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校本备课

2025-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校本备课(共6篇)

一年级校本备课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鹤鸣的由来。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诗歌《诗经·小雅·鹤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诗歌《诗经·小雅·鹤鸣》

2.同学们,你知道这首诗歌的由来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

二、讲授

1.自由读文,思考:文中有哪些人物听到过鹤鸣?他们有怎样的感受? 2.生读文,思考。3.集体交流

(1)孔子----要把鹤鸣收入诗经(2)颜回----陶醉

(3)耕夫、牧童----无我无他、淡定从容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鹤鸣”的由来,感受到了家乡历史的悠久。

四、课外延伸

搜集关于鹤山的故事,准备开一个“我爱鹤山”的故事会。

第二课宁阳颜子庙

教学目标:

1.知道颜子庙的位置、由来及历史价值 2.了解颜子庙的建筑特点 教学准备: 颜子庙的照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观过颜子庙吗?今天,我们便随着课文,来细细地观赏一番。

二、讲授

1.初读课文,找到颜子庙的位置、由来及历史价值 位置:宁阳县西北20公里的鹤山乡泗皋村 由来:第二自然段 历史价值:第三自然段

2.再读课文,找出颜子庙的建筑特点

(1)大殿坐北朝南,三开间,灰瓦悬山顶,四周围墙用砖和土坯构筑而成,给人以挺拔雄伟之感

(2)大殿木质框架结构,都保留了唐宋时代建筑的特点(3)使用弯曲大梁,这是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4)颜庙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二梁不在大梁上

(5)梁与梁之间、梁与檀条之间、檀条与坊之间都垫有一斗三升拱,平梁上的属柱两侧用叉手支撑脊癝,属柱下势有十字拱或合楂。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延伸

全家参观颜子庙,给爸爸妈妈当导游。

第三课颜 林

教学目标:

1.知道颜林的地理位置

2.欣赏颜林美景,感受颜林的宝贵遗产

3.了解颜林的历史故事,体会颜氏子孙的忠孝。教学准备: 颜林珍贵树木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鹤山的颜林,为我仅存的特有树种地,比如我国为数不多红钱榆,颜林就有8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了解颜林的奥秘。

二、讲授

1.默读第一段,了解颜林的历史。

2.默读第二段,欣赏颜林的美景,知道几种特有树种,并知道他们的价值。

3.快速浏览第三、四段,知道颜氏子孙的忠孝故事,知道历届皇帝对颜氏子孙的恩宠。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延伸

体验行动,当一名小记者,去采访颜氏子孙,了解更多的颜氏事例,做一期手抄报。

第4课皋山玉皇庙

教学目标:

1.知道皋山玉皇庙的概况

2.欣赏皋山玉皇庙的结构特点、建筑风格 3.知道皋山玉皇庙新修好的格局 教学准备: 皋山玉皇庙旅游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充满了神奇故事的大山——皋山之上,有座庙,大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是明清时期彩塑的珍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了解她。

二、讲授

1.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皋山玉皇庙的概况。

2.默读第二自然段,了解皋山玉皇庙的主题构造,殿内玉皇大帝等彩塑。3.快速浏览三自然段,知道后人对玉皇庙的新建项目。

三、课堂总结

感受“皋山玉皇庙”,体会古人的建筑艺术。

四、课外延伸

小小导游,假设你是皋山玉皇庙的导游,请你为游客写一段导游词。大山洼遗址 教学目标:

1.知道大山洼遗址的地理位置

2.知道大山洼遗址出土的陶片,感受大山洼遗址的宝贵遗产 3.体验大山洼遗址,感受我国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

第5课皋山

教学目标: 1.知道皋山的概况 2.欣赏皋山的美丽景色 3.了解皋山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 皋山全貌照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还有一座充满了神奇故事的大山——皋山,她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生机。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皋山社区拔地而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了解她。

二、讲授

1.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皋山的概况。

2.默读第二自然段,了解“皋山红月”的由来。

3.快速浏览三自然段,了解“鹤鸣九皋”,九皋的得名等。4.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玉皇庙”,体会古人的建筑艺术。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延伸

做小小探秘者,了解皋山人文历史,给全班同学展示。

第6课大汶河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汶河流经哪些地区 2.欣赏大汶河的美丽景色 3.了解大汶河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 大汶河的风景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家乡的母亲河——大汶河,是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的河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了解她。

二、讲授

1.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到大汶河流经哪些地区。

2.默读第二自然段,欣赏大汶河的美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快速浏览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大汶河的历史文化。

大汶河是一条文化河,溯源悠久。“安丘八景”其中三景,都与汶河有关。汶水澄清—陈文伟诗曰:“汶水澄清绝点埃。” 牟山拥翠—陈文伟诗曰:“牟山拥翠夕阳开”。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延伸 以“今日的汶河”为题,办一期手抄报。

第7课五鸡台

教学目标:

1、了解沈西皋的历史变迁。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琵琶山石塔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个地方,早上可以听到五个县的鸡叫? 大家知道这个地方在什么地方吗? 对,她就是历史上的沈西皋五鸡台。

二、讲授:

师:讲解五鸡台的传说。

生:小组展示收集的沈西皋的传说。指名讲述:沈西皋的故事。

(生补充)师讲述:沈西皋的历史

灭辽大将军武进

武进,字君光,宋未元初奉符(今宁阳县鹤山乡沈西村)人,因对辽作战有功,被皇帝亲封为“灭辽大将军”,并授世袭官禄。武进在紧急关头,捍卫了大宋的尊严,保卫了家园,便御笔亲封武进为“灭辽大将军”。后来,武进之子也在军中屡立战功,亦被授“大将军”。后来,武家父子按当地风俗将武进及其子葬于武进母亲坟后,人称“武进

父子墓”,武进父子墓,由朝廷筹建,当时,不仅有石狮、石虎、石牛等,还有御笔亲赐墓铭,仅牌坊就有三道,坟墓建设约占地百余亩,其中坟碑等主体建筑在“文革”中被毁。

武进为将,治军有方,深得人心,武进之子也治军颇有其道,以致武进父子精忠为国,屡立战功的动人故事,仍在鼓舞着鹤山人民奋勇前行。

五鸡台

五鸡台,位于西皋村西琵琶山东北300米处,旧时,按行政区划,五鸡台周围分别是宁阳、泰安、肥城、东平、汶上五县,它位于五县交界处,故置身其上可览五县岁月,特别是夜晚时分,在这里可听五县鸡叫,故名“五鸡台”,这在全省、全国是少见的,这种特色当地人看来颇感荣耀、甚得称道。

该高台后在大汶河发大水改道时冲坍,但这并没影响人们对他的记忆,提起“五鸡台”,现在方圆百里的人们,都知道是在鹤山境内的琵琶山上,路过此处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会说起它,它已成为宁阳和周边兄弟县市共同繁荣的象征。

三、课堂总结

沈西皋遗址是一个著名的历史遗迹,今天勤劳、智慧的沈西皋人民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我相信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为家乡、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四、课外延伸

沈西皋的故事还有哪些?大家收集整理下来。

第8课沈西地道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沈西地道网的相关知识。

2、认识地道网作为一条战备地道网,在当时的意义。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收集沈西地道网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地道战》吗?在我们家乡也有一条地道-------沈西地道网。大家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吗?

二、讲授:

师讲述:沈西地道网

鹤山乡沈西皋村,西、南面环山,东、北两面紧临汶河。距敌方据守的宁阳、东平、肥城县城较远,靠大汶河北岸抗日根据地极近,地理条件优越,成为境内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政权的基地。

1946年9月—1947年1月,沈西皋的几百名群众和附近村的干部,经

4个多月昼夜奋战,挖出一条适应战备的地道网。

地道主线东西长2000多米,南北长约3000米,高2米,宽1.5米。地道布局以村中地基较高的关帝庙为起点,纵横交织向四面伸展。庙台下为开挖地道的中心,庙心挖成十分隐蔽的进出口,通往村子前后左右的进出口、伏击点和地下兵营。并通至村外网络前后3个西皋(刘家西皋、王家西皋、黄家西皋)。建国后,经长期整地改土,治山治水,已荡然无存,现仅有当时曾作过地道气眼的高家井。

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沈西地道网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指名回答:师补充

拓展延伸:对于历史上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指导: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三、课堂总结

沈西地道网反映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今天和平的环境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跟家繁荣富强。

四、课外延伸

以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为题,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板书设计:

课题:沈西地道网

沈西地道网:战备地道网

感想: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

第9课古遗址

教学目标:

1、了解毕公墓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教学准备:毕公墓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历史名人武进,今天我们来认识另外一位名人毕公。让我们共

同来通过毕公墓来走进那一段历史。

二、讲授:

师讲解历史名人毕公:

金察判毕公墓

该墓位于鹤山乡山洼村北,龟山之阳,碑额篆“察判毕公行事之记,”碑文剥落殆尽,略可辨识者:“公讳津字洛叔,先世于宋宣和靖康间扦卫振贷德著闾里,公自幼识过成人,时刘济受金制专赏两河治兵抡选人才,公年十九骑射登第„„”。碑阴署衔名“怀远大将军开国伯食东平郡七百户毕津立石。”碑建于金大定年间,乡贡进士张泾撰文并书。今墓封土无存,其上堆积残肢断身石羊、石虎、石人及墓碑碎石。

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武进的资料。展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述毕公墓的故事。

师展示:毕公墓残存石羊、石虎、石人及墓碑碎石的图片

生:看到毕公墓的现状,你有何感想。

指名回答:师适时进行点评。

三、课堂总结

1、总结毕公墓的故事

2、总结毕公墓的保护

四、课外延伸

结合毕公墓、武进墓的现状,谈一谈你准备如何保护我们家乡的文物。

板书设计:

毕公墓

毕公墓的传说------------毕公墓的保护

第10课老虎洞石造像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老虎洞石造像,感受家乡古老的历史。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搜集资料能力。

3、学生能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教学准备:学生分成 6 人一小组,搜集有关老虎洞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呀 生:北京,上海,青岛等。师:你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在我们鹤山乡的北边就有一处美丽的景点,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地方呀? 生:老虎洞(大屏幕展示图片)

二、讲授: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美丽的老虎洞来参观游览。你们作为家乡的小主人向客人来介绍这里,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导游。

1、老虎洞石造像 第一小组由小组长负责介绍老虎洞石造像

老虎洞石造像,位于鹤山乡鹤山东北面的老虎洞内,距洞口5米的南石壁上,系三头六臂坐像,石灰岩质。主面部及手臂残缺严重,次面部较为完整。佛像底座长110厘米,高18厘米;佛龛高79厘米,宽73厘米;造像高63厘米,宽56厘米,莲花座高14厘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整体造型富于想象,神奇夸张。刀法简练,以圆雕技法为主,古朴细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泰然自若。局部外表虽被破坏,但整个形象仍然非常生动,神韵犹存,通体呈现出古拙之美。造像向北有一深约15米的天然内洞。

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尊金、元时期造像。其时代之久远、制作之精美、价值之高,实属罕见,是宁阳县古代石刻艺术造像中的珍品。它的发现,为研究宁阳境域内的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二小组:展示收集到的老虎洞石造像的图片。大家讨论:老虎洞石造像图片,说一说你地感想。

2、才艺展示:根据你刚才看到的老虎洞石造像,办一张手抄报,向别人介绍悠久美丽的老虎洞石造像。

3、说说老虎洞的传说 把自己收集到的老虎洞的传说讲给同学们听。

4、说我家乡 爱我家乡 师:我们的家乡这么美,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呢,你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爱我们的家乡呢? 生可以读自己的作文,画自己的画,畅想未来。

三、课堂总结

我们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小镇,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为古城小镇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得天独厚的秀丽风光使这个小镇变得更加的美丽,我想在同学的努力下,将来你们会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好,更美。

四、课外延伸

家乡的文物古迹你还知道哪些?以美丽的家乡为题,办一期介绍家乡历史文化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老虎洞石造像

历史 传说 美丽的家乡

第11课古代碑刻

教学目标:1、2、3、使学生了解琵琶山石塔、造像的历史。

通过对琵琶山石塔、造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琵琶山石塔、造像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下面大家列举一下《西游记》中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等。他们每到一处都要进庙拜佛烧香。其实,我们家乡也有一些佛教建筑---琵琶山石塔就是其中代表性的建筑。

二、讲授:

师:简介琵琶山石塔、造像

琵琶山石塔、造像位于宁阳县城西北边界的鹤山乡琵琶山南麓山腰中。其东南为鹤山乡黄家西皋村,西为汶上县境。

该塔平面呈四方形,为单层塔式建筑。自基至顶全用青石砌成,白石灰接合,非常坚固。塔身设一南门,门为方形,高1.6米。塔檐与塔顶融为一体。檐上用石板迭筑15层,成为攒尖方椎形塔顶,上置塔刹。石塔通高4.2米,宽3.4米。塔内后石壁有龛,系利用天然石壁雕凿而成,龛内有三尊佛像位居龛中央,主佛居中,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身披袈裟,袒胸,双手置膝,左腿盘右腿屈,盘坐在莲花须弥坐上,安祥地平视远方。两侧为弟子像,他们紧靠左右壁,宽袍长袖,两手合十,站立于两侧,佛像背光有宝相花图案。三尊造像均造型逼真,雕刻精美,衣纹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从造型风格看,属于典型的唐代作品。

琵琶山石塔、造像整个建筑风格十分独特,石塔造型简洁,朴实无华。造像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对研究我国的佛教历史和古代石刻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生: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琵琶山石塔、造像的资料、图片。指名回答:说一说,我心中的琵琶山石塔、造像。

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著名的佛教建筑?它们和琵琶山石塔有何异同? 指名回答:(师进行点评)

三、课堂总结

我们的家乡人杰地灵,风光优美,历史悠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宣传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文物古迹保护好。

四、课外延伸

制定一份保护家乡文物的倡议书。板书设计:

琵琶山石塔: 琵琶山造像:

倡议书:

一年级校本备课 篇2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小学一年级音乐备课 篇3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它可以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2 教学难点: 声音的表现与创作.教具准备: 电脑 电视 钢琴 头饰 道具打击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师生互相介绍 向新生简单介绍音乐这门课程和音乐书的一些内容

3、带学生排队到音乐教室,并宣布排队的纪律 4 安排学生座位,练习听音乐进教室 5 向学生提出音乐课必须遵守的纪律 二 新课讲授 1 感受 a 导入

师: 小朋友,我想请你们猜个谜语,它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东面一个洞,西面一个洞,从来不照面,消息真灵通.生:略(耳朵)师:对,耳朵.爸爸妈妈给了我们两只小耳朵,小小耳朵用来干什么呀? 生:听声音.师:对,耳朵可以听声音,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每天你都能听到周围好多好多不同的声音.不信呀,我们就一块儿到奇妙的“声音屋”做客,进门要先按门铃——叮咚,小朋友们真懂礼貌。可是小主人不在,怎么办呢?想个办法~(电话铃声)这是干什么? 生:打电话

师:你会打电话吗?我们一块儿给小主人打个电话吧(唱游《打电话》)师:“声音屋”的小主人接到电话就急急忙忙赶回家,可是他家离我们这儿很远,怎么回来呢?(播放摩托车声音)小主人骑摩托车回来啦。(播放小主人头像)瞧!他呀就是小主人,我们来打个招呼吧!小主人:小朋友你们好!欢迎来到“声音屋”让我带你们来参观吧!这里有许多声音,你能听出来吗?(听说声音:钟声,雷声,打碎玻璃声,汽车喇叭声,滴水声,鞭炮声等)二 体验 请小朋友上台模仿各种声音 2 律动(音乐《两只小耳朵》)学生跟老师一起做 三 小结

除了课堂上这些声音,请你回家再听听·,想想,下次告诉老师 四 下课

学生随音乐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共唱 1=C 24 边唱边做动作

55 | 6 3 | 12 34 | 5--| 44 44 | 5 2 | 54 32 | 1--| 11 45 | 6 6 | 51 75 | 6--| 51 54 | 3 2 | 1(23 45 | 67 10)||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音乐小世界”,你们好。生:老师好 二 表现 1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去了“声音屋”,今天小主人将带你们去一个更好玩的地方(出示课件)——“小动物快活林”。那儿的小动物来迎接你们,你们听听是谁的叫声?小鸟怎么唱的?我们一块儿来学一学。生:喳 喳 喳

师:小鸟这么一唱,其他的小动物们也跟着唱起歌来。模仿小动物唱歌(请各种派一个小朋友进行小动物唱歌接龙游戏)师:歌声还没停,小兔,小鹿和小猴就争着上台表演,表演什么呢?小朋友们先捂着眼睛,让它们准备一下。听辨同时发出声音(三个小朋友分别摇铃铛,吹哨,敲小鼓)学生即兴填词 演唱歌曲《两只小耳朵》

师:小动物们表演了这么多精彩节目,你们也一起来唱首歌吧!你喜欢哪种小动物你就学哪一种 5 模仿火车,飞机,轮船

师:同学们真棒,时间不早了,让我们回家吧!师生共唱《火车,飞机,轮船》 三 下课

师:到家了,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学生随音乐出教室。板书设计:

耳朵的故事

东面一个洞, 西面一个洞, 从来不照面, 消息真灵通.第二课

教学内容:

1、歌表演《谁的歌儿多》游戏《我快乐》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积极、大胆地参与演唱活动,并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 2 根据自己的理解,富有表情地演唱并配以得体的动作,做到不喊唱; 3 养成认真聆听音乐和观看别人表演的习惯,懂得如何当一名文明、热情的小观众; 运用夸张的表情演唱歌曲《我快乐》,能在表演中有所创新。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 教学难点:使每位学生都获得了一份自信——“我能行!” 教具准备: 录音机 电脑 小奖品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活动过程 教师播放一些小朋友们熟悉的幼儿歌曲,让他们自由随乐跟唱。2 从齐唱中发现积极分子,并以此为切入口,唱好“开门戏”,打好“当头炮”。要求学生自己报幕,内容包括表演者姓名,节目名称及形式等。4 老师当场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给小朋友一份自信;遇到大声喊唱的同学,不要正面批评或嘲笑,而应委婉地指出“假如声音放小一些演唱效果回更好” 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老师的目光要更注意观察自信心不够的孩子,如安排他们齐唱,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6 内容不局限,可舞蹈,相声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养成认真聆听他人演唱,观看别人表演的习惯,做到注意力集中,不要讲小话,节目表演完了要鼓掌致谢,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如何当一名文明,热情的小观众。三 活动评价 同学们的歌唱得真好,不但声音美,表情好,而且加上了自己编排的动作,真是出色的小歌手!

四、下课 学生随音乐出教室!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学生随音乐进教室 2 律动“飞机,火车,轮船” 3 师生问好 二 歌表演

师生共同表演舞蹈《两只小耳朵》 请学生看黑板:三个人头,表情分别是快乐,着急,幸福图例: 请学生上台表演:快乐,着急,幸福的表情和动作。3 照书上动作规范学生 快乐——拍手 着急——跺脚 幸福——拍肩 四 节奏游戏 学生跟老师一起做、我快乐,我快乐,我就拍拍手。

我就拍拍手

2、我着急,我着急,我就跺跺脚。

我就跺跺脚

3、我幸福,我幸福,我就拍拍肩。

我就拍拍肩 1 看,大家一起拍拍手。2 看,大家一起跺跺脚。3 看,大家一起拍拍肩。五 师生共唱《我快乐》 1 老师唱学生听 2 学生跟老师一起唱 3 学生自己找朋友互相拍手唱 4 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集体跟琴有表情演唱 六 小结 评比 七 下课

学生随音乐出教室 板书设计:

我快乐

快乐——拍手

着急——跺脚

幸福——拍肩

第三课

教学内容:1 音乐听赏音乐游戏《什么动物出来玩》

教学目标: 喜欢聆听“小鸟”与“狮王”等管弦乐曲,并能用自己的声音或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品做出相应的反应; 2 主动学唱《什么动物出来玩》这首歌; 在歌表演《什么动物出来玩》时,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创造表演。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听赏音乐,并用声音或动作参与 教学难点:让学生熟悉三个旋律不同地第三乐句,以及各段之间的衔接。教学准备:

小动物头饰 多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学生随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 唱一唱 动一动

老师弹琴,全班同学进行歌表演

1《耳朵的故事》 2《我快了》 三 新授 1 听音乐找动物

a 让学生看电视上的动物 小鸟 大象 猫 乌龟 鱼 鸭子

分别给学生带上头饰,让他们模仿各种小动物进行表演,并说出小动物的一些主要特征。b 听音乐

老师播放代表各种动物形象的音乐,学生仔细听 c 说一说

学生说说各种音乐的不同特征 d 听音乐找动物

老师选出几名同学上台,带好各种小动物的头饰;音乐描写乐哪一种动物,就由相对应的带乐头饰的小朋友出来模仿表演。2 欣赏音乐《小鸟》《狮王》 a 老师播放《小鸟》

学生随音乐在教室律动,并说出小鸟的特征是小巧,灵活 b 老师播放《狮王》

学生随音乐在教室走动,并说出音乐的特点给人雄壮,威武的感觉 c 表演

全体学生随音乐在教室表演 四 小结

评红花 五 随音乐下课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共唱 1=C 24 边唱边做动作

55 | 6 3 | 12 34 | 5--| 44 44 | 5 2 | 54 32 | 1--| 11 45 | 6 6 | 51 75 | 6--|

| 3 2 | 1(23 45 | 67 10)||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音乐小世界”,你们好。生:老师好 二 复习分组表演,自由选择所学歌曲进行表演 《两只小耳朵》

《数鸭子》

《我快乐》

《布娃娃睡着了》 2 老师评比

以鼓励为主,为优秀组盖小红花 三 学唱歌曲《什么动物出来玩》 1 播放音乐,老师进行表演 老师弹各种动物音乐的间奏,学生进行模仿表演 3 学生边唱边表演 4 分成几组进行练习5 上台表演 请四组小朋友唱歌,其他四组扮成相对应小动物进行表演 队形图例:

讲台

小鸡

小兔

小猫

小鸟

唱歌 6 老师点评 7 创作表演

师:小朋友还想到了其他的小动物吗?可以也试着把它编成歌曲唱一唱吗? 生创作演唱 四 评比 五 小结 下课 生随音乐出教室 板书设计: 动物王国

狮王:威武 小鸟;灵巧

第 四 课

教学内容:

1、小青蛙找家

2、爷爷、爸爸和我(律动表演)教学目的:

一、学习用轻、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

二、通过集体舞的学习,使学生能作到快乐活泼、手脚协调的进行集体舞活动。

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二 课

第 七 课 时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歌曲《什么动物出来玩》 齐唱、分组唱、个别唱

2、导入新课《小青蛙找家》。

3、领读歌词,并讲解歌词内容。

《小青蛙找家》描写了小青蛙在东奔西跑的寻找自己的家。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表现了小青蛙力进艰辛,终于回到了家的愉快、喜悦心情。

4、学唱这首歌

5、学生练习

第 八

教学过程:

1、继续学习第四课

2、教师范唱一遍或播放教学录音磁带歌曲《小青蛙找家》,使学生对整首歌曲有一个完整印象。

3、学生继续练习歌曲《小青蛙找家》

齐唱、分组唱、个别唱等进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学习律动《爷爷、爸爸和我》 教师领做 学生练习

5、做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

模仿青蛙蹦跳的动作,准确的同音乐一起开始与结束。

6、学生随音乐表演《爷爷、爸爸和我》

第五课

教学内容:

1、火车开啦(集体舞)

2、旅游路上(音乐游戏)

3、郊游(歌表演)教学目标:

1、唱《火车开啦》、《郊游》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2、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风琴等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小青蛙找家》

学生齐唱、分组唱、个别唱等进行练习

教师弹琴为学生伴奏,或播放教学磁带学生跟唱。

2、导入歌曲《火车开啦》 教师领读歌词 分析歌曲

《火车开啦》,歌曲一开始就采用了火车开动时“咔嚓咔嚓”声响的象声词,第二句又采用了完全重复的手法;第三乐句在高音区进行,配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好像火车在迅疾地飞驰,也表现了火车司机开动火车的自豪感。

3、教师教唱歌曲

听《火车开啦》的录音,初步感受歌曲。 听《火车开啦》的录音,默读歌词。 听《火车开啦》的录音,按节奏读歌词。 听老师范唱,小声跟唱,自编动作表演。

4、学生跟录音演唱歌曲《火车开啦》 结束。

第十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火车开啦》

学生齐唱、分组唱、个别唱等进行练习

教师弹琴为学生伴奏,或播放教学磁带学生跟唱。

2、导入歌曲《郊游》 教师领读歌词

3、教师教唱歌曲。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风格。 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拍手感受。

教师弹琴带着学生小声唱。一学生跟节奏读词。 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心里默唱。记住歌词。

听琴边拍手边唱歌。教师注意歌中“悠悠”“柔柔”等音处指导学生唱准。

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歌曲,开始游戏。

4、集体舞《火车开啦》

学生可编创游戏,共同商议游戏的方法,使大家在创编中活动起来。可让学生分组设计“火车开来了,又开走了”的情景,设计读节奏的方法,看哪一组表现的形象。

第十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火车开啦》、《郊游》 学生齐唱、分组唱、个别唱等进行练习

教师弹琴为学生伴奏,或播放教学磁带学生跟唱。

2、学习音乐游戏《旅游路上》 教师指导学生做音乐游戏《旅游路上》

当X

0 | X

0 | X

0 | X

0 | X

0 || 节奏响起时,引导学生做火车开啦的动作。

当X

XX | X

XX | X

XX | X

XX ||节奏响起时,引导学生做爬山坡的动作。

当XX

X | XX

X | XX

X | XX

X ||节奏响起时,引导学生做过大桥的动作。

当XX

XX | XX

XX | XX

XX | XX XX || 节奏响起时,引导学生坐穿山洞的动作。

当X

X | X

X | X

X | X

X | X

X || 节奏响起时,引导学生快到站啦的动作。

3、学生分组练习、也可自己创编动作表演。

4、各组展示自己创编的游戏。

5、学生齐唱歌曲《火车开啦》,并边唱边做《火车开啦》的游戏走出教室,结束这节课。

第六课办家家

教学内容

1、办家家(音乐游戏)

2、买菜(歌表演)课时:2 1课时

课题:音乐游戏《办家家》

教学目的:学习用轻松柔和的声音演唱《办家家》,使学生能用优美的动作来表演歌曲。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5

┃ 5

2┃ 1 u……

u……

┃ 3

│┃

u………

u……

二、教唱歌曲

1、先听一遍歌曲,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做节奏练习。

3、教唱曲谱,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注意唱不会的音谱可以轻声哼唱。

4、要求学生轻声高位置地按节奏读歌词,注意吐字清楚和长音的归韵。

5、教唱歌词,注意唱足时值。从面更好地体现歌曲抒情性,但注意不要唱得拖拉。

6、律动,结合表现歌曲〈办家家〉的优美情绪安排的。提示动作参见课本中的插图。

小结:评出做律动好的同学,加以鼓励。

2课时

课题:歌表演〈买菜〉 教学目的:

通过歌表演的学习,使学生能做到快乐活泼、手脚协调地进行集体舞活动。

教具准备:收录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5

┃ 5

2┃ 1

u……

u……

┃ 3

│┃

u………

u……

二、集体舞

1、先让学生反复听几次歌曲录音,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接着听唱法教会歌曲。

2、采用动作分解式,按动作依次教练。老师面向学生做反向动作,让学生模仿,用喊口令的办法,教学生听口令学会走步。舞步掌握后,改成用“da”哼唱歌曲的旋律再做几遍。

3、动作熟练后,听着歌曲的录音,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学生可轻轻跟 着做。然后讲解一下动作连接处的难点,提醒学生在每一乐句弱起小节处,做好思想准备,想好每一句强拍该出哪只脚,向哪个方向走。

4、注意,做集体舞时,整体要协调统一。横走动作幅度要一致,身体放松,弱起小节处互相拉手动作要配合好。

小结: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动作优美、面带微笑,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第七课做一做 敲一敲

1、做一做、敲一敲

2、小乐手(打击乐与歌表演)课时:2 1课时

课题:做一做,敲一敲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听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并自编简单的动作,表现活泼愉快 的情绪。教具准备:收录机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5

┃ 5

2┃ 1 u……

u……

┃ 3

│┃

u………

u……

二、律动

1、建立常规

(1)固定每个学生的位置。

(2)提出唱游课的纪律,建立一定的课堂教学常规。

2、律动训练

听音乐进教室,分组进行,每组请一位动作协调能力较好的学生带领。要求其他学生在领队的带领下,能听着音乐双手自然摆动,步伐与音乐节拍,一致,轻快地走进教室。

3、做一做

准备小瓶子、易拉、缸子等,自己动手。敲一敲节奏。

小结: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希以后努力。

课题:歌曲:小乐手

教学目的:

启发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小乐手》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

教学重点:节奏。教具准备:收录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5

┃ 5

2┃ 1 u……

u……

┃ 3

│┃

u………

u……

二、学唱歌曲

1、新课导入:“你听过音乐会吗?它的场面是怎样的?你能模仿给同学们听吗?

2、今天,我们同学们自己组织了一个音乐会,你想听吗?听录音范唱。

3、范唱后,可提出几个思考题,如:“听了这首歌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表现了哪些内容”?

4、教唱,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

5、自由练习。

6、处理歌曲,给学生提出:“唱了这首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歌曲处理得更为完满。小结: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

第八课放牛歌

1、放牛歌(歌表演)

2、保护小羊(音乐游戏)

3、牧童(听赏)课时:3 1课时

课题:歌表演〈放牛歌〉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轻松连贯的声音演唱《放牛歌》,并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清洁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八分音符的节奏。教具准备:收录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5

223

┃u……

u……

┃ 3

│┃

u………

u……

二、教唱歌曲

1、你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干活吗?常干哪些活?在这里有一个小朋友非常爱劳动,你想知道它是谁?请听歌曲——板书课题

放牛歌。

2、引导学生再听一遍歌曲,体会其演唱的情绪,鼓励学生唱得轻松、活泼。

3、教唱歌曲,老师唱一句,学生跟 一句。

4、结束句要听准,老师教一句,同学们跟着唱一句。

5、合起来唱一遍。

6、注意唱歌时不要喊叫,以表现劳动结束后的兴奋与自豪的心情。

7、学会歌曲以后,进行歌表演

小结:歌曲学会了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时

课题:保护小羊

教学目的:

一、通过保护《保护小羊》音乐故事演示、讲解,进一步熟悉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明确故事情节的深切内涵,了解故事发展的情节。教学过程:

一、模仿动物的音响效果。

1、引导:

今天,我们来到一座原始森林里。森林中能听到许多的声音,我们来听一听这些声音是哪些动物的?

1、导入:

现在,这六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我们分成六组,每一组分别来模仿一种动物的音响,在这种动物出现时就由这一组来弹。好,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动一动。

2、示范表演: 表演要求:

请学生扮演小羊、豺狼、大象、狗熊、小刺猬、小猎狗等动物(头戴各种动物头饰),模仿动物们的动作与形象,边由老师解说,边进行《保护小羊》音乐故事的表演。学生模仿动物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按照老师解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来表演。并在解说的过程中由学生加入模仿动物们的音响效果和放乐曲《保护小羊》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1、模仿动物形象的学生动作要夸张,表情要逼真。特别是“小绵羊”和“豺狼”的动作形象。

2、扮演动物的学生(因场地关系)首先躲藏在图画背景之后,待表演开始时按照先后顺序走到背景之前。

3、在动物出现时,担任演奏这一动物音响的小组就应开始弹奏了。

三、《保护小羊》乐曲旋律1、2合奏 引导:

我们刚才学会了为动物们加音响效果,现在老师要让同学们来试着表 演了。不过,还要再来加一些背景音乐。就把《保护小羊》这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我们来把这首歌复习一下。

四、学唱歌曲

五、总结:

刚才,同学们表演得都非常好。从表演的音乐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集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互相帮助、齐心协力,任何困难都能战胜,任何敌人都能打败。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电子琴的各种音色和功能。以后我们都要学会利用它们。3课时 课题:《牧童》 教学目标

通过听赏歌曲牧童,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自在、欢乐情绪,并能有感情的轻松、自然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二、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小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 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儿赶着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鲜嫩的青草,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牧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三、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四、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五、听歌曲

师:你们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按节奏齐读、分男女生读、师:谁来想个办法使儿歌读得更好听呢 ——学生设计伴奏型、六、再听

1、听琴哼唱旋律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小牧童又高兴的唱起了歌儿

小结:时间不早了,让我们在《牧童》的悠扬笛声中赶着自己的小羊、小牛儿回家——出教室结束本课

第九课、划船

1、划船(歌表演)

2、随着琴声动一动 课时:2 1课时

课题:划船(歌表演)

教学目的:

学习用热烈而欢快的情绪,坚定而有力的声音演唱《划船》 教具准备:收录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C

幻灯出示

┃ 6

┃6

吹 起 了

军 号,嗒 嗒 嗒

嗒嗒嗒

嗒 嗒 开 起 了

汽 车,嘀

嘀嘀嘀

嘀 嘀

0│

嗒。嘀

嘀。二教唱歌曲

1、本课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

2、听录音,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首歌曲中唱的划船是在怎样一种 情况下进行的?板书——课题划船。

3、老师教唱歌谱,师唱一句,生跟一句。

4、填唱歌词,让学生想一想,这首歌曲应该怎样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最后一句“绕过这座小山”,应怎样唱?

5、处理歌曲,绕过这座小山应唱得轻巧、弹性强一些,划过桥,到达目的后,心情是高兴的,要唱得自然、从容。

6、整首歌曲演唱的力度不要太强,强调强拍,也就突出了划船的力量,使学生的演唱强而不生硬,轻快而不软弱。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唱得非常好,希以后继续努力。2课时

课题:随着琴声动一动 教学目的:

通过游戏《随着琴声动一动》培养学生节奏的内心感觉和动作的反映与控制能力。

教具准备:收录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1= C

幻灯出示

┃ 6

5┃6

吹 起 了

军 号,嗒 嗒 嗒

嗒嗒嗒

嗒 嗒

开 起 了

汽 车,嘀

嘀嘀嘀

嘀 嘀

0│嗒

嗒。嘀

嘀。

二、音乐游戏

1、音乐游戏《随着琴声动一动》,是为了配合4拍歌曲的学习设计的。让学生在走走停停的动作中,培养学生内心感觉和动作的迅速反应能力。

2、开始位置:若干学生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站立,教师手持铃鼓站在中间。也按开始位置原地起立。

3、游戏前,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自由反复。反复拍手时要整齐,在休止处,当学生能自由节拍做动作后,教师可编排动作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做一做。(1)点头4次。(2)拍腿4次。(3)跺脚4次,(4)心里数4拍。

4、将拍手改成左脚起原地踏步走进游戏。还可以听着音乐排成唱游课队形。如条件限制,可分批请一部分学生到台前的学生做游戏时,其他学生在鼓声起时拍手,音乐停时跟随着台前的学生做动作。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快快跑

1、快快跑(集体舞)

2、骑竹马(听赏)课时:2 1课时 课题:歌曲《快快跑》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学会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快快跑》

教学重点:歌曲的节奏。教学准备:幻灯机、收录机。教学过程:

二、教唱歌曲

1、先听录音,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教唱歌谱,老师唱一句,生跟一句。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填唱歌词,跟琴模唱,老师弹一句,生填一句。

5、歌曲采用柔和甜美的声音,稍慢的速度演唱,一小节换一口气,换气要快,不留痕迹。

6、注意结束句用渐慢的速度演唱。

7、歌曲学会以后,进行歌表演 小结:同学们喜欢这首歌曲吗? 2课时

课题:欣赏〈骑竹马〉 教学目的:

感受这首乐曲,试着选择为三拍子乐曲伴奏的方式。教学重点:打击乐器的使用。

教具准备:收录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5

┃ 5

2┃ 1 u……

u……

┃ 3

│┃

u………

u……

二、欣赏

1、先简要介绍一下两首歌曲。(1)〈骑竹马〉风趣地表现了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乐情景,中间部分表现了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谐谑情绪。

2、初听歌曲,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首乐曲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一年级英语备课计划 篇4

一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五严格”为准绳,紧紧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渗透“上好每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本着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负责的原则。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切实有效的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工作。

二、工作重点

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校组织选学的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辅,开阔头脑,转变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备课组切实组织好常规教研,理论学习,说、讲、评要有实效,集体备课,单元达标方式要改革,做到同备课同交流,资源共享,通过学科活动培养学生学生兴趣。

三、研究课题

深化课题研究,提高教研水平。配合学校课题教研工作,争取搞出成果以便积极推广。

四、具体措施

1、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包括聆听的习惯、书写的习惯等等,做到堂堂课落实,人人都要过关。

2、认真做好备课、听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检查。

3、落实课后撰写教后感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堂课。

4、充分做好各年级插班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5、认真实在的对待口语操练,使口语操练能够确实有效的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

一年级英语备课教案 篇5

1. Students can use imperative to give simple instructions:

Follow me.

Turn right.

Turn left.

2. Using formulaic expressions to identify people

e.g.: he is a postman.

3. Asking yes/no questions to identify people:

e.g.: is he a postman?

4. Students can read and say the words:

Postman, policeman, driver, fireman, milkman, tall, short

5. Students can sing the song: he is a postman.

4. 7

Lesson 1

2. Put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read the words get the student read follow the teacher.

3. Play a game: magic eyes & what’s missing.

Post-task activities:

1. Play the tape, let the students read follow the tape.

2. Read follows the teacher.

3.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read.

Consolidation:

1.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reader.

2.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o the best reader is.

Homework:

Listen and read this page at least five times.

4.12

Lesson 3

Learning skills:

1. Using formulaic expressions to identify people:

e.g.: he is a postman.

2. Asking yes/no questions to identify people:

e.g.: Is he a postman?

Learning materials:

Tape recorder, cards …

Learning course:

Pre-task preparation:

1. Free talk

I have got a book, what have you got?

I see a … what do you see?

What colour …?

How many …?

2. Review the phrase on page 17, and review the words on page 19.

3.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read.

While-task activities:

1. Show a card, ask the students: is he a …? Encourage students answer: yes or no.

S: yes, he is a …

S: no. then the teacher ask who is he? He is a …

2. Show a card: is he a … he is a … let the students read follow the teacher to read.

3.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read, correct the pronunciation.

Post-task activities:

1. Play the tape, let the students read follow the tape.

2. add some sentences: he is a driver.

He is a fireman.

He is a postman.

……

3.let the students read in order, read together.

4.invite some student to read.

Consolidation:

Invite some students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hide a card, let 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Homework:

Listen and read this page at least five times.

4.14 Lesson 4

Learning skills:

1. Using formulaic expressions to identify people:

e.g.: he is a postman.

2. Asking yes/no questions to identify people

e.g.: is he a driver?

Learning materials:

Tape recorder, cards…

Learning course:

Pre-task preparation:

1.put a toy gun, a big bag of letters, a box of milk, a paper steering-wheel and a toy fire-engine on the table. Put the word cards for “policeman”, “postman”, “driver”, “milkman”, “fireman”, “tall ”, and “short”, into a

box that has an opening on the top .Have students take turns in drawing out a word card. Tell them to take the appropriate object or do an action so that others can guess what that word is.

2. Put up the word cards on the board. Across from them put the corresponding picture cards but in a different order . let students come up to match them.

While-task procedure

1. Choose five boys to come to the front. Each is given a representative object for the five kinds of people who help us.

2. Play the music while passing around the class five cards with sentences written on them, e.g. He is a postman. When the music stops, the students who happen to have the five cards in their hands need to walk out, find the right boys in the front and stand beside them.

3. When every boy in the front has been identified, get the rest of the class to point to each of them and say’ he is a’

4. Play the matching game until 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the chance to match a sentence with the person it describes.

5. Open the Student’s Book to page 20. Play the cassette tape. Students listen and point to each person when the sentence describing him is being read out.

Post-task activity

Show some photos of the five kinds of people who help us. Have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m in pairs, e.g.

S1:Is he a driver?

S2:Yes. Is he a postman?

S1:No.

Consolidation

Workbook page 15: Tick the correct sentence.

4.18 Lesson 5

Learning skills:

1. Students can use formulaic expressions to identify people:

e.g.: he is a policeman.

2. Using 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ople:

He is tall.

3. Using formulaic expressions to take leave:

Goodbye.

Learning materials:

Tape recorder, cards…

Learning course:

Pre-task preparation:

1. Free talk

Is he a postman?

How many..?

What colour is it?

2. 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on page 20.

A, show the words, let the students read one by one.

B, show the sentences. Let the students read one by one.

While-task procedure:

1. Show a card, ask the students: is he a postman? Encourage students answer: yes, he is a postman./ no, he is a …

2. Point to a student and ask students: is he tall/ short? Encourage students answer: he is tall. He is short.

3. Today, let’s learn a song, ok?

4. Turn to page 21. Let students read by themselves. Then read follow the teacher. Sentence by sentence, then read paragraph by paragraph.

5. Let the students read together.

6. Play the tape;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together.

Teacher sings the song first, then let the students sing the song sentence by sentence follow the teacher. Follow the teacher, sing the song together.

Post-task activities:

1. Sing the song in role. Boys and girls, to see which role is better. Then girls first, sing the song.

2. Sing the song together.

3. Clap and sing.

Consolidation:

1.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sing the song.

Homework:

Listen and sing the song at least five times.

4.19 lesson 6

do workbook and analisys.

Learning skills:

1. Students can use imperative to give simple instructions:

Follow me.

Turn right.

Turn left.

Learning materials:

Tape recorder, cards, …

Learning course:

Pre-task preparation:

1. Free talk

I have got a book, what have you got?

I see a … what do you see?

What colour …?

How many …?

2. Sing a song.

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rabbits

Four little five little

Six little rabbits

While-task procedure:

1. Show the letter “A”, do you know how to read it? Follow me, A. then show “b”, ask the students follow the teacher to read to teach the new phrase: follow me.

2. Let the students read together. Then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is sentence.

3. Show a puppet, then say: turn right, turn left to it. Do several times and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meaning.

4. Then let the students do together with the teacher.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ollow you to read.

5.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se two sentences.

6. Read these three sentences together.

Post-task activities:

1. Play the tape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on page17.

2. Read follows the teacher.

3.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read.

Consolidation:

1.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reader.

2. Play high voice and low voice.

3. Play somin says.

Homework:

Listen and repeat this page at least five times.

4.11

Lesson 2

Learning skills:

1. Using nouns to identify people’s occupations

e.g.: postman, policeman

Learning materials:

Tape recorder, cards….

Learning course:

Pre-task preparation:

1. Free talk

I have got a book, what have you got?

I see a … what do you see?

What colour …?

How many …?

2. Play simon says.

Turn left, turn right…

While-task procedure:

备课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第一要务 篇6

教师的专业的生活主要内涵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了教师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讲课后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备了一辈子。

我相信,大凡有点成就的名师,都会像这位历史老师那样用其一生来备课,他一生所过的专业生活,主要就是备课。备课,绝不仅仅是写份教案而已。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思考教法这些大量的工作是不是可以算作隐性的备课呢?

吃自己嚼过的馍也不甜

此话出自一位老教师之口。有人问他,教书三十余年,你怎么每堂课还都重新备课?答曰:“吃别人嚼过的馍,不甜;吃自己嚼过的馍也不甜。”这一比喻,真是形象而贴切。

叶圣陶先生提出过“教学欲”这一概念。教学欲,即上课的主动性和激情。一个没有教学欲的教师走进课堂时会步履迟滞,讲起课来会无精打采。如果有了跃跃欲试的激情,有了一吐为快的宣泄需求,那么这堂课才会上得畅快,上得神采飞扬。而吃嚼过的馍,连自己都会感到厌倦乏味,又怎能有兴致勃勃的教学欲望呢?备课,如果备到了立马就想向学生倾诉的地步,这堂课必定会吸引人、感染人。

教学乃“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忽、缺漏甚至是失误,但是,这些遗憾都可在下一堂课加以弥补。遗憾可变为登上新台阶的动力。尽管下一堂课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遗憾,但这样的循环,实质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也许我们的课永远达不到完美,却可以不断走向完美、接近完美。明乎此,又有谁愿意裹足不前呢?

许多优秀教师都很重视教学反思,这就是化遗憾为财富了。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其实,教师的责任又岂止于弥补遗憾,不断地求变求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听一位老教师教《荷塘月色》,他一上来先从时代背景说起:此文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彷徨和苦闷之中,所以作者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后面又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激愤心情……一听,就知道他用的是老教案,其语言也是教学参考书上的那一套。看来,他不知道如今对课文做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早已取代了对课文单纯做政治性的解读,仍然是固守一隅,抱残守缺。据说,这种一本教案沿用多年的情况在学校里还不在少数。年复一年地炒冷饭,照本宣科,不断重复自己,能没有职业倦怠吗?又凭什么让大家尊重你、佩服你呢?

谈到这件事,我的一位朋友说,不要说是重复使用老教案,就是新备的课,也可能需要作出临时调整。他讲了他自己教《荷塘月色》的故事,上课之前,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对他说,上课请不要提问他,因为最近家中发生变故,内心很乱。于是他在这堂课的最后做了这样的发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作者从现实的俗世中解脱了出来,进到了一个纯美的自然情境之中,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滋润。自然美对人具有调适甚至疗伤之作用,年轻的恩格斯就曾经在失恋后进入阿尔卑斯山旅游,使内心得以平复……最后他说:现代人的心灵难免会处在烦躁、焦虑之中,所以每个人都要善待心灵,寻找到自己心中的“荷塘”……听课者无不认为这堂课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一位教师只有常教常新、与时俱进,才会永葆教学青春。他不但不会去吃自己嚼过的馍,而且总是吃现蒸的馍。所以,根本无需乞灵于旧的教案。

看似随意,实则刻意

有些教师平时的课上得还不错,但一上公开课,由于过于刻意,反而上得不如平时。

有位女教师擅长朗读,音色悦耳,平时授课很受欢迎,效果也好。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听她的课。本来,那篇课文短小清浅,很适合朗读教学,可是她却刻意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弄得个人特色荡然无存,让我们好不失望。有位教师总是不满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课上得很是纠结。原来,他要求学生的表述必须完全符合他的意思才行,这种刻意其实就是刻板。看来,刻意而为,往往是吃力不讨好。执教者累,听者亦累。

词典上对“刻意”的解释是用尽心思,并无贬义。和“刻意”相对应的是“随意”。讲课当然需要尽心尽力,不可随意为之,但随意有时却可表现为不经意、洒脱、尽兴,使教学平添色彩。对于刻意和随意,沪上一位名发型师有次在聊天时给了我极大启示,他说,最好的发型都是刻意营造的,却看似随意。——现代人厌倦了整齐精致的形象,转而追求率意闲散,追求释放个性。原来,随意,绝非随便,实质是刻意为之。上课是否也可如此呢?它应是精心准备的,但上得却自然有个性。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也说过,他追求的是“没有艺术的艺术”。所谓“没有艺术”并非不讲艺术,而是让人看不出人为雕琢的痕迹。

精湛的课理应轻松、本色,而又恰似行云流水。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多方征求意见,不厌其烦地多次试讲。——愚以为,如此做法大可不必,这种刻意也许最终会消解了激情和自我本色,给课带来太多人为修补的痕迹,甚至成为“四不像”。

画家李可染先生曾说他往往在环境气氛十分欢悦的情况下,面对一张宣纸,以情写画,再由画生情,手舞足蹈,旁若无人。由于随意生发,每有特殊效果,有时会不敢相信是自己画的。周作人则说:“情生文,文生情。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是有什么汊港弯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甚至说:“若未取笔胸中先已有了文字,必是不会做文字人。”他们谈的虽是画画和写作,但对我们上课不无启示。是不是可以说,备课,不可过分地刻意而为,也没有必要把教案写得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不少优秀教师都是“备课于书”的,只是把要点写在教本上,有的还以符号代替文字。更有“备课于心”的,教案是有的,但上课时根本不看,按照心中既定的思路讲下去,随时有所发挥。

有位教师的一堂课经多次排练,自己都觉得有点“失真”,便故意设计了一处小错,以期让听课者感到它的真实性。结果一名老实的学生不明其意,在课堂上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原先排练时不是这样的。”结果引得哄堂大笑。这虽也是一种“通过刻意来表现随意”,却贻笑大方矣。

备课,宜独来独往

如此提倡,一是因为有些教师备课离不开参考书,似乎非攀附他人对教材的解读不可;二是有些地方甚至还把集体备课当作一项制度,据说这能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许多课上得千篇一律,少有鲜明个性,富有独创性、艺术性的课更是难觅,问题的根子在备课。备课,不能仅是为了能把课上下来,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一项追求创意的精神劳动。所以,备课还是独来独往为好。

所谓独来独往,就是在备课时直面文本。不去翻阅什么参考资料,去除所有遮蔽,让自己的心安静地、赤裸裸地与文本晤对。就像游览一处景点,不跟随导游,也不从众而行,而是独自前往,心情放松地边走边赏玩,此时即使普通景物也能唤起美感,引发遐想。严济慈先生说过这样的意思:上课,只有讲自己的发现、心得和感悟,才会有自信,才会讲得起劲,才会有感染力。一个人独来独往,静思默想,各种想法自会纷至沓来。据说,军事家林彪在打大仗之前,总是把自己关在一间挂有大地图的屋子里,用好几天的时间边看地图边琢磨,以至于废寝忘食,故而他时有高招,甚至连敌人都对他佩服不已。

所谓独来独往,就是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崇尚自出机杼。是照搬别人的教案,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分水岭。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借花献佛虽亦可,自出机杼最可贵。只要扔掉拐杖,独自行走,即使走得艰难一些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走下去,慢慢地就能不断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不断提升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一年轻教师坚持独自备课,把备课当作学问来做,数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曾被自己信奉的权威分析,他感慨道:“不过如此。”

所谓独来独往,就是要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只要耐得住寂寞,说不定电光石火般的灵感就会倏然光临,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惊喜。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冥思苦想而顿生灵感。备课一如写作,按常规思维备课,终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想要让人耳目一新,须有灵感指引。当然,灵感是不会轻易造访你的,当你对教材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似已山穷水尽,而在某个瞬间,你忽然跳出教材,蓦然回首,内心不经意地被触动了一下,猛地便有了新的视角、新的构想,付出的全部心血终有了一份回报,这时定会欣喜若狂,以为上好此课,非我莫属。

备课,也是对课文的再学习

备课,首先要做的还是要避免知识性的错误。有人以为这不是问题,其实不然。最近听了几堂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这些课都多少体现了课改精神,但在细小之处却多有失误。备课,也是自己对课文的再学习。

强调独来独往,并不是说备课就绝对不需讨论了,其实对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也很有必要。

一教师谈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语的出处,他告诉学生是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执教者认为是在一个很古的草原上送别,“古草原”应是送别的地点。其实他的理解不对,有老师指出诗题当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人相聚赋诗,称分得的题目为“赋得”。这首诗是以“古原草”为题来写送别的,有的注本说此诗“题一作《草》”就是明证。

另一位教师朗读《送元二使安西》,不在“元二”的后面略顿,使人听起来好像“元二使”是一个名字似的。有的教师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强调“先” “后”二字,不在“之忧” “之乐”后面稍顿,这就未能将作者那种吃苦在人先、享乐在人后的高尚情操从语气中体现出来。

诸如此类的小失误,也许在所难免。年轻时我曾听过一位全国知名教师的课,讲到课文中韩愈的“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时,他解释说,对自己的行为采取随随便便的态度不可取。显然,他是把韩愈这句话中的“随”理解为“随便”了。下了课我找到他,多少有点冒失地指出“毁于随”的“随”应是“随从” “跟随”而非“随便”。时隔不久,便收到他寄给我的信,信中说,回去查了一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中就是这样注释的,他肯定我的解释是对的,因为把“随”解释为“随便”,就不能与前面的“思”构成对应,而韩愈的这句话正是提醒我们不要随意盲从而要独立思考。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他却十分认真,还再三向我致谢。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之间从此开始了书信往来,还时常切磋教学上的问题。

上一篇:煤矿安全知识竞赛方案下一篇:李庄小学2013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