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推荐8篇)

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 篇1

【案例】教师指导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合作中的进程、矛盾和冲突。在一节主题为“音的强弱”的音乐课上,根据课本要求布置了任务后,此时的教室顿时如炸开了锅,叽叽喳喳,煞是热闹,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小组长在合作小组中俨然像个小老师,占有多数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阻碍组内多项对话,压制异同见解。其他组员有的被动“倾听”他的意见,有的乘机偷懒、观望,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把合作学习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但是我却站在一旁观看学生交流,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并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但是我并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流情况。

【分析】采取上述的合作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增强合作学习中个体的责任感。但是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而在此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合作学习之外,我把教学程序进行到合作学习一环之后,就认为就是学生的事了,错误的把自己定位为“仲裁者”而不是引导者、参与者。这样不仅不利于调控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也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合作过程容易偏离中心,会讨论与音乐无关问题的现象,合作学习成了部分学生的“避风港”或“吵闹场”,既浪费了时间又丢了合作的本质。

【实施方案、总结】“点拨”——关注每个学生,注重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转换。新课改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之中。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也可以说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

如案例“音的强弱”时我让学生合作探讨音的强像什么,弱又像什么,并用一种打击乐器来模仿。这时,我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由于任务稍有难度,我又充当指导者,我需要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了解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分析他

们的解法,发现他们的失误,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等等。

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 篇2

一、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就当前情况来看,部分职业院校不是特别重视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只是把实践教学当做辅助性的课程进行设置,没有形成具体的架构体系,仍旧停留在简单的技能教学方面。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还是沿袭理论灌输模式,职业教育思想不突出,部分教师缺少教学跟市场结合的意识,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没有突出技能方面的特色。

(二)实践教学计划和内容设置不够实际

虽然有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在努力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但是我们发现,给学生找一些旅行社等单位实践的出现点是好的,却因为没有结合经济利益,加上当前旅游市场的火热,各个旅游机构就很难抽出专业的人员对实践学生进行培训和引导,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去配合职业院校的实习更是不切实际。即使找到这样的实践机会,也会把实习流于形式化,实践意义不明显,学生仍旧对旅游行业的职业化素养缺少认识。

(三)师资力量有待优化

由于旅游行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知识,知识的广度体现的非常明显。其中一些关键性的环节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把握。但是在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很多都是课程的专业人士,这些人员在理论上的造诣比较深,却缺少对整个旅游行业的把握,实践教学仍旧需要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指导,否则就容易出现教学理论大于实践的倾向。

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重视度,建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突出职业教育思想。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要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技术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要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有所提高。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当的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良好的条件。还要对传统的专业实习计划进行修正,进一步丰富实习内容。旅游专业的教师要认识到实践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采用校外集中实习的模式,把实践教学完整安排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也可以采用分散式实习模式,把实践教学安排在几个分散的时间段里面完成。通过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实现自身技能的方式,也能够让旅游企业从中选拔出合格的人才。

(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内容

对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来说,要注重设施实践教学环节,争取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规律,不能盲目的打乱教学秩序。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综合考虑实践教学的地点和方式以及考核要求,提高实习资金的利用率。事实上,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其动态性比较明显,因此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弹性,根据旅游专业的不同培养方向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要站在学生、学校、市场等几个方面来思考问题,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兴趣、市场人才需求等来调整实践的内容。此外,学校要针对实践教学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鼓励那些在实践教学中有所创新的教师,同时把这些当做其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还可以建立跟学生实践成绩结合的考核制度,综合教师考评、实践作业、企业考评等几种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三)积极优化师资力量

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以及专业实践等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旅游专业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从这就可以看出师资力量优化的重要性。所以,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也要有“职业技能证书”。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从而提高整个师资力量。首先,可以让旅游企业跟学校合作,邀请旅游企业中的相关人士到学校给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相关的培训,也可以让他们担任专业实践课程顾问;其次,还可以派遣教师去旅游企业中进行锻炼,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在提高了理论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

三、结论

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 篇3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文化学科,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对大学语文课程提起重视,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环境,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着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这就需要高校及时转变观念,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 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缺乏对语文教学的重视

目前高校语文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校缺乏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来进行教学,只有语文相关的专业才开设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这就使得部分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在现有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语文学科的课时安排本来就少,再加上被复杂的专业课挤压,导致语文教学效果更是难以提升。另外,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语文教材选择时都缺乏与自身实际的联系,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2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就是要掌握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利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他们愿意将精力用在实用性强、见效快的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去,把语文看作一门无用的学科,没有心思去欣赏那些长篇大论的文字,同样不利于高校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1.3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参考资料,教师缺乏创新性,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特色,教学气氛过于死板,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教学互动,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难以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更缺乏与学生专业实际的联系,同样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 高校语文教学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此外,语文还具备较强的工具性,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大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由此可见,高校要积极开展语文教学,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 高校语文教学改进策略

3.1 优化高校语文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标

改进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就是要优化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高校要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科学地进行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管理,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其次,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语文教材,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

另外,高校在进行语文课程设置时要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高校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 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不断改进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单一的讲解方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多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故事性的古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古文的翻译,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进而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3 强化高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高校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应用到未来的岗位工作当中,因此高校语文教学要强化语文的工具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利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为学生创设环境,以锻炼法律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雄辩能力等,让学生在辩论、演讲等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自身的重要性,同时语文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非常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总之,高校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优化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艳.当前形势下高校语文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才智,2015,04.

[2]罗玲玲.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谭少元.高校大学语文教学问题与对策探析[J].语文建设,2014,12.

实践教学的改进报告 篇4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目的,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因此,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数学实践活动课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手做,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数学活动课内容范围广,灵活性大,空间和时间都具有开放性,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要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要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它不应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设计实践活动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从中获得知识和教育。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可以 1

是一课时,也可以是更多时间,信息的采集有时可以延伸到课外的一天或几天,收集方式可以通过当堂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网上查询。

综合性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一个不具有综合性的活动不能称之为好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中,应该考虑活动主题是否具有综合性。一般的,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活动,就具有比较高的实践价值以及实践意义。也就是说,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应该是对一个阶段来所学知识的综合与提升,不能只是对单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不仅要能够体现出对一个阶段来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它还要能够体现出对一个阶段来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应用,更要能够体现出一个阶段来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改进一个教学实践问题 篇5

内容:向实践学教学——实践反思

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而有效的教师,我们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教学的。实践是获得经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是一种必要条件,但实践并不必然带来经验,并不成为经验的充分条件,把实践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经验,需要对实践加工,对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反思。

一、作者的经验分享

从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对自己的平常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课后自己利用录像“照镜子”,看出自己的成功和得意,也看出自己的失误和教训。再进一步,是利用录像整理课堂实录。在整理实录的时候,多想一想怎么教才能够更好,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能用理想的方式教。这样的过程可以触及过去的经验和头脑中的教育假设,而只有触及经验和假设的思考,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反思。另外,整理实录不必原样照搬,在大体结构和思路不变的情况下,对你可以理解的状态作出调节和补充,使它成为未来教学寻找更理想方案的过程。

1、学习《我喜欢》教学实录与反思(1)默读实录 ①、导入

②、总体感受文本 ③、总体感受后的细读 ④、理解作者的情感(总)⑤、在质疑中引向原文(2)畅谈实录

各教师就本实录发表自己的看法。(3)学习作者的反思

一有贪多求全的毛病。二是节奏快了一些,慢一点做得不够,教师的语言比较自然是优点,但显得随意则是缺点,教师课堂用语的精致功夫不够。三是多媒体的位置在黑板中心靠右的一角。从空间管理的角度看,这显得不够公平和正义。

二、学写反思日记

1、我看老师们的教学反思,大多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得意之作,往往回避自己的失误和教训。如果是为了自己,就不能这样写了,它更需要直面问题。可以说,写反思必须有“挑剔问题”的意识。另外,写反思日记是反省自己,在反省自己中一定要有思。这样,反思日记就不仅仅是描述行动,而是要思考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思考自己的行动依据和背景,把潜伏在行动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路拿来反思和改造。

2、教师阅读作者的反思日记《林海》。

时间:2015年 4月2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王世应

内容:向书本和专家学教学——专业引领

专家和书本是什么?就我看来,他们是带来“天比井大”的“小鸟”。我们都是坐在生活环境和过去经验的“井里”的“青蛙”,我们需要“小鸟”介绍“井”外的环境,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信息反思和改造原有“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的经验。

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得到“天比井大”的信息后,我们怎么办?我想,我们不能用“我天天坐在井里,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是不会错的”来拒绝排斥外来的经验。合理的处理方式是既不要轻易迷信,也不要固步自封,最好能够“跳出来”看一看。

听专家报告也好,读书也好,最好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教学想一想,设计出改进自己的方案实践一番。只有这样,专家的报告和书本的知识才能成为改造自身实践的营养。

1、案例《生活中的负数》(1)、教学追求

一方面从表达矢量的需要体会负数的产生。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和引入就是为了清楚表明量的方向性。进而,又只有通过正负数的对照,我们才能准确地表明量的方向性。第二、从生活中抽象数学。学生学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里的“高”一方面是指结果,另一方面是“高”的过程,它是指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第三、让更多同学参与数学活动。教学质量和效率源于同学们对相关学习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思维过程。

(2)参读教学节录《生活中的负数》(3)教师谈感悟。

2、遗憾与改进 教学是充满遗憾的艺术。抓住主要矛盾自我反思,这一节课的遗憾和改进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前进与后退的方向性问题。二是对学生的准备了解不足。

时间:2015年 4月9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王世应

内容:

1、在观课议课中学教学——同伴互助

2、坚持持续而系统的教学改进 ——行动研究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从同伴身上学得更多,从他人身上学得更多。这样,观摩课堂就成了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基于对现有教研活动问题的分析,基于变封闭自足的文化为反思超越的文化,变被动接受的文化为主动参与的文化,变迷信权威的文化为理性批判的文化。变冲突攻击的文化为和谐共进的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教研文化和教师文化需要。

一、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

1、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学校文化。

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教师文化既是观课议课的目标,又是有效观课议课的基础。

2、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2)让授课教师先作观课说明;

(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3、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作准备。

4、有效观课致力理解教学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同行”的立场和方式;

(4)有效议课要致力于推进有效教学;

(5)有效议课要致力于发现教学中的关系和可能。

二、网络议课的一个实践案例

1、教学流程简记(1)学习目标(2)教学过程(3)教学设计说明(4)课后反思

2、网络议课实录

(1)、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2)、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3)、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4)、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三、坚持持续而系统的教学改进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循环过程可转化成一组以教育活动为背景的陈述:

1、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时,我碰到了问题。

2、我设想着解决这个问题。

3、我实施这个想象中的解决方案。

4、我评价我行动的结果。

教学目标存在问题及改进 篇6

讨论人:邢艳蕾 刘晓艳 王雪梅 王艳萍 高海蛟

我们看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原来教学目标的设计包括这么多方面和要考虑到这么多的因素!

以下是我们讨论的问题后写的一点感悟:

1、在设计一堂课前,不注意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仅仅根据教参而盲目地设计,不注意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从而导致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过分注重教学目标课前预设,而缺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2、教学目标设计大、空、宽,目标虚设、缺失、错位,从而造成了前期教学目标和后期学生学习行为的不一致,容易用惯用的套话来呈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一刀切,不注意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身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一般来讲,教科书是根据一般生的水平来编辑的,而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对他们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否则会使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4、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在开课前有体现,但往往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会消失不见,以至于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之一出现缺失,导致在一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生硬地把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再拉出来,让学生总结,提炼,这样总感觉是为了迎合教学过程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而生拉硬套。

5、大部分教师(包括我)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不够大胆去删减教材的部分内容,不太敢去调整教学程序,应根据学情,大胆删减教材的部分内容和调整教学程序。

6、教学目标没有体现活动后学生应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要学会怎样,即要让学生知道要学会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做什么—“what we can do”。

7、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不注意对教材地系统研究,对学生要学的知识不注意承前启后,前后的关联,同时,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不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注意学生学习策略地指导。

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之改进意见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目标的制定:

1、在设计一堂课前,要注意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注意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不能过分注重教学目标课前预设,注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2、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大、空、宽,目标虚设、缺失、错位,避免造成前期教学目标和后期学生学习行为的不一致,选择不同的教学用语来呈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注意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身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一般来讲,教科书是根据一般生的水平来编辑的,而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对他们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否则会使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4、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体现要贯穿着教学活动始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有实时的体现。要避免在课堂结束时再把情感教育生拉硬扯出来,显得牵强附会。

5、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大胆去删减教材的部分内容,适时去调整教学程序,是教训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际。

6、教学目标要体现活动后学生应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要学会怎样,即要让学生知道要学会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做什么—“what we can do”。教学目标的出示要用实意动词,把要求明显的出示给学生。

7、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意对教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学生要学的知识要注意承前启后,前后的关联,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地有效指导。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让我们边教学,边反思,让自己真正上出一节节高质量高效率的英语课。

5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1、大部分教师(包括我)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不够大胆去删减教材的部分内容,不太敢去调整教学程序,应根据学情,大胆删减教材的部分内容和调整教学程序。

2、教学目标设计大、空、宽,目标虚设、缺失、错位,从而造成了前期教学目标和后期学生学习行为的不一致,容易用惯用的套话来呈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一刀切,不注意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身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一般来讲,教科书是根据一般生的水平来编辑的,而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对他们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否则会使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4、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在开课前有体现,但往往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会消失不见,以至于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之一出现缺失,导致在一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生硬地把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再拉出来,让学生总结,提炼,这样总感觉是为了迎合教学过程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而生拉硬套。解决办法:

1、在设计一堂课前,要注意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注意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不能过分注重教学目标课前预设,注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2、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大、空、宽,目标虚设、缺失、错位,避免造成前期教学目标和后期学生学习行为的不一致,选择不同的教学用语来呈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注意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身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一般来讲,教科书是根据一般生的水平来编辑的,而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对他们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否则会使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4、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体现要贯穿着教学活动始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有实时的体现。要避免在课堂结束时再把情感教育生拉硬扯出来,显得牵强附会。

5、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大胆去删减教材的部分内容,适时去调整教学程序,是教训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际。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14年6月14日 13:04 评论

6.阅读教学安全与反思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思考、调查、体验、讨论、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本文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第八单元阅读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并对教学案例的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Legends and stories”,学习的都是学生很熟悉的故事:如愚公移山、大闹天宫、皇帝的新装等。而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正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本课时Section A 3a阅读部分向学生介绍的是“西游记”。2.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下列词汇:object, magic,stick, hide, tail, turn…into, excite, western(2)阅读短文,能按要求找到相应的信息。(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4)了解《西游记》中美猴王这一人物的大体情况。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阅读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让学生们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3)德育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学习孙悟空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精神。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部分出现的生词和词组,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2)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通过阅读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1)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的能力。2)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词汇及表达方式。4.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多媒体教室,录音机,教材 5.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共45分钟)

6.教学形式:Task-based learning, activity-based teaching(classwork;individual work;pair work;group work)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 Step1.Warming up

任务设计(1)do a survey about your favorite stories

(2)To watch ashort video:(设计目的:在正式阅读文章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通过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或看过的影视剧,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Step 2 Newwords 1.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earn about the newwords.1.object n.物体

2.tail n.尾巴

3.stick n.棍;条

4.excite v.使激动;使兴奋

5.western adj.西方的 2.学生们根据讲解,理解这些单词的用法,并试着强化记忆。(设计目的: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Step 3 Warming-up 1.Look atthe pictur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ho are they? 2.In which book are they the maincharacters? 3.Which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Step 4 Reading Work on 3a: 1.Tell Ssto read the article in 3aquick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① Which book is talked about? ②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③ What is he like?

Ss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try toanswer the questions: 2.方法指导:带着问题,然后快速阅读短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3.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快速回答这三个问题。4.最后,教师让部分学生回答答案,并校对答案。Work on 3b: 1.Read thepassage again, the complete the chart about he Monkey King。What he can do What he can’t do

2.学生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读短文,在短文的相关信息处划线。3.让学生们完成表格,并校对答案。4.让学生读一下自己的答案,并改正答案。

(设计目的:设计了创新思维能力的练习,采用不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示个人才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体现了语言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让学生进行一些即兴的、自由的交流活动,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Step 5 Careful Reading 1.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judge the sentences below True or False.1.Most pupils in England watch the TV program calledMonkey in 1979 for the first time.2.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new Chinesebook.It’s new to Chinese children 3.Monkey King is just a normal monkey.4.Monkey King can make 72 changes tohis shape and size.5.If the Monkey King can hide histail, he can turn himself into a person.6.The Monkey King uses a magic stickto fight the bad people.7.The Monkey King’s magic stick is solong that he can’t hide it in his ear.8.Western children like to read this book because the MonkeyKing keeps fighting to help the weak and never give up.Work on 3c

1.First tell students the purpose: complete the sentences below withphrases from the passage 2.Read the sentences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3.Checkthe answers。

(设计目的:对于输入的信息量及时地巩固,增强记忆)Step 6.Game time 任务设计:

Game One: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guess which story this is.Game Two;Student one describe the story, and student two guess the story.(设计目的:各种不同的练习使学生很快找出阅读内容的细节,听读结合,动静结合,张弛结合)Step 7.Talk show 任务设计: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a story they’ve read or heard.设计目的:总结并巩固新授知识

四、任务型教学途径下阅读案例设计的分析与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为此,我尝试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的设计进行了几点反思: 反思一:任务是否等于练习?

本节课活动设计步骤较多,针对性很强,但整堂课下来,发现学生非常听话,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们的活动和表现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

任务和练习都是语言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但是任务与练习在活动的目的形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任务与练习的区别归纳如下: 反思二:教师仅是播放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于是PPT被大量地运用于课堂之中。随之而来,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呈现课堂中的所有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甚至本该是教师口头表达的指令或问题。于是教师成了PPT 播放员。但是英语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究竟担当怎样的角色?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权威和主宰,教师的身份将从以往的课堂“主要演员”转变为更有挑战性、更为积极的“总导演”,对学生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教师不仅是任务的设计者、策划者、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交际伙伴。

总之,反思只是手段,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不应仅凭借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重复的教学实践,应更自觉地树立反思意识和系统科学的反思行动,开展反思性教学或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理性意义上的反思。

一个例题教学的改进过程 篇7

1 原来的教学过程

1.1 例题的提出

例1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 长宽分别为40和30, 其中AB, 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 如图1所示.问矩形面积何时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思考 在解决此实际问题时, 要使包含在三角形内的矩形面积最大, 首先会涉及如何画矩形的方案问题.如果直接给出则缺少了一次解决实际问题时方案多样性的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机会.

1.2 例题的分析

师: (Ⅰ) 设AB=x, 则AD长度为多少? (Ⅱ) 设矩形面积为y, 当x取何值时, y最大为多少?

思考 其实, 令AB=x, 然后用x表示AD长度, 从而将面积y表示为x的函数, 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在整个数学化过程中, 前面是关键, 而 (Ⅰ) , (Ⅱ) 的提问其实是将数学化的关键忽略了, 或者说用过多的提示代替了数学化, 顺着 (Ⅰ) , (Ⅱ) 问题的解决只是解决了一个一般的纯数学问题而已.

1.3 例题的解决

解 (Ⅰ) 由AB=x得BN=40-x, 再由三角形相似可求出相似可求出BC=3/4 (40-x) .

(Ⅱ) 这样就把矩形面积问题转化到了二次函数的模型.

师:其中x的范围是什么?

生:其中的x要求满足0

思考 这样关于x范围的问题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求出它, 应该从更高层次上去引导学生.但原问题是否与此二次函数的最大值相等价呢?这儿还有一个数学化过程前后的等价要求.

师:那么二次函数模型应该是undefined.下面就比较容易了, 运用公式有: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它能满足条件吗?

生:能.

思考 学生在求最值时有可能出现配方法和公式法2种, 并且也有一定的运算量, 二次函数学习后还没有专门求最值的学习和训练, 最值求解过程也是复习巩固这2种方法及训练运算的机会.

师:若没有“AB, AD在两直角边上”这个条件, 换成矩形一边在斜边MN上呢 (见图2) 令BC=x, 要用x表示AB, 从而将矩形面积y表示为x的函数.

思考 虽然教师考虑到了内接矩形的另一种方案, 但这样的安排成了2个不同的问题, 缺少了方案的设计和选择的问题, 而且同样地先给出矩形的一边x再去求矩形的另一边从而得函数, 也失去了真正数学化的过程.

2 改进后的教学

2.1 例题的提出

同例1, 略.

师:如何去作矩形才能使其面积最大呢?

生1:提出第1种方案 (矩形的两相邻边在两直角边上) .

生2:提出第2种方案 (矩形的一边在斜边上) .

师:那怎么办?

生2:我们可以分别求2种方案下的面积最大值, 然后比较其最大值再进行选择.

点评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更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开放性地思考, 然后比较全面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2.2 例题的分析

师:我们需要分别求方案中的最大值, 那么何时最大呢?首先我们从图1中看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生3:随着点C的移动而变化.

生4:随着AB的长度变化而变化.

师:为什么?

生4:当AB长度确定了, 那么矩形的另一边AD长也确定了, 矩形的面积也确定了.

生5:也可以看成随着AD的长度变化而变化.

师:现在要找变化中面积的最大值, 观察的方法不行, 那怎么办呢?

生:用代数的方法, 既然一条边长度定了, 矩形也确定了, 那也就是说明只有一个变量, 面积随着这个变量在变化, 可以找出面积是如何随着这个变量在变化的.

师:对, 面积如何随着变量变化而变化, 这就是什么关系?

生:函数, 就是找出面积关于这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师:具体如何列出函数关系?

生:令AB=x, 然后用x表示AD, 这样就可以得到矩形面积y关于x的函数了.

师:如何用x表示AD?

生:可以由几何图形中的比例关系得到, 即由三角形相似得undefined

点评 在教师问题引导下, 学生经历了从面积变化到面积随着一个变量而变化, 再到用一个字母表示面积的数学化过程, 其中也包含着将动态几何问题转化为变量下的代数形式——函数的数形结合思想.

2.3 例题的解决

解 (Ⅰ) 由AB=x, 得BN=40-x, 再由三角形相似可求出相似可求出BC=3/4 (40-x) .

(Ⅱ) 这样就把矩形面积问题转化到了二次函数的模型.

师:你有哪些方法求最值?

生:配方法和公式法.

师:要注意什么?

生:运算的准确性, 配方法的熟练运用 (与公式法实质是相同的) , 还有方法选择的简化.

点评 作为二次函数的应用, 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化后的数学问题解答过程复习巩固二次函数的有关运算以达到熟练要求.

师:原问题与数学模型undefined等价吗?

生:不等价.因为函数中x可以取任一实数, 而此实际问题中x代表的是边长, 满足0

师:那么方案1的问题等价的数学模型是什么?

生:方案1的问题等价于求undefined的最大值.

点评 等价转化是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重要思想, 同样应用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中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需要等价转化, 教师的问题引导能让学生从等价转化的思想高度来认识数学化的过程, 既能确保数学化的准确性, 又能很好地渗透等价转化思想.

师:那么二次函模型应该是undefined, 那么如何求它的最大值呢?

生:公式法, 也能用配方法.

学生分别用2种方法练习求解.

师:用公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运算的准确性, 特别是公式中的符号, 还有像这儿的分数系数代入时要防止运算错误,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中间每步都要完整.

师:用配方法时有什么规律?

生:提取二次项系数后, 里面配方时的常数系数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

师:2种方法有什么关系?

生1:公式法本身是由配方法得到的, 有时可能用配方法反而要简便些.

生2:在此问题中,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验证取得最大值时的x在要求范围内.

师:在方案1中, 是否一定要设AB=x?

生:不一定, 也可以令AD=x.

师:为什么?你能说说大概思路吗?

生:因为AD定了, AB也随之确定, 从而矩形面积也可确定, 即能将面积表示成x的函数, 当然同样要注意转化的等价, 要求0

点评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内容, 通过上述解决过程中的2种方法比较, 较好地对配方和公式法进行了复习巩固, 另外后面设x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数学化的实质.

师:如果是第2种方案即矩形的一边在斜边MN上呢?

生:同样其最大矩形的长和宽是相互限制的 (一个定了则另一个也确定了) .令AB=x, 则应该能用x表示BC, 从而将矩形面积y表示为x的函数.

师:如何用x表示BC?

生:与前面类似, 利用图形中三角形的相似关系得到.……学生自主练习解决.

生:undefined.

师:按方案2原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

生:应该是求的最大值, 还要加上条件0

师:对, 这样才能保证数学化过程中的等价, 结果怎么样?

生:由配方法和公式法都能得到最大值也是300, 而且能取到, 所以2种方案下的最大值都是300, 这就是答案了.

点评 很明显, 前面的数学化过程的学生探究起到了较好的成效, 学生在方案2的解决中能类比地进行数学化, 也能运用数形结合通过图形中的三角形关系解决线段长度的关系, 还能在等价转化思想指导下将实际问题等价转化到数学模型并解决.

2.4例题解决后的反思

师:你从例题的解决中学到了什么?

生1: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要求, 一是转化时要考虑可能的多种方案并加以比较;二是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将图形的关系转化到量的关系, 这是数学化的方法之一;三是转化过程要等价.

生2: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很重要,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先转化到数学问题, 然后要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才能正确得解.

师:是的, 以后我们要将更多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化转化为数学问题, 其中包含着数学化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同时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口译教学实践改进讨论 篇8

[关键词]口译;教学;改进

[作者简介]李贝贝(1982- ),汉族,河北邯郸人,现就职于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沟通工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语言素质,不仅仅对于沟通而言十分必要,对于人格魅力的形成也大有裨益。基于这种情况,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于语言的训练呈现出连续的态势。

一、口译教学自身特点剖析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口译教学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主体相互融合,必然对于交流和沟通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口译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有关概念上讲,口译即指在语言发生的现场,以口头表述的形式将不同种类语言的内涵相互转换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大致分为即席翻译和同声传译两种。这两种口译从本质上基本一致,只是在对语言掌握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上的要求有所不同。

从口译自身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即时性,需要翻译人员快速对语言内容做出反应,这种即时性的特点决定了翻译人员对于多种语言的熟练程度都要达到一个相对高的层面,不仅仅需要翻译人员需要听得懂,而且要求他们能够说得出。

其次是场景性。口译比普通翻译有着更多的环节需要把握,并且口语的灵活表达,都会对语言的内容形成一定的影响。不用的环境和氛围,不同的手势以及表情、语气等,都会使得不同的语言内容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这些线索的捕获以及细微含义的把握,也是口译人员的工作范畴,对翻译人员有着更深一层的要求。

从这两个层面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将口译教学当做是英语课堂中口语教学的简单延伸,而更应当深入发现口译教学的自身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于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口译教学提升的深入分析

通过以上对于口译自身特点的分析,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出口译的衡量标准,才能有的放矢。

从口译自身特点来看,其评判标准不能照搬普通的书面翻译标准。对于书面翻译,要求精准并且通达,对于句子的内容不能有所缺漏,但是对于口译就是完全不同的要求。

口译也要求对于语言含义的正确表述,但是这不同于书面翻译。书面翻译要求精准表述,但是口译更多的是偏向于对于整体含义的把握。这种准确不是一字不漏地转述,而是对语义的准确把握。这一方面要求译文必须忠于原文,即忠实于说话的人的真实想法和其感情色彩,而不是忠于原文的每个词汇和语法;同时还要求译文同原文的文体以及句式风格相近,才能正确表达出相应的语义;此外,这种口译中的准确表述还在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信息量是否对等,只有充分避免概括性的译文,才能保证有效口译。

口译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顺畅。由于口译的原文是口语化的,因此对于习语的掌握也是口译的关键点之一。不仅仅对于原文的语言,而且对于译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也应当十分清楚,才能翻译出顺畅易懂的句子。同时还应当保证翻译的速度,口译毕竟是即时翻译,只有合适的速度,才能保证交流的双方能够相对顺畅地进行沟通。

在明确了口译的衡量标准的基础之上,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打造有效的口译教学:

1.针对性提升听力训练。对于听力的提升,是锻炼口译能力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听得懂才能翻译得出。口译训练中听力环节的训练不同于一般的听力,因为口译面对的原文通常是日常用语,而这些日常用语相对而言呈现出不同于书面语言的很大特点。因此在针对口语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应当以日常用语为重进行听力训练,不应当苛求过多的专业词汇,但同时由于日常口语涉及到很多习语,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习语能力补充训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必要的能力基础,才能有纵深发展的可能。

在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应当注意学生逻辑能力的训练。在口语信息传播过程中,与语言一同传播信息的还有原文信息发送放的表情、手势等多方面的信息,而只有对整个语言环境中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捕捉以及必要的逻辑分析,才能领会正确的语义,因此这一方面的训练不可缺少。最后,在实际训练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原文的产生环境。通常口译的环境都不会像普通听力环境那么安静,对于不同环境噪杂的声音,应当让学生有所适应。

2.针对性提升口语训练。口语训练也是口译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熟悉口译中原文和译文之间对应关系的重要方法。无论是听还是说,都是能够促进学生完善原文和译文之间通道的有效方式。对于口语的训练而言,应当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目前很多口语课程,都比较倾向于思想的精准表达,这实际上是对于语言能力的一种压制。学生担心出错,因此降低了口语说出口的反应速度,延长了思考的时间,而实际上语言的使用更倾向于一种相对自然的思考状态,是一种更本能的方式,而不是在心里使用母语组织一个句子然后再将其翻译成为对应的语言。在课堂上,可以从简单的句式出发,从日常用语出发逐渐延伸,不需要因为简单而跳过训练课程,简单的日常用语,也恰恰是在口译工作中最长见到的内容,同时对于习语的推动掌握,也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对于口语的训练还不能忽视掉母语的训练。在口译过程中,只有对两种语言都具有相对较强的驾驭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厚文.论口译交际的特殊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陈晓春.口译的性质、特点和过程-兼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J].集美大学学报,2001,(1).

上一篇: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报告下一篇:人事工作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