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5-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2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木木   电子邮箱: hui124990@sina.com

教学目的:1驳论据的方式。

2 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3 让学生明白在赏析诗歌时,不要牵强附会以至破坏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驳论据的方式。

教学难点:诗歌的赏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由配乐诗朗诵《枫桥夜泊》导入新课。

1、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大概都知道著名的寒山寺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旅途中惆怅、孤寂的心情。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千古流传,据说日本现行的几种小学教科书里也选了它。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放朗读磁带或师范读)

2、 指名翻译《枫桥夜泊》

明确: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说明天将亮。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整首诗的意思是:秋凉也半,霜气逼人,月亮落下去了,耳听乌鸦几声啼叫,眼看这江边的枫树和江岸的渔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由远远地飘入客船中旅人的心扉…….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解释词语

索引: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人查阅的资料。

招徕(lài):招揽。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文字的确切含义,只是从字面上去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工巧的艺术构思。

揆(kuí)情度(duó)理:估量;揣测。

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毫无意味和兴趣。

三.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对《枫桥夜泊》的新解。

明确:(1)认为乌啼不是指乌鸦啼叫,而是指“乌啼桥”。

(2)“江枫”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桥,一座叫枫桥。

(3)“愁眠”也不是愁闷难眠的意思,而是指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的两座山之一的“愁眠山”,又名“孤山”。

第二课时

一、 讨论“新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驳斥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乌啼”即“乌啼桥”

根据:A.“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前黎明之后是不啼叫的。”

B.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主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驳斥: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驳A.“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

举例论证: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

事实论证:乌鸦受到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

驳B.(1)无文献史料可证,有可能命名是在诗作成之后。

类比论证: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了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

(2)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2、“江枫”即“江村桥和枫桥”

根据:寒山寺前又两座并排的姐妹桥--江村桥和枫桥

驳斥:作者采用了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江枫”指“江桥和枫桥”,那么诗人不会简称(第一不符合古人的习惯;第二诗歌要讲究意境),诗题应改为“江桥和枫桥夜泊”,所以假设不能成立。

3、“愁眠”即“愁眠山”

根据:A.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处又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一座叫愁眠山,又叫孤山。

B.渔家既然掌灯,那么“愁眠”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

驳斥:作者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归谬法。

驳A.(1)道理论证: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又一个我在的。

(2)无文献史料可证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有可能山的命名在诗作成之后,。

归谬法:“愁眠山又名孤山”又两种解释:a.、名是“孤山”,那么“愁眠”指名定是后人附会上去的;b、原名是“愁眠山”,那么没有必要又起“孤山”的又名。因此,可以推测那座山不会在唐朝就叫“愁眠山”。

驳B、反问。强调掌灯和旅客“愁眠”不矛盾。

二、 文章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否则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第三课时

一. 运用所学,对下列材料进行评议。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这首千百年来赞为好诗的《江南春》,明代状元杨升庵却提出了责难。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红绿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

二.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不朽的失眠》。

三. 完成课堂练习。

板书:

《枫桥夜泊》质疑新解

新解                         新解质疑

乌鸦不夜啼←反驳乌鸦可夜啼,有乐府《乌夜啼》为证

1. 乌啼指乌啼桥  建于隋大业七年←无文献史料可证

月亮向乌啼方向落下去←揆情度理,不可能产生那种现象

←如此简称,不符合古人的习惯

2. 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的简称   ←诗的形象和意境全无

←题目无法成立

←把全诗的意境破坏无余

3. 愁眠指愁眠山    ←无文献史料可证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 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 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 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 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 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 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 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3. 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 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 男生齐读一二句。

4) 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 女生齐读三四句。

6)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 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2. 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3.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 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

2) 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 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三、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上一篇: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下一篇:计件员工绩效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