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资料

2025-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资料(精选11篇)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资料 篇1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世说新语》两则 篇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从伯王导出于政事需要结援太尉郗鉴,郗氏遂以婚姻固结王导,遣门生前往求婚。来人一一察看王家子弟,看罢向郗鉴回禀说:“王家的男儿长得都不错,但一听到是郗公择婿,便忸怩作态,紧张起来,唯独一人仍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吃东西,仿佛听而不闻,毫不介意。”郗鉴听了说道:“此人正是我的女婿。”访之,乃羲之也,于是以女妻之。

【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用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02 篇3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教学目标

1.《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背诵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4.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

①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作者是-----。《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朝代)文学家。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②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无奕女()差可拟()

人教版语文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尊君在不()谢道韫()俄而()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②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太傅大笑乐?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二、课堂学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字。

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即公大兄无奕女: 期日中: 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止。3.讨论:

①《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②品味陈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能使“友人惭”? 4.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成文。

三、阅读延伸

(一)孔文举(孔融)年十年,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①。文举至门,谓吏者:“我是李府君亲。”既②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③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太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了了。”韪大踧踖⑤。

【注】①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②既:已经③奕世:累世。④了了:明白,聪明。⑤踧踖(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人教版语文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1.本文表现了孔融的什么特点?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3.孔文举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4.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解释。君与仆: 语之: 踧踖: 5.翻译句子。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二)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像以前一样)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黑词语的含义。

孔融被收: 时融儿大者九岁: 二儿可得全不:

寻亦收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3.从这个故事中后人提炼出了一个成语:-------。

《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篇4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比不上柳絮乘着大风飘起。”太傅大笑,非常高兴。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芳:“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陈太丘的朋友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陈太丘的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径自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3.主题鉴赏: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通过写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对雪的比喻,表现了谢道韫突出的文采。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记叙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

1.《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比不上柳絮乘着大风飘起。”太傅大笑,非常高兴。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芳:“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陈太丘的朋友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陈太丘的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径自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3.主题鉴赏: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通过写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对雪的比喻,表现了谢道韫突出的文采。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篇5

绵竹市板桥学校 陈正萍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朗读文言文方法,熟读课文。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文词语,“讲论文义”、“俄而”、“骤”、“欣然”、“未若”、“因”、“差可拟”。

3、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理解比喻中神似的重要性。

(一)过程与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疏通文意。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平等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

3、通过多媒体感受雪的形、神,分析理解比喻句。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文章温馨的家庭氛围,懂得家庭亲情和谐的重要性。

2、认识到家庭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热爱家庭亲情、维护社会和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朗读训练

2、理解文意

3、修辞方法比喻的运用,美句赏析

4、了解比喻的形似与神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积累的古代诗歌的咏雪诗句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咏雪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古代家庭,看看两位古代儿童对纷纷大雪做了怎样的描绘。<二>探索新知

1、关于作者和《世说新语》的介绍 学生通过看课下注解了解文学常识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朗读前先讲解文言文朗读要点。

课件呈现文言文朗读要求:文言文朗读要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

2、扫除字词障碍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音掌握情况

抽一位学生读课件呈现的重点字音,学生评价,课件再呈现正确注音,学生齐读。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柳絮(xù)无奕(yì)道韫(yùn)学生自读课文,再抽一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点拨要读好文言文,断句是关键,也就是节奏停顿。

课件呈现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学生齐读全文

3、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疏通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课件呈现),抽学生解释,学生评价,课件呈现答案。大声读一遍。

(1)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解诗文)(2)俄而雪骤(不久)(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拟)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抽学生朗读课文翻译,教师修正。

4、分析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根据记叙的要素理清课文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

人物:谢太傅 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学生再读注解,理清人脉关系,感受高雅的家庭氛围。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温馨的家庭氛围

5、探究学习赏析句子 看画面,感受情景 找出句子,分析妙处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学生评价两个句子 教师点拨:

明确: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基础。柳絮给人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你认为作者偏向于哪一句?

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看出,作者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成语“柳絮才高”,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比喻 形似--神似

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修辞的作用:形象生动 <三>、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抽生说意思,讨论:体会到什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四>课堂小结

师:本文短短71个字,却为我们塑造了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气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谢道韫的聪慧。通过两句比喻句相信“雪”在同学们心中也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撒盐空中(形似)

《世说新语两则》标准译文 篇6

《<世说新语>两则》标准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大度、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 》,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1 篇8

【学习指导】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

2.重点精讲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陈太丘与友期行”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难点精讲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2.学习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又要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并熟练默写课文。

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并有所启示。

【知识拓展】

1.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4.《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课内问题指导】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参考答案: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反思 篇9

《世说新语》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在自己精心设计和准备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堂课缺点也很明显:

一、朗读还是要加强,我们虽然在努力的多读,但还是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朗读方式,最终实现不但朗读和时间的有机组合,二者不再是矛盾的双方;

二、学生的探究部分不宜太多,应充分体现重点及难点.教者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在课堂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学生与学于乐,与乐中有所收获;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归纳考点概括 篇10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在不(fǒu)谢道韫(yùn)无奕女(yì)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陈太丘与友/期行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4.下车引之: 古义: 拉。今义: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表谦称与敬称的词

1、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令郎

⑦老朽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其它重要词语,《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丢下 去:离开 ..②下车引之 引:拉 之 :代词,他 ..③ 乃至 乃: 才 ④ 则是无信 则 :就 《咏雪》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 ..② 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 ..③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 :高兴地 似:像 ...④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差不多 拟 :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不如 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 :就 .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他),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降解诗文。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6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资料 篇11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学法指导: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导入:请同学讲述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得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刘义庆编著。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疏通句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组)(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怎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明确:文章交代咏雪背景只有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书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当然是谢太傅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明确;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来了两个答案,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但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都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一大特点。

四、拓展延伸: 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布置作业: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篇的学习情况。

二、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1、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3)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4)《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夙惠”是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的是全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礼”的重要性,所以„„)(5)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5、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6、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问题:(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2)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客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时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上一篇:第一学月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网络在教育、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