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忆她(精选4篇)
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 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 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 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 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 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 语言是载体, 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主情文学, 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 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 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 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 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 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 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 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 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 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 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 借助外力, 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 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 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 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 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 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文做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 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 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 去发现作品的好处, 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 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 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 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 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
【关键词】审美情感 散文教学 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
散文奥妙无穷的世界里,造物神秘,人工瑰丽,心灵深邃与微妙;散文笔法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变化无穷,无拘无束。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因此,散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贯穿于审美过程始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和动力。在审美中产生的情感不同于生理愉悦和欲求的满足,它是升华了的精神上的愉悦,是能够打动人心灵的情感活动。因此,散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情感的培养的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品语言,开拓审美情感的能力
我们读名家的散文,常读了开端就感受到某种气韵,进入到作家渲染的氛围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朴实沉郁的语言风格,开端便已奠基。以下文字均随情境相生,朴素、深沉、忧郁。此外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要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就点石成金了。如《荷塘月色》开头用“心里颇不宁静”微微露出主题内涵,“不宁静”一词,平常而又平常,在别的文章中谁也不曾留意它,但用在这里就具有任何别的词语都难以产生的效果,它不仅正好与彼时彼地的气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个情调丝丝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获得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复杂矛盾感情。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仅此一语,愤懑烦躁的心绪全出,不安于现状、批判现状、改造现状的锋芒贯通全篇。
二、捕情感,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需求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写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讲授重点就不应放在对项脊轩的记述上,而应从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情感入手。作者为什么对一间“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间小屋牵系着一些人和事,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屋几经变迁,反映了一个大家庭的衰败和离析。小小的“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背影》中“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主要在于作者巧妙地把“父亲”的“背影”放到特定的情景中去表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为了安葬“祖母”,必须变卖典质。丧事一完,老境颓唐的“父亲”还要到远方去谋求差事。而分别时,年迈而行动已经不便的“父亲”出于对“我”的关心和安慰,硬要爬上爬下地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这样的情景,怎能不令人伤心和感动得落泪?
三、入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感的途径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境”由“情”生,“情”浓“境”现,无“情”则不能入“境”。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人生的不同场景,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这种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类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带领学生一同在美妙的艺术殿堂遨游,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审美情感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品语言,捕情感,入意境,是我对散文教学方法的一点粗浅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为指导思想,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入手,让学生真正在散文的学习中获得美的感染。
《小桔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那时正逢白色恐怖, 人性扭曲、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国民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 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下午, 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 找大夫给妈妈看病, 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 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 发生了小桔灯的故事。
十二年过后, 作者仍念念不忘那盏小桔灯, 于是倾尽深情, 诉诸笔端。《小桔灯》体现了冰心一生的信仰: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 “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生活在她的笔下曼妙生花。《小桔灯》全文平实而秀美, 从容而灵动, 如泉水般缓缓流淌, 如诗句般娓娓道来, 处处流露着同情、爱怜、互助、匡扶的美好情感。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 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 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寥寥数语, 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 阴暗仄仄的楼梯, 简陋寒酸的布置, 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政府尚且如此, 何况贫苦大众?在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 往往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对黑暗社会虽未针砭一词, 但字里行间分明透露着强烈控诉。在作者那颗细腻柔软的心里, 满是对苦难同胞的同情与热爱。
“这屋子很小很黑, 靠墙的板铺上, 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 大约是睡着了, 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她的脸向里侧着, 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 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 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 微微地冒着热气”, 这短短不足百字,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 让人心有戚戚, 疼痛落泪。小姑娘的妈妈脸侧向里, 乱发丛生, 血痕斑斑, 病卧床上。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环境描写, 例如“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 塞在手提袋里, 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 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炉火的微光, 渐渐地暗了下去, 外面更黑了”,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 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其中“迷茫的山景”、“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越发阴暗的天气”、“微弱渐暗的炉火”、“黑暗潮湿的山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对弱者处境的同情。具体到对小姑娘的同情、爱怜之情, 文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我掀开帘子, 看见一个小姑娘, 只有八九岁光景, 瘦瘦的苍白的脸, 冻得发紫的嘴唇, 头发短短的, 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 光脚穿一双草鞋, 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 把手缩了回来”, 这段文字简明精炼、要点突出, 将一个瘦小、贫困、懂事、怯生的小姑娘刻画得栩栩如生。
文中对于“我”与小姑娘之间互助、匡扶的行为、情感也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当“我”看到小姑娘正在费力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 急忙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当“我”得知小姑娘要给医院打电话时, 连忙问她“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当她摇了摇头说正想问电话局时, 我赶紧帮她找到了医院的号码。作者用几近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连串身体力行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雪中送炭、不计回报的情谊。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帮助, 她在欣然接受之余, 虽然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一声谢谢, 但已深深地感念于心。
当“我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 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时, “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跃然纸上。偶然相识的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在一个雾色迷蒙的黄昏, 成了“我”心中唯一的牵挂。就这样, 生出了去探望她们的想法, 也许“我”可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帮助, 至少可以了却“我”心中真实萦绕、挥之不去的挂念。于是,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 塞在手提袋里, 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 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对于“我”曾经的帮助, 突然造访的情谊, 小姑娘铭记于心, 知恩图报。当“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 她拿了其中一个最大的, 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剥开了它, “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 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 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此时的“我”, 也许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 不曾领会她这样做的用意。直到“我站起来要走”时, 谜底终于被揭开。“她拉住我, 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 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 像一个小筐似的, 用一根小竹棍挑着, 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 放在里面点起来, 递给我, 说:‘天黑了, 路滑, 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因为外面山路渐黑, 路滑难走, 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 用竹棍挑着, 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 做成一盏小桔灯, 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我”恍然大悟, 原来之前特殊的剥桔方法都只为了这盏小桔灯。“天黑了, 路滑, 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 照亮了“我”多愁善感的内心, 照亮了“我”未来前行的路。
小结:在与小姑娘萍水相逢之后, “我”同情她年幼体弱, 爱怜她乖巧懂事, 帮助她拨打电话, 探望她和她生病的妈妈;她感激“我”的真诚帮助, 喜爱“我”的突然造访, 为“我”做指路的小桔灯, 帮助“我”笑对人生。这一段同情与爱怜、互助与匡扶的的美好情谊, 正是《小桔灯》传达给我们的, 如巴金所说,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 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 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摘要:《小桔灯》是冰心的散文名篇之一, 全文结构和谐紧凑, 语言明白晓畅, 传达出一种朴素恬静、浓而不腻、温柔动人的情感。本文从分析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取向、创作背景入手, 以仔细研读原文为基础, 对《小桔灯》的情感特点做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桔灯》,冰心
参考文献
[1]、冰心.冰心散文[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 2005.
[2]、宋淑芬.试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魅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往往对领会文章主旨、丰富情感体验等,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呢?
一、从背景动因上思考
有些文章,往往与作者的经历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唯有了解这些,才能透视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当我们读到《忠魂一缕枕江流》中“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时,就能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作者是满含景仰之情前往拜谒屈老先生的。这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主旨情感。
二、从议论抒情的文字中获得信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和抒情:“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接下来,作者写道:“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从这句淡淡的抒情句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先生的称赞,这是由前文的记叙内容而引发出的情感。
三、从字里行间辨析
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载体,可以从相关的内容和特定的表达方式中找到蛛丝马迹。“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那沉甸甸的真情。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脸上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陰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里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张。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而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蔡勋建《忠魂一缕枕江流》
品读文段,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对屈原有着浓浓的敬仰之情,抓住这一主旨,问题便迎刃而解。
答案: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屈原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的钦佩,也表现了作为屈原的崇拜者的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