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格格长民情日记(共4篇)
“李大爷,您老最近身体怎么样啊?得坚持吃药啊!”“姚阿姨,您腿不好,这几天下雨就别出来遛弯了,等天好了再出来晒晒太阳。”说话的人,是白云矿区星光社区第5网格长刘桂英。11月4日,笔者来到白云矿区星光社区,她正在对辖区上了年岁的几位老人进行日常的电话随访。
今年44岁的刘桂英是星光社区的计生助理员,兼任星光社区第5网格的网格长,负责辖区内19幢楼472户1000多居民的服务工作。
能让居民找到我
刘桂英每天除了要给辖区内几位上了年岁的老人打电话随访外,还要去网格内逛逛,“倒不是说我去转转就能解决什么问题,但至少能让居民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得到我。”刘桂英说。
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小到卫生死角的清理,办理准生证、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及网格内的综合治理、治安巡逻、计划生育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是刘桂英的工作。
笔者了解到,星光社区将整个社区划分为9个网格,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社工担任各网格的网格长,负责所辖网格内居民的日常服务管理,所有社区网格长,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本”。
“民情日记本”是刘桂英的“掌中宝”,她告诉笔者:“别小看这日记本,里面记录着辖区百姓的希望、诉求和困难。”在刘桂英的日记本上,笔者可以看到第5网格所有居民的详细信息。谁家房子租出去了,现住着什么人;哪户家里困难,家里的人患的什么病……由于信息准确及时,她各项事务处理迅速,赢得居民们的喜爱。
大事小情做到位
笔者翻开有些破旧的日记本,第1页事件栏里写着:1月16日,天气很冷,接到空巢老人肖亚金的电话,老人说她今天身体特别不舒服,希望我能去看看她。事件栏下面写着:接到老人的电话后,我上街为老人买了些水果和药品,还为老人挑选了一件棉衣,然后给老人送了过去,老人由于重感冒难受,见到我,老人精神好了许多。在老人生病期间,我每天下班都到她家看看。这件事让我深有感触,面对这样上了年纪的空巢老人,我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今后,要定时定期去老人家看望。
笔者注意到,在每个记录的后面,刘桂英都会写上自己的感受。她说:“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暴露了一些我工作上的纰漏,就当是给自己提醒了。”
日记本第3页红色笔标注:3月20日接到居民反映,辖区内的某栋楼房东侧,一些人不注意形象,养成了随随便便的生活习惯,吃、喝、拉、撒从不讲究。这样一来,这里基本上就成“公厕”了。我去劝说了几次,还是没有效果,最后我担负起清理的工作。
不能辜负群众期望
社区管理工作不好做,常会看到别人的冷脸。在担任网格长近两年的时间里,刘桂英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刚开始去走访登记居民的基本信息时,有些人不理解、不配合工作。”刘桂英说。有天晚上她去登记婚育信息,屋内有人跟她对话,但就是迟迟不肯开门,还告诉她让她第二天上午再去,结果去了之后依旧没人。
“没办法,我只能多跑几趟了。”刘桂英告诉笔者,她总共去了5次,最终才登记到这户居民的信息。
一、迅速组织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响应区委“三千干部进村(社区)入户大走访”活动的号召,办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邹淑均为组长,副主任许亚生、副主任汤友生为副组长的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刘兰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日常协调工作和向区委报送信息动态。同时,为确保大走访活动稳步推进,取得实效,特制订了实施方案,安排了专项经费,确保大走访活动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3月15日,全办召开动员大会,邹主任就我办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对工作组队员部署具体的任务,宣布了工作队员学习、生活、工作制度,并把此次活动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每批工作队各评选一名优秀队员,给予适当奖励。全办工作人员分二批次下社区走访,分别由两个副主任带队, 动员会后办班子成员到驻点地新湘街道新华社区了解基本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大走访。办主任带领2个工作队11名队员,自带铺盖、经费、资料和工具,深入新湘街道新华社区察民情、解难题,积极向基层宣讲党的政策,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队共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等1200户,为新华社区文兵、廖义英、熊美林、曹玉珍、邓冬梅、李国平、杨先政、朱淑珊、刘玲、阳桂莲等10位困难户共送去慰问金元,为新华社区解决工作经费1万元。工作队认真收集群众意见,召开社区党员代表、居民小组组长座谈会1次,做到了有会议记录、有群众签字,有社区认可,发放调查问卷130余份,收集各类建议35余条。工作队员严格要求自己,自带伙食费,不给驻点社区增加负担,切实做到了“三不准”,受到了驻点社区干部群众的好评。
2、细致了解了民情。我们在深入走驻点村65%的访群众,做到“三必访”的同时,驻点干部工作队虚心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对民情民意进行了细致了解,按要求记好民情日记,建立了民情台帐,驻点干部在平时注意认真地聆听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政策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及时请示领导,想方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基层提供更多更实在的帮助,通过跟群众交心换心,做群众的知心人,为居民解决了一些苦难和困惑,有效地疏导了民意,将意见、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深入进行调研,分两路对新华社区西山、临招房、铁路南居民重点走访,摸清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意见,撰写调研报告1篇。
3、实干帮助基层发展。通过走访,我们切实感受到基层渴望得到迅速发展的迫切心情,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切实为驻点社区解决了反映强烈、解决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希望政府多关心残疾人的生活,解决危房、廉租房问题,父母希望自己不在世了,他们子女今后的生活保障等。我们还在驻点社区举办了一期政策宣讲培训班,社区党员干部及群众参加了此次培训,主要宣讲了“中央一号文件”、区委、区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等,办班子成员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融洽党群干群的关系,并现场答疑解难。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基层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政策、职权和能力范围内一时难以解决或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将尽能力与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并反映如下:
1、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少数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影响政策更好的落实。
2、居民住房设施较差,半边户人口居多,很多人都没有工作,还有一群因没有解决好退休工资上访的队伍,一些残疾人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根据安排,我们团队共要走103户的样子,全部在一个小区内,四栋楼,再进行细分,团队分成三个小组,我和一法院干警一个小组,要走约30户。
上午8:30就到了小区,但所分的一栋楼,除四户外,其余都为了生计所奔波,无人在家。问了些基本情况,也了解了些有什么困难没。除一户说自己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没找到工作外,其余都是一片好听的话!便觉得现在的人民还确实是纯朴,心里还是想着能帮他们解决点问题的,便四处打听,看能不能先帮那户人家的女儿先找个临时性的工作。
因太多的人不在家,便与丁干警相约晚上再来走访。
晚上7:30,我们到了小区,发现社区的干部早就在等,有些愧意。
但发现整栋楼也只有五六户在家,除了上午已走访的外,只有三四户在家,很是感叹!群众的生活确实是不易哦!
前两户均没有什么问题或困难。第三户是一老人在家,一片怨声,无非是城市变化不大,群众生活、休闲没有场地,再来湘阴等地来比较,更觉得汨罗落后了!一时怎么也解释不清,也不肯提供电话号码,一再问他有什么困难或要求解决的问题没?一直说没有,准备走了才说自己儿子违法生育了二胎,一直没有上户,看能解决么?了解这情况时,联系方式倒是很爽快就提供了,无语,群众的要求很直接,但提要求的方式很隐晦!解释了一通计生政策后出来了。
看着没几户在家的,就回了,出来时还碰到其他团队的同事在走访,便觉得都是不易。
快到办公室时,同事打电话来了,说是我们负责的小区内有群众要反映问题,要我们去,只得再回到小区!
快进小区时,就发现有一群人在围着另一个团队的同事,叽叽喳喳的,上前一问,同事立马像找到救兵一样!
接过接力棒,才发现,所要反映问题的群众也不是我们小组所负责的,不过既然来了,就上户听听吧!
第一户,反映的问题是,一家人都没有工作,女主人身体有病,想解决低保问题。看了该户人家,房子是新装修的,说是给儿子结婚给装修的。
第二户,反映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家里很困难,女主人也是身体不好,要求解决低保;二是房子漏水,没有钱对房屋进改造。看了下房子,住顶层,六楼,非常简陋,卧室都没有装空调,女主人说的时候,差点哭了,但我能感觉到她是忍住了。
第三户,情况与第二户差不多,也是一定要我们去他家看看,看了下,比第二户情况要略好,但也没好多少!
出来后,心情不是很好,面对他们的这些困难,感觉有些无奈,希望能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些困难!
移民社区的移民们
今天和工作队员贺文一起到(麻家渡镇营盘河村)两河社区入户走访调查。两河社区是因潘口电站建设从原上庸镇两河村集中安置在营盘河村的移民社区,共有87户334人,分住在14幢楼房中。
我们首先来到社区管委会书记刘春全家。他家共8口人,祖孙四代同居,儿子、儿媳、女儿都到上海打工去了,家里只有老父亲和他们老两口,还有两个孙子在就近的麻家渡中学读书。谈到搬过来的感受,刘春全感慨不已:“过来三年多了,生活都已适应。87户移民基本上家家都有在外打工的,打工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以上。而且,这边比两河交通要方便,房子宽敞漂亮,环境绿化美化也好。”
离开刘春全家,我们来到马路对面的移民楼下,在场院里见到正在晒太阳的席刚臣老两口。席刚臣今年79岁,与儿子单另住,但都在一幢楼上,老伴8年前患脑溢血留下了左侧肢体活动受阻的后遗症,每天必须他随身照护。席刚臣告诉我们,现在党的政策好,特别是对老年人,从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有病有农村合作医疗,他和老伴儿每月各有25元的低保金,加上儿子们分担的一些养老金,生活还算有保障,原来移民时赔的4万多块钱由四儿子保管着。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经济示范户章先兵和老党员喻成洋。他们的住房都很宽敞,平均面积195平方米。章先兵是在上海打工的工头,搞建筑,一年下来能挣10万元左右,妻子袁胜云在家开了个百货商店,顺带照顾小孩上学。喻成洋向我们反映了移民群众的一些心愿:一是划分的土地较远,且是黄土地,粘性大,雨天难行,盼望能早日将生产路硬化;二是楼房有时停水,没地方取水,希望能在每栋住宅楼后像当地居民一样打口水井;三是在菜地旁有条用于灌溉的水渠,村民多从渠边行走,但没铺盖板,小孩经常掉下去,很危险。我们实地看了一下,渠道长240米、宽0.6米、深0.7米,是村民到菜地的主要通道和浇灌水源,上面没有盖板,的确危险。我们表示一定向有关单位反映和汇报,我也暗下决心争取帮他们把水渠盖板问题解决好。菜地里,移民官知海老汉正在忙活,他说,这里的菜地跟老家一样好,他在下优质香瓜种,过几个月请我们一定到他家尝尝。
一天下来,我们共走访了11户移民家庭。感觉移民们已基本适应了新环境、新
【社区网格格长民情日记】推荐阅读:
社区网格长民情日记12-21
社区干部民情日记范文07-24
振兴社区工作组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计划07-17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日记02-18
社区四进社区活动总结07-26
社区社区建设总结03-30
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09-07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10-14
“社区计划”社区工作计划03-01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汇报材料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