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5-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8篇)

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 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 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重难点】 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文中精彩的词句。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板书:莲花)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初读课文 1.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词。

2.读通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读后想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2.反馈

(1)读一读,记一记:

lián pénɡ zhànɡ liè zuó dǎo mènɡ 莲 蓬 饱 胀 破 裂 昨 夜 舞 蹈 好 梦

āi jǐ piān 碧 绿 清 香 仿 佛 衣 裳 挨 挨 挤 挤 翩 翩 起 舞(2)指名读课文,根据所给内容分段落 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小节

第一部分:“我”去公园看荷花。(1)

第二部分:“我”看荷花各种优美的姿态。(2.3)第三部分: “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4.5)

三、研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并小组交流: 1.“我”为什么要往荷花池跑去?画出有关的句子; 2.荷花池的荷花有什么特点? 2.交流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1)这两句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2)“清香”是什么意思?

(3)“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说明什么?

师:“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 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出示第二、三节

(1)默读第二、三节,说说“我”看到些什么?(2)交流

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①“挨”和“挤”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图中指出,哪一处是“挨”,哪一处是“挤”。

②“挨挨挤挤”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荷叶多、密。③“碧绿的大圆盘”看出了什么?(形状、颜色)出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①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媒体出示图片

②“冒”字用得好在哪里?(写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什么?荷花多、形态各异。②这三种形态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媒体出示三种形态图片 ③“露”字用得好在哪里?(“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3)师小结:荷花雪白的,而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板书:色彩美)荷花有的怒放着,有的为含苞欲放,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板书:姿态美)师:就如作者所言,真是一朵有一朵的姿势。(4)说话练习: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要求可用书上语言,也可以不受课文内容限制自己组织)(5)出示: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①“画家”指的是谁?

②读读句子,为什么说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 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有感情朗读第二、三节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会准确朗读

荷花 清香 碧绿 舞蹈 蜻蜓 莲蓬 破裂 仿佛 衣裳 翩翩起舞 挨挨挤挤 2.指导书写: 蓬 蹈 佛

3、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的荷叶();又看到()的荷花();还看到()花骨朵()。()。【板书设计】

荷花 色彩美 姿态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学生齐读课文一至三节。

二、研读课文

师:文中的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那么 “我”是不是一朵荷花呢? 1.指名朗读第四、五节。

2.出示: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师:“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3.学生交流。

4.师引: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认真,入迷了,产生了幻想,那么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我()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5.引读第四节,“我”如此入神地看着满池的荷花,忽然觉得(学生读描写作者想象的句子)6.第四节是展开想象的,课文中的作者仿佛化身为了一朵荷花,假如你就是一

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你知道 蜻蜓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吗?小鱼告诉你什么好梦呢?你会对蜻蜓小鱼说什么呢?还会有哪些动物来,会告诉你什 么呢?

假如我是一朵荷花,7.出示荷花图

师:现在请大家也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些荷花图。

8.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如此美丽。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4.5节。(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三、复习巩固

1.师:第四节是展开想象的,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3)我看着梅花,仿佛。(4)仿佛。2.欣赏描写荷花的佳句 读一读,品一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zhu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1)讲解:前两句话,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现课文的内容。而最后一句作者之所以最爱莲花,是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2)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我爱(),我爱(),我更爱()。

例句: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3.感情朗读全文。【板书设计】

色彩美 我爱

荷花 姿态美 我爱 外表美

品格美

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1. ---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___________ the school bus.

A. By B. With C. At D. On

2.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

A. how old is Sam B. where he lives C. where is Tom D. how far does he live

3. The students in that village need to ________ a river to school.

A. across B. through C. cross D. crossing

4. We hope our dreams can ____________.

A. come out B. come true C. come up D. come through

5. ---________ does Cindy live from her offi ce?

--- Three kilometers.

A. How long B. How much C. How often D. How far

6. It takes him about 15 minutes _________ there.

A. walk B. walking C. to walk D. walks

7. James has ________ breakfast at home and play _____ guitar every day.

A. /, the B. the, / C. the, the D. a, the

8. We want people who are good _________ children.

A. at B. for C. in D. with

9. ---_________ do people usually eat dinner?

--- In the evening.

A. What time B. When C. What D. How

10. --- Can I borrow your bik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I don’t have one. B. No, you can’t. C. Of course. D. Not at all.

11. Can you tell me what he _________ just now?

A. talked B. told C. spoke D. said

12. ---Must I do the dishes after dinner?

--No, you ______________.

A. can’t B. needn’t C. mustn’t D. have to

13. Please get up and ___________ your clothes.

A. dress B. put up C. wear D. get dressed

14. Either you or your brother __________ singing very much.

A. likes B. like C. don’t like D. dislike

15. ---How does Jack ___________ the museum?

---By bus.

A. get B. arrive C. arrive in D. reach

16. --- How far is your home from your uncl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It’s 20 kilometers far. B. It’s 20 kilometers away.

C. It’s 20 minutes bus ride D. It takes 20 minutes.

17. He wants to fi nd a _______ in a music club.

A. jobs B. work C. works D. job

18. Lucy often ____________to the bus stop.

A. rides a bike B. rides bike C. by bike D. on her bike

19. Sally goes to the park after ________ her homework.

A. doing B. do C. does D. to do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

--- It’s wonderful.

A.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tball game? B. Do you want to go on a trip?

C. Can you play chess D. What time do you go to bed

二、完形填空。 (10分)

21. A. and B. but C. or D. so

22. A. at B. in C. on D. to

23. A. with B. by C. of D. on

24. A. go B. get C. leave D. getting

25. A. in B. at C. about D. to

26. A. in B. at C. on D. of

27. A. his B. he C. he D. she

28.A. his B. he C. our D. their

29.A. look B. read C. watch D. look at

30. A. go to bed B. goes to bed C. sleeps D. get bed

三、阅读理解 (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40分)

A

I have a cousin. His name is Eric. He is 15. He likes music and he can play the guitar very well. But he doesn’t want to join the music club. He wants to join the art club. He wants to learn to paint. I don’t like music or art, I like sports. I can play tennis. I can also swim but I can’t swim well. I want to join the sports club. My friends are in that club. I want to play sports with them.

31. How old is the writer’s cousin?

A. Five B. Fifteen C. Fifty D. Fourteen

32. What does Eric like?

A. music B. art C. swim D. sports

33. What club does Eric want to join?

A. music club B. art club C. sports club D. chess club

34. What does the writer dislike?

A. sports B. tennis C. swim D. music

35.Why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join the sports club?

A. He can play tennis. B. He can swim.

C. He doesn’t like music club. D. His friends are in that club, he wants to play with them.

B

Sue and Linda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car. They drive past a cinema, a supermarket and a food shop. The food shop is next to the supermarket. Jack and Michael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They go past a bank and a post offi ce. The bank is next to the post offi ce. Mary usually goes to work by bike. She rides a bike past a police offi ce, a library and a swimming pool.

( ) 36.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is passage?

A. Five B. Three C. Four D. Two

( ) 37. Where is the bank?

A. It’s next to a swimming pool. B. It’s on the right.

C. It’s next to a post offi ce. D. It’s on the left.

( ) 38. How does Linda go to school?

A. By bike B. By bus. C. By car. D. On foot.

( ) 39. Where does Sue drive past?

A. A cinema. B. A post offi ce. C. A park. D. A bank.

( ) 40. What do they do?

A. They are singers. B. They are football players.

C. They are students. D. They are reporters.

C

Hi! My name is Tom. I am a school boy. My school is far from school. I must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It takes me half an hour to get there. I have no time to have breakfast at home. I often have some bread for breakfast on the bus. I don’t want to be late for the morning exercise. I have lunch at school. Sometimes I play football with my classmates after school. I often get home at half past six.

( ) 41. Tom lives______.

A. next to his school B. in his school

C. far from his school D. with his friends

( ) 42. Where does Tom eat breakfast?

A. In the school` B. At home C. on the bus D. near the school

( ) 43. Tom gets home______.

A. at 5:30 in the afternoon B. at noon

C. with his classmates D. at 6:30P.M

( ) 44.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m to go to school?

A. one hour B. 5.5 hours C. Half an hour D. A morning

( ) 45.What does Tom sometimes do after school?

A. Does morning exercise. B. Plays football with his classmates.

C. Plays the guitar. D. Does his homework.

D

Alex’s day

Hello! I’m Alex. I often get up at 6:30 a.m. Half an hour later I have my breakfast. At 7:30 a.m. I take a bus to school. We have Math, Chinese and English classes from 8.00 a.m. to 11.30 a.m. I have lunch and talk with my classmates at school. We have three classes from 1:40 to 4:10 in the afternoon. After school, I often play with my classmates. We often play soccer, tennis and ping-pong. I go home at about 5:00p.m. I usually have dinner at 6:00p.m. Then I do my homework and watch TV. At about 10:30, I go to bed.

( ) 46. Alex goes to school at half past six in the morning.

47. What time does Alex eat breakf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How long does it take Alex to have breakf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Where does Alex eat lun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Alex usually _______ before he goes to bed.

四、词汇 (10分)

51.There is no ___________ ( 桥梁 ) above the rive.

52. _________ the rive to school is dangerous for the students. (横过、越过)

53.What do you_______________ the school trip? (认为…怎么样)

54.The bus ride ___________me about 20 minutes every day. (花费)

55. He _________________ at seven o’clock. (刷牙)

56. Lisa is good 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讲故事 ) .

57.Peter likes ___________________ ( 拉小提琴 ) .

58.He either does homework or________________ ( 散步 ) after lunch.

59.I want to be 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I grow up. (音乐家)

60. The school needs help to teach children______________ ( 游泳 ) .

五、连词成句 (10分)

61. does, you, get, how, it, long, take, to, school,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is, a, river, between, there, home, her, and, hospital,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far, he, live, the, how, does, library,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I, take, to, the, usually, subway, park,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club, want, what, to, do, you, jo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he, play, can, the, or, drums, basketb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do, usually, time, get, what, you, u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they, bus, take, the, do, work,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knows, she, it, not, is, her, for, g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 I, clean, sometimes, an, for, my, half, hour, ro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10分)

请根据以下信息介绍你的朋友Jim的基本情况。80词左右。

擅长打篮球, 会弹钢琴, 想加入了游泳俱乐部学习游泳。

每天早上7:00起床, 穿好衣服, 吃过早饭后7:45去上学, 下午4点放学回家。

通常花15分钟骑自行车上学, 如果下雨会乘公交车。

晚饭后或者做作业或者锻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

单项选择

1-5 DBCBD 6-10 CADBC 11-15 DBBAD 16-20 BDAAA

完形填空

21-25ABBCB 26-30AADCA

阅读理解

31-35 BABDC 36-40 ACCAC 41-45 CCDCB

46. F 47. At 7:00 48. 30 minutes

49. At school 50. Does homework and watches TV

词汇

51.Bridge 52.Crossing 53.think of 54.takes 55.brushes teeth

56.Telling stories 57.playing the violin 58.takes a walk 59.a musician 60.to swim

连词成句

61.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

62.There is a river between her home and the hospital.

63.How far does he live from the library?

64.I usually take the subway to the park..

65.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66.Can he play the drums or basketball?

67.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68.Do they take the bus to work?

69.She knows it is not good for her.

70. I sometimes clean my room for half and hour.

写作

二年级下册3月学习能力自测 篇3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我们来到田野里。 我们来到草地上。

2. 你漂亮的衣服会被雨淋湿的。

雨会把你漂亮的衣服淋湿的。

湖里的小鱼被小男孩扔的香蕉皮吓跑了。

漓江

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两岸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伸展着嫩绿的叶儿,正朝着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颜色各异的游泳圈,五颜六色的游泳帽,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的香蕉树挂满了香蕉,像一个个黄色的小孩儿在树上说悄悄话。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远远望去,漓江像一条翠绿的带子。

我爱漓江。

1. “展”用音序查字法应该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画。

2. 短文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

3.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漓江四季的特点。

春()夏()秋( )冬( )

4. 找出文中描写颜色多的词语。

5. “黄色的小孩儿”指 ,想一想,它们“悄悄”地说: 。

3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XX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4、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多渠道多角度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钢笔书写的习惯。

五、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六、教学措施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2、指导学生用好钢笔,写好钢笔字。

3、鼓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生活材料。

4、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6、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7、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8、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等;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连句成段的两种方法(总分和并列),有的可在学完课后再次总结,如说一段话的意思。在学法指导时不必过多地讲道理,应多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9、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3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可以充分看出,我班学生性格比较活泼,上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善于思考,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读书解决问题,在发表意见的时候能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习方面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纪律性不强,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要想在课堂35分钟里要成绩,课堂纪律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在阅读及词语积累方面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自然、观察与发现、国际理解和友好,可爱的动物,神奇的科技世界,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神话故事,传说和寓言。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识253个字,会写284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在精读课文及略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三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三、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观察生活,体验发现的快乐;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魄力;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阅读神话、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53个字,会写384个字。累计认识2397个字,会写1771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本册要求学生认253个字、写284个字。要求认识的识字量,这是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量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

(6)开展合作学习。

(7)组织好全班交流。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附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通过交流,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口语交际要求,培养能力。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全员参与。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5.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导。

6.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四)习作教学

1.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3.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熟练地扩写词语。

2.通过制作卡片,动手拼写以及诵读儿歌,初步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8个。2.初步了解,辨别形近字,激发识字兴趣。教学准备:字词卡片 偏旁部首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认识“课”和“棵”这两个字吗?这两个字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识字

1.根据拼音,试读词语,并观察,找出字中的共同点。

生:相同的是这些字中都有一个“包”字。2.有什么不同之处?

3.偏旁不同,字音也有所不同。4.请不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正。5.全班读,并在小组中检查交流。

二、写字

1.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字的读音,那在写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它们字形相近,但偏旁各不相同,所以要注意不能混淆。2.出现了哪些偏旁?

3.老师强调在书写这些偏旁时应注意的问题。

4.给这些偏旁在本课中找出对应的朋友,并组成词语读一读。5.老师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订正。6.学生写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并能熟练的扩词。2.能诵读儿歌,了解形声字的特点。3.自主识字,师生交流。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并正确的书写。教学难点:辨别形近字。教学过程:

一、识字

1.同学们先不看课本,想想在你见过的字中,有那些字里含有“少”

甲生:抄 吵 乙生:秒 2.老师补充:妙 抄 3.你认识这些字吗? 4.点学生读。5.全班同学练读。

6.你能给这些字组词吗? 7.学生读字词。8.交流识字方法。“抄”、“吵”、“炒”三个字的音节相同但声调不同。

二、写字。

1.让学生先整体观察字形,找出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说出自己记识的方法。

老师提醒:对比记忆法。这5个字都有“少”字,但偏旁各不相同:“抄”要用手,所以是“扌”旁;“炒”要用“火”,所以是“火”旁。这两个字与“吵”音节相同,但“吵”左边是“口”字旁。

2.重点强调偏旁部首的写法。3.老师范写,边写边提醒。

“女”作为偏旁时,“一”不要写太长。“禾”作为偏旁时,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4.游戏:找朋友。

在你手中的生字卡中找出偏旁与字、词相对应的朋友,摆在桌上,老师检查。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所学的这些字都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一部分是形旁,表示字的意义。

四、实践活动。

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小草中的发现》,联系习作要求,领会如何把生活中的新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方法。

2.根据习作要求,力求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时间、地点、发现什么及样子)。

3.习作后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文通句顺,书写规范、整洁。

教学重点、难点:

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教学评价设计:

1.采取鼓励性评价,展示学生习作,注重推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

2.读懂例文《小草中的发现》,领会认真细致地描写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3.在评价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和写作能力,学会修改别人和自己的文章。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找新的发现。教师:

预习单、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 激活愿望

(一)、谜语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考一考大家“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打一人体器官。哪位同学来猜一猜?(眼睛)

2.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作用?(观察、情感交流------)

3.拿出预习单,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4.你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 谁来读一读呀?

(二)借助例文,感知写法。

出示要求:自由轻声读例文,看看刘常宁同学是发现了什么、又是如何细致的写出他的发现。

1.学生自读。

2.找两位学生读例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例li不是lie)

3.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4.教师播放课件小结:小作者发现了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像细细的沙子。(板书:土 细沙)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像电视机上的天线。(板书:触须 电视天线)你看,小

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

5.总结:文中的小作者不仅会观察,而且还会联想呢!他把一粒粒的新土比作了什么?把甲虫那长长的须比作了什么?正是由于小作者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所以文章才会这么生动、形象、有趣,小朋友在写作文时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变得生动起来。

(三)、各抒己见,细说“发现”

1.交流预习单,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参与倾听)

2.说一说:你的发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找生交流,互相评议。

一、两名学生交流,教师相对进行评价。4.同桌再次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修改。

(四)、讨论写作内容。

1.我们还可以说关于哪方面的发现?(播放图片:神奇的大自然、可爱的小动物、校园、校外)

2.刚才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想写成作文的内容。在小组内和同学具体说说自己要写的内容。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动笔习作、大胆习作

1.请大家静下心来。开始动笔写作,如果你有困难,可以小声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悄悄小声指导,保持教室的安静。

第二课时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动笔习作、大胆习作 学生继续习作

(六)作后修改 1.欣赏习作。

(1)教师展示下水作文,让学生进行评价。

(2)指名学生朗读一篇优秀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2.修改习作。

(1)、挑选一篇没有写清楚发现的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修改时着重落实在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做到文通句顺。)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七)、誊写“发现”,配画插图

1.学生誊写习作,要求誊写规范,书写端正。

2.可以在习作旁配画插图。板书设计:

习作三

神奇的大自然 土粒-------细沙

可爱的小动物

发现 想象

校园活动

触须-------电视天线 校外活动

„„

附《习作三》预习单:

速 写 发 现

师:按照要求快速回想,将答案立即写在纸上。1.今天你有哪些发现?能写几条写几条?

。2.一星期前有哪些发现?仔细想想看,想好了再写。

。3.一个月前有哪些发现?动动脑,使劲地想,肯定能想出一二条来。

4.一年前你有哪些发现?拍拍脑袋,拼命地想,你肯定会高高地写下自己的发现。

。看看自己所写的一条条发现,你发现到什么?。

教后反思:

《习作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三篇习作。借刘常宁同学的《小草中的发现》这篇习作例文进行示范引路,引导学生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这样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朴实的语言细致的庙会生活中的发现。成功之处:

1.提前让学生进行观察,以例文为凭借,以组织习作展示活动为依托,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多元评价学生的表现,树立习作的信心,培养习作的兴趣。

2.注重留心观察生活从例文入手,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积累习作素材。

3.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尽量减少习作内容对学生的束缚,把对习作成文质量的评价放在培养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以及把自己的点滴体会、一点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不足之处:

1.大多数学生有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写出来,人云亦云的现象较多,模仿别人的较多。

2.评改环节,还是不能主动认真的去修改作文,往往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还要坚持训练。使用建议:

3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 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 这个“独”字很有意思, 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 所以称“孤”, 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 也不肯片刻停留, 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 而是“闲”得无聊, “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 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 意境优美,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1. 引用———概述全貌。

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 给人以总体印象, 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

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 写漓江的水, 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 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 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

《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 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等, 真是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 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 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 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 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 父亲觉得, 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 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 毅然地拨打了电话, 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 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 “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 看到“这么好的食物”, 就“狼吞虎咽”地吃, 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 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 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 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 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 让他为自己“捶捶背”, 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 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 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 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 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 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 见了水就喝, 接过饭就吃, 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 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 “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与“富翁”无缘, 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 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 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 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 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 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 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 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 防止水土流失。这样, “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 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 一个孩子运用计谋, 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 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 拟人。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 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 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 连树木都“垂头丧气” (当成人来写) 起来。这里, 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

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 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 是真的野兽, 战争一开始, 枪炮轰鸣, 野兽都跑出了树林, 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 是把敌人比作“野兽”, 人们见他们来了, “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 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 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

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 “有时候学夜莺唱, 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 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 他天真活泼, 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 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 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 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 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 惹人喜爱。

5.反复。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 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 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中间是“越来越响了”, 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 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 使我们赞叹不已, 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 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

在课文中,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 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 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 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 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 曲解。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 敌军官并未死心, 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 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 (游击队) , 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 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 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这里, 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 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 故意闪烁其词, 答非所问, 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 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 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 做过一些地方官, 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 抗争不屈, 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 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 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 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 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 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 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 情趣横生,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

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 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 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 喷涌不息的水。

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 既表现了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 多么壮观, 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 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 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 冒, 冒”一句, 连用三个“冒”字, 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 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 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 那么活泼, 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 千姿百态的水。

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 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 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 精彩纷呈。最后, 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 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 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 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 有的像一串明珠, 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激发联想的兴趣, 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 为了换零钱遭遇车祸,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

课文开头, 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 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 因此, “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 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 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次拒绝他, 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 一句话比一句话重, 使“我”觉得讨厌。但是, 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

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再联系他的穿着, 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 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 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 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 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 感动。

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 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 “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 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 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 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 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 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 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 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 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 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 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满怀深仇大恨, 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 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 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 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现。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 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 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呈鲜绿色, 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 再远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等描写, 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

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 “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 就被草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草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 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 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 作者想“洗一洗脸”, 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 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 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 排比强调“可爱”。

在课文中, 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 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情形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那么可爱。

4. 对话围绕“可爱”。

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 用得好, 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 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 广而野”的特点, 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 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 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 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 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 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 推向高潮。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8

二、看拼音,写词语。(7分)

三、拼一拼,写一写。(5分)

仿(佛)( )剪射( )( )光( )服( )尺

吹(拂)( )料宝( )( )贴特( )( )口

四、我会填。(8分)

1.填上恰当的词。

五彩缤纷的()()地批评 一()青苔

情不自禁地()()的空气 一()葡萄

欣赏( )提高(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吞吐详略

捆绑拉扯

3.填近义词。

假若—忧伤—安慰—审视—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诗出自的《咏柳》,其中“妆”是的意思。

2.荷叶 ,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 ,有的,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六、阅读。(38分)

(一)翠鸟

(1—3自然段)(18分)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它这样机灵,( )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1分)

2.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 特点,是描写。作者通过 、、三部位的描写,说明翠鸟羽毛颜色十分鲜艳。在这一段中运用了 写法,体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6分)

3.第2、3自然段,写翠鸟的特点,是描写,文中 、 这两个词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极快。(4分)

4.作者在描写翠鸟捕鱼动作时,与 作了比较,请将有关句子画上“~”。(2分)

5.把文中的比喻句画上“——”。(1分)

6.文中带点的动词突出了翠鸟捉鱼的特点。(1分)

7.改写句子: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3分)

改写成“把”字句:

改写成“被”字句:

(二)

(20分)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显现、呈现、出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百颗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又像千万双闪光的眼睛。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当黎明来到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挟风雷闪电以(夸耀、显耀、炫耀)自己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的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2.给第2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4分)

3.划掉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4分)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崭新—() 短暂—()

5.我会将句子写得更具体。(3分)

A.我喜欢露珠

B.老师工作

6.这篇短文所写的是实实在在的,而“园丁”和“老师”却是由事物所产生的联想。(1分)

7.这篇短文中所说的“露珠精神”是指。我想说我们身边的 具有露珠精神。(4分)

七、作文。(30分)

题目:第一次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附加题(10分)

一、学习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我还读过这些成语故事:

(2分)

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我还积累了两句:(2分)

1.2.

三、我知道被誉为泉城,其中泉被列为众泉之冠。我还知道“春城”是,“山城”是,“江城”是,“冰城”是,“花城”是,“牡丹城”是。(4分)

上一篇:童话中的梦心情随笔下一篇:那份沉甸甸的爱初中生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