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知识讲解

2025-03-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国学知识讲解(推荐7篇)

初中国学知识讲解 篇1

1、由who, whom, that,Whose引导的从句

这些词代替的先行词是人的名词或代词,who作主语指人,whom作宾语指人,that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作宾语可以省略),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Whose 用来指人或物,只用作定语。

(1) Is he the man who/that wants to see you? 他是那个想见你的男人吗?(who/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

(2) He is the man whom/ that I saw yesterday. 他就是我昨天见的那个人。(whom/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

(3) The man whom you spoke to just now is our English teacher 你刚刚说话的那个男人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4) he man whose son is a doctor is our professor. 那个儿子是医生的男人是我们的教授。

2、由which, that引导的从句

它们所代替的先行词是事物的名词或代词,在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等,作宾语时可以省略,例如:

(1) Prosperity which / that had never been seen before appears in the countryside. 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which / 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

(2) The package (which / that) you are carrying is about to come unwrapped. 你拿那个包裹快要散开了。(which / 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

注意: 代表物时多用which,但在下列情况中用that而不用which:

a)先行词是anything, everything, nothing , none等不定代词时;

b)先行词由every, any, all, some, no, little, few, much等修饰时,这时的that常被省略;

c)先行词前有序数词或被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

d)先行词中既有人又有物时;

e)整个句中前面已有which,who,that时;

f)当先行词为物并作表语时;

g)先行词为one时;

h)先行词同时又被the only,the very,the same修饰时;

二、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1、when指时间在定语从句中做时间状语也可做连接词用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I first came to the school.

2、where指地点在定语从句中做地点状语 Shanghai is the city where I was born.

初中国学知识讲解 篇2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的重点, 各地区教育部门长期注重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旨在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从教学成效来看, 初中语文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 影响了其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领导者, 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影响, 并且对整堂课的节奏具有调控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语文知识讲解的技巧, 这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二、初中语文知识讲解技巧性应用方法

1.实践法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 学生只需掌握理论知识便是真正地学习了, 这种旧式思想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限制了初中生语文思想的拓宽与发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 “理论是教学之根本, 实践是教学之关键”, 这既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理论, 更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 “理论联系实践”是现代语文课堂知识讲解的先进模式。[1]理论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基本, 掌握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涵, 更加全面地认识语文课程。教师掌握教材知识后, 需拟定一套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案, 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 快速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比如, 教学《我的母亲》, 除了课堂上讲解教材知识外, 我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母亲, 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母爱, 从而对母亲产生敬佩之情, 这就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最佳方式。

2.诵读法

初中语文有部分教材内容需要学生背诵, 并且被纳入考试中。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 教师需灵活应用诵读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教材知识内容, 同时也对知识有相应深度的理解。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 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你不妨大声诵读古诗文, 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 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对文章的再熟悉, 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 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2]古人的“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 随着诵读的深入, 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学生读完一句古文, 这句话的意思就会马上在他的脑海中出现, 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 可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故事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 教师仅凭借课堂讲解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必须要利用情境创设或语言描述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故事法是初中语文课堂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 即根据课文所涉及的不同历史背景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如《曹刿论战》记述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陈涉世家》表现了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的壮阔画面, 《出师表》反映了三国历史,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老山界》、《七根火柴》都是赞扬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 中可歌可 泣的大无 畏精神, 《梅岭三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 人》分别歌颂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事迹, 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雄伟画卷。[3]故事法教学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 其主张用故事讲述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依旧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 教师需不断调整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寻找符合时代教育需求的新方法。语文知识讲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过程, 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所用讲解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提出了实践法、故事法、诵读法等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2]张传宗.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意见[J].学科教育, 2000 (6) .

集合知识如何讲解 篇3

关键词:集合;子集;空集;二次函数;一次函数

进入高中很多学生从集合开始感到比较难以适应,那么如何清晰有效地讲解就变得至关重要了,集合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我将通过课标要求、课标解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易错点、相应题型等这几项,对本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其中加上自己认为的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集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标要求:(1)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判断某一元素“属于”或“不属于”某一集合。(3)理解集合表示的常用方法,(自然语言法;列举法;描述法)能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属于符号:∈■。3.描述法。

教学内容:1.集合的概念。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大写字母表集合小写字母表元素,用属于)。3.特殊数集(R实数集,Q有理数集,Z整数集,N自然数集有零)。4.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语言描述,符号描述)。

习题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选择和本节知识点联系密切的,其次易混淆知识,用来理解知识点,最后做正常练习,弥补知识漏洞,其中包括初中知识,其目的在于进行初中高中的知识衔接。选择例题1 下列每组对象是否构成一个集合:(确定性)

(1)数学必修1课本中所有的难题。

(2)不超过20的非负数。

(3)方程x2-3x+2=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4)■的近似值x2-3x+2=0的全体。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教科书中明确指出,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是确定的,依照这一原则给出的题型。

例题2.已知集合A={a-2,2a2+5a,12},且-3∈A,求a的值。(互异性)主要考查集合元素间的互异性,从而引出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并给出必要的解题步骤,让学生通过此题,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数学问题。

例题3.集合A={x|x=a+■b,a∈Z,b∈Z},判断下列元素x=0,■,■与集合A之间的关系。考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然而对于初中知识不是非常好的学生,难点主要是分母有理化。

例题4.已知集合M={(x,y)|x+y=2},N{(x,y)|x-y=4},若a∈M且a∈N,那么a为()

A.{3,-1} B.(3,-1) C.{(3,-1)} D.{x=3,y=-1}

常考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描述法的理解,一定要注意代表元素。

例题5.用适当的符号填空:已知A{x|x=3k+2,k∈Z},A={x|x=6m-1,m∈Z},则有:17    A;-5    A;17    B.利用本题可将偶数集与奇数集的表示方法给出。

例题6.用集合语言表示下列集合:

(1)坐标平面内,不在第一、三想象的点的集合;

(2)所有被3除余1的整数的集合;

(3)使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选择适当方法表示集合。

例题7.方程组x+y=3x-y=1的解的集合为    。注重点与数的区分。

例题8.已知集合A={x|ax2-3x+2=0,a∈R}

(1)若A中不含有任何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把这个元素写出来。

(3)若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本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第二部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标要求:(1)识别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归纳出子集和真子集的区别和联系。(子集和真子集符号也不同,重点放在子集的讲解)(2)能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空集和相等集合的含义。(空集是难点,但是绝对不可说得过多,过多对学生是负担的同时也影响学生的理解)(3)能正确区分易混淆的数学符号属于与包含于,会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难点,要求教师给予充分的讲解,而做题时不建议出现集合中元素是集合的题型,这样对于学生理解集合关系还会起到不良的作用。)

第三部分集合的基本运算,课标要求:(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并运算。(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集合始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希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重视,而作为学生要给自己时间研究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研究,才能最终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初中国学知识讲解 篇4

2、河姆渡遗址位于:(B)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B)A、三百首 B、三百零五首

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A)A、孙武 B、孙膑

5、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能 B、不能

6、下面哪个成语与秦始皇有关?(A)A、指鹿为马 B、奇货可居 C、图穷匕见

7、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C)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8、“海上升明白,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B)A、王勃 B、张九龄

9、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晚春 B、仲夏

10、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A)A、时不再来 B、失不再来

11、“熄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12、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A)A、秦始皇 B、武则天

13、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B)A、白居易 B、李白

14、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圆规曲尺

15、“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C)A、为政清简 B、平安长春 C、淡泊名利

1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A)A、李商隐 B、骆宾王

1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A)A、《金陵记》 B、《石头记》

1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B)A、黄河 B、长江 C、淮河

1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B)A、元好问 B、柳永 C、晏殊

20、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A)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1、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C)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2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A)

A、八条 B、二十二条

23、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A)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24、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B)

A、令爱 B、令正

25、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A)

A、有关 B、无关

26、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位女性?(B)

A、两位 B、三位

2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下面哪位历史人物?(B)A、诸葛亮 B、周瑜 C、曹操

28、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B)

A、压轴戏 B、大轴戏

29、成语“请君入瓮”,“请”的是谁?(B)

A、来俊臣 B、周兴

30、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B)

A、制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

31、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

A、静脉 B、动脉

3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

A、花之君子者 B、花之隐逸者

33、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

A、文章书画稿费

B、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3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

A、孔子 B、屈原

35、“杏林”指代的是:(B)

A、教育界 B、医学界

3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

A、《山海经》 B、《世说新语》

3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C)

A、下棋 B、战场 C、戏台

3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只有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它是:(B)

A、《汉书》 B、《史记》 C、《三国志》 D、《左传》

39、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B)

A、东 B、西 C、南 D、北

40、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C)

A、子路 B、子张 C、子贡 D、颜回

41、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汗”的意思是:(B)

A、天空 B、大海 C、草原 D、高山

42、“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出自:(A)

A、《淮南子》 B、《庄子》

4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A)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44、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A)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45、“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A)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班固的《两都赋》 D、张衡的《二京赋》

46、“红娘”今指代为爱情牵线搭桥的人,请问她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A)

A、元稹的《莺莺传》 B、王实甫的《西厢记》

47、《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的是:(B)A、赵云,张飞,关羽 B、刘备,关羽,张飞

48、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A)

A、土地之神 B、五谷之神

49、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墨挥毫,请问下面哪种是正确的研磨办法?(B)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50、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谁?(D)

A、张飞 B、关羽 C、卫青 D、李广

一、选择题

1、唐杜荀鹤作《观棋》诗云:“对面不相见,用心同用兵”,是对中国象棋的描写,那么象棋中我们常说的“楚河”和“汉界”位于今天的哪个省?(B)

A 湖北 B 河南 C 河北 D 湖南

2、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C)

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韩非子》中有许多寓言直到现在还广为人知,下面哪个寓言出自《韩非子》?(D)

A刻舟求剑 B螳臂当车 C掩耳盗铃 D滥竽充数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的“火”是(C)

A烟火 B烛 C星宿名 D酷热之气

6、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

A 朱熹 B 王阳明 C 韩非子 D 黄宗羲

7、“君子不器”的含义是(B)

A 君子不应被器重 B 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

C 君子应当被器重 D 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摆设

8、“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说的是(B)的典故。

A 秦穆公 B 楚庄王 C 齐桓公 D 晋文公

9、“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为(C)时期宰相。

A 东晋 B 西晋 C 北宋 D 南宋

10、明确提出划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的是(C)

A 《沧浪诗话》 B 《唐音癸签》 C 《唐诗品汇》

11、“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出自(A)

A 程颐 B 孔子 C 程顾 D 朱熹

1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出自(A)

A 《尚书•太甲中》 B 《孟子•滕文公下》 C 《论语•子张》 D 《孟子•尽心下》

13、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

A 是非之心 B 进退之心 C 悲喜之心 D 善恶之心

14、《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飞清” “颓波”等词都是《水经注》首创,这两个词所描述的自然景观是:(D)

A彩虹 B溶洞 C海市蜃楼 D瀑布

15、北宋是我国古代纂书 修书的繁盛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书籍事业成果的是四大类书 下列哪部书不是四大类书之一?(D)

A 册府元龟 B 太平御览 C 太平广记 D 佩文韵府

16、《尔雅》“释天”篇 “讲武” 中讲到,“春猎为搜,冬猎为(C)”:

A 苗 B 捕 C 狩 D 击

17、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A)

A 十面埋伏 B 高山流水 C霸王别姬 D渔歌子

18、“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D)

A 《左传》 B 《战国策》 C 《史记》 D 《汉书》

19、下列名言,不是出于《孟子》的一句是(C)

A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 尽信书,不如无书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 其进者锐,其退速

20、被推尊为“倚声椎轮大辂” 代表了词的草创面貌的是(D)

A 花间词 B 南唐词 C 中唐词 D 敦煌词

2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出自《孝经》哪一章?(A)A 第九章圣治章 B 第六章庶人章C 第十三章广至德章 D 第十七章事君章

22、《西游记》的最基本的思想是(A)

A 人定胜天 B 三界和谐 C 勇于反抗 D 追求真理

23、“乘龙快婿”一词中的女主人公的父亲是(A)

A 秦穆公 B 楚庄王 C 晋文公 D 齐桓公

24、《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第一句为:“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其实,这位“古人”就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位,他是(C)

对联知识讲解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特点、种类等。

2.分析中考对联题的考查导向,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联,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在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到各种各样课外知识,题型也是多姿多彩。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推测其考查导向,来制定复习策略。

二、学对歌诀: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四、对联种类:

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五、典型例题分析

(改写题)例1: 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若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简析:例1只要抓住对联的特征进行删改即可,答案: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温馨提示:——对联常识

要想在中考卷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掌握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2.词性相同。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结构相似。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另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对策:了解对联常识(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

(撰写题)例2:(2004年大连)将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这类题要充分调动课内相关知识的积累,注意结合对联的常识,对照题目仔细琢磨。例5答案示例: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园

对策:加强诗文积累(背诵+理解+运用)

(拓展题)例3.(2003年福州)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2)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3)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简析:只要平时关注名胜古迹,多加积累,解题便游刃有余①黄鹤楼 ②岳阳楼 ③泰山

诗文链接:《黄鹤楼》崔颢 《临洞庭》孟浩然 《岳阳楼》范仲淹 《望岳》杜甫

(选择题)例

4、(2004年南京)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

石头城 对 燕子叽 朝天宫 对 阅江楼 凤凰台 对 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横线上。

乌龙潭 对 ________ 莫愁湖 对________ 总统府 对__________

简析:例4比较简单,只要注意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特征即可。答案依次是:白马湖、无想寺、状元楼。此题借助对联属对,考查学生对名胜文化的了解,考查学生视野是否开阔,是否关注身边的生活。

对策:关注名胜古迹(与课文相关、与地方有关)

(拓展题)例

5、(2004年太原)对偶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请你使用对偶的方法,补全《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

第七回目:___________,五行山下定心猿。

(帮帮你)“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心猿”即孙悟空。

第七回前半部分内容精选: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这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眼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简析:巧借对联考名著是04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又一亮点。此题主要通过对联考查名著中的重要情节及关键人物,只要紧扣对联常识,结合提示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八卦炉中逃大圣。

我国四大名著的回目都是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撰写的,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考点,所以复习时要强化积累,多阅读。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回目链接:

《水浒》: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红楼梦》: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02吉林)

(撰写题)例

6、(2004年福州)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

下联:炼钢铁意志

(奥斯特洛夫斯基)

简析:此题考查的是外国名著,要求补全名人对联,补对联时:一要注意补出的下联要与上联的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二要注意补出的内容必须与上联相关。答案: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对策:强化名著阅读(回目、关键人物、重要情节)

(简答题)例

7、下面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副对联,你能从语言、内容、哲理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副对联的妙处吗?

青海: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甘肃: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赏析:此联妙在字形的精雕细刻,上下联所有的字的偏旁都是第一个字,上联字字含水,下联字字含金(语言),写出了青海的景观和甘肃的资源(内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既关注环境,又呼吁资源意识,理想与现实同步,实在精妙(哲理)。

温馨提示:对联赏析的角度较多,指出对联所写的内容,体会对联倾注的情感,辨识对联蕴涵的哲理,品味对联运用的语言技巧。

对策:提高鉴赏能力(内容、情感、哲理、语言)

六、总结:上联:选择题、拓展题、撰写题、简答题,题题各异

下联:常识类、诗文类、名著类、赏析类,类类不同

横批:多多积累

第二课时

能力操练场

1、(2004年邵阳)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两袖清风存正气. a、琴棋书画自陶情

B、竹菊梅兰可养性 b、莫愁两鬓霜雪寒

C、且喜满园桃李艳 c、雪压难摧涧底松

D、风吹不动天边月 d、一间陋室遗书香 2.请说说下列对联中涉及什么人?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2004年海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范仲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下面的上下联,并说说写的是谁。

①鸿门斗碎霸图空

②志见出师表

③好为梁父吟

④千古文章四大家

⑤盛唐诗酒无双士

⑥青莲文苑第一家 ⑦一门父子三词客 ⑧鹿野舟沉王业兆

_____与______,写的是(); _____与______,写的是();

_____与______,写的是(); _____与______,写的是();

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被打乱)①红雨树边 ②小苑西回 ③一庭佳丽莺唤起

④看池边绿树 ⑤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6.杭州西湖边上岳墓前有秦桧等四人的铸铁跪像,人们借此来贬恶扬善。当年秦桧等人谋害岳飞,为后人唾骂理所当然,但用来塑像的白铁则是无辜的。请你据此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个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

下联: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第三课时

2005年中考对联题汇编

1、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兰州市)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2005年春节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对联,融历史、地理、诗文、典故等文化于一体,成为晚会的精彩亮点之一。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下面两副对联的前面填上省名。(湖北黄冈市)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3、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镇江市)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 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湖北省孝感市)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5、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新疆乌鲁木齐市)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当选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则获得了“感动中国”集体奖。

①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

②鹰击长空化险为夷试飞英雄梁万俊

③跨越十重栏杆东方飞人勇夺第一

6、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幅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幅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重庆市)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7、综合性学习(河南省课改区)

张军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对联”的小组,他们收集了很多对联,整理了有关对联的知识。假如你是这个小组的成员,请接着完成下面的工作。

(一)下面⑴⑵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⑴下列对联写的是河南哪处名胜?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馨悠()

②朱仙镇血战丧敌胆,**亭长恨遗千秋()

③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

A.巩义杜甫故居 B.汤阴岳飞庙 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⑵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春联 B.婚联 C.挽联 D.行业联

(二)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字,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完成对联。

龙城常州,人文荟萃,传统的文化底蕴和火热的创业实践,造就了诸多英模人物。

“蓝领精英”邓建军,坚持学习新技术,攻坚克难,完成了数百项技改项目,解决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被誉为知识型、专家型产业工人的楷模。

殷雪梅老师,热爱教育事业,视学生为子女。在危急关头,她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瞬间壮举感动了常州,感动了神州,被誉为“英雄教师”。(摘自《常州日报》2005年4月8日 有删改)

上 联: 蓝领精英邓建军,数百技改成楷模

下 联:

9、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

第四课时

2006年中考对联题汇编

1、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2006年温州市中考题)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2006年温州非课改区中考题)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意思,完成对联。(2006年自贡市中考试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的提问时说:“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其中“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联写一人即可)。(2006年兰州中考试题)

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允矣”即“对啊、恰当啊”之意。)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5、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幅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幅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2006年苏州中考试题)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是为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其中一副对联所赞颂的人物、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2006年锦州中考试题)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2)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7、长白山是东北名山,其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天池。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之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月景如“静影沉璧”,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急流是“素湍绿潭”,其实天池之美亦毫不逊色。请根据所给上联,化用古诗文名句,对出下联,表现天池之美。(2006年黑龙江中考试题)

上联:长白山林壑尤美;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校举行“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你按要求完成。

(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

(1)根据提供的信息,用金华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下联。

上联:火腿、酥饼、木雕、水晶,金华物产誉全球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婺州儿女扬英名(2)与名胜古迹相关的许多诗词、对联、虽然简短,但寓意隽永,文采飞扬,堪称文化瑰宝。请欣赏下列金华本地名胜古迹的吟咏,仿造示例,选择两处写出具体景点的名称。示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八咏楼)

A.先人创业建古村,后裔继志兴诸葛 B.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C.此地风光三吴无,平砥清流世间殊 D.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

E.天门一开天下见,天街漫步天上人 F.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绣映南山

参考答案:(1)陈亮、宋濂、李渔、艾青(2)A.兰溪八卦村 B.金华双龙洞 C.磐安花溪 D.浦江仙华山 E.永康方岩 F.武义郭洞

9、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2006年南京中考试题)、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你将下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板报设计评选活动。图2是你班尚未完成的板报,请为它做好文字编辑工作。板报的内容要求有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对出下联,写在下面方格里。(书写要求规范、工整)(2006年沈阳中考试题)

上联:登长城览神州风貌 下联:□□□□□□□□

参考示例:游故宫品华夏文明

11、对对联(2006年荆门中考试题)

上联:诚实守信立根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廉洁奉公为百姓 勤政爱民得民心 贪污腐败失民心(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近,意义关联,可适当放宽要求)

第五课时

第二课时题目与2005年中考对联题汇编题评讲

第二课时答案:

1、A--d,B--a,C——b,D—c。

2、杜甫 蒲松龄 范仲淹 蒲松龄 项羽、越王勾践 诸葛亮 李白 诸葛亮

李清照

3、①为天下先忧后乐。②与吏民同醉共欢。

4、答案: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 白)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项 羽)

5.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日。

6.白铁无辜铸佞臣

7.呐喊

2005年中考对联题汇编参考答案:

1、秋色人似画中游

2、湖南 湖北 云南 海南

3、略

4、B

5、①田世国为母换肾奉献孝心 ②淡泊名利专注田畴水稻之父袁隆平③实现廿年期待中国女排再戴桂冠。

6、A7、(一)①D ②B ③A ④C ⑵①A ②C ③D ④B

(二)王阿姨,您好!您家的这副对联真好!不过,这副对联贴反了。因为“岁”字是第四声,这句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春”字是第一声,这句是下联,应该贴在左边。我帮您换过来好吗?

8、例:英雄教师殷雪梅,瞬间壮举铸师魂(感神州)

9、宽对即可,例如“乡音已改是归人”等即可;“每逢佳节倍思亲”、“乡音无改鬓衰”等亦可。(共2分,内容、形式各1分)

第六课时

2006年中考对联题汇编题评讲

2006年中考对联题汇编参考答案:

1.例: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忍人

3.参考答案:守业难,知难不难。

4.参考答案:孔子 诸葛亮 欧阳修 苏轼(洵、辙)

5.参考答案:这幅对联是对范仲淹一生的评价和赞美。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例如“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等。)

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

6.答案:(1)诸葛亮 三顾茅庐(2)李白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3)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答题要求:应以“天池”为内容,应化用古诗文名句。示例:①天池水浮光跃金 ②天池水波澜不惊 ③三江源水尤清洌

8.略

中考语文知识要点讲解 篇6

在对说明文阅读进行全面复习时,应注意:

1·面对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考查,千万不可以偏概全,把段落中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当成全文的,学会对材料的提炼和重组。

2.面对说明方法的考查,不仅仅要能识别,最重要的是要会分析其作用,理解各种说明方法各自的个性及共性,解说方法所起的具体作用。

3.说明语言是必考内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它的精确与模糊上,考查则侧重于语言的模糊性,如表概数、推测、可能的语言,“左右”“大约…‘也许”“主要…‘据说”等词语的作用。

4.体会句子的作用。主要是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过渡作用、照应作用、概括中心作用、引领全文作用等。

5.对说明文科学精神、方法、创造等方面的考查,是一个难点。但你只要平时留心就会很容易,如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勇于献身等。学会材料的再表达,就要关注生活,关注新科技。

近年来,逐渐淡化现代文阅读的文体概念,淡化对纯文体知识的考查,整合并强化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要求,以下几点应当引起关注:

一、材料多来自于课外,内容多注重于自然奥秘、生态与保护、前沿科技以及身边的人文环境,能力检测面更宽,综合性更强。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如关于原理功能、特征、作用的介绍,考查学生的筛选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2.准确概括重点段落的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只是要求考生直接概括出指定的重点段落或整个选文的大意。

3.辨析并归纳事理的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逻辑联系追根溯源,意在检测思辨、推理能力。

4.体味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语境义、表达作用、结构作用。

二、主观题型占主导,开放题型领新潮。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宗旨的开放题已闪亮登场,并呈现扩大趋势,不仅测试理解能力,还有表达能力,往往要求写_句或一段话,并有字数要求。

考点梳理与归纳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实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一):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1)看题目;(2)在首段中找;(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等。

类型(二):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方法

类型(一):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二):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考点四:说明顺序

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一一具体、整体--局部、总一一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五:说明语言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c2)找有概数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五):指示代词的含义。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六:概括信息

考查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七:文段作用

考查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八: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一):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二):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九:中心句

考查类型(一):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考查类型(二):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凑要的。2.紧扣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十:拓展题型

考查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初中国学知识讲解 篇7

◆in order to 为了……

课文原句:In order to survive, Chuck develops a friendship with an unusual friend — a volleyball he calls Wilson.

In order to后接动词原形,多在句中作状语,表目的。这个词组经常和so as to放在一起考查,所以一定要弄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In order to 和so as to 都表示“为了”,都作目的状语,都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其一般现在时或将来时的主动语态为to do;完成时态则用to have done;一般现在时和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则分别用to be done和to have been done。二者的区别在于:so as to一般不放于句首,而in order to 放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均可。

真题演练:

All these gifts must be mailed immediately ____ in time for Christmas. (2005辽宁)

A. in order to have received

B. in order to receive

C. so as to be received

D. so as to be receiving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in order to和so as to作目的状语时的语态。很明显句中“礼物是被收到的”,应使用被动语态,而A、B、D三个选项都不是被动语态,只有C选项正确。整句话的意思是:所有这些礼物必须马上寄出去,以便(收件人)圣诞节时能及时收到。

◆should have done 本应做(某事)

课文原句: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

Should have done表示“本来应该做某事但实际没有做”,含有责备的意味。在这里的意思是:他认识到他本来应该多关心他的朋友,但事实上他没有做到。其否定形式shouldn't have done则表示“本不该做某事,却做了”,如:I feel sick. I shouldn't have eaten a lot. (我觉得难受。我本不应该吃那么多)。此外,情态动词may/must/can后接完成时态,也可表推测,如:have done表示对过去的推测;may have done表示过去可能做了某事;must have done表示过去肯定做了某事,语气较may have done更为肯定;can't have done表示过去不可能做了某事。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真题演练:

Mr. White ____ at 8:30 for the meeting, but he didn't show up. (2004全国)

A. should have arrived B. should arrive

C. should have had arrivedD. should be arriving

解析:本题考查的就是should have done的用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怀特先生本来八点半就应该到会场的,但是他没有出现。整句话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态,表示过去应该做某事,但实际上没做,用should have done暗含一定的责备意味,选A。

◆so... that + 从句如此……以至于……

课文原句:Chuck is a businessman who is always so busy that he has little time for his friends.

这是结果状语从句最典型的句型之一,原文中定语从句的意思是:他这么忙,很少有时间和朋友们交流。其实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结果状语从句除了such... that,还有so...that。二者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有所不同,要注意区分。

So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有:

1) So + 形容词 + a/an + 单数可数名词 + that从句,如:He is so good a student that all teachers like him. 他是这么好的一个学生,所有的老师都喜欢他。

2) So + many/much/few/little(表数量) + 复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 + that从句,如:There is so much water in the bucket that he can hardly lift it out of the well. 桶里有这么多水,他几乎无法从井里把水提上来。

Such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有:

1) Such + a/an + 形容词 + 单数可数名词 + that从句,如:It was such a moving film that he burst into tears. 这部电影如此感人,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2) Such + 形容词 + 名词复数/不可数名词 + that从句,如:It's such fine weather that most of us want to go on an outing. 天气这么好,我们大多数人都想出去玩。

总之,判断到底是由so还是由such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关键是要抓住紧接so/such后的词是形容词(副词)还是由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前者用so引导,后者由such引导。

真题演练:

We were in ________ when we left that we forgot the airline tickets. (2003上海)

A. a rush so anxious

B. a such anxious rush

C. so an anxious rush

D. such an anxious rush

解析:本题考查的就是so和such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要注意so和such后面的语序,so后面紧接形容词构成so + adj. + a/an + 可数名词单数,而such后的语序则为:such+ a/an + adj. + n.,只有D选项的语序是正确的,符合语法结构。

[Unit 2]

◆except for 除了……以外

课文原句:In China students learn English at school as a foreign language, except for those in Hong Kong, where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a first or a second language.

Except for 意思是“除了”,后面一般接名词。在这句话中,except for后面的those指代的是香港学生。Except for从“中国学生”这个整体中排除了“香港学生”这部分。 但“those”一般指代较近的名词,所以这句话最好改为“English is learnt as a foreign language by all the chinese students at school, except for those...”

在高考题中,要区分四个表示“除了”的词:except/but/besides/except for。Except/but用法相同,表示“除了……以外”,用于同类事物的排除,后面可接名词、介词短语或that从句,如:We have lessons every day except/but Sunday. (除了周日,我们每天都有课)。Except for是从整体中排除,但排除的是不同类的事物,后面接名词,如:I like your apartment except for the decoration. (我喜欢你的公寓,除了装修)。Besides意思是“除了……之外还有”,包括所排除的部分,后面多接名词,如:She helps to cook and wash besides looking after the child. (她除了要照看小孩,还要帮着做饭和洗衣)。

真题演练:

The suit fitted him well ____ the color was a little brighter. (2005 上海)

A. except for B. except that

C. except when D. besides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except和besides的用法,空格后面是一个完整句子the color was a little brighter,只有except后面可以接that从句,besides不可以接从句,因此只有B选项正确。同样,A选项错在except for后面多接名词,不接句子。

◆come about 出现,发生,产生

课文原句:How did this difference come about?

Come about表示“出现”或“产生”时,相当于happen,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一般不接宾语。与come有关的词组还有很多,如:come across突然想起来,偶遇;come along一起来,跟着来;come back回来,苏醒;come by从旁走过,得到。

真题演练:

It's already 10 o'clock, I wonder how it ____ that she was two hours late on such a short trip. (2006 湖北)

A. came overB. came out

C. came aboutD. came up

解析:本题考查的就是come组成的短语。根据题意:现在已经十点了,我想知道她怎么走如此短的路程要迟到两个小时。How it come about意思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可能?”;come about作不及物动词,相当于“happen”,表示偶然发生;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that从句。其余几项意思分别为:come over过来,顺便来访;come out结果是,出版;come up 走近,显现,出现,均不符合题意。选C。

[Unit 3]

◆see sb. off 为某人送行

课文原句:Is anybody seeing you off?

See sb. off 意思是“为某人送行”,如果sb. 是代词,则放在see和off之间;如果sb. 是名词,则既可放在see和off之间,也可放于off之后。易混淆的词组有see about(料理)、see to(照料)。

真题演练:

John is leaving for London tomorrow and I will ____ him ___ at the airport. (2005 广东)

A. send away B. leave off

C. see offD. show around

解析:根据语境暗示:约翰明天就要离开伦敦了,那我去机场自然应该是送他。为某人送行用see off。A选项是“派遣,打发”之意;B选项是“从……中去除”,D选项的意思是“带领某人参观”,均不符合题意。选C。

◆unles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课文原句:You should not go rafting unless you know how to swim, and you should always wear a life jacket.

Unless意为“除非,如果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相当于“If...not...”,后接表示条件的句子,且所接的句子要用肯定形式(不能用包含not的双重否定),翻译为“如果不……就不……”,或者“除非……才能……”,如:You will miss the bus unless you get up early. (除非你早点儿起床,你才能赶上公交车)。另外,这句话中的should表示一种警戒或劝告。

真题演练:

We won't keep winning games ____ we keep playing well. (2006 浙江)

A. becauseB. unless

C. when D. whil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连词的用法。根据语境,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继续好好打下去,我们就不会在比赛中一直赢。“如果不……就不……”,应选用B项unless,引导条件状语从句。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when多引导时间状语从句;while多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或让步状语从句,均不符合题意。

◆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

课文原句:The name "whitewater"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water in these streams and rivers looks white when it moves quickly.

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多作fact/news/explanation等抽象名词的同位语,即that后面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说明前面那个名词的具体内容,此时,that在句子中不作任何成分且不可省略。需要注意的是,that也可以引导定语从句。判断that引导的是同位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要看that在从句中是否作成分:如果没作成分则引导的是同位语从句,如果作成分则引导的是定语从句。同时还需注意:that引导定语从句时,若作从句的主语则不可省,但作从句的宾语时,可省。

真题演练:

Along with the letter was his promise ____ he would visit me this coming Christmas. (2004上海春)

A. which B. thatC. whatD. whether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汇报材料下一篇:致亲爱的祖国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