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sci论文(精选6篇)
sci论文修改公司骗子当道,好人去哪儿找
很多很多,有的公司明明只是普通的英文翻译公司,根本没什么能力翻译医学或者生物科技方面的文章,却还挂羊头卖狗肉,害的很多同学论文越修改越难看,在sci论文修改公司骗子当道的今天,优质靠谱的公司去哪里找呢?
论文修改中母语化润色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在小编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过,母语化润色是论文修改的关键所在,没有经过这一步的文章,在外国审稿人眼中是干瘪的、不通顺的,因此大家在撰写sci论文和投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够忽略母语化润色这一步骤。另外,sci论文修改中对格式的修改也是重头戏,各个sci期刊对收录文章的格式要求不尽相同,如果你不是很了解,可以请专业的论文服务机构提供帮助。不是全都很靠谱,大家要睁大眼睛,或者多看看网友的意见,或这听从小编的意见,诚恳的小编是绝对不会诓你的。
China’s 2008 Top St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wards went to neurologist Wang Zhongcheng and chemist Xu Guangxian, for thei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ng Zhongcheng,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s Center of Health Science in 1950. A pioneer in Chinese neurosurgery, he initiated the examination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the 1950s, and penned the monograph “Cerebral Angiography,” which signaled a great improvement in Chinese diagnostic techniques in neurosurgery. He also initiated micro-neurosurgery in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experienced specialists in the world in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therapy, he has performed 1,000 intracranial aneurysm operations. In the 1980s, he took the lead in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in brain stem tumors and intramedullary tumor therapy. He performed nearly 1,000 of these operations, making him a leading world surgeon in terms of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Xu Guangxian,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rare earth in China. He h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are earth found in China, and has developed several separation and extraction methods. He graduated from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1944. In 1951, he was awarded a Ph.D. by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U.S. He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physical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chemistry, which involves the fields of quantum chemistry, chemical bond theory, coordination chemistry, extraction chemistry, nuclear fuel chemistry and rare-earth science.
Multifunctional Road Detector
A multifunctional road detector which avoids the mistakes of manual testing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reference points for road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has been produced by th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Institute owns ful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the device.
The detector utilizes many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nchro control, laser ranging and integrated positioning. It can accomplish testing at speeds of up to 100 km per hour working either day or night. The track and road damage detecting instruments transfer data to dual-CPU workstations inside the vehicle. After automatic processing a road testing report is produced for decision making analysis and maintenance solutions.
“Brain-operated” Driving Technology Developed in Shanghai
A thought-operated car driving system in a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is technology allows a vehicle to be controlled via a computer, using the imaginary thoughts of a human operator, instead of via a steering wheel or joystick. When movements are envisioned, different types of wave signals are generated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brain. Upon receiving these signals, after an accurate analysis the computer can identify them and send command signals to control the vehicle.
Thought-operated driving is only one possible application for this technology. The study will be able to help paralyzed individuals control external devices, including wheelchairs, computer mice and prosthetic limbs.
Collaborativ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Internet Explorer and Firefox
China has developed collaborativ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multiple browsers. For a long time,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domestic software products was based exclusively on the Internet Explorer (IE) browser, mainly because it is bundled with the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and hence occupies the largest market share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adv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 China,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users choose other browsers like Firefox and Chrome. China’s collaborative software is named Velcro 6.5.1, and supports the IE, Firefox and Chrome browsers, meaning it can meet the needs of more users.
China’s First Blue-Ray Disc Production Line Kicks off
Blue-ray disc manufacturing has starte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Shanghai, fueling the country’s high-definition entertainment business. Blue-ray discs have a storage capacity of up to 50GB, six times the volume of ordinary DVDs. They are fully compatible with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s and 7.1-channel surround sound. The name Blue-ray comes from the 405-nanometer blue-violet lasers that are used to read and write data.
Built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RMB 70 million, the Shanghai production line is a big step for the high-definition video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 claims to be the most advanced blue-ray disc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the world. Its production capacity accounts for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global output. Each month it is able to manufacture 500,000 BD25 discs or 400,000 BD50 discs. The production facility is being watched closely by film companies and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9,600 kW Electric Locomotive Rolled Out
A new electric locomotive of 9,600 kW has been rolled out in China, the highest-level locomotive in the country. Fitted with a high power converter, the locomotive is able to haul 5,000-6,000-ton freight trains at speeds up to 120 km/h.
With various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ful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t will become China’s main freight locomotive in the future. It is both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Moreover, the high level of automation and powerful functions greatly enhance security.
China to Have Global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by 2015
China will complete an independent global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by launching at least 30 more orbiters before 2015. China plans to send 10 navigation satellites into space by 2010, said Zhao Xiaojin, director of the astronautics department of the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he U.S.’s GPS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commercial navigation in vehicles, cell phones and other civilian devices in China. Chinese civilian and military users could be guided by their own satellites after Beidou becomes the world’s fourth global navigation system. China launched the first Beidou Navigation System satellite into geostationary orbit in October 2000, in an effort to build up its own positioning system, and has since sent a further five positioning orbiters into space. However, the current Beidou system only provides regional navigation services within Chinese territory.
Bone Marrow Stem Cells Used to Regenerate Skin
A study suggests that adult bone marrow stem cells can be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skin. The findings mark an advancement in wound healing and may be used to pioneer a method of organ reconstruction.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bility of repairing burns with tissue-engineered skin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stem cells, the study established a burn wound model on pig skin, which is known to be anatomically and physiologically similar to human sk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theory methods were used to make artificial skin with natural materials and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 Once the artificial skin was attached to the patient and the dermal layer began to regenerate, stem cells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skin cells. The cells are self-renewing and raise the quality of healing in wound therapy. When grafted to burns, the engineered skin containing stem cells healed better, suffered less wound contraction and blood vessels developed better.
现今SCI论文已经成为了国内晋升和升学的基本考核内容之一,所以如何写好一篇SCI论文已经成为了每个学术工作者的必修课程了。在SCI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思路和创新是关键,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SCI论文写作经验
要写好文章,思路创新性和数据可靠性是两个基本条件。思路创新有两种方法:
(1)如果你个人在某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你觉得某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应该在于某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如果很少有人注意此方面研究而你首先开始,那你的文章就创新。这种方法创新的前提是,你在该领域有多年研究;否则很有可能失败。因为你认为创新的东西可能是人家已经做过的(只是研究失败,所以没有报道),或者你的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
(2)二次创新。例如最近三年有不同作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报道因素A对提高玉米抗逆性有很大影响,第二篇报道因素B对小麦抗逆性有很大影响。那么你就可以参考以上两法,研究因素A和因素B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文章一般也能发在和以上两篇文章档次差不多的杂志。要保证数据的可靠,首先你要选用你的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找几篇和你的研究类似的SCI文章,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
验结束后,立即进行总结数据,写文章,主要步骤可参考:
A.Result部分。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和表,尽力挖掘图和表中的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你的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张表和图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会给你写文章提供很好的思路。
B.分析完图表后,寻找你这个试验结果的Key point,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说一个到这个Key point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合理安排你的图和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
C.Result以后是Discussion(一篇文章的精华),可以将discussion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但要保证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而且每一段中要说明以下几点:(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有什么异同?如果不同,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在Discussion的最后要总结一下,告诉别人你这个研究的几个主要结果。
D.Materials & Methods:你在试验中得到的数据,都要写出相应方法。写试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保证别人看了Materials and Methods 后能够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写的,你可以参考。
E.Introduction:简介你这个研究领域的意义;介绍该研究领域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说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可在introduction 中提出你的hypothesis。
F.Reference:最好引用原始文献,不要二次引用;注意文献编排格式,与你要投的刊物要一致;不要漏和多参考文献。Acknowledge:帮助过你做试验,写文章的人;提供资金项目。Title要说明你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吸引力;Abstract包括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G.写好以后,最好找个搞相关研究的美国或者英国的科学家看一下,改一下英文,就可投出了。
2.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
1、正确选题;
2、合适的切入点;
3、简洁明了;
4、说清自己的贡献;
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
6、可重复的过程;
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
8、精选的参考文献。
优秀论文的误区:
1、Idea越多越好;
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
3、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
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
5、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写文章的条件:
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
2、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
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
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
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
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
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
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
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
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
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
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
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
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
5、论述是否清晰?
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
7、引文是否充足?
8、Reviewer的意见:(Accept/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Reject/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3.论文写作技巧:
1、宣传自己——说明论文的重要性
流程:a)问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
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不行的;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要点:j)简洁最重要;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细心修改
步骤: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b)把写好的论文放一段时间;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e)在修改的时候,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f)仔细修改的次数 > 3;修改的总次数 > 5。要点: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错误;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优化英语。步骤: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c)请别人帮忙阅读和修改语法和用词;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4.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Abstract——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笔者看来有实验结果发表SCI论文其实不是一件难事。这里实验结果不一定就是国内的教授们的“首次报道”类的结果。如果你的试验结果可以组织成一个合理的story,完全可以去投稿SCI论文。
1.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非一日之功。前期要阅读大量文献,并将阅读文献做一个小记,这样不会出现读完后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参考文献选用打下良好基础。因为你引用参考文献时要有针对性,不能乱引用。比如说你在Cell中读到1985年Blackburn E H女士与其博士后Greider CW发现了端粒。那么你就记录一下,用到的时候很方便。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采用Endnote管理文献,该软件对文献管理与论文写作非常有用。采用该软件你可将所有的文献进行分类管理,并可在摘要内做适当记录。在书写论文时,Endnote在参考文献管理方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一切参考文献都是一键输入,根本不用手写。大家都知道投稿鲜有一次成功的,每种期刊都有其特定的参考文献要求,万一稿件不中,还要修改转投其他期刊,如果其他期刊的参考文献不一样,那么你惨了。你需要人工修改。使用Endnote则很简单,Endnote收录高分期刊的参考文献模板与写作模板。所以你根本不用愁格式。如果低分的期刊没有收录其参考文献模式与写作模板,你有两个办法:一,找一个相同的参考文献模板引用。例如你投稿到ABBS,你发现Cell的文献文献格式与其相同,你只需要在Endnote插入格式内选择Cell的文献格式就可以了。一键完成。二,如果你是在找不到相同的模板,那你就自己编写吧,也很简单。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阅读了大量论文,试验也做的差不多的时候。需要着手写论文了。写作论文时一定要集中时间写。在写作时不一定非要从Abstract写到Acknowledgement。你可以最后写方法与致谢,但是摘要一定字斟句酌,摘要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大家在搜集信息时一般看看文章的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适合自己去阅读。文章的摘要需全面体现开展该项研究的意义的深度概括。Introduction主要是概括该领域的研究,引出待解决、需研究的问题。说明为何开展该项研究等等。材料与方法就相对好些了,详细阐述方法与步骤即可。结果与讨论也非常重要。结果部分将试验结果展开论述,一般辅以图片说明。试验图片一定要清晰,否则审稿人会让你重新进行一次试验的。说句不负责任的话,你可以拼错一个单词,但是图片不可以出现模糊或不清晰这种情况。讨论就是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进一步探究。SCI期刊的讨论不像国内期刊最后的讨论那样写的天马行空,就事论事、简洁是讨论写作的基本原则。
2.论文定位
稿件分为综述性文章与实验性文章。投稿时首先对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掌握目前该领域研究到了什么状态,研究的热点是什么。你的工作对当前研究有什么意义。期刊是读者交流的主渠道,很多科学家在从事类似研究,有很多未解决问题困扰着他们,如果你的研究能对这些困扰提出一个论据,哪怕是一个细小分支。你的这篇论文也可以投一篇IF较高的期刊。我研究生时的专业是端粒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端粒酶活性检测与端粒与细胞衰老信号通路的关系。端粒酶检测方法在1994年就已经发表,现在方法很成熟,试剂盒都研发出来了。对于端粒酶与细胞衰老方面存在很多的信号通路,如果能找到一些调节细胞信号通路的因子,那么高的可以发到Cell,低的也可以发到3分以上的期刊。如果你对信号通路进行综述,除非是该领域的大牛进行综述,否则该综述不可能被收录,因为信号通路这一领域很难解释一个所以然。如果能解释所以然,这篇文章可
以在Cell上发表。如果你对端粒酶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你就Out了。这种综述90年代就发表了。所以投稿前,一定要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明确自己的结果在投稿时的定位。
3.选定期刊
稿件定位后,就开始选择期刊了。选期刊怎么选?在Google上搜索?那真是海底捞针了!我推荐大家每人拥有近3-5年的影响因子表格。一般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变动不大,在Excel表格内将采用IF升序或降序的方法排列。如果你觉得你的文章可以投稿到1分的期刊,那么你就在IF为1的期刊列内搜索,找到生物学、医学、药学领域的期刊,一次多找几个。然后到期刊的官方网站去看该期刊的征稿范围(Scope),确保范围准确。
4.在线投稿
现在Elsevier、Springer、Wiley这些数据库等均采用在线投稿的模式,所以投稿者需对投稿系统有所了解。第一次投稿由于不熟悉投稿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多操作几次就熟练了。每种期刊的系统不同,但是原理是相通的。一般在投稿时会需要写作Cover Letter,这个需要事先写好,到时候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后续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邮箱进行,所以邮箱一定是常用邮箱。这个很重要。
5.文章审理
一般情况下,投稿一周内会收到期刊编辑的邮件,会告知你的稿件已经给了审稿人。文章审理工作就此开始了。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进行评述,然后将意见反馈给期刊编辑,后者将意见反馈给你。一般审稿人都会有两名,给出的意见采用概率分析方法无非就这么几种: 当然有些期刊存在3名评审人员的可能,这里就不多说了。道理是一样的!
两优评
恭喜你,你的论文进入到了minor revision(小修)阶段。离文章发表仅有一步之遥了!当然不能大意,有些进入到这一环节也被拒稿的。只需要按照评审人的要求仔细修改,发表应该没问题
一优评,一差评
这是常见的,称之为manor revision(大修)。这里你要做的就是将差评的内容进行修改,并逐条进行回复。请注意是逐条修改,逐条回复。优评的如果有要求,你也要回复。同样的处理。回信时你需要告诉编辑,建议采用分条的方法,逐条列出。这样条理清晰。
如果你修改的符合评审人员的要求,你就进行minor revision或者直接发表。如果不符合要求,你的结果就是拒稿。
两差评
理论上你存在转变为大修与小修的可能,但实际上可能性不大。你需要转投其他稿件了。稿件派给审稿人到审稿人给出回复时间(也就是编辑给你回复的时间)差不多在25天左右。大修与小修给的时间分别不同,大修的时间有时候跟稿件派给审稿人到审稿人给出回复时间相同,小修时间会短一些,但不排除与稿件派给审稿人到审稿人给出回复时间相同的可能。
6.论文接收
论文接收后的心情绝对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熬夜与坚持不懈是多么的值得。导师也会对你温和了很多。师弟师妹们会簇拥到你那里请教。。这是闲话,说说论文接收后的工作吧,就是移交版权(你将出版权出让给期刊)。这时候官方的互动就不是你的事儿了,导师会跟那边交流。需要你的他自然会去找你。期刊一般会有稿酬。这笔费用你拿不到。因为期刊建议你不要拿这笔费用,因为他们在来信说编辑与审稿人很辛苦,这笔费可以给他们买点儿礼物。导师会顺水做个人情,告诉你这个钱咱不要了。那时觉得论文发表很开心,所以这钱就不要了。哈哈!有彩页的要交钱,不用不低,不过不用担心,只要你论文发表了,这钱导师出。
版权出让,拿到接收函后过一阵子期刊排版,会给你一份稿件让你校对,看是否有错误。没
错误那里就准备发表了。之后你就等着期刊在线刊登吧。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
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7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
被SCI收录的期刊分为核心与外围两个范围。核心部分包括期刊3000多种,涵盖了全世界范围内各学科领域内的最优秀的科技期刊;外围部分包括核心部分在内,有期刊5000多种。外围部分的期刊虽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技期刊,但与核心部分相比,学术水平相对低一些。《SCI光盘版》即SCI核心部分收录的期刊论文,《SCI网络版》即SCI外围部分收录的期刊论文。
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ISI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对包括SCI收录的SCI-Expanded(包括SCI核心区期刊)的期刊之间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FMJS收录的外文期刊有80%被SCI收录,在期刊导航里可以了解到所有被SCI收录的期刊的影响因子。
SCI论文写作经验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分类:论文写作
作者: snowpeak
关于写SCI文章,我也向谈谈我的感受。我介绍一下我写SCI文章的具体过程。
1.要写一篇好的文章,思路的创新性和试验数据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条件。要想思路创新,有两种方法。
1)如果你个人对某个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你的潜意识中觉得某些问题解决的关
键应该在于某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如果当时很少有人注意此方面研究,你首先开始该
方面的研究,那么你的文章就有很好的创新。但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前提是你在该领越有多年的研究经历。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研究的失败。因为你认为有创新的东西可能是人家已经做过研究了(只是研究失败,所以没有报道),或者你的思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研究生,为了保证毕业的论文要求,我觉得还是走第二条路。
2)就是二次创新。举个例子。如果在最近三年有不同的作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报道因素A对提高玉米的抗逆性有很大影响,第二篇报道因素B对小麦的抗逆性有很大影响。那么你就可以参考以上两个作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因素A和因素B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文章一般情况下能够发在和以上两篇文章档次差不多的杂志。
我就是按照第二种方法开展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
要保证试验数据的可靠,首先你要选用在你的领域中普遍采用的试验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几篇和你搞的研究类似的SCI文章,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
试验结束后,就要立即进行总结数据,写文章,我的步骤如下:
1.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和表,尽力挖掘图和表中的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你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你的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张表和图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会给你写文章的思路。
2.分析完图表好,你应该找到你这个试验结果的Key point,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说一个到这个Key point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
合理安排你的图和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Result以后,就是Discussion(这是一篇文章的精华)可以将discussion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但是要保证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这每一段中,要说明一下几点:
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
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结果有什么异同,如果不同的话,那么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
在Discussion的最后要总结一下,告诉别人你这个研究的几个主要结果。接下来是文章的materials and methods。
1.你在试验中要到的数据,你都要写出得到这些数据的方法。
2.写试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能够保证别人看了你的materials and methods 后,能够比较轻松地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
3.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看看这个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样写的,你可以参考他们的写。
接下来是introduction
1.介绍一下开展你这个研究领越的意义
2.介绍一下该研究领越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
3.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4.可以在introduction 中提出你的hypothesis
接下来是reference
1.最好引用原始文献,不要二次引用。
2.注意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与你要投的刊物要一致。
3.不要漏和多参考文献。
接下来是 acknowledge
1.帮助过你做试验,写文章的人
2.提供资金资助的资金项目
接下来是title
1.title 要说明你的研究内容
2.title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接下来是abstracts
包括 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写好以后,最好能够找一个搞相关研究的美国或者英国的科学家看一下,改一下英文然后就可以投出去了。
原贴:
推荐阅读
SCI.EI投稿指南 作者:千里雪 06-11-24
关于提高论文在SCI上命中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千里雪 06-8-26
关于SCI中的科学计量指标 作者:千里雪 06-8-26
写学术论文的技巧 作者:千里雪 06-8-26
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 作者:千里雪 06-8-26
喜欢与爱的区别 作者:千里雪 07-1-10
名企:我们喜欢这样的简历 作者:千里雪 07-1-10
期刊等级划分 作者:千里雪 06-8-27
论文排版Word技巧 作者:千里雪 06-11-26
WORD毕业论文目录生成技巧 作者:千里雪 06-8-28
PowerPoint插入视频的三种方法 作者:千里雪 06-11-22
关键词:尤金·加菲尔德 台湾 SCI SSCI 学术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25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129-05
Dr. Garfield's Visit to Taiwan and SCI Development in Taiwa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Dr. Garfield's twice trip to Taiwan in 1990 and 1993 and his reports. His visiting plays big role o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 in Taiwan. According to ESI, Taiwan area's SCI papers and cited tim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1986.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Taiwan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se achievem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aiwan academia begins to question SCI, SSCI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Thes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quality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achers' academic output capacity have influenced higher education of Taiwan.
Keywords Eugen Garfield; Taiwan SCI SSCI academic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criteria
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及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曾在1990年和1993年2次到中国台湾地区参加会议并作报告。加菲尔德博士的两次台湾之行对SCI在台湾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加菲尔德博士的两次台湾之行进行简要概述,对SCI在台湾的发展情况进行数据说明,最后对台湾地区对SCI的科技政策与SCI评价标准的质疑进行分析。
1 加菲尔德博士台湾之行
加菲尔德博士的台湾之行加深了台湾地区对SCI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SCI在台湾的普及与发展,SCI在台湾地区逐步从一个检索工具发展成为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
1.1 第一次台湾之行
1990年3月21~22日,加菲尔德博士应台北行政院科学委员会科技信息中心邀请,参加“学术期刊编辑座谈会”,报告题为“ISI选择期刊范围的定量和定性考量”(How ISI Select Journal for Coverage: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sideration)[1]。
参加座谈会的有期刊编辑、信息专家、图书馆员。报告的内容是ISI的期刊选择问题,即CC、SCI以及其他二次文献检索工具如何选择期刊?
此次座谈与报告中,加菲尔德博士谈到,ISI收录期刊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引文数据(citation data)、期刊标准(journal standards)、专家评估(expert judgment)。引文数据是评价已收录期刊的定量标准。但是选择新的期刊要有更多定性的考量,如期刊标准,首要因素是期刊能否准时如期出版,是否包括描述充分的摘要和题目、标准的参考文献格式、准确完整的通信地址,对于非英文期刊,英文题目和摘要是必不可少的。同行评价、编委会成员及出版社或赞助团体的声誉也能够体现期刊的质量。最后期刊的选择还要依靠各领域的用户、编辑和出版商以及众多的ISI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和专家的主观判断[2]。
他强调用引文数据进行评价的时候要特别慎重,因为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内作者和期刊数量、引文水平和引文率有很大差异。如生物技术或遗传学的论文或引文一定比植物学或数学多。某些领域一篇论文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有一定数量的引文,而另外一些领域几年就能达到引文的峰值[3]。
按总的引文量排行,大型期刊如:Nature、Science和生命科学领域如:PNAS、Cell处于领先位置;按影响因子排行,综述期刊,如: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具有绝对优势。影响因子不是选择期刊唯一最重要的标准,只是因素之一。
收录期刊的另一考量因素是期刊的国际性,即发表与引用文献的国家分布。
总之,期刊选择是个艰苦的过程,涉及到引文分析,及时性研究、可靠性分析以及其他标准和各领域专家的判断。目的是提供全面、重要的期刊,通过对各因素周密而全面的分析来满足用户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和检索的需要。
1.2 第二次台湾之行
1993年3月17日,加菲尔德博士在台北行政院科学委员会科技信息中心的台湾地区科技编辑第三届会议上做报告“1981—1992年台湾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研究比较(Science in the ROC and the Pacific Rim, 1981-1992: A Citationist Perspective)”[2]。
报告从五个主要研究领域——农业与生物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对1981~1992年中国台湾地区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研究进行比较,包括: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和泰国。中国大陆和日本除外,1981~1992年中国大陆SCI论文总量相当于这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12年间60,000多篇论文,引文103,721篇,篇均影响力1.7。同样原因,从日本SCI收录文献量和影响力两方面看,都是科研的超级大国。
关于把ISI数据当作评价科研的工具,他谈到:SCI、CC主要用于帮助科研工作者、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找到感兴趣的相关文献。引文分析为评价国家、机构和个人的科研成就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引文表示其他科学家使用了某人的研究成果,是对使用智力成果的正式感谢,表明一种思想或方法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后续研究,因此是研究评估评价的重要部分。但是引文数据作为量化指标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信息专家与科学家合作才能合理地解释引文数据。特别强调,利用引文对个人进行评价时要更加谨慎。引文不能准确衡量个人成果的“质量”和“重要性”,需要由熟悉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同行评价。
2 SCI在中国台湾
在SCI收录科技论文数量的国家和地区排序中,中国台湾地区排名逐年提升,台湾在科技界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关注。台湾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1986年世界排名仅为第35位,1989年首次进入世界第29位,以后论文数逐年增长,1991年名列第27位;1992年跃居24位;1993年晋升至21位;1994~1995年两年保持第20名,2000年台湾排名提升至第18位,1990~2000年台湾SCI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335%,2003年略有下降排第21位,到2005年重新回到第18位[3][4],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据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提供的数据,收录台湾论文数量达192,314篇,位列世界第17位,被引1352,954次,排21位,篇均被引7.04次,位于世界第85位。显示了台湾科技发展的强劲势头与雄厚潜力。
2006年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颁发“汤姆森科技卓越研究奖”,奖项以学术研究报告的引用数量为依据,该奖项颁发给台湾地区最顶尖的8位教授,表彰他们在国际研发领域里领先群伦的成就和做出的重大贡献,反应出台湾地区在研发上的成就已逐渐在全球研发界占有一席之地[5]。
据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2012年1月1日最新统计(见图1,图2),台湾地区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增长的情况,台湾论文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按照SCI的学科分类,就论文总数而言,目前台湾在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和化学四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四个领域的论文总数及在世界和地区的排名见表1),这四个领域的总被引次数也排在台湾地区的前四位。篇均被引次数可以用来测度论文的影响力,台湾地区各学科篇均被引次数在世界和地区排名前三位的是: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别位列第62、57、和55位。显示近年来台湾处于领先地位学科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数学、农业、材料科学转变为生物医学领域。
近十年按照被引次数排序(前十篇文章的学科分布情况见表2),排名第一的来自分子生物与遗传学领域,有5篇来自临床医学,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台湾被引次数较高的论文很多来自临床医学领域,但相对于较多的临床医学论文产出,台湾在此领域的篇均被引排名并不高,仅在世界及地区的第75位。近两年的高被引论文可以反映世界所关注的台湾热点学科,这些论文往往由于在热点领域有所创新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前五篇中,两篇来自临床医学,两篇是物理学,还有一篇来自化学领域。上述数据反映了台湾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应用科学,轻基础研究”和“重工业科技,轻农理医”的格局。
根据JCR统计,收录台湾地区期刊数量也在逐年增长(见表3)。表4显示在台湾学术界居于领导地位的台湾大学近年据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提供的论文统计结果。
3 中国台湾地区科技政策对SCI论文的影响
台湾在科学产出方面显著成绩的取得,与台湾“国科会”自1985年起实施杰出研究奖助制度,鼓励学术研究风气有很大关系,SCI论文指标被认为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6]。
另外与政府大力推动科技项目计划有密切的关联。90年代初,台湾制定了两项科技计划:一项是“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1991~2002年)”另一项是“科学技术发展6年中程计划(1991~1996年)”。这两项计划阐述了台湾科技发展的方针和策略;提出扩大发展基础研究,加强培育及延聘科技人才,力争到2002年台湾每万人口研究人员增至35人;增加研究发展投资,使台湾研究发展总经费占GDP之比,由1989年的1.32%增至2002年的2.85%;强调加强基础研究,使台湾基础研究经费占科技文总预算中科学支出的15%以上;建设重点实验室,规划设置具有特殊功能且可共同使用的大型研究设施;推动研究群的成立,培育卓越的研究人员[3]。
1990年以来,随着台湾高等教育的扩张,如何维持高等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各大学关注的焦点,政府部门试图从大学财务的健全化、国际化及评价标准化等制度的建立,解决高等教育扩张等问题。2000年起,台湾教育部为提升各大学竞争力,提出“五年五百亿、顶尖大学计划”、“绿色硅岛”等,将经费、资源集中在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成功大学等以理工、医学发展为主的国立大学。同时,为了提升各大学效能,融入全球学术网络,采取以发表在SCI、SSCI、A&H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为评价标准。2005年开始,台湾教育部为了提高台湾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能见度,接连提出“追求卓越计划”、“顶尖大学”及建立大学评价等政策,直接促成台湾高等教育以量化指标为评价标准的发展方向。“国科会”的各项研究补助也以SCI、SSCI、A&HCI等国际期刊的刊载篇数与被引用次数为依据。这些评价标准造成了台湾学术界以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为主的研究取向[7]。
台湾大学是台湾最具规模,领域最丰富完整,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高校。2003年台湾大学为激励本校教师致力学术研究,追求学术卓越,提升国际竞争力,将研究成果发表于SCI学术期刊,特依据《国立台湾大学提升学术研究激励办法制定准则》,制定《国立台湾大学SCI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激励办法》。设立研究成就奖(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奖励对象包括以下四种:
①在过去一年内(由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有论文发表于各领域中Impact Factor高或排名前之SCI学术期刊,或者高水准SCI上发表Invited Paper、Survey Paper、Review Paper、Tutorial、Feature Article、Guest Editorial等较特殊的高品质作品,表现优异者。
②在过去一年内(由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发表于SCI学术期刊之论文质量俱佳,在国内同一领域内极为领先,表现优异者。
③考量过去五年内(计算至前一年12月31日止)在SCI发表之论文,不但质量可观,后二年平均成绩表现尤其比前三年平均成绩有显著提升,或后二年发表论文之SCI期刊在各领域中Impact Factor提高或排名提前,或后二年在高水准SCI期刊上发表Invited Paper、Survey Paper、Review Paper、Tutorial、Feature Article、Guest Editorial等较特殊的高品质作品为前三年所无,精益求精,表现优异者。
④本校教师或研究人员在提出申请时未满四十岁,而在过去一年内(由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有质量可观之论文发表于SCI期刊,表现优异者。
其中符合第一、二、四款资格者全校每年至多各五名,符合第三款资格者全校每年至多二十名。得奖者除校长公开表扬、公布其研究成就及得奖理由外,还同时颁予奖牌外,并获颁奖金每人新台币十万元。同一教师不得连续两年以同一资格获奖。
台湾教育部2005年启动“顶尖大学”计划后,台湾大学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发展10到15个国际一流的研究领域,2010年到2015年间成为世界前百名的大学。台湾大学近年来不但努力追求SCI、SSCI、A&HCI等论文发表,更认真讲求论文引用数、论文品质、实质贡献等,提升学术品质。台湾大学每年按SCI+SSCI+A&HCI论文总数与被引次数、ESI排名同岛内各大学之间进行比较;亚太地区代表性大学收录SCI论文数量进行比较;利用ESI统计结果把台湾大学与墨尔本大学和首尔大学这些台大的标杆院校进行比较;台湾大学历年发表SCI、SSCI论文数量进行自我评估和分析。所有这些都是用SCI发表论文数及被引次数作为重要的统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科研成果。
4 SCI评价标准的质疑
2010年冬,台湾政大教师会、教改总体检论坛、台湾竞争力论坛共同发起“反对独尊SSCI、SCI,找回大学求是精神”联合签名。呼吁政府必须正视SCI、SSCI对于高等教育产生的严重影响,扩大学术评价认定指标,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著与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发表方式,改变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8]。
联合签名提出,自从2005年开展各大学评价以来,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光环,政府部门以及许多大学的管理者都把论文发表数与教师的薪酬待遇、绩效评估、晋级提升等紧紧地挂靠在一起。SSCI、SCI成为官方学术评价的关键指标,忽略学校性质、文理科的差异,导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量大幅下滑,甚至忽略台湾本地的需要,研究主题与台湾社会愈来愈脱节。呼吁政府避免以量化指标来简化学术成果与社会贡献。同时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建议,包括期刊、专著、会议论文、会议参与、专案计划、公开评论、声誉指数等各类指标,希望政府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指标与权重[9]。
发起联合签名的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在谈到“当全球化遭遇本地化:SCI、SSCI对台湾学术界产生富有争议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说:“照理,学者著书,天经地义,也是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但是SCI的考核导向是一本书还顶不了几页纸的论文,这就难免会让一些学者不能安心去做艰苦深入的研究,转向去做短、平、快的碎片化论文,这样做的结果将影响学术的品质,不利于学者职业的发展。”
2011年5月26日台湾地区立法院举行“专科学校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公听会。联合签名的多位教授与台湾教育当局讨论有关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条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何卓飞表示,虽然大学评价遭受许多批判,但评价一定要做,只是该改的还是要改,教育部会听取大家建议作为调整参考;未来还是希望评价主体能回到大学身上,由各校自行建立评价制度。教育部次长林聪明表示,五年五百亿计划中,SSCI和SCI确实是重要参考项目,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有专著等不同方式的替代。他表示,教育部将会广征各界意见改善人文学科的评价方式[10]。
5 讨论
SCI评价标准的质疑不仅仅是台湾一个地区的问题,40%的亚洲国家教育机构采用SCI、SSCI作为大学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SCI、SSCI、A&HCI等量化评价指标能否真正代表一所大学的学术研究质量?是否有其它配套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鉴别出教师的学术产出能力与质量?这些都是有待厘清的问题。
正如加菲尔德博士在1990年和1993年在台湾所做的报告所说“用引文数据进行评价的时候要特别慎重,因为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内作者和期刊数量、引文水平和引文率有很大差异。”“引文数据作为量化指标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信息专家与科学家合作才能合理地解释引文数据。特别强调,利用引文对个人进行评价时要更加谨慎。引文不能准确衡量个人成果的“质量”和“重要性”,需要由熟悉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同行评价。”
参考文献:
[1]Garfield E. How ISI selects journals for coverage, Symposium on criteria for journal selection by the world's majo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1990[EB/OL].[2011-12-24].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essays/v13
p185y1990.pdf.
[2]Garfield E.Science in the ROC and the Pacific Rim, 1981-1992:A Citationist Perspective[EB/OL].[2011-12-24].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papers/roc/scienceinroc1993.html.
[3]黄宁燕,武夷山.两岸科技产出指标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6):604-610.
[4]庞景安.我国台湾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科技导报,1997,(6):58-61.
[5]汤姆森表扬台湾杰出科学家[EB/OL].[2011-12-24].http://www.edntaiwan.com/article-5675-%B4%F6%A9i%B4%CBTHOMSON%AA%ED%B4%AD%A5x%C6W%B3%C7%A5X%AC%EC%BE%C7%AEa-asia.html.
[6]李力.SCI与科研绩效评价[J].情报杂志,2003,(7):92-93,95.
[7]周祝瑛.SSCI下的台湾高教竞争力:以政大学术评鉴为例[A].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论文摘要集[C].2010:107-131.
[8]教育观察:大学教师不再是体面悠闲的职业[EB/OL].[2011-12-24].http://www.herrank.org/her/newsdetail_47
4.html.
[9]立法院教育委员会联席会正视SSCI、SCI对台湾高教影响公听会[EB/OL].[2011-12-24].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NCCUEdu2010/HomeAgainstSSCI.htm.
[10]WEB OF KINOWLEDGE[EB/OL].[2011-12-24]. http://esi.webofknowledge.com/home.cgi.
【修改sci论文】推荐阅读:
sci论文撰写和修改02-17
论文要求修改10-18
论文修改说明12-08
毕业论文修改技巧11-21
学位论文修改说明01-04
硕士论文格式修改04-22
毕业论文格式修改技巧05-28
环境法论文修改后07-24
论文查重修改方法01-06
学位论文答辩修改意见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