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写负荆请罪作文(精选6篇)
廉颇非常的不服气,走到哪儿都和别人说:“我廉颇向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许多大功。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了他那一张嘴,反而爬到了我的头上。别让哪天我碰到了他,必须给他来个下不了台。”过了不久这几句话,被那些爱八卦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自然而然就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第二天早上蔺相如就请了病假不上朝,避免与廉颇碰面。在朝上廉颇看不顺眼和他吵架,让旁人看了笑话。
有一天,蔺相如有事坐车出去,他在车上远远的就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蔺相如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的手下们都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听到了便和他们说:“诸位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相对比,谁跟厉害?”大伙儿们纷纷说:“不用想,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又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了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就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心想了一想,觉得自己为了给自己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非常的不应该,应该各退一步。于是,廉颇便吩咐自己的属下去往深山野林去寻找荆条。过了两天,荆条终于找回来了,廉颇急忙脱下战袍,悲伤荆条,前往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了,急忙说:“廉将军怎么这一番打扮?前来找我有什么事吗?”“没什么事,我只是为了之前自己的行为感到很不好意思,来负荆请罪。”廉颇红着脸说。蔺相如回答道:“没事!没事!现在认识到错误还没迟。让我们共同携手,保卫赵国,国泰安康。快进屋请坐吧。”廉颇拍了拍手,说:“好的,那让我们重归于好吧!”
关键词:扩写; 作文教学;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27
小学生习作“篇幅简短、内容单调、空洞无物”,乃常见毛病。笔者发现,每次布置习作后,大部分学生都无从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像记流水帐一样,分不清重点在哪里。经过不断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扩写是解决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空洞单调问题的较好手段。扩写,指在不改变原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把内容粗略的片断或短文加以扩展和发挥的作文训练形式。其目的是使原文主要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使原文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深刻。那么,扩写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应用呢?
一、扩写训练需遵循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低段学生可进行扩词、扩句练习,目的是把句子写完整、写具体、写形象;中段学生可着手进行片断、场面、情景等扩写,目的是把段落写完整、写详细;高段学生则以扩写全文为主,着重扩写重点段落,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丰富,重点突出。
(二)抓准扩“点”的原则
怎样才能确定好扩写的重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找重点,即抓住题目中的“题眼”确定扩写重点。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重点。凡是能表现中心的都是重点材料,也就是文章需要详写的部分,和中心关系不大的则是次要材料,要略写。三是根据扩写对象确定重点。扩写的材料是以写人为主的,就要把突出人物的特点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事为主的,就要把事情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活动为主的,就应该把活动场面作为重点来写。
(三)文本必要原则
扩写需要拉长篇幅,但不能硬加硬凑内容,或把语言写得罗唆、重复,而应在原文的枝节再生发,产生新的枝节。需要注意的是,原文的主干一般不必再动,以免改变原意,失去扩写的意义。进行扩写时,先要熟悉原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紧扣原文的中心思想,抓住主要情节,而对原文没有明确交代或写得不够具体的地方,要深入思考,多问几个“怎么样”,并做出合理的想象,来充实文章的内容。
二、扩写训练的常见方法
如何进行扩写片断训练呢?根据习作题材,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多为写人、叙事、描景类文章。对于写人记事类习作,教师除指导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完整外,还应重点指导把重点段写具体、写丰富。
(一)扩写“过程”
“过程”是记事作文的主线,写具体了,文章就充实了。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半命题作文——《我第一次……》,其中有一位女学生写了《我第一次炒菜》,她写了星期天,母亲去看望生病的阿姨,中午不能回家,自己第一次炒菜,学做西红柿蛋汤,从准备工作到炒菜过程到结果只写了一百多字,非常空洞,结尾也只交代了自己学到了许多知识。作文交来后,我找到这位学生,当面指导她对原文进行修改:重点扩写炒菜的过程,从步骤、动作、心理活动以及遇到什么难题,怎么解决难题,有什么收获等方面展开详细描述,从颜色、声音、形状、气味、味道等进行描写。这位学生按意见进行修改后,文章就具体丰富多了。特别是炒菜过程,写到自己不知道先炒西红柿还是先用水煮,先放油还是后放油这些难题,最后汤有些酸,弄不清什么原因,后来母亲回来后问明白,是先炒造成的,若先煮就不酸了,讲自己学到了知识,感到很愉快。
(二)扩写“动作”
写人、叙事作文离不开人物,人物的行为少不了动作,把动作写详细、写准确,文章就形象生动。在写《记一次课外活动》时,一位学生写到两同学打乒乓球,打得很激烈,很精彩。但描写只不过是你打一个过来,我挡一个过去,你来我往,比分交替上升了了几句。我认为要从打球动作方面进行扩写。因此,在一个课外活动,刚好有学生打乒乓球,我找到此学生,让他观察打球同学的动作,并在旁边提醒每个动作有什么不同,用什么词恰当。后来,这位学生对原文进行修改,分别用上了“推、挡、拉、扣、切、削、挫”等动词,把打球过程写得活灵活现,精彩极了。
(三)扩写“语言”
人物的行为中,“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具体了,人物的性格就跃然纸上。有位学生写《我的叔叔》,说叔叔是个豪爽的人。但全文只简单列举了一些事例,处事干脆,很少有语言描写,显得枯燥单调。我要求他从语言方面进行扩写。通过修改,写出了“一边去,别碍手碍脚”“要去就去,怕啥,又不是大姑娘,忸忸捏捏的”“废话,不冷,你光着脚试试”等,这些语言的运用,把叔叔豪迈而又不顾严寒光脚助人从泥泞中推车的形象生动地刻划了出来。
(四)扩写“心理”
心理活动的描写,同样可以突出人物性格,增添人物形象。有学生在写《我第一次……》时,写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只写看到邻居小明会骑自行车,自己就请哥哥教自己练习,学骑时怎样摔跤又爬起来骑,又摔跤又爬起来骑,最后,终于学会。过程完整,语言、动作描写还不错,只是缺乏心理描写。我启发他从学骑车之前,自己想学骑车的迫切心情和担心害怕摔跤的矛盾心情,骑车时,摔跤后心里如何下决心的想法,学会骑车后的愉快心情等进行扩写。该学生按要求修改后,文章比原文更丰满,人物形象更生动。
(五)扩写“环境”
环境对人物起衬托作用,为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做铺垫。因此,根据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环境适当进行扩写,以充实文章的内容。
扩写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是记叙文,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说明文,但以记叙文为多,大多是一些寓言或小故事。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扩写型,即题目中并不规定需扩写的地方,由答题者自己选定;另一种是指定扩写型,即在题目中已划好了需扩写的范围和要求。当然,扩写练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为扩写而扩写,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练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练习,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改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了扩写文章,学生的习作会慢慢地克服篇幅简短、言之无物的通病,写出的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有血有肉,中心突出。
就在我国危难之际,赵国却起了内乱。蔺相如能言善辩,抢回了和氏璧,并在渑池会上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保养了国家自尊,被赵王封为上卿。这事造成了大将军廉颇的不满意。廉颇在府中暗想:想老头子东挡赵国,西抗强秦,立过盖世之功,才得上将军职。那相如小儿不过是口巧舌能,心存侥幸取得成功。现如今封为首相,稳居老夫以上,真真气煞人也!因此 暂不与相如小儿并立朝廷。
因为廉颇几天未上朝,虞卿便赶到廉府了解缘故。虞卿一见到廉颇一副气冲冲的表情,便掌握三分。因此平心静气的对廉颇说:老大将呀,你不能小看蔺相如呀,他的贡献没有你下,因此 才被赵王封为上卿。哼,哪个相如小儿,不便是嘴唇了不起点,跟老夫我比,至少差个十万八千里。廉颇发火地说。蔺相如胆识过人,他完璧归赵,仍在渑池会上维护保养了国家的自尊。老大将,你不能忽视他呀。你道他胆识过人,依老夫来看,不过是个软弱的书生。老夫在长街以上三次挡他的去路,他都害怕往前。老大将呀,你要不对。蔺相如三次避让,并不是由于怕你,只是怕将相不和,伤害江山社稷。想起你两一文一武,同舟辐赵,外邦才不感损害。假如你那样下来,赵国终究会亡国的。
赵国有一个人叫蔺相如,他不仅完壁归赵。而且还在黾池会上,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给赵王争了不少面子,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做了宰相。赵国有位大将军叫廉颇,他东挡齐国,西抗强秦,立下了盖世之功,可他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沙子,当他知道蔺相如的地位比他还要高的时候,不禁妒火中烧。他恼羞成怒地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还不如蔺相如那小子?他这个懦弱的书生,有什么资格当宰相?我非要让他吃点苦头,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他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想到:我和廉颇就好象两只老虎,二虎相争,必有一败,要是那时秦国趁虚而入,那我们赵国不就有灭亡的危险吗?于是他吩咐手下:“以后看到廉颇的手下,就让着点,不要与他们发生冲突。”他的手下十分不服气地说:“你不要怕他,你地位比他高,干吗要怕他呀?”蔺相如把自己的见解和手下人说了,他的手下恍然大悟,顿时对蔺相如肃然起敬。之后。廉颇果然处处和蔺相如过不去,而蔺相如又处处都让着他。廉颇在长安街上三次挡着蔺相如,蔺相如都绕道而行,直到有一天......
一天,虞大夫来到了廉颇府上,对廉颇说了蔺相如为什么处处都让着他。廉颇原以为蔺相如是怕他才让着他的,经虞大夫这么一点拨,他才恍然大悟,羞愧难当,悔不当初,无地自容。
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赔礼道歉,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脱掉一只袖子,光着肩膀,背上了一根荆条去了蔺府,到了那儿,一见到蔺相如,就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忙把荆条丢向一边,对廉颇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谁也没有责怪你的意思,以后,我们一起同心辅赵,好吗?”“恩!”廉颇重重地应了一声。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文武百官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来,不免有一只受伤,这就是秦国进攻赵国的好机会。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看廉颇来了,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 加 .net314960 一起讨论…………
第2篇
摘 要:在元杂剧《李逵负荆》中,“说破”艺术表现得非常充分。戏外,观众通过剧中的“人物说破”、“剧情说破”[1]等艺术形式明白误会和真相。戏中,李逵因误会“糊里糊涂”、“一错再错”。对错、真假之间产生出了喜剧效果,而“说破”,在增强戏剧的喜剧效果方面功不可没。
关键词:《李逵负荆》 说破艺术 喜剧
康进之《李逵负荆》的喜剧效果,是其成为元杂剧中堪称最著名的水浒戏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喜剧效果,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两方面。首先,《李逵负荆》中塑造了具有多维审美价值、喜剧性的李逵形象。戏剧中的李逵,既是热爱梁山事业、为百姓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又是个粗心的鲁莽汉。其次,《李逵负荆》具有喜剧性的戏剧冲突。戏曲采用“误会法”和“巧合法”。台上人物、台下观众对误会的不同把握,产生了台上与台下的情节差距和喜剧效果。在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戏曲中,“说破”艺术表现得非常充分。通过对《李逵负荆》人物语言和情节安排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说破”艺术表现形式在元杂剧中无所不在,并且“说破”艺术增强了元杂剧本身的喜剧效果。
一、“人物说破”,是《李逵负荆》喜剧效果增强的手法之一
剧作家们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在脚色出场时安排“自报家门”和“自我表白”,二者分别为“人物说破”中的一种表现。“自报家门”,止于姓名、家庭、行业、身份等内容;“‘自我表白,内容是:品行、性格、志向、能耐等即带有内在本质性的、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自己口的、包括见不得人的一些东西。”[2]二者都是由人物向观众作自我介绍,但有所侧重。如此,观众在欣赏中国传统戏剧时,很少有机会去猜想戏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等。因为,戏剧中的人物会如实向观众一一道出。
真假身份的“人物说破”,则是“自报家”和“自我表白”在《李逵负荆》中的具体表现。“自我表白”在人物出场时,与“自报家门”相连接使用,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李逵负荆》中,宋刚的“自报家门”和冒充宋江的“自我表白”产生的戏剧效果,以及之后因此产生的种种误会,使得戏剧的喜剧效果得益于酝酿之中。
(一)真实身份的“人物说破”——“自报家门”
《李逵负荆》中,宋江上场“自报家门”,说明姓名、身份和经历,交代其身在梁山泊,正等着清明放假归来的兄弟们。那么,宋江等人在梁山泊的实情,观众已经知晓,对于出现在山脚下的宋刚,则不会与王林一样产生误会,认为是真的宋江。由于真假宋江的出现,误会即在酝酿之中。
(二)假冒身份的“人物说破”——“自我表白”
宋刚、鲁智恩上场“自报家门”和“自我表白”,说“俺与这粱山泊较近,俺两个则是假名托姓,我便认做宋江,兄弟便认做鲁智深,来到这杏花庄老王林家,买一钟酒吃。”[3] “说破”假冒身份,“自我表白”真相。那么,宋刚以假冒身份佯装正直,观众看来则感觉滑稽可笑了。冒充宋江向王林保证,“若有欺负你的,你上粱山来告我,我与你做主”。听王林说让闺女敬酒,他假惺惺地说“既是闺女,不要他出来罢”,“我一生怕闻脂粉气,靠后些。”[4]宋刚表现得越正直、正义,观众则越觉得可笑。因为假冒身份的“说破”,使观众心中明白真假,这不符合人物真实身份的假正义和惺惺作态的假正直当然能博得观众一笑,喜剧效果非常明显。转眼之间,宋刚以红绢褡膊为红定,强抢王林之女为压寨夫人,这前后之间的言行举止变化极快。比较宋刚虚伪的正直、正义和恶行,观众则越发觉得其佯装得虚伪。如此,假冒身份的“人物说破”给戏曲增强了喜剧效果。
这样的结构程序和编剧心理,主要是按照中国传统观众的戏剧欣赏模式安排人物出场。 “人物说破”的艺术表现增加了元杂剧的喜剧效果,恰如其分地沿着中国传统的欣赏戏剧路径编演传承了下来。
二、“剧情说破”,是《李逵负荆》增强喜剧效果的手法之二
事件的所有过程都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为“当场展现”。观众们可将事态看得一清二楚,不留丝毫秘密。“当场展现”将“剧情说破”。戏剧《李逵负荆》将宋刚的双重身份即真假身份,一开始就“当场展现”,向观众“说破”,然后去“蒙骗”王林和李逵等局中人——通过“人物说破”将“剧情说破”,用这样“奇妙”的艺术表现产生了“奇妙”的喜剧效果。
李逵和宋江之间的误会,是整个戏剧的重头戏。“人物说破”和“剧情说破”在这一高潮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戏曲中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喜剧效果作了重要的贡献。李逵大闹聚义堂,先对宋江旁敲侧击、揶揄讽刺;宋江在其反常言行中莫名其妙,这又被李逵看作是“强赌当,硬支持”装糊涂;李逵又是“恼不言语”,又是“拔斧斫旗”。当然,明白这是误会的观众知道“糊涂”的是李逵。何以恼怒?“俺哥哥要娶妻,这秃厮会做媒”。何以斫旗?“元来个梁山泊,有天无日”,[5]由气而怒、怒而斫旗。如此大闹,自以为闹在理上,所以才纠缠不休,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事情的真相已经通过“人物说破”向观众说明,“当场展现”在观众面前。于是,宋江越是不明、不在乎,李逵越是激愤,观众们越觉得李逵糊涂得可爱、认真、鲁莽,性格越显逼真,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喜剧效果也越有感触。观众的笑声中有着对李逵的赞赏,也夹带着善意的批评。李逵太自作机警了。“人物说破”和“剧情说破”,伴随着误会的始终,这些真假错对给情节发展增添了良好的喜剧效果。
至下山对质阶段,李逵处处以先入之见揣度对方,生怕宋、鲁半路逃跑。他沿着误会的心态,一意孤行,调侃猜度,带来许多喜剧意趣。宋江以“八拜之交”试探、提醒,反增加了李逵的怀疑、反感:“你只说在先时有八拜之交,元来是花木瓜儿外好看”。[6]作者用虚拟夸大的手法安排了这场喜剧性冲突。观众们知道下山对质,李逵肯定要输。但是李逵坚持认为宋江做下恶行,并陷入了立下军令状的糊涂局面。他要与宋江赌个胜负!观众看来,非常可笑;李逵做去,则十分认真。这种“说破”肯定要输的结局与舞台上煞有介事的紧张气氛之间形成了对比,呈现出别开生面的喜剧冲突。戏剧的第一折中“人物说破”为“剧情说破”奠定了基础。观众通过“人物说破”明白了剧中人物的真实身份和品质,误会和真相则能“当场展现”。剧中,宋刚冒充宋江,李逵误会宋江这些剧情观众一清二楚。如果没有剧前的“人物说破”,这样的“剧情说破”很难出现,喜剧效果也不会如此明显。
三、“团圆说破”,决定了《李逵负荆》终以喜剧为结局,以完善其喜剧效果
元杂剧好团圆的结局创作倾向非常明显,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种“团圆说破“艺术。比较众多现存的元杂剧,不管是否狗尾续貂,元代的剧作家们在戏剧结束之时必定加上团圆的结局,这也较为符合中国观众观看传统戏剧的心理和习惯,中国讲求中和之美,都希望结局以团圆告终。《李逵负荆》是元代杂剧中著名的水浒戏。观众观赏此剧时,对于这一团圆结局是肯定的,是毋庸置疑的。
李逵赌赛输了,狡辩想蒙混不杀头,不挨打。可惜宋江“坚持”要头,可怜的李逵当作真的,接过宋江递来的宝剑,就要自刎。舞台上刀光剑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观众们也无须紧张,因为元杂剧好团圆结局的创作倾向,决定了《李逵负荆》终以团圆为结局,以皆大欢喜而告终,以完善《李逵负荆》的喜剧效果。王林一句“刀下留人”缓和了“杀头“的紧张气氛,宋江亦顺水推舟,令李逵下山捉拿宋刚和鲁智恩。一场误会云消雾散,梁山团结了;处罚了恶棍,振奋了人心。设宴赏功,增添了喜剧气氛,洋溢着明快热烈的幽默的基调。
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了,戏剧秘密,人物性格、身份,事态发展趋势,一切都在舞台上“当场展现”,“说破”艺术无处不在。
作者运用“误会法”,使得《李逵负荆》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戏剧塑造的李逵喜剧性的语言,表现出的误会性的喜剧冲突,给《李逵负荆》增添了不少魅力。剧中“人物说破”和“剧情说破”告诉观众误会和真相,在误会和真相的发展中观众体会人物真实的一面,享受由于误会和真相所产生的真假、对错比较后的喜剧感;“团圆说破”,奠定了《李逵负荆》喜剧结局的基础,戏中大团圆,戏外喜开颜,整个喜剧洋溢着喜剧的气氛。
注释:
[1]洛地先生于《说破·虚假·团圆——中国民族戏剧艺术表现》一书中提出了“说破”艺术的说法。
[2]洛地:《说破·虚假·团圆——中国民族戏剧艺术表现》,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3][4][5][6]顾肇仓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48页,第149页,第157页,第167页。
参考文献:
[1]洛地.说破·虚假·团圆——中国民族戏剧艺术表现[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2]顾肇仓注.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扩写负荆请罪作文】推荐阅读:
负荆请罪扩写600字03-11
负荆请罪续写作文06-06
《负荆请罪》读后感作文10-01
《负荆请罪》教学心得07-07
成语典故:负荆请罪03-04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范文12-25
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05-09
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