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检测

2025-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检测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检测 篇1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中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次北固山下》中,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次北固山下》中,在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钱塘湖春行》中莺歌燕舞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10、唐代诗人在《题破禅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1、人们常用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12、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绘山村中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田园喜爱之情的诗句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论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7、《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的美学思想,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8、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0、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方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其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2、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充分表现了前进道路上会有一定困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可以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失掉了长远的目标的诗句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3、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的句子是:争渡,争渡。

24、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美好事物的再现,表现了词人在怅惘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2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2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2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2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29、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30、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31、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了《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

32、《观沧海》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33、《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3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3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6、《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3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38、《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39、《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40、《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41、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42、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4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44、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

45、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46、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47、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48、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49、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50、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____

51、晏殊《浣溪沙》词上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2、《河中石兽》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依据是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

53、《虽有佳肴》一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54、想一句与《虽有佳肴》课文意思相近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5、《泊秦淮》 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②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 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

56、《浣溪沙》 ①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 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④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 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5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① 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5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②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 ③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④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59、《观书有感》 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 ④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是: ⑤运用比喻的方法作比书及书中内容的句子是: 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⑦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⑧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 60、按原文填空:(1)那一朵红莲,__________,今晨却开满了,_____________。(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61、《荷叶母亲》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的思想很接近。

62、默写《咏雪》中咏雪的句子。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如韩愈《春雪》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喻作飞花。

63、请写出两句带“雪”字的古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检测 篇2

初中地理教材 (广东地质版 (在我校已使用了三年多, 回顾起来, 感触颇深。该教材不论从知识呈现到教材框架结构,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文部分文字简洁而概括, 结论性论述表达清晰而不繁杂;每节都有“潘博士”栏给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结论性知识点;“活动”栏目充满每一章节;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等图表海量纷呈,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特点;“知识之窗”分布每个章节。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材, 让学生倍感亲切。

尤其是活动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形式多样。据统计, 仅七年级上册“活动”内容就有64个, 全书仅104页, 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个。数量之多, 方式之丰富, 可操作性之强是以往版本教材少有的, 这是一大鲜明特色。据调查, 每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恰到好处, 让他们课堂充实有事干, 他们很喜欢。那么, 为什么教材要编写这么多的活动内容呢?附:

从七年级上册 (广东地质版) 的教材结构上不难看出, 教材中“认识地球与学用地图”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地理的最难点, 初一学生对此很难弄懂, 恰巧它又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准备知识;而“陆地与海洋”部分和“天气与气候”部分同样是基础、准备知识, 也是难点, 学生对许多东西难以弄懂。可以说这册书在初中地理中是最重要又最难学的;编者大量编入活动内容, 几乎涵盖了整个重点、难点内容, 让学生以参与活动的方式去完成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做到“活学”“乐学”。同时, 也使学生在学中“动”, 在“动”中学, 可见编者想学生之想、用心良苦, 因此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因为全新的教材, 本身已蕴含了丰富的新课改气息。

二、开展活动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从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 新课改核心不外乎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求知识, 自主创新、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 也必须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新途径,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 就要充分研究学生, 寻求新学法、新教法, 切实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少讲精讲, 课堂就能变得活泼、轻松、愉快、高效,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盎然。这是因为, 教材“活动”内容已充分体现出几个方面的功能:落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材难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板块的这些功能, 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呢?

三、充分发挥“活动”板块功能,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1. 通过活动教学, 落实、拓展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

2.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降低知识难度, 突破教材难点

【案例】课本18页活动2:演示昼夜更替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手电筒照地球仪图, 完成 (1) 、 (2) 、 (3) 、 (4) 、 (5) (3分钟) , 让他们明白:因为地球不透明且为球体产生了昼夜现象, 再由于地球自转运动, 使乌鲁木齐待会儿就随地球由夜晚转入白昼, 所以昼夜在不停地更替。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抽象的难点变得迎刃而解,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教师将教材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 通过活动教学,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案例]在学“世界人口问题”时, 教师指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成为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呢?可以结合81页活动1、2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活动实施:首先让学生读图5.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然后抢答, 由一学生总结并补充完善。最后, 将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辩论:“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 “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每两个组选一个辩题进行, 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阐明不同观点和理由, 并举例说明。这样, 世界人口问题的教学, 基本上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看书和辩论来完成, 根本不用教师多讲。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参与课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课本22页活动4:课外小实践, 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活动实施: (1) 选择一个晴天, 带学生到操场旗杆处, 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放学5点钟三次观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并录入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写出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产生的原理。 (2) 要求每个学生从3月到12月份, 每月选一天晴天的中午12点, 观测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方向。填入《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表》, 根据观测数据写一篇“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观测报告, 来阐明影子变化的原理。通过这个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七年级上册综合测试题 篇3

A.2 B.-2 C.4 D.-4

2.已知31=3,32=9,33=27,34=81,35=243,36=729,37=2187,…,由此推测32015的个位数字是( ).

A.3 B.9 C.7 D.1

3.图1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则原正方体中与“中”字所在的面相对的面上标的字是( ).

A.我 B.的

C.梦 D.国 图1

4.一种上衣每件成本为60元,按高出成本价的25%标价出售,后因库存积压,又按标价的80%出售,每件上衣还能盈利( ).

A.0元 B.1.5元

C.4.8元 D.5元

5.如图2,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若∠1=72°,则∠2的度数为( ). 图2

A.36° B.54° C.45° D.68°

6.已知线段AB的长为12cm,先取它的中点C,再画BC的中点D,最后画AD的中点E,那么AE等于 cm.

7.若单项式ax2yn+1与-axmy4的差仍是单项式,则m-2n= .

8.如图3,将长方形纸片的一角折叠,使顶点A落在A′处,EF为折痕,再将另一角折叠,使顶点B落在EA′上的B′点处,折痕为EG,则∠FEG等于 . 图3

9.如果|a+2|+(b-1)2=0,那么代数式(a+ b)2015= .

10.元代朱世杰所著的《算学启蒙》里有这样一道题:“良马日行二百四十里,驽马日行一百五十里,驽马先行一十二日,问良马几何追及之?”请回答:良马 天可以追上驽马.

11.(1)计算:

-1100-(1-0.5)××[3-(-3)2];

(2)先化简,再求值:

x-2(x-y2)+(-x+y2),其中x=-2,y=.

12.如图4,∠AOB=α,∠COD=β,OM、ON分别是∠AOC、∠BOD的角平分线.

(1)若∠AOB=50°、∠COD=30°,当∠COD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至射线OB与OC重合时,如图5所示,则∠MON的大小 为__________;

(2)在(1)的条件下,继续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COD,当∠BOC=10°时(如图6),求∠MON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在∠COD绕点O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MON=__________.(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

图4 图5 图6

13.解方程:(1)3(x+4)=x

(2)-1=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与=6x-2的解互为倒数,求m的值.

(4)某商品的进价为100元,标价为140元,商家要求该商品以利润率为5%的售价打折出售,问可以打几折出售此商品?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 篇4

古诗词复习题

(一)1、东临碣石,____________。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3、树木丛生,____________。

4、秋风萧瑟,____________。

5、日月之行,____________。

6、星汉灿烂,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歌以咏志。

8、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

9、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

10、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

1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

12、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______。

1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

1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

15、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16、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

17、古道西风瘦马,____________,______

18、神龟虽寿,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终为土灰。20、老骥伏枥,____________。

21、烈士暮年,____________。

22、盈缩之期,____________。

23、养怡之福,____________。

2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

25、故人聚鸡黍,_______________。

26、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

27、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___。

28、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

29、清晨入古寺,_______________。30、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

31、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

32、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

33、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

3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35、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

36、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

37、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

38、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

39、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41、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___。

42、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

43、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

44、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

45、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

46、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_。

47、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

48、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过故人庄》中诗人与朋友把酒闲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春到西湖,鸟儿开始活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钱塘湖春行》中写花草生机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钱塘湖春行》中交代诗人行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3《过故人庄》中表现作者与朋友间融洽的感情及对田园的喜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4、《过故人庄》中描绘山村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过故人庄》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莺歌燕舞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7《钱塘湖春行》表现西湖之春到处充满生机勃勃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复习题

(二)1、____________,以观沧海。

2、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3、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4、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5、____________,若出其中。

6、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7、____________,歌以咏志。

8、_____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

9、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10、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11、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12、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

13、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14、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15、_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

16、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17、____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犹有竟时。

19、____________,终为土灰。

20、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21、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22、____________,不但在天。

23、____________,可得永年。

24、_______________,邀我至田家。

25、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

26、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

27、_______________,还来旧菊花。

28、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

29、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30、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

31、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32、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33、_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34、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35、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36、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37、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38、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_________________。

39、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空喜欢。

41、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过一山拦。

42、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43、_______________,误入藕花深处。

44、______,______,惊起一滩鸥鹭。

45、__________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

46、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7、《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次北固山下》中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如梦令》中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如梦令》中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我们赞扬人到老年仍有雄心壮志,通常引用曹操的《龟虽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蕴含不断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新境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与思关系的一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钱塘湖春行》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填空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1)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2)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4)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过故人庄》

①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③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五、《夜雨寄北》

①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③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____________。

⑤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泊秦淮》

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①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 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⑤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①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①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④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十、《观书有感》

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运用比喻的方法作比书及书中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⑦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⑨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表达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词参考答案:

一、①-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⑤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⑥老骥伏枥 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⑩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⑾-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①-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⑤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①3-4-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②-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⑦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四、①-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①-2-4-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③巴山夜雨 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六、①-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①-4-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⑤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八、①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②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九、①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②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⑤兴尽晚回舟。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检测 篇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七年级试卷-七年级(上)诗词名句背诵积累

1、《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检测 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是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说有着重要影响。教学过程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些问题。这本书是笔者第一次看到。它已在2001年6 月印刷了第一版,拿在人手中的是2003年6月第二次印刷的40万册中的一本。但令人诧异的是,已是第三次印刷的这本对全国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教材却存在着这么多看起来非常明显的问题,这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下面将笔者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一一列举出来,由于笔者的学识有限,所以疏漏或是说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一、注释错误

1.第20页《童趣》注释⑧:[唳]鸟鸣。将唳一般地解释为“鸟鸣”是不准确的。唳应指“雁、鹤等高亢的鸣叫”。庾信《哀江南赋序》中有“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一句,以鹤高亢的鸣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单说鸟鸣,那婉转的莺啼,清脆的黄郦的鸣叫都能称之为“唳”吗(试将老杜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改为“两个黄鹂唳翠柳”以为如何?)?

2.第46页《论语十则》注释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知,通“智”。而王力《古代汉语》释此句为:这才是真正的“知”。这个解释似乎更接近原义。因为前文已经说清了什么是知什么是不知。另:本句课本标点为:“由,诲女知之乎!”,而王力《古代汉语》及中国书店版《新刊四书五经 四书集注》均断句为:“由!诲女知之乎?”,别的姑且不论,课本上的“!”似乎应该是“?”,否则读起来孔老夫子就不象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而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教训者了。

3.第46页《论语十则》注释⑤:[弘毅]刚强,勇敢。这里弘和毅应该是两个词,但刚强和勇敢又是怎么来的呢?王力《古代汉语》释“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毅,强。”《四书集注》朱熹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大体都是一个意思。细读原文,无弘则不能“仁以为已任”,没有宽广的胸怀,怎能担得起这担子呢?而毅则呼应的是“道远”和“死而后已”,即:既要以“弘”将担子担起来,又要以“毅”将担子担着走下去。并且查字典,“弘”字也无“强”的意思。4.第67页《观沧海》注释②[碣石]在现在河北昌黎。语言非常的肯定。而真实的情形是关于碣石在何处有很多种说法。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为:碣石,一般指在北平郡骊城县(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今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碣石具体位置至今说法不一。这个注释就比较客观了。象这种有争议的地方,最好能将各种观点摆出来,而本文只说一种,是不严谨的。5.第70页《钱塘湖春行》注释[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这里将“水面初平”释为“春水初涨”是没有问题的,但如释为“湖水才同堤平”就不合适了。因为“春水初涨”水面就同堤平了,那再稍微下点雨不就发大水了? 6.第70页《西江月》注释⑩[别枝]另一个树枝。如果这样解释别枝,那全句如何理解?此句说法较多。但一般的解释是认为此句应为“明月惊鹊别枝”,“别”当离开讲,但有人认为作“离别树枝”讲,失于对。苏轼有《杭州牡丹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其中“别枝”,作远枝,斜枝讲。句谓月光惊动夜栖鸟鹊。萧山第五高级中学刘颖经过详细的讨论,认为“别枝”解释为“斜出的树枝”讲比较合适。

7.第101页《山市》注释①[飞甍]飞檐。甍,屋檐。甍应该是屋脊。王勃《滕王阁序》有“披绣闼,俯雕甍。”《水经注?渐江水》有“山中有五精舍,高甍凌虚,重帘带空。”都用此义。

8.第101页《山市》注释④[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这处注释也是有问题的。“睥睨”应是“斜着眼看,侧目而视,有厌恶或高傲之意”的意思。而此处的“睥睨”应是“俾倪”或是“埤?”。而书上注释“又写作埤?”也是不全面的。俾倪(bǐní)∶城墙上齿状的矮墙。(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墨子?备城门》);〔埤?〕:城上矮墙。“睥睨”在这里应是通假字。

9.第101页《山市》注释13[乌有]没有。乌,同“无”。这里将“乌”看成通假字,是有问题的。“乌有”本来就是“没有”的意思。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众所周知。袁桷《次韵陈海阴》诗:“梦当好处成乌有”中“乌有”就是这个意思。10.第100页《山市》④[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课本中将“数”释为“多”是不合适的。“数”该是“几”(是1至10之间),而不是“多”(多年包含10年以上)。“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另外我们经常能见到“十数”、“数十”的说法,其中的“数”也应作“几”讲。“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11.133页,《世说新语两则》正文中的“白雪纷纷何所似?”一句中的“似”应作“拟”字。与下文胡儿与谢道韫答句韵上正为应合。

12.第165页《塞翁失马》注释11将“术数”释为“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法术是什么?法术泛指方术之士所采用的画符、念咒等迷信手段。亦指神仙和道人呼风唤雨、驱邪除病等手段。这和术数从概念上说绝对是两回事,所以说,这个注释是不合适的。

13.第176页《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中“曲”应作“竹”,“万籁此都寂”中“都”应作“俱”。欧阳修《题青山斋》第一句即说:“吾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为应作“竹”之明证。而“都”和“俱”的区别只要读一读就能体会出来了。

14.第177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风”字应作“君”,这在许多唐诗版本中都能查到。并且“愁心”已在明月上了,风能吹着明月跑?作送愁的邮递员吗?

15.第182页《如梦令》注释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么。这里的“争渡”应是几个少女抢着划船的意思。(又争又抢又笑又闹)如按课本注释,这一句只是心理活动,几个少女你看我,我看你的发愁,那么一滩鸥鹭是怎么惊起来的呢?

二、应该注释出来却没做注释 有些词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教师理解起来都很费劲),课文就应该注释出来。如《山市》中的几个:

1.同人。同人指志趣相同或从事同一行业的人。本文中可以译为朋友。2.架。这是最应该注释出来的。这里的架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两柱之间为一架”。(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新唐书》)这个意思不注释出来,谁能知道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辨误 篇7

一、生物都有细胞、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吗?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单元小结”中 ,有这样一条“小结” (见第70页):

此外,本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最后一段, 也概括说:“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见第65页)

这里所说“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等,是不很准确的。在本单元第二章节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你将知道”中,就明确地提问“多细胞生物体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在课文中,也说“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见第59、60页)。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人体即哺乳动物为例来说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说明植物体构成的。而人体和绿色开花植物都是高等的多细胞生物体。结合本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有关内容可知,四类绿色植物中同时有“组织、器官”的植物体,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绿色开花植物三类,但有六大器官的就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所以,“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更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在修订前的课本第二单元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其开头这样说道:“多细胞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有许多细胞”(见第62页);在本章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中说,单细胞生物没有上述结构, 有上述结构的是多细胞生物(见第68页)。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最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也有三处明确提到“多细胞生物体”:“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还有一张表的题目就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见第10-1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6月第5次印刷)。此外,病毒等连细胞结构也没有,就更谈不上有上述结构了。

因此,“单元小结”中的“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这句话就不准确了,最好在前面加上“多细胞”,说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这样课本前后一致又不致造成误解。当然,说“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且都有组织、器官等”,也不十分准确,但比“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要准确得多。所以,不能因为是“小结”,为了过分追求文字的简洁而牺牲准确性,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此外,第三节中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一句,最好也在前面加上“多细胞”。

二、苔藓植物的“假根”是根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标目“苔藓植物”中,课文这样叙述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见第81页)这里说苔藓植物的“根非常简单 ,称为假根”,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只是根比较简单,称为“假根”而已。那么,“假根”是根吗? 苔藓植物到底有没有根呢?

我们首先要区分“根”和“假根”。根是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有时又称“真根”, 一般是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根的主要功能为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将水和无机盐输导到茎、叶,以及储藏养分等。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主根),或由中柱鞘细胞发育而来(侧根),也有的是从茎或叶上生出来的(不定根)。胚根是种子萌芽后首先出现的器官,它向下生长深入土壤而固持幼苗。根的结构,大都比较复杂,内部都有维管组织,并具有根冠。

假根则与根(真根)明显不同。假根,是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结构,外观与根呈类似, 在菌类和一些低级植物都有。在藻类、苔藓和一些蕨类植物(包括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中,生于植物体的下面或基部,具有固着植物体和微弱的吸收功能。从结构上,假根都很简单,不少为单细胞结构,如地钱、蕨的原叶体和伞藻等的假根; 有的为多细胞结构,如葫芦藓等。也有假根形成固着器,如藻类中的海带等。无论何种假根,其内部均无维管组织,尖端也无根冠。所以,假根的进化水平都比较低。假根也有固着植物体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但效率要比根低得多。在来源上,植物体的假根是表面细胞或基部细胞延伸而成,而与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不同。

苔藓植物有像“根”的部位,但它非常简单,只起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称为“根”,只能称作“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所以,苔藓植物的吸水保水能力不强,植株矮小。也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没有根的,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假根并不是“根”。对于这一点,在最新修订的义务本《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得到印证。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标目“植物的分类”中,有一个要填写的分类表,其中的“无种子”中“有茎叶”类里,又分“有根”、“无根(假根)”两类,而“无根(假根)”对应的植物是葫芦藓,正是“苔藓植物”,与“无茎叶”“无根”的藻类植物类似(见第97页)。

由此来看,课本中的“根非常简单”一句是错误的,对师生有极大的误导作用,使人认为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原文可改为:“……没有根,只有结构非常简单的假根(假根不是根)。”

三、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通过导管运送的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单元小结”中,有这样一条“小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见138页)

上面的第二句话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单元第一章的开头说绿色植物可以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在“小结”中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但根据本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叙述以及课外资料,可以得知下列信息: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苔藓植物也没有“根”,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虽然有茎,但茎中没有导管,谈不上有输导作用。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种子植物同蕨类植物类似,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也很高大。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在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典型演练”之“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这样“典析”道: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由于这类植物没有根,没有吸收水分的专门器官,所以适于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但是根不发达,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输导组织不太完善,也同样更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这类植物的生殖过程必须在水中,借助水的帮助完成受精过程,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见第48-49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6月第9版)

由此可见,四类绿色植物中,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并没有根,它们吸收水和无机盐靠的是全身或叶片,也没有“导管”这一输导组织;有根的只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类,只有它们才是由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并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的。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检测 篇8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上一篇:会计专业认知实践报告下一篇:安全生产三年计划整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