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千与千寻》影评

2025-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畏浮云遮望眼《千与千寻》影评(精选6篇)

不畏浮云遮望眼《千与千寻》影评 篇1

我们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无法逃离,而且太多的浮云遮住我们的眼睛。

何为“遮眼浮云”

在影片中千寻的父母被食物迷住了双眼,见了好吃的东西就什么也不管了,不管有没有人看管,不管女儿不住的拦阻,不管还能不能吃下。

而还有一群人被金钱迷住了双眼,当“无脸男”给他们金子的时候他们那贪婪的眼神,那奋不顾身的样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当今社会金钱的诱惑是特别大的,有多少人表面很好却是金钱的奴仆,陷在其中无法自拔。在影片中千寻也处在同样的环境,我想她为什么可以不受诱惑,我想是千寻的爱,对父母,对小白,对身边的朋友。

千寻身上有好多让人着迷,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爱,勇敢,坚强。

我思考过千寻与小白的关系是什么,爱情,友情,亲情。。

摘录: 宫崎骏在接受一次访谈时,说道千寻与小白的“爱”是指一种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给予彼此鼓励坚强活下去勇气的朋友,也代表了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爱”是一种更广义的东西,就是善待他人急人所难。千寻用丸子救白龙是因为爱,给无面男吃也是出于同样的真挚之爱。

如果一看见“爱”这个字眼就本能的联系到男女,这是对“爱”这个字眼的矮化。爱不但产生于男女,也产生于亲人,朋友,同事,同乡,同类,真正伟大的爱甚至包括敌人,非同类,生命环境。我想这也是此片给予我们的感动„„

“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险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学习人类的友爱,发挥人本身的智慧,最终千寻回到了人类社会,但这并非因为她彻底打败了恶势力,而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蕴涵的生命力的缘故。现在的日本社会越来越暧昧,好恶难辨,用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来讲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这就是我制作电影时所考虑的。”——导演宫崎骏

不畏浮云遮望眼《千与千寻》影评 篇2

一、照抄照搬,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前几年, 洋思教风吹遍华夏校园, 于是有的学校将“课堂只讲5分钟”写在课堂评价表的首要位置, 讲课超过5分钟即为不过关;还有, 杜郎口“旋风”席卷全国, 于是有些学校也像崔其生校长那样撤掉了教室的讲台, 教室的四周装上了黑板, 甚至那些顶礼膜拜者恨不得把整个杜郎口搬回学校。近年, 我们县定期到昌乐二中学习“271”课堂模式, 于是乎, 一个个、一场场轰轰烈烈的课改开始了, 结果却是教师不会教了, 学生也没学会。教学改革昙花一现, 真的像旋风一样, 轰轰烈烈之后没有出现精彩, 而是留下了令人辛酸的后果。杜郎口的教法是否可以照搬?“271”模式是否可以复制?这种照搬照抄的课改, 最终真的成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二、新老教法两张皮, 新课改做成夹生饭

任何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课程改革自然也要文火慢炖。于是, 有不少老师思想观念转变得较慢, 加之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考评老师最重要的指标, 许多教师甚至一些优秀的教师, 怎么也不敢放开手脚搞课改。于是, 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 课改的推行者与真正的参与者好像走在两条路上。老师一边花大量的精力找资料, 做课件, 忙演练 (借班排练) , 向领导汇报, 向同行展示新课改的成果, 而另一边还得准备一套平时的教学材料, 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 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同时, 我们又看到, 学生一会儿沉浸在参与、互动式的愉快教学中, 一会儿又回到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近日, 读《中国青年报》教育版中一篇关于新课改的文章, 说“性格内向的孩子无法融入‘花哨’的课堂教学;心急的家长们在课外忙着给孩子补课;老师手里准备好几套教材, 一套应付课改检查, 其他的用于正常教学”。旨在减负的课改却在一些地方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新课改做成了一锅夹生饭。为什么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结果却做成了一锅夹生饭?为什么旨在减负的改革并没有真正实现减负?流于形式“穿新鞋走老路”的课改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三、为图课堂气氛, 制造假民主、假自主课堂

新课程提倡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求知, 主动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思维方式去探索、发现。于是, “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喜欢谁的做法?”“你有哪些好方法?”成了课堂的“流行曲”。结果, 喜欢的、不喜欢的通通学过去, 五花八门的解题方法被忽视, 只剩下一两种教师指定的所谓“最佳”方法……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总指挥”。笔者听了一节历史课, 开课教师便给出26个问题, 让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探究。学生们便积极参与活动, 而且“闹”得热火朝天, 课堂气氛炽热。但仔细分析, 学生们多是解决了“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是谁发动的”之类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 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等深层次问题却仍是老师用以问代答的方式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 教师虽不是课堂的“总指挥”, 但教师设计的“问题”仍旧引领了课堂, 学生的民主、自主何在?

四、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新版“放羊式”课堂

我们观摩了很多新课改的公开课、优质课, 课程目标不清楚, 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晰,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学生说到哪, 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 老师就教什么。学生说狐狸真聪明, 老师就说你真棒;学生喜欢小猪及时享乐, 老师说这样活着也很潇洒;争论了半天没结果, 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 争论得非常激烈, 表现不错。最后, 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评价, 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 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不错,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重视课堂教学的原生状态的构建, 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鼓励学生大胆地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 但是, 教师的点拨、疏导、总体构思和总体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教学就会变成放任自流。为了让学生自主, 教师没了主见, 教学无主次, 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 对学生百依百顺, 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 成了一名旁观者, 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五、有其“形”而无其“实”的“小组合作”秀

前不久, 我们举行“教坛新星”评选, 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 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 而且大都用得非常不适宜。课堂上, 老师提出问题后, 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为了讨老师的欢心, 学生也总是“有模有样”地合作探究。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 (其中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 , 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的结果, 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于是, 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 不管时间是否充裕, 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 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 教师一声令下, 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 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教师一个手势, 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 每位学生迅速返回, 端坐其位, 准备汇报。小组合作探究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教具, 学生则成了教师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小组合作”秀的道具。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 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 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 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可实际上, 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合作学习无实效, 成了有其“形”而无其“实”的“小组合作”秀。

六、师生互动退位, 课堂成为课件展示会

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果。然而, 在新课改以来, 有些教师却把课件变成体现新意的工具, 课题用课件播放, 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 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 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 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 等等。一些示范课、展示课当然更不例外, 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也无不美轮美奂, 确实使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目不转睛。但电脑终究不如人脑灵动, 因为设计好的程序有时不能轻易更改, 于是, 教师在课堂上只得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既定的思路走, 无法越雷池半步, 颇有“请君入瓮”之嫌。于是, 本该重点关注的学生主体被忽视了;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 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课中, 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 文本研读淡化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 整堂课变成了频频切换画面的课件展示会。

七、学生眼花缭乱, 课堂成“满汉全席”筵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开放、教材的开放, 提倡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课堂教学活动应形式多样。在这一点上, 昌乐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前不久, 在我校的一节昌乐二中“271”教学研讨课上, 既有自主学习, 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唱唱跳跳, 又有写写画画;既有图片资料展, 又有课本剧、讲故事表演等。一项项活动犹如满汉全席似的被一盆盆、一盘盘地往上端。可怜的文本被弃之一旁, 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教学情境多变, 教学方法杂乱, 让学生目不暇接。一会儿讨论, 一会儿表演, 一会儿又合唱, 等等;还运用了幻灯片、多媒体影像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 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 让学生眼花缭乱, 真可谓是“满汉全席”筵。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新旧思想的交替碰撞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现象、新问题,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 我们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 这是对我们课改教师的挑战, 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面对误区, 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 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引, 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 认真反思传统教学观, 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不畏浮云遮望眼 篇3

本期高端访谈,有幸聆听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教授的企业社会责任论。从这位担任两任总理高参的经济学家身上不难看出——真正优秀的经济学家,绝不是言必谈利益最大化、文必用数理模型的工具主义者,而应高屋建瓴,胸有韬略,尤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胆识和超越利益藩篱的良知。

回望百年中国之路,蜿蜒曲折,其主干道却不外乎写着“转型”二字,即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艰难嬗变。中国的转型之所以特殊,主要还是由历史尤其是近百年的机缘所致,而且这一历史还在延续当中。

举例而言,早在欧洲技术革命以前,中国就有四大发明,但为什么我们没能像西方经历的三次技术革命那样,将技术转化为财富?究其根本,在于中国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抑制商业,导致农业财富不能转化为商业资本,农业人口无法转化到其他行业,社会分工难以形成,技术创新更是无源之水。鸦片战争以后,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实业救国,皆是“拿来主义”地学习模仿别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而围绕“德先生”“赛先生”展开的思想启蒙,却因百年间种种沧桑际遇而未持续推进,致使中国的现代性转型缓滞至今。

因此,转型的缓滞,也就直接表现为思想认知上的滞后。以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为例,我们曾热衷于讨论计划与市场的孰优孰劣,甚至受美苏兩极格局的历史影响,一度给市场经济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形成了极大的思想误区。直到今天,类似的观念纠结,依然是转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财富创造。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可从全球分工与财富流向来看,中国仍处在全球财富链的末端;而随着体制障碍和要素枯竭的加剧,财富越来越多地流向权贵阶层,越来越多地流向全球更具吸引力的地方。那些停留在速度和总量层面上的利好数据,既是经济活动中制度性强制思维的反映,也是权力与经济要素在统计学上的溢价,必然掩盖财富的逆向分配和快速外流所导致的财富日渐衰竭。而财富衰竭与逆向分配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财富总量枯竭与结构畸形一旦突破底限,后果难以想象。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 篇4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追求。在追寻的道路上,我们不必须会幸运的永远遇到平坦与云淡风轻。也许乌云重重,也许崎岖满路,偶尔的灰心丧气,迷茫彷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使我们身陷低谷,也不要失去“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也不要失去对“身在最高层”的期望与追求。

所有人都不会忘记布达格广场的那一场大火。烈火中他的身躯化为灰烬,但他那颗向往真理的心还在烈火中熠熠生光。哥白尼一个用生命去捍卫真理的人。即使应对权威的“地心说”;应对百般阻挠的天主教会;应对无知的人群,他依然坚持他的信念,最后他登上了科学的高峰,提出了令人嘱目的观点“日心说”。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一颗奋进、向上的心,即使失去生命,他的思想还是像冉冉升起的太阳,冲破了黑暗与愚昧的禁锢。

没有人能了解蛹化蝶的艰辛,当它们倦屈在黑暗、厚重的壳中;当它们为冲破束缚而精疲力尽;当它们觉得化蝶的日子遥遥无期,它们是否想过要放下,我不懂是求生的欲望还是飞翔的梦想使它们忍受这一切,但我宁愿相信是后者,我相信对“身在高层”的信仰会使所有一切热爱生活的事物“不畏浮云”,因为我相信梦是所有通气的源泉。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年轻,没有什么不能够。”没错!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我们,青春是无法替代的资本,但有些人,却把青春看作是一种能够挥攉的东西,他们把大把的时光荒废在堕落和享乐里。他们的双眼被无知蒙敝。他们不懂所有这些但是是他们追寻他们的归宿途中的引他们误入歧途的诱惑,但是是一朵朵浮云,但是是快乐的假象,其实真正的成功,幸福是厚实、沉重的,也许不绚烂但却真实、温暖。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无法身在最高层;也许乌云太厚实,浮云也有让人留恋的地方;也许我们鼓足勇气、充满信心仍然跌跌撞撞、四处碰壁,即使,哪怕我们拼搏了一生也没有到达自我的终点,但,至少我们会发现自我没有原地踏步,我们收获了一路的或快乐或幸酸的过程,我们励炼了自我,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得到了过程。

也许,收获的没有期望的多,不如想像中好,但,至少我们没有遗憾。

当我们回首往事,成败已不重要。你会发现最精彩的是我们以前为“最高层”而信心百倍,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不畏浮云遮望眼高中优秀作文 篇5

外国友人也注意到了中国腾飞带来的卓越成果。国内高楼林立,机车飞驰,百姓不再苟且于丰衣足食而开始追逐精神的理想。在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已有资格立足世界前列,航天事业,计算机运作乃至高铁都能享誉全球。小到生活用品,又有谁能避免不遇到“中国制造”呢?还有谁能望着眼前的中国,回首几十年前那段饥荒愚昧又黑白的历史,心中依旧风平浪静的呢?

空气的污染是经济突飞猛进所付出的惨痛的代价。沧海成桑田,桑田上钢筋水泥搭建起工厂,日夜翻滚着浓烟,搅荡着天空,从前人迹罕至的山林里如今黑烟四起,人们害怕重现“大漠孤烟直”的狼狈。外国友人替中国看似没有节制的发展担忧,害怕我们为摘星星而建起高楼,为追逐自由而燃起石油,害怕再也见不到那中国特色的富有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害怕失去憧憬的土地。

雾都伦敦的经历给我们教训,使我们竭力避免重蹈覆辙,想要重塑美丽中国的同时不停下发展的脚步。

不畏浮云遮望眼 篇6

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英语学习也是这样,高中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词汇。事实上,在现今的高考模式下,英语词汇教学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一、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对词汇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考必备词汇已增加到4000个左右的单词或固定搭配,这对传统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我校的28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简易调查,其结果如下:

1.在全部英语教学活动中,词汇教学所占用的时间约为:少于10%的2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71.4%,10%-20%的5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7.8%,20%-30%的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0.7%,多余30%则没有。

2.词汇教学的常用方法为(可多选):领读、诵读的2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00%,例句式的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1.4%,对比式的2人,占总人数比例的7.1%,翻译式的5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7.8%,用其他方法的有2人,占总人数比例的7.1%。

3.检查学生词汇掌握情况的常用方法有(可多选):默写的2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00%,补全句子的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1.4%,

英汉互译的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1.4%,纵横字谜的没有,其他方法的5人,占总人数比例的17.8%。

4.传授词汇信息,如词类、词的前缀和后缀等:经常做的6人,占比例的21.4%,有时做的8人,占比例的28.6%,极少做的14人,占比例的50%,从不做的没有。

5.对学生进行词汇的记忆技巧和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经常做的3人,占比例的10.7%,有时做的6人,占比例的21.4%,极少做的18人,占比例的64.4%,从不做的仅1人,占比例的3.5%。

6.是否了解词汇教学理论:经调查了解的9人,占比例的32.1%,了解一些的10人,占比例的35.8%,了解很少的9人,占比例的32.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词汇教学的时间投入不足。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培养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上,真正投入到词汇教学上的时间明显偏少,只占总时间的10%到20%。实际上,高中英语听、说、读、写每一项学习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深厚的词汇基础,所以说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变得更重要。

2.教师缺乏一定的词汇教学策略,评价方式单一。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教师词汇教学理论了解甚少,仅是机械单一地采用了“领读→朗读”这一原始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对词汇检测的评价标准单一,对学生进行词汇记忆技巧和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偏少,结果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默契。

三、高中词汇教学策略培养的一些尝试

1.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语言学习“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中国近代汉语研究宗师吕叔湘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任何单一词汇一旦脱离了它所依赖的背景和语境都是毫无意义的。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词汇在具体的语境中体现出来,从而实现词汇的交际功能。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发展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就要通过平时词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词汇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适时调整词汇学习策略。

2.引导学生使用英語词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学会查阅英语词典是英语学习的一项必备技能。查阅词典适用于各类课堂,如阅读、写作、试卷评讲等,这一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占时少、收效高。字典中的例句是最规范、地道的语言,查阅词典后更要有重点、有选择地摘录、整理好例句,进一步了解所记忆的单词、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3.及时复习,循环反复,加强巩固与练习。遗忘是词汇学习最大的敌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巩固,循环反复,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根据当天所学词汇知识,操练单词拼写、词形转换、翻译,每周做一篇书面表达,测试词汇学习的实际效果。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具体明确的多层次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运用词汇的能力会不断加强。

4.通过课外阅读获取词汇,丰富并提高词汇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形成常态化,在具体篇章中,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构词法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持之以恒地朗读和背诵一些文质兼备的英语文章,记忆、积累并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只要认真研究英语词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努力探索改善,就一定能迎来高效实际的英语教学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文出版社,2002-05.

上一篇:电影台词句型下一篇:再见了,青春随笔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