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文原文

2025-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英语课文原文(精选6篇)

高中英语课文原文 篇1

必修一 Unit

1Anne’s Best Friend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Anne Frank wanted the first kind, so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Ⅱ.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nearly twenty-five months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During that time the only true friend was her diary.She said, ”I do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but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a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 Now read how she felt after being in the hiding place since July 1942.Thursday 15th June, 1944 Dear Kitty,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That’s changed since I was here.…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 self.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Another time five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at dusk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bad to be shut.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Sadly …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Yours, Anne

第一单元 友谊Reading 安妮最好的朋友 你是不是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呢?或者你是不是担心你的朋友会嘲笑你,会不理解你目前的困境呢?安妮·弗兰克想要的是第一种类型的朋友,于是她就把

日记当成她最好的朋友。安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一家人都是犹太人,所以他们不得不躲藏起来,否则他们就会被德国纳粹抓去。她和她的家人躲藏两年之后才被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她唯一的忠实朋友就是她的日记。她说,“我不愿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流水账。我要把这本日记当作我的朋友,我要把我这个朋友称作基蒂”。安妮自从1942年7月起就躲藏在那儿,现在,来看看她的心情吧。亲爱的基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长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自从我来到这里,这一切都变。比方说,有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熬到11点半故意不睡觉,为的是独自好好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我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等到非关窗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夜晚,风吹雨打,雷电交加,我全然被这种力量镇住。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令人伤心的是我只能透过脏兮兮的窗帘观看大自然,窗帘悬挂在沾满灰尘的窗前,但观看这些已经不再是乐趣,因为大自然是你必须亲身体验的。Using Language Read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亲爱的王小姐: 我同班上的同学有件麻烦事。我跟我们班里的一位男同学一直相处很好,我们常常一起做家庭作业,而且很乐意相互帮助。我们成非常好的朋友。可是,其他同学却开始在背后议论起来,他们说我和这位男同学在谈恋爱,这使我很生气。我不想中断这段友谊,但是我又讨厌人家背后说闲话。我该怎么办呢? Reading and writing 尊敬的编辑: 我是苏州高中的一名

学生。我有一个难题,我不太善于同人们交际。虽然我的确试着去跟班上的同学交谈,但是我还是发现很难跟他们成为好朋友。因此,有时候我感到十分孤独。我确实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您能给我提些建议,我会非常感激的。

Unit

2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Today,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a foreign language than ever before.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Look at this example: British Betty: Would you like to see my flat? American Amy: Yes.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 apartment.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At fist the English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It was base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5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 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These new settlers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In 1620 some 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some British people were taken to Australia to.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both countries.Finally by the 19th century the language was settled.At that time two big changes in English spelling happened: first Samuel Johnson wrote his dictionary and later Noah Webster wrote The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e latter ga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American English spelling.English now is also spoken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in South Asia.For example, India has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English is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nd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Today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In fact, China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Will Chinese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Only time will tell.第二单元 世界上的英语 Reading 通向现代英语之路 16世纪末期大约有5百万到7百万人说英语,几乎所有这些人都

生活在英国。后来,在17世纪英国人开始航海征服世界其它地区。于是,许多别的国家开始说英语。如今说英语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有的是作为第一语言来说,有的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即使他们所讲的语言不尽相同,也可以互相交流。请看以下例子: 英国人贝蒂:“请到我的公寓(flat)里来看看,好吗?” 美国人艾米:“好的。我很乐意到你的公寓(apartment)去。” 那么,英语在一段时间里为什么会起变化呢?事实上,当不同文化互相交流渗透时,所有的语言都会有所发展,有所变化。首先,在公元450年到1150年间,人们所说的英语跟今天所说的英语就很不一样。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的,而现代英语不是。然后,渐渐地,大约在公元800年到1150年期间,英语不那么像德语。因为那时的英国的统治者起初讲丹麦语后来讲法语。这些新的定居者大大丰富英语语言,特别是在词汇方面。所以到17世纪,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量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大。在1620年,一些英国人搬迁到美洲定居。后来,到19世纪,有些英国人也被送往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人都开始说英语。最后,到20世纪,英语才真正定形。那时,英语在拼写上发生两大变化:首先,塞缪尔·约翰逊编写词典,后来,诺厄·韦伯斯特编纂《美国英语词典》,后者体现美国英语拼写的不同特色。现在,英语在南亚也被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来说。比如说,印度拥有众多讲英语很流利的人,这是因为英国于1765年到1947年统治过印度。在那期间,英语成官方语言和教育用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非洲其它国家,比如南非,人们也说英语。

目前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事实上,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会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吗?这只能由时间来回答。Using Language 标准英语和方言 什么是标准英语?是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所说的英语吗?信不信由你,(世界上)没有什么标准英语。许多人认为,电视和收音机里所说的就是标准英语,这是因为在早期的电台节目里,人们期望新闻播音员所说的英语是最好的英语。然而,在电视和收音机里,你也会听出人们在说话时的差异。当人们用不同于“标准语言”的词语时,那就叫做方言。美国英语有许多方言,特别是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方言,以及黑人和西班牙人的方言。在美国有些地区,即使是相邻城镇的两个人所说的语言都可能稍有不同。美国英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方言是因为美国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缘故。地理位置对方言的产生也有影响。住在美国东部山区的一些人说着比较古老的英语方言。当美国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他们也就把他们的方言随着带去。因此,美国东南部山区的人同美国西北部的人所说的方言就几乎相同。美国是一个使用多种方言的大国。虽然许多美国人经常搬迁,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辨别、理解彼此的方言。

Unit

3Journey Down the Mekong My name is Wang Kun.Ever since middle school, my sister Wang Wei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Two years ago she bought an expensive mountain bike and then she persuaded me to buy one.Last year, she visited our cousins, Dao Wei and Yu Hang at their college if Kunming.They are Dai and grew up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near the Lancang River, the Chinese part of the river that is called the Mekong River in other countries.Wang Wei soon got time interested in cycling too.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we finally got the chance to take a bike trip.I asked my sister, “Where are we going?”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entire Mekong River from where it begins to where it ends.Now she is planning our schedule for the trip.I am fond of my sister but she has one serious shortcoming.She can be really stubborn.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 the trip properly.Now I know that the proper way is always her way.I kept asking her, “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

I asked her whether she had looked at a map yet.Of course she hadn’t;my sister doesn’t care about details.So I told her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is in Qinghai Province.She gave me a determined look--the kind that said she would not change her mind.When I told her that our journey would begin at an altitude of more than 5,000 meters, she seemed to be excited about it.When I told her the air would be hard to breathe and it would be very cold, she said it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experience.I know my sister well.Once she has made up her mind, nothing can change it.Finally, I had to give in.Several months before our trip, Wang Wei and I went to the library.We found a large atlas with good maps that showed details of world geography.From the atlas we could see that the Mekong River begins in a glacier to move quickly.It becomes rapids as it passes through deep valleys, traveling across western Yunnan Province.Sometimes the river becomes a water fall and enters wide valleys.We were both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half of the river is in China.After it leaves China and high altitude, the Mekong becomes wide, brown and warm.As it enters Southeast Asia, its pace slows.It makes wide bends or meanders through low valleys to the plains where rice grows.At last, the river delta enters the South China Sea.第三单元

游记Reading 沿湄公河而下的旅程 第一部分梦想与计划 我的名字叫王坤。从高中起,我姐姐王薇和我就一直梦想作一次伟大的自行车

旅行。两年前,她买一辆昂贵的山地自行车,然后还说服我买一辆(山地车)。去年她去看望我们的表兄弟——在昆明读大学的刀卫和宇航。他们是傣族人,在云南省西部靠近澜沧江的地方长大,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这一段叫澜沧江,在其他国家(境内)叫湄公河。很快,王薇使表兄弟也对骑车旅游产生兴趣。大学毕业以后,我们终于有机会骑自行车旅行。我问我姐姐:“我们要去哪儿?”首先想到要沿湄公河从源头到终点骑车旅游的是我的姐姐。现在她正在为我们的旅行制定计划。我很喜欢我姐姐,但是她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她有时确实很固执。尽管她对去某些地方的最佳路线并不清楚,她却坚持要自己把这次旅游安排得尽善尽美。于是,我就知道这个尽善尽美的方式总是她的方式。

高中英语课文原文 篇2

一、让删除原文补位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文中有一处描写嘎羧的细节:“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 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与之配套的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嘎羧为什么要对这块龟形礁石亲了又亲?很多学生从课文里没法找到答案, 便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说嘎羧是在向大地告别, 有的说嘎羧舍不得这个战场, 有的说嘎羧在石头上面闻到了战友们的气息……

后来我读了沈石溪的原文, 发现有这样几句话:天亮时, 来到打洛江畔。“我想起来了, 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 26年前, 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给抬上岸的。”波农丁指着江湾一块龟形的礁石说, “幸亏有这块礁石挡住了它, 不然的话, 它早被激流冲到下游淹死了。”

原来在嘎羧眼中, 一块没有生命的礁石是它的恩人, 也是它记忆深处抹不去的回忆!连一块礁石的恩情都难以忘怀, 足以见得嘎羧的有情有义。但是课文却没有提到礁石救了它一命的细节, 难怪学生的想象毫无根据, 于是我在教学时就有意地加入了这样的环节。

【片段回放】

课件出示:

师:这两句话, 如果让你把它们插入到课文中的某处, 你会放到哪里?理由是什么?

生:我把第一句插入到“天亮时, 来到打洛江畔”后面。这样就可以交代嘎羧要亲吻礁石的原因。

生:我把第二句插入到课文开头“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后面。因为这句话是写当时嘎羧受伤的样子, 所以放到开头描写战场的情景中。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但很明显这两句话要交代的意思是一样的。其中一句是沈石溪原文中的一句, 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生:我选第一句, 因为全文好多处都是由波农丁来介绍嘎羧的怪异行为的。这句话也是。

师:理由很充分, 请你找找波农丁补充的话。

(生朗读波农丁的五处语言)

师:有人选第二句吗?理由是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合理。因为课文中波农丁的五处语言描写都很分散, 先写嘎羧的行为, 再写他说的话。他的话是来解释嘎羧的奇怪举动的。如果这里加入波农丁的话, 两处语言就太接近了, 不能突出嘎羧的行为让人惊讶。所以选第一句不合适。

师:五处对话在课文里应该平均分布, 你的理由很有说服力。

生:我也选第二句。因为在开头简单交代过这块礁石后, 到后面就能读明白嘎羧为什么要亲吻礁石, 读者就不会觉得有疑问了。

师:这种提前暗示的写法叫作铺垫, 你能想到这点很了不起。老师为你们独特的发现鼓掌。

教材中的课文将原文删减的现象是最频繁的。考虑到篇幅的长短、语言的规范性等因素, 编者往往会大量删除原文中的语句, 但有时难免误删那些有用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在原文中提取被误删的有价值的信息, 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整合, 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嘎羧亲吻礁石的原因”该放在哪儿?如果没有对原文的补充阅读, 学生是不会得知课文被删除了“铺垫”。也正是因为有了原文的补位, 才引发了课堂上一场不简单的思维冲突。尽管课堂结束时也没有明确哪句话是原文中的原句, 但学生在思考中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便是“个性阅读”的体现吧。

二、让被改原句回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有这样一句话:“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而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原文却是这样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 就开一朵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课文把一个“谎”、一个“黄”删除了。细细揣摩, 黄瓜藤自然是结出黄瓜的, 因此删除了“愿意结一个黄瓜”中的“黄”;既然后面删除了“黄”, 为了保留朗读时的节奏感, 就把“开一朵谎花”的“谎”也删除了。看着似乎更简洁明了, 但其实这个“谎”字删不得。因为黄瓜的“活”就活在一个“谎”字上。“会说谎”的花, 是指只开花不结果的花, 在人们印象中, 植物开了花就要结果, 而谎花就是不结果子的花, 不就是对人们撒了个谎吗?丢失了这个“谎”字, 黄瓜的活力就少了一大半。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读读这个“谎”字, 感受“谎”中蕴含的童趣。

【片段回放】

学生朗读描写黄瓜的句子。

师:其实作者萧红最开始不是这样写的, 来读读她的原文。 (出示原文中带“谎花”“黄瓜”的话)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是“谎花”?

师:是不是“黄花”?我见过的黄瓜开花是黄色的。

生:一个大作家, 应该不会把“黄”写成“谎”的。

师:仔细默读这句话所在的段落, 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的“谎花”, 是因为这朵花像人一样会撒谎。

师:你觉得它撒了个什么谎?

生:它开花了就告诉我们要结黄瓜, 但可能结果没有结。

师:对了, 只开花不结果的花, 人们叫它“谎花”。想象一下, 这谎花都对谁撒了谎?撒了什么谎?

生:它对“我”撒了个谎———我会结黄瓜。

生:它对爷爷撒了个谎———你要给我多施肥, 我要结黄瓜了。

生:它可能对倭瓜撒了个谎———兄弟, 你瞧, 我要结果子了, 你怎么还没动静呢?

生:它还对蝴蝶蜜蜂等撒了谎———你们快来采蜜啊, 再不采我就要长果子了!

师:好一朵谎花, 好一株黄瓜!这是一株怎样的黄瓜?

生:这是一株和作者一样调皮可爱的黄瓜。

生:这是一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黄瓜。

生:这是一株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黄瓜。

师:是啊, 园子里的一切都像这株黄瓜一样调皮可爱, 又自由自在。一起再来读读。

从“谎花”到“花”的改动, 虽然文字变得更简洁了,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祖父的园子》一文表达了萧红对园子里事物的喜爱, 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 文章中处处显露着儿童才有的天真调皮。如文中“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花儿像睡醒了似的。鸟儿像在天上逛似的”……而在这园子里, 蚯蚓、鸟儿、蚂蚱、黄瓜和儿童时期的萧红一样受到祖父的宠爱, 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即使“说谎”, 换来的也只是祖父宽容的笑声, 连一朵花都像孩子一样会“撒谎”, 多有意思!只有“谎花”在文章中才能显得无拘无束, 才如儿童时期的萧红一般享受着幸福。这种情感不是单单一个“花”字能够代替的。

三、让价值观升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许地山先生的原文中, 这段话是这样描述的。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因为它是有用的, 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许地山说的“不做伟大、体面的人”是有时代背景的。许地山的童年时代, 恰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清政府的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父亲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 见多了伟大、体面的人的命运多舛, 于是他不得已抛弃家产, 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出于对子女的爱护, 他自然不希望那些伟大但更多是悲惨的命运在子女身上重演, 而希望他们如落花生那样低调、踏实、平安。所以许地山说“不要伟大、体面”, 父亲也欣然赞同了。

时过境迁, 原文的价值观显然是不合时代的。编者便将原文中“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改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就是说, 讲体面也可以, 但要对别人有好处。这一改动无疑符合时代的发展。然而未曾料到的是, 即便是改动过的“落花生”, 也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价值观, 于是教师在执教中这样处理。

【片段回放】

师:这篇课文也用到了借物喻人的方法, 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落花生? (生读相关段落)

师:其实, 这篇文章最开始不是这样写的。 (出示许地山的原文, 生朗读后教师简要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

师:你知道课文要修改的原因了吗?原文是跟谁说的?课文又是跟谁说的?

生:原文说让我们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是父亲希望一家人平安。而课文说不要只做讲体面的人, 还要对社会有用, 是对我们现在的人说的。

师:没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讲体面当然没错, 最重要的是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那么老师有问题了。落花生有用, 那么前面提到的苹果、石榴就没有用了吗?

生:有用。它们不仅好看, 而且很好吃, 有营养。

师:那课文怎么不教导我们学苹果、石榴, 而是做一颗不好看的“花生”呢?

(生无言以对)

师:所以呀, 这最重要的话还应该改改, 怎么改才能让大家都接受呢?请你动笔写一写。 (生动笔写, 交流)

生: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学习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也要学习苹果、石榴, 不仅外表好看, 而且也很有用。”我说:“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仅要讲体面, 更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师:不仅体面, 对别人也有好处。这样的人有谁?

……

师:没错, 人人都想做苹果、石榴, 外表光鲜, 用途也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苹果、石榴一样伟大的人。如果做不了苹果、石榴, 就应该做一个———

生:不能只讲体面, 而要对别人有用的人。

试述课文节选文与原文对照教学 篇3

鲁迅先生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把这里的“就诗论诗”、“论文”理解为评论课文、理解课文也是说得通的。老师们就节选的课文进行解读、教学,看似是立足文本,分析得有理有据,给人物定性,给主题定论,不说学生没接触原文,就算他们通读了原文,恐怕也会理解为全文也就是这个主题,人物也就是如此性格了。这样的教学对作品本身是一种不全面甚至是歪曲的解读,也无益于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如果教师在教授这类课文时,能够把节选文与原文进行对照教学,把节选文放入原文中去理解,应该是大有裨益的,毕竟节选文进入教材成为课文,有其特定的教学功能,我们只是借助原文,来更好地完成节选文作为课文的使命。这里仅就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曹禺的《雷雨》为例,谈谈节选文与原文对照教学的意义和些许建议。

语文课本中的《雷雨》是节选自《雷雨》全剧的第二幕中的一部分,分为两场戏,第一场是三十多年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以及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的相见,围绕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在这篇课文中,老师们的教案上大多有两个教学目标:1、揣摩戏剧语言,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雷雨》的主题。如果老师仅就这第二幕就给人物打上性格烙印、揭示戏剧主题,那恐怕是不全面的。这里需要运用对照教学的方法来完善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更立体地分析人物形象

以周朴园这个形象为例,在第二幕即我们课本里的那篇课文中,一般是通过他在与鲁侍萍相认过程中的一些对话,来分析其性格特征。比如他在认出鲁侍萍之后,“严厉地”问她:“你来干什么?”在鲁侍萍回答说“不是我要来的”后,他马上就想到“谁指使你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周朴园快速的心理变化,既然不是她要来的,那背后肯定是有人指使的,受人指使,那么肯定要敲诈自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伪善,对侍萍情况的打听并不是真的想她,而是寻求内心的安宁,当鲁侍萍真的出现时,他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将得到威胁。又如在他得知侍萍不会告诉鲁大海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不让鲁大海认他做父亲后,他的反应是“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这里暗含的前提是:在周朴园看来,一切难办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摆平,现在鲁侍萍的出现就是一件难办的事。暗含的结论则是:鲁侍萍的出现以及后续之事能用钱摆平,这就表现出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金钱观是何其蛮横专制。再如鲁大海对他的控诉“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等,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甚至充满血腥味的周朴园。从这些节选出来的文本,我们可以分析出周朴园是一个冷酷、自私、虚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资本家的形象。这里有文本作为支撑,给周朴园作这样的定性似乎也没有错,但我们知道,人的性格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不能仅凭一件或几件事就断定他是好人或者坏人。同样,如果仅就这一幕中周朴园的表现就给他定性,人物形象则趋向单一化、扁平化。我们必须把周朴园放入到整个《雷雨》中,把节选文与原文结合起来,那么就可以看到一个更全面、立体、复杂的周朴园。

周朴园曾在德国留学,他接触了西方开明思想,侍萍美丽聪明、温顺贤良,他喜欢并痴情于侍萍实乃人性本真的表现。他与当时作为他家婢女的鲁侍萍有过真正的爱情,他对鲁侍萍并不是权贵者对于卑下者的玩弄,这点从他和鲁侍萍有过两个孩子可以看出。他们的结合正是表现出周朴园敢于突破传统门第观念的束缚而选择自己的爱情,用“始乱终弃”来形容他们的爱情是不恰当的。我们不能因为鲁侍萍的悲剧而否认周朴园曾经对她的真情,同理,我们也就不能仅就第二幕中的分析而给周朴园打上冷血无情的烙印。即使在课文即戏剧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周朴园对如今的鲁侍萍的冷酷和虚伪,但是也不可否认,他对鲁侍萍的怀念就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在他不知眼前的妇人是鲁侍萍而只知晓她是无锡人时,他主动向她提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如若他是真正地对鲁侍萍无一点怀念,他大概也不会试图去打听她的消息,不会在听到侍萍说那位梅小姐是位不规矩的人时而苦痛。在一位他认为不知道事情原本面目的陌生人面前,他不需要戴上虚伪的面具,因为这毫无意义。他想知道侍萍的坟墓在哪里,想去修一修,或许有寻求内心安宁的原因,可正因为他的这份不安宁,我们才可以体会到他对侍萍的那份情意,即使过去了三十年,即使现在再怎么冷酷,他仍然放不下三十年前的那份情。那几件几十年前的旧衬衫和房间保留的旧家具,更是体现了他对侍萍的真切怀念。如果不是真情,谁能装三十年?若是装,装给谁看?他不做这些的话,更能掩人耳目,没人会知晓那件往事。所以,我们在看到周朴园的自私、冷酷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温情、人性的一面。

如果结合课文节选外的那些部分进行分析,我们会看到周朴园有着更多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仅从节选的那部分课文中分析出来的周朴园是一个不完整的周朴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朴园形象。所以,节选文与原文进行对照教学,可以更准确地还原人物的真实形象。

二、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课文节选文的第二幕,主要以周朴园和鲁侍萍间的情感冲突(封建旧家庭黑暗的情感纠葛)和周朴园与鲁大海间的利益冲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阶级矛盾)两大矛盾展开来的。通过分析围绕这两大矛盾进行的人物对话及动作,我们分析出了周朴园自身的封建性以及周家作为资本家的经济属性。从回忆鲁侍萍三十年前的不幸遭遇,可以看出的是封建制度之专制残暴;从鲁大海对周朴园的控诉以及周朴园的应对之策,可以看出资本家原始积累的血腥残酷。那么《雷雨》的主题就是揭露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的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和虚伪,赞扬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英勇顽强,表达对以鲁侍萍为代表的底层平民的同情和肯定。这样一来,《雷雨》是一部阶级主题的作品,是一部社会问题剧,表现的是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主题。

但仅由课文中分析出来的主题来确定全剧的主题是有失偏颇的。首先,必须承认它有阶级主题的一面。不管是三十年前周家对鲁侍萍的迫害,还是后来周朴园逼迫没病的繁漪吃药,或者是周萍对父亲的唯命是从,我们都看到了封建主义对人和人性的毒害和扼杀。周朴园不择手段、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利益的行为则表现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但这点仅体现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上。如果纵观全剧,工人罢工并不是主要的冲突,周朴园和繁漪,繁漪和周萍,周朴园和鲁侍萍这几对冲突则占了重要位置,所以阶级主题并不能全面概括全剧。

对《雷雨》除了将其定性为社会悲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也是一部展现命运悲剧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不局限于节选文这一部分,而要看到全文。全文的人物彼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是过于巧合的血缘关系。周萍与四凤相恋,不知道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鲁大海与周朴园因合同问题对峙时,却是一对不共戴天的亲生父子;周萍在呵斥鲁妈时,不知道她是他的生母……当鲁侍萍三十年后再次踏入周公馆时,发现女儿已重蹈她的覆辙。这让她自然而然地想起都是“报应”。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或者极少有这么集中的巧合发生,但在《雷雨》中自然地发生着。这一切的发生都有“命运”在主宰。

王爱军在《〈雷雨〉悲剧主题的还原阐释》中,主张从原版本进行考察,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并且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雷雨》的命运悲剧:作家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人物的命运遭际——“郁热”状态下的挣扎困境;观众的审美感受——先悲后愤之情。他认为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可以认为《雷雨》首先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之物,是在深层次上探索着隐藏在现实人生背后深处的人的生命存在和命运状态的奥秘和复杂性。因此,首先应该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的命运的悲剧,然后才是其他。

因此,只有着手于全文的阅读与理解,我们才能正确把握《雷雨》这篇经典剧目的主题,而不是仅从节选之处笃定其主题。

三、更完整地还原艺术

一部经典的作品不仅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也应该有着高超的写作艺术。《雷雨》作为一部优秀的戏剧,其戏剧方面的艺术成就也不可忽视。《雷雨》节选的第二幕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写清了两对矛盾冲突的发生,但毕竟也只是一部分,只看部分而不读全文,就很难把握作家整篇的总体构思,当然读者也不能从部分与部分——被节选的部分与未选入的部分之间的联系去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董永辉的《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一文中,他提出被删减掉的序幕和尾声在全剧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作为一种‘欣赏的距离,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可以达到对观众的安抚和心灵的净化。删掉首尾,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又破坏了剧作的戏剧结构,更不能表达它的悲剧审美意义,同时,观众对周朴园的认识也缺乏客观的分析与冷静的思考。”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展现的是悲剧发生后的一个情节:十年后,周公馆变成医院,楼上分别住着已疯的繁漪和鲁侍萍,一位孤寂的老人来看望她们,彼此间却没有一句话。一个场景的描写,就可以表达出作者对人物、对悲剧的理解与阐释,除开序幕和尾声,我们可能会对这部剧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一个场景的描写尚且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更何况那些没被选入教材的大部分,如果完全忽略对它们的讲解,优秀的戏剧艺术将得不到完美的展现。

上文已提及到节选文与原文进行对照教学的必要性,那么接下来试析实行对照教学的一些方法。

1.课外预习。在学生即将学习《雷雨》这类节选文时,教师首先应该指出,这篇课文为一篇节选文,要求学生自己或查找图书或上网查询,找出完整的篇目进行阅读。并把简单复述完整篇目,以及把课文在整个篇目中占怎样的位置作为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去独立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节选文的意识,并且对全文有了大概的认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原文来分析课文时,学生出现茫然不知所云的情况。

当然,课前预习的方法、手段,除了上文提到的查找图书、电脑查阅,还可以有更多样化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体裁来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如要求预习《社戏》这篇作品时,查找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一种又快又容易实现的方法,而在预习《雷雨》这类戏剧时,找出视频文件来预习,则是比读原著更直观更深刻的一种方法,可能拍出来的电影与原著有所出入,这也就需要教师提前对其差异之处进行提醒。

2.课堂分析。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教学是基于对文本的分析而培养学生理解、阅读、写作、表达等多种能力的过程。在以课文作为“例子”时,我们要求这个“例子”能够具有我们在学得某种能力时所需要借助的功能。比如在学习《雷雨》这篇代表性戏剧时,我们期望从中学习到戏剧的形式结构、戏剧独特的语言表达等。如果专门就节选的第二幕来解读,进行课文的“裸教”,恐怕不能很好地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文要求预习及了解的内容,来借助完整文本的前后情节来解读。教师在教授这类文章时,要把握好“出入”的关系。“入”即是要把握住节选入教材的课文的相关重点内容,不要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闲扯;“出”即是要在讲授课文时,要记得适当地联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前后文,不要仅仅“锁定”课文,反复强调已解决的知识点,或者凭空说出结论,让学生不知所云。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了“出入”之道,学生才能提起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学生的认知才会得到真正地提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教师站得够高,首先自己能够读通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

初一英语课文原文讲解 篇4

1. watch TV 看电视

2. read a newspaper 看报纸

3. talk on the phone 通过电话交谈

4. listen to music 听音乐

5. use the computer 使用电脑

6. make soup 做汤

7. wash the dishes 洗餐具

8. kind of 有点儿

【用法集萃】

1. —What + be+ 主语+ doing? ……正在做什么?

—主语+ be + doing sth. ……正在做某事。

2. I’d love/like to do sth. 我愿意做某事。

3. any other+可数名词单数 其他任何一个……

4. wish to do sth. 希望做某事

【典句必背】

1. —Why are you doing? 你在做什么?

—I’m watching TV. 我在看电视。

2. —What’s she doing? 她在做什么?

—She’s washing her clothes. 她在洗她的衣服。

3. —What are they doing? 他们在做什么?

—They’re listening to a CD. 他们在听一张CD 唱片。

4. —Are you doing your homework? 你在做你的家庭作业吗?

—Yes, I am. / No, I’m not. I’m cleaning my room. 是的,我在做。/不,我没有。我在打扫我的房间。

5. Zhu Hui misses his family and wishes to have his mom’s delicious zongzi.

朱辉思念他的家人并希望吃上他妈妈的可口粽子。

【话题写作】

It’s sev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Kate’s family are all at home.

Kate is doing her homework. Her father is reading a book. Her mother is watching TV. Her grandfather i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and her grandmother is cleaning the room. Her sister, Betty,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高中课文逍遥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篇5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

抟扶摇

B.夭阏

决起

C.舂粮

蟪蛄

大椿

D.斥安

蓬蒿

泠然

数数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3.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4.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奚以不知其然也。

5.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7.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A.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

B.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

C.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

D.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

二、阅读部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8.解释加粗的词。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③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9.解释下列文句,选出正确选项

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参考答案

一、1.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è;C.朝菌zhāo。

答案:D

2.解析:“辩”通“辨”,分辨;A.“志”通“记”,记录;“反”通“返”,返回;C.“有”通“又”;“知”通“智”,智慧;D.“辩”通“变”,变化;“而”通“耐”,才能。

答案:B

3.解析: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

答案:D

4.解析:B.副词,表反问语气。

答案:B

5.解析: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答案:B

6.解析:“不及”应为“不了解”。

答案:D

高中英语课文原文 篇6

词汇:crocodile, elephant, hippo, giraffe, snake, tiger, animal, arm, leg, tail, foot/feet, hand, Cassandra cat 句型:They’ve got ….They haven’t got …

Have they got ….?

How many … have they got? 发音:、/k/ 复习:面部和身体,宠物,家庭,形容词,介词。玩具。教室物品,They’re crocodiles.They’re long and green and they’ve got big mouths and long tails.How many teeth have they got? They’ve got a lot of teeth.Have they got long legs?

No, they haven’t.they’ve got short legs and feet.Look at the snakes.They’ve got no legs and no feet.Look at the elephants.They’re big and grey.They’ve got very big ears, long noses and short tails.颜色,数字,人物和玩具的名字,课堂用语。Programme, funny, I don’t know, monkey 情景对话

Listen and point.Let’s play n animal game, Suzy!Ok, Simon.What’s this animal? It’s a big cat.It’s orange and black.That’s easy.It’s a tiger.Yes.Very good.What now? This animal is big and grey.It’s a hippo.No, it’s big and grey with a long nose.It’s an elephant.Ok.Ok.What’s brown and yellow with a small head? Is it a monkey? No, it isn’t.I know!It’s a giraffe.Yes, very good.Ok.What’s this? It’s long ang green and …Er, is it a snake? Hah!No, it isn’t.This animal is big, long, green and … I know!I know!It’s a crocodile.Yup!Now it’s my turn.What’s this? It’s small and white with red hair and a big mouth.Er, I don’t know.What animal’s that, Suzy!It’s a Simon!Ha!Ha!Ha!Very funny, Suzy.Thank you.Listen and point.Toys in the toy box, Come alive.Walk and walk, On the count of five.What have you got there, Trevor? I’ve got a book on animals.Look at these monkeys.They’re funny.Yes, they’ve got long arms and big hands.Ooohh.What are they?

Hmmm.Elephants.They’re my favourite animals.歌谣

Say the chant.Tiger, elephant, hippo, snake, Giraffe and crocodile.Tiger, elephant, hippo, snake, Giraffe and crocodile.歌曲

Sing the song.Animals, animals, big and small, Animals, animals, short and tall.Animals, animals, dirty and clean, Animals, animals, brown and green.Come on, children, sing along, Sing and move to the animal song.Let’s all do the hippo show, Let’s all do the hippo show, Let’s all do the hippo show, Move your hands and feet.Let’s all do the elephant dance, Let’s all do the elephant dance, Let’s all do the elephant dance, Move your arms and legs.Let’s all do the snake shake, Move your head and tail.Let’s all do the crocodile smile, Let’s all do the crocodile smile, Let’s all do the crocodile smile, Show your big white teeth.Let’s all do the giraffe laugh, Let’s all do the giraffe laugh, Let’s all do the giraffe laugh, Open your big clean mouth.语音

Say it with Monty.Cassandra cat Cassandra cat Car, computer, crocodile, cat Car, computer, crocodile, cat 故事

上一篇:暑假打算作文300字:不一样的暑假下一篇:2024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