自记忆模型研究 河川径流演变规律的挖掘与识别技术

此外,2006年本学科授予博士学位12人。

2.5 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

2001~2005年期间,学科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23项,总计到款3389.1万元(见表1)。其中,国家级课题29项,637.1万元(见表2);省部级课题23项,304.0万元;其它纵向课题75项,879.8万元(见表3);校基金42项,117.9万元;横向课题126项,1217.9万元;设计咨询27项,232.4万元。

表1 各类科研课题及到款统计

类型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小计

国家课题 省部课题 纵向课题 17.9/4 77.4/7 68.4/10 159.4/11 314.0/18 637.1/29

23.5/5 142.0/5 54.0/4 23.0/4 61.5/4 304.0/23

79.3/13 186.7/16 235.7/22 269.1/19 109.0/13 879.8/75

校基金 17.0/4 6.6/6 18.2/6 26.8/10 49.3/16 117.9/42

横向课题 设计咨询 172.0/20 162.1/26 113.8/14 318.0/35 452.0/44 1217.9/126

16.0/4 14.0/3 89.9/10 40.7/6 71.8/4 232.4/27

合计 325.7 588.8 580.0 837.0 1057.6 3389.1 *17.9/4表示到款17.9万元,4项课题;若干项目进行不能1年完成,故项目数不等于各年累计。

学科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涉及“973”计划专题1项,“863”计划专题5项,“九

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项(2001年结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西部计划专题1项(正在进行),本学科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题2项(本学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仵彦卿(寒区旱区工程与环境研究所)、王全九(水土保持研究所)参与了这两个项目的研究)。

表2 国家级课题目录

课题编号 G1999043608 2002AA113150 2005AA113150 主持人 黄强

课题名称

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经费 73.0

来源 973计划

解建仓 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120.0 863计划

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解建仓 面向水利信息化的应集成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 150.0 863计划

25.0 20.0 5.0 30.0 75.0 14.0 12.0 26.0 20.0 26.0 24.0 10.0 10.0 23.0 21.0 25.0 24.0

863计划 863计划 863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 国家科技攻关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集成与示范 2002AA6Z3201 王全九 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2002AA2Z4061 王全九 微咸水与再生水高效安全利用技术研究 2002AA6Z3091 白 丹 小管径温室专用滴灌带生产线研制及产业化

开发

95-912-4 沈 晋 黄河干流工程水量调度研究

术研究与示范

59879023 59879026 50079022 50079021 40271022 50209015 *90102012 *90102003 50209016 50179030 50479067 50279041 王文焰 黄土非饱和带优先流的试验研究和数学模拟 沈

冰 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 周孝德 曝气池中气液固三相流试验研究及其数值模

黄 强 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河川径流规律和描述方

法研究

汪志荣 西北地区城市雨水利用极其生态环境效应 罗 纨 农田控制排水对减少地表水质污染的研究 王全九 坡面土壤~植被~大气界面物质交换过程与

模拟

仵彦卿 西北干旱区地表~地下水系统变化及其植被

生态效应

宋孝玉 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对渭北旱塬农田水分生

态效应的影响

费良军 施肥条件下波涌灌溉农田氮素运移特性及有

效利用研究

李怀恩 黄河粗沙区沙棘柔性坝水保效应原型试验与

数学模拟

解建仓 基于中间件系统服务平台的水资源调度管理2004BA901A13 沈

冰 西北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与水资源安全保障技

模式研究

40301026 40371057 40371075 50579061 50579062 50579063 50579064 50549018 40501011 崔灵周 流域地貌形态特性与降雨侵蚀产沙耦合关系

试验研究

王全九 描述农用化学物质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几何

模型

李占斌 坡面径流侵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 周孝德 西北干旱地区典型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张江辉 干旱区滴灌农田盐分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 沈冰

干旱区平原绿洲耗水量及适宜绿洲规模的研究

费良军 膜孔灌施肥农田氮素运移特性与灌溉质量评

价方法研究

白丹

地下滴灌田间管网系统水力要素试验研究

8.0 12.6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27.0

国家自然基金

29.0 29.0 26.0 8.0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29.0

国家自然基金

23.0

国家自然基金

薛小杰 水库群补偿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

2006年本学科申请项目中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表3 省部级课题目录

序号 主持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课题名称

经费 125.0 50.0 20.0 20.0 20.0 20.0 15.0 10.0 4.0 7.0 6.0 7.0 6.0 4.0 1.5 2.0 1.5 1.5 1.5

课题来源 发改委专项 教育部 水利部 水利部 青海攻关 青海攻关 首都专项 水利部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发改委专项 教育部 教育部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周孝德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生态环境仿真研究 李怀恩 人类活动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与预测 解建仓 产业结构特征堆水资源供求关系影响研究 解建仓 黄河应急调水研究

解建仓 特殊情况下龙羊峡水电厂发电损失的补偿机制研究 黄强 黄河干流水电站补偿效益分配方案与实施对策研究

周孝德 山西桑干河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解建仓 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供求关系的影响研究 罗纨 农作物需水量生产函数

王全九 土壤溶质迁移的优先流特征及其模拟模型 周孝德 新疆博斯腾湖富营养化研究 黄强 南水北调工程仿真之调度规划系统研究开发

王全九 干旱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水盐运移规律与数学模型 贾忠华 利用绿化废弃物减少城市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 宋孝玉 黄土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区域水分环境的影响 黄强 江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应用基础研究

李怀恩 渭河人类活动与河流水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贾忠华 绿化废弃物在减少城市水土流失中的应用机理研究 马斌 基于中间服务系统平台水资源调度管理模式研究

表4 主要纵向课题

序号 主持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沈冰 和田水盐平衡模型

流域水土流失及水质污染治理水质模型与GIS技术联合应用

课题名称

经费 64.2 80.0 14.0 18.0 146.0 20.0 12.0 15.0 19.0 15.0 15.0 10.0 60.0 25.0 22.0 28.0 28.0 30.0 32.0 31.0 32.0 25.0 20.0 6.0 8.0 1.5 2.0 2.0 1.5 1.5

课题来源 新疆世行办 水保所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巴州世行办 北京水科院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黄委水文局 黄河科学院 西气东输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山西设计院 山西设计院 西安节水办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新疆水利厅 陵川水电局 宝鸡峡局 新疆设计院 陕归国基金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张建丰 高精度蒸渗仪研制 罗纨

汪志荣 西安市雨水利用环境影响 周孝德 博斯腾湖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解建仓 黄河流域合理调水发电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白

丹 虹吸式波涌灌管系统试验 黄 强 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李占斌 黄土地区暴雨侵蚀动力过程与模拟研究 费良军 膜孔灌溉农田水、肥运移特性及有效利用 费良军 宁夏引黄灌区退水量预报模型研究

李占斌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实体模型模拟理论及技术研究 李占斌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环境监督

借助GPS系统研究黄土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区沈

冰 域水分环境的影响 秦

毅 渭河下游河槽萎缩机理及其对防洪形式的影响研究 黄

强 清洁能源最优利用模式研究

费良军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综合模式研究 张建丰 IC卡水分计收系统

李怀恩 非点源污染对渭河水质的影响与控制 周孝德 汉江上游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解建仓 面向水利信息化的智能决策支持中间件服务平台的开发 王全九 新疆农业节水规划

费良军 山西省陵川县生态保护区小水电代燃料最优利用模式研究 解建仓 宝鸡峡渠首加闸工程水资源调度 周孝德 博斯腾湖水流及水质模拟研究

贾忠华 对流域水质模型中使用GIS技术的效率分析 李怀恩 退耕还林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与预测研究

李占斌 指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史文娟 宋孝玉 西北黄土地区层状土壤中污染物迁移特性和数值模拟 黄土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区域水分环境的影响

表5 重要横向课题

序号 主持人 1

课题名称

经费 120.0

课题来源 黄河上游局 黄 强 黄河积石峡水电站防洪标准研究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黄

强 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最优调配研究 黄

强 公伯峡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强 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三水库联合调度初步研究 黄

强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补偿效益偿付计算方法研究 黄

强 河川径流衰减规律及其合理描述方法研究 黄

强 龙羊峡水电站节水增发电考核系统研究与开发 秦

毅 龙羊峡水库水量的中、长期预报开发 周孝德 青铜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动态数值分析软件开发 张建丰 坡面降雨和土壤水分测量装臵系统

周孝德 黄河上游多松羊曲段开发对水温水质的影响专题研究 周孝德 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水温、水质模型研究

黄 强 黄河上游径流中长期水文预报及梯级水库防洪调度 刘建林 青海黑泉水库优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 朱满林 天生桥水库枢纽溢洪洞出口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黄 强 黄河干流水电站补偿效益分配方案与实施对策研究 黄 强 基于节点水量平衡的叶尔羌河水资源最优调配研究 张建丰 滑坡实验降雨装臵及孔隙水压力测量系统 李怀恩 延安市延河洪水预报方案研制 李占斌 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的研制 沈 冰 黑河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李怀恩 中国大唐集团彬长电厂项目水资源论证 周孝德 西安市黑河金盆水库洪水淹没范围及撤离方案 张建丰 IC卡水费计收系统

强 乌江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研究 李占斌 神府矿区石窑店矿井水土保持方案 秦

毅 蒲县加气站防洪方案研究与设计

周孝德 汉江水电开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的影响 周孝德 新疆布尔津水利枢纽工程水温、水质影响研究 解建仓 榆林秃尾河水资源水权分配方案研究

65.0 40.0 16.0 28.0 20.0 20.0 22.5 23.0 45.5 52.0 21.0 75.0 10.0 20.0 20.0 26.6 14.0 10.0 36.0 20.0 32.0 116.0 38.0 120.0 30.0 24.0 20.0 24.0 16.0

下坂地管理局 公伯峡局 甘肃电力局 西北电网 北京设计院 龙羊峡局 龙羊峡局 青铜峡局 水保所 西北设计院 昆明设计院 西北国电 黑泉水库 二郎坝公司 黄河上游局 新疆下坂地 成都理工大 延安水利局 西峰水保站 黑河管理局 彬长电厂 黑河管理局 西安节水办 乌江公司 神木资源办 西气东输体 北京设计院 新疆设计院 榆林水务局

在上述课题的支撑下,学科全体师生五年中共发表学术论文823篇;其中,SCI检索34篇,EI检索101篇(见重要论文清单)。出版专著11部(见表6)。

重要学术论文清单

SCI检索论文

1.Wan LUO, et al., Predicting field hydrology in cold conditions with DRAINMOD, Transactions of ASAE, 44(4):825-834, 2001.8.(SCI: 501GJ)2.Wang Quanjiu, Tyson E, Ochsner and Robert Horton, An mathematical analyses of heat pulse determining soil water flux desity metho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38(6):27-37,2002.(SCI:609ZJ;EI: 02467195329)3.Wang Quanjiu, Robert Horton and Jonhonn, A simple model relating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solute breakthrough curve, Soil Science, 167(7):436-443, 2002.(SCI: 577FZ)4.Wang Quanjiu, Robert Horton and Shao Mingan, Horizontal infiltration method for estimating Brooks-Corey model parameters, Soil Sci.Soc.Am.J.66(6):1733-1769, 2002.(SCI: 712JK;EI: 02487248634)5.Peng Li, Zhanbin Li, Zhong Zhao,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il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on the hillsides in the Loess Plateau, Arid soi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16: 335-348, 2002.(SCI: 598UM)6.Wang Quanjiu, Robert Horton and Shao Mingan, Effective raindrop kinetic energy influence on soil potassium transport into runoff, Soil Science, 167(6):369-376, 2002.(SCI: 562WG)7.He Xiubin, Li Zhanbin, et al., Down-scale analysis for water scarcity in response to soil-water conservation o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96(2):1-7, 2002.(SCI: 647TK)8.Yi Li, Mianan Shao, Wenyan Wang et al., Open-hole effects of perforated plastic mulches on soil water evaporation, Soil Science, 168(11):751-758, 2003.(SCI: 745 BR)9.Wang Quanjiu et al., Algebraic model for one 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and soil water distribution, Soil Science, 2003.(SCI: 730KR)10.Wenjuan Shi, Shaozhong Kang and Xiaoyu So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water-saving effect of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in cotto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117-121, 2003.10.(SCI: 859ED)11.Xiaoyu Song, Shaozhong Kang, Bing Shen, Wenjuan Shi, Xiaotao Hu, Patterns of soil water change in farmland with different crop cover on hilly Loess soils in Northwest China,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299-304, 2003.10.(SCI: 859ED)12.Wenlong Wang, Alin Lei, Zhanbin Li and Keli Tang,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heet flow in soil erosion chain in Loess area,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332-337, 2003.10.(SCI: 859ED)13.Junhu Wu, Liangjun Fei and Huaien Li, Surface water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hole irrigatio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453-456, 2003.10.(SCI: 859ED)14.Xuan Wang, Daocai Chi and Zhanbin Li, Pipe network design optim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system for greenhouse,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462-464, 2003.10.(SCI: 859ED)15.Liangjun Fei, Hui Jia, Haifeng Liu and Junhu Wu, sediment deposition associated with muddy

surge flow along an irrigated border strip,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465-469, 2003.10.(SCI: 859ED)16.Lingmei Huang, Bing Shen, Guangming Luo and Lunfang Liu,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Hotan oasis during the last 47 years,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593-597, 2003.10.(SCI: 859ED)17.Jianxia Chang, Qiang Huang and Yimin Wang, Water Resources distribution model of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688-698, 2003.10.(SCI: 859ED)18.Yongfeng Fu, Bing Shen, Donghai Guan and Guangming Luo, Appling fuzzy synthetic clustering method to Hotan ground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722-726, 2003.10.(SCI: 859ED)19.Li Huaien et al., Developmnets in eco-hydrology,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746-753, 2003.10.(SCI: 859ED)20.Cai Ming et al., Optimal area planning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1012-1015, 2003.10.(SCI: 859ED)21.Desheng Zhang, Bing Shen and Xinqian Wu, Analtical solution of two-region model of solute transport through soils,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1016-1020, 2003.10.(SCI: 859ED)22.Jiangang Han, Zhanbin Li et al, Soil enzyme activites and N2O emissioms under different l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tamination Toxicology, 73(1):205-212, 2004.(SCI: 837MA)23.Jianxia Chang, Qiang Huang, Yinmin Wang, Shaoming Peng, Water distribution control model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International, 29(4):482-491, 2004.(SCI: 002NR)24.Zhonghua Jia, Wan Luo, Modification and use of DRAINMOD to eveluate a lagoon effluent land application system, Transaction of the ASAE, 47(1):47-58, 2004.(SCI: 808ED;EI: 04218172664)25.Qiang Huang, Xuehua Zhao.Factors affecting runoff chang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09:811-816, 2004.(SCI: 865FP;EI: 04448437299)26.Huang Qiang, Chang Jianxia, Wang Yimin, Peng Shaoming.Synergy Methodology for Multi-objective Reservoir Operation Control in Yellow River Basin.China Science E.2004.VOL47, P212~223.(SCI: 874TU)27.Li Mian, Li Zhan-bin, Liu Pu-ling, Yao Wen-yi.Using Cesium-137 techniqu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spec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2005, 62(1):109-113.(SCI: 872JR;EI: 04468462536)28.H E Li et al., Nutrient load estimation i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Hong Kong region,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51(3-4):208-216.(SCI: 922HI, EI: 0518 9078206)29.Wenyan Wang, Wan Luo, Wang Zhi-rong, Surge flow irrigation with sediment-laden water in Northwestern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37(1).(SCI:930ZO, EI: 05229128657)30.Ochsner Tyson E, Horton Robert, Kluitenberg Gerard J.Wang Quan-Jiu.Evaluation of the heat pulse ratio method for measuring soil water flux.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5,69(3).(SCI: 924VV, EI: 05219115499)31.Chang Jian-xia, Huang Qiang, Wang Yi-min.Genetic algorithms for optimal reservoir dispatching.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5,19(4).(SCI: 968LU, EI: 05429425058)32.Zhang Yongjin, Chen hongqi, Xie Jiancang.Study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portals.Lecture Not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614, Part II, FSKD 2005 Proceedings, 2005.(SCI: BDA17, EI: 05439439853)33.W.Cheng, Y.Murai, F.Yamamoto.Measurement of bubble velocity in bubble plume at higher void fraction.2005,16(1).(SCI: 900GC, EI:EIP05068832284)34.Wen Cheng, Yuichi Murai, Fujio Yamamotovv.Estimation of the liquid velocity field in two-phase flows using inverse analysis and 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2005(16).(SCI: 957VU, EI: 05339303061)

EI检索论文

35.王义民,黄强,畅建霞,瞿富强.安康水库洪水实时调度系统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1, 04:23-30.(EI:02106877863)36.马斌,解建仓,汪妮,张永进.多水源引水灌区水资源调配模型及应用.水利学报, 2001,09: 62-66.(EI: 02046835406)37.程文,宋策,周孝德.曝气池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1,12:35-38.(EI: 02126894026)38.李发文,费良军.膜孔灌多点源交汇入渗影响因素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6:31-35.(EI: 02056844264)39.史文娟,康绍忠.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供水的节水机理及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 2001,02: 270-275.(EI:P01346624680)40.吴军虎,费良军,王文焰.膜孔灌溉单孔入渗特性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1,03:307-311.(EI: 01476737944)41.刘文芳,白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价系统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 2002,12:8-10+18.(EI: 03027311809)42.顾永钢,李怀恩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 2002,12:11-14 +34.(EI:

03027311810)43.汪志荣,张建丰,王文焰,冯保平.温度影响下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水利学报, 2002,10:48-52.(EI: 03037328137)44.赵勇,解建仓,马斌.基于系统仿真理论的南水北调东线水量调度.水利学报, 2002,11:40

-45.(EI: 03037328145)45.王煜,黄强等.小浪底水库兴利目标关系参数的初步分析.水力发电学报,2002,02: 19-25.(EI:02417135882)46.畅建霞,黄强,田峰巍.黄河上游梯级电站补偿效益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2,04:18-24.(EI:03087370301)47.李毅,王文焰,王全九,邵明安,张建丰,来剑斌.温度势梯度下土壤水平一维水盐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2,06:22-26.(EI: 03047337086)48.王文焰,汪志荣,王全九,张建丰.黄土中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改进与验证.水利学报, 2003,05:32-36.(EI: 03367625920)49.费良军,李发文,吴军虎.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影响因素研究.水利学报, 2003, 05:64-70.(EI: 03367625926)50.沈冰,黄领梅等.和田绿洲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水利学报, 2003,05:80-85.(EI: 033676 25929)51.李占斌,鲁克新.透水坡面降雨径流过程的运动波近似解析解.水利学报, 2003,06:10-15 +23.(EI: 03367625935)

52.韩宇平,阮本清,解建仓,王晓辉.串联水库联合供水的风险分析.水利学报, 2003,06:16-23.(EI: 03367625936)53.白丹,李占斌等.模糊线性规划在微灌干管管网系统优化中的应用.水利学报, 2003,07: 38-43.(EI:05209110277)54.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等.黄土丘陵区坡面薄层水流侵蚀动力机制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3,09:68-72.(EI: 03507781943)55.张德生,沈冰,沈晋,王全九.稳态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的两区模型及其解析解.水利学报, 2003,10:46-52.(EI: 04037822936)56.徐晨光,黄强,赵麦换.中小型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准实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水力发电学报, 2003,01:18-23.(EI:03227490513)57.李勉,李占斌,丁文峰.NAA应用于细沟侵蚀过程的研究.核技术, 2003,26(6):425.(EI: 03307568865)58.刘涵,黄强,赵麦换,薛金淮,夏忠,赵凤云.黄河干流供水发电补偿效益及其分配方案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02:27-33.(EI:03317581009)59.徐晨光,刘晓黎,黄强,曹进,赵麦换.对承担电网备用容量任务的水电站空耗水量的近似计算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03:14-20.(EI:03457719060)60.冯民权,周孝德,郑邦民.糯扎渡水电站垂向二维非恒定流的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 2003, 03:91-97.(EI: 03457719071)61.王义民,黄强,畅建霞,田峰巍,谢小平.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水库洪水调度仿真模型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04:10-16.(EI:04078021229)62.张仙娥,孙西欢,周孝德.沿程起旋式螺旋管流阻力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 04:85-89.(EI:

04498707162)63.李毅,邵明安,王文焰,王全九,张建丰,来剑斌.质地对土壤热性质的影响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3,04:62-65.(EI: 043283070500)

64.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唐克丽.土壤侵蚀链内细沟浅沟切沟流动力机制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3,04:84-88.(EI: 03467728495)65.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唐克丽.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链垂直带水沙流空间分布.水科学进展, 2004,01:25-29.(EI: 04438424872)66.丁文峰,李占斌,丁登山,庄大昌.坡面细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规律试验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4,01:20-24.(EI: 04438424871)67.赵雪花,黄强,席秋义.黄河上游径流动态变化趋势预测.水力发电学报, 2004,04:4-7.(EI:04448438854)68.张双虎,黄强,孙廷容.基于并行组合模拟退火算法的水电站优化调度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4,04:19-22+18.(EI:04448438857)69.Ma Fuchang, Jiao Yumin, Jia Xiumei, Li Huaien, To transmit data us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SMS)of GMS wireless network in SCM system.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anagement, Vol.2, pp.1475-1478, Science Press of China.(EI: 03427681781)70.Qin Jianmin, Shen Bing et al., The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automatic measure of the ice layer thinkness by making use of the conductivity of water,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asurement, Vol.4, pp.2853-2857, Science Press of China, 2003.(EI: 03427 678646)71.Cheng Wen, Zhou xiaode, Song Ce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phase flow in an aeration tank,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03,04:118-123.(EI: 0409 8043659)72.Kalinga Oscar, Gan Yew, Xie Jiancang, Applying radar rainfall data in basin hydrological modeling.IAHS-AISH Publication: Weather radar information an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ing.2003, pp.258-267.(EI: 03337592181)73.张江滨,解建仓,焦尚彬.水轮发电机组最佳开机规律研究与实践.水利学报, 2004,03:53-59.(EI: 04308283608)74.雷社平,解建仓,黄明聪,陈鸿起.区域产业用水系统的协调度分析.水利学报, 2004,05:14-19.(EI: 04358330543)75.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等.黄土区坡面侵蚀时空分布与上坡来水作用的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4,05:25-30+38.(EI: 04358330545)76.郑良勇,李占斌,李鹏.黄土区陡坡径流水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4, 05:46-51.(EI: 04358330548)77.闵涛,周孝德,冯民权.非线性布西尼斯克方程的直线解法及渗透系数反演计算.水利学报, 2004, 07:23-27.(EI: 04458452662)78.蔡明,李怀恩等.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水利学报, 2004, 07:42-47.(EI: 04458452665)79.秦毅,沈冰,李怀恩等.基于物理成因概念的水文系统模型及其应用.水利学报, 2004,07: 54-58.(04458452667)80.王文焰,张建丰,汪志荣.γ透射法测量土壤含水量的层间分辨率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4, 08:87-91.(EI: 04458452688)

81.陈南祥,黄强等.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与神经网络耦合的岩溶泉预报模型.水利学报, 2004, 09:70-74.(EI: 04528744817)82.赵麦换,徐晨光,黄强,田峰巍,薛小杰.离差平方法在梯级水库补偿效益和综合水利工程费用分摊中的应用.水力发电学报, 2004,06:4-7.(EI:05048807049)83.李怀恩,赵静等.黄土区坡面与小流域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4,06: 101-105+100.(EI:05048807069)84.席秋义,黄强,赵雪花.石泉水库主汛期拦蓄洪尾超蓄运用的风险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4, 06:111-113+63.(EI:05048807071)85.李毅,邵明安,王文焰,王全九,张建丰.有限深土体中再分布的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4,03:47-50.(EI: 04328307050)86.佟春生,黄强,刘涵.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径流时间序列动力学特征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09:103-108.(EI:04478470594)87.Xie Jian-ang, Huang min-cong, Wang Ni.The application of middleware technology in design of flood contro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Proceedings of the 2004 world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congress: Critical transition in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pp.3880-3887, Salt Lake City, United States.2004.(EI: 05349314861)88.Wang Quanjiu, Shao Mingan, Horton Robert, A simple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diffus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Soil Sci.Soc.Am.J., 68(3):713-718.(EI: 0423819 6028)89.Xu Chenguang, Huang Qiang, Zhao Maihuan, Tian Fengwei, Economial operatiion of hydropower plant based on self-adaptive mutation 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Vol.6, pp.5646-5648, Hangzhou China, Jun.16-19.(EI:04388367697)90.汪妮,解建仓等.黄河水文信息智能化服务模式的初步研究.水利学报, 2005,01:100-104.(EI: 05149026252)91.王全九,王文焰,张江辉,丁新利.根据畦田水流推进过程水力因素确定Philip入渗参数和田面平均糙率.水利学报, 2005,01:125-128.(EI: 05149026257)92.程慧艳,罗纨,贾忠华等.西安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的模拟分析.水利学报, 2005, 02:75-79+85.(EI: 05149026270)93.朱永清,李占斌,鲁克新,崔灵周.地貌形态特征分形信息维数与像元尺度关系研究.水利学报, 2005,03:77-82.(EI: 06069687212)94.蔡阳,汪妮,张永进,解建仓.中间件技术在多模型洪水预报WEB中的应用.水利学报, 2005,03:94-98.(EI: 05239148128)95.白丹.重力单水源环状管网优化设计的遗传-线性规划算法.水利学报, 2005,03: 122-126.(EI: 05239148133)96.孔珂,解建仓,岳新利,陈鸿起.水市场的博弈分析.水利学报, 2005,04:109-113.(EI: 0523 9148152)97.王瑄,李占斌,鲁克新,郑良勇.坡面水蚀动力因子与土壤剥蚀率灰色关联分析.水利学报, 2005,05:15-20.(EI: 05289209413)98.王文焰,张建丰,汪志荣,王全九.砂层在黄土中的减渗作用及其计算.水利学报, 2005, 06:16-21.(EI: 05289209434)

99.黄文政,黄强,刘昌明,蒋晓辉.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水资源调配研究.水利学报, 2005,06: 87-92.(EI: 05289209445)100.李援农,费良军.土壤空气压力影响下的非饱和入渗格林-安姆特模型.水利学报, 2005,06: 99-102.(EI: 05289209447)101.潘军峰,冯民权,郑帮民,闵涛.丁坝环流及局地冲刷坑的二维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 2005,37(1):15-18.(EI: 05118999761)102.刘涵,黄强,夏忠,畅建霞.黄河干流梯级水库补偿效益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水力发电学报, 2005,(5).(EI: 05479497410)103.谢小平,黄强,徐晨光,王义民,赵麦换.公伯峡水电站施工度汛方案风险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5,(6).(EI: 06049664408)104.冯民权,郑邦民.定床上丁坝流场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 2005(6).(EI: 060496 64422)105.夏忠,黄强,赵雪花.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滚动开发顺序决策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5,(6).(EI: 06049664407)106.宋孝玉,康绍忠,沈冰,史文娟,胡笑涛.黄土区不同下垫面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的数值模拟.农业工程学报, 2005,01:3-7.(EI: 051088775786)107.白丹,王新.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孔变径管优化设计.农业工程学报, 2005,02:50-53.(EI: 05 209110277)108.马东豪,王全九,来剑斌.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水质和流量对土壤盐分分布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03:50-54.(EI: 05209110317)109.贾忠华,罗纨,方树星,王南江,刘建刚.宁夏银南灌区排水现状分析及计算.农业工程学报, 2005,03:68-73.(EI: 05209110320)110.刘建刚,罗纨,贾忠华等.从水盐平衡的角度分析控制排水在银南灌区实施的可行性.农业工程学报, 2005,04:51-54.(EI: 05229137677)111.尹娟,费良军等.水稻田中氮肥损失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 2005,06:195-197.(EI: 0529 9226586)112.李荣峰,沈冰,张金凯.考虑周期性变化的地下水埋深预测自记忆模型.农业工程学报,2005,07:34-37.(EI: 05349312593)113.李鹏,李占斌,郑良勇.黄土陡坡径流侵蚀产沙特性室内实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7).(EI: 05229137101)114.马英杰,虎胆·吐马尔拜,沈冰.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求解Van Genuchten方程参数, 农业工程学报, 2005,08:179-180.(EI: 05399388771)115.胡伟,邵明安,王全九.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尺度性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8).(EI: 053993887335)116.史文娟,沈冰,汪志荣,张建丰.蒸发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埋深夹砂层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9).(EI: 05449453579)117.叶海燕,王全九,刘小京.冬小麦微咸水灌溉制度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9).(EI: 054 49453580)118.李援农,刘玉洁,李芳红,费良军,覆膜灌溉的生态环境效应.农业工程学报, 2005,(11).(EI: 05529617796)

119.马东豪,王全九,郭太龙.依据灌溉水流推进过程确定Philip入渗参数和田面平均糙率.农业工程学报, 2005,(12).(EI: 06079701820)

120.马娟娟,孙西欢,李占斌.蓄水坑灌条件下变水头作用的垂直一维土壤入渗参数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S1).(EI: 05229137101)121.王文龙,李占斌,李鹏,鲁可新,郭彦彪,丁文峰,郑良勇.神府东胜煤田原生地面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S1).(EI: 05229137094)122.郭太龙,迟道才,王全九,马东豪,杨武成.下渗水矿化度对水盐运动影响的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S1).(EI: 05229137100)123.黄强,李勋贵,LEON Feng,薛小杰,倪雄,魏霞.系统周界的观控模型及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03:102-107.(EI: 05179070244)124.张江滨,解建仓,陈鸿起,杨培君,李现社.高可靠性水轮机微机调速器应用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9).(EI: 05459460493)125.谯建军,姚秉华,田萍,朱海燕.结晶紫生物共降解的动力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 2005,(6).(EI: 06029638535)126.姚秉华,王理明,余晓皎,杨国农,赵高扬,郑怀礼.RuO_2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6).(EI: 05289209045)127.朱永清,李占斌,崔灵周,鲁克新.基于GIS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分形与计算方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12).(EI: 06069687212)128.肖志娟,解建仓,孔珂,李亮.应急调水效益补偿的博弈分析.水科学进展, 2005,(6).(EI: 05 529617850)129.黄强,黄文政,薛小杰,王义民.西安地区水库供水调度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5,(6).(EI: 05 529617859)130.佟春生,黄强,刘涵.复杂性诊断方法及其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系统仿真学报, 2005,(11).(EI:05489513465)131.畅建霞,黄廷林,王义民.水库水电站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6(S1):547-551.(EI: 05399388270)132.徐志嫱,黄廷林.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系统优化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EI: 05239148158)133.Zhao Xuehua, Huang Qiang, Xi Qiuyi, Wu Xin, New safety forecasting method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Proceedind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 B, pp.2803-2806.Shanghai, China.(EI: 05058817601)134.Chen nanxiang, Cao Lianhai, Huang Qiang, Applicatiom of neural network model coulpling with the partial least-suuares method for forecasting water yield of mine.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 11(1):40-43.(EI:05409395165)135.Niu Zheng-Ming, Zhang Ming-Yuan.Basic hydrodynamics characteristics of cavity spiral flow in a large size level pool.Journal hydrodynamics, 2005,17(4).(EI:05439438658)

此外,还在中国科学、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农业工程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水文学及水资源领域国内权威刊物上未被检索的论文112篇。

表6 出版专著

序 1 2 3 4 5 6 7 8 9 专著(专利)名称

西北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 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渭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覆膜灌溉理论与技术要素试验研究 滑坡侵蚀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治理的环境生态效应

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及作用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用水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晋(1)李占斌(1)李怀恩(2)王文焰(2)李占斌(2)李占斌(2)周孝德(1)解建仓(3)秦毅(2)张建丰(3)畅建霞(2)

出版时间 2005.11 2004.11 2004.4 2001.10 2005.12 2005.6 2005.12 2004.7 2003.7 2002.4 2005.8

国际标准书号ISBN ISBN 7-03-015732-X ISBN 7-80631-818-1/T.360 ISBN 7-5084-2380-1 ISBN 7-109-08042-0/S.360 ISBN 7-8062-1942-0 ISBN 7-03-015187-9 ISBN 7-118-04041-0 ISBN 7-03-013375-7 ISBN 7-5084-1402-0 ISBN 7-5025-3701-5/S·104 ISBN 7-118-04041-0 10 节水灌溉与自动控制技术 11 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概论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项,钱宁泥沙科学奖1项,第五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见表7)。

表7 省部级科研奖及专利

序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名称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与方法 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

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

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 水利工程紊流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应用 关中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 关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臵研究 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护研究

水利工程水力特性与水环境数值实验研究及应用

完成人 黄强(1)李占斌(1)沈冰(1)王全九(1)刘玉玲(2)周孝德(2)沈冰(3)李怀恩(3)刘玉玲(2)畅建霞(4)杜守建(1)李怀恩

获奖时间 2005.10 2005.7(2006.11)2005.10 2005.7(2006.11)2003.04 2001.09 2001.09 2001.09 2005.10 2005.10 2004.11 2002.04

获奖类别名称和等级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陕西省科学院一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陕西省科学院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宁夏科学技术三等奖 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教育部 10 青铜峡灌区用水管理技术研究 11 水库多目标调度管理系统研究 12 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奖 钱宁泥沙科学奖 14 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15 恒压供液装臵 16 便携式多路土壤水分、气压、温度自动检测仪

曹汝轩 贾嵘 张建丰(1)张建丰(1)张建丰(1)

2003.07 2004.11 2005.7 2005.11 2005.12

钱宁泥沙科学奖委员会 陕西省委组织部、人

事厅、科技厅

ZL02139542X ZL03134383X ZL02139540.3 17 网络式自动灌溉方法及其装臵

2.6 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2001~2005年期间,我校派出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教师7人出国进修,其中,周孝德(美国密执根大学)、李怀恩(美国康乃尔大学)、王全九(美国爱俄华大学)、程文(日本福井大学)、胡德秀(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五人已按期回国,杨晓东等2位预期在2007年回国。黄强、周孝德、解建仓、李占斌、李怀恩、沈冰等先后访问了台湾海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决策科学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

会议交流方面,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受中国水利学会委托承办了2005年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论坛(2005.7),主办了“中国水问题论坛第三届学术研讨会”(2005.12),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举办了“西北旱区农业与生态节水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立项研讨会(2002.4),主办了全国高校水利水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水资源教学组年会(2002.7)。

协助长江水利委员会举办了“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2003.6),协助中山大学举办了“GIS及其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研讨会”(2003.7),协助武汉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2003.8),协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国际学术讨论会(2003.9)。

2004年10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31位博士生组团参加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水利工程学科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言,介绍了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博士生的研究状况,展示了博士生的风貌。2006年先后组团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承办的博士论坛。

国际交流方面,2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并作学术报告。包括:美国农业部阿亚斯教授,美国国家侵蚀实验室主任黄基华教授,爱俄华大学罗伯特教授,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爱文斯教授,佛罗里达大学麦克尔博士,德国柏林大学俄尼斯特博士,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本兰德教授,澳大利亚地区观察研究所理查德女士,日本京都大学萩原良巳教授,中部大学福岛富士夫教授、福井大学山本富士夫教授等。报告内容涉及农田排水中的环境问题,土壤侵蚀过程,土壤物理分

形理论,湿地恢复,精确灌溉,区域水循环及给水处理的河岸过滤过程分析,参与式流域管理,自然现象观察,水资源开发中的协调管理,陆面与大气间水热通量交换,气液两相流运动阻力规律与气液两相流PIV紊流数值模拟,等等。

国内交流方面,先后邀请了40多位院士和著名学者来校访问交流。其中有:中科院地理所刘昌明院士,中科院水保所山仑院士,吉林大学林学钰院士,中国水科院陈厚群院士、王浩院士,长安大学李佩成院士;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教授,原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教授、水利部总工刘宁教授,武汉大学郭生练教授、杨金忠教授、谈广鸣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处李万红教授,中国水科院副院长胡春宏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恒教授,清华大学雷志栋教授、王光谦教授、李玉柱教授,同济大学周琪教授,河海大学任立良教授、崔广柏教授、余钟波教授,四川大学丁晶教授、李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宗学教授,中国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夏军教授、宋献方教授,台湾海洋大学黄文政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教授、左强教授,天津大学练继建教授、冯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陈守煜教授、许士国教授,南京大学吴吉春教授,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陈效国、薛松贵教授级高工等。报告内容涉及水电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事宜,水资源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等。

2.7 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

按照建设规划和目标,多方筹集建设经费1317万元,其中757万元用于设备购臵。采用自行研发与购臵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成西北旱区水循环过程与土壤侵蚀模拟系统、西北旱区水资源优化配臵仿真系统、西北旱区水环境数学物理模拟试验系统、西北干旱区节水理论与适用技术研究系统。四大试验研究系统已初具规模,并在本学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来,学科利用科研项目经费,开发研制实验装臵、添臵计算分析设备以及为大型实验系统运行配套等投入经费达300万元以上。

与水利部相关单位联合,在黄土高原新增2个野外实验研究基地,密切了学科与西部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通道,进一步奠定了学科在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5年来,学科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建设经费投入1317万元,使学科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为学科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增建的两个野外实验研究基地,进一步强化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2003年实验室被批准建设“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基本达到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

2.8 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建设规划和目标,四大试验研究系统已初具规模。但因资金问题,截止2005年底,实际投入学科四大系统建设经费757万元,待购臵设备经费已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1)西北旱区水循环特征与土壤侵蚀模拟系统

已购臵仪器设备:MAT253质谱仪、水文气象监测仪器、泥沙分析仪器。待购臵仪器设备:水通量观测仪器,地下水监测仪器,水文泥沙资料数据库等。

(2)西北旱区水资源优化调配仿真系统

已购臵仪器设备:GPS,GIS硬、软件。待购臵仪器设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设备,模拟仿真系统等。

3.西北旱区水环境物理模拟及数学模拟系统

已购臵仪器设备:水质量测仪器,水化学分析仪器等。待购臵仪器设备:水体底泥分析化验仪器,数值模拟设备等。

4.西北旱区节水理论与适用技术研究系统

已购臵(研制)仪器设备:土壤水分量测设备,土壤化学分析设备,城市节水试验量测设备。待研制系统:室内节水灌溉模拟试验系统,野外节水灌溉试验系统及量测仪器等。

学校在学科建设软件方面已投入300万元。其中:学术交流28万元,人才培养118万元,学术团队69万元,实验室环境改造73万元,其它12万元(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出版专著等)。

逐步建成的四大系统,为完成学科这五年承担的3389万元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成效分析

3.1 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本学科在2001~2005期间,完成了300余项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1)黄土地区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

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进行黄土地区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有关方面研究,取得了创新成果,专家鉴定意见指出:“这一研究涉及黄土地区重要环境与农业问题,主要成果在于: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水分运动模型,提出了用盐分剖面特征宽度和特征高度研究盐分淋洗特征的方法;发现了砂质夹层具有

明显的阻水减渗和隔盐作用,论证并检验了这一技术在防止窑洞倒塌方面的作用;发现了传统模型在预测盐渍土壤稳定蒸发时存在着系数偏大的问题,建立了层状土壤毛管水运动模型和适用于不同大气蒸发能力的夹砂层层位、厚度和质地的潜水蒸发修正模型;对现有层状土壤理论计算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评价,为盐土蒸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从能量观点和动力学角度系统分析了砂质夹层阻水隔盐的基本条件和作用机制;提出了计算层状土壤土表和耕作层返盐量的方法以及地下水质预测模型;在明确溶质迁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均质土壤中考虑反应性溶质一阶降解和沿程变化的对流弥散模型、考虑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以及不动水体的溶质运移两区模型,并求得其准解析解,使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揭示了黄土区指流和大孔隙流产生的机制,建立了适用于两种水流的Darcy修正模型,使得Darcy定律更适合于解决实际问题。”该成果2005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

该研究成果是本学科与清华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自治区水利厅合作,于2004年底完成了“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于通过教育部鉴定,结论指出:“提出了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流域的概念,深化了对流域概念的认识。构建了散耗型流域及其水文模型的理论体系和实现框架,提出并建立了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应用模型计算分析了绿洲水文循环及其水资源利用、转化和消耗的特性:首次进行了塔里木盆地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开都-孔雀河与和田河等主要绿洲现状水资源转化消耗的模型模拟,揭示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耗水水平、耗水过程、分类耗水、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耗水比例、作物和自然植被耗水来源的组成、地下水潜水蒸发的组成和作用等的重要的定量结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对绿洲水资源的合理配臵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模型在新疆当前的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成果属自主创新,在干旱区绿洲水文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已于2006年12月公示。

(3)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

结合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治理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迫切需求,围绕建立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模型这一目标系统开展了多尺度降雨径流侵蚀产沙的驱动机制和水土流失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在坡面水蚀动力机制,沟网水沙传递关系,建立了典型流域侵蚀产沙与地貌形态耦合关系模型,预测了未来50年黄土高原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环境演变趋势和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该成 30

果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国中心编入《中国环境评估报告》,部分研究结果被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科学考察报告》采用,研究成果为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和黄委会《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规划》提供了支持。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结合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针对复杂的水资源巨系统研究了水资源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与关键问题,把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控制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探讨了水资源多维调控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水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及有序度熵。依据控制论思想,建立了调控对象模型与控制者模型相耦合的水资源多维调控模型。开发了界面友好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会商系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黄河流域水资源,为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正如国家973项目鉴定意见指出:“通过结合实际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有序度及系统熵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建立了调控模型体系和求解方法。提出了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课题研制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是项目技术研究成果的集成平台,对于黄河的治理,维持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该项研究,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检索5 篇,EI检索12 篇,ISTP检索2篇。此项成果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结合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开展了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开发了中间件提供的应用集成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实现数据集成、业务整合、决策服务。已通过科技部验收,2005年水利部组织的鉴定意见指出:基于国家“863”计划项目,规范了水利领域应用框架,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构建了面向水利信息化应用集成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政务等应用系统平台,实现了水利数据集成、业务整合。成果采用了国产基础中间件,建立了水利行业的应用中间件AAF和WRAF等框架,可快速开发基于INTERNET的水利应用系统。解决了功能组件标准、应用系统构造、信息资源共享等水利信息化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具有水利特色的通用水利应用服务平台,包括:防汛抗旱决策服务平台、水利移动服务平台、水利信息门户集成应用平台、水资源管理的协商

服务平台。为快速集成和组建水利应用系统奠定了基础;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时水情交换与查询系统”、“实时水情移动服务系统”、“防汛抗旱决策信息门户”等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已登记软件版权5项),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2005年通过科技部验收,水利部鉴定;2006年获水利部大禹奖二等奖,现已公布。

(6)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首都水资源等课题,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首先将水环境承载力与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水环境容量相结合,建立了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媒介(水资源量和水体质量)入手,以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人口、污染物质、人类活动等)为基础建立了河流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最后以系统动力学为手段,建立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并开展了新疆博斯腾湖、山西桑干河流域等实例研究。主要创新点在于:建立了流域生态需水量模型和环境需水量模型,计算了其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建立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各个指标进行了量化,引入水环境承载度的概念,综合评价了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了如何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改善产业结构、增加优势物种种植面积等因素来提高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中,对北方地区的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其保护具有参考价值。该成果于2005年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成果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申报省部级奖。

(7)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

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项目,针对旱区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追踪国际学术前沿,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方法,对土壤水分、溶质和热传递理论和方法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浑水入渗和层状土入渗的改进Green-Ampt入渗公式;推求出描述垂直和水平一维土壤入渗代数模型;在分析点源土壤入渗特征基础上,建立了多因子的点源入渗模型;提出了确定Brooks-Corey 模型参数的水平入渗方法;通过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提出了膜下滴灌利用盐碱地的技术指标;通过对排水地段水盐运移机制的研究,分析了覆膜对抑制盐分上移的效果,提出了根据土壤表面含盐量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和考虑蒸发的排水沟深度确定的新方法;建立了描述温度影响的土壤特征曲线表达式和考虑温度梯度作用的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方法;发现覆膜种植土面蒸发量随开孔率的增加呈现幂函数增加,建立了覆膜条件下土面蒸

发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无需灌后土壤水分资料计算膜孔灌和波涌灌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新方法。随着现代精作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上述研究成果将在现代农业生产、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20余篇。该成果2004年通过鉴定,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2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分析

本学科近五年的代表性成果应用情况简介如下:

(1)学科自主研发了高精度蒸渗仪等多项实验仪器设施,不仅为本学科的科研提供了先进的试验设备,还为兄弟院校和研究院所提供了试验设备的支持。如,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2)“黄土地区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揭示了盐渍土壤蒸发的机理,提出了盐渍土改良的基本途径,成果已应用于新疆和田、陕北靖边等地的盐渍土改良实践。

(3)“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的成果已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灌溉与环保(二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立项、实施及其效果评估中得到应用,在新疆大型灌区改造中的水资源规划及节水规划制订中也发挥了积极用。

(4)“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的成果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国中心编入《中国环境评估报告》,被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科学考察报告》采用,并为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和黄委会《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5)“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成果已应用于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在黄河不断流、远距离调水、流域水资源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受到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也为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6)“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的成果,规范了水利领域应用框架,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已实际应用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黄河水情信息系统、以及陕西省防汛会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7)“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中,对北方地区的流域水资源规划及水资源保护也具有参考价值。

(8)“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护研究”是西安市政府重点项目,成果已实际应用于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对于保障西安市300多

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9)“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通过对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干播湿出、头水压盐”的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方法,在新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10)学科还完成了十余项大型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等生产任务,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总之,本学科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瞄准国际学术发展前沿,通过研究揭示了西北干旱区的水循环基本规律,阐明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旱区环境生态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相关过程模拟模型,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成果已应用于旱区盐渍土改良的水盐调控措施的实施、塔里木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黄河水情信息发布与水量调配、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北方旱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等,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国家和西部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如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梯级水电开发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山川秀美工程、国家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绿色能源工程等。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学科在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存在问题

4.1 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与国际同类学科和有关部门之间的科研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吸引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条件尚需改善,造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措施仍需加强。

(3)研究平台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经多年建设,学科研究条件得到了改善,仍滞后于学科发展需求。

4.2 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

我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学校隶属关系,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待遇较低,这些因素使师资队伍的建设受到了负面影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有流失的倾向,引进优秀人才也存在困难,影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本学科整体水平,主要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制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交流与联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学术组织以及其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各种国际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合作研究和人员交流,强化联系,联合攻关,深入探讨重大科学问题,以取得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向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以加深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我学科研究工作的了解,扩大我学科研究成果的宣传。通过各种形式与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2)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集成,为重大科学问题和复杂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化,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际生产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我们将充分发挥西安理工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和研究成果丰富的优势,根据国家需求和瞄准国际科学发展前沿,集成各学科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以水资源短缺及由此引发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学科交叉和开拓性的研究,以形成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复杂实际应用问题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方法。

(3)进一步改善研究条件与环境,建设国内一流的研究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研究条件得以改善,但随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针对国家需求,特别旱区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水文过程改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现,需要从气候、水文、农业和环境等各方面,系统研究所面临的科学问题,这就要求建设可以综合研究复杂问题的研究平台。加大学科建设的投资力度,学科将积极与上级机构和部门联系,争取得到上级部门在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将与地方生产单位和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充分发挥好现有学科建设经费的效能,共同打造开放式、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和生产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平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科的基础条件。

(4)创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条件和环境,做好学科队伍的稳定工作。加大师资培养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选送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同时,积极吸引回国留学人员到学科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科研拔尖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

(5)以科研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和地域优势,开展跨学科交叉课题研究。积极组织教师争取承担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任务;采取责任与激励相结合的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科技项目成果报奖;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对学科现有较成熟的成果进行完善,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促使

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西安理工大学试验报告 篇2

1 读者满意度调查意义

通过读者问卷调查, 建立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渠道, 从读者的角度管理、监控、评价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绩效, 从中发现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差距和不足, 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提供符合读者信息需求的各项服务, 确定图书馆服务发展重心和急需改进的领域, 并以此作为未来工作发展的决策依据。

2 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1], 具体设计如下。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 为了方便读者回答, 调查表力求做到简洁、直观, 采用单项或多项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答题的时间控制在10min以内。

2.2 问卷的发放

本次问卷调查表一共发放700份.调查对象涉及全院50个科室, 公开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 回收问卷594份, 回收率85%。

2.3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按医生、护士、技术和管理人员分了4组, 内容包括读者基本情况、图书馆现状的满意度评价、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情况调查、新型服务项目的开展以及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等, 共计22个项目的指标体系,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方面。

2.4 问卷的统计

用excel表格逐题进行数据录入, 最后由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 自动生成读者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在读者的积极支持与认真参与下, 调查获得了大量可用于分析的数据。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问题, 在此不予分析) 。

3.1 读者群结构

以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图书馆的读者为调研对象, 读者群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和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按职业为对象进行分析 (见图1) 。

3.2 调查的主要内容

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可以从从藏书利用率、借阅方式以及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几个方面反映。

3.2.1 藏书质量和藏书利用率

对藏书质量和藏书利用率表示满意的仅占3.0%, 基本满意的占27%, 表示不满意29%, 很不满意的占14%, 不常来图书馆表示而未表态的占29%。统计数据表明对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和藏书利用率满意度均偏低。

3.2.2 借阅服务方式的评价

对于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借阅服务方式表示满意的4.0%, 基本满意的分别16%, 不满意40%, 很不满意的占0.7%, 不常去图书馆未表态的有40%。

3.2.3 电子阅览室的满意度评价

读者对电子阅览室管理方式表示表示满意的占7%, 基本满意占31%, 不满意占20%, 不常去图书馆而未表态的占42%。

3.2.4 图书馆总体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从读者对图书馆总体服务的满意度图表 (见图2) 可以看出, 有43%的读者因不常来图书馆而未表态, 表示满意的占18%, 基本满意的占23%, 表示不满意的占16%, 结果显示读者对图书馆的总体满意度偏低。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图书馆现有馆藏满足不了读者需求;二是图书馆自身宣传不够, 读者对现有馆藏资源和服务了解较少;三是以藏为主替代了以需求为主的服务方式限制了许多资源的利用;四是图书馆没有严格执行借阅制度, 许多书刊长期滞留在读者手中, 严重影响流通;五是受电子资源的冲击, 大多数读者选择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调查统计数据说明了传统的以藏书为主要资源、以借还书为主的服务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统计数据表明有32%的读者认为目前的资源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率仅为21-40%。显然在藏书质量和读者服务这两项核心项目上我们还存在明显的不足[2]。

3.3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

调查显示, 有88%的调查对象经常在办公室、宿舍或家里利用电子资源, 只有9.0%的读者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96%的读者主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这一部分读者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

图3显示, 42%的读者经常使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网络资源数据库, 有22%的调查者不知道交大图书馆的免费数据库。图4显示, 读者主要是利用网络网络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获取信息, 仍有6.0%的读者用印刷性资料查找文献, 说明这一部分读者还不熟悉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 需要对电子资源的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图5显示, 虽然西安交大图书馆的免费数据库内容很丰富, 但是不能完全满足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科研需要。调查显示, 在经常使用交大图书馆网络资源数据库42%的读者中, 有40%的读者认为不够用, 建议我馆在共享交大的免费资源基础之上, 补充相关专业信息资源, 满足高层次读者需求。

图6显示, 69%的读者是自己上网查找所需信息, 12%的读者委托本院图书馆工作人员查找, 3%的读者委托研究生查阅。另外有36%的读者不清楚网上有那些资源, 29%的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库。89%的读者希望图书馆利用培训讲座和阅读数据库操作指南的方式来了解电子资源, 15%的读者希望询问图书馆员的方式来了解电子资源, 这说明了图书馆在读者咨询指导服务等方面需要加强。

图7显示, 读者在利用各类电子资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原文获取的问题, 查不到原文的读者占经常用电子资源总人数的86%, 这是各年龄段读者遇到的首要问题, 医生读者人群最高, 他们对国外文献的需求更为迫切,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解决全文获取是当务之急。

3.4 新型服务方式的开展

图8可以看出, 最受读者欢迎的新书推荐方式是通过图书馆网站发布, 其余依次为E-mail通知、科室内张贴、随例会发放, 最后是馆内张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读者愿意坐在家里或办公室, 通过网络来了解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图9显示, 参加调查的读者中, 希望图书馆提供网上全文数据库检索服务的读者最多, 所占比例达72%, 另外还有49%的读者希望提供网上参考咨询。网络导航、信息检索也是读者寄予很大期望的服务方式, 有24%读者希望能提供代查代译的服务。

图10显示, 当读者遇到问题时, 最喜欢的咨询方式是电话咨询, E-mail咨询也是读者喜欢的咨询方式, 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读者在办公室或家里就可以向馆员进行咨询, 其次是传统的到馆面对面咨询。也有少数读者因工作忙抽不出身, 选择工作人员到现场咨询, 这也是工作人员走出图书馆提供主动上门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更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3.5 馆藏资源的分配比例:

图11图12图13显示了图书、期刊、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分配比例, 认为图书应占馆藏比例11%-20%的读者最多, 期刊应占馆藏资源21%-30%比例的读者最多, 电子资源应该占馆藏资源41%-50%的读者最多, 从中可以发现读者的阅读倾向, 根据阅读倾向调整图书馆今后在文献采购方面的比例, 比如适当增加电子资源的订购, 减少印刷性文献的订购等等。

4 对策

通过调查, 我们对读者的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 对我馆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

4.1 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树立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服务理念, 最大限度地满足医务人员信息需求作为工作目标。我们要从以藏书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 从印刷型文献向数字化信息转变, 从管理藏书为主向管理信息为主转变, 从坐班式被动服务向走出去主动服务转变, 从封闭式办馆向开放式办馆转变, 图书馆员角色也相应地从图书管理员向网络信息导航员转变[3]。

4.2 科学管理馆藏文献资源

4.2.1 建立有特色的合理化藏书体系, 严把采购关, 从资源上保证读者的需求。

在文献收集时兼顾多种载体形式, 保持重要医学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从文献类型和学科角度对馆藏资源进行分析, 确立重点与非重点收藏范围, 优先满足重点学科, 兼顾一般学科, 协调印刷型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比例, 调整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的比例, 使馆藏建设趋于合理[4]。

4.2.2 优化藏书结构, 制定藏书剔旧原则。

藏书剔旧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日常性工作, 可以改变重藏轻用, 追求数量, 忽视质量的错误倾向。

4.2.3 规范图书馆的业务标准, 为将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工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

在采购、验收、装订、编目、上架等各个环节, 应该严格遵循图书馆标准的加工程序。

4.3 深化信息服务改革, 拓宽信息服务领域

4.3.1 创建图书馆网站。

图书馆网页是图书馆的门户, 是揭示馆藏资源与读者交流的平台, 也是宣传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窗口。以读者为中心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 可以通过图书馆网页来实现[5]。

4.3.2 开展读者培训教育, 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文献的能力。

尤其是对新入院的研究生、本科生、护士、进修生进行入馆前培训, 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情报素养。有计划地对医务人员进行生物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培训, 使读者了解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情况、各项功能和服务以及网络数据库资源[6]。

4.3.3 开展信息传递服务和全文文献传递服务。

信息传递服务将成为网络环境下重要的新型服务方式之一, 通过信息传递既可以满足读者获取原始文献的需求, 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或E-mail, 为读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服务[7]。如提供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基金的申请、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的发布、免费全文的获取相关信息;推荐常用的编辑工具以及重要的生物医学网站等等。

4.3.4 开展个性化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用户订制的信息通过网络推荐给用户, 也可以针对用户的个性和特点主动为用户选择并传递最重要的资源。

4.4 加强馆际协作, 共享交大资源。

业务上加强与交大图书馆的联系, 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指导。

4.5 定期举办读者研讨会, 征求各方面建议和意见, 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文献利用情况, 及时把握读者动态需求以便提供跟踪服务。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各种信息服务的提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这是网络环境下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8]。图书馆应该引导馆员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为馆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馆员积极参加院内的各类学术讲座, 撰写专业论文, 申请各类基金以及参加各种医学信息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更好地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5 结语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通过所提供的多元化馆藏和多元化信息服务方式, 使读者切身感受到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专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等方面, 离不开图书馆提供的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图书馆最终实现读者在各种信息的获取上"有问题找信息服务平台", 把图书馆办成读者之家, 提升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 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 更好地为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服务。

摘要:通过问卷方式对西安交大一附院图书馆的读者满意度和需求进行调查, 从读者对图书馆现状的满意度、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情况、新型服务项目的开展以及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等等方面进行分析。目前图书馆传统的以藏书为主要资源、以借还书为主的服务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针对读者的信息需求, 我们提出了建立科技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报告,读者需求,读者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续玉红, 等.掌握读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2004年国家农业图书馆读者调查报告[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 17 (12) :59-62.

[2]孟笑梅, 等.田彦琴医院图书馆读者调查需求实证分析[J].医学信息, 2008, 21 (8) :1313-1316.

[3]钟冰, 王茜.探析医院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6, 4 (1) :54-55.

[4]陈薇等.医院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J].中国医院, 2008, (02) :29-3.

[5]饶敏.医院图书馆网站建设探讨[J].医学信息, 2005, 18 (10) :1313-1315.

[6]孟笑梅, 魏任展.数字化图书馆培训的实践[J].中国医院, 2008; (8) :61-62.

[7]胡文敏, 郭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的探讨[J].医学信息, 2005, 18 (12) :1674-1675.

西安理工大学试验报告 篇3

【关键词】职业倾向;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就业

乔治.肖伯纳有过这样一段名言:“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時,就亲自创造了它”。职业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职业既不像家庭那样成为我们出生后固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也不像货架上的商品,可以供我们随意挑选。它更像一位朋友或一位合作伙伴一样,既存在,又不一定在眼前;与其结识不乏机缘,但更需要自我的设计和自我的奋斗。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人生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等问题,这在职业规划理论中称为“5W”法,这样使理想可操作化,从而为进入社会提供明确的方向。

为此,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对部分(1000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活动,收回有效问卷879份。以期本次调查为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应有的帮助。

本次调查主要目地:一是充分了解我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二是为了较好的了解新生的就业意向;三是能给毕业生将来的就业策划提供借鉴。

一、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考生们不再太多的依赖父母,而是自己选择填报的。自己选择填报的占81%,父母做主的占8%,没有明确志向,随意填报的占10%,人云亦云随大流填报的1%。

苏州吴江的一个富家子弟,一刀砍断自己的四根手指。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抗议家长让他“继承家业”,这个事情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一方面是教育的失败;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意志的强加。

两代人之间观念的转变,衬托出年轻人在选择专业、就业、未来等问题上表现得更加自我和多元,而年轻人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就在于朝气蓬勃和观念永新。现在,“就业——择业——创业”已经成了青年普遍遵循的职业模式,他们对待就业的心态和行动将会越来越轻松合理。

二、选择单位和职业时考虑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符合个人兴趣爱好72%、待遇66%、是否能发挥个人的特长43%这几方面成为学生选择单位和职业时考虑的几个首要因素。对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比较了解,才能在毕业后选择职业时首先会考虑这些主观因素。其次考虑的因素有: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就业地点是否在大城市。这部分学生认为要学以致用,这是对的,但比较理想化。在目前看来,由于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和市场需求同步进行,故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往往对接不上;而且,大学(四年)三年也不可能完美地做到系统地、完善地、详细地掌握某个科学知识,更何况书本上的知识难免会有老化的部分;再加上用人单位更强调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专业不对口也可被录用。所以说,大学毕业后专业不对口是普遍的,仅仅对口也不一定录用你。能否融入社会,主要看悟性和综合素质,一味的强调专业对口,往往会失去就业的机会。基于这一点,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新生的职业教育,让他们认清形态,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正确地对待将来的就业。此外,学生考虑就业地点是否在大城市,这部分学生向往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认为这些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一般情况下,这些城市的人才都呈超饱和状态,并且不能解决外地生源毕业生的户口问题,我们希望通过以后的工作让这部分学生能较为长远地考虑就业问题,比较理智和冷静地选择单位和职业。

现在关于大学生就业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因为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造成大学生追捧大城市而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和落后地区;一种说法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已经很理性了,就业地区也多元化了,并不是说只愿意去大城市。

其实,不光是对大学生,对一般的人来说,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好、收入高。职业发展机会大的地方,大家都愿意去。大城市这样的优势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客观存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也讲所谓“天南海北,服从分配”(指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现在还是这些大城市最有吸引力。当然70%至80%的毕业生都意图在“天南海北”的大城市里就业,是不理性的。现在有不少人正在逐渐变得理性,但也不是说不去大城市就叫“理性”,假如他有竞争能力,他学成海归了,那他还要到北京、到上海去,理性的关键是考虑自己的竞争力,考虑在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所以应该说在现在就业竞争压力之下,很多人变得相对“现实”了。

三、希望在哪类型的单位就业

对于这个问题,我校学生大多还是会选择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广大在校生对面向基层就业表现出了一定的顾虑,通过了解这些顾虑主要体现在:

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工作资少、待遇低、条件比较艰苦;会失去大城市可能有的一些机会;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进去容易出来难;体制、思想相对落后,而且关系网复杂,难以发挥自身力、发展空间小。还有小部分同学认为部分基层单位用工不规范,没有保障等等。

因为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有这样的顾虑也不足为奇,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例如:2010年从医从教计划10月份开始启动。我中心争取到报名资格后,及时发布信息和通知。但由于个别院系和辅导员老师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今年报名数量大大少于去年,有些过了报名截止日期还打电话来我中心询问从医从教计划的相关报名方式、时间等。

所以,我们适时应充分利用校内的网站、宣传栏、橱窗、群等各种渠道对学生到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其了解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转变对基层就业的认识;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学生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沃土,从而增加毕业生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拿文科生和理科生作对比发现:

从社会角度来说,首要原因是社会对文科毕业生总体需求不足,“僧多粥少”;一方面,有些文科类工作岗位技术切入点较低而且上手较快,使得一些理工学生有机会“入侵”部分本属于文科毕业生的“领地”。相反,理工类岗位相对技术壁垒较多,文科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其次,由于女性大学生的生理特征限制,致使女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深受歧视,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女性占了绝大多数,只是就业工作的问题更加凸显;再次,社会对部分文科专业尤其是政治、历史、哲学等专业人士不到位,最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只是很多毕业生将眼光盯在了“收入较好退休有保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也缩小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和市场。

改善这种状况要:

(1)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化的招生计划和进行科学的专业设置,采用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培养模式。

(3)社会走出文科专业歧视误区,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赢战略。

(4)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文科就业中性别歧视现状亟待改善。

四、关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同学在问卷中提出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应届毕业生就业应注意什么?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来的文凭决定论过渡到能力决定论,任何的客观因素已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内在的主观潜能往往决定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前途。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这是目前全球性的问题,法国2006年初由政府为鼓励用人企业雇佣大学生而产生的“首次雇佣合同”法令,遭到全法大学生的强烈抗议。所以高校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形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及时调整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态,尽早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

还有学生提出,作为大学生应该关于如何規划大学生活的问题。

其实,只要做好职业规划,每个大学生都是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激发专属自己的动力来源。

从可操作的角度,职业规划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知己、知彼、行动。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交叉在一起的。知己的方面包括有:对自己兴趣的准确把握,对自己职业性格的清楚评定,对自己生涯理想(价值观)的澄清。知彼的方面包括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圈定、匹配自己的岗位锚定、获取岗位的资源盘点。最后在行动的方面:就是以行动实践去实现真正的知己与知彼,并且以知己知彼为前提有方向的行动。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回答:如何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等这些知己的探索;有哪些职业可供我们选择与分析;有什么样的资源盘点方面可用;如何制订一个有效的职业行动计划等问题。

五、总结

大学生要从大一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能力素质训练。

从高校来说,就业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好就业工作与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人才的规格问题:要注意核心优势、能力、风格。培养做事的感觉,参与社会活动。应该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上;同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求职择业体会、感受、经验介绍;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做报告,使毕业生树立“大众化就业”的理念,才能增强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我院学生取得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2]张素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第一版

西安石油大学勘探生产实习报告 篇4

西安石油大学

系部:地质系

专业:煤田地质勘探技术

班级:xx级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XXX

一 实习期间的表现与工作态度

实习期间的表现:参加该项目的主井副井风井检查孔的岩性鉴定及其采样工作,同时还参加了地质孔测井和封孔验收的相关工作。表现良好,主动几集参与承担各项工作,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积极进取、工作态度认真、塌实肯干、责任心强。

能协助他人工作,善于帮助他人朝目标奋斗,但是在专业技能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在工作中能够较全面的自觉补充专业知识。

工作态度:实习期间,态度认真,尊重领导及其同事,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积极主动承担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二 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成果

1 岩性描述:主要是各种粒度的砂岩,泥岩和灰岩的描述.举例如下  灰岩,泥晶结构。厚层状,,具斜交裂隙,含少量粉砂岩,岩性 硬,RQD=70%

细砾岩:灰白-灰色,砾石含量80%,成分石英岩、硅质岩,粒径2~8mm,填充物20%,主要为石英砂、粉砂和泥质,砾石次圆状,分选好,基底胶结,正向递变层理,上部具薄层中砂岩和泥岩,底部见冲刷面,局部见少量后生黄铁矿,中部岩芯破碎。

中粒砂岩:灰白-灰色,碎屑成分占85%,石英为主、长石、岩屑少量,粒径0.5~0.25mm,杂基含量10%,局部钙质胶结;碎屑次园—次棱角状,接触式胶结,沿层理方向分布丰富菱铁矿结核,粒径0.3mm,大型交错层理,中部具斜交裂隙,泥质充填,3.5条/m,中

下部夹粗砂岩,底部见少量3~5mm少量石英岩砾石和5~20mm泥质包体。

细砂岩:灰—深灰色,碎屑以石英为主,含少量碳屑和白云母片,中部见少量菱铁质结核,脉状—波状层理,斜交裂隙3条/m,下部粉砂岩夹层中可见少量植物叶化石,定名带羊齿,局部岩芯破碎。

粉砂岩:绿灰色—紫红色,杂色;局部含细砂岩薄层,中部见丰富绿泥石鲕粒,粒径0.2~0.5mm,可见水平层理,上部不规则裂隙

1.5条/m,下部岩石经变质坚硬,破碎。

炭质泥岩:黑灰—灰黑色,局部含砂和煤线,层面可见丰富植物化石碎片,断口平坦状,中部夹粉砂岩薄层,岩面经挤压具滑面,见少量后生黄铁矿结核。

泥晶灰岩:深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结构,加盐酸起泡剧烈,方解石含量50%以上,中部偶见生物碎屑,裂隙1条/m,局部见黄铁矿后生小晶体,上部岩芯较破碎。

内碎屑铝质岩:黄褐-灰褐色,含内碎屑状结构,可见铝质矿物白色小晶体,岩石坚硬,局部夹泥岩和砂质泥岩,岩石坚硬,比重较大。

煤的描述顺序

颜色→煤的结构→结核→条痕色→光泽→煤岩类型→煤层结构→其他

煤:黑灰色,条带状结构,局部粒末状,中部见少量黄铁矿条带,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以光亮型为主,半亮(岩)-半暗型(煤芯完

整)次之,外生裂隙1.5条/cm,夹矸为黑色泥岩。

2 岩芯的分层

根据工作经验一般原则如下:

原则上,真厚大于0.5m的不同岩性的岩层应单独分层,不是必须的;

标志层,煤层,有益矿层,煤层顶底板,某些是煤层层位的炭质泥岩,一般不论厚度大小,均要单独分层;

夹矸单独分层,但不能把煤层分隔开,单独记录深度,单独厚度在描述中体现,夹矸岩性分别记录

岩层倾角变化大时,在倾角聚变点注名深度或按倾角变化单独分层;

这里指无破屑带的`断层(钻孔中注明深度)或野外剖面上使用。 钻孔中的破碎带(怀疑是断层时)单独分层;

分层时不使用“互层”指岩石名称不使用“细砂岩夹粉砂岩”、“泥岩互层”字样;

当两种不同岩石厚度均小于0.5m,取总体厚度大者。确定基本名称;

7.煤中的天然焦单独分层,按3执行。

8.煤中的火成岩单独分层,两种情况:

1) 造成煤层再分层的,将煤层分开,分三层

注意事项:注意裂隙的判断,含水层与裂隙的关系

3 岩芯采样的注意事项:

1) 从岩芯管中取岩芯时不得将岩芯震碎

2) 在采样的过程中,切忌跨层采取,即一块岩芯中不得出现两种岩性,当分层的厚度小于6米时采取3个样品,大于6米时采取6个样品,大于9米时采取9个,每个样品大于等于0.1米.

3) 注意岩芯的保存,不易水泡,在尽短时间将岩芯进行蜡封。

在熟练的认清地层中的岩石之后,在有关的技术人员帮助下自己完成了02-7钻孔的原始地质编录,还进行了详细的钻孔柱状图的绘制。并且对煤层的厚度,倾斜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进行了还对煤样进行了瓦斯解吸试验,对煤层的瓦斯大致有了了解,对现场解吸的数据在室内进行了整理。

三 收获

强化了对沉积岩的学习,在野外能更清楚地辨认出主要的沉积岩及其岩心的岩性,重点的掌握了钻孔岩心的描述和鉴别,因为从事煤田地质工作,主要了解各种粒度的砂岩、泥岩和砾岩及其石灰岩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破碎带的认识,重点为煤的描述。

西安理工大学试验报告 篇5

基础电子实训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成绩:

评定人:

1. 实训项目名称:组装门铃、多功能报警器、功放、单片机和收音机 2. 实训目的: 1.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2.掌握正确识别和选用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的方法。3.掌握手工锡焊操作要领、实用技艺及焊接质量检查。

4.掌握对照原理图在印制电路板(万能板)上焊装电子线路的方法。5.按照图纸使用电烙铁焊接电子元件,组装。3.实训内容:

通过手工锡焊操作并按照组装图纸一个门铃、一个多功能报警器、功放、单片机和一台收音机并掌握其调试方法。4.实训步骤:

1.清查所有元器件数量与质量,对不合格的元器件要及时更换。

2.通过安装图纸确定元器件的安装方式、安装高度,一般它由该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印制板与外壳间的距离以及该器件两安装孔之间的距离所决定。3.进行引脚处理,即对器件的引脚弯曲成形并进行烫锡处理。成形时不能从引脚根部弯曲,尽量把所有字符的器件面置于观察的位置,字符应从左到右(卧式),从上到下(直立式)。

4.插装:根据元器件符号对号插装,对有极性的元器件,插孔时应特别小心。5.焊接:各焊点加热时间以及用锡量要适当,对耐热性差的元器件应使用辅助工 具散热。防止虚焊、错焊,避免因拖锡造成短路。

6.焊后处理:剪去多余的引脚线,检查所有焊点,对缺陷进行修补,必要时用无水酒精清洗印制板。

7.调试与总装:

1、所有元器件焊接完成后目视检查。

2、测总电流:检查无误后将电源线焊接到电池片上,电位器开关断开的状态下装入电池,插入耳机,万用表跨接在开关两端侧电流。

3、搜索广播电台。

4、调节收频段。

5、调灵敏度(由电路及元器件决定,一般不用调整)。总装:

1、腊封线圈:测试完后将适量泡沫塑料填入线圈L4,滴入适量腊使线圈固定。

2、固定SMB,装外壳。

3、将SMB准确位置放入壳内。

4、装上中间螺钉。

5、装电位器旋扭。

6、装后盖。

7、装卡子。

5.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锡珠:看跟进焊盘、元件引脚和锡膏是否氧化,调整模板开口与焊盘精确对位,精确调整Z轴压力,调整预热区活化区温度上升速度,检查模板开口及轮廓是否清晰,必要时需更换模板。

2、元件一端焊接在焊盘另一端则翘立(曼哈顿现象):元件均匀和合理设计焊盘两端尺寸对称,调整印刷参数和安放位置,采用焊剂量适中的焊剂,无材料采用无铅的锡膏或含银膏,增加印刷厚度。

3、不相连的焊点接连在一起:更换或增加新锡膏,降低刮刀压力,调整模板精确对位,调整Z轴压力,调整回流温度曲线,根据实际情况对链速和炉温度进行调整。

4、焊点锡少,焊锡量不足:增加模板厚度,增加印刷压力,停机后再开机应检查模板是否堵塞,选用可焊性较好之焊盘和元器件,增加回流时间。

5、假焊:加强对PCB和元器件的筛选,保证焊接性能良好,调整回流焊温度曲线,改变刮刀压力和速度,保证良好的印刷效果,锡膏印刷后尽快贴片过回流焊。

6、冷焊(焊点表面偏暗、粗糙,与北汉无没有进行熔融):调整回流温度曲线,依照供应商提供的曲线参考,再根据所生产之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换新锡膏,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改正预热条件。6.实训的体会:

我们这次组装的是门铃、收音机、功放、多功能报警器和单片机。焊接看起来简单,可要让一块板子焊接好与否,看起来美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要让焊点牢固,还要主它光滑呈银白点,点与点之间不能锡在一起,而且要做到不漏焊、不开焊、不虚焊,不许有气孔。在我们焊接之前最重要的是把零件安装在板子上,要细心以免把零件放错位置,而加入焊错了,要将锡熔化,重新焊,这又增加了难度。

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使我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了解到了有关电子元器件的正确辨别(例如色环电阻的电阻辨别,有关电子元器件的正负辨别),并且充分感觉到了实习中团队之间的合作,协调的重要性(有些任务需要很好的合作,协调才会高效率地完成),了解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收音机的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相信了解的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也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在实习中,我锻炼了自己动手技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做收音机组装与调试时,集成块的焊接是最难得一块,稍不留神,就焊在一起了,知道了细节决定成败,一开始的贴片有两 块煤贴好,导致最后收音机不能工作,但是我们这组还是排除万难,终于完成了任务。

我会永远记住这次实习的,它给予我的启示太多太多.1

在为期两周的实习当中感触最深的便是实践联系理论的重要性,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要认真思考,对就是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一步步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这次的内容包括电路的设计,印制电路板,电路的焊接。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我们对电子元件及电路板制作工艺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作到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为以后的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在大一和大二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就是有几个实习我们也大都注重观察的方面,比较注重理论性,而较少注重我们的动手锻炼,比如上学期的精工实习。而这一次的实习正如老师所讲,没有多少东西要我们去想,更多的是要我们去做,好多东西看起来十分简单,一看电路图都懂,但没有亲自去做它,你就不会懂理论与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看一个东西简单,但它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有些东西也与你的想象不一样,我们这次的实验就是要我们跨过这道实际和理论之间的鸿沟。不过,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发现有些事看似实易,在以前我是不敢想象自己可以独立一些计时器,不过,这次实 验给了我这样的机会,现在我可以独立的做出。

总的来说,我对这门课是热情高涨的。第一,我从小就对这种小制作很感兴趣,那时不懂焊接,却喜欢把东西给拆来装去,但这样一来,这东西就给废了。现在电工电子实习课正是学习如何把东西“装回去”。每次完成一个步骤,我都像孩子那样高兴,并且很有“成就感”。第二,电工电子实习,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并亲手设计、制作、组装与调试为特色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工艺知识和创新启蒙有机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高技能人才,仅会操作鼠标是不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有收获:

一 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们了解到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制作与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对以后的电子工艺课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 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纵观古今,所有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奢谈在未来的科研尤其是实验研究中有所成就。在实习中,我锻炼了自己动手技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做收音机组装与调试时,好几个焊盘的间距特别小,稍不留神,就焊在一起了,但是我还是完成了任务。

三 对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实习的感受。焊接挑战我得动手能力,那么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则是挑战我的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我过去一直没有接触过印制电路板图的前提下,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接受、消化老师讲的内容,不能 不说是对我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过程中主要是锻炼了我与我与其他同学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前进的精神。因为我对电路知识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模糊。但是当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去向其他同学请教时,即使他们正在忙于思考,也会停下来帮助我,消除我得盲点。当我有什么想法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不因为我得无知而不采纳我得建议。在这个实习整个过程中,我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同学之间友谊的真挚。在实习过程中,我熟悉了印制电路板的工艺流程、设计步骤和方法。可是我未能独立完成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个实习迫使我相信自己的知识尚不健全,动手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西安理工大学试验报告 篇6

2011年6月24日

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全体社员:

大家中午好我受飞扬文学社第一届理事会和第四届管理层的委托,向全体社员做本的工作报告总结,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本次大会是飞扬文学社本的一次重要会议,能作为代表在此发言倍感荣幸。本学年以来,文学社在各位同学以及指导老师的殷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深刻领会文学社的宗旨,不仅秉承了以往的优良工作思路和方式,还在新的环境下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飞扬文学社从06年成立,已有4年历史,经过4年打造,已逐渐进入轨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文学社始终以“踏实地做 高傲的飞”为宗旨。它是我们在紧张学习之中提高文学修养的阵地。在这片文学乐园里,怀有文学梦想的同学聚集在一起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的见解,共同阅读精彩文章,交流写作心得,以提高鉴赏水平。是一个良好的实践活动,在我们今后的成长历程都是受益匪浅的。回首这硕果累累的4年,我们有过辛酸和泪水,也有过骄傲和荣誉,4年中,文学社培养了一批在学校其他学生组织中的优秀同学,产生2名校团委副书记、2名社联副主席、2名报社副主编等,到本届我社共产生了各学生组织中副部及以上干部36位,是20多个

社团中产生人数最多的。他们都一直为社团的发展做出贡献力量。

现将2009-2010学飞扬文学社的工作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选拔干部以及纳新工作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2009年9月飞扬文学社第四届管理层经过理事会的任命和选举产生,选拔出了20名优秀的09级老社员组成新一届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在理事会的带领下完成招新工作,2009年10月的招新工作为期3天,飞扬在遵循社团规章前提下,以及飞扬08、09理事的深入新生群宣传,我们本届暂时纳入了50多名名文学爱好者成为我们的新会员,比去年约增长了5%。

二、在文学社组织制度建设

1、完善了内部规章制度,使我们的体制更加完善!

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摇篮。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的操守,创建精神文明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而我们文学社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逐渐形成和制定了自己的考核制度,如《文学社新章程》、《干部考核条例》、《各部门规章制度》等,在“自我管理、服务同学”工作思想的引导下,切实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坚持求实效、求实务,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2、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继承了以往优良的制度建设,并在大家集思广益下,秉着“踏实地做 高傲的飞”为宗旨,真正做到“以文会友,与友论文”!本学年社内部门调整优化,从前三届只有3个职能部门扩展为6个职能部门:秘书处、宣传部、编辑部、策划部、摄影部、联合部,各部门分工不同。

4、按时组织社团内部的各种会议,按时签到,以及定期开展例会。及时上交活动总结,财务总结,社团资料整理以及做好保护公共财产的工作,根据社团规章行事。

三、在举办活动方面1、09年举办4周年社庆活动,各部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并组织排练节目。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2.、10年举办了第四届“飞扬杯”全院征文大赛

3、积极与外校签订联谊合作协议,为以后的社员提供对外交流平台,现在我社已经与西京大学雨花石文学社、西北政法大学飞鸟文学社等8所高校达成长期合作交流协议。举办文学讲座。

4、在活动的举办上,由于本届领导班子中间产生搭配原因,在此带来的不便,我向大家道歉,我们虽然少但是都为在学校较为大型的活动,不仅注重吸取经验,在办好以往活动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希望下一届的文学社总结经验落实好每月一大次,半月一小次,积极组织社员参与。

5、组织社员参加马上举行的社团汇报演出。

6、介绍文学社内部部分社员到学校各学生组织中进行锻炼,各部门组织外出采风活动。

飞扬文学社的成绩,不仅于此,我们正在谦虚又胆大的提高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将我们的社团,提高到另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工作状态上,理事成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在做好本分工作之余,也在其他力所能及的方面出谋划策。更是积极参与其他社团举办的活动,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并认真做好社团内部所不知的工作,即使上报!

下一年里,我会就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总结工作上的不足,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以争取将文学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在此,我代表文学社理事会成员向今天受表彰的同学表示祝贺,也向这一年支持我工作的同事表示感谢,向支持文学社发展的兄弟社团表示感激,向我们全体社员表示歉意,给你们说声“对不起”。

现在,第五届文学社管理层成员即将选举产生,我坚信,在全体社员的倾力支持和关心下,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文学社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高新文学之花一定会香飘四方!

我是从文学社走出去的学生干部,她是我的起点,虽然马上将要离开工作岗位了,我始终不会忘记,请大家把文学社当着一个起点,不管以后在那里都要为文学社努力,最后让我们始终以“踏实地做、高傲的飞”为口号,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为飞扬的明天加油!

易控校园行活动走进西安科技大学 篇7

讲座立足于促进组态软件最新技术在校园的传播,将工业现场经验与经典理论结合,向同学们介绍自动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使大家了解组态软件基本知识,把握基于.NET平台下的新一代组态软件的特点,使同学们对工程项目设计与实现的一般过程有生动的认识。

校园讲座是“掌握未来,校园先行——易控走进校园大型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进入2010年以来,校园讲座已经在广东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举办,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掌握未来,校园先行——易控走进校园大型系列活动”中校园组态软件设计大赛、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其它活动也在火热开展。

上一篇:建筑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六年级话题作文:书香伴我成长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