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分析化学排行(推荐8篇)
所在位置:新西兰,Wellington
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
创建时间:18
学历:预科 专科 本科 研究生 网络课程
学校性质:公立
学生人数:21889人
院校地址: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PO Box 600 Wellington 6140 NEW ZEALAND
学校中文网址:
12月13日讯《新西兰留学:最新新西兰大学化学专业排名》由出国报道。为满足广大留学生需求,新西兰专家冯霞专家为大家整理了新西兰大学化学专业排名,供求赴加留学生参考:
1、林肯大学 Lincoln University
2、坎特伯雷大学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3、怀卡多大学 University of Waikato
4、奥塔哥大学 University of Otago
5、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
然而,从纯粹方法论角度看,仅仅依据上榜大学的数目多少来判断中日高水平大学整体水平的做法稍显粗糙。值得欣慰的是,《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 年亚洲大学榜的官方网站详细列出了该排行榜的数据和方法论。[2]这使我们能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再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以上榜大学为对象,尽可能全面和细致地比较当前中日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水平的差异。比较从两国大学的综合水平和核心水平两个角度入手。在具体分析时,以世界公认的研究水平较高的日本大学作为比较标杆,通过中日之间的系统和多层次比较,确定中国高水平大学的评估基准(benchmark)。
一、综合水平的比较
(一)排名分布的比较
仅仅从上榜大学数目比较中日两国上榜大学水平的方法较为粗糙。这是因为,两国上榜大学在排行榜中的排名位置的实际分布可能会差异较大。比如,有可能一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居多,而另一国排名靠后的大学居多。如果实际排名分布确实如此,即使二者上榜大学数目大致相等,两国大学的整体水平也会差异很大。甚至会出现上榜大学数目较多的国家反而整体水平较低的极端情况。为此,本文分析了两国上榜大学的排名分布。
本研究把前100 位的大学排名分为五个区间,即1~20 位、21~40 位、41~60 位、61~80 位和81~100 位,统计每一区间里中日两国上榜大学的数目(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图1 表明,在1~20 位的区间里,中国仅有1 所大学,而日本有5 所大学。在21~40 位的区间里,中国有4 所大学,日本有2所大学。在41~60 位的区间里,中国有5 所大学,日本有4 所大学。在61~80 位的区间里,中国有3所大学,日本有4 所大学。在81~100 位的区间里,中国有8 所大学,日本有4 所大学。这个排名分布具有两点鲜明的特征:第一,在中间的三个区间里,中日两国的大学上榜数目互有胜负,但总体差异不大。第二,日本高校排名在最靠前区间的数量明显高于中国,而中国排名在最靠后区间的数量远远高于日本。因此,从上榜大学的排名分布来看,中国大学整体上水平略低于日本。
(二)排名分值的比较
与上榜大学数目进行比较的方法相比,根据上榜大学排名分布进行比较的结果相对精确一些。尽管如此,根据上榜大学排名分布比较两国上榜大学的整体水平也可能存在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根据排名分布的统计原理,我们把100 位排名划分为五个区间,每一区间理论上可以有20 所大学。但是,即使在同一区间,排名位置的差异也有可能很大。比如,同处1~20 位的区间,有可能某一大学的排名为第1 位,而另一大学的排名为20 位。可是,在排名分布图上,二者只能归为同一类型。这是排名分布比较固有的技术缺陷。为此,本文拟通过计算上榜大学排名分值来弥补这一不足。
首先,把排名第一百位的上榜大学的排名分值赋值为“1”分。此后,排名每提高一位,排名分值就增加“1”分。这样,入围大学都得到了1- 100 之间的相应排名分值。然后,计算中日两国上榜大学的排名分值的总分和平均分(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表1 数值表明,日本上榜大学排名分值的总分为939,中国上榜大学排名分值的总分916。日本上榜大学排名分值的平均分为49.42,中国上榜大学排名分值的平均分为43.62。从上榜大学排名分值这个指标来看,日本大学整体水平高于中国。
(三)排名基分的比较
上榜大学排名分值计算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对数据的技术处理。在方法论上,没有可挑剔之处。但是,从内容合理性的角度而言,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排名分值终究只是高低次序的逻辑表达。为了排定高低次序需要相应的原始数据,本文称之为排名基分,这个数据才表示上榜大学的实际水平。排名分值和排名基分之间不是必然存在着完全的正相关关系。
排名分值和排名基分的非对称性可能出现在以下方面。比如,对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三的上榜大学,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分别赋予100、99 和98 的排名分值。这样,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的排名分值之差=100- 99=1,排名第二和排名第三的排名分值之差=99- 98=1,三个上榜大学之间的排名分值之差相等。但是,这三所大学的排名基分则有可能分别是300 分、290 分和190 分。这样,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排名基分之差=300- 290=10,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排名基分之差为290- 190=100。三个上榜大学的排名基分之差实际相差很大。因此,为了准确地比较中日两国大学的整体水平,尚需要深入到排名基分的比较分析上。
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官方网站提供的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基分,计算两国上榜大学排名基分的总分和平均分(结果如表2 所示)。表2 表明,中国上榜大学排名基分的总分为762.5,日本上榜大学排名基分的总分为740.9,中国稍微高于日本。这说明,如果深入到排名分布和排名次序的背后,分析实质性的排名基分,中国大学当前的整体水平应该略微高于日本。但是,中国上榜大学排名基分的平均分仍然略微低于日本。这则说明,中国各具体大学的单兵能力略逊日本一筹。
二、核心水平的比较
(一)教学科研水平的比较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 年亚洲大学排行榜排名基分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选取教学、国际评价、创收、科研、科研影响等五个评价指标。每一指标又分为若干具体指标。其次,根据收集来的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计算标准化“Z”分数。不同指标之间的“Z”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再次,对指标分值加权。权重分别为教学30%、国际评价7.5%、创收2.5%、科研30%、科研影响30%。最后,把加权后的分值相加,这就是排名基分。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大学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4]而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这两种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来实现的。比如,大学向所在社区的成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为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等。因此,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实际上仍是教学和科研。若评价大学的核心水平,创收可以排除在外。同时,《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 年亚洲大学排行榜中的国际评价是外国友人对具体大学的学生、教学和科研诸方面的主观评价。因此,它不是客观数据,具有包含较高误差的可能性。故分析大学的核心水平时,宜排除在外。这样一来,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 年大学排行榜中,教学、科研和科研影响等三个指标能够体现上榜大学的核心水平,即教学科研水平。
因此,本研究计算中日上榜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科研影响等三个指标的排名基分的总分和平均分。为保持与原排行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计算时采取原来的指标权重,即教学30%、科研30%、科研影响30%。结果显示,中国上榜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总分为680.97,日本上榜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总分为674.73,中国以微弱优势领先于日本。但是,中国上榜大学的平均得分依旧低于日本(如表3 所示)。
总之,教学科研水平比较的结果与排名基分比较的结果大致相同。即中国在总分上略微高于日本,在平均分上略微低于日本。但是,与排名基分比较的结果明显不同的一点是,在教学科研水平上,中日两国上榜大学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很多。这说明,如果把教学科研水平看作大学的硬实力,而把诸如“创收”和“国际评价”等其他方面看作大学的软实力,中国上榜大学对日本上榜大学的整体领先地位更体现在硬实力方面。
(二)科研水平的比较
若抽象地谈论现代社会的所有大学,可能把教学和科研并列起来,共同作为大学的核心功能并没有不妥之处。但是,对于高水平大学来说,虽然教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功能,但是从能否代表大学的真正实力这一关键点来看,毫无疑问,科研可能显得更为重要一些。著名高等教育学者阿菲利普·特巴赫就认为,所有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顶级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不可能去强调教学和公共服务。[5]这也是目前我国诸多研究型大学如此看重科研的重要客观理由之一。①为此,在比较中日高水平大学的核心水平时,在把教学科研综合起来分析之后,理应抽出科研指标单独比较。
排行榜的科研和科研影响两个指标是体现大学科研水平的指标。本文依据这两个指标的排名基分来计算两国上榜大学的科研水平的总分和平均分。为了保持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仍然采取原来的加权方式。计算结果显示,中国上榜大学科研水平的总得分为478.38,日本上榜大学的科研水平的总得分为455.52,中国依然略微高于日本。不过,中国上榜大学的平均得分还是没有能够超过日本(如表4 所示)。
中日上榜大学的科研水平的比较结果说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大量研究成果,至少在与日本的同类大学比较时,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我国社会上有种颇有影响的观点,[6]一些官方媒体也认为,[7]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者仅仅关心从政府那里得到多少科研经费,甚至把科研项目视做个人的取款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科研实绩。②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此种认识并不准确。
(三)科研影响水平的比较
从《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 年亚洲大学排行榜的指标设计来看,“科研”这一指标具体评价的是大学的科研人员规模和科研成果数量等,其实质就是大学科研的数量。“科研影响”这一指标具体评价的是科研成果引用,即某大学科研人员在高质量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当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科研成果引用可以作为科研成果质量的最有效的代替指标之一。[8]这是因为,虽然科研成果的真正质量难以客观和直接评价,但是如果作为科研成果表述形式的期刊论文的质量很高,受到学术同行重视的可能性就大,被同行引用的机会就增多。这样,逆向推理,科研影响(以论文被引用次数为指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③
在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里,高水平大学都是最优秀的那部分大学。因此,在对这部分大学的科研水平进行评价时,合理的科研评价虽然需要对科研的质与量同等重视,但是科研评价的核心就不能放在科研规模上,而应该放在科研质量上。至少需要在对科研的质与量进行综合评价之后,再把科研的质量单独拿出来评价。就本研究来说,就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在“科研成果引用”这一指标上,中日两国上榜大学的差异。
在重新计算科研成果引用的排名基分时,由于只有一个指标,加权与不加权之间就失去了任何实质性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还是对指标给予了加权,权重仍为原权重。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的总分为322.17,日本大学的总分为285.54。二者相差多达36.63,超过了10%,在所有核心水平的三个指标中,这个差异最为显著。同时,中国上榜大学的科研影响的平均分也超过了日本,虽然两者的差异不明显。这是中国上榜大学的单兵能力首次超过日本(如表5 所示)。
科研影响水平的中日差异(36.63)大于科研水平的中日差异(22.86)这一对照结果则说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非仅仅体现在规模的巨大上,其研究质量也非常之高。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观点,[9]甚至有一部分研究者也认为,中国大学的研究者虽然研究论文的数量不少,但是整体质量尚不够高。[10]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观点也略显主观臆断的成分居多。
三、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结果如下所述。第一,中日两国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水平难分伯仲。不同指标上互有高低。更为关键是,两者平均数的差异检验均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第二,如果一定要判断中日上榜大学的水平高低,不妨说,中国上榜大学整体上略高。第三,日本上榜大学之间的水平分化较中国更为明显。
总之,在本文分析的所有指标上,中日高水平大学的水平非常接近。如果日本的这些高水平大学能够被称为世界一流(包括被世界接纳和自我主观认同两个方面),中国的这批大学是否也能够被称为世界一流呢?回头想一想30 年前中日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巨大差距,毫无疑问,今日的大学水平表现是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众多学者多年坚持不懈和努力追赶的结果。绝不能因为某些负面事件就全盘抹煞高水平大学大部分研究者的工作成果。当然,这个成果更是两国政府高教投资政策不同的必然体现。最近十多年,中国中央政府通过“211”、“985”和“2011”等大规模项目,致力于大学学术水平提高。而且,这类中央财政投资的规模和范围呈现逐渐扩大态势。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全面超越日本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日本高水平大学分化比中国严重也是日本高教投资政策的必然结果。近二十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中央财政捉襟见肘,只好不断缩小高教投资的总体规模,实行重点投资。最近十多年,更是集中大部分财力于东京大学,使它的财政拨款几乎占据了全国的1/10。[11]
其实,深入分析还会发现,两国为了提高大学学术水平而采取的财政政策的经济学本质并无实质性差异。两国均采取了集中化和差异化的方针,只是因中央政府财力不同而圈定的范围大小和差异化程度不同而已。而且,动态地看,中国重点投资的范围逐渐扩大而日本逐渐缩小,中国大学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而日本大学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是两国经济发展形势不同在高教领域的忠实反映。另外,当前中日两国的高教财政政策的本质还具有一定的世界共性。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集中化和差异化,在北美和欧盟也不同程度存在,并被不断强化,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12]换句话说,十多年来,中国中央政府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完全符合世界高教发展的基本趋势。①
本研究的结果对我国中央政府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政策意义。第一,从主要客观指标的中日比较来看,过去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确实取得了不菲成就。因此,相应的高教财政投资政策需要继续坚持下去。第二,在坚持中如何进行发展战略的某些重要方面的根本转型。对中国高水平大学来说,在与日本同行的竞争中,还有一个目标需要为之奋斗,那就是,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尽快实现对东京大学的赶超。这其实意味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策略的一个重要侧面的根本转型,即从培养一批高水平大学到培养一两所巨无霸大学。在过去30 年间,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相对成功的高等教育政策促进了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涌现。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高教发展都进入了转型期。在高水平大学政策制定上,自身转型与各种政治经济转型相叠加,增加了政策选择的难度。因此,时代呼唤高质量的理念和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中国入“亚洲百强榜”大学数量首超日本[EB/OL].http://life.china.com.cn/2015-06/13/content_35811769.htm.2015-06-13.
[2]Times Higher Education.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15[EB/OL].https://www.timeshigher 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4-15/regional-ranking/region/asia.2016-06-13.
[3]Earl 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USA Belmont CA:Thomson Higher Education,2007.277~280.
[4][美]克拉克·科尔.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6.
[5][12][美]菲利普·阿特巴赫.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轨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8~9;59~68.
[6]新华网.高校科研经费乱象:变个人提款机报销监管难[EB/OL].http://politics.gmw.cn/2014-10/05/content_13449878.htm.2015-06-23.
[7]戴南.让科研经费真正“财尽其用”[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08-281;
[8]肖俊杰.大学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6(5):118~120,148.
[9]凤凰网.中国科研论文数量突飞猛进高质量的凤毛麟角[EB/OL].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2/12/4633843_0.shtml.2015-06-26.
[10]邱均平,余凡.中国大学的科研产出质量评析—基于《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3):37~42.
1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
2剑桥大学CambridgeUniversity
3伦敦大学帝国学院Imperial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Medicine
4巴斯大学BathUniversity
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PolyticsScience(LSE)
6华威大学WarwickUniversity
7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University
8约克大学YorkUniversity
9诺丁汉大学NottinghamUniversity
10圣安佐斯大学St.AndrewsUniversity
11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ofLondon(UCL)
12曼切斯特大学ManchesterUniversity
13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
14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University
15爱丁堡大学EdinburghUniversity
16纽卡首大学NewcastleUniversity
17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University
18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University
19阿伯丁大学AberdeenUniversity
20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London,UniversityofLondon
21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University
22伦敦大学皇家豪勒威学院RoyalHolloway,UniversityofLondon
23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
24南安普敦大学SouthamptonUniversity
25艾塞克斯大学EssexUniversity
26莱西斯特大学LeicesterUniversity
27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SoAS)
28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Univ‘ersity
29利兹大学LeedsUniversity
数学科学: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海内外具有一定声誉,是“国家教委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不断开阔,灵活并具创造力,在基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是理论性的基础数学通过现代技术在各个领域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对于选择学习该专业的同学,数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通信技术都要扎实掌握。至于毕业,大部分学生选择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就业,学生可以在自然领域、科技领域、金融领域、交通领域等从事与应用数学相关的工作,或回归院校从事数学教育或研究。
外文学院:
学院的历史悠久,在西方语言上独领风骚。硬件设备齐全,国内领先,软件教学不凡,成绩斐然。借助外语的优势,学院常与国外大学相互交流。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利用话剧的形式,不仅练习了英语,同时也丰富了舞台经验,充分地展现了自我。
翻译专业:
作为全国首批获准设立翻译专业的高校,复旦强调的是务实。学生在这里不仅从口译、笔译上由浅至深地学习,还需要扩大知识面,打牢基本功!该专业现只针对英语方向。
生命科学学院:
在国内生命科学学院算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本科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此外,这两个专业已成为国家教委“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内还设有“211工程”、“958工程”重点学科:遗传学。学院大力鼓励支持科研项目,学术比赛,成绩不错。
英国剑桥大学连续五年蝉联冠军,牛津大学依旧是很二,而令人意外的是,圣安德鲁斯大学也还是探花,萨利大学升至第四。G5团队中的帝国理工、UCL和LSE在哪里?Oh,my god,帝国理工大学排名第八,UCL一退再退,甚至LSE被挤出TOP10是个神马鬼。卫报自己表示都很遗憾,因为LSE是今年伦敦精英院校中唯一一个失守TOP10的大学,正好给Exeter腾了个位置。新排名一出,同学们又可以吐槽啦!
相比于去年的排名,今年的计算和编纂做了以下三个小调整:
1.大学在学生身上的人均花费的数据影响力比重由原先的15%降至10%,而剩下的5%分散到了就业前景,附加分数,录取分数,和师生比例上。这个比重的降低是因为该数据的浮动性太大,而且有时很难推定,学生的开销与他们的福利有直接的联系。
2.附加分数的计算方式的改变,每一个学生根据入学的要求门槛会被定义一个获得一等和二等一学位的预期概率,然后会有一个最终实际获得一等和二等一学位的概率,预期概率的倒数就是这个附加分(不过前提是最终拿到一等和二等一学位的概率要超过预期概率),所以门槛越低的大学拿到分数可能越高。
3.关于录取分数,有一个额外的规定,即那些学生年龄较大的(入学时年龄在21岁或以上)院系,不需要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1武汉大学A+ 2河海大学A+ 3清华大学A+ 4四川大学A+ 5西安理工大学A+ 6华中科技大学A+ 7天津大学A+ 8大连理工大学A+ 9新疆农业大学A+ 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11三峡大学A+ 12扬州大学A+ 1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A+ 排名按先后顺序 10294 河海大学10003 清华大学10056 天津大学10486 武汉大学10141 大连理工大学10700 西安理工大学10610 四川大学10335 浙江大学10459 郑州大学10491 中国地质大学10078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0129 内蒙古农业大学10247 同济大学10730 兰州大学10112 太原理工大学10359 合肥工业大学10536 长沙理工大学10694 西藏大学
根据预先确定的指标、基准和评价标准,通过评议、认证、检查、审计、绩效合同等进行周期性的评价和外部评估,是当今大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而通过排行体系对高校排名常常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高等教育界内部纷争不已的一个方面。什么是大学排行(ranking/league tables)呢?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的定义,“排行是一种通过明确的技术手段以比较排列的方式展现各组织机构业绩的方式。其目的是就高等教育提供者服务质量上可衡量的差异,向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的信息。虽然排行很具争议,尤其是在方法论方面,但是它们却非常流行,并成为提供公开信息的有效手段,也成为激励高等教育机构改善质量的新途径……”。[1]
大学排行活动有些是由高校自己发起的,有些则是由新闻媒体、拨款机构、质量保证机构、大学校长委员会或其他有关方面从外部进行操作实施的。自1957年查斯里·曼利在《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首度推出大学排行[2]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3,3],大学排行在全世界获得了迅猛发展。目前在西方国家引人注目的排行目前至少有30项,其中包括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and World Report)的“美国最佳大学”排行(America’s Best Colleges)、《华盛顿月刊》(Washington Monthly)的“《华盛顿月刊》大学排行榜”(The Washington Monthly College Rankings);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大学指南”(University Guide)、《泰晤士报》(The Times)的“优秀大学指南”(Good University Guide)、《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世界大学排行”(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加拿大《麦克林》(Maclean’s)的“《麦克林》大学排行”(Maclean’s University Rankings);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墨尔本研究所(Melbourne Institute)的“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地位”排行(International Standing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entrum fur Hochschulenent-wicklung)与德意志学术交流服务中心及其媒体伙伴《时代周报》(Die Zeit)、《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开展的大学排行等。
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单项或学科排行,这种排行通常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对诸如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专业学院、MB A等专业培养项目或其他专项主题进行评价。这方面的排行包括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从1988年开始推出的“最佳商学院”(Best Business Schools)排行活动[4]、《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与哈里斯互动公司(Harris Interactive) 2001年发起的“商学院调查”(Business School Survey) [5]、《福布斯》(Forbes)的“最佳商学院”(Best Business School);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商学院排行”(Business Schools Rankings) [6]、《经济学家》(Economists)的“最佳全日制MBA培养项目”(Best Fulltime MBA Programmes)等(表1-1)。
本文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五国主要的大学排行的分析,了解各种大学排行的由来、目的、决定排名次序的方法论以及排行所产生的影响,并藉此期望从各国大学排行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大学评价与大学的发展。
二、背景与目的
(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继《时代》和《新闻周刊》后的美国第三大新闻杂志,该杂志所开展的美国大学排行是该领域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排行之一。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首次推出全美大学排行榜,主要对有本科生教育的院校进行排名,此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排名。自1987年起,该杂志也涉及研究生教育专业的评价,并改为每年进行一次,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专家的咨询建议,对排名采用的方法进行了修订。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的大学排名的对象是全美教育委员会组成的权威性评估机构鉴定认可的十四类大学和四年制学院,主要是提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机构。根据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87年公布的高等学校分类法,它按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区性大学、地区性文理学院四类,分别进行评估和排名。依据最新的排名,大学排名的对象分为四类,即全国性的大学、全国性的文理学院、硕士授权大学、学士授权大学。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的目的是为使学生和家长明智地选择所要就读的学院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信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其“美国最佳大学”排名说明中鲜明地指出了开展美国大学排名的目的,“虽然这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但是答案却非常简单,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帮助你们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决定……要想找到合适的大学,需要可靠的信息和完整的资料,使您能够对各大学进行比较并发现它们的差异。这就是我们开展排行的目的”。[8]
(二)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
1986年,英国《泰晤士报》推出了英国大学的排行榜。1992年10月,英国《泰晤士报》公布了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对各大学的科研水平的评估结果,这一次代表了政府对大学的一个方面(科研水平)的排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3年5月9日-14日,在巴克莱银行资助下的另一次评比结果又在《泰晤士报》上公布,这一次代表了民间对各大学的评价。虽然大多数大学反对这种排行,但对调查过程都给予了配合,只有11所拒绝合作。这种民间评比称之为“优秀大学指南”(Good University Guide),名义上是指导社会选择大学,实际效果并不限于此。聘请专家从民间的角度对各大学定期做出评比,对促进大学办学质量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三)加拿大《麦克林》大学排行
《麦克林》杂志创刊于1905年,是加拿大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信息类期刊。《麦克林》的大学排行是为学生选择学校而设计的,并声称“每个学生都有权在了解有关情况之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麦克林》从1991年起每年对加拿大大学的教学、科研业绩进行评估,然后加以排行。该排行第一次公布时就曾受到众多非议,尤其受到法语院校的批评。因此,该排行不断对评估项目进行修订,尽量使其数量化,同时考虑到英语和法语院校的不同背景、特点,取消了对法语院校的排行。此后,该排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被学生视为报考高等院校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澳大利亚墨尔本研究所大学排行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部门是非常国际化的。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澳大利亚外国学生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其绝对数量也位列美国、英国、德国之后处在第四位。由于澳大利亚制定了严格的外国留学生居留政策,海外公司和机构也成为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处。澳大利亚国内在大学的国际地位问题上存在很多的争论。澳大利亚大学能否与美国前50名或世界前100名大学相比较?澳大利亚哪些大学能够进入世界前200名?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墨尔本研究所于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开展了“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地位”的排行。正如该排行的名称所示,该排行的首要目的是测定澳大利亚每所大学的国际地位,填补相关的信息缺陷。其次是为大学加强国际地位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大学更好地改善它们的办学状况,更有效地吸引优秀的学生和学者。
(五)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排行
德国大学排行的发展比英美国家要晚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一直号称所有大学质量相等,同时各大学也都有着很强的自治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资源逐渐紧缩、责任绩效、学术竞争与质量控制等因素的作用下,德国高等教育评价的问题开始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989年,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首次提出“哪所大学是德国最好的大学”的问题,此后德国各机构陆续推出各种大学的排行榜。
经过两年的准备工作,1998年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entrum fur Hochschulenentwicklung) [9]开始与《明星周刊》(Der Stern)合作(2005年起又与《时代周刊》合作)推出新的大学排行榜。前者负责具体的评估,包括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排名,后者主管排名结果的市场化和宣传,为更多中学毕业生和大学生借助现代媒体简便、快捷地查询相关高校专业情况,或通过输入自己的数据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兴趣的学科和高校提供方便。自1998年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对大学不同学科进行了排行。在2004和2005年,排行进一步扩大至奥地利、瑞士两国大学的经济、法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等学科,而且荷兰与比利时正积极加入该大学排名系统之中。到目前为止,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已对290所德国大学进行了排名,并对30万名学生和3.1万名教授进行了调查。[10]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大学排行具有双重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大学新生和入学者在面对300余所大学和9000多门课程时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为中学毕业生选择就读的大学和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大学在校学生(特别是完成5个学期基础阶段学习即将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学生)的转学提供指南。其次是帮助大学的学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就本校办学情况与国内以及周边国家的大学进行比较,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三、方法与指标
大学排行所采取的方法、所选择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对排行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各国排行在方法和指标上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根据各自的情况做了调整,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依据卡内基分类方法(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s),按照学校的职能进行分类的。2009年最新的美国大学排名所采用的是2006年公布的最新版分类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大学分为全国性大学、文理学院、硕士授权大学和学士授权大学四类。其中,全国性大学是指具有全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这类大学大多重视科研并且接受政府的科研资助;文理学院是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所授予的学士学位中至少有一半是文学、哲学、生命科学等文理学科;硕士授权大学和全国性大学类似,开设完整的本科课程并且提供硕士水平的研究生课程,有的还会提供少量的博士培养项目;学士授权大学是主要提供本科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对文理学科的学士学位授予率少于50%。按照最新的统计,全国性大学共有262所(其中公立大学164所,私立大学98所),文理学院265所,硕士授权大学572所,学士授权大学319所。[1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大学排行”主要从同行评议、学生保持率、学生选择性、教师资源、财力资源、校友捐赠和毕业率七个方面来评价大学的学术质量。具体而言:[12]
第一,同行评议。这是该排行中权重最大的一个部分,主要是就大学无形的声誉对美国大学校长、教务长和招办主任进行调查。受访者要根据1 (最低分)-5 (最高分)的评分表对各大学的学术项目打分,如果受访者不了解有关大学的情况则直接划上“不知道”。
第二,学生保持率。新生在第二年的在校比例以及最终毕业前的在校比例是学校课程和服务情况的有力反映。学生保持率包括两个指标:过去六年的平均毕业率占80%的权重,新生保持率占20%的权重。
第三,教师资源。主要是从班级规模、教师平均工资、教师中具有最高学位的比例、生师比以及全职教师比例这5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四,学生选择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学术氛围的重要决定因素。学生选择性方面有3个评价指标:首先是学生“学术水平测验”中阅读和数学部分的成绩或“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合成分数,其次是新生的高中成绩在班级中处于前10%和前25%的比例,第三是新生录取率。
第五是财力资源。主要是从生均教学、科研、学生支持和其他有关教育支出来考察,而用于体育、住宿和医疗上的支出并未包括在内。
第六,毕业率。该项指标仅在全国性大学和文理学院中占有5%的权重,主要是用来反映学校培养项目和毕业率政策方面的成效。
第七,校友捐赠。这是过去两年中对学校给予捐赠的校友的平均比例,这也是间接衡量学生满意度的方式。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大学”排行的数据主要通过该刊对各大学的调查收集而来。在2009年度的排行中,有1476所大学和学院反馈了它们的统计信息,占榜单中全部院校的91.4%。这部分数据的采集主要是依靠“共同数据采集”(Common Data Set)系统来实施的。该系统由高等教育界的“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和出版界的彼得森公司(Peterson’s)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联合发起建立,它是一整套数据项目标准和规定而非具体的调查工具,各合作单位进行每一项调查的数据都会纳入到整个系统中。而缺失的信息主要从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全国高校体育协会、教育援助委员会、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获取。此外,极少数实在缺少数据的部分则是以“无数据”在排行榜中标示出来(表3-1)。
(二)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
英国《泰晤士报》2008年“优秀大学指南”主要从“学生满意度”、“科研质量”、“入学标准”、“生师比”、“学生服务开支”、“设备设施开支”、“毕业率”、“优秀生比例”和“学生毕业去向”9个方面对大学的业绩进行评价,其中前两项指标的权重为15%,其他各项指标权重为10%。具体来看:
第一,学生满意度。该项指标是2006年和2007年“全国学生调查”中所有部分的平均分,而缺少数据的学校则是以单独年份或所有大学的平均分来代替。
第二,科研质量。该指标主要依据2001年“科研水平评估”13的整体科研质量情况来衡量,其中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第三,入学标准。该指标为2006-2007学年入学新生的“普通中等教育高级水平考试”(A Level)、“普通中等教育高级水平补充考试”(AS Level)以及苏格兰高中考试(Scottish Highers)的平均成绩。其中“A Level”考试的A等相当于120分,B等相当于100分,C等为80分,D等为60分,E等为30分。
第四,生师比。表3-2中是2006-2007学年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其中教师数只包括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科研人员不计在内。
第五,学生服务及设备设施开支。即2005-2006学年到2006-2007学年包括图书馆、信息通讯、就业指导、体育、医疗和咨询等服务和设备设施的生均开支。
第六,毕业率。即2004-2005学年入学及更早入学的学生获得学位毕业离校的比例。
第七是优秀生比例,即2006-2007学年获得一等或二等甲级学位(upper second class)的毕业生比例。
第八是学生毕业去向,即2006年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和升学的比例。[14]《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排行中大部分指标的数据都来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该局是由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于1993年共同组建的非营利性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英国高等教育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发布。另外,“学生满意度”的数据来自“全国学生调查”,该调查是由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委托英国第二大专业调查研究机构Ipsos MORI于2005年开始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对其学位培养项目质量的意见,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高校都必须参与调查,而苏格兰高校自愿参与;“学生毕业去向”则是由高等教育统计局直接开展的调查,目的是与毕业离校六个月后的毕业生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收入以及继续深造的情况(表3-2)。
(三)加拿大《麦克林》大学排行
《麦克林》排行按照将大学的类型、科研经费的水平、开设课程的差异等情况将大学分为本科教育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医科/博士授权大学。本科教育型大学是指主要开展本科生教育、很少设有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大学;综合性大学是指进行大量科研活动并广泛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包括专业学位)的大学;医科/博士授权大学是指设有医学院、广泛开展科研活动并设有大量博士培养项目的大学。而全日制学生少于1000人以及其他一些专门学院(如美术学院)和宗教院校都不在排行之列。
《麦克林》主要从学生、教师、资源、学生支持、图书馆、声誉等6个方面的标准对各类大学进行排行。其中,本科教育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有13项二级指标,医科/博士授权大学有14项二级指标。具体是指:
第一,学生。包括两个二级指标:一是过去5年全日制学生中获得各类奖项(共包括38项奖学金和奖励项目)的比例;二是全日制学生(包括所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与全职教师的比例。
第二,教师。即过去5年全职教师中获得4项杰出大奖和其他40余个奖项的比例,教师从加拿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和加拿大卫生研究学会这三个主要联邦拨款机构中获得科研拨款的数目和金额以及与全校所有全职教师的比例(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医学和自然科学两个类别分别计算)。
第三,资源。包括生均经费开支(其中按照学习的层次和形式又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及全校所有全职教师获得科研经费(包括科研拨款,研究合同收入,联邦、省和外国政府拨款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科研资助)的总额。
第四,学生支持。包括学校用于学生服务的经费预算的比例,以及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的经费预算的比例。
第五,图书馆。即生均图书数(本科教育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医科/博士授权大学分别占5%和4%的权重)、总藏书量(仅针对医科/博士授权大学)、用于图书馆服务和更新图书资料的经费预算的比例。
第六,声誉。调查主要围绕高质量、创新性和未来领导三个方面展开(表3-3)。[15]
《麦克林》排行所使用的是公开发布的可获得的数据。其中,学生和教师数以及活动经费预算、学生服务开支、奖学金开支、图书资料开支和其他项目开支、科研经费总收入这五项财政指标的数据均来自加拿大统计局。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拨款、医学/自然科学研究拨款的数据直接取自加拿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和加拿大卫生研究学会这三个联邦拨款机构。图书馆藏书量数据来自加拿大图书馆研究协会及其地区分支机构。学生和教师的获奖信息取自44个机构。此外,面向大学管理人员、中学校长和咨询人员、各社会团体的负责人和各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开展声誉调查。
(四)澳大利亚墨尔本研究所大学排行
墨尔本研究所采取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使用了公开的数据资料来衡量大学的表现;另一方面,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校长和澳大利亚大学的系主任、院长对澳大利亚大学的国际地位做出评价,为排行提供了广泛的主观意见;同时还请他们对客观指标的权重提出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的权重标准,从而避免了对研究者随意确定权重的批评。
墨尔本研究所在指标选择上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必须能够衡量国际地位的重要的指标,二是与绝大多数大学相匹配的指标,三是公开的可获取的指标。根据以上原则,墨尔本研究所共选用了教师的国际地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科生入学质量、本科生培养质量、资源水平等5大类指标,同时还包括有声誉调查的内容。各指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教师的国际地位。墨尔本研究所主要以教师的科研活动及其影响来衡量教师的国际地位,其下共设科研产出、论文引用、同行认可和科研经费收入4个权重相同的二级指标。其中,论文为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ESI (Essential Scientific Index)和联邦教育、科学与培训部科研拨款中所承认的论文,同行认可包括澳大利亚四大科学院16院士数量和ISI、ESI高频引用作者两个方面,科研经费收入包括从联邦教育、科学与培训部以及“国家竞争资助基金”中获得的科研经费。
第二,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从硕士和博士的毕业率和学生评价来衡量。其中学生评价通过“研究生科研学习调查问卷”来进行,学生要对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满意度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5级评分表中打分。
第三,本科生入学质量。主要以学生完成12年基础和中等教育后参加全国大学入学考试“第三级教育入学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第四,本科生培养质量。主要从学生的晋级率、生师比、进行深入学习(硕士和博士阶段)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生师比中学生为全日制学生人数而且不包括海外分校的学生,教师人数中不包括单纯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学生课程评价是通过“学生课程调查问卷”来进行的,学生要对课程的满意度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5级评分表中打分。
第五,资源水平。主要从生均学校总收入和师均学校总收入来衡量,前者是表示学生可获得的教学和科研培训资源水平的指标,后者是教师可获得行政和技术服务方面资源水平的指标。
第六,声誉调查。主要是邀请国外172所高水平大学的校长和澳大利亚所有39所大学的系主任/院长,将澳大利亚大学和国外大学相比较,并在5级的评分表中打出分数(表3-4、表3-5)。
(五)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排行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大学排行与传统的排行榜具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详细分析替代整体排名。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认为,无论从单一学科或是从所有学科上都无法判断出某所大学是否是最优秀的。例如,一所大学可能的确在某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位置,但是它提供给学生的设备设施则可能比较欠缺,或者学校在德国研究方面实力突出而在经济学或工商管理方面薄弱。因此,排行榜并不是将调查获取的各项结果加总直接得出总分,而是采取多维排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区分出大学的优势和不足。
第二,以分组排名取代具体位次。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排行并不是像其他排行那样对每所大学排定具体的位次,而是将大学分为“高分组”(top group)、“中间组”(middle group)和“低分组”(bottom group)三个组别,在每个组内按照字母顺序对大学进行排列。以具体位次呈现出来的排行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大学的情况,综合分数的微小差别可能会误导人们对大学行为与质量的真正理解。而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采取的分组排名的方法可以确保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处于中间值的两端。
第三,以学科专业为对象。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认为,一方面大学的质量不是均等的,另一方面也并没有最好的大学。实际上大学各个专业、学科和院系办学情况差别是非常大的。对大学整体水平进行考察的方式很难为学生的就学选择提供有益的信息。因此,它的排名只是针对大学中的各个学科专业展开。
第四,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从多重视角进行排行,既采用了院系和培养项目方面的数据信息,也兼顾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把主观评价与客观指标结合起来。[17]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排行选用的指标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和实践阶段的结合、就业中心等)、设备设施(图书馆、计算机数量、实验室数量等)、科研(第三方科研经费数量、博士生数量、专利数、论文数等)、国际化(聘请国外教师、学生出国学习和实习等)、学习结果(学习期限、平均分、每年毕业生数等)、大学及所在城市(学费、学生住宿等)、学生(申请/入学率、在校生数、女生比例等)、教学(课程结构、班级规模、教师指导等)和总体意见(学习条件、科研声誉、教学声誉等)等9大类34个指标。[18]
由于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排行采取了多维的方法,其使用的数据资料也主要源于5个不同的渠道,这其中既有客观的数据,也包括通过调查收集到的主观意见。具体来说,大学方面是有关学费、住宿、学生和主要服务上的数据信息;院系方面是专业、教师和科研上的数据信息;教授方面,每年都要向参评学科涉及的所有教授发放问卷,要求他们对本校的情况做出主观判断,并要求列出本学科领域声誉最佳的大学;学生方面,一般是从每个专业随机抽取3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所涉问题与教授调查基本相同,以便获取相应的意见,另还包括学生生活条件的内容;毕业生方面主要是提供毕业生的比较调查获取相关的信息。此外,在数据资料充足的一些学科还会进行计量分析,在工程学科也会对各大学获得的专利情况进行分析(表3-6)。[19]
四、成效与挑战
各国的排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引导、激励和改善大学的办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一些动机和方法上的问题,排行也不断引发各种争议,遭遇诸多挑战。(由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研究所大学排行的时间较短,效果不甚显著,因此本部分没有对其进行论述。)
(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唤起公众的注意力,也改变了大学和政策制定者的行为。20多年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作用。[20]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是目前美国高中生或大学生选校就读的最重要依据,许多顶尖大学也将其作为办学质量的证明,并以此作为招生的活广告。马克(M·Marc)在分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行对一系列变量的影响也认为,尽管排行对公立和私立高校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是很多高校排名的变化情况在招生结果上都得到了体现。[21]在一项针对全美1400所大学高层行政管理人员所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所列出的重要评价指标,都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采用的指标基本相似,如“师生比”、“保持率”、“毕业率”等都被认为“非常重要”,而且“班级规模”、“学术声望”、“生均教育经费”等也都被认为“很重要”。
排行不断被用于高校目标设定的状况在下面这个例子中得到生动的写照。作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传统上以农业和机械工程为特色的一所赠地大学——克莱姆森大学近年来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在对南卡罗来纳州转变成为美国先进汽车制造业基地的情况做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重塑该校在全美汽车制造和汽车运动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领先地位,克莱姆森大学与德国宝马汽车公司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在新的愿景陈述中该校特别提到,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行中要从4年前的74位及2005年的34位,进入全美公立大学前20强之列。[22]
但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在方法论上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例如,许多学校没有提供排行指标所需相关数据,在无法获得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其排行结果往往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有些学者还批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指标的变动而产生排行结果的变化,实际上并不代表学校教育质量的上升或下降。如1994年乔治敦大学排名25,由1993年的第17名直降了8名,其主要原因是排名指标的变更,而非学校学术质量有剧烈变化。事实上,乔治敦大学在学术声誉、毕业率、校友捐赠、学生质量、财力资源等指标的排名分数并没有变化,但在教师资源一项却由20名剧降至74名,其原因并非教授的人数或研究成果的减少,而是从1993年起,教师的工资被列为排名指标之一。
同时,围绕排行时常会爆发激烈的纷争,甚至引发联合抵制的事件。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的一群激进学生在号召有关大学和学院联合抵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未果的情况下,成立了名为“遗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联盟”的团体。1997年,美国中密歇根艾尔马学院(Alma College)院长在组织有关高校联合抵制排行的行动未遂后,开展了对150多位大学和学院高层领导的调查,以反映他们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行的意见。[23]
(二)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
作为英国首个大学排行榜,《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在过去15年对大学的排行基本上反映出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尽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一直占据着前三强的位置,但是布里斯托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巴斯大学都曾进入前5-10名,埃克斯特大学、萨里大学和苏塞克斯大学等也都进入到前20名。曾参与排行榜编辑工作的曼彻斯特商学院前院长汤姆·加农教授认为,沃里克大学、约克大学和巴斯大学等都是该排行的受益者。他还认为,排行肯定了20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新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并使它们能够排在一些具有历史地位的老大学之前。因此,他更加确信该排行的价值。另外,排行榜尤其为那些对高等教育缺乏了解的学生提供了信息服务,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标准的不断提高。
但是,大学方面则有不同的意见。原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现改为英国大学组织)曾指出,“我们认为,排行榜在指导思想上就是错误的,操作中的瑕疵和缺乏统一来源的数据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24]另外,该排行在为学生提供入学参考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有限。英国学者经过实证研究后认为,虽然报纸使大学在年度排行榜上的排名不断地波动,但是至少从短期来看,这似乎并没有对预期的学生选择大学带来什么影响。[25]
(三)加拿大《麦克林》大学排行
《麦克林》自1991年开始大学排行以来,围绕排行引发了很多的争议而且一直持续至今。1991年《麦克林》大学排行榜发布之际,就因调查中不当的措辞和设计,无视高校的使命、规模和隶属关系的不同而将所有高校放在一起排行,以及只有一个经加权计算的总分而并未公开所用的方法体系,激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对。此后几年,该刊对调查做出很多调整,其中有些是根本性的变化。调整的内容包括重新编制调查问题以及按照医科/博士授权的大学、综合性大学和本科教育型大学三个类别进行排行等。在1992年以后的调查中,《麦克林》也开始提供对调查所用方法的说明。但围绕排行方法而产生的争论却一直未能平息。学术界对排行瑕疵和方法缺陷的关注集中体现在1994年麦吉尔大学新任校长伯纳德·夏皮罗写给时任《麦克林》年度大学排行榜执行编辑安妮·庄斯顿·约翰逊的信件中。2006年多伦多大学等11所大学的校长再次联合提出批评意见。他们在给《麦克林》的信中指出,该刊以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班级规模”、“教师”、“财政”、“图书馆”和“声誉”等各方面数据资料,以及随意设置权重得出总分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他们还指出,《麦克林》在数据调查回收率低的情况下,将来源不同的数据用于排行简直就是像把“苹果和桔子”相比较一样不可靠。[26]很多大学认为排行系统不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因此各大学宁愿花时间在其网站上提供详细资料。目前,安大略省所有大学都采取了这种措施,而且其他许多省的大学也在采取一些类似的做法。
《麦克林》大学排行方法上的缺陷也导致了很多大学不断加入抵制它的行列。1993年纽芬兰纪念大学和卡尔顿大学因反对《麦克林》所用的方法而拒绝参加排行。[27] 1994年,加拿大15所大学宣布不再参与《麦克林》的大学排行。1995年,魁北克的法语大学集团也同纪念大学、马尼托巴大学以及蒙克顿大学一道退出排行。但是出于比较的需要,这些大学仍以类似的方式继续向加拿大学院和大学协会提供数据资料。2006年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1 1所大学的校长致信给《麦克林》专刊的执行编辑,宣布不再参与该刊进行的调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校长彼得·乔治指出,虽然《麦克林》排行在促进信息标准化以及明确优势与不足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很多大学都在考虑退出这个每况愈下的排行。[28]如果说多伦多大学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退出《麦克林》过去两年所做的毕业生调查,以及安妮·庄斯顿·约翰逊出走《麦克林》,表明有关当事者的不满和分歧正不断蔓延的话,那么《麦克林》年度排行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历史。
(四)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排行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大学排行对学生和大学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学生的影响上,据一项独立调查显示,约有1/3的德国学生利用其作为选择大学的依据。但在各个学科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工程学科有50%左右的学生将排行作为选择的依据,而人文学科只有19%。[29]调查也表明,成就动机强的学生通常都会使用该排行作为参考。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心理学科上。2001年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对心理学科进行了排行,第二年榜单中优秀大学入学申请者的人数获得显著增长,其中“研究型”学生增长了19%,希望能够快速、高效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学生也增长了13%。30 31
在对大学的影响方面,排行榜打破了长期以来所有大学质量均等的神话,使人们意识到各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差异,同时大学和院系也开始将排名的结果作为了解和分析学校办学优势与不足的基础。起初,一些排行情况较差的院系经常提出很多批评意见,而现在排行逐渐受到各大学院系正面的响应,甚至排行结果很差的院系也是如此。它们纷纷通过排行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32]
此后20余年间,有超过100份大学排行榜出炉。据最新一份排行榜显示,浙江大学已经取代清华、北大,第一次坐上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林林总总的大学排行榜,几分真,几分假?你排你的,我排我的,谁说了算?填报志愿时,这些榜单到底有没有用?浮华的排名背后,又有多少内幕?
大学排行榜,水很深,生人勿近。
大学排行榜,年年遭质疑,年年受关注,年年推陈出新。按照经济理论,需求决定市场。大学排行榜经久不衰,说明其具有市场价值和消费群体。到底是谁在“消费”大学排行榜?
消费者一:大学
大学排行榜怎么排,对大学本身不构成直接影响。理论上,排名的先后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从而影响生源质量、经费数额、待遇等一切需要政府和社会支持的资源。可现实是,大学排行榜还不具备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作为被评头品足的对象,目前国内大学对层出不穷的大学排行榜大多持“不关注”“不理会”“不认同”的“三不”态度。西安交通大学就曾明确表示,由于不认可排名的科学性、客观性,因此不参与排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认为,形形色色不负责任的大学排行榜不仅混淆视听,更造成了一种学术污染。
但是,所有大学都对大学排行榜不屑一顾吗?
2009年,《人民日报》曾刊文曝光某大学排行榜制作机构向大学收取“赞助费”的潜规则。虽然事件不了了之,但也证明了一点:不是每所学校都对排行榜不理不睬,处之泰然。对名校而言,排行榜上的风光不过是锦上添花;对于非名校来说,排名不啻于一次广告良机。
无论是拒绝还是迎合,或是一笑置之,大学的态度已经表明,排行榜已经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消费者二:考生
学生对排行榜的“消费需求”一直存在。本刊日前在网络上就高三生对大学排行榜的态度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1.填报志愿前,你会不会参考大学排行榜?
2.你对大学排行榜的态度是?
3.如果填报志愿时,你在几所大学间犹豫,你会怎么做?
由调查可知,82.4%的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会参考大学排行榜,选择“仅作参考,而不完全相信”的考生比例高达94.1%,可见考生对待大学排行榜的态度还是较为理智的。而排行榜又会对他们的志愿产生多大影响?24.7%的考生会直接选择在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大学。
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部一直对大学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划分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国家、部委和地方大学;综合、多科、单科和职技类大学;公办、民办大学;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职技型大学;“985 工程”“211工程”和其他类大学……这种隐性“排名”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服务,虽然不设具体的名次,但对社会、学校,尤其是对考生及其家长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
随着教育产业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学生选择学校的余地越来越广,模糊的分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择校需求了。除了要知道哪所大学是“985”,哪所大学是“211”,他们还想知道,大家同是“985”谁更牛,同是“211”谁更响。
考生对排行榜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志愿填报指导的需求。因为高三功课繁忙,许多考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了解大学信息,即使之前已经有心仪的学校,若成绩与预期不符,也不得不重新设计志愿。而高考分数公布的时间距离志愿填报的截止日期很短,考生和家长只能通过学校官方网站、相关书籍、专家、民间口碑等渠道获取大学信息。由于信息过于庞杂,且缺乏填报经验,学生和家长常常搜集了很多信息,仍然一头雾水。考生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以他们的分数,想学××专业,报哪所学校最好。大学排行榜以一种对大学综合评价、分层排序的方式,将数百所大学和学科的层次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极大地减轻了学生和家长在筛选信息方面的工作量。虽然由于排行榜本身的评价体系和科学性缺陷,以及大学本身实力的动态变化,会在某程度上对考生产生误导,但考生依旧会把排行榜作为志愿填报的参考资料,而榜单也为考生的志愿填报提供了指导。
消费者:高等教育体系
一个完整的大学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质量监控,即大学内部的自我评估与监控,它偏重于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二是外部质量监控,即由官方或民间专业权威评估机构,其中包括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或以专业人士为主要构成的中介机构(包括大众传播媒体),对大学教育的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估。它以结果评估为主,更注重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满意度。
对大学进行排名就是评估、监督大学办学效果的形式之一。大学排行榜以特别的影响方式牵动着方方面面:从大学教育消费者和投资者(学生及用人部门,如企事业单位、政府)、提供者(大学)到管理者(政府部门),它对成千万“购买消费”大学服务和产品的“顾客”的选择造成影响。大学排行榜的存在,是大学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大学教育整个体系所需要的。
在国外,对大学进行排名是监督、评价大学的普遍做法。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排出美国最好的大学,一时间成为热点新闻;多年来,英国《泰晤士报》、德国《明报》等媒体公布的排名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香港《亚洲周刊》的卖点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大学排名。虽然在现阶段,公众对我国的大学排行榜褒贬不一,但排行榜还是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顽强的生命力。
【德国大学分析化学排行】推荐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总排行03-21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03-25
全球名牌大学排行榜05-05
大学英语四级试卷-德国01-18
德国会展业发展分析11-05
武书连大学研究生院排行07-20
英国大学研究质量排行榜揭晓07-15
会计学专业大学排名排行榜11-04
亚太地区综合大学排行榜12-01
德国大学留学优秀申请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