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营销总监的辞职信

2025-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司营销总监的辞职信(精选9篇)

公司营销总监的辞职信 篇1

转眼间,我来公司已三个多月了。

回首三个多月以来,真是一言难尽。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但,还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

也许下面很多话都比较尖锐,比较直接,也许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也许有不少欠考虑的地方,毕竟到公司的时间还不长。但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对公司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有所裨益,希望公司的明天走得更稳健一点,走得更健康一点,走得更远一点。

这就够了。

革命是为了什么?

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从历史和实践来看,革命无怪乎两个目的,一是****;二是改良。

那公司招我来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当初公司和我都没有认真去地考虑。但这个却是公司为什么请我来的根本点,也是我为什么到公司来的根本点。正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所以到今天,就出现一些原本就没有必要出现的问题。

终于直到现在,公司和我,虽然没有经过坦诚地沟通,但大家彼此却也终于知道:公司原本并不需要一个营销总监;公司也许更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经理,一个又一个能够把烂市场起死回生的区域经理。

洪秀全,因为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太平天国失败了;

孙中山也因为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孙中山也失败了;

而只有毛泽东,清楚地知道,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所以带领一帮兄弟,经过若干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实现了革命的目的。

而我们呢?

营销总监是做什么的呢?

虽然,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我们彼此并没有去认真深入地沟通和探讨。

就我个人来看,营销总监无非做三种事。

一是建立、规范和强化营销管理体系,职能侧重在于规范销售管理和品牌建设,但它往往是以牺牲短期业绩着眼于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如果企业还没有超越生存基础目的的话,那聘请营销总监还并没有必要。这种营销总监才真的叫营销总监。

二是巩固和提升销售业绩,职能侧重在于市场开发和完成销售业绩,但它是往往以牺牲和透支市场为代价,搞掠夺式开发,与老板下达的业绩压力竞赛,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企业环境里。这种营销总监应该叫销售总监才对,因为他背上背着两个指标:销量与回款。如果说我们公司还需要营销总监的,也只是需要这种营销总监。

三是建设品牌和公关策划,职能侧重于品牌拉动和公关开路,但它往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各领风骚三五年,你方唱罢我登台”。这种营销总监应该是市场总监才对,依*强势的品牌拉动和公关新闻策划,把市场在短期内轰起来,市场起来之后,能否守得住,就看企业的造化了,销售系统能否支撑得住是关键。

公司营销总监的辞职信 篇2

提到Corbis, 许多人对它并不熟悉。这家公司3年前来上海时, 最初的成员不过区区四五人, 影响范围始终不算大, 也就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广告公司, 其中又以4A公司为主。然而, 由于高度聚焦目标市场和不懈努力, Corbis已经在中国大陆广告业初露头角, 其业务模式也渐渐为业内所熟知和接受。如今, 在高速公路等处矗立的户外广告中, 甚至在一些高品位杂志的封面, 取材于Corbis图库的作品正在增多。

但Corbis并不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据了解, 它的大老板是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换句话说, 它是微软的私人公司。

所处的行业既然全新, 其经营方式在某些方面也必然带有首创性和先进性。为溯其究竟, 记者日前对Corbis高品 (上海) 图像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区营销总监邬家德进行了采访。

出生于香港的邬家德看上去40出头, 中等身材, 是加拿大西安大略省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 后回港从事音乐、杂志广告和图片版权业务, 2005年移居上海, 负责Corbis公司中国区业务开拓及销售管理至今。

首先的话题是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相应策略。

“我们现在关注的主要是自己, 特别是怎样加强我们的服务, ”邬家德说, “其实我们不太理会竞争对手在做什么, 因为毕竟在一个非常新的行业里, 对手之间很直接竞争的时代还没有开始, 整个行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他对本土公司的印象则是, 目前还“比较难具有国际的视野和眼光。”

当问到Corbis是否有意成为创意类摄影行业“全球最大的公司”时, 他表示“我

们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和想法, 但希望做到全球顶尖的服务比较专业的公司。”

“我们其实是一家非常‘软’的公司, 服务行业是非常软的。”他说, Corbis于1989年在美国成立, 总部在西雅图, 8年前在中国香港设立地区总部, 开拓香港特区和亚洲几个国家的市场, 3年前来到中国大陆, 首先选择上海作为地区办公室, 2007年3月成立北京办事处, 现在重点发展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和广州, “也是跟着国家大的经济发展方向走。”

Corbis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有点另类, 叫“引进来、带出去”。“如果用一般的商业语言来说, 就是先做好进口的生意, 再做好出口的生意。”全世界与Corbis有合作关系的摄影师有8000名, “他们每天有可能交些作品给我们, 如果挑到好的, 会放到我们的网站上, 让全球所有的客户都能看到。所以, 我们引进来, 就是把国外好的作品介绍给中国的客户, 这是我们进来的第一步计划。最近, 我们刚刚开始尝试第二步计划, 就是带出去, 也就是多接触一些好的中国摄影师和图片供应商, 把他们好的作品也放到我们的网站上, 等于也向全球客户介绍中国作品。”

上海有许多摄影图片提供者, 包括记者或者摄影师, 邬家德表示, Corbis很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吸收一些好的创意作品, “它们不仅是中国市场能用的, 而且应该达到世界水平, 为各国商家所接受。我承认我们选择的过程是比较慢、比较严谨的, 因为我们不仅面对中国市场。”目前, Corbis与本土合作的对象偏向于图片提供商等机构, 而不是个人, 因为机构下面有很多签约摄影师, 合作的效率会更高。“我们毕竟是美国公司, 来自中国的图片量确实很少, 我们想针对这个缺点来改善。最近与两家北京的中小型图片供应商签了合约, 它们刚好能弥补一些我们的不足。”

但邬家德强调, 带出去的作品必须是创意类的, 而不是新闻类的。“新闻是记录刚发生的真实事情, 我们没有往这方向发展, 而是偏向于广告类和创意类。好象国外新闻类最有名的是路透社, 许多新闻发生后几分钟或者一两个小时内, 它的照片已经上传到全球。我们绝对不是干这一行的。我们是在事件发生后, 或者围绕这个事件, 写一些图片故事出来, 角度不一样。我们服务的行业应该是两大类, 广告类为主, 其次是一小部分编辑类的客户, 如报纸、杂志。由于公司发展方向或者资源的问题, 我们不着重于新闻的东西, 但我们也不会放弃新闻。比方说, 欧美发生大事情, 刚好有我们的人员在, 我们就会采纳当时的作品。”

邬家德把Corbis网站比做“视觉的图书馆。”在这个行业, Corbis毕竟已经有20年的历史, 积累的照片据说已经达到一亿张, 其中有许多是珍贵的欧美历史类图片。

最初见面交换名片时, 记者曾好奇地问对方:“你名片上的字为什么这么淡这么小?”邬家德当时只是微笑着表示了一下歉意, 没有详细回答。

在聊到公司文化方面的话题时, 他说, Corbis进入大陆至今, 始终没有大的声张, “我们为什么保持这么低调呢?这与这个行业或者Corbis的企业文化有点相关。我们不是搞创意的, 但我们站在创意者的旁边, 提供一些资源和元素, 使他们搞创意更加方便, 所以相对来说, 我们保持着低调, 也回答了你刚才提出的我们名片上的字为什么很小很淡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一种文化, 就是说, 我们把自己退到后面, 公司的颜色是灰色、黑色和白色, 没有彩色, 没有亮点, 因为我们的焦点是方便他人站出来, 我们在背后。他们是红花, 我们是绿叶。”

话题转到了Corbis西雅图总部、香港地区总部和上海地区办公室这三个管理层次的不同功能。“一般来说, 面对客户的业务由我们地区办公室来做。你所见到的这个小小的办公室, 十来个人, 里面所有同事, 还有北京办事处的同事, 全部是销售团队的。”他说, 他们推销业务的主要途径除了每天给客户打电话、发M S N之外, 就是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 与客户作面对面的沟通。每天上午在上海办事处, 员工济济一堂, 或开会, 或忙于处理业务, 而一过中午他们就倾巢而出, 办公室顿时空空如也, 异常冷清。通常, 每名员工每个工作日的下午至少要拜访两到三家客户。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广告公司数以千计, 上海办事处的人员至今仍以初访客户为主, 至少要两三年之后, 才能进入以回访为主的阶段。

家德随即向记者出示了几件公司成员上门推广的“工具”, 一边翻开其中一本形似“厚厚的小砖头”的礼品画册, 一边说, “其实这是我们两个月前刚做好的小东西, 里面打开来看——我们也知道, 我们亚洲人图片不多嘛, 所以这个CD光盘放了大约500张亚洲人的图片, 就是把我们比较新的图库介绍给对方。但仅仅发一个光盘好象比较闷, 而我们面对的创意人每天都接触很多漂亮的东西, 所以我们也通过这个机会, 花很多工夫做了很多创意的工作, 让他们翻的时候觉得, 哎!有创意的公司!”

根据客户有时需要上Corbis网站寻找图片的需要, 他们还印刷一本小册子, 专门介绍如何使用图库。“比方说, 如果是一个创意总监, 他没有具体的图片想法, 但他有一个概念, 需要查找漂亮、发达的手表, 就可以到我们的图库, 输入这些关键词, 然后, 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名表。”

真巧, 记者采访那天, Corbis的CEO刚好做出一个7位数美元的投资决定, 就是放一个服务器在中国区, 明年初有望启用。“因为我们希望能更快地服务本地客户, 所以一定要把我们的图库放在中国。”

上海、北京等地办事处负责直接开拓市场, 而后台支持, 如IT支持、人事部、财务部、行政部等, 都放在香港, 更大的支持则在西雅图总部。“我相信, 我们和有的广告公司有点类似。其实, 广告公司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 我相信我们公司也有同样的理念, 就是花很多资源在培训员工方面。可能不同的图片公司都有很好的图片, 但服务客户的质量就不同了。我们比较偏重的是培训员工, 比如说, 我们中国团队每年都会有机会去香港、马来西亚或者新加坡等不同地区的办公室, 去学习和交流, 比较高级的员工还有机会到美国总部去培训, 这就是我们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法。”

“你是否能大致介绍一下从作者开始合作到网站选择照片上网的具体过程呢?”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他说, 昨天他在广州接触了一家湖南的创意工作室, 他们有一些摄影师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发到Corbis的网站, “我们要做的具体工作是——因为我们是销售团队嘛, 是在前面, 所以比较了解中国区的需求——如果觉得, 哎!他的作品不错的话呢, 我们会介绍给我们的地区总部香港。然后, 香港觉得, 哎!在亚洲区可能有这个市场的话呢, 会介绍给我们西雅图总部。这个过程是三步, 地区-地区总部-总部。经过三步的原因, 是我们放到网上的图片是给全球客户看的, 所以, 不一定每一张图都适合中国的客户, 但我们希望它能适合全球, 是创意人能够用到的图片。从我们接触到图片到最后采用, 三步选择的过程大概需要的时间, 很快的话必须几个星期, 如果很长时间, 可以超过一年, 因为涉及到中间谈的合约的复杂性, 以及图片提供者按约提供图片的速度。作者有时是拿拍好的作品与我们联系, 有时是先有一个选题, 然后创作。作品完成后, 作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然后对每张图片作分析。图片是有一些方法去描述的, 这需要我们和不同的图片供应商或者摄影师去沟通, 使他们了解我们的要求。如果是长期合作的提供方, 他们已经知道我们的要求和风格, 或者需求。”

“上网的图如果没有卖出去, 你们是否还支付费用给作者?”

“那就不支付了, 卖出以后双方再分成。”

一位营销总监的辞职信 篇3

某企业,曾花了半年时间,到另一家著名企业去挖来了一位区域经理过来做营销总监。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位年仅26岁的营销总监就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颇有成绩。然而,就在大家都普遍看好这位年轻的营销总监时,他却毅然决然地辞职而去。这是为什么呢?也许里面很多感受是你的亲身体会,请看下文!

*总:

转眼间,我来公司已三个多月了。

回首三个多月以来,真是一言难尽。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但,还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

也许下面很多话都比较尖锐,比较直接,也许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也许有不少欠考虑的地方,毕竟到公司的时间还不长。但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对公司的发展有所裨益,希望公司的明天走得更健康一点,走得更远一点。这就够了。

革命是为了什么?

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从历史和实践来看,革命无怪乎两个目的,一是推翻;二是改良。

那公司招我来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当初公司和我都没有认真去地考虑。但这个却是公司为什么请我来的根本点,也是我为什么到公司来的根本点。正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所以到今天,就出现一些原本就没有必要出现的问题。

终于直到现在,公司和我,虽然没有经过坦诚地沟通,但大家彼此却也终于知道:公司原本并不需要一个营销总监;公司也许更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经理,一个又一个能够把烂市场起死回生的区域经理。

洪秀全,因为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太平天国失败了;

孙中山也因为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孙中山也失败了;

而只有毛泽东,清楚地知道,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所以带领一帮兄弟,经过若干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实现了革命的目的。

而我们呢?

营销总监是做什么的呢?

虽然,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我们彼此并没有去认真深入地沟通和探讨。

就我个人来看,营销总监无非做三种事。

一是建立、规范和强化营销管理体系,职能侧重在于规范销售管理和品牌建设,但它往往是以牺牲短期业绩着眼于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如果企业还没有超越生存基础目的的话,那聘请营销总监还并没有必要。这种营销总监才真的叫营销总监。

二是巩固和提升销售业绩,职能侧重在于市场开发和完成销售业绩,但它是往往以牺牲和透支市场为代价,搞掠夺式开发,与老板下达的业绩压力竞赛,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企业环境里。这种营销总监应该叫销售总监才对,因为他背上背着两个指标:销量与回款。如果说我们公司还需要营销总监的,也只是需要这种营销总监。

三是建设品牌和公关策划,职能侧重于品牌拉动和公关开路,但它往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各领风骚三五年,你方唱罢我登台”。这种营销总监应该是市场总监才对,依*强势的品牌拉动和公关新闻策划,把市场在短期内轰起来,市场起来之后,能否守得住,就看企业的造化了,销售系统能否支撑得住是关键。

所以,对比我们公司的现状来看,我们并不需要营销总监,也许更需要一些区域销售经理。絮我直言。这正好也和当初公司邀请我加盟的意向是一致的。但在当初,让我来做区域经理,也许我是不会来的,因为我本身就在做着区域经理,而且做得很好。于是公司就以做营销总监来打动我(这只是我的猜测,是否真的是这样,我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我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于是我就来了。但来了之后,公司在试用期间把我放在某一个区域蹲点使用,当然,顺理成章,我也就成了一个区域经理。

这一点,我能理解公司的良苦用心,但这种做法好不好呢?坦白地说,我感觉很不好,这不仅对我是一种伤害,对公司更是一种伤害。我敢肯定,我现在蹲点来*作**市场远远比公司直接招我来做**市场困难得多!

来自非市场的因素太多太多!

所以,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来搞革命,只会把革命者和革命本身都弄得都很受伤,很被动。

说起这些,我不想去纠正我们的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面对将来。过去已经是这样的,我不想将来还是这样,公司和我都受不起这种时间的浪费。所以,我只想说明一点,以后,公司想让我做什么,就最好明确地告诉我,我觉得能干,我就干;不能干,就不干。

不要连革命的目的都没有搞清楚,就让我去干革命。

我们是盯着目标还是过程?

因为我们革命的目的不清楚,所以,我们革命的目标也就变化莫定。

刚来的时候,公司告诉我:咱们公司的管理很混乱,我们需要把管理规范起来,加强制度化建设。于是我就开始抓营销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但制度化建设有两个前提: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顶住业绩压力。然而,这两点我们都没有做到,就急急地否定了新的制度。

第一,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出台,肯定会破坏现有利益既得者的平衡,所以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肯定是需要时间和磨合期的。

美的,推行事业部制,花了三年时间,三年销量没有提升,反而下滑。但现在,美的做得怎么样呢?主动求变,活下来,而科龙一直没变,却几近死了。

第二,我们的制度监督者,尤其是财务系统,却对新制度抱着一种非常呵求的态度和原则,好像,新制度一出台,他们什么就都万事大吉了,只要按制度进行监控,就可以了。从来不从财务的角度进行一些分析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地控制;从来不从财务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反思工作,只是抓事后追究和处罚;如果是这样,那财务工作就太好做了。

第三,实行新制度后,一看,哎,销售与以前相比,没有提升,反而下降,所以新制度也不过如此嘛!那我们有没有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是新制度的原因嘛?还是有其它因素?我们有没有深入地分析一下是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没有啊!

第四,实行新制度后,制度中的每个人都得调整,牺牲短期业绩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种时间尽可能地缩短,而不是一点时间都不给。**分公司推行新制度,是一个月时间都没给够。

第五,在新制度的试行过程中,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必须时刻跟进,随时调整,而公司并没有给我这个时间(我得去别的区域走访市场,远程跟进只能是不解近渴),却让制度的监督者来跟踪,可想而知,不能跟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新制度却还得遭遇制度监督者的呵求(不懂销售的监督,纯从财务角度考虑),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在上述五种因素的制约下,新营销体系流产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情理之中的。就是再好的制度,也是同理。

大家都在盯着过程,就忘了我们的目标。

就像一个故事讲的一样:有一个父子俩,在雪地上比赛走路,看谁走得直又快。父亲看着终点,一步一个脚印,做得既直又快,儿子看着自己走的每一步,走一步回头看一步,结果是又慢又弯曲。

其实,*总,您的心情我完全以理解,您也并没有错。

也许错就错在我们实行新制度的基础还不成熟,因为对于我们目前来说,太需要的是业绩,而不是管理。

但我们的这种做法,让我害怕,我再不敢去推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啦!因为我这样做的结果,好比是我拿出更多的绳子让人往我脖子上套一样!

而我们千变万化的目标调整,却也是让我无所适从。

一会儿,是完善新制度,马上就能适用全国;一会儿是走访区域市场,马上让它起死回生或者在销量显著上升;一会儿,又让蹲点**区域上海,兼顾**大区;一会儿,又让我就只做**市场?下一步,又不知道是什么?

我成什么啦,我?

短短三个月,就让我来做这么多事情,能有一个结果吗?就是三个月,能做好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

于是乎,在这种变化的目标中,自然而然的,从关注我的目标(目标太多变化太快根本无法关注)就变成盯着我的过程啦!

没有目标的过程,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急啊?我有力都使不上?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于是乎,很自然,我每一件事,都无法抓出一个合理的很好的结果来。

体系的力量在哪里?

为什么前几年风光的国内家电企业,尤其是彩电行业,为什么到现在却整体亏损?

为什么前几年风光的国内保健品企业如此NB,为什么现在却生意惨淡?

为什么前几年默默无闻的外资家电企业,现在却逐渐摆脱困境从幕后走向前台?……

不是别的,就是体系营销作战的作用。

这些从打一个电话就可知道:

*总,你可以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随便拔打我们某一个职能部门或驻地分支机构的电话,随便了解一些情况,保证有很多人会说,“这个我不知道”“这个不是我管的”“那个你找**吧”“那个**现在不在”……

前段时间,中国质量万里行的一个朋友给我来电话说,前段时间,中国质量万里行在搞各个行业的明查暗访活动,其中抽到了我们公司。当时,抽查了总部的800免费电话和北京的服务电话,是以询问公司总部的地址为查询内容,但得到的答复很不令人如意。北京接电话的就很不客气地回答不知道,总部800电话也是很长时间才有人接,接了电话后也是说不知道。当初,我还不相信,于是我自己亲自试了一次,很让人生气。于是,一方面,我赶紧通知了总部和北京加强这一块;另一方面,赶紧与我那个朋友沟通,叫他们想办法一定不要公布了,免得影响不好。经过一番周折,花了不少关系和资源,最后终于搞定了。

这些,我没有说,又有谁知道呢?(其实,我是个很能说的人,只不过,现在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了之后再说,甚至做了都不说!)

我想: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家庭一样经营,尽心尽力,还有什么搞不好的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天堂里的人一样,相互帮助,我们还有什么搞不定的呢?如果我们每个体系的人都能这样的开展工作,那还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的呢?

*总,还是回归到当初您对营销系统的要求:业绩增长50%,利润提升50%。

但这需要哪些前提、充分和必要条件呢?

如果我们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行政部门等支持配套职能部门的职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及能力都能同比增长50%,我们可以设想,完成上述目标还有问题吗?我敢保证,完成上述业绩绝对没有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行政部门等支持配套职能部门的职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及能力都能同比增长不大或者下滑,就算我们销售系统的人员累死一批又一批,又能怎么样呢?那也很难保证能够完成上述业绩啊。

也许是销售部门的业绩很好用数字和指标来说明,于是大家都习惯于用这数字来往销售部门身上套。这是对的。我想每一个做销售的,应该也能接受。但是,我们其它部门呢?先说我们财务部门:

不是说分支机构的报告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回复吗?但我在**区域蹲点的这段时间里,几乎很少看到过报告是在二十四小时回复的?绝大部分是必须催了几次之后才能看得到啊!我的报销单是在两个月后催了多少次之后才冲掉的啊!

请问全国这几个分支机构,有哪个分支机构没有碰到过财务部门开错增值税票之事?而且是经常开错?

几乎所有分支机构的库存的财务数据都有问题,那是不是我们的财务制度设计有问题呢?光来事后追究处罚能顶个屁用?

我们的财务还只停留在基本的记帐的水平上,从目前来看,可能连记帐都会出问题,更别谈辅助决策?我们每一个新品的推出、每一个特价款的推出、每一个老款的打折,是否都经过了财务的科学计算?是否都有明确的数据分析,告诉公司决策层,这个新品可以推出还是不要推出?这个特价款可以搞还是不可以搞?这个老款可以打折还是不可以打折?都没有啊!

薪酬标准的制定,财务部门能拿出分析数据吗?没有啊!

再说生产部门:

我们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什么居高不下?为什么人家的生产成本却只有不到我们的一半(还开税票),而我们却做不了?

我们产品的质量为什么老是出一些低级的错误?

再说……

不说了。

原本我们的力量就很薄弱,原本我们的资源就很分散,我们需要把薄弱的力量分散的资源集中结合起来使用,我们才可以干点事情!否则,我们只可能是做历史的匆匆过客,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体系的力量是惊人的是巨大的,孤军作战只会是让“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各自作战只会是互相拆台只会加速企业的灭亡!

华为有两句话说得很好:

“我们提倡学雷峰,但绝不能让雷峰吃亏!”

“我们提倡学焦裕禄,但绝不能让焦裕禄早逝!”

但我们呢?

企业文化的阻力可以杀死人

曾经有人这么说,文化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是从内到外的,它会渗透组织成员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与此同时,文化的力量杀人是无形的却也是最厉害的,它可以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刚来公司时,记得有人提醒我“石总,您来之后,可要小心啊,公司里面可到处都是地雷啊,稍不小心,中了地雷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记得我当时说过一句话,“只要我是为公司着想,对工作负责,不徇私,我想,公司领导会理解和支持的。所以,我说,就是前面有万丈深渊,有地雷阵,我也一样地勇往无前”。然而,时至今日,我发现,我想错了。

却正如某人所说。

而我呢,却好象“出师未捷身先死”“伤痕累累”。

也许,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杀人于无形中。

我想,如果我的引进能换来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提升,这未尝也不是件好事。这关键就是*总您的英明决策啊。

我想,有了*总您的英明决策,有了大家对未来方向的坚定认识,我们上一个台阶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正如联想的柳传志所说,做企业,就像撒土一样,撒一层土,把它夯实,再撒一层土,再把它夯实,层层撒土,层层夯实,企业就是这样的炼成的!

我们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带来一股又一股清新的职业习惯和氛围,不断地融合和聚合,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性格和文化。

而我们呢?

留不住外来人才,留不住新聘人才,永远就是那股旧有的习惯和势力在坚守阵地,就算是有些新鲜空气偶然吹进来,但最后还是被“吹”走了。

只有新进力量大或强到足以抵抗或阻止旧有势力的进攻或蔓延,新旧文化才可以和平共处或相互融合共同成长。

企业,也许永远就是在那两种文化中甚至更多文化的磨合中成长进步。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能足够强或太弱,否则,就是一边倒。文化的绝对垄断性就会表现得不可一世,文化就会杀人于无形中。

记得我刚到下面的分支机构出差时,听到很多负面语言,说什么“我到一个市场一言不发,临走时,就说你就这么干吧”,说什么“我到市场后,就批评大家,说什么这个做得不对,那个做得不对”,说什么“我专挑豪华宾馆住宿,住一晚就是三四百”,说什么“我不像个领导样子,与大家都打成一片”,说什么……,反正,什么说法都有,什么语言都有,真是的,让人哭笑不得!这哪是我啊,我是这样的吗?

别人不了解我,*总您应该是比较了解我的啊!

也许一个人这么说,你会根本不相信;如果两个人也都这么说,你还是不会相信;但如果有十个人这么说,你就要考虑是怎么回事了;如果大家都这么说呢,你还会坚定立场吗?如果答案是YES,我想,我终此一生为您服务,也是无怨无悔的。

然而,有此事情的变化和调整,我不知道是您的意思还是大家的意思?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作为公司高层领导(营销总监应算是高层领导)的工作调整,公司至少应该事先和我沟通或打声招呼吧!然而,事实上,除了*总裁助理跟我谈了一下之外,就没有其它的任何沟通啦!就算我是一个普通员工,也应该有最基本的知情权吧!我想,这也是组织对个体的最起码的尊重啊!

可是我们有吗?

哪有这么随意的啊?

就算是捏面团,也还需要先洗一下手啊,然后还需要用一下力啊!

还有一些事情,更是让人无法接受。

根据公司的规定,我的费用一部分是有标准定额的,一部分是实报实销的。在执行过程中,我所有的费用都没有超过公司规定的标准;而且,事实上,不仅没有超过公司的标准,反而是大大地低于公司标准。

就拿大家反应的住宿费来说吧。为了节约费用,我基本都是找朋友关系,住宿是尽可能地便宜(我住得最低的是我住宿标准的三分之一,最高的是一半,豪华宾馆之说从何而来?);发生的一些市内交通费(打的费)也是实属必要:去机场、业务洽谈、客情沟通等,在这种时候时间和效率就摆在了第一位。但是,这些费用的发生,当初聘用协议是明文规定实报实销的。但现在却还要打报告才能核销?而且,公司在审核这些费用时,还要打电话到当地分支机构去查询,了

解我是不是花了这些市内交通费???

*总,我会为了这几十块钱的东西而这样干吗?有了这几十块钱我能富了吗?没有这几十块钱我能穷了吗?

*总,信任啊,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啦!

这是一个公司对其营销总监的最基本的信任吗???就算是算作区域经理,也只有这么点信任吗?

在这种文化下,我们怎么能好好地干好工作啊!

家族制还是家族化?

家族制,到底好还是坏,没有一个定论。把企业不断地做强做大了,就是好的;把企业做小做垮了,就是不好的。

所以说,能适应并促进企业发展的,才是好的。

而我们呢?

我们在家族制这个问题上,却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总,除了您之外,还有许多您的亲戚在企业里,而且都在某一方面任着高职。不是说他们做得不好,也不是说他们仗势压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总,您不能保证他们与您都是抱着一样的想把企业做强做大的想法,哪怕暂时牺牲些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您能做得到,他们不全能做得到。

在这点上,应该说方太等家族企业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方太最彻底地执行两个原则:

1、口袋理论。只有自己与儿子的口袋是同一个口袋。也就是说,除了亲生儿子外(只适用一个儿子,不适用多个儿子)别的任何亲戚都不能进入这个企业。要么,就单独给他另外一个企业,让他自己去折腾去。

2、家族制而非家族化。允许家族的人进入自己的企业,但不是家族的每个人都可以进入自己的企业,符合口袋理论的才可以进入。这就严格控制了裙带关系的产生。

而我们呢?

第一:在这点上,我们公司,虽然目前没有大的问题产生(还好,公司现在还可以控制他们,一旦有一天,他们无法受控时,那对企业绝对是致命的),但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很大隐形炸弹和无形障碍,这些问题迟早会爆发,而且一旦爆发起来,那就是不可收拾的。

第二:由于这些人的存在,给公司塑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也许他们都做得很好,但大家对这些“皇亲国戚”还是带着一种另外的眼光在审视,这自然而然地对他们产生一种“偏斜”和“偏差”,从而自然而然地对树立企业良好的“三公”文化带来了破坏性。

第三:在创业初期,大家可以共苦,但过了创业期后,大家能否相安无事就很难说了;而且,在渡过创业期后,怎么合理分配胜利果实,则又会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难断家务;而且,更有甚者,拿了桌子上面,又开始拿桌子下面的。

这就是家族化的问题。

公司能有明天吗?

问自己这个问题时,心中一种说不清的感觉。

从内心期望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公司越来越好,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强大,越来越NB。

然而,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有这个充分条件吗?

我们有这个必要条件吗?

我们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资源积累和赢利模式吗?

我们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架构吗?

我们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机制吗?

……

然而,这些我们好象都没有啊!要有,也都只是短板。

虽然,我们有一个还算不错的老板,但没有上述这些条件或条件不足,没有很好的组织架构和人才机制,也就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水平和执行水平,所以这些因素就构成我们企业前景的困扰因素。

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上述因素,我们的明天就很暗淡。

应该说,我们也有自身的很多优势:

领导团队的事业心;基层员工的责任心;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以及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等,这些都构成了我们能够追赶美好明天的因素,只要我们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把我们的劣势变为优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总,所有这些,也许很不中听,也许很逆耳,也许很打击人,但有三点是非常肯定的:

1、我不是刻意去中伤什么,也不是刻意去评论什么(我是最不屑那么做的人,来公司这么长时间了,我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我只是想让*总知道和明白,我们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太多了,不然,我们谈何公司的明天啊?

2、我本身确也存在很多问题,对自己的定位上、在心态的把握上、与大家的沟通上,我有很多做得非常不够的地方,那是我该深刻检讨的方面,也是急需提高的方面;

3、我对公司的关注胜过一切,我非常相信*总您能把这个企业带向成功走

向未来,所以,终于,一鼓作气说了这么多。但是,如果你不能明辨是非、分清黑白,依然是自以为是、言而无信,那么你想把企业搞起来,几乎是很难的。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两个:第一,告诉您我准备辞职和为什么辞职?第二,告诉您企业要做强做大,上述所说的是不可忽略的。是否有用,全在于您怎么看了。

当然,您我都不用担心也不必担心,地球离了谁都照转。

同时,附上我的辞职报告,请予以批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营销总监与企业的关系就好比赛车手与骞车的关系,没有好的骞车,请再好的骞车手也拿不了大满贯!!而我们的很多老板们,总梦想将自己的桑塔娜与法拉利去拼,结果可想而知,请舒马赫来做营销总监也没用。

一列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的蒸汽机车,上来一位乘客(还不是司机,最多就是个副驾驶或是个铲煤烧锅炉的),却非要把这列火车拉到另外的轨道上去高速运行,可能吗?没法做到时,就说你看日本的新干线多快啊,法国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也不错,咱们这蒸汽机车为什么就不能学学人家开得这么快呢?

三个月前就见过这个帖子。此人的经历(包括年龄)与我非常的相似。

乍看此帖,几乎认为是自己写的。从大区经理到市场总监或营销总监,能力或许有部分到位,但期间的跨度还是有的。譬如:人际关系、领导能力、整盘能力。

不用写什么信,笑笑分手,再重新操盘吧。准备的更充分点,想的更深入全面点。合作的最初是蜜月,把什么都形成文字吧。财务不管,但制度要熟悉,储备好备用金。

地产营销总监的辞职报告 篇4

某某地产领导:

您好!

面对房地产冰期的阴霾,为了节约成本与人力支出,并消除职场疲钝所产生的“7年之痒”,在第一个法定端午节刚刚结束之时,我不得不遗憾而凄婉地正式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地产营销总监的辞职报告。在过去的6年中,天工地产给予了我很多很多,尤其是把我从一个房地产门外汉培养成了业内的专业人士。为此,我将永远对天工地产充满感激之情,这种情愫亦将永远伴随我未来的人生旅程。XX年4月17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到天工地产报到的日子,它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XX年6月10日,也将是我不会忘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正式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它同样会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除了父母与自己的生日以外,我还将永远记住前述两个日子。因为这几个日子,要么赋予我生命,要么改变我人生,要么使我懂得为人的基本准则-孝道。尽管如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上没有不谢的花朵,为了自己自以为是的未来,我也必须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并按公司的规定办理离职手续。

在天工地产的5年,是我努力的5年、学习的5年、进步的5年、感动的5年,也是刻骨铭心的5年。多少风雨历程,多少日日夜夜,多少同仁们夜以继日、日以追夜的共同作战场面,多少始于惊心动魄终于喜笑颜开的事件,多少……令人数不胜数的感人场景,一出出、一幕幕,似乎随时都在我的`眼前闪现,让人荡气回肠,令人浮想联翩。人生没有多少5年,也没有多少能有深刻记忆的5年,但在天工地产的5年,也许将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闪光和值得回味的5年。天工地产的未来还很漫长,我的人生也还很漫长。无论将来如何,我将继续关注天工地产,并在竭尽所能的情况下帮助天工地产。在为自己祈祷的同时,更为天工地产祝福,祝自己未来幸运,也祝天工地产一路走好!我相信自己的人生会很精彩,我也深信天工地产的未来会更加精彩!

以上辞呈,恳请批准。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房地产营销总监辞职报告 篇5

您好!

面对房地产冰河期的阴霾,为了节省成本和人力支出,消除职场疲劳带来的“七年之痒”,刚过完第一个法定端午节,就不得不带着遗憾和悲伤正式向xx地产递交辞呈。6年来,xx地产给了我很多,特别是把我从一个房地产门外汉培养成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正因为如此,我会一直感激xx地产,这份感情会一直伴随我以后的人生旅途。20xx年4月7日,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到xx地产报到的日子,永远固定在我的记忆里。

20xx年6月10日,也将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正式向xx地产递交了辞呈,也将铭刻在我的脑海里。除了父母和自己的生日,以上两天我都会一直记得。因为这些日子,要么给我生活,要么改变我的生活,要么让我明白做人的基本原则——孝顺。尽管如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不求回报的鲜花。为了我自以为是的未来,我必须向xx房地产提交辞呈,并按照公司规定办理离职手续。

在xx地产的五年,是五年的努力,五年的学习,五年的进步,五年的感动,五年的难忘经历。多少风雨飘摇的经历,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同事夜以继日的并肩作战,多少个事件终于以惊心动魄的微笑开始,多少...无数感人的场景,一个接一个,似乎随时都在我眼前闪过,让人感到兴奋和想象。

人生5年不多,记忆深刻的5年也不多,但在xx地产的5年可能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闪亮最难忘的5年。Xx地产前途无量,我的人生也是。不管以后怎么样,我都会继续关注xx地产,尽我所能帮助xx地产。在为自己祈祷的同时,祝xx地产未来好运,祝xx地产一路顺风!我相信我的人生会很精彩,我也深信xx地产未来会更精彩!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x

公司营销总监销售工作总结 篇6

1、业绩回顾:

5、6、7月份销售回款超过了之前2、3、4月的同期回款业绩;开拓了新合作客户近三十个;市场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市场肌体已逐渐恢复健康,有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的基础。

2、业绩分析:

一方面正面因素:加强了销售人员工作的过程管理,工作实效有所提升。市场费用进行承包,降低新客户的合作资金门槛。虽然曾一度被人背后讥笑,但“有效就是硬道理”!我公司的思路是促成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提高提成比例和开发新客户给予额外奖励的“经济激励”手法,形成了“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积极心态,也是促成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市场遗留问题的解决,依据“轻重缓急”程序,采用“坚持公司利益原则,以有效依据处理”的指导思路,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未成触份公司的利益。

另一方面,存在的负面因素:客户选择公司产品时更多考虑的是折扣低价,所以很多未将铺底铺入终端卖场,甚至根本无终端意识,直接将公司的终端品牌变成毫无优势的流通产品。销售人员的心态以及公司存在薪资制度,均存在“急功近利”状况。销售人员更多的只想有钱回到公司帐上,却没有更多的考虑客户是否适合公司的合作定位以及长久发展。销售人员对公司的指示精神理解不够,客户定位不够稳定,没有严格按照终端思路开拓客户,部分客户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失误!销售人员缺乏统一的营销培训,观念、思路、方法和工作执行力无统一和协调,往往擅长市场开拓而不擅长市场维护和提升。销售人员不能切实推行公司指导思路,至今未建立起典范式的品牌样板市场。暂时缺乏品牌入市的拉动策略,不能促成品牌的热销。

二、完善管理的建议:

无论什么样的观点,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无论什么样的人来建设和推行管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存在的三大现象问题:

1、责任不与职权、利益挂钩的问题:权有钱却没有责任,谁都可以乱搞!搞出了问题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打工的,谁都可以走,唯独老板走不了,所以最终遗留的问题只能老板自己负责!而且,任何员工要是都不用为自己享有的利益相应的负责任,都抱以“无产阶级思想”,说不定哪天还可以“杀富济贫”呢!

2、执行力太差的问题:无论什么样的管理,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不是一纸空文就是达不到预期效果,永远还是原地踏步!

总监辞职信 篇7

您好!

我担任公司的财务总监已经3年有余了。当初公司聘请我过来,是希望我可以帮助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更上一层楼。很抱歉,我未能达到公司和我对自己的期望。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和反省,我的工作究竟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我的下属问了我一个问题,“总监,除了算账,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吗?”我才恍然大悟。

我想我该是时候主动请辞,把这个位置交给最适合的人了。

在我离职之前,我想谈一下我们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看法,希望给新的财务总监一些启发,也算是我对自己这三年工作的总结。

发展战略不当

我们公司是制造玩具的,设计师天马行空、有趣好玩的想法有很多。但作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不能随着我们自己的喜好,觉得什么好就大批量地生产什么。我看过我们仅去年一年,就有一大半的产品是亏损的。

我作为财务总监,这里我应该深刻反省。我没有仔细去分析这些亏损出现的原因,而仅仅是完成一份报告,看了一份报告,等待公司高层的决策。

痛定思痛,我开始意识到,要真正解决这部分的亏损,首先作为财务总监就要跟老板、市场部、销售部、产品部、研发部的人员坐下细想,我们的产品定位,我们的市场定位到底是什么?

其次,要想清楚我们不该做的生意有哪些?客户的痛点是什么?如果我们出去跟别人讲,我们什么玩具都能生产,但是人家会一旦问到具体细节,而我们又回答不出时,就很难吸引好的合作伙伴。

流程环节冗长

以报废一台电脑为例。员工先要同他的上级领导提出申请,上级领导同意后,再将需求转至部门领导处,部门领导无意义后再交到财务专员处,财务专员处理完后交给财务经理,最后才是到我这个财务总监这里。

那么这个没有新电脑可以用的员工,在流程中转过程中,他可以干什么?他能做的可能是只是他平时工作的五分之一。

或许这也是老企业的特色,但我认为正因为我们是老企业,才更应该有新的处理方法,把我们沉重而缓慢的步子,变得轻快。您总说,我们成本控制得不好,您看,精简流程后,这是不是能把我们的人工成本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呢?

风控意识淡薄

我发现,我们公司天津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等三个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使得其授信额度过大,发生了公司在没有收到上一笔货款的情况下,依旧优先向该公司发货的情况。结果该公司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导致我们公司无奈只能对应收款项计提了800万元坏账准备。

内部控制问题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而是长期形成的。此前我们并没有在意应收账款制度设计以及执行方面的缺陷,这件事充分暴露出了我们公司应收账款监督薄弱,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绩效管理不善

我们公司十分推崇末位淘汰制,但这种做法其实在员工间会引起很大的不满和反感。员工们甚至发展了对抗这种制度的办法。比如,根据末位淘汰制,每个员工每个季度要被考核一次,连续两个季度排在末位的员工要被淘汰。有的团队为了保证没有人会因为这项政策离开,于是安排大家轮流去当这个“末位”,这样就不会有人“连续”两个季度成为末位。

末位淘汰制容易引起团队内部的不健康竞争,破坏团队合作关系。在现在这个新时代下,公司需要员工发挥团结互助精神,发挥团队优势,共同为一个创新目标而奋斗。团队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放权和赋能,而不是管控去激发员工创造最佳绩效。

我想,这一个方面的改变,就需要靠新的财务总监与人事部负责人共同探讨了。

我再次想向总经理您致歉,我在我的职责范围内没有好好地管理好公司,仅仅只看着眼前的工作,而忽略了太多职责。

以上是我在决定离职后,跳出我这个岗位,重新看待我们公司管理状况时才意识到的东西。可能我们公司里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改善,而我目前的能力,也仅仅只限于找出这些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刚刚意识到,我现在所想的方向,可能就是现在所谓的“管理会计”吧。我做了一辈子的财务,直到最近才将我的工作与公司的发展联系到一起,我感到十分惭愧。

我想,我是该去学一学真正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是什么了。

希望公司可以找到真正合适,能带领公司创新改变的一位财务总监。真诚地期盼公司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此致

敬礼!

吴清

总监辞职报告 篇8

您好,感谢各位领导的信任、栽培及包容,也感谢各位同事给予的友善、帮助和关心。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于xx年xx月xx日辞职,在此之前我会做好交接工作,辞职并非对公司不满,实乃无奈之举,只因多年来的工作让我忽略了家庭,我决定将生活重心放到家庭上。给领导造成了麻烦,我也感到很愧疚,以下是我的工作职责:

1、负责监督,协调售楼员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售楼员的销售工作。

2、负责每日的晨会,并安排当天的工作内容。

3、负责每日的晚会,并汇总当天的工作总结。

4、负责整个楼盘的案场销控。

5、根据楼盘的具体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销售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有利建议。

6、负责现场考勤,统计销售日报表。

7、收集,整理有关售楼资料,并每周或每月做售楼统计。

8、负责帮业务员解决客户提出的疑难问题。

9、定期给业务员做培训工作。

10、参与销售业务及周,日的电脑统计分析以及认购书,合同书的统计分析和现场销售客户记录的收集与汇总,每月5日将客户统计资料(如每天前往售楼现场参观的人数,来电次数,成交记录,分析表)交部门经理,负责佣金计算。

11、注意与财务部的工作协调,监督售楼员及催缴房款。

12、负责处理楼盘售后管理工作。

13、根据公司楼盘情况和客户的有关正常合理化问题和建议,及时整理上报经理并尽快研究工作处理。

14、负责及监督售楼员的每月排班及轮值工作。

15、负责处理售楼人员和客户的纠纷。

16、执行销售经理安排其他工作。

17、每月或定期向销售经理助理提交个人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18、负责外勤客户的公关及业务联络。

19、负责把外部信息及时汇报到销售中心。

在我离职之后,我认为xx可以接手我的职务,粗陋见解,仅供领导参考,最后祝公司将来会更好!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总监英文求职信 篇9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Sandy Bin 15/F,TOWER2,brIGHT CHINA,BUILDING,BEIJING。

OBJECTIVE

A career in personnel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ENNESSEE pAROLE BOARD,Memphis,TN

1991-present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taff Development

Develop and implement policy。provide leadership in the areas of personnel,payroll,labor relations,training,and affirmative action。Administer personnel/payroll system to meet management and employee needs。Consult with chairmen,Executive Director,managerial staff,and supervisors to ensure policy compliance with applicable statutes,rules,and regulations。Advance agency Affirmative action plan。Determine appropriate grievance procedures relief;resolve labor disputes。Act as liaison for regulatory agencies:EOHS,OER,DpA,State Office of A。A。,and pERA。Maintain staff training program。Interface with Legal staff in dealing with progressive discipline and grievances。

WILMONT INSURANCE CO。,Nashville,TN

1987-1991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Maintained smooth work-flow;supervised claim adjudication;performed claim payment internal audits;coordinated activity with reinsurance carriers。Hired/terminated,trained,oversaw,and delegated personnel。Determined technical decisions and payments。Responsible for computer maintenanceand updating personnel files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state/local regulations pertaining to holidays,vacations,etc。

1984-1987 Central personnel Officer

Coordinated statewide reclassification study;organized questionnaires,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desk audits。Evaluated/analyzed study data;rewrote job descriptions;prepared study package for legislative approval。Established related managerial files。Dealt with diverse personnel-related projects。

EDUCATION

Milligan College,TN

Course work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s,1990-present

Tennessee Weslevan College,Nashville,TN

B。A。Degree,Management,1980

Action verbs give job descriptions punch。

上一篇:领悟优秀作文下一篇: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