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精选9篇)
诸位以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
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
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鲁国(现在山东一带)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
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吃一头牛。
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壮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 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西伯昌马上请吕尚和他一起回去,让他担当自己的军师。
因为吕尚是西伯昌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果然不负西伯昌所托,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
很快,西伯昌和平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成功地讨伐了崇、密项、犬夷等国。在一个叫丰的地方筑起了城墙,建立了都城,几年下来,天下的诸侯已经有三分之二愿意归附周国,听候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的调遣。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吕尚又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把太公望封在齐国的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太公望到了那里之后,打败了夷族莱国,稳定了齐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一点点强大起来。
“大王,您不要再送了。千里送行终有一别,何况,宫中大臣们都在等着您。”
“好,老爱卿呵,这次重振我大秦威仪的希望,就寄托在您身上了。上次我没有听您的话,让李信他们出战,吃了败仗,丢了咱秦国的脸。王老爱卿能识大体,顾大局,体谅朕的难处,朕很高兴,很感激。”
“陛下,您说到哪里去了,为大王开疆拓土,荡平天下,是咱大将的本分事。陛下,请回吧。”
“老爱卿,那我们就此作别,预祝爱卿马到成功。”
“多谢大王。”
王翦与秦王在灞上长揖而别,统率着60 万大军直入楚地。
“将军,我们是否要即刻组织进攻。”
“不,传我的令,全军进入阵地后的首要任务是构筑营垒,然后好好休养。”
一到达楚国境内,王翦便向部将下达了命令。大军于是就地扎营,高筑营垒,精修工事。
不久,楚国调集了所有的军队前来对阵,一日数次地派兵到秦军营前叫阵挑战。可是,秦军高悬免战牌数月,就是不予理睬。
在秦军营内,士兵们除了例行的操练外,就是吃喝玩睡。王翦还特地让军需部门从后方调运了大批牛羊到军中。宰杀给官兵们享用。不久,秦军士兵便被养得像一头头健壮的公牛了。
王翦闭门不战的消息终于传到京城,于是有人到秦王面前去告王翦胆怯畏敌。
“不要瞎猜想,王老将军自有破敌良策。”秦王对王翦充满了信赖。
果然,不久,前线的捷报传来了。秦军与楚军交战大获全胜,秦军还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
秦武王举鼎斗勇枉送命
秦武王身高体壮,重武好战,有着天生的神力。他常常和勇士们以斗力为乐,而且对于勇力过人者都十分欣赏。当时乌获、任鄙就是因为勇猛力大而受到了重用,秦武王继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纷纷提拔他们为上将。
在卫国(有说是齐国)的民间也有个力大无穷的人,名叫孟贲,他就是因为力气大而闻名于乡里。人们形容他的神力,“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传说有一次他上山砍柴,看见两头公牛在打斗。孟贲上去便攥住了两头牛的牛角,一下子便见它们分开了。其中一头牛感受到孟贲的蛮力便温顺地匍匐在地,另一只却有点不服气,对着孟贲不停地晃动牛角,大有和孟贲决一死战的劲头。谁知孟贲一怒之下狠狠的揪住了牛角,按住牛头,硬是将牛角拔了出来。那头牛顿时鲜血喷出丈余高,之后倒地而死。
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孟贲的厉害,因此都不敢与其发生争执。后来孟贲听说秦武王在招贤纳士,他想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连忙赶往秦国。从卫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所以必须走水路。那天在岸上等待乘船的人非常多,按照规矩,每个人都是要排队登船的。可是那天孟贲来了,因为有一身神力,孟贲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一把将前面的人都拉到了自己的身后,抬脚就要上船。
别人已经等了很久,见到他如此不讲道理,就有人十分气愤,便拿着船桨打他的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想上船。”
孟贲十分生气,转身就用双眼瞪着那个说话的人。只听他大吼一声,顿时河水波涛汹涌,站在船上的人都被震到了河里。为了早日赶到秦国,孟贲也没工夫和那些人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就划到了十余米外,转眼间就到了河对岸。他很快就到了咸阳见到了秦武王。经过一番测试,秦武王对他的才能非常赞赏,当即给他封了官职,像对待乌获、任鄙一样宠信他。
秦武王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不屑与六国为伍。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于是秦武王便将秦国的相国改为丞相,并设有左右两个丞相。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学识渊博、聪明绝顶之人,于是他找机会向二人问道:“如果你们能够让我统一各国,灭掉周朝,得到君王的威望,那么我死了也值了。”接着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先从韩国入手,灭掉韩国。
樗里疾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不光遥远而且艰险,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万一赵、魏两国趁机从背后偷袭,将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秦武王转过头看着甘茂。甘茂愿意到魏国去做说客,不但阻止魏国向秦国偷袭,还会让魏国出兵助秦灭掉韩国。秦武王听后大喜,便给了甘茂很多的财物,命他速速出使魏国。经过甘茂的一番努力,魏国果然答应出兵助秦。
没多久,秦武王便命甘茂率领十万大军向韩国进攻,又命乌获率领五万援兵前往韩国支持甘茂。秦、韩两国在宜阳城下展开了战斗。乌获手持一双重一百八十斤的铁戟,独入韩军,身后军士所向披靡,没有敢抵挡的韩军。甘茂与将军向寿各自率领一支队伍,乘势追击。韩军打败,七万多人被斩首。乌获一跃登城,手攀城墙外沿,没想到城墙竟然承受不了乌获的巨大臂力,坍塌了。乌获摔下城墙,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军很快攻破宜阳,韩王感到十分惊恐,急忙让出了三产之地,秦武王的第一个愿望就这样达成了。
接下来秦武王便到巩、洛之间游玩了。他带着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朝所在地——洛阳。周郝王迫其压力,派使者以及其隆重的礼节到郊外迎接。可是秦武王却拒绝了周王的召见,因为他急于想见到一件东西,那就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他早就听说这九鼎就放在周王室太庙的一侧。于是他马上来到周太庙,在侧室果然见到了九个宝鼎。这九鼎是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着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它是周朝的镇国之宝,当初周武王攻克殷商,便把九鼎迁到了洛邑。这九个鼎就好似九座小山,周武王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将其搬了过来,人们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看到它们赞不绝口,立刻决定将其带回秦国。他看着鼎,转而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可有人能将这个鼎举起来吗?”守鼎的小吏答道:“自从有了这鼎,就从未有人能将其举起来。听说每个鼎重达千余斤,没人能举得起来。”
秦武王于是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都是力大无穷的勇士,你们可否举得动这个鼎?”
任鄙深知秦武王是个喜欢争强好胜之人,于是答道:“小人只能举得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这么重,我恐怕举不起来。”
可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他不知道秦武王的用意,卷起袖子便走上前,说:“让我来试试,倘若举不动,大王也别怪我。”
于是孟贲束紧腰带,抓住两个鼎耳大喝一声,只见那鼎离地约有半尺,但是很快又落到了地上。而孟贲由于用力过猛,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果然是个力大的勇士。既然你能举起此鼎,我岂能落到你后面。”于是秦武王上前想要举鼎。
这时任鄙急忙劝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啊!”
秦武王完全不理会他的劝解,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鄙反复劝解都没有用,秦武王大步向前,心想:“倘若不能举起它走几步,那怎么能显示出我的神威。”于是,他猛地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大喝一声将鼎举到了离地半尺。他刚要转身走几步,顿时感觉体力都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落下,秦武王来不及躲闪,鼎重重地砸在了右脚上。只听得一声闷响,整个右脚胫骨被压个粉碎。秦武王顿时昏死在地上。
随从人员慌忙将其抬回住处,鲜血染红了整张床。秦武王疼痛难忍,不到半夜便断了气。真正应了他之前说的那句话,“要是能够在巩、洛之间游玩一次,死了也无憾了。”今日果然死于洛阳。
2)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全速前进》)
3) 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蔡尚思 《自勉》)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给青少年一封信》)
5)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 范晔 《后汉书》)
6)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7)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 《攻关》)
8)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才与勤奋》)
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东汉 班固 《汉书》)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教学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
①“仁”的学说
②对教育的贡献
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3.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
4.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5.庄子的道家思想
6.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②屈原和《离骚》
③诸子散文
2.艺术的发展
①绘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②音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
四、先进的科学技术
1.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2.历法的进步
3.《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
4.名医扁鹊和他的“四诊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编钟;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十九年七闰”法;《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
本节知识内容多、头绪多,但无论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应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在讲授本节教材之前,首先联系前两节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迅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三、“老子和孔子”一目是本节的重点。关于老子,应讲清以下四点:1.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2.结合教材小字讲解: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老子“道”的学说比较深奥,不易讲清,不必补充材料,也不作要求。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要重点讲授。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4.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如果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时候,任何法律、刑罚都不起作用。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关于孔子,要讲清三个问题: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教材重点向学生介绍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进步思想。孔子讲“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小字的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已学过,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都是建立在“爱人”思想基础上的。2.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应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为讲授重点。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这里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字,了解孔子的一些学生的出身,加深对“有教无类”的理解,但不做要求。3.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相传孔子编订和整理的《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后来被奉为儒家的“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五经”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四、“百家争鸣”一目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应讲清以下两个问题: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有儒、墨、道、法等家。其中以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
2.墨、儒、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主张: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进步。《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派的主要材料。《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水平。
孟子和荀子: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亚圣”之称。孟子提出“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有“重民”思想。他认为“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对荀子要重点讲解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他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是还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社会政治的好坏而转移。其思想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三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就是人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加以利用,造福人类。教材小字分别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可由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韩非子:先让学生看课本韩非子画像,指出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然后重点讲解韩非子的历史进化观点和法治思想。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韩非子主张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做到“法不阿贵”,法律不袒护权贵。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进步意义。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认识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的主张,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五、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诗经》”一目是本节重点,应讲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大部分是春秋时的作品,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小字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内容及史料价值,但不作要求。
②“屈原和《离骚》”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讲清以下三点:
第一,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第二,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第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小字部分由学生自学。
③“诸子散文”一目,应讲清两个问题:
第一,先秦诸子的散文都很出色,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先秦诸子的各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文风以刚柔相济的辩证见长。这里可补充介绍《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的引文。这篇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孟子的议论文中善于运用比喻。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他的代表作《逍遥游》《秋水》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2.“艺术”一目,向学生讲清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①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二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御龙图》和“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六、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和物理”一目是本课重点。首先向学生提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目应讲清三个问题:①天文学的发展:第一,天文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对历法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第二,《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它比欧洲早六百多年。第三,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第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诞生于战国时期,说明我国的天文历法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②物理学的成就: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对生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科学抽象的著述开始出现。《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教学过程:
我们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哪里?《论语》在论语中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教育经验,都是孔子提出的。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在那个时期还涌现出了很多的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板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说说你对孔子的了解
2.说说你知道的孔子比较著名的言论3.为什么孔子离开我们多年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纪念他?4.出示人们纪念孔子的图片;5.讨论:“古今中外,为什么人们崇拜孔子”?6.学生汇报自己租的结论。7.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孔子的教学方法结合,都是从孔子的教法中借鉴而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成果,曾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孔子外,还涌现出了很多的教育家,思想家,军事家。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为什么成为“诸子百家”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很多。
1.老子
2.孙子
3.孙膑
4.韩非子
一、基础知识目标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变法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冶铸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有重要作用。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又导致产品交换频繁,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渐发展,地主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变法运动。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废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地主阶级政权成为改革的主题,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通过商鞅变法的积极社会效果,证明了改革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前提。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较为彻底的一次,通过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学要点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技术
3.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
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
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三、商业和城市
四、由公田到私田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等国的变法
3.商鞅变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课为两课时。
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二、在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在初中、高
一、高二形成的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相联系。还要注意启发学生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相联系,多视角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一目,教材分三部分进行讲解。1.铁农具的使用;2.牛耕技术;3.水利事业的发展。
1.铁农具的使用。教材使用一段大字、一段小字、两幅插图介绍铁器以及铁农具的使用情况,主要说明三方面内容:(1)我国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情况。(3)铁器使用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古代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指导学生分析铁器使用范围的扩大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2.牛耕技术。教材介绍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牛耕的逐渐推广,特别强调了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时期犁是一种先进农具,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是一项先进技术。认识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教材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结合地图记忆空间位置,认识: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都出现重要的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与较为丰富的水利知识、经验、技术,与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开明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四、“手工业的发展”一目,教材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教材突出强调了此项技术的重要意义。结合化学知识,分析铁原素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此项技术使铁器更耐用,从而更实用。引导学生回忆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内容,认识我国古代冶铁技术的领先地位。
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教师可结合商代青铜生产工艺情况,指导学生归纳发展情况:(1)铸造工艺更新;(2)出现金银错技术;(3)雕铸艺术有新发展。
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教材主要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手工业:(1)漆工艺。(2)纺织业。注意与其他章节讲述的纺织业进行归纳、比较。(3)煮盐业。(4)酿酒业。但不必讲得过细。
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教材简要介绍了《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地位。应启发学生认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考工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另外,要注意提示学生重视对同类问题的总结、归纳。
五、“商业和城市”一目,主要讲述了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
教学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商业的发展使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同时也应认识:商业活动主要在大城市中进行;经销的不少产品还是服务于社会上层的奢侈品;广大农村仍旧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因此与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区别。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材料,增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
六、“由公田到私田”一目,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有可能通过开荒获取新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随着新开垦的耕地——“私田”的不断增加,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情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冲击着原有的井田制度。私田主人出于增加自己土地收入的动机,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部分产品,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客观上起了改变双方身份的作用。这时,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人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由自身属于他人财产,没有丝毫人身自由的奴隶,转化为可拥有少量财产,具有人身自由的农民,使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七、“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这一目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共有三大部分: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等国的变法;3.商鞅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教材介绍了春秋时期东方的齐、鲁等诸侯国通过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具体史实有: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阅读小字内容中发现特点──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分公田、私田),在此基础上向国君承担纳税义务。这就在实际上废除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可以指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内容,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特点。
3.商鞅变法。教材包括:(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的影响。
教师应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认识:春秋以来,秦在各大诸侯国中是较为落后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国家进行变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变法措施,尤其对“实行连坐法”“燔诗书而明法令”“重农抑商”等措施进行辩证分析。
结合第五节内容及下一章知识分析变法的影响。
当他回到魏国都城,一打听情况,许多大臣都反对攻赵这件事,只是无法劝醒魏王,都在摇头叹气。他们提醒季梁说:“这么多大臣都没有办法改变魏王的主意,你何必去自讨苦吃呢?”
季梁早把个人得失甚至生命都置之脑后,直向王宫奔去。魏王看见季梁大汗淋漓地走进宫中,以为外面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就要他静下心来慢慢地说。 “我这次外出遇见一个很奇怪的人。”季梁告诉魏王说。
“这个人怪在什么地方呢?”魏王这几天被大臣们反对发兵攻打赵国的事搅得昏头转向,听见说遇到怪人,感到很新鲜,催着季梁说下去。 “事情是这样的,”季梁接着说,“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坐在马车上的人,正往北方赶路,我问他到哪里去呀?他回答说要到楚国去。我告诉他楚国在南方,怎么往北走呢?他不以为然地说:”你不用担心,我的马跑得快极了。‘我又劝告他说:“马跑得快又有什么用呢?你是方向搞反了!’他依然十分自信,说:”你瞎嚷嚷什么呀?我有很充足的路费,我的车夫有很娴熟的驾驭技术,何愁走不到楚国呢?‘我知道再劝也没用,叹了口气说:“可惜你把好车好马用歪了,你这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越来越远了吗?’那个人不再答话,驾着车还是向北方飞驰而去。”“真是一个怪人!”魏王感慨地说。
“这个人能不能走到楚国,这不用我们担心。”季梁不失时机地转换了话题,“可是如今大王要发兵攻打赵国,却直接关系到我们魏国的成败得失。大王依仗地域辽阔,兵精粮足,就无缘无故地去攻打赵国,借以扩张魏国的领土,成就霸主之业。可是,这样不明智的行动必然遭到赵国和天下人民的强烈反对,那么,大王要做天下霸主又怎能够得到呢?这种举动越多,离大王的目的地就越远,这同驾车向北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推荐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11-02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03-06
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成语典故11-25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01-10
春秋时期有哪些故事07-02
春秋战国名言05-23
春秋战国的纷争07-12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01-11
春秋故事读后感09-14
战国七雄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