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和复习(一)》教案

2025-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数除法和复习(一)》教案(精选11篇)

《分数除法和复习(一)》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决问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

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

三.总结

《分数除法和复习(一)》教案 篇2

一、动手操作, 体悟知识“结构美”

给学生提供操作材料,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涂色的方法。

谈话启发:说说你在涂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哪位同学的作品对你有启发?

【分析】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相关知识独立涂色, 既让学生在图上直观呈现知识, 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 彼此取长补短, 学生也由“学会”逐步“会学”。

二、师生互动, 领悟知识“内在美”

1. 投影学生作品, 引导启发:运用你的数学知识, 说说“这一份”的不同含义。

讨论:在作品1和作品2中, 为什么同样的“这一份”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想一想:

(1) 怎样列算式?

(3) 结合作品1, 你能解释其结果吗?

想一想:

(1) 怎样列算式?

(3) 结合作品2, 你能解释其结果吗?

5. 想一想:在○里填上“>”“<”或“=”。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6. 请你举例说说你的发现。

7. 你的结论是什么?

【分析】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方法, 注重学生感悟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算式与图形相结合, 在图形中理解算式的意义, 比较中发现算法。

三、巩固练习, 经验提升, 形成能力

1. 完成第35页“试一试”。

对话: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与学生交流在计算过程中, 什么不变, 什么改变, 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2. 练一练第2题。

【分析】让学生在练习中, 逐步提升自己原有的经验, 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情感提升

分数与除法第一课时教案 篇3

教科书第14—19页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具:课件和带有方格的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分数除法和复习(一)》教案 篇4

单元(章)主题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整理和复习(一) 第课时/共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重点: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 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 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 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分之几?

四、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

板书

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P104第1、2、3题。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乘法和除法的复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数上教案。

2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教案《四数上教案》。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

240÷60=800÷40=420÷60 54÷3=60÷30=250÷50=

130×5=2×380=150×6=18×3=

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59×103≈720×12≈315×72≈

408×18≈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249÷47=

432÷48=327÷84=

2)245×27=530×48=

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小明在计算一道除法题时,错把除数24抄成42,得到的商是4,余数是7。正确的商是多少?

板书复习乘法和除法

《分数除法和复习(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深地掌握白分数和分数、小数变化的方法。

2、通过计算,比较和找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练习,找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完成知识构建,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对分数、百分数、小数互化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复习整理,沟通联系。

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提问:怎样能很快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引导学生观察0.2525%、1.4140%、0.12312.3%)

小结:小数化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2、把27%、124%、0.4%化成小数。

让学生自由做,交流自己的意见。

归纳: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行了。

3、比较百分数和小数的`变化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4、把3/4、1/6、13/5化成百分数。

学生练习后,归纳方法: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5、把17%、40%、12.5%化成分数

提问:①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②当百分数的分子部分是小数时,怎样将它化成分数?

回答问题后小结。

6、比较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1/2、1/4、0.51、0.304、7/20、21/3、1

2、把下面各数化成分数或整数。

0.4、8%、12.5%、0.36、1.5、0.65、600%

3、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8.5%0.855/69/110.805

四、总结并质疑问难。

五、作业。

1、教科书40页6、7、8题。

分数除法三 教案 篇7

执教者:陈菊萍

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能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外活动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喜欢哪些活动?

生:踢毽子、跳绳、跑步、踢足球……

师:大家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发生数学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快乐的数学活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

(三)二、出示目标,探究新知

(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热热身,让老师看看你们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判断谁是单位“1”,说出下题中各数量的关系。

(1)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钢笔的价钱是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钢笔的价钱 ×2/5=书的价钱)

(2)一种书包打九折出售。(原价是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原价×9/10=

现价)

(3)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是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2/9=参加跳绳的人数)

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能准确地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应怎怎样解决问题呢?(请看)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多媒体呈现情景图(例题)。

师: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们自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

生:想!

2.师出示探究指导:(1)独立思考我能行:(3分钟)

a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题里的哪些条件? b找到单位“1”,等量关系是什么? c自己尝试解决问题。(2)合作交流我最棒:(2分钟)

做完后与同桌交流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道题的? ……………………

师: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同学起立,你们依据的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还有几个同学没有起立,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老师,我也选择的是:踢足球的有9人,踢足球的人数是操场上活动总人数的1/3这两个条件来求操场上活动的总人数,但是我没用方程,我用的是算术法,直接用9÷1/3=27(人)……

师: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还有谁的方法跟他一样? 师:嗯,这种方法非常正确.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运用你所掌握的本领来解决你自己喜欢的问题吧。

(学生解决完后自觉地小组交流起来,教师参与到他们中间去。)

《分数除法三》说课稿

说课人:陈菊萍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分数除法的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它经常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理解困难,学生往往依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这就会失去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因此本课教材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利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学生已有的解方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先设未知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材利用这个“顺向思维”,结合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这一熟悉的情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这一问题。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2.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是分数乘法解答还是分数除法解答。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新生知识的条件,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得知识的内化。因此,本节课我贯彻“借助具体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交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次训练。练习有层次,层层深入。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师: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同学起立,你们依据的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还有几个同学没有起立,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老师,我也选择的是:踢足球的有9人,踢足球的人数是操场上活动总人数的1/3这两个条件来求操场上活动的总人数,但是我没用方程,我用的是算术法,直接用9÷1/3=27(人)……

师: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还有谁的方法跟他一样? 师:嗯,这种方法非常正确.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运用你所掌握的本领来解决你自己喜欢的问题吧。

(学生解决完后自觉地小组交流起来,教师参与到他们中间去。)(4)总结方法.师:刚才老师参与到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掌握得还真不错,那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解决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单位“1”不知道。

生2: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方法怎样?我先说前两句:分数应用不算难,掌握方法是关键;

生1:先找单位“1”; 生2:单位“1”已知用乘法,生3: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师:刚才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解决了今天的新问题,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今天掌握的知识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某月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2“丑小鸭”超市让利大酬宾,商品一律八折,一件衬衣现价40元,这件衬衣原价多少元?

(四)回顾整理,强化记忆

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整堂课,采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预习前移,使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与任务进行预习,不少学生在预习中基本掌握了新课内容,这就为课上高效率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阳光体育大课间的课外活动引入,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数学问题((1)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2)一种书包打九折出售。(3)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找出单位“1”,并说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爱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整堂课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出示自学指导,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全班反馈后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数学问题中找出单位“1”,然后判断单位“1”是已知的条件,还是未知的问题,从而选择用什么方法解答。选择用方程解时应先找出数学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这样,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方法。

分数除法教案 篇8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m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分数除法教案 篇9

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亲自感受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在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即从题目的关键句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再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除法(三)(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

师:我们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快要开始了,同学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为什么喜欢开运动会呢?(学生思考后汇报)

师:大家都喜欢哪些项目?(学生举手,教师进行统计)

2.体会等量关系。

师:咱们班喜欢跑步的人真多呀,大约是全班人数的。你们能说一说这个信息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后汇报:全班人数×=喜欢跑步的人数)

3.导入。

师:不仅我们学校这个时候开运动会,淘气所在的学校也准备开运动会,而且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在积极地参加训练,争取在运动会上夺得冠军,为班级争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是他们训练时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汇报:有6名同学在跳绳,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根据信息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热情高涨,还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解答吗?(愿意)

出示问题: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解决问题。

(1)画图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所表示的意义吗?试一试,能不能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先交流题中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尝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并汇报)

预设

生:通过画图,我知道是6人,是3人,这样推算下来,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27人。(如果学生采用其他画图方法来解决,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2)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①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师:你知道题中的关键句是哪句话吗?这句话蕴涵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学生交流,得出: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

②自由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列方程解决问题吗?快来试一试吧!(学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③汇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生:我是根据“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案 篇10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计算带分数除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列假分数改写成带分数。

3.把下列带分数改写成假分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加强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

教师: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么办?(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教师:那么在分数除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样计算?(也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教师让学生把例5中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独立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将除法转化成乘法的同时是否将除数改写成它本身的倒数,约分是否有错等。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教科书第39页中间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1)准备题。

①的3倍是多少?②的是多少?③的是多少?

教师:这三道题按照题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按照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教师让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2)教学6。

教师出示例6:

教师指名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如果例6中的.一个数已知的,那么求一个数的几倍应该怎样计算?(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从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来看,例6怎样解答比较方便?(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

教师:应该设什么数为未知数x?(设这个数为未知数x。)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书写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4.做教科书39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和书写规范方面的问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第1题第1行的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的前2个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第3题的第(1)~(3)题。

第(1)题: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2)、(3)题:让学生装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装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列方程式的?(根据乘法的意义。)

4.做练习十的第5题。

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和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分数与除法的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常用分数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分数呢?(学生回答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这道题把谁看作单位“1”?

(2)把9个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香蕉的几分之几?每份有几个?

(3)把1包饼干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包。

引入: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习题:

(1)把18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列式计算)

(2)把6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列式计算)

师:这两道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计算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道题。

出示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

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式,师板书:1÷3)

师:1÷3表示什么意思?

生:1÷3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求一个人分得多少。

师:好,这道题也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也是平均分的问题,所以也要用除法来计算。那么,你知道每人分得多少个吗?

生: 1/3个。(师板书)

师:大家都认为是这样吗?(是)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边说边演示:我们把这个圆看作这个蛋糕,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人得到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个蛋糕的1/3。

师:请大家看,每份都是1/3,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个蛋糕呢?

生:1/3 个。

师:在分物时,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所以每个人分得的蛋糕就是 个。

教师说明:1÷3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求每人得到多少个,而我们通过演示知道了每人得到1/3个。所以1÷3的结果就是1/3。(板书“=”)(齐读算式)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我们知道了每人分得1/3个,现在要分一些其它的物品,你会吗?(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3÷4(师板书)

师:这道题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究竟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学具(3个圆片),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动手分一分,看看到底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有了结论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

(小组边汇报,边演示)

小组1汇报:我们小组是一个一个分的。我们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其中的1份,也就是1/4块。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下吗?

小组1:1÷4=1/4块。

师:好。请接着汇报吧。

小组1:接下来,我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其他两个圆。最后每个人分到的是3个1/4块,也就是3/4块。

师:大家认为他们的方法可以吗?(可以)我们再来一起回忆一下他们的方法。(教师边叙述方法,边进行课件演示)

师:还有没有和这组方法不同的?

小组2汇报:我们小组是把3个圆叠放在一起,把它们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其中的1份,拼在一起就得到了3/4块。

师:(课件演示方法二)这种方法是把3块月饼放在一起,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了其中的一份,也就是3块月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3/4块。

师:通过大家操作我们知道了每人得到了3/4块月饼(板书3/4块)。有些同学是一块一块分的,有些同学是3块一起分的,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都得到了3/4块,也就是说3÷4的结果就是3/4。

师:请大家看一看,今天这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都是什么数?(分数)请大家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发现,被除数就是分子,除数就是分母。

师:你能试着表示出来吗?

生: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师板书)

师:如果用a来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

生1:a÷b=a/b(师板书)

生2:老师,我认为还要写上b≠0。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b表示除数,除数不能为0。

生:分数的分母也不能等于0。

师:好。通过观察思考,我们知道了分数与除法存在着这样的关系(齐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过来看看,分数能不能表示两个整数相除呢?

学生观察算式,思考

生:可以。比如3/4=3÷4。

上一篇:小学美术基本类型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下一篇:中考前做的十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