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节节日常识

2025-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瓜节节日常识(精选9篇)

南瓜节节日常识 篇1

南瓜节,是毛南族的节日,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重阳节,毛南族叫“九月重阳”,这个节日,家中有老人的给老人添粮补寿,因节日设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用南瓜拌小米煮着吃,谓之“南瓜节”。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凭经验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瓤,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相传在一个姓蔡的小村庄,住着两位异姓的邻居,赵与侯,他们互相帮忙,非常友好。他们都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了南瓜,两家的瓜藤互相缠绕,茂盛的不得了,跨过了篱笆,到了瓜成熟的季节,赵家发现了一个特大的南瓜,打他问世以来从来没见过的,它比一般的南瓜大出二十倍,他开心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侯家人,准备摘下来。没想到顺着瓜藤还理不出是谁家的,这不是办法,赵家人说:不如咱们一起分了它就行了。

正当他们切了点南瓜皮时,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里面竟然有一个小孩跳出来,又叫又笑,把当场的人全吓昏了。这两因为两家人都没小孩子,决定共同抚养这个小孩,他们两家各取一个姓,就取名曰:赵侯。这件事情已经传遍了全村,都认定是神仙转世了,村民隔三岔五的来到他们家。

随着岁月的`流失,赵侯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了,他非常的聪明,老师不懂的事他全懂,算命先生不晓的事他全知道,所以有些捣蛋。他7岁那年告诉他父母要离他们远去,要为他铸造一把剑要斩妖除魔。他只知道要吃一个蛋准备升天,但没预算到升天的办法,到了那天早上,他早早就吃了一个蛋,突然看见一条奇异的蛇,好玩之心顿起,提剑将它的尾巴斩下,没等那蛇明白,它的尾巴已经断开了。那蛇声响:赵侯,我就是带你升天的蛇灵,但是你却使我功力大减,等会儿可能升天会有些困难,但还是尽力,我是你的左手。剑是你的右手,你坐到我的背上吧。赵侯告别了父母,呼的一声与蛇而上,他会在天上保佑全村的人们。

人日节节日常识 篇2

什么是“人日节”?“人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之一,每年的正月初七就是“人日节”。“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是人类的生日。

一、“人日节”是怎么来的呢?

从汉朝开始,就有人日节,魏晋之后就开始受到重视。人日节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女蜗创世,在第一天创造出了鸡,在第二天创造了狗,第三天创造了羊,接着猪牛马相继被创造出来。到了第七天就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就是人类的生日,简称人日。顺理成章,正月初七就变成了一个大日子,就是“人日节”了。

二、“人日节”有什么传统的习俗?

1、戴人胜。

在人日节时候,汉族的女子会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者贴在屏风等处。

2、赠花胜。

花胜就是类似人胜,形状想花朵一样的。在人日节当天,会把自己制作的各种花胜相互赠送。

3、登高。

在古时候,人日节是仕女出游和文人登高赋诗的日子。

4、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新鲜的时令蔬菜煮成的羹状食物,在人日节当天食用。

5、称体重。

人日节,每个人都要称一下体重。因为是人的生日,当然要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

6、捞鱼生。

滚奶酪节节日常识 篇3

滚奶酪比赛起源于英国,现在已经演变为“追逐奶酪节”。这实际上是一次有趣的比赛。参赛选手在比赛中追赶一个从山上滚下的巨大奶酪轮,追到的选手最终将拥有这块奶酪。每年的5月底,英国都要举办疯狂刺激的滚奶酪比赛。滚奶酪比赛在格洛斯特郡的库珀山举行,尽管奖品最高不过是那个奶酪而已,但“奶酪勇士”们就算被摔断胳膊和腿也在所不惜。当然至今为止很少有人能追到奶酪,大家只是疯狂的从山上滚下去而已。

库珀山的居民似乎是很怪异的。当普通人满足于欣赏格洛斯特郡科茨沃尔德丘陵的峭壁陡坡的时候,他们却热衷于每年一次聚集在库珀山顶追赶一块三公斤重的双层格洛斯特干酪,一路连滚带爬狂奔200米,下到45度斜坡的底部。

如果你身强体壮,对自己的跑跳能力极为乐观,那么就全力出击——不过,要做好疼痛的准备。

每年的比赛日都有数千人前来观战助威。几十位“奶酪勇士”一展身手,当地的医疗救护及紧急救助等机构也随时待命。

滚奶酪比赛共分4组进行。由于山坡太陡,下冲时速度又很快,很多选手都像奶酪一样跌跌撞撞“滚”下了山,因此不少人骨折或擦伤。据医疗机构报告的数字,今年共有3名参赛者因伤势严重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但主办方说,这比他们预期的.要少。

最先抓住奶酪的人赢得那块奶酪;亚军将获得五英镑的奖励,季军则把响当当三枚硬币收入囊中。无论出于什么标准,这奖品显然都不够丰厚。不过,也许对于那些紧随奶酪跌跌撞撞而下的人来说,浑身的泥污、到处的青紫、甚至些许断裂的骨片也许便是奖赏。

小伙子克里斯·安德森在一组比赛中获胜,但是他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被人用担架抬着去医院疗伤。躺在担架上的安德森手里还紧紧抓着自己的战利品,称为了奶酪受伤也值得。安德森说,“我回家后,这个奶酪就要放到橱柜里收藏起来。当然,(赢)奶酪不是为了吃。”一向以循规蹈矩著称的英国人,在奶酪节上的狂野让局外人惊叹。试想,还有比因为追赶奶酪而受伤更激烈的运动吗?

诺劳孜节节日常识 篇4

诺劳孜节,是生活在新疆天山山区、帕米尔高原上的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3月,在我国农历春分前后,当白羊星第一次在天空正南方升起时,山区、高原冰雪初融,沉寂了一冬的柯尔克孜牧村就开始欢腾起来,共庆自己的节日——诺劳孜节。这一天正值柯尔克孜历的一月十日,被视为新年之始,所以诺劳孜节也就成为他们辞旧迎新的节日。它有如汉族同胞的春节,寄托了高原民族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憧憬。

一、庆祝节日

诺劳孜“是波斯语音译,为新年之意。”诺劳孜节“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它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太阳历的元月初一(公历3月22日前后)。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历法,习惯以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等动物纪年。新月出现一次为一个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十二年轮回一周。民间传说,每当天空出现双鱼星时,大地上的人和牲畜容易生病;双鱼垦降落,白羊星出现在天空时,大地开始解冻,草木苏醒发芽,羊群产羔,这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双鱼星是人畜的病源,是灾垦;白羊星是人类的福垦,是主宰人类命运的主神之一。诺劳孜节就是在每年第一个月白羊垦出现之日。柯尔克孜族把这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清晨,家家户户在自家的住房正中点燃一堆松香树枝,然后将冒着烟的树枝在家中合成员的头上转一臼,以示全家新年平安快乐。接着,家长又将冒烟的树枝放在牲畜的栏门,赶着它们从树枝上通过,意为预祝牲畜兴旺。节日当天日出更后,人们用上年剩余的小麦、大麦、植物油、羊肉、葡萄干、蔬菜做”克缺饭“吃,又叫吃”诺劳孜饭“,表示年年有余,并预祝新的一年生活更美好。下午,人们相互登门拜贺,然后男女老少都汇集于广场或草原上,举行赛马、叼羊、打靶、荡秋千、猜谜语、讲故事、唱歌、跳舞等各种娱乐活动、晚上,各家宴请宾客,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胯骨肉和羊尾。客人拿着刀子先割一小块羊肉分给老人,再割一小块给小孩或妇女,接着自己吃一小块,然后将胯骨肉和羊尾送还主人,最后可随意进食其它食品了。客人吃东酉时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每样食品都要在碗里留一点,意为主人办的菜大多。晚饭后,人们汇聚院坝或场地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傍晚,当言群归来时,每家毡房前都要用芨芨草燃堆火,家人个个从上面跳过,然后赶畜群跳火堆,其意是消灾除难,预祝人言兴旺。

二、节日来历

关于诺劳孜节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在柯尔克孜族人心中,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它能使大地解冻、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羊群产羔;而双鱼星则是草原上的灾难之源。所以,柯尔克孜人选择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的时刻欢庆,是希望一切灾难都能随着双鱼星的降落而去,幸福和吉祥能伴着白羊星的升起来到人间事实上,诺劳孜节的产生,与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时值春雨纷飞,草场青青,畜群欢腾,是放牧的最佳时节。在柯尔克孜历中,一月称小月,又叫“羊羔月”。每年的诺劳孜节之后,羊群就进入产羔季节,新一轮的劳作又开始了。辞旧迎新,自然值得庆贺。由此可见,诺劳孜节的产生,与节气、与农牧业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

诺劳孜节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隋唐时,诺劳孜节便成为漠北草原和广大西域地区各游牧民族的盛大节日。在叶尼塞河流域辽阔的大草原上,柯尔克孜族人欢度诺劳孜节时,人人衣着艳丽、头插纸花,女子登高远眺;男子在鼓乐声中驰马射箭、舞狮弄驼,欢唱痛饮。整个部落沸腾了。

如今的诺劳孜节,内容在变,庆祝形式也在变,但有两样活动仍流传至今。

火,在柯尔克孜族人的诺劳孜节庆祝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日前夜,在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牧村里,家家户户毡房前都要点燃一堆篝火,一家老小和牧归的牛羊依次从火堆上跳过;全家人黎明即起,一家之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树枝点燃一个火把,在人、畜头上各绕三圈,还要举着火把在畜圈外走三圈。火光熊熊,燃烧着的是柯尔克孜族人的美好心愿——盼望着驱走黑暗,带来快乐和健康。

在诺劳孜节的早晨,柯尔克孜族人合家吃一顿“克缺饭”是必不可少的。勤劳的主妇用去皮的小麦、大麦等七种以上的原粮、牛羊肉以及各种野生调味作料煮成粥,作为新年的早餐。有的甚至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百家饭、祈万家福。“克缺饭”里记录着一段艰辛的岁月,也包含着柯尔克孜族人苦尽甘来的感恩之情。传说在古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季,山川雪封、河水冰冻,柯尔克孜族人无法磨粮,只好煮食原粮度日,一直持续到诺劳孜节。没想到来年冰消雪融后,水草肥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年景。在今天的柯尔克孜族人心中,吃“克缺饭”是不忘历史、矢志奋发的最好的传统教育。不同的是,现在的“克缺饭”里不仅有原粮,更有美味的肉食。

四月八节日常识 篇5

四月八日,是中国甘肃、贵州、广西、湘西、桂北、广东等地的汉、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主要与农事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欢庆仪式,不仅表达丰收的喜悦,还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5月27—29日(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永定县陈东乡各村精心装饰了有特色的彩车,准备了表演节目如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科技兴农知识等,举办了一次寓教于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汉族客家民系文化节。福建永定县陈东乡有句民谚:“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可见“四月八”这种民俗活动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据悉,“四月八”是为纪念东晋名臣谢安而设,现在已成为陈东各姓团结共处的象征,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举行盛大的庙会。世事推移,“四月八”现在便成了陈东传统的客家文化节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亚宜”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残忍的统治者进行斗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现在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缅怀亚宜的.业绩,弘扬民族英烈的精神,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纪念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艺术文化研讨、旅游观光等新内容,今天的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已成为了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活动的内容也逐年增多。

松桃苗族人民举行四月八纪念活动从古至今从未中断过,就是在清代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这一活动的举行的情况下,松桃苗族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总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纪念活动。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四月八这一苗族传统节日举行得更为隆重盛大。近年来,松桃苗族人民先后在粑杷坳和大兴举行了湘黔边区苗族四月八联欢纪念活动。同时还在盘信、牛郎、响水洞等地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除了本县的苗族外,还有湘、川等地的苗族,以及上海、北京等地的学者、商人、游客、吸引了日本、韩国等大批外国游客前来观赏。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举行。这时正是苗家“正月玩年”的好日子,小伙在寨头大路上设卡摆鼓,男来女邀,女来男邀,对歌赛鼓,情趣横生,热闹非凡。意在烘托新春,让过路客人在“拦路鼓”面前人人分享平等,让懂鼓的和不懂鼓的客人顿足于拦路鼓场,相互闹春玩年,图个愉快吉祥。不少恋人、情人就是在这种场合下相好后结伴成百发夫妻的。

松桃苗族花鼓的动作套路,盛行一百多种。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摸仿动物形态的。

松桃苗族花鼓形式,主要有两面鼓和四面鼓两种。两面鼓除中间固定一人打鼓点外,其余两头,对打,也可以男女四人双打。

四面鼓又称八音协奏,是松桃苗族花鼓鼓中之王,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表演动作繁杂,难度较大。表演的人有四人的,也有八人的。四人表演,每人打鼓一方,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都必须一致,快慢协调,不时绕鼓换位,繁而不乱。八人表演则每方二人,一时打击鼓面,一时又以两人并肩动作;四方八人的舞步必须彼此对应。四面鼓是由两面鼓衍变而来的。四面鼓场面恢弘热烈,气势博大,彩绸交织,五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激动不已,流连忘返。

松桃苗族花鼓舞,节律明朗欢快,配合缜密大方,动作丰富优美,格调古朴新颖。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表演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蜚声海内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曾在海内外的许多次大型活动中表演过,得到中外观赏者的赞誉。受到过李鹏总理、乔石委员长、李瑞环主席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随省和国家有关艺术团成功地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先后参加了洛阳国际牡丹花会、西南灯会、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演出。近年来,松桃苗族花鼓舞,在北京的野山坡民族文化村、深圳中华民族文化村、贵阳红枫湖民族文化村以及广州等地的文化村或旅游圣地或常驻演出或短期表演。在本县接待了大批的中外客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促进松桃县的改革开放和松桃县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古尔邦节节日常识 篇6

古尔邦节节日常识

回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或“艾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因而古尔邦节又称为“宰牲节”。在伊斯兰历年的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也是回族穆斯林赴麦加朝勤的第三天。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它起源于先知易卜拉欣的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夜梦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思玛仪勒,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易卜拉欣将爱子伊思玛仪勒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安拉派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揭羊代替伊思玛仪勒。从此,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举行宰牲仪式。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节日常识:感恩节的由来 篇7

西元 16,五月花号 (The Mayflower) 载著大约有大人和小孩共一百多人的英国清教徒 (Pilgrims) 在现在麻萨诸塞州的普利斯敦登陆,而当年的寒冬让他们受尽苦难,到春天来临,只剩下50多人存活,春季来临后,得到印地安人给予协助,而有了较好的丰收。为感谢上帝及印地安人朋友,清教徒门每年举行感恩欢庆,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教堂,点起舞火举行盛宴。到了1789年华盛顿总统就职声明中宣布,11月26日星期四为感恩节,以鼓励美国人发扬祖先感恩精神,成为美国正式节日。后来在 1863 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假期;之后感恩节的.日期也经过几次变动,至1941年经过国会通过,开始改回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在美国和加拿大都会过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但不是同一天。今年的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美国是十一月二十二日。加拿大是十月八日。

南瓜节节日常识 篇8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农业农村部介绍说,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从节气上看,之所以把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这天,是因为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另外,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昼夜平分,秋高气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

丰收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丰收节具有很大的广泛性,不是特指哪一个民族的。丰收节,是世界各地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把秋分节气这一天定位丰收节。

在中国畲族等部分少数民族中为农历八月十五。在南印度也叫“庞格尔节”,在公历3月中左右。

宗教祭祀节日领头节 篇9

历史记载

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

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版《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报。

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节日活动

举办时间

“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即农历八月,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条村固定在农历的某天举行,比如有一村在八月十三举行,而邻村有的在八月十二,八月十五的……一般每条村每年只有一个领头节,但有些村一年有两个。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祭祀过程

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它的特点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故又称“还年例”。

表演内容

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内容大致有“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通常取材于汉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以颂鼓、铜锣为主要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跃,富于艺术性。钦州各乡镇现都保留有多个傩班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近百个传统节目。 傩戏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种。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意义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

上一篇:幼儿教案反思下一篇:公务员工作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