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

2025-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地

林地 篇1

东海县林牧业局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面积2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口115万,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西行第一县、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苏北地区重要的速生林基地和经济林果主产区,2011年东海县喜获中国花木之乡和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两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近年来,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坚持认真落实林地调查管理、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计划,切实加大林地的管理和保护力度,林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75.4万亩,其中商品林57.18万亩,生态公益林18.22万亩,森林覆盖率26.53%,农田林网绿化率93.6%,村庄绿化率43.6%,沟渠路堤绿化率98%,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280万立方米以上,活立木年生长量22万立方米,为苏北地区重要的速生林基地和经济林果主产区,实现双增长目标,森林资源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回顾“十一五”以来,我们在林木采伐、林地管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范林木采伐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一)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

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巩固绿色东海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2012年全县预计共采伐11000立方米,严格控制在采伐限额范围内,没有超限额审批

或许可,没有超越审批权限审批或许可,有效的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益。

(二)规范林木采伐管理程序

认真核对林木采伐申请等材料,专人审核包括申请、身份证、林权证明、承包合同、作业设计书,对需采伐的林木先进行公示再查验审批,水利河流上的树木采伐,由水利部门出具证明、盖章,确认权属后再进行审批,所有审批做到材料齐全完整,手续规范有序;针对生态公益林采伐,严格执行报批程序,并按规定进行专家论证。如李埝、安峰、西山等林场低产林分改造,石湖林场、石梁河镇等生态公益林更新采伐,严格控制在采伐限额范围之内,没有越权审批。

(三)规范林木采伐区域监管

做到伐前认认真真审查、伐中监督兢兢业业监督,伐后验收扎扎实实,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和管理有效,所有采伐件全部实行网上公开,确保公开、公平、工作。针对采伐迹地,签订限期更新保证书,确保更新到位。

(四)严厉打击破坏资源行为

按照省、市森林公安机关统一安排部署,森林公安派出所开展了专项行动,行动期间,共出动警力149人次,车辆37台次,办理各类林业行政案件22起,处罚违法人员26人。刑事案件立案1起,破案1起,取保侯审1人,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解救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野生青蛙5万余只,解救国家2级保护动物3只。

二、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坚守林业科学发展阵地

(一)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管理

东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坚持把林地建设、保护、利用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林地保护规划管理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林业局,专门负责林地保护规划的具体业务,进行林地的调查、统计、监测,建立林地地籍档案,编制林地建设、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承办林地权属变更登记,办理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手续,调处林地权属争议等,为有效保护林地提供可靠的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加大林地政策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广播、刷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等有关保护林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宣传车到各乡镇村进行宣传,利用节假日和乡镇集市开展宣传和咨询活动。据统计,全县共刷宣传标语1200多条,开展法律法规咨询10多场次,印发宣传资料3000多份。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林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同各种违法乱占滥用林地和破坏林地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三)坚决把好林地审核审批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赖以生存和林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林地的建设、保护和利用工作尤为重要。我县把林地保护管理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予以保护,杜绝乱征滥用林地行为。特别是对征用占用林地,严格按照

程序申报各项材料,认真落实行政许可制度。对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申请使用林地进行工程建设的单位,被占用征用林地的单位要作出林地恢复规划并组织造林,林地恢复面积不小于被征用占用林地的面积,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取得《使用林地许可证》后,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并按规定定期缴纳森木植被恢复费。

(四)认真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东海县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在省、市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为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林业、发改、财政、国土、农委、住建、环保、统计、民政、交通、水务、旅游、农开、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以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东海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安排专项经费推动落实此项工作的开展。从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历时14个月,多方收集技术资料和基础数据,开展全方面培训,大力开展外业调查和入户走访,进行详细的内业整理分析,完成了全县林地小班落界工作,建立了全县林业用地矢量数据库,编制了《东海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征求意见稿),送县发改、财政、国土、环保、住建、农业、交通、水务等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又做了进一步修改,形成了《东海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初稿。

(五)建立执行目标责任制度

一是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根据《江苏省林业局转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的通知〉的通知》(苏林政〔2011〕3号),我县制定下发了《东

海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成立了“东海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兼任,分管县长担任副组长,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及各乡镇长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针对各乡镇下发了《东海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各乡镇也相应制定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与村组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下达目标任务,逐级进行考核,明确各乡镇林地保有量、林地蓄积量各项硬性指标,逐级考核,奖惩分明,做到了有组织、有布置、有资金投入、有检查考核,使我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得到了层层落实;二是步步做实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围绕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将绿化造林、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集体林改、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等重点和常规工作融入责任制考核中,建立体系完善、目标明确、权责统一,覆盖县、乡、村的三级考评体系,使得各级人民政府把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工作放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争取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以牺牲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5月上旬,国家林业局驻上海专员办对我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我县获得总分94分的好成绩,并被评为优秀等次。我县在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方面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评价。

2012年的林地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林地的统计建档登记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林地 篇2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旨在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总目标,通过明晰林业产权、提高林农收入水平、增强农民从事林业积极性、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一起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在林改成果普惠的同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剧了林地的细碎化,增加了林农的林地经营难度,使林业发展进入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

福建省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实现“耕者有其山”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福建土地资源匮乏,分林到户等林改举措使林地细碎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基于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的角度,探讨林地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农户是否会采取林地流转行为去整合碎片化的土地,提升林地经营的整体效率,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究的问题。其次,厘清林地细碎化与林地流转行为之间的关系,剖析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对更好地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执行思路,更好地推进林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文献回顾与数据来源

2.1 配置效率、林地细碎化与林地流转

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历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以帕累托的影响最为广泛,认为效率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至少一个人效用得到增加,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会因此下降[1]。当帕累托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时,无论资源配置做任何变更,如果不使一部分人的效用下降,另一部分人的效用水平就无法提高,即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示不可能存在更多的帕累托改进余地。Farrell[2]在效率测算方面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认为配置效率是指在既定的产出条件与技术条件下,生产决策单元所需的最低生产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例,达到要素配置组合的最优化。Leibenstein[3]从产出角度界定了技术效率概念,认为技术效率是指生产单元的实际产出与在既定的市场价格、要素投入比例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最大产出比值。Richetti等[4]则从技术效率、规模投入不变的角度界定配置效率,认为配置效率是指要素投入的实际成本与同等产出所需的最低投入成本的比值。本文的林地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保持既定林地实际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林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调整,以及依托林地之上的劳动力、资金投入等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实现林地实际投入成本与获得既定产出的最低投入成本的比值。

作为林业的重要制度安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完善农户林地资源分配制度、提升林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中,林权改革侧重林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同时,林业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必然要探索其效率问题,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在现有的林地资源存量下,如何通过林地流转等方式实现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者们已对土地流转与资源配置效率做了大量研究,但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土地流转是提升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5,6,7];一些学者认为,土地流转可能降低或不会提高土地配置效率[8,9]。在土地细碎化方面,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耕地细碎化的研究,对林地细碎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孔凡斌等[10]以S指数衡量林地细碎化,并实证分析了林地细碎化与农户投入产出的关系;徐秀英等[11]运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竹林地细碎化程度对竹林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林地细碎化对竹林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Bizimana C等[12]基于卢旺达南部的调查,发现土地细碎化导致经济效率降低,降低了劳动力生产率。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农户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行为、资源配置效率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对农地的流转、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研究较深入。然而,由于林业本身经营周期、管护方式的特性,学者们较少探讨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与林地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探索林地细碎化是否会导致农户通过林地流转来整合林地资源,实现林业规模经营,并进一步探讨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2 农户行为理论

林地经营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农户行为选择,必然受到由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组成的农户理性的支配。当前对农户理性的研究以理性小农学派和道义小农学派最具典型性。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农户理性是在权衡各种利弊情况的基础上而做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选择[13]。以斯科特为代表的道义小农学派则认为,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选择趋向于规避不确定的条件、状态[14],因此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表现出保守、缓慢的一面。理性小农学派与道义小农学派之间的分异很大程度是源于传统经典理论对理性的界定差异所致。徐勇[15]对农户理性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农户理性借其惯性进入工商业社会后会形成扩张势态,形成一种由农户理性和工业社会优势合构的“叠加优势”,释放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这些都为进行农户理性的分析和农户的行为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架构。

2.3 数据处理与样本描述

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不仅涉及到土地投入要素,还包含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已有文献尚无法将林地的具体效率从林地资源整体配置中剥离出来。本文以种苗、农药、化肥的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林地面积、技术投入为投入指标,以林木收入、林木蓄积量作为产出指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出林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此表征林地资源的配置效率[16]。

本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环境影响评价及机理研究:福建案例研究”的农户调查所得。通过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原则,于2013—2015年对福建南平、三明、泉州等地的林农进行了问卷调查(表1)。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2。

农户的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平均值为0.298、标准差为0.285、规模效率为0.71,说明农户间的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较大,且规模效率在技术效率中的作用占据主导。林地细碎化的均值为3.247,即块均林地面积近0.307hm2,其标准差为1.238,说明农户间的林地细碎化度差异较大。户主的平均年龄为50岁,说明林业经营队伍趋向于老年化,青年人从事林业的意愿较低。户主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农户普遍认为投资营林的风险较小。林业收入占比的平均值为0.39,表明农户主要通过外出务工、打零工等兼业的形式获得生计来源。申请采伐限额指标难易程度的均值为2.2,说明采伐限额指标对农户的林业经营行为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这进一步说明了农户在具备林木采伐条件时往往通过林木流转的形式实现林木收益。

2.4 变量设置与研究假设

在分析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同时,还必须基于农户理性角度加入其他的控制变量。本文从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林业制度等方面选取12个变量考证其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具体指标与作用方向为:①林地细碎化,通过林地块数与林地总面积的比值来表征。林地细碎化度越高,越不利于林业的规模化经营,因此林地细碎化对林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预测方向为负向。②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方式为正向。林地的有效流转,能促进林地生产要素的整合、林地的规模化经营,因此理性的农户可能通过林地流转的形式实现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③户主特征。户主年龄越大,固化了“以农为本”的思想,越不愿意流出具有保证生计作用的林地;户主年龄越大,经营林地的时间、精力不断减少,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反向作用。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实现林地资源配置的工具、渠道更多,因此户主受教育程度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方向可能为正。当农户认为投资营林的风险越大,对林业经营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经营行为往往更为保守,不利于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户主为村干部,拥有交流处理林地的权力,机会相对较多,对林改政策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更可能获得林地规模化的机会。④家庭特征。林业劳动力占比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正向,林业劳动力越充足,对林地经营的支配越充分,越有利于林业的规模经营,因此劳动力多的家庭可能会通过转入林地的方式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农户有更多的资金、精力去进行林地资源的流转。林业收入占比越高,农户对林业经营的重视程度越高,更可能增加林业资金投入,扩大林地经营规模,提高林地资源配置效率。⑤资源禀赋。本文从林地肥沃程度、林地坡度、林地交通便利程度衡量林地质量,进而表征资源禀赋。林地质量越高,实现林地交易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实现林地的集约化经营。预测林地质量度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作用。⑥林业制度。以采伐限额指标的申请难易程度、村集体对林地流转的态度表征林业制度。当采伐指标的申请难度越大,农户的林业经营积极性越低,越不重视林业的经营管理,不利于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村集体对林地流转的约束越小,农户对林地经营的方式选择将更加自由,因此村集体对林地流转的态度越宽松,农户的林地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3 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DEAP2.1软件测算林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此表征林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Tobit回归分析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发现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户主年龄、户主身份、投资营林风险大小、林业劳动力占比、家庭总收入、林业收入占比、林地质量、申请采伐限额指标难易程度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结果见表3。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3.1 林地细碎化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林地细碎化在0.01的置信水平上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预测的方向相反;而林地细碎化对规模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预测的方向是一致的。2008年我国在全国范围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前,集体经营是林地经营权制度安排的主要形式,林地经营规模化程度相对较高。林改后,由于“耕者有其山”的逐步实现,农户的林地资源分配公平性权益不断强化与保障,农户实际获得的林地面积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林地细碎化发展。尽管林地规模偏小、林地细碎化程度趋于加剧,但土地仍是当前多数中国农民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并且肩负着就业保障的社会功能,理性的农户一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17]。在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下,农户侧重选择“精耕细作”的林地经营模式,通过对林地生产要素配置的重新组合,实现林地技术效率和村技术效率的提升,进而弥补林地细碎化在偏离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效率损失,从而提升整体的林地资源配置效率。

3.2 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林地流转在90%的置信区间对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安排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18]。林地作为土地的一种类型,林地经营权的流转能优化林地资源生产要素在不同经营主体的优化配置,通过林地资源的整合、林地生产要素配置的调整,实现林地资源的重新组合。

回归结果显示,林地流转对林地规模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或许有悖于常理。然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林地流转的规模较小,不足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化经营,因此对规模效率的提升无法显性化。一方面,林改后农户的林地资源禀赋呈现出均等化趋势,林地块均面积普遍较小,愿意流转的林地细碎化程度往往较高且分布较广,因此通过这种低程度的林地流转较难以形成林地整体的规模化经营,林地流转没有带来与其他农户在规模效率的显著性区别。另一方面,林地在扮演物质保障角色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社会身份角色,即隐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理念;同时,农户“只愿转入,不愿流出”的意识表现强烈,不利于林地资源的整合与归并,进而势必影响到林地经营规模偏离最优规模的程度。

3.3 户主特征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户主年龄对林地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户主的年龄越大,林地技术效率越低。调查发现,林业经营主体的年龄以50岁左右居多,50岁以下的林农比重远远低于50岁以上的农户比重。50岁以上农户的营林经营较丰富,但由于劳动能力下降,加之对林业经营新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差,导致对林业资源的协调、分配能力的降低,进而影响到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户主身份对林地规模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方向为负向。一方面,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村干部对林地经营管理成本收益是有所保留的;另一方面,村干部拥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取林地经营权,可能轻视林地的规模化经营,导致林地偏离适度规模经营程度相对较大。

投资营林的风险认知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对林地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与预测方向一致。当农户意识到投资营林的风险越小,农户越有可能通过林地流转以得到林地规模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理性的农户对营林收益带有的不确定性越敏感,他们对林地资源的投入越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地资源的配置。

3.4 家庭特征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林业劳动力占比对林地技术效率、林地规模效率具有正向作用。由于林业本身的经营周期较长,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并且这种投入需要多年的积淀才有可能获得回报,因此劳动力越充足,越能有效缓解林业经营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调配,对林业经营具有极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家庭总收入、林业收入占比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一方面,家庭年收入愈高,越能更好地应对林业经营周期长、林业经营资金投入高、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与压力;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的资源禀赋直接影响着农户进行林地经营规模化经营的能力、林地资源要素配置与技术投入。林业收入占比越高,说明当前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为林业收入,林业收入占比高往往是以林业大户为主体,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本实现林地的规模化、周期化经营,能更好地掌控林地资源的整体配置,也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收益。

3.5 资源禀赋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林地质量对林地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林地是林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载体,林地质量越好,越有利于林木生长质量的提升、林地的规模化经营、林地空间的合理有效规划和林业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同时,林地质量越高,农户通过林地流转等形式转让空闲林地资源的机会也更多,越有利于推进林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

3.6 林业制度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申请采伐限额指标的难易程度对林地纯技术效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在林业“三定”以前,林业政策制度不断更迭,林地频繁地调整[19],使农户对林业制度的关注越来越密切。采伐限额指标制度是林业制度执行的末端环节,对农户的林业发展行为具有制度层面的约束作用。因此,当申请采伐限额指标较容易时,农户对林地经营行为的控制与选择趋于便利化,农户的林地经营积极性更强,从而推进了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村集体对林地流转的态度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推进,村集体对林地的控制逐渐弱化,农户的林地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制度层面不断得到固化,农户对村集体在林地流转中的作用有所弱化。其次,林地流转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规范化程度不完善,农户倾向于通过民间的“口头合约”进行林地流转,因此村集体无法有效控制林地流转的实际行为。本文的描述性统计发现,村集体对林地流转的约束程度较低,农户对“村集体在林地流转中的作用倾向于弱化”的意识较强,因此村集体对林地流转的作用对农户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不足以显性化。

4 政策建议

通过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与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认识。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完善林地流转制度安排,规范林地流转行为。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林地流转制度执行的规范化限制着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贡献。因此,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林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户的林地资源配置,强化林地流转制度执行过程的合法有效,规范农户的林地流转行为,缩小农户的林地经营规模与最优规模的偏离程度。②优化林地经营结构,提升农户的林业收入占比。林业经营周期长、劳动力投入集中,在林木生长的前期阶段,农户往往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取收入来源,导致在后期的林地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缺位。因此,应通过优化林地的经营结构,合理有效地选择林种,完善林业收入的结构,提升农户对林地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③强化约束型林业制度的执行。申请采伐限额指标越容易,农户的林地资源配置效率越高,说明约束型的林业制度与林农经营的效率呈现出相互牵制的关系。因此,应充分依托当地社会资本,强化林农对采伐限额制度的认识,推进约束型林业制度的科学、合理与有效执行。

摘要: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林地细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农户的林地经营难度有所增加。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方式如何?基于福建省23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的角度分析了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细碎化、林地流转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户主身份、投资营林风险大小、林业劳动力占比、家庭总收入、林业收入占比、林地质量、申请采伐限额指标难易程度对林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泰瑞纳斯林地战记 篇3

森林中的气息出现了异样的涌动,我是哨兵部队的etofe romeo,前哨站的指挥官。我派出斥候前往泰瑞纳斯林地侦察。发现一些绿皮肤的兽人在破坏森林的和谐,任意砍伐森林的树木。这对于我们暗夜精灵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森林是有生命的,我们决不能容忍那些绿皮肤的兽人肆意破坏!哨兵们在泰瑞纳斯林地建立起了前哨战。当为了铲除恶魔而自残双眼的恶魔猎手“地狱守护者”踏着碎步出现时,我们的哨兵传来了对方是火刃氏族首领可迦米带领的兽族的消息。可迦米是双手剑剑技非常精湛的兽人战士,在灰谷与塞纳留斯作战时给我们暗夜精灵族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尽管今天他体内已经没有了恶魔之血的影响,但是依然不能小看他。

另外据斥候探得,似乎也有别的势力也进入了这片森林,可能是一些流放的人类强盗和刺客,其中也有一些低阶法师作为领袖。看来维护森林的和平难免要和这些势力交战了,其中最需要我们提防的就是那些绿皮肤的兽人们。

争端

地狱守护者和哨兵部队弓箭手在与南方地精实验室盘踞的人类法师们谈判未果后,只能依靠战争古树开战了,在即将把他们驱逐出这片森林时,寒光四溢的刀刃从空中突然砍向哨兵部队弓箭手米纳的肩膀!砍碎了她的秘银链子甲,几乎削掉了她的右肩,鲜血和哀嚎声不绝人耳,米纳只有先行撤退了。嗜血的可迦米在鲁莽斩杀杀死人类法师后蓦然的消失在树林的阴影中了,这片刻的宁静更衬托了死亡的恐惧。在前哨站门口米纳的惨叫声传到了她的姐妹们那里,同时在前哨站的门口一个地洞正在搭建地基,看来兽人们打算依靠地洞了望塔进攻了。

由于一开始对兽人的侦察不足,当3个苦工和两个青面獠牙手持奥金斧的兽人步兵冲刺而来时,只有地狱守护者一个人在周旋。由于战争古树在和人类法师谈判时没有回来,所以哨兵弓箭手们的集结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当她们冲过兽人们的封锁时,身上白色的秘银链子甲总是破碎的浸满蓝色的血液。不过幸运的是驯兽师吉须鹰眼刚好在森林中的旅馆酒吧休息,一口答应了帮助我们抵抗绿皮肤的兽人。在兽人多箭塔的压制下,吉须鹰眼和地狱守护者相继因为重伤回到祭坛治疗。而哨兵们死伤的数量就更多了。不过最终集结了六个愤怒的哨兵和狂野的野猪后配合远古守护者的巨石终于把兽人逼退。在我们追杀落荒而逃的苦工们时,沾满哨兵鲜血的可迦米却突然消失了。这不是他的作风,正当我思考可迦米的诡异的动向时,一个弓腰长牙的家伙出现了,与我们暗夜精灵族宿有渊源的巨魔:暗影猎手萨卡提拉。“战场上的所有巨魔都必须被消灭。他们那关于暗夜精灵是他们后代的荒谬理论一定是他们嫉妒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用武力回应他们。”我们暗夜精灵和巨魔是世敌。之后我们继续招募了地精技师修补匠盖茨,在哨兵前哨站与兽人部队遭遇,在兽人的灵魂行者和狼骑步兵的混合部队冲击下,猛禽德鲁伊们伤亡惨重。

危机

最大危机出现了,前哨站的资源已经消耗殆尽,我们只好整体西迁。在原前哨站的正西方建立了新的补给站。兽人部队在我们驻扎在新补给站的时候,把前哨站洗劫一空。兽人们这时候却一改往常嗜血的性格,在我们补给站前建立了望塔和粉碎者,并依靠狼骑兵的优势压制猛禽德鲁伊们。尽管在地狱守护者和英勇的吉须鹰眼、盖茨带领猛禽德鲁伊进行游击战抵抗,但是在兽人的一波波进攻下兵力也慢慢耗尽。补给站告破!此时只有在遥远的北部森林建有新的生命之树,但是却没有任何防守处于虚弱的真空区。我感应到了危机的来临。

尾声

征用林地补偿协议 篇4

甲方:小锥子山村3组

乙方:承德诚一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李振华

一、征用林地用途:甲方将5.9亩林地给乙方建设养殖场使用。

二、林地使用年限自2014年3月12日至2043年3月12日。

三、林地补偿费。

林地每亩补偿6.8万,共计5.9亩,一共40.12万元,一次性付清。

四、地上附着物为榆毛子,没有利用价值,不用补偿。

五、甲方应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确保乙方各项正常进行。

六、林地所在位置东至九号沟大渠,南至退耕还林小道,西至村民耕地边,北至黑色电线杆。

七、如果使用过程中,遇到国家征用的情况,地面建设赔偿归乙方所有,土地赔偿归甲方所有。

八、协议到期后,地面建设所有权归乙方所有,同等条件下,甲方优先租赁乙方继续使用。

九、本协议一式四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方: 乙方: 鉴证单位:

林地林权发证讲话 篇5

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一项老生常谈的工作了,前后已经有几年时间,但是工作又十分重要。市委政府将于下个月开始,将会对全市各县进行林地林权换发证工作进行核查验收,现在已经是5月中旬了,满打满算也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了,可以说是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我县为了迎接这次检查,切实做好我县的林地林权换发证工作,5月4日在县里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县林业局局长、分管林业工作的潘副县长在会上都作了重要的指示。下面我结合县里的会议精神就我乡林地林权换发证工作讲几点意见,讲的不到的,等下李站长作补充。

一、充分认识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意义

保质保量的完成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不仅是县委、县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依法兴林、依法治林的迫切需要。林权证是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由森林、林木、林地权利人持有的确认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是申请林木采伐、征占用林地、林地林木流转的前臵条件,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性工作,是调处林权纠纷的法律依据。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利于维护林木或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实施森林分

类经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支持林业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乡林业发展步伐加快。在林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林权登记管理工作显得相对滞后,林木、林地权属纠纷逐步出现,毁林现象时有发生,林政管理及案件查处依据不足,影响了投资造林的积极性和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认真抓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保障林农合法权益,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加快林业发展步伐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2004年正式启动。改革启动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方针,紧紧抓好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这一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以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依法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切实解放林业生产力,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农收入,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现在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因为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乡林权登记换证工作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技术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对林地划界四至描述不清楚,填写简单,表述笼统,甚至调绘图纸还

有误差;有些工作不扎实,致使产权明晰不到位;还有就是部分群众对工作不配合,不肯亲自上山,现在的核实表组长代签现象严重导致了证件的准确性不高;还有个别的村组将林权证压在村组没有及时的发放到农户手中等。这些问题,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在本月底之前加以纠正和解决。

三、切实加强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自查自纠

针对我乡存在的以上问题,一定要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部署,加大力度,集全乡之力,切实加强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自查自纠,在这个月底前完成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作:

一要全面完成好未发证村组的发证工作。我乡目前还没发证的村组有芭蕉溪村、老树寨村的几个组和槐子坪村的1个组。各驻村干部、林业技术人员和村组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把证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去。

二是要做好外业的自查整改。这项工作主要由林业站技术人员带头,其他乡村干部协同配合,按图、表、机、地、证“五一致”的总体要求,对照外业区划图,内业清绘图、林权登记申请表、林权证和数据库,举一反三,逐组、逐户、逐块进行自查自纠。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该补充的补充,该完善的完善,该推倒重来的必须坚决重新勾图、填表、输机、打证。

三要认真排查调解林权纠纷。林权登记工作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和纠纷。各村要组织足够力量,做好矛盾和纠纷调处工作。要讲究工作方法,坚持互谅互让、协商一致的原则,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对一时无法调解和达成协议的,可先行搁臵,维持现状,不要急于发证,对已发证的,必须收回发证,待完全调解解决后再确权发证。

公路占用林地合同 篇6

甲方:咸丰县长大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简称甲方 > 乙方:咸丰县丁寨乡杨家寨村< 简称乙方 >

姓名:身份证号:

甲方因建民爆仓库须新修公路至库房,需占用乙方地,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占用面积:厘。

二、补偿条件:每亩按一次性支付,合计人民币元,(大写)

三、使用年限:永久使用。

四、违约责任:甲方在使用期间,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或堵道。违约者将赔偿甲方所建公路的全部损失。

五、此合同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各一份,村民委员会一份。

甲方:咸丰县长大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乙方:

鉴证方:丁寨乡杨家寨村民委员会

蚕食林地应对策略探讨 篇7

“蚕食”是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 指林地一点一点地在较长时间内被侵占, 虽然就某个地点来说, 是一个缓慢的不易觉察的过程, 但对于较大范围, 全县、全省甚至全国来说, 造成的林地损失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2004~2008年) 5年间隔期内, 因毁林开垦、自然灾害、工程建设等导致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达832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为377万公顷, 相当于同期全国造林面积的1/10。本文仅就农民通过开小片荒、拱地头、扩地边等方法造成的农田蚕食林地现象进行讨论。

2蚕食林地原因分析

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42.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805.7万公顷, 其中: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318.4万公顷, 地方有林地面积487.3万公顷;天然林面积604.7万公顷, 人工林201.0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3.2%, 是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但在分布上来说, 林地和农地以及建设用地相间分布, 普遍的情况是山下较为平坦的区域为农田和村屯, 山上有坡度的区域为林地, 沟谷中为河流和湿地, 而蚕食林地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热情高涨, 出现了大量开荒种地的现象。由于产权不明晰, 加上林地管理不力, 一些农民开始随意将大片集体林地变为耕地, 据为己有, 尤其是在灌木林地和湿地边缘, 情况更加的严重。具体原因有:

(1) 因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调动了农民种粮热情, 加之可耕地较少, 导致占用林地开荒种地。

(2) 违反禁止林地间作的规定, 擅自开小片荒, 逐渐毁坏树木, 改变林地用途。

(3) 部分参农不按时还林, 起参后仍继续耕种农作物, 导致林地被长期侵占。

(4) 农民为追求经济利益, 采取拱地头的方式, 逐年扩大耕地面积, 致使耕地周边的林地被逐渐蚕食。

3蚕食林地回收的困难所在

3.1 林地边界确定难度大

以前的林地界定, 主要的参考依据为乔木和植被的分布范围、明显的地形界限、河流和道路等, 但在灌木林地、草地和湿地边缘, 被农田蚕食, 在短时间内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侵蚀在林业管理比较粗放的时期往往不会引起注意。

3.2 管理主体不清晰

很多侵占林地和开荒地, 由于存在时间较长, 已经被集体当作农田重新承包到户, 尤其是国家实行直补政策以来, 很多侵占的地块也享受直补政策, 要收回这些林地, 直接触及到农民的经济利益, 难度较大。

管理主体不清在湿地被侵占的区域尤为明显。水域和林地往往相邻, 而分属水利和林业两个部门管理, 而大部分湿地正是分布在水陆相交的区域, 有些在湿地上开挖的鱼塘、修建的小型水库, 虽然在林业管理上认为是侵占的湿地, 但很多都已经取得了水利部门的合法手续。

3.3 农田和林地补偿标准差别大

随着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行, 占用林地与占用农地之间较大的补偿差别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尤其是作为土地使用者的农民, 重农轻林, 想方设法变林地为农地的想法还普遍存在。

4应对策略和方法

4.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2007年11月, 吉林省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从耕地向林地延伸, 过去属于集体的山林变成了个人经营。包山到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1.1 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增强。

林改后, 实现了山有其主, 造林护林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非法侵占林地现象大幅减少。

4.1.2 农民林业收入大幅度增长。

通过林改, 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给农民, 农民资产得到大幅度增加。同时通过林下种参、种植药材等方式发展林地经济, 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

4.1.3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进一步巩固。

通过林改, 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 化解了矛盾, 农村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4.2 林地界定和管理的新方法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卫星定位精确测量的应用, 林地边界的确定逐渐变得快速和精确, 尤其是在地形地物不明显的区域, 现代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林地边界不清, 定位难度大正是林地被蚕食和流失的重要原因。通过现地精确定位以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林地进行管理, 有利于现有管理方的改进和林业执法行动的开展。

同时林地的保护和清查, 可以借鉴国土部门卫片执法的成功经验, 通过定期的卫星照片或者航拍照片前后对照, 可以快速和明显的发现被侵占的林地, 并能通过软件确定其地理坐标和面积。此方法快速准确, 可操作性高, 但相对来说成本较高, 而且受到卫片精度和保密条款的制约, 目前来说普及到基层林业机构有一定的难度。

4.3 重点区域必要的工程措施

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 吉林省内重要的原始林分布区, 重要的湿地、河流水源地都已经建立了保护区, 但这些区域也同样面临的林地、湿地被蚕食的问题。在这些区域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边界确定和隔离, 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方法有两个:

4.3.1 布设标桩标牌, 确定林地边界, 同时起到宣传和说明作用。

4.3.2 设立隔离围栏, 阻止农田的进一步蚕食, 防止人畜对林地的进一步破坏, 进行封育。

5总结

林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我国本来就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 如果林地再得不到有效保护, 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 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节能减排、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都将不能实现。

我国首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已经出台, 明确提出了2020年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 230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比重提高到32.5%以上;纲要还提出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 森林面积要占补平衡。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1]沈勇强, 程爱林.我国林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 2011 (01) .

[2]曾思齐, 肖化顺.林改后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06) .

[3]臧俊梅, 王万茂, 李边疆.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政策评价与完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2) .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篇8

【关键词】林地;等级划分;生态经济学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是林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森林经营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早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的E.拉曼等提出森林立地的概念,卡扬德。A.K在1909年发表了《森林类型》一书,用指示植物法划分立地条件质量等级[1]。为了划分非原始森林的林地质量等級,林地生产力概念被提出来了,直到现在,划分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的方法层出不穷[2,3,4,5,6]。前人觉察到林地生产力与土壤之间有密切的关联,适合于评价无林地质量等级的土壤肥力学说相继问世[7]。通常情况下,具有相同肥力指标的土壤,相隔距离越远,植物生长的差异就越大。因此,人们认识到用土壤肥力指标评价林地质量的学说并不完善。于是,近代林学家们用森林立地类型定性地评价不同的林地质量[8]。近年来,有人开展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森林立地等级划分的研究[9]。

目前,林地质量价值观有了多方位新突破。例如林地的经营条件[10]质量,市场区位[11]质量,综合质量[12],地价[13]质量,景观质量[14,15]等,出现了相关研究。

截至目前,已经研究过的林地质量种类有:林地的生产力质量,土壤肥力质量,立地质量,经营条件质量,市场区位质量,综合质量,地价质量等。因此,林地质量有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区别。狭义林地质量是上述林地质量种类中的任意一种,广义林地质量截至目前尚无定论。

毫无疑问,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一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目的相对性,二是林地质量等级标准的相对性,三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应用的相对性。为进一步说明,特概述于下:

1 林地各类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1.1 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生产力,是指林地地段内可以适合生长某些森林植被的能力。其质量等级划分方法有两种,一是定性指标法,二是定量指标法。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性指标法,主要是指示植物划分法[16,17]。这种方法极其古老原始,可适合未被破坏的原始森林植被地段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并且简便易行;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不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原始森林植被基本上都已被破坏而不复存在,所以现在这种方法未被广泛应用。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量指标法,主要是以某种优势植物的平均或单位面积的年生物收获量作为尺度来衡量林地生产力质量的等级[18,19]。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某种植物为特定目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而不能作为所有植物的共同尺度,更不能说明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20]。

1.2 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

为反映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并作为衡量所有植物生长的共同尺度,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各种方法相继问世。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对森林植被生长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7,21,22]进行长期观测与试验,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出比较符合科学的论断。

土壤肥力的本质因子为土壤生态因子的无相态:水、肥、气、热等[23]。土壤肥力的表现因子为土壤环境因子的有相态:土壤发育母质、土壤厚度、土壤腐殖质等[23]。

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为定量反映这种内在联系,通常有以下方法:层次分析法[24]、正交设计法[25,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7]等。

1.3 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

不同地区具有相同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地段,同种林木常常生长不一样,这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并不是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子的全部。立地条件含有林木生长所有的环境因子,包括大气候、小气候、微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条件等。

“立地因子是一种有形的外在表相,不能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只能通过影响生态因子而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间接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是生态因子的无相态(人不可感觉到的形体,只能借助仪器测量),包括气候生态因子(光、热、水、气)和土壤生态因子(土壤肥力、土壤胶体),但是这种无相态只能通过有相态(即立地因子,人可以感觉到的形体,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土壤母质、腐殖质、土厚等)存在而发挥作用,有相态的本质就是这种无相态。显而易见,没有离开立地因子而存在的生态因子,没有不含有生态因子而存在的立地因子;生态因子是立地因子的本质特征,立地因子是生态因子存在的形式。”[23]

立地因子的无相态通过立地因子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与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具有类似的层次性。因此前述的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立地质量等级划分,只不过是立地因子范围更广,层次结构更复杂[23]。

1.4 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生产力、林地土壤肥力和森林立地质量都属于林地的自然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则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为人们在林地内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需要的基本设施及环境条件,包括水电供给设施、道路通达条件和相隔居民区距离等。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属于模糊集合,可运用模糊数学[28]求解。1.5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也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系指林地区域内市场发育的程度。依据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29]和《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30],我们认为,划分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行政因素。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方法主要有模糊聚类评判法[31]、土地级别类比法[32]和专家评判法等[33]。

1.6 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综合质量包括至少4个层面的林地质量综合,即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经营条件质量、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与生态区位等级等[34,12,10]。其中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最好以林地的立地质量作代表。

因此,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必须在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和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林地综合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34]。

1.7 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地价是一个交换价值范畴,它反映了可交易的货币数量关系[32]。因交易目的不同,林地地价可分为所有权价值,使用权价值和其他权利价值。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市场交易价值与评估价值。通常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中的林地地价,系指林地所有权价值的评估价值[32]。

划分林地地价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一般将林地的基准地价[32]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2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研究展望

随着森林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缓解作用的日益明显,人们对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地质量分级的研究展现了如下三大趋势。

2.1 林地质量价值观突变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生活,而且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明生活。当代的林地质量价值观不仅与林地的物质产品有关,而且与林地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林地的旅游观光价值[35,36]、生物多样性价值[37]等森林生态文明[38,39]价值观的不断发掘,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势必开创林地质量价值观的新纪元。

2.2 林地质量调查划分单位进一步多元化

传统林地调查划分最小单位是小班,最大的小班面积不得超过20hm2[40]。这种以林地的物质产品经营为目的而定义的小班显然不能作为以生物多样性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为目的林地质量划分的最小单位。因此,我国林地保护利用区划中有了主体功能区、功能分区等高级林地划分单位[10]。显而易见,能满足森林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的林地质量调查划分最小单位——各类“林地功能小班”,如果加以恰当定义,可能刷新或替代传统的林地小班定义。

2.3 林地质量评价向高技术方向发展

林地质量价值观方向的突变决定了林地质量评价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现代林地经营多目标性的不断发展,林地质量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传统的林地质量划分方法、手段和技术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作为林地各类质量划分的统一方法。通常情况下,作为多目标经营的林地质量划分是采用多方法的组合。例如,在《运用模糊数学划分中国林地综合质量等级》中就多次将层次分析法与多重复合蕴涵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组合运用[34]。在大量获取林地质量划分数据方面,近年来有用遥感数据替代森林连續清查数据的倾向[6]。

3 小结

(1)林地质量至少有7个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林地质量只能在同一层次与同一标准内才可能进行比较。此外,使用不同标准划分的林地质量等级之间亦无法进行比较。

(2)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是林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动态数字林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林业规划、设计、调查、监测、环境评价、科研与林业资产评估等多个领域。

(3)以区域为单位,将林地质量等级划分落实到地块,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划分时可借用森林连续清查成果资料和森林二类调查成果资料。

参考文献

[1]Pathfinder88,selfeel,jia985. Forest site. Baike. baidu. com/ view/2526247.htm. 2011-03-07.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什么是林地生产力[J].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6.

[3]A. Joyce, Richard. Productivity of America's forests ...Haynes,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meeting specified standards of quality,1995.

[4] A. Anders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964, Washington, D. C., 1976.

[5] S. A. Sader, D. J. Hayes, J. A. Hepinstall, M. Coan and C. Soza, C. Forest Change Monitoring of A Remote Biosphere Reser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 22, No. 10, 2001, pp. 1937-1950.

[6]Ali Asghar Torahi, Suresh Chand Rai.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and Forest Change Analysis,Using Satellite Imagery-A Case Study in Dehdez Area of Zagros Mountain in Iran . JGIS >> Vol.3 No.1, January 2011.

[7]Edward C J,Laura L L. A soil-quality ind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measure Two decompositions 1999(4) doi:10.2307/1244331.

[8]Xiao-Li Zhang,Xian-Xiang You,Coll. A study on forest site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of Resources & Environ. Beijing Forestry Univ., China.2002.

[9]D. Kennar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ncyclopedia ID: p1608. Last Modified: 2008-11-14.

[10]黄国胜.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M].国家林业局,2010.

[11]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M].1978.

[12]孔庆云,唐小平,程小玲.我国林地质量分级研究[J].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2009.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2001.

[14]中国生态评估网.景观质量评价[J].2011(04):45.

[15]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6]S.H.Spurr,and B.V.Barnes.Forest Ecology, 3rd ed.,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80.

[17]宋会兴,苏智先,彭远英.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31-1533.

[18]黄道年.从树高生长量分析立地指数表[J].林业科技通讯,1980(12).

[19]肖君,方升佐,徐锡增.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编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6(06).

[20]叶镜中.森林经理学[M].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82.

[21]颜雄,张杨珠,刘晶.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5).

[22]Junping Zhang, Shuguang Liu,Yueming Hu, Yuan Tian,Coll. Study on a Pattern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Soil Quality Based on Simplified Learning Sample Dataset

[23]秦国金,朱开宪,艾刚新等.运用系统工程划分森林立地类型[J].林业科学,2003,39(5):52-59.

[24]陈森.层次分析法在林业生产决策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3,(4):1-6.

[25]孙长鸣. 正交试验法 (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应用)[M].农业出版社,1978.

[26]朱伟勇.正交与回归正交试验法的应用[M].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

[27]张忠占,徐兴忠.应用数理统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8] L. A. Zadeh.《Fuzzy Sets》.1965.

[29]克里斯泰勒.南德的中心地[M].1933.

[30]秦国金,朱开宪,刘侠等. 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J]. 2011.

[31]温修春,吴群,范黎. Application of Grey Multi-hierarch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uzzy Cluster Methods to Farmland Gr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4,21(1).

[3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4).

[33]周立农,罗森.林地质量诊断专家系统[J].农业软件.1992,4(1): 13,16,34.

[34]Guojin Qin,Jinyun Cheng,kaixian Zhu,coll.Classification of Integrated Quality Grade of Chinese Woodland Using Fuzzy Mathematics. Be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2.

[35]中国环境联盟.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J]. http://www.epun.cn/lvyou.asp,2011-9-25.

[36]中信證券.旅游行业景区:观光游阶段-景区资源价值突出[J].2011-08-30.

[37]王宏伟,霍振彬,宋力.中国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研究[J]. 2010-11-08.

[38]王丽娜,程道品.生态文明视野下森林休闲旅游的开发研究热[J].2010(9).

[39]WANG Jian-jun, LI Zhao-yang, TIAN Ming-zho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resource. 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上一篇:技师岗位述职报告下一篇: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