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通用8篇)
1、土质不良引起的地基沉陷:土质不良,由此产生沉陷是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方,地下水位较高,此类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常含有机质,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易受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基沉陷,且变形稳定历时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既便是在一些稳定地基,在外荷作用下,也无可避免出现这个问题。
2、台后填料的压缩沉降:台后填料一
般为渗透性材料,存在着多孔隙,加上施工时受施工作业方面影响,压实机具不能过分靠近接触台背,不能将填料颗粒间孔隙完全消除,在车辆荷载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填料迅速压缩,孔隙率降低,便在短时间内产生压缩沉降,造成跳车。在工程实践中,就是施工时工序符合要求,压实度达到要求,但台后填土较高,随着时间推移,也会产生不可避免沉降。有时台后填土荷载对基底产生附加压力,严重时会使桥台向后倾斜,发生不均匀下沉,危及行车安全。
3、施工措施不当:当前一些施工队盲目追求高速度,没有严格按施工规程作业,台背填土速度过快,对地基造成扰动和破坏,没有充分时间固结,对台背挡土墙等构造物挤压力大,施工时没有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三分法”施工。用料没有把好质量关,排水措施没有做好,压实度没有达到要求。这些人为因素使高填土引道不稳定,工后沉降大,且不均匀,是造成跳车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桥头跳车会造成极大的危险,解决桥头跳车的问题十分紧迫和重要。由于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水平砂垫层和竖向塑料排水板,它们在施工阶段起到良好的效果:缩短排水路径,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固结度,提高软土路基的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从而保证基础及地基的安全和稳定。但是,塑料排水板在地下很难降解,在工程竣工之后,仍然保持相当的排水能力,水平和竖向排水系统的存在,给孔隙水的消散提供通道,加速工后沉降,促使桥头跳车产生,给高速公路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目前我国所采用的主要的处理方法是当桥台于路堤相邻处的高差达到 10cm 以后填筑重度较高的沥青混凝土填料,新增加的荷载又会增加新的沉降。由于这样消极的处理方法,使得年复一年的进行维护施工,不仅在经济上是种很大的浪费,并且每年的维修也会给交【4】通带来不便,影响道路的使用舒适度。目前采用轻质材料处理桥头跳车问题,轻质材料换填以减少荷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控制沉降作用无疑是明显的,施工工艺主要是老路面铣刨挖除、浇筑膨胀珍珠岩高性能混凝土、铺筑沥青路面,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施工组织复杂,影响公路正常通行,且利用膨胀珍珠岩高性
能混凝土作为沥青路面基层,其配合比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应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也需要探索研究。加强台背所在位置的地基处理。处理好台背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处理方法,如排水固结法、换土法、振动碎石桩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避免错台。同时,考虑到桥头大多为高填土施工,故在桥头可考虑采用材质较轻的粉煤灰填筑,且应控制好填筑宽度,严禁因填筑宽度不够进行贴坡,致遇雨期间引起滑坡,导致桥头路基不稳而沉降。如在漕俞路高填土施工时,因遇暴雨引起滑坡现象,致外侧 3m 范围内结构层开裂等现象。加强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公路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有利于减少路桥间的工后沉降差。在桥台结构完成后,尽快安排过渡段路堤与一般填土路堤的施工。并使用具有同等压实度能量的压实机械将过渡段路堤与一般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碾压。在路堤与桥台连接部位,路堤与锥坡预压填土应同步填筑与碾压,使用大型机械碾压困难时可改用小型振动压实机械进行充分压实。此外,对一些路基工后沉降可能大的工点,如深层的软土地基和桥头高路堤,除了采用一切必要的地基处治措施外,必须优先安排施工,进行静置预压直至符合规范要求为止。选择有利于减少工后沉降的桥台结构。在形式多样的桥台结构中,桩接台帽的桥台结构施工过程是:填筑路堤,钻孔桩基施工,台帽和耳背墙施工。从其施工步骤可知,其过渡段路堤在桥台结构施工前填筑,不受施工作业面的限制,有利于大型机械碾压,不遗留施工死角,压实均匀,压实度易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桥台结构施工时,又为过渡段软土地基和路堤填土留有一定的沉降期,有助于减少过渡段路堤工后沉降。因此,在桥梁设计时,宜首先选用桩接台帽式桥台结构。加强路桥过渡段路堤填料的选择实施路桥过渡段路堤填筑之前,要有目的地选择施工路段的填料,采用各种土壤作对比试验。试验项目包括:土壤的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实施筛分和击实试验。各种土壤在相同压实机具下达到同等压实度时的压实遍数与松铺厚度的关系。从实验结果中比较各种土壤的技术指标,从中选出最适宜的土壤作为过渡段路堤的填料。【5】【6】【7】而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针对此类问题采用打穿或半打穿水泥搅拌墙方法,对桥头跳车可以做到较好的限制。要减少工后沉降应该从软土地基的沉降与固结理论出发。Terzaghi1924建立了饱和土单向固结微分方程,并获得了一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上的解析解,迄今仍被广泛应用。【8】 Biot1940根据连续介质力学基本原理,联列土骨架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线弹性本构方程、有效应力原理以及渗流过程的连续性方程,将空间任意点的三向位移 wx,w y,wz 及孔隙水压力作为四个基本未知数,建立了 Biot 固结理论。Biot 固结方程反映出了固结过程中总应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揭示了这一规律的本质原因:土体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和土骨架变形之间的耦合作用。Biot 固结理论比 Terzaghi 固结理论更为合理完整,但计算比较复杂,往往借助于有限元解。Biot 固结理论与太沙基一伦杜立克固结理论相同之处在于两种理论都认为土是饱和的多孔隙介质,骨架变形呈线性弹性,渗流满足达西理论;都应用有效应力原理;也都假定渗流的连续【9】条件。Biot 固结理论比太沙基固结理论更为合理,实际观测资料也证明了这点。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Biot 固结理论也被应用的更加广泛,然而针对经过竖井处理后的地基,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方法有 2种,一种主要为数值解,最先由谢康和、Hird 和 Indraratna 等人提出【10】,而另一条思路即是解析解,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对解【11】析解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只有唐晓武教授得到的解析解能够比较好的推广到 2 层地基,因此具有比较好的适用性【12】。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有限元方法下的数值解。根据日本最新的理论和工程实例,结合之前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一种新型的处理方式,即П型水泥搅拌墙,控制沉降,延长维修年限的间隔,满足使用期的要求。路堤软基沉降变形研究主要涉及沉降与时间之间关系的问题。要求追踪整个施工、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沉降变化,以填筑体分级加载过程为研究过程,采用对比的办法进行研究,对比采用新方法处理和未采用新方法处理两种情况下软基中某点或某个截面
处的物理指标竖向位移、侧向位移或者孔隙水压力等的不同,分析这些指标在总不同时期沉降中所占的比重,提出控制这些指标的措施。这些工作可以利用现有的商用计算软件 Plaxis 进行模拟。【13】文章需要做的是结合典型工况,考虑实际施工和使用情况,模拟整个施工过程中软基任意点各物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验证新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对于最不利工况和最普遍工况分别提出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为防止桥头沉陷而引起跳车、以及高填方段和填挖结合部因差异沉降而造成对路面结构的不良影响,借鉴已建和在建高等级公路在处理类似病害方面比较成功的工程实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桥头跳车从表面上看是由桥台和路堤的沉降差造成,而实质上影响工后沉降差的因素很多,由于施工中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还有很多未经实践的措施等待我们今后去研究和实施。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以减少桥头在软粘土地基上差异沉降的总和。【14】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问题,由于П型水泥搅拌墙这种处理方法并没有真正在实际的工程中的到过应用,所以目前对于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目前国内采用的方法有些问题,必须结合新型水泥搅拌墙方法给我新的解决桥头跳车的方法。文章主要就是用 PLAXIS 软件从理论角度给出П型水泥搅拌墙这种处理方法的优越性。具体实践需要工程实例的证明。【1】张诚厚,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软基土修筑高速公路的几个土工问题,1997【2】魏汝龙,软粘土的强度及变形,高速公路软基计算,1987【3】探讨公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及处治措施,中国论文联盟【4】马磊,IT 型水泥搅拌墙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的数值模拟,2007【5】浅谈桥头跳车处理方法,罗桂兰【6】预防桥头跳车的施工对策,倪官康,华东公路,1993.【7】公路桥头跳车的预防及处理,张振勤,詹晶萍,陈超,黑龙江交通科技,1994【8】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9】 Biot A.General theroy of thre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J.of Applied Phys.,1941,vol.12.【10】 Hird C.C.Pyrah I.C.and Russell D.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vertical drains beneath embankments on soft
在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速度较快,发生事故极易造成交通拥堵,特别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当前方能见度较低、视距不足、速度过快时,事故数目明显增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气象环境信息的准确检测、及时发布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车辆安全尤为重要。
1. 高速公路气象检测与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
(1)能见度定义
能见度[1]是指人的正常视力及能从极限远处背景中分辨出的最远目标物。它是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最主要气象要素。
(2)ITMS的定义[2]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传感技术、GIS定位等多种技术,按照ITS、交通、气象、电子GIS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标准,具有运行状态测控、交通地理信息定位功能并且能在全路段区域发挥作用,为ITS决策管理提供气象与路况实时监控及预警信息的智能化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修建起步较早,沿线配套的气象检测、预警、发布设施比较完善,而且注重采用气象信息辅助交通决策。在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与气象关系时,尤其强调对能见度的监控。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交通控制模式及管理体系进行一系列的研究[3]。
(1)欧洲国家
欧洲很多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气候特点建立公路气象监测信息系统。例如瑞典的Slippery Road System Information(SRIS),芬兰的VARO,比利时的DWTC-CP/40等。
后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逐渐形成“公路网恶劣气象实时监测控制系统”覆盖全欧洲。具有代表性的瑞士道路气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距离地面2米处的温度、湿度、雾滴、冰冻、风向、干湿度等信息,而且传感器的布设为6km,除此之外还有雷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路面结冰状况[4]。
德国采用高速公路沿线布设气象检测器检测天气的变化情况;瑞典为了准确检测和发布不良气候信息,建设650个野外观测站,同时配备13颗卫星和21个雷达观测站。
(2)美国
运输部设立了1300多个有固定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点,几乎覆盖全国的道路网络,同时还配备移动的检测站点,站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靠无线通信技术。
美国还设立了1000多个ASOS站,收集风速、风向、温度、密度、能见度等信息,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气象服务,同时还为道路出行者提供交通决策与诱导服务[5]。
(3)日本
日本的气象监测系统由1313个自动气象站组成,可以提供较为完整的气象数据,但是站点相对较少,许多观测点离公路较远,不一定能够代表高速公路的路况气象实况[5]。
2.2 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较发达国家的交通气象监测与发布研究,我国高速公路气象与交通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仍有较大差距。
第一,在政策方面,我国政府按照高速公路车辆正常运行的气象要求,规定各级气象部门和交通部门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气象做出预报,交通部和国家气象局联合对全国高速公路的气象条件做出预报。
第二,在理论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学者致力于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研究。张清、黄朝迎等[6]针对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类型、分布等特征,研究了各种气象灾害对四种运输方式的影响;孟燕军[7]综合分析了北京地区高速公路能见度气候特征;王端宜根据日本防治冰雪冻灾害的具体经验,综合我国公路冰雪冻特征,提出了适用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冰雪冻灾害的防治措施;张振维等[8]进行了沈大高速公路沿线气象引子特征研究。
第三,在实践方面,随着高速公路气象检测器布设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交通部和气象局开始着手于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出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进展速度比较缓慢。上海市交通部联合气象局引进17套Milos500能见度自动监测仪,根据自动监测站与人工观测站数据对比得到能见度自动监测站合理布设地点[9];山西省在大运高速公路上采用AMS-IV高速公路气象自动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测路面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等数据。
3.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减轻恶劣气象条件对高速公路通行影响的主要手段是建立高速公路气象预报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建立道路气象信息系统。目前我国的道路气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相对统一的交通气象信息系统标准,使得各地的交通气象监测系统缺少互通性,数据无法共享,使系统不够完整;
2)节点严重不足。现有检测器布设间距偏大,无法完整地获得道路气象信息,仍主要依靠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3)无法实现气象信息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诱导,目前气象监测系统只是集中在对气象信息的预报上,却缺乏气象信息对交通控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汤筠筠,高海龙,张巍汉.高速公路雾区监控系统结构方案的研究[J].公路,2005,(8):108-110
[2]任东锋.高速公路雾区交通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2007,17-18
[3]Paul A,Pisano.Research needs for weather-responsive traffic management[J].TRB 2004 Annual Meeting:2-6
[4]Lynette C,Goodwin.Practices for road weather management[R].2002
[5]倪秉书.欧洲智能交通系统成功案例(一)-(四).中国交通通信产业,2004(5-9)
[6]黄朝迎.暴雨洪水灾害对于公路交通的影响[J].气象,2000,26(9):12:-15
[7]孟燕军.北京地区高速公路能见度气候特征.全国城市气象服务科学研讨会,2001
[8]张振维.深大高速公路沿线气象因子特征研究.环境保护科学,2000,026(001),45-46
关键词:茶叶;包装;绿色设计
一、研究的意义
我国茶叶在种类上品种比较齐全,同时我国也是全世界茶叶的主要生产国以及茶叶出口国,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比较大,随着我国生态茶园以及无公害茶园的建设,使得我国茶叶的绿色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就当前我国茶叶的包装发展来说,还没有真正跟上绿色化的步伐,这样无疑会使得茶叶绿色化的进程有所放缓,在国际竞争中也就没有多少优势,所以说,对茶叶包装进行绿色化设计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茶叶市场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
包装设计与老百姓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百姓消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在选购物品的时候依据产品的包装设计做决定,这也能够体现出包装设计在整个茶叶品牌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包装设计能够体现出品牌的文化以及体现出品牌自身的重要价值。
由于茶叶中主要含有一些抗坏血酸等成分,这样的成分是比较容易被氧化的,继而容易在质量上出现问题,所以说,茶叶的包装设计就应当有较高的要求,相关的设计师在对包装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对茶叶自身的特性进行分析,保护茶叶自身的品质以及功能是茶叶包装设计时应当考虑的说要问题,另外企业在进行茶叶绿色包装的时候应当在包装设计、生产线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继而使得企业自身的环保以及绿色形象树立起来,因此,茶叶包装和绿色设计在整个产品形象的塑造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对其外包装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分析,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我国当前的茶叶市场的发展境况可见,对我国茶叶包装与绿色设计进行分析十分有必要。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
张文莲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提到,茶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更包含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前茶叶在我国具有典型的文化形象以及文化意义,从茶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茶叶包装以及绿色设计进行研究,能够使得茶叶自身的价值以及附加值有所提升,继而使得茶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弘扬。
罗娇在其学术论文《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提出,茶叶有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形象,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的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茶叶包装应当想着品牌化以及国际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应当将文化作为核心和灵魂,将品牌包装作为策略,使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以及品牌展现,这样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审美观点,同时也有助于茶葉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丁勇在其文章《茶叶包装的基本特性及应用趋势》中提出,当前的包装概念不仅要求选用能够保障茶叶品质的包装材质,顺应当前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能力,另外还应当在包装的外观设计上要有设计感,体现出茶叶自身的品牌特征,对于茶叶的包装设计来说,其特征具有经济性、装饰性、规范性、品牌性以及科学性,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茶叶包装设计也开始出现绿色化的转向也应用趋势,要体现出环保的理念和要求。
高圆在文章《茶叶包装的种类及其评析》中,就当前我国市场上所出现的比较具有竞争力的五种包装设计进行了分类以及介绍,这五种有纸包装、铁罐包装、纸盒包装、塑料包装以及竹编包装等。
美国学者费谢尔和戈登所编著的《小手册大创意——包装设计案例分析》中就茶叶包装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强调茶叶的标示设计能够产生深远的意义,能对拓展产品营销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绿色设计的应用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受到资源危机以及污染智力的压力,继而出现了绿色革命的相应运动,德国首先出现了环境标志,之后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等地也就开始在包装设计上采用环境标志。
其中在美国的企业界以及产品包装界曾实施了相关标准面对包装进行了相应的寿命周期的评定,对相应的包装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当前在一些欧美比较发达的国家,包装材料进行回收以及再次进行利用已经成为常态,美国的一些政府也开始采用相关的法律等强制性的措施来将包装的废弃物回收;在德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就应当待到百分之八十;瑞典,有近一半的人愿意为购买具有环保性质的产品而多花费百分之二十的价钱;在日本,很多产品生产商都是在对商品进行包装的时候,都尽量不使用对环境带来污染的原料;法国相关部门也在此方面有明文规定,需要在产品的包装上标有循环利用的字样。
在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包装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我国的环保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产品的包装上有所体现,但是和国外的绿色包装工业相比,我国的绿色包装发展还不够,尤其是对废弃包装方面进行的处理,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境地,使得我国很多资源都得到浪费,使得环境污染状况也有所加重,对整个包装工业的有序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和影响。
三、总结及展望
在中国茶叶由来已久,随着茶文化的出现,茶叶包装以及绿色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绿色包装依旧存有诸多问题,首先,在我国针对绿色包装还没有确切的已经明晰的概念,尤其是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依旧没有确切的概念,继而也就很难在全国加以推行,其次,我国茶叶绿色包装的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现状,我国各地在此方面的法规等要求也不尽相同,继而就会对我国绿色茶叶的整体发展状况带来严重的阻碍;再次,我国对茶叶绿色包装方面进行的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因此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据的优势不足,和国外的相关技术相比,这样的一种劣势无疑会使得我国茶叶绿色包装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最后,我国当前茶叶绿色包装的消费趋势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当前我国的绿色消费概念还没有形成,消费者很难接受这样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此在茶叶的绿色包装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市场。
对于将来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趋势来说,绿色包装设计是我国茶叶包装的基本走势。对于茶叶的包装来说,合理的造型以及结构上的设计是我国茶叶包装在设计过程中所应当考虑的前提以及重要基础,这对于茶叶的周期以及品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茶叶的包装在造型上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定,其包装造型往往是依据茶叶自身的定位以及运输的方式等。
在对茶叶包装进行造型的时候,应当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消费者自身所具有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差,茶叶的生产和制造商也没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会使得茶叶在包装设计上很难遵循绿色设计的理念,容易出现过度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当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要尽量避免包装设计对茶叶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还应当注意茶叶的包转设计应当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主要是为了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障茶叶自身的品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主要考虑商品的结构设计,它要求茶叶产品的包装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包装结构简单化,并且对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茶叶绿色包装的造型设计取决于产品定位、运输方式和材料选择等因素,包装的造型与结构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而不同的包装造型对应的材料利用率也是不同的,得体的包装造型可有效减少材料的使用。
在对茶叶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通过梳理发现未来主要的趋势就是要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尤其是在对外包装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相关的标准,在设计的时候还应当做到规范化,注意突出包装的回收标志以及材料的成分。
四、结语
包装的绿色设计是国家生态战略的一个微小节点,但通过对茶叶包装与绿色设计文献综述的探讨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激发产品设计师的环保理念,形成设计师对茶产品設计的绿色环保共识,还对茶叶产品业界对包装风格的形成提供借鉴,我们在品茶知味的同时更应该倡导推广绿色环保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推广,使这一绿色设计的理念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让人们品茶的同时,又能让消费者感受、感悟到绿色、永续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舒祖菊.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07(15)
[2]张亚伟.谈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9(01)
[3]尹杰.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J].艺术教育,2007(15)
[4]华再欣.绿色包装与茶叶包装[J].上海包装,2009(01)
[5]胡淑霞.方世辉.开发茶叶绿色包装之我见[J].经济视野,2007(15)
颚式破碎机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学 生:HEH 学 号:11113030120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班 级:A1112 指导教师:王英惠 胡云堂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二0一四年十一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颚式破碎机的建模与仿真分析》。在基本建设工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种不同粒径的砂、石作为生产之用。而一般砂石都需要破碎从而达到生产要求。自第一台颚式破碎机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其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而颚式破碎机的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石料可供破碎机械来进行加工,来满足工程的需要。所以在生产中广泛的应用。而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复摆颚式破碎机,国产的颚式破碎机数量最多的也是复摆颚式破碎机。
颚破机性能特点:颚破机破碎比大,产品粒度均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维修简便,运营费用低。颚破机工作原理:工作时,电动机通过皮带轮带动偏心轴旋转,使动颚周期地靠近、离开定颚,从而对物料有挤压、搓、碾等多重破碎,使物料由大变小,逐渐下落,直至从排料口排出。
破碎机是将开采所得的天然的石料按一定尺寸进行破碎加工的机械。鄂式破碎机是有由美国人E.W.Blake发明的。自第一台破碎机的出现,生产效率快,又满足安全条件,又能适应生产,大大加快了生产。颚式破碎机主要由机座、偏心轴、颚板、连杆、调节机构与闭锁弹簧等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两块腭板,而且它的破碎作业是在两块腭板之间进行的,其中一块腭板固定在机架上称为定腭板,另一块装在运动的动腭体上,称为动鄂板,其表面一般为齿形。当动鄂板周期性的靠近与远离定腭板是,完成破碎与排矿作业。复摆鄂式破碎机适合破碎中硬度石料。在工程中,多用他做中、细碎设备,起破碎比较大,可达i10随着机械工业的进步,近年来,复摆鄂式破碎机正朝着大型化发展。所以,一个合理的传动装置可以使复摆鄂式破碎机运行的更加顺利,合理有效。动鄂的优化可使磨损大大的降低,冲击、噪声、振动都相应的减少,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的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和缩短生产周期。
正文
1.颚式破碎机的特点
复摆颚式破碎机的机构属于四杆机构中曲柄摇杆机构的应用,曲柄为主动件。颚式破碎机以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维修方便在物料粉碎行业广泛应用。复摆鄂式破碎机的动鄂,是直接悬挂在偏心轴上的,是曲柄连杆机构,没有单独的连杆。由于动鄂是由偏心轴的偏心直接带动,所以活动鄂板可同时做垂直和水平的复杂摆动,鄂板上各点的摆动轨迹是由顶部的接近圆形连续变化到下部的椭圆形,越到下部的椭圆形越扁,动鄂的水平行程则由下往上越来越大的变化着,因此对石块不但能起压碎、劈碎,还能起辗碎作用。由于偏心轴的转向是逆时针方向,动鄂上各点的运动方向都有利于促进排料,因此破碎效果好,破碎率较高、产品粒度均匀且多呈立方体。
复摆鄂式破碎机和简摆鄂式破碎机相比较,复摆鄂式破碎机的机器重量较轻,结构简单(少了一件连杆、一块肘板、一根心轴和一对轴承),生产效率较高(比同规格的简摆鄂式破碎机生产效率高20%—30%)等优点。但复摆鄂式破碎机的鄂板垂直行程大,石料对鄂板的磨削作用严重,磨削较快,且能量消耗也大,工作时易产生较多的粉尘。
在工程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复摆鄂式破碎机。国产的鄂式破碎机数量最多的也是复摆鄂式破碎机。复摆鄂式破碎机主要由机架、鄂板、侧护板、主轴、飞轮、肘板和调整机构等组成。机架即机座,实际上是个上下开口的四方斗,主要用作支承偏心轴和承受破碎物料的反作用力,因此要求具有足够强度,一般采用铸钢整体铸造,规格小的可用优质铸铁代替。大型破碎机的机架由分段铸成后再用螺栓装配在一起,铸造工艺较为复杂。自制的小型鄂式破碎机可用40~50毫米厚的钢板焊成,但其钢度不如铸钢好。
鄂板包括活动鄂板和固定鄂板,各与鄂床组成活动鄂和固定鄂。鄂板用楔形铁块和螺栓固定在鄂床表面,保护鄂床不受磨损。固定鄂的鄂床就是机架,活动鄂的鄂床悬挂在偏心轴上,由于它直接承受对石料的挤压作用力,所以必需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活动鄂床一般用铸铁或铸钢制造。鄂板直接和石块接触,除承受挤压和冲击力外,尚与石块强烈摩擦,因此要求用高强度且耐磨的材料制造。常用的是铸锰钢鄂板,其铸钢含锰量为12~14%左右。若条件受限制时,可用白口铸铁代替,但容易磨损和折断,使用寿命不长。为了有效地破碎石料,鄂板表面常铸成波浪形和牙形,其齿峰角度一般为90°~110°,齿高和齿距视出料粒度和产
量要求而定。齿形高齿距小,则出料粒度小,产量低,动力消耗大。一般齿高和齿距之比为1/2~1/3之间。由于复摆式的特点造成鄂板底部比上部磨损快,所以鄂板往往做成上下对称形状,以便磨损后能倒置安装,延长使用寿命。鄂式破碎机的优点是生产率高,结构简单可靠,破碎比较大(一般为6~8),外形尺寸较小,零件检查和更换较容易,操作维护简便,不用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人就能够操作,应用范围广,与其他类型破碎机比较,不容易堵塞。因此工程中普遍采用它来破碎各种硬度92500公斤/厘米以下)的石料,常作粗碎和中碎设备。一般用于破碎极限抗压强度不才200 要很大的摆动体,增加非生产能量的消耗,破碎可塑性和潮湿的物料时,容易堵塞出料口。由于工作时产生很大的惯性力,机体摆动大,工作不平稳,冲击,振动及噪音较大。因此须安装在比机器自重大五倍以上的混凝图基础上,并须采取隔振措施。大型破碎机还应安装在埋设于基础上的刚梁上。
鄂式破碎机的最大装料块度应比装料口宽度小15~20%,即给料的最大石块不应超过装料口的0.85倍。当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坚硬而光滑的大砾石时,砾石容易从装料口反跳出来,故破碎天然砾石的生产率不及破碎来才块石的生产率高。使用鄂式破碎机时,必须注意由于机器是在工作条件恶劣情况下运转的,除了必须严守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制度外,还必须及时发现并修复被磨损的零部件,这是提高机器作业的重要措施。
2.颚式破碎机的分类
颚式破碎机经100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其结构已日臻完善。我国自50年代仿制颚式破碎机以来,结构近50年的摸索和研究,设计资料更加完善,设计方法更加先进,结构更加合理,产品性内更加优良。由于它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制造容易、维修方便等其他破碎机无法替代的优点,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工业各部门,而且我国生产的破碎机还远销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生产各型号颚式破碎机约万台。颚式破碎机的破碎工作是在两块颚板 间进行的,其中一块颚板固定在机架上称为定颚板,另一块装在运动的动颚体上称为动颚板,其表面一般为齿形。当动颚板周期性地靠近与远离动颚板时,完成破碎与排矿专业作业。由动颚、定颚以及机架侧壁的护板构成破碎空间,因此鄂式破碎机的进料口与排料口均为长方形。哦时间的规格用进料口的宽度B和长度L表示。例如进料口宽度为900mm,长度为1200mm的破碎机表示为9001200鄂式
破碎机。我国制定的复摆动颚式破碎机标准审批稿中,用汉语拼音字头P(破)、E(颚)及BL(单位为mm)来表示其规格,即PE-BL。前苏联国标中的B、L单位为dm。如进口料为900mm1200mm的复摆颚式破碎机,我国规格记为PE-9001200,而前苏联规格则与我国不同。颚式破碎机按运动形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简摆颚式破碎机和复摆颚式破碎机。简摆颚式破碎机是英文动颚绕机架上的固定支座作简单的圆弧摆动而得名。复摆颚式 破碎机是因为其动颚在其他机件带动下作复杂的一般平面运动而得名,因此动颚上点的轨迹一般为封闭曲线。简摆大都制成大型和中型的,其破碎比i=3~6。复摆一般制成中型和小型的,其破碎比可达i=4~10。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要求,复摆颚式破碎机已向大型化发展,并有逐步代替简摆颚式破碎机的趋势。按规格大小可把颚式破碎机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进料口宽度大于600mm者称为大型;进料口宽度为300~600mm者称为中型;小于300mm者为小型。3复摆颚式破碎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3.1复摆颚式破碎机的工作原理
带轮与偏心轴联成一整体,它是运动和动力输入构件,即原动件,其余构件都是从动件。当带轮和偏心轴2绕轴线A转动时,驱使输出构件动颚3做平面复杂运动,从而将矿石压碎。如图3-1,图3-1 复摆颚式破碎机结构图
图3-2 复摆颚式破碎机机构运动简图
3-2。
由图3-2可计算出复摆颚式破碎机的自由度为:
F3n(2PLPH)33(240)1 3.2 复摆颚式破碎机的结构
如图3-3所示为复摆颚式破碎机。电动机10通过小带论及V 带,将运动给大带轮14,从而带动偏心轴13转动。动颚5上部内孔两端的双列球面滚子轴承支承在偏心轴上。偏心轴外侧轴颈装有支座主轴承,主轴承外圈与机架12上的镗孔配合,并用螺栓固定在机架上。在偏心轴两外端部分别装有大带轮14与飞轮9,以调整破碎机工作时主轴运转速度的波动。动颚的下部由推力板1支撑,推力板(即肘板)的另一端支承在与机架12的后壁相连的楔铁调整机构3上。可在由机架1侧壁上两凸台机构成的滑道中滑动。当需要调整排料口尺寸时,只要调整楔铁上的螺栓,使楔铁上下移动,带动调整座在滑道中前后移动即可完成。推力板4的两端头为同心圆弧的圆柱面,且中部较两端薄些。其两端头圆弧与动颚5和调整座3上的“II”型衬垫接触,在破碎机工作时,两者间为纯滚动,以提高机械运转的机械效率并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由于推力板与肘板衬垫间为非几何锁合,而是靠动颚的重量实现重力锁合,因此在机器运转时,由于动颚产生的惯性载荷,会使推力板与其衬垫周期分离而产生冲击响声,严重时甚至会使推力板从其两端衬垫中脱落。因此在动颚下端有一跟拉杆通过机架上的弹簧拉杆2拉住动颚,使推力板与衬垫始终保持贴合状态。
4.仿真分析
颚式破碎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建模与仿真运动分析,观察颚式破碎机的运动情况
并颚式破碎机的结果分析,对颚式破碎机的位移,速度,角加速度进行测量、分析。5.结束语
用pro/E的参数化模块实现颚式破碎机的参数化设计,通过更改系统里的参数,即可生成自己想要的齿轮三维模型,从而使设计人员减少复杂繁琐的工作,仿真设计又为用户提供了直观的形象,是用户不必面对实物就能清晰的了解齿轮的啮合运动状况。诺发现齿轮的啮合运动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有利于提高直齿圆柱齿轮的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颚式破碎机是一种在矿山工程和建设工程中广泛使用的破碎机构,这是因为其结构简单紧凑、偏心轴传动件受力较小、动颚垂直位移较小、加工时物料较少有过度破碎的现象、动颚颚板的磨损较小,而我的毕业设计课题是根据生产能力、进料口尺寸、硬度、堆积密度等设计出合理的机构,因而对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鸣皋,破碎机综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3 [2]kanda Y, sano Y,Yashima Y.A consideration of grinding limit based on.frachure mechanics.Power technology ,1986(3): 5-7 [3] sikong L,Hashimoto H,Ashima S,Breakage behavior of fine particles of brittle
minerals and coal.power technology,1990(1):11-15 [4] 许荣杰 锤式破碎机配锤图表的编制和应用,杭州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2-13 [5]机械设计手册编辑组 非标准机械设备设计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2-10 [6]Kaliszer H.et al ,Effect of dressing up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An nals of the CIRP Vol.25/2/1976,p.27-35 [7]王玉荣,公差与技术测量,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一、题目:微波辐照对PP/纳米TiO2复合材料改性机理初探
二、摘要
研究微波辐照前后对PP/纳米TiO2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进而探讨微波辐照对PP/纳米TiO2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机理。方法 :采用首先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TiO2进行了湿法改性,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了改性前后纳米TiO2粉体的表面特征。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纳米TiO2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力学性能测试、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PP/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纳米粒子分散性、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微波;聚丙烯;纳米TiO2;微波辐照;力学性能
三、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微波辐射技术正在形成,微波辐射技术扩展到化学领域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微波化学。自1970年英国 Harwell 实验室使用微波炉装置成功地处理了核废料以来,微波辐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年 Gedye 和 Giguere等发现微波可以促进有机反应以来,微波技术成功应用于多种有机反应,微波辐射促进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已成为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并逐步形成了一门引人注目的全新领域——MORE化学(Microwave-InducedOrganic Reaction Enhancement Chemistry)。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作用下的有机反应速度较传统方法成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提高。微波化学作为一个新兴化学分支学科,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技术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新进展,它的发展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在环境保护、石油工业和冶金等部门获得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1】。
聚丙烯是五大通用型热塑性树脂之一,具有良好的耐化学稳定性、耐应力开裂性和电绝缘性优良、易加工、加工温度宽、热变形温度高、价格低廉等特点。聚丙烯耐热性好,不易分解,熔点约为160~170℃,可在100~120℃下长期使用;密度0.89~0.91g/cm3,是塑料中最轻的品种之一。此外,聚丙烯几乎无毒,可耐高温消毒,现已被广泛用于型材,管材,片材,板材和薄膜市场,并且用途均不断的扩大。尤其PP在汽车工业,器械,家具和管材方面的消耗量正快速增加,目前欧洲约有95%的汽车保险杠是使用PP作为树脂基体制作的,新型的PP管材正逐步取代PVC管材,作为家庭冷热水管道和地热管道。目前聚丙烯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宽和扩大。近年来所兴起的通用塑料工程化技术中,聚丙烯作为首选材料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聚丙烯的高性能化、工程化、功能化是目前改性聚丙烯的主要研究方向。新世纪以来高性能化的聚丙烯正逐渐部分代替昂贵的工程塑料。
[2]
但聚丙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聚丙烯材料缺口冲击强度差,低温脆性尤为突出,且收缩率大,容易产生翘曲变形。它还存在耐候性差,耐光、耐热及抗老化性差等缺点。近年来,随着汽车、家电、机械、建筑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对新材料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PP的性能己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各行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关于聚丙烯改性特别是PP通用塑料工程化研究己成为国内外塑料改性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四、国内外微波辐照的研究现状
微波辐射加热不仅应用于一般本体聚合, 溶液聚合, 沉淀聚合及乳液聚合等传统高分子的合成领域,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改性, 微波作用下聚合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等新的领域。
1、微波辐射加热在天然高分子的提取和改性的应用
利用微波进行萃取不仅能保持分析对象本来的化合物状态, 而且具有萃取时间短、溶剂用量少、提取效率高和投资少等优点。林棋等对花生壳进行微波萃取提取天然黄色素, 并对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甲壳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 由于甲壳素分子链是以束状微晶形式存在且分子间有强烈的氢键, 使得它的化学反应性很低。为了提高其反应活性, 国内学者郭国瑞
[4]
[3]
早在1997 年用微波作用显著增加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活性和反
[5] 应性, 大大加速了脱乙酰基反应和羧甲基化反应, 同时引起的分子链降解很少。关丽等人对在微波辐射下用氯乙酸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 探讨微波加热作用条件下, 反应物投料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羧甲基壳聚糖产率和粘度的影响, 并得出最优化的实验条件。
2、微波作用下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包建军[6] 微波辐照下,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无乳化剂乳液聚合, 制备出粒径单分散、超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微波显著缩短聚合诱导期, 加快聚合反应, 显著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唐业仓
[7]
等研究了微波辐照下, 以丙酮、水为分散介质,利用阳离子型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引发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 合成出表面带正电荷的P(StMMA)共聚物纳米粒子。对粒子表征表明增加引发剂和共聚单体MMA的浓度, 粒子的水化半径逐渐减小, 粒径分散系数增大, 引发剂或共聚单体MMA 浓度的增加, 粒子的平均水化半径都减小, 粒子分散系数逐渐增大。
3、微波作用下的聚合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目前, 微波聚合研究主要集中于实验事实的积累, 对于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还进行得很少, 也不是很深入。路建美
[8]
等利用溶剂N, N-二甲基甲酰胺(DUF)或乙醇中的自由基捕捉剂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捕捉自由基, 验证反应是否为自由基历程。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可以引发共聚反应, 且符合自由基机理, 载体能促进自由基的生成。黄梅芳[9] 在微波条件下,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 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使N-(A-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微乳液聚合。证实微波有进一步引发聚合反应的能力, 得出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其聚合动力学关系基本符合常规乳液聚合中的Smith)Ewart 理论。张科
[10]
采用微波加热提供反应所需热量, 以丙交酯为原料, 辛酸亚锡的甲苯溶液为催化剂, 进行丙交酯开环聚合反应, 开展了聚乳酸的微波辐射合成工艺及相关基础研究, 考察了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对聚乳酸合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一定微波功率条件下, 反应时间对聚乳酸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有个最佳值, 时间过长, 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将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聚乳酸在长时间的高温作用下发生了链的断裂所致, 曲线还表明, 微波功率越大, 反应时间越长, 产物的颜色也越深。
4、微波辐照对共混材料影响的研究
张爱民等【11】采用自行设计的聚合物微波辐照装置,研究微波辐照对填充高密度聚乙烯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辐照能在不影响材料刚性的基础上,提高材料的韧性和断裂伸长率,微波辐照对以微波导体为填料的高密度聚乙烯的增强是界面化学反应和物理浸润协同作用的结果;微波对介电材料为填料的高密度聚乙烯的增强主要是物理浸润的结果。王平华等【12】通过DSC、WAX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 PP/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与力学性能。结果发现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纳米 SiO2 复合粒子加入量为4 %左右时 ,PP/ SiO22g 2PMM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 ,其冲击强度增加了 1 倍左右 ,拉伸强度提高40 %。这表明经表面包覆处理的SiO22g 2PMMA复合粒子对 PP既增韧又增强。
五、结束语
微波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加热方式, 极大的促进聚合反应的研究。然而微波作用机理尚未明了,有报道称微波对材料的影响主要是热效应的作用造成的,但也有的报道也指出了一种非热效应的影响[13];另外, 目前专业化学微波实验装置的价格很高, 而大多数聚合反应的微波加热装置一般是改装的家用微波炉, 这样的装置很难严格定量控制微波的加热的速率, 因此开发出相对廉价的微波化学实验专用的设备, 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与传统加热相比,微波辐射下的有机合成具有反应速度快、产率高、副反应少、产品易纯化等优点;微波辐照在改性聚合物中对聚合物的性能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可以预料, 随着以上问题将逐一得到解决, 微波加热技术在未来的高分子聚合反应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金钦汉,微波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2] 黄艳, 彭强, 谢明贵1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2, 14(1):84~ 89 [3] 林棋, 魏林海, 陈焦阳.化学研究, 2002, 13(3): 38~ 40 [4] 郭国瑞, 钟海山, 王科军, 等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7, 75(3):57~ 60 [5] 关丽, 王燕妹, 李国明, 等1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3, 19(4): 307~ 309 [6] 包建军, 张爱民1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3, 16(1): 59~ 64 [7] 唐业仓, 罗时忠, 傅中, 等.高分子学报, 2003, 6:887~ 890 [8] 路建美, 张正彪, 吴健飞, 等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3, 19(3): 130~ 1321 [9] 黄梅芳, 刘朋生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4, 20(4):100~ 1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 土木工程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大学四年的最后阶段,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重要的一个作业,做毕业设计是学会如何将大学四年的课堂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通过毕业设计,要求我们了解并且掌握建筑设计,尤其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查阅资料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等,为以后独立工作贡献社会做大学期间最后的准备。
我选择的设计题目是:嘉兴市南湖区王安里小区住宅楼设计,建筑层数5层。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显得越来越重要,居民住宅是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主体及核心,设计的技术也是比较成型的,而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从简单的住宅楼设计入手还是比较合理的。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因此,选择框架结构作为住宅楼的主体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二、主题部分: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将框架结构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 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设备管线的穿行,可获得较高的室内净空。但房屋横向刚度较差,同时进深尺度受到预制板长度的限制。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 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是沿纵横两个方向上均布置有框架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纵,横向框架梁共同承担。它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
.上层建筑,并可能引起相邻柱距范围的上层建筑连续倒塌,所以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形式;且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都由抗侧力构件承担,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框架体系;框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在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在地震力作用下,框架柱尤其是角柱和大开间、大进深的边柱,一般均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而电算程序是按两个方向分别为单向偏心受压的平面框架计算配筋。因此,框架柱配筋应进行如下调整:一是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也可对两个方向均进行计算后取较大值方向的配筋,并采用对称配筋;二是控制柱单边方向钢筋的最少根数。四是选择井字形或菱形的框架柱箍筋形式,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五是由于多层框架电算一般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较大以及地基为软弱土层或地基土层不均匀时,可适当再稍放大框架柱的配筋。
最后,我们还要进行“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首先是做好“强柱弱梁”的设计,由于框架柱受轴向压力作用,其延性通常比梁的延性小,一旦框架柱先于框架梁出现塑性铰,就会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甚至形成同层各柱上下端同时出现塑性铰的“柱铰结构”,从而危及结构承受垂直荷载的能力。其次做好“强剪弱弯”的设计,为了防止梁端,柱端在弯曲屈服前出现脆性剪切破坏,在设计中要求做到“强剪弱弯” 亦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要大于构件弯曲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再次做好“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还要对节点进行抗震结构设计要求框架节点核芯区不先于梁柱破坏。
三、总结部分:
由于框架结构具有空间大、平面布局灵活多样的特点,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使用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框架结构(住宅、公共建筑)将会得到较大发展。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人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对所有计算结果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运用各种通用图集和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地方标准,完成住宅楼建筑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设计及建筑图、结构图、施工图的绘制。这不仅要求我们有较强文献检索、规范应用、图集观摩、综合应用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在做嘉兴市南湖区王安里小区住宅楼设计时,要根据规范以及实际的环境,选取构件参数和设计参数。此外,还要多了解一些结构细部构造等设计,通过查看规范,导师的指导,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争取将毕业设计作好。
对每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用它来检查和提高我们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这也是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四、主要参考文献:
规范类: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2002;
5、《建筑制图标准》GBJ104-87;
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1-86;
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10-2002;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指导书类:
《房屋结构毕业设计指南》,周果行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教材类:
《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地基与基础》、《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设计与原理》、《建筑抗震》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图集和专业技术资料。
五、指导教师评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层面上来说, 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坏影响到教育和就业的连接, 关系到全社会就业状况, 乃至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表现就是首份工作的质量。因为首份工作是决定未来职业地位和收入的关键因素。如果首份工作不佳, 不仅挫伤毕业生就业心理, 影响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可能导致毕业生失业。研究表明, 年轻人在工作生涯开始时就陷入失业状态会导致严重后果 (Linch, 1989) ,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探讨其从学校向工作转变中的规律, 对于促进教育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建立并完善教育与市场间有效的链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毕业生就业的传统影响因素
2.1 个体层面
2.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1) 性别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性别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差异似乎已经成为了被广泛认可的事实, 然而, 也有学者指出, 性别对工作搜寻没有显著影响 (Davern和Hachen, 2006) , 在总体概率上没有差异。而过去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大部分研究, 都是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 因而掩盖了许多问题。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就业中的性别问题是否在一般意义上存在, 值得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2) 学历
由于学历代表了一定的能力和学识水平, 很多研究表明高学历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高地位的工作 (Bian和Ang, 1997) 。但是, 学历并不能唯一决定就业状况, 还会受到例如性别、社会网络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总体来看, 学历与就业质量间的关系已得到较大公认, 因而在就业问题研究中, 学历一般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
(3) 毕业专业
毕业时所学专业也决定了就业的质量 (Huang, 2008) 。公众观点认为, 专业的热门与否决定了就业的优劣。但对于研究而言, 公众的观点反映的是专业与产业的关系, 实际是由产业所决定的 (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将于下文产业背景中一并详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程度也是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为止, 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4) 成绩
在校成绩表明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公认的是, 在校成绩可以预测毕业生的工作质量。Saks (2006) 发现, 与较低成绩的找工作者相比, 那些有着较高成绩的找工作者, 工作面试的数量更可能导致更多的工作机会。类似的结果也被许多其他学者所证实。
(5) 政治面貌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党员在中国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Zang, 2003) , 许多国外学者针对中国这一特色变量进行过深入研究 (Bian, 1994) , 希图从中发现这一变量的显著之处。虽然部分研究发现党员作为第三方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有研究指出, 对于自身是党员的毕业生, 政治面貌对工作信息和工作获取并无影响。
(6)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一般包括婚姻状况、抚养孩子情况、家庭情况 (包括父母背景和经济条件)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家庭背景更多指的是父母背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认为, 较好的家庭背景, 例如, 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家庭的经济基础等均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显著影响。Zang (2003) 指出, 那些父亲是干部或者专业人士的找工作者比其他找工作者更可能在就业中获得工作信息。然而, 在工作获得上两者间没有显著区别。
2.1.2 心理学变量
Saks和Ashforth (1999) 指出, 个体差异在就业研究中被看做是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显著预测变量, 然而仅有很少的研究检验个性变量和工作搜寻行为的关系。
(1) “大五”因素
个性特质的研究发展了五个核心维度, 即大五因素, 包括神经质、外向性、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Digman, 1990) 。Boswell等 (2006) 指出, 大五因素可以被用来描述个体个性的最显著特征。具体来看, 神经质指一个个体表现焦虑、愤怒、敌意、自觉、冲动、脆弱和沮丧的程度。因此神经质和工作搜寻行为间可能存在正相关。这个关系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Barrick和Mount (1991) 的元分析就发现情绪的稳定性负向影响了跳槽。外向性 (也称为奔放性) 指个体外向、活泼和精力充沛的程度。有较高外向性的人愿意与人交往。经验的开放性指个体表现出创造性、好奇心和想象力, 是思想开放性的表现, 它们都和搜寻行为间存在积极关系。具有宜人性的毕业生会比较谦恭、灵活、可信任、温厚、合作、仁慈、心肠好且宽容, 更可能搜寻到好的工作机会。尽责性包括两个方面:成就和可靠。尽责性与许多退出行为存在负相关, 包括跳槽。
(2)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
工作搜寻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完成工作搜寻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时的自信心 (Saks, 1999)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区别,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找工作过程而言的特定的自我效能感, 因而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有着显著的预测。Kanfer和Hulin (1985) 的研究表明, 工作搜寻自我效能感预测了毕业生毕业时的工作搜寻行为和职业地位。
(3) 自尊
自尊在工作搜寻研究中受到了大量的关注。Schmit等 (1993) 指出, 自尊与自信的工作搜寻行为存在正相关。Schwab等 (1987) 认为, 工作搜寻密度依赖于高度的自尊, 全局的自尊与工作搜寻行为 (例如, 工作来源的使用和面试评估) 相关, 比依赖于找工作者社会技能的工作搜寻变量具有更佳的预测效度, 并与搜寻结果有关。虽然很多研究得出了自尊与工作搜寻的关系, 但自尊在回归分析中并没有被发现是一个显著变量。研究者建议采用自尊的特定方法测量对工作搜寻行为和结果的预测比一般的或是全局测量要更好。
(4) 感知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找工作者对工作搜寻结果有一种感知控制。Feather (1992) 认为, 感知控制会预测工作搜寻行为, 较高水平的感知控制是与不断增强的工作搜寻行为紧密联系的。低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更可能从事于活跃的工作搜寻, 而具有高感知控制的找工作者会将他们的工作搜寻局限于他们认为成功机会更高的工作上。
2.2 组织层面
2.2.1 毕业学校
(1) 学校资源
毕业学校代表了毕业生就业的来源,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水平。一般认为, 毕业学校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学习背景上的有利条件, 如学校的名气和地位都是反映毕业生水平的一种信号。但是, 这些观点没有考虑学校提供的另外一种重要资源——校友关系。国外研究表明, 能够提供更多校友网络机会的学校会得到学生们的青睐, 从而使得学校可以进一步获取更大的价格优势, 而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大学更受人青睐但学费昂贵 (Marmaros和Sacerdote, 2002) 。Dale和Krueger (1998) 的研究表明, 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与他们在校的学费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 那些收费高昂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也高。
(2) 就业指导机构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逐步发现其面对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财务压力的逐步提高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使得毕业生的失业率成为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对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过程变得越来越敏感。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得不开始提供培训项目, 以帮助毕业生发展工作搜寻技能从而达到更高的就业率 (Villar等, 2000) 。
研究指出,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毕业生自身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难以改变外,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感觉控制) 以及毕业生的个性, 均可以在培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Wanberg等, 2002) 。另外, 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也需要得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辅导。
2.2.2 就业单位
(1) 企业所有制
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终点是就业单位, 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Huang (2008) 对获取国有部门工作的48个被试进行了访谈, 其中37个人表明其使用了“关系”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反, 17个被试中仅有3个使用了“关系”网络从私有企业或者外国企业获取工作。这表明,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会影响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2) 所在产业
就业单位所在的行业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变量。产业变量包括产业增长率、技术变革、收益率和稳定性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产业细分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认为, 处于高增长率和高收益率产业的企业, 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比其他产业相对要好;技术变革较高的产业, 对毕业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也要高;产业的稳定性决定了产业中员工的流动率较低, 因而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Brown和Konrad (2001) 指出, 在一个产业中, 员工流动水平可能对工作机会信息的数量和流动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影响。低流动水平可能降低信息流动, 从而减少本产业员工跳槽的可能性, 进一步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限制作用。
3 结 论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国外对毕业生就业关注最多的仍然是个体层面, 即毕业生自身的特征, 并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对毕业学校和就业单位的研究不多, 主要集中在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的资源和培训以及就业单位的选拔招聘程序。目前, 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心理学着重关注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如个性等有深入探讨, 因而心理学主要针对本文中的个体水平;教育学关心教育对就业的影响, 以及毕业生就业对教育的意义, 其主要针对本文的毕业学校;经济学着重探讨就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主要焦点在就业对GDP的贡献上, 主要针对宏观环境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学关注毕业生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内容涉及除个体层面以外的其他层次;管理学则主要研究就业和再就业中的职业发展以及对组织的影响等, 主要涉及组织层面和宏观环境。
[关键词]巨额冲销;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5-02
巨额冲销是盈余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对于巨额冲销的研究比较活跃,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学者们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巨额冲销的定义
关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尚未达成共识。黄世忠(2002)定义为:将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成本和费用提前进行确认。吴水澎、刘斌、刘星(2004)提出凡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或变更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采取了降低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且下一年净利润为正的公司,将其界定为巨额冲销公司。费振刚(2006)把巨额冲销又称为亏损最大化策略,即公司最大限度地多计损失、少计收入,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
二、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
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动。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层变动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2)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发现,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很薄弱,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由总经理兼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可见,一个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巨额冲销行为。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发现,公司中存在避免报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
2国内的研究
如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空间更大。我国关于巨额冲销影响因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巨额冲销行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采用非正常调减盈余的手段,使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小于零和上年数。其次,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上一年,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另外,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零,其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亏损年度。
(2)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监控关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便于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另外,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迫于高层的压力,有时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吴雅辉(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
(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巨额冲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巨额冲销现象,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张永奎、刘峰(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现关系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项时,面对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报告。
三、巨额冲销的影响
张翠萍(2007)认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使自己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经理往往通过“巨额冲销”的方式来操纵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掩盖公司的不佳经营业绩,维持公司良好形象,增加投资者信心;一方面,经理得不到报酬的年份也比较少,当年的“巨额冲销”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同时,增加了以后年度的收益,可使经理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
但是“巨额冲销”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影响:经理经常把“收益平滑”与“巨额冲销”联合使用,试图使企业当年收益接近上一年或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无形中增大了其与下一年收益的距离,这会造成企业未来收益易变性的增加。另外,经理拉平收益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改变企业当年的收益数额,并不能根除已报告的收益缺陷,只能对企业未来的收益造成影响。
四、研究评述
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每位学者的定义虽有可取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黄世忠从定性的角度定义,缺乏进行实证研究的可操做性;而吴水澎、刘斌、刘星是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条件下进行界定的,不具有普遍意义,相较而言,费振刚的定义比较合理。
国外对巨额冲销的研究多数采用实证研究,而我国的规范研究较多,赈灾逐渐想实证研究发展。国内外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一致,例如,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中一般都考虑了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层变动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也有共同点。
但是该类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时,关注较多的是高管人员变更等,缺乏实证研究上市公司规模、控股股东等因素。另外,我国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巨额冲销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可从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巨额冲销的影响
【公路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讲解01-12
毕业论文优秀文献综述12-28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03-29
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09-17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05-25
毕业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09-13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写法详解03-09
公路监理毕业设计范文10-08
公路毕业设计开题报告02-24
公路工程毕业实习报告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