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献综述(精选8篇)
【摘要】随着 web2.0 技术的出现, 博客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博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归纳了博客系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当前校园博客系统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且讨论了该博客系统的开发工具,对应不同的需求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校园博客系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基于.NET2.0 的程序设计下,使得该系统的开发更快捷、更高效、系统更安全、更稳定。
【关键词】校园博客,设计与实现,发展,.NET2.01、引言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另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通过校园博客系统, 可以加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心得的分享,以及更好的展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风采。通过博客系统的日志积累,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真正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3】。设计该博客系统的总体思路就是在管理员的管理下,网友通过浏览作者的博客与作者进行交流,并能在博客中获取一些最新的新闻或者资料,同时可以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评论,可以对作者已经设置好的链接进行访问,可以在线给作者留言。管理员通过后台来管理整个网站,并不需要查看源文件或者代码,里面的功能主要包括添加文章,编辑或删除文章,查看留言,过滤评论词语,更改管理员呢称等等。
2、校园博客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基本知识
博客系统,即会员注册后登录,可开设自己的博客,管理员可推荐精彩博文、评选博客博客(Blog)是继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载体,是 web2.0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 零机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使用特征,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1】之星、统计博客日志等,用户可随意更新和编辑自己的博客模板。
博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好处,这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是实时交流式的网上互动,即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二是便捷的交互方式,即通过先进 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克服地域的限制,让文章发布者和网页浏览者能够体验到网络的 传播速度。
2.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潮流风头的网络新兴文化,博客已经引起各高校莘莘学子的强烈关注,【2】
开始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博客已被大学生放入书架”,大学生们对博客的热情也激发了教师将博客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学和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于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一个集教师学生知识交流、资源共享和反映成长的校园博客一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校园新焦点。
校园博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常见的网络交流方式之一,针对在校学生,记录各人的所想所思,点点滴滴,从而实现同伴交流,群体共生,记录反思,知识管理,交流分享,平等对话等。博客为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平台。
文献中讨论了基于.NET 的校园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所要实现如下:对于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普通浏览者,分别建立了三类不同的角色, Administrators, Blogers, UnRegisteredUsers, 设置这三类角色的不同权限, 属于不同角色下面的用户具有相应角色所设置的功能, 并且在程序的设计过程中用到了.NET2005 的皮肤、主题等新特性。该博客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使用了SQL SERVER2000 建立了SchoolBlog数据库, 该数据库共包含博客表, 学校信息表, 博客种类表,友情链接表,评论表及日志表 6 张表,在设计数据库时体现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相对其他文献而言,该系统在权限管理中设置了不同的角色方便对数据库操作这值得借鉴。
文献中设计了基于ASP的个人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其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管理员权限范围内主要有:文章发布及修改、公告发布及修改、编辑个人信息、管理文章评论、编辑BLOG栏目、友情链接管理、修改版权信息、查看留言。浏览者权限范围内主要有:浏览文章、发表评论、查看公告、在线留言、查看其他链接。
该系统基本上拥有的个人博客的全部功能。操作简单,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使用者,包括有基础和零基础的不同阶层的人士。但由于系统给管理员权限过多,系统层次不够分明,所以可以将所列管理员部分权限授予已注册用户。该系统是基于ASP的个人网站设计,由于ASP还是一种Script语言所没除了大量使用组件外,没有办法提高其工作效率。它必须面对即时编绎的时间考验。
文献中讨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博客系统设计与实现。其前台环境设计主要包括9项内容:日志列表、评论窗口、站点公告、站点日历、专题列表、最新日志、最新评论、最新留言、站点信息以及友情链接。后台环境设计主要包括9项内容:日志发表、日志管理、个人资料管理、模板管理 系统提供几款页面模板、个人专题管理、公告管理、评论管理、留言管理及上传文件管理。在博客学习的平台中,后台数据库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表组成,其中包括管理员表、学员表、日志表、评论表、平台信息表、系统博客分类表、系统日志分类表、留言表、个人主题分类表、系统模板表、学员模板表、数据库容量根据应用自动增加。
它的优点主要在与资源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3 项内容:1)资源库:资源库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文献、网站、名词、思考题、电子教案,并提供对各种资源检索功能。2)自测系统:收录了大量的主客观测试题,学生可以在这里自我测试查看学习效果。3)学生上传资源入口:学生有好的资源可以上传到资源库中与其他学员共享。该系统有丰富的资源库,但查询功能较模糊,可通过适当优化数据库,提高搜索效率。[3][2][1]
如增加索引等。
3、开发平台的比较与分析
3.1 传统的开发平台
Visual Basic作为一种较早出现的开发程序以其容易学习,开发效率较高,具有完善的帮助系统等优点。Visual C++是基于MFC库的可视化的开发工具,从总体上说它是一个功能强大但是不便使用的一种工具。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但JSP由于为了跨平台的功能,为了极度的伸缩能力,所以极大的增加了产品的复杂性,而且Java的运行速度是用class常驻内存来完成的,所以它在一些情况下所使用的内存比起用户数量来说确实是“最低性能价格比”了。从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硬盘空间来储存一系列的.java文件和.class文件,以及对应的版本文件。
3.2 准备采用的开发平台
本系统将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作为系统开发平台,ASP.NET+C#为系统开发语言,SQL Server 2005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4、结束语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已经成为最强劲的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代表。由于具有丰富的娱乐形式和自由的个人表达方式,博客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互动平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带来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课题。而校园博客正以其自身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和全球化的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师生从中受益,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实践创新,博客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信息化的作用,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经分析,计划使用ASP.NET+C#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作为系统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一个界面友好、程序设计风格朴素,使用起来美观大方、方便易用的系统。实现学生从入住到毕业的一整套住宿信息,将进一步查阅、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完善建构思想和功能模块,通过对系统详细的前期策划和需求分析,为将来具体的系统设计和具体的实现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晓艳、陈明明。基于_NET的校园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沈阳理工大学, 2008,66
[2] 石全。基于ASP的个人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2006,1-53
一、关于教育博客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研究
对于教师而言, 教育博客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将其与教师的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 以弥补课堂的不足。国内研究者甘忠伟在研究教育博客的作用时, 根据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需要, 把博客自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他认为:“博客比较适合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 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足, 使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保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国内研究者陈美芳和项国雄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也认为, 将网络技术与课后辅导进行有效整合, 可以为学生的课后巩固以及自主学习提供指导。正如国外研究者Hazel Hall、Brian Davison认为:“博客可以作为自己正确的学习工具, 而不只是作为提供网络信息的一种选择。”
国内研究者黄勇、李庆明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 从写作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过程评估四个方面, 论述了博客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他认为博客有助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能够形成学习团体, 合作学习, 促进个人学习交流, 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并实现过程式评估。而国内研究者胡晓雯则研究了教师博客在辅助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她通过亲自尝试制作教师博客, 发表博文, 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课外活动;她还利用教师博客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要特点, 将教师博客与高中阅读教学相融合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教师博客在培养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万文龙则以测试和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 对博客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论证了教育博客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博客通过链接或添加声音和视频文件作为教学训练的资源,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 教育博客增加了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量, 从而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研究教育博客的过程中, 许多文献研究了教育博客在辅助教学中的表现模式。国内研究者黄新燕在研究博客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时, 认为应用博客开展教育教学有多种形式, 主要表现在极富个人风格的学生博客, 海纳百川的教师博客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博客。这与国外研究者Martin Weller、Chris Pegler与Robin Mason的结论相似, 他们认为, 博客在教育中有三个主要的 (而不是相互排斥) 使用功能:群体博客、学术保持博客、学生使用博客。国内外研究者都从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生与教师三个方面研究这一问题。国内研究者熊曾与唐晓勇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认为,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 教师在实践中赋予了博客新的内涵, 不断创新博客应用的模式, 在教师专业发展、班级管理、教学管理、专题研究、学生成长、家校沟通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研究者汪基德在研究博客的教学辅助性时, 针对博客的教育适应群体, 指出“博客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比较适合研究生教学, 其教学思想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初步的实践表明, 利用博客可以实现研究生的情景生成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协作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和开发性学习, 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国内研究者易志亮则在研究中小学师生这一群体利用博客进行辅助教学中, 进一步从师生个人博客和小组博客出发研究其引申的内容, 他通过教育博客的个性引申了个人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通过教育博客的公共性引申了知识共享和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小组博客引申了知识共享、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在研究教育博客的教学辅助性中, 有研究者从如何利用教育博客引导学生学习出发进行研究。国外研究者Ebner, M.、Lienhardt, C和Rohs, M.等在研究博客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导向学习时, 认为:“微博客应该被视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形式, 它可以支持课堂以外非正规的学习。”国内研究者项国雄和孔利华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 以博客为平台, 也提出利于在校大学生合作或协作学习、学习反思、以优带新的基于博客的导学制, 为博客的教育应用提供了一条思路。
二、关于教育博客促进情感交流的研究
教育博客赋予教师与学生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真实世界没能达到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 并帮助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国内研究者于斌在研究博客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时, 认为博客有助于师生间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问题答疑。研究者赵可云在研究教育博客的交流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时, 也认为:“博客作为一种交互媒体, 在师生交流的初期, 由于学生作为虚拟主体存在, 可以无所顾忌地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向教师呈现, 对教师教学提出意见, 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并正确认识学生意见从而改进教学, 实现与学生主体的交互。则学生逐步认同自己的老师, 加深感情, 进而实现从虚拟身份向公开身份的转换, 通过这种交互, 可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成为教师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的依据, 确定教学起点, 改进教学,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国内研究者杨晓新、章伟民则研究了博客的特点和应用于教育中的优势, 他们认为博客解决了“沉默多数”的话语权问题, 构成了“蜂窝”式的学习模型, 减轻了网络学习的心理负荷, 博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国内研究者潘燕、郭根生在研究通过博客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时, 也认为:“在博客中, 教师、学生和学习伙伴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的, 这意味着三者之间是平等而关联的, 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 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亲身经验占主要位置。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同样在所有评价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这种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甚至达到‘推心置腹’的境界,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 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学生也可以从这种对话中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 从而使自主学习更具有方向性。”赵可云在讨论对话中的权威这个问题时, 认为:“教师博客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工具, 是教师认识学生, 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这种沟通除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沟通外, 更多的包涵了感情, 更具有人性化。”
国内研究者陈向东、王兴辉、高丹丹等通过研究博客的起源、特征和分类, 分析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联系, 介绍国外博客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情况, 说明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它将影响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他们认为通过教育博客可以过滤信息, 提供学习的丰富情境, 提高学生的媒体文化水平, 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提供对信息的评价, 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协作。研究者白雪杰在研究教育博客的影响时也认为:“教师博客是教师敞开的个人日记, 教师不仅仅在其中记录着自己的教育生活, 也让学生成为了自己日记中的参与者和主角。在教师博客中, 学生把自己的心事说给老师听, 老师也通过这个平台传达着对学生的期望和爱。师生关系因博客而美丽, 学生因从博客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而快乐地成长着。”
三、关于教育博客提高思想教育的研究
学校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因此, 如何将教育博客应用到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上也是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国内研究者付鹏从“博客”在实际运用中对教师、学生的作用及其对教育系统本身的影响, 分析了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的重要性, 得出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是非常必要的, 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及其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具有重大意义。他认为“博客”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了解更加深入, 有助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问题答疑,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有利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发展, 有利于高校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国内研究者宋雪飞在讨论博客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问题时也指出, 通过建立同学录类博客、建立教师博客、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博客来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庞丹、杨连生认为, 辅导员博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以其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国内研究者曹凤燕在研究利用班级博客进行道德教育时认为:“利用班级博客进行道德教育, 有助于拓展学生德育的时空场域, 有利于在真实的道德事件体验中培育品德, 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和真诚对话, 有助于学生在同龄群体中开展自我教育。”国内研究者丁璐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认为:“在博客平台上, 师生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 成为朋友, 在互相尊重、坦诚倾诉、引导鼓励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思想教育工作加以延伸和扩展。”国内研究者管士亮在研究教育博客时也指出, 教育博客让教师与学生记录生活的事件, 是他们反思与改进自我的相对独立的平台, 他认为:“通过博客可以对学习进程进行记录, 对于学生来讲, 这样的电子档案非常有助于‘自我反省’, 更及时地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或由教师做出方向性的引导。”
四、关于教育博客的不足与缺陷的研究
教育博客对教师而言具有辅助性教学的益处, 但是, 它也引发了各种隐性或者显性的问题。国内研究者文继奎在研究博客的辅助性作用时, 认为:“博客仅仅是一种技术媒体, 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教育性的而非技术性的, 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指出博客教育应用存在二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求具备上网的条件, 二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博客, 对不能方便使用博客的学生将产生一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国外研究者Hyung Nam Kim在研究博客应用存在的问题时认为, 许多教育者试图在教育背景下推行博客, 以提高师生间的交流环境, 甚至用博客代替传统的计算机通信媒介, 应该通过考虑用计算机媒介通信来全面开发教育博客的作用。研究者Ying Xie、Fengfeng Ke与Priya Sharma在研究博客的应用时对40个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大学本科生的调查研究, 发现学生的反思水平随时间发展有重大提高, 但同龄反馈对学生反思的技巧有负面影响。
有研究者研究博客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情况时, 也发现教育博客存在的不足。如国内研究者李会缤从小博客的角度出发, 认为青少年“博”并快乐着, 他还指出网络监管处于真空状态, 对小博客无需大惊小怪, 小博客需要引导和监管。国内研究者王晓樱、薛冠元、张义冉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也认为:“儿童博客的出现, 无疑为青少年倾诉感受包括烦恼增加了渠道。”但也有教育专家提出, 博客低龄化, 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挑战, 并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国内研究者傅劲则研究了博客给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倾斜, 冲击大学生传统伦理观, 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 挑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降低大学生心理素质。正如刘海谈到的, 在教育博客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正确处理好它的数量和质量、原创和转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
五、关于教育博客研究的新方向
对教育博客的研究应该扩大研究视野, 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很多研究者只从单一视角研究教育博客, 而只有从教育学、心理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视野来审视师生对话在教育博客中的构建, 才能真正做到研究的全面化、立体化, 才能使研究的理论分析更为透彻, 而且使师生对话在教育博客中的构建建立在由多学科理论作为支撑的坚实理论平台上。
摘要:教育博客作为师生对话方式的平台, 研究者们对它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博客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研究, 二是教育博客促进情感交流的研究, 三是教育博客提高思想教育的研究, 四是教育博客应用的不足与缺陷的研究。
[关键词]巨额冲销;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5-02
巨额冲销是盈余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对于巨额冲销的研究比较活跃,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学者们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巨额冲销的定义
关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尚未达成共识。黄世忠(2002)定义为:将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成本和费用提前进行确认。吴水澎、刘斌、刘星(2004)提出凡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或变更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采取了降低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且下一年净利润为正的公司,将其界定为巨额冲销公司。费振刚(2006)把巨额冲销又称为亏损最大化策略,即公司最大限度地多计损失、少计收入,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
二、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
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动。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层变动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2)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发现,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很薄弱,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由总经理兼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可见,一个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巨额冲销行为。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发现,公司中存在避免报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
2国内的研究
如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空间更大。我国关于巨额冲销影响因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巨额冲销行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采用非正常调减盈余的手段,使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小于零和上年数。其次,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上一年,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另外,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零,其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亏损年度。
(2)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监控关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便于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另外,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迫于高层的压力,有时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吴雅辉(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
(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巨额冲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巨额冲销现象,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张永奎、刘峰(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现关系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项时,面对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报告。
三、巨额冲销的影响
张翠萍(2007)认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使自己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经理往往通过“巨额冲销”的方式来操纵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掩盖公司的不佳经营业绩,维持公司良好形象,增加投资者信心;一方面,经理得不到报酬的年份也比较少,当年的“巨额冲销”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同时,增加了以后年度的收益,可使经理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
但是“巨额冲销”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影响:经理经常把“收益平滑”与“巨额冲销”联合使用,试图使企业当年收益接近上一年或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无形中增大了其与下一年收益的距离,这会造成企业未来收益易变性的增加。另外,经理拉平收益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改变企业当年的收益数额,并不能根除已报告的收益缺陷,只能对企业未来的收益造成影响。
四、研究评述
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每位学者的定义虽有可取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黄世忠从定性的角度定义,缺乏进行实证研究的可操做性;而吴水澎、刘斌、刘星是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条件下进行界定的,不具有普遍意义,相较而言,费振刚的定义比较合理。
国外对巨额冲销的研究多数采用实证研究,而我国的规范研究较多,赈灾逐渐想实证研究发展。国内外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一致,例如,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中一般都考虑了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层变动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也有共同点。
但是该类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时,关注较多的是高管人员变更等,缺乏实证研究上市公司规模、控股股东等因素。另外,我国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巨额冲销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可从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巨额冲销的影响
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7年03月16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1页
智能公交文献综述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公交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公交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传统的人工记忆方式管理也慢慢的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而在计算机应用中,软件的作用十分突出,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导着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软件产业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不断开发适应用户需求、市场需要的新型软件产品已成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有些公交公司现在还没有将公交管理系统化,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乘客需要及时查询公交的相关信息以及对公交进行投诉,如果没有相关的平台解决此类问题将会很不方便。另一方面,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将会给数据的查找、统计、更新、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会大大 降低工作效率。
鉴于公交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以智能公交系统为研究课题,通过实地考察等对此进行全面的设计。
关键词: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终端,静态信息,GPS,动态信息
1.前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已是大势所趋,而智能公交小车作为智能车中一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在全球的地位飙升,各个国家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其重视程度不亚于任何其他领域的研究。它广泛作用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传感器和信息等一连串学科的创新研究,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工业、医药、军事、航空、信息技术等实际领域,集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2.智能公交系统设计背景及目的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将公交管理系统化,但是还有不少城市依然没有系统化他们的公交管理,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乘客难以及时地查询公交信息,也无法对不平等对待进行投诉,缺少一个相关的平台来解决此类问题。另一方面,管理部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2页
门也难以对公交信息进行查找、修改、更新和维护,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些都是缺少一个完整而又系统化的公交管理软件平台所造成的。
为了提供高质量服务,公交管理系统必定随着乘客的需求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及时共享公交的路线信息,给乘客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已成为公交管理的目标与方向。未来的公交管理系统必定更加系统化、一体化与个性化,每个城市的公交公司的管理会更加系统化,各城市之间的公交能实现一体化联网查询,公交系统也会增加新闻发布、同城交友、公交投诉等个性化服务,而不仅仅是公交线路查询这个基本功能。在不远的将来公交系统的刷卡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指纹识别刷卡也不再是梦想。在信息爆炸、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竞争全球化、市场细分化、信息即时化、科技大众化给包括公交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未来公交管理系统将向着高度集成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公交系统一体化的过程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而展现出它绚丽的风采。3.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
国外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部分国家,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飞速增长,伴随着城市交通状况不断的恶化,许多国家将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公共交通行业,为了吸引居民乘坐公交出行,许多国家大力的提高城市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因此,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到公交领域中,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也就因此开始[1]。
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中,日本的起步较早,日本对于公交智能化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的70年代,日本在70年代研制出了公共汽车定位系统,这一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日本公交智能化研究的正式起步。该系统安装在公交车上,能够在公交车运行到达调度站的前一站时,通过无线通讯,将车辆信息传回调度站,这是智能化公交系统的雏形;这一系统的研制,使得公共交通调度管理进入了智能化的管理时代。随后,在80年代,日本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一种叫做乘客自动计数器的设备被安装在了城市公交车上面,这一设备的主体功能是记录公交车上下车的客流量,公交管理部门通过这一设备能够实时的掌握公交站点的客流情况,通过对公交站点客流的分析,能够为公交企业制定调度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由于日本城市交通拥堵十分的严重,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急剧下降,为了扭转公交行业竞争力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3页
渐下降的趋势,重新赢得乘客对于公交的信息,日本的东京都交通规划院开发设计了一套城市公交车综合运输控制系统,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CTCS系统,该系统的问世,大大的改善了日本公交运营的面貌,日本原本日渐萎缩的公交行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美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日本较晚,美国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局(UTMS)启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项目,UTMS基于现场试验得出了通过实时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很好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基于此,美国开始从事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美国在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对出行者信息,电子收费,车队管理以及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2],其中车队管理方面,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GIS系统、乘客自动计数系统、通讯系统以及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等。
欧洲国家开始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欧洲由于其历史原因,大部分国家的城市的历史比较悠久,城市街道普遍比较狭窄,所以,欧洲国家在从事公交方面的研究中结合了本地区道路比较狭窄的特点,将公交发展的方向放在了建设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信号优先上,并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方面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公交车在城市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没有被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截止到1990年,我国公交车的保有量仅仅为13万辆,到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公交车保有量为23万两,公交车的平均拥有量仅为0.7/千人,而在发达国家公交车的人均保有量已经达到1.25辆/千人。在车辆保有量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存在的严重不足;另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管理水平上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随着近几年城市交通问题的逐渐恶化,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持续增加,政府加大了对公交运营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许多城市,对公交车辆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公交企业的补贴,鼓励公交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公交调度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吉林大学的杨兆升、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等学者。吉林大学的杨兆升首先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施的框架体系,并对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关键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对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智能公交系统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智能公交调度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混合遗传算法的车辆调度优化方法。另外东南大学的李海峰提出了我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4页
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结构框架,吴海荣和何素敏通过对公交车实时调度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对智能公交车辆综合调度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公交车综合调度的总体解决方案;吉林大学的胡坚明、宋靖雁等人就我国公交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交车智能化调度系统实时调度形式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广义神经网络的方法确定车辆实时调度形式[3];北方交通大学的张国武在论文北京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开发中,阐述了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综合集成的模式[4],并且对各个子系统功能以及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长安大学的陈俊、陈红根据对我国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等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的结构框架[5];江苏科技大学的赵厚宝和苏勇通过利用混合遗传算法的方法,对公交运营调度进行了优化研究[6];河南科技大学的李志强、周建立、张毅等通过利用GPS定位原理,在基于乘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公交动态调度模型[7];北京理工大学的李宁、徐宝云、王武宏等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建设的基本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理论进行了研究[8]。通过国内这些学者的研究开发,我国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已经初见端倪。在一些大城市里已经开始应用智能化的公交系统。在上海,先进的UNGEL自动检票机已被成功安装在了线路上,该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记录地铁线路上面的乘客上下车流量;
在杭州、大连、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一些先进的车辆定位系统和车载设备被安装在了移动的公交车辆上面,并且电子站牌也被安装在了公交站点,这些城市的部分线路已经实现了对公交车辆的跟踪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公交运营的效率。从而吸引了更多出行者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的工具。4.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造成了越来越巨大的时间浪费、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交通问题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据中安顾问《2012-2016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内容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同时,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9]。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使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力度。智能交通是将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5页
在我国智能交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我国智能交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中安顾问行业分析师根据分析指出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
1.产业链条发育不健全
智能交通在国内的发展一直强调交通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忽视了交通信息的服务功能。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当智能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就应成为智能交通的主要部分。国内目前在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高层次交通信息服务的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包括供应商、运营商、政府和消费者间的完善的智能交通产业链。交通信息收集,开发和消费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相关的产业环节还非常不建全,运营商和交通信息消费者还没有融入智能交通体系之中。造成国内智能交通产业链条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主要交通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同时掌握足够全面的交通信息搜集和发布的机构或平台,因此,无法从现有资源中产业能够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
2、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
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较晚,在应用方面更显得落后。在中国智能交通的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下,大量的国外公司加入到我国的交通技术领域和咨询领域。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企业在竞争机制、竞争策略、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许多方面尚不如行业内的国外企业。目前,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抢占。比如,在自适应交通信号系统方面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10]。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在缺乏标准的条件下,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标准互不统一。即便在城市内部,道路上的传感器标准也非常混乱,因为传感器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混乱妨碍了交通数据的获取,从而无法进行交通流的分析和预测。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方面,各省或地区内建设的网络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没有统一指导和标准,为将来的全国联网造成了困难。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6
页
4、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发挥系统功能优势
层面上有全国智能交通协调小组在推进系统建设,但在城市层面上,缺乏一个有力的机构进行协调。道路交通的信息分属于公安、交通、规划、铁道、民航等不同部门。各个部门都掌握有一定的交通信息资源,但出于部门利益,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存在很大困难。各个部门目前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渠道是网上留言、电子邮件或人工拷贝等。这些方法存在实效性差等问题,使得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
5、严重缺乏智能交通人才
智能交通技术本质上来说,是传统的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智能交通人才应该是即懂交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种人才,这对继续深入开展智能交通研究是不利的。智能交通的在研究领域跟不上,那在其产业链过程中也会制约着其发展。
6.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和研究内容
基于改善公交调度手段、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提高公交吸引力和分担率目的,采用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具有车辆监控调度、车载终端、电子站牌和通信网络等功能模块.系统通过 RFID技术对公交车辆进行跟踪、定位、监控和调度,站台的触摸屏统计各路次候车乘客数,及电子站牌实时发布各车次到站时间等信息,利用Zigbee无线 网络技术实现车载终端、站台系统和调度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可以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7
页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 陈小鸿.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内涵、目标与路径[M].科学出版社, 2015.[2]https:///s?ie=utf-8&f=8&rsv_bp=1&srcqid=***426&tn=9269250 [3] Al-Kanhal T, Abbod M.Multi-agent System for Dynamic Manufacturing System Optimization[M]// Computational Science – ICCS 2008.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8:634-643.[4] Study on the usage of UHF RFID for Passengers’ Detection in Public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5] 葛新北京公共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4.[6] 赵光辉, 朱谷生.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来临[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7]宋瑞.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8] 谢振东.城市交通一卡通大数据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6.[9] 黄建中, 王新哲.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0] 过秀成, 严亚丹.地面公共交通运行:可靠性分析与调度控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11] 袁建华, 姚丹亚, 张雷元,等.新一代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理论及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12] 关伟.区域交通网络化智能诱导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3] 郭戈, 岳伟.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协作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4] 薛兴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与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15]杨琪.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原理与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16]邓卫.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9.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8
页
陶红、杨东平著《我国高中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8卷第1期。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父母职业、教育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在家长能够强烈影响子女成长的低幼龄阶段,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很明显。
林淑玲、马信行著《家庭社经背景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及学前教育对小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教育与心理研究,1983年6期,P19-39。不同社经地位的儿童,其接受学前教育的年数有差别。低社经地位子弟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比高社经地位的少,这形成了教育机会上起步的不平等。
周新富著《社会阶级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家庭资源为分析架构》,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08年,8卷1期,P1-43。研究发现,影响学业成就最主要的变项为家庭经济成本,其次是社会阶级等背景变项。
刘笑飞,卢珂著《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性研究》,天中学刊,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SES)之间呈正向影响趋势,即SES指数越高,学生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数学成绩或语文成绩。
谭承红著《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相关分析》,卫生职业教育。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林清江著《家庭文化与背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2年,14卷,P89-108。研究表明,家庭文化是一个基本的判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教育抱负、以及行为的模式。学校教育的成功条件是适当的家庭文化。
黄富顺著《影响国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因素》,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4年16卷P383-486。研究发现,父母的态度和对孩子教育学术成果的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
张新劳著《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其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影响在个体上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文献综述又可以称为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目的是要了解研究选题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以及确立本研究的起点。文献综述内容包括某一主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学生在选定题目后,要围绕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归纳、整理。文献综述字数一般要求1000-3000字。
参考范文附后
文献综述:
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综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各种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纷纷抢滩旅游市场,因此各个旅游企业竞相推出各类产品促销,吸引旅游者购买。营业推广作为旅游促销方式中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辅助性的促销方式,它将成为最有效最简单的市场竞争手段和最强大的品牌传播手段。营业推广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不仅因为旅游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特征、业务流程还是组织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性,也是其顺应社会环境变化之后的必然结果。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意义
营业推广是营销活动的一个关键要素(科特勒,1999)。长期以来,由于翻译等原因,营业推广有很多叫法。在国内早期市场营销及相关著述中,它被翻译成“促进销售、营业提升、促销推广、促销”等等,但营业推广在旅游行业中运用一般称为旅游营业推广。
由于营业推广有着众多的工具,因此,在市场营销实践中,随着企业和营销人员对它在产品与服务销售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加深,它已成为企业和商界最重要的工具(Ken Peattie,1996)。不仅如此,在许多包装类消费品促销组合中,营业推广早已取代广告,成为企业营销费用“开支大户”。因此,在企业越来越依赖营业推广,甚至是“滥用” 营业推广(乔治等,2000)的今天,如何解决旅游营业推广理论研究中的非系统性及其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显得既迫切又非常有必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现状,那么就是分歧与成果并存。如果片面地接受某些研究成果,我们甚至可以拒绝它的存在。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而且对旅游企业在运用营业推广时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内容
从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围绕营业推广的纷争主要集中在营业推广定义、基本类型以及营业推广负面作用与实际效果等重要层面上,并且在这些研究内容上也是各执一词,存在众多分歧。2.1 旅游营业推广定义与基本类型的研究
迄今为止,营业推广还没有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且“一统江湖”的定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据我们对现有营销理论和促销组合的研究和分析,有关营业推广定义的分歧既反映了不同学者对营业推广功能、作用、内涵和形式的看法差异,同时也反映了现有市场营销理论对营业推广基本类型的研究不足。
Haugh(1983)在对营业推广再定义时认为:“营业推广是一种直接的诱惑,它向购买产品的销售人员、分销商或者最终的使用者提供一种额外的价值或者激励,其首要的目标是创造即刻的销售”。
科特勒(1999)认为:“营业推广包括各种多数属于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消费者和贸易商迅速和,或较大量地购买某一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2003)认为营业推广是人员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以外的,用以增进消费者购买和交易效益的那些促销活动,诸如陈列、展览会、规则的、非周期性发生的销售努力。
而在国内相关著述中,李先国(1998)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他认为,“营业推广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购买或销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促销活动”。
中国的于由(2005)认为旅游销售促进也成为旅游营业推广,它是指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旅游者或旅游中间商提供临时性激励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促使其尽快或大量购买某些特定产品。
吴金林(2009)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旅游企业在特定时间、在一定的预算内,对某一目标旅游市场所采取的能够迅速刺激购买欲望以达成交易放入临时性促销措施。旅游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方式等不同的是,旅游营业推广限定时间和地点,以对购买者一定奖励的形式促进其购买。这些奖励或是金钱或是实物产品或是附加服务,以此快速激发需求。
在总结各种定义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指旅游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与空间范围内通过刺激和鼓励交易双方,并促使旅游者尽快购买或大量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而采取的一系列促销措施和手段。同广告和公共关系等都属于大众促销工具,但是广告更多产生的是购买理由,而营业推广带来的是购买刺激。旅游营业推广是行为导向型,是为获得旅游者的立即购买二设计的。营销推广与其他促销策略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以强烈的呈现和特殊的优惠为特征,给消费者以不同寻常的刺激,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为取得最佳销售效果,在实际中营业推广和其他促销方式常常协同使用。
2.2 旅游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的研究
Peattie等(1997)介绍促销竞赛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存在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研究中的诸多分歧。他们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销售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的一系列“偏见”及坚定的信念。研究者通常认为营业推广是成本高的、作用有限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战术性工具。因此它只会引起短期销售的繁荣,不会产生长期的效果
但是一些研究者却认为,营业推广可以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乔治等,2000),可以为企业宣传或者其他长期目的服务,而且营业推广效果比广告快,也易于吸引追求交易优惠的消费者,易于控制渠道,易于小企业与大企业展开灵活的竞争(科特勒,1999)。David R.等(200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营业推广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增长。Peattiv等(1997)认为上述有关营业推广的偏见是以偏概全,是将所有的工具都认作是价格性销售促进工具的错误看法。
但总体而言,各种关于旅游营业推广作用的研究中关于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可以有效地加速新的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的进程;可以有效地抵御和击败竞争者的营业推广促销活动;有利于增加旅游产品的消费,提高销售额,并带动关联产品的销售;提升产品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发掘新客户,强化、巩固老客户;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主要成果。
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在对营业推广最优策略探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营业推广策略制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中诸要素的影响。“在某地、某时等特定的环境下,针对某产品,最优的促销策略只有一种”(贺福升,1996)“而选择营业推广主要考虑市场类型,目标和竞争情况、促销预算以及每一种工具的成本效益”(李先国,1998)。研究者指出营业推广运用不当会对产品销售会产生致命打击,因此科学的营业推广策略必须包括以下一套流程,即建立销售促进目标、确定预算,充分考虑促销对象,并据此“确定范围,什么该打折;确定程度,打折程度和让利幅度;确定时机,在什么时候打折;确定期间,促销应该持续多长时间:确定频率,即一年内打折次数;确定方式,即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李先国等,2002)。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指出、营业推广的成功与企业执行能力有关(陈长明,2002)。尽管研究者普遍对营业推广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也认为营业推广在增加短期利润、应对竞争以及获得市场份额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显得非常“零散”,但这并非说现有研究就一无可取。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
事实上,这也是笔者选择“旅游营业推广”作为研究内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希望能在探究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旅游营业推广研究体制,并向企业提供更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不足
3.1 对旅游营业推广存在偏见,相关研究不重视
营业推广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由于研究者对营业推广功能和效用认识上存在各种“偏见”,诚如Baker(1993)所说,直到现在,它还是学术界内不为人重视的“灰姑娘”。KenPeattie(1997)指出:尽管在许多企业的营销沟通中,营业推广数量、范围以及技巧在不断增长,但是市场营销研究却未能把握住这个现实。由于缺乏广告在建立品牌资产方面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同广告相比,营业推广明显受到了学术界的冷落。
不仅如此,旅游营业推广所有工具还被看成是具有“理论经济缺点”的工具,并被贴上了“战术性”工具的标签。旅游营业推广在理论界受到的冷落反映到体制建设上,就是缺乏系统研究且纷争不断。
由于缺乏统一的框架且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不仅造成了研究者在探索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框架上的止步不前,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在面对诸多旅游营业推广工具、组织实施策略时缺乏必要理论指导的不利局面。
3.2 旅游营业推广的国内研究起步晚,缺少实证研究
比照国外研究,国内研究水平还显得非常“稚嫩”,且研究大多是理论推演和国外研究的转述,极少有实证性文章。没有任何文献综述,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因此其结论总显得有些“武断和苍白”。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在这期间,大量国外市场营销知识和理论纷至沓来,人们在“拿来主义”的大旗下,以坦然的心情接受科特勒等人智慧的同时,基于国内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旅游企业实践的市场营销理论或基本框架却寥若晨星。
由于翻译和其他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译自其他国家的销售促进研究专著。在诸多国外文献中,我们只发现ScottA.Neslin(1990)一本专著《营业推广:概念、方法和策略》。同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涉猎非常广泛。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包装类消费品上。本论文课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
4.1 研究内容
4.1.1理论方面
整合现有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重视程度,理顺旅游营业推广工具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克服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的矛盾。
4.1.2现实方面
回应现实需求,赋予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更多的实践意义,综合回答并解释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理清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应注意的方面,以期概括出控制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和提升旅游营业推广效用的一些方式,帮助企业克服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投入产出倒挂的风险。
4.2研究方法
由于促销策略的选择受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科学技术和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并与目标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等有直接的联系(贺福升,1996),因此,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不仅需要从现有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理论中汲取营养,而且也需要从旅游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中借鉴相关工具和成熟理论。鉴于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对实践的要求,在课题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综合使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一方面,使用规范研究来构建旅游营业推广=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以保证所有的研究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使用实证研究来验证我们研究框架的实用性,保证研究对旅游营业推广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4.3研究意义
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研究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4.3.1理论方面
本文在吸取现代经济和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业的新的角度来研究营业推广问题,分析旅游营业推广的内涵、特征、方式及过程,丰富旅游营业推广的内容,同时延伸它的应用领域。
4.3.2帮助旅游企业选择正确的营业推广方式
有助于旅游企业准确地把握影响旅游营业推广竞争强度与具体效用的外部因素,并能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点、产品属性、消费者特征、渠道状况等重要因素选择恰当的旅游营业推广工具,规避不必要的竞争风险等等。为旅游企业产品选择促销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旅游企业制定一个切合旅游企业实际的、科学的旅游营业推广方式,不仅仅能提高旅游产品销售量,同时能够给予品牌资产带来一定程度的正增长,对旅游企业产品销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4.3.3有助于旅游企业制定合理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有助于国内旅游企业了解最新的旅游营业推广知识和理论,并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下消费人群的基本态度综合考虑旅游营业推广的范围、诱因的大小、参与条件、促销时间、促销频度、传播媒体制定相应的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参考文献
[1]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60-267. [2]吴金林.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6,258-264. [3]于由.旅游市场营销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3-184.
[4]贺福升.促销策略的最优化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6,18(6):15-20. [5]魏李鹏,施华淼.市场营销理论演进的制度分析[J].当代财经,2001,22(6):60-62. [6]李先国,任锅源.商家如何运用折价促销[J].成人高教学刊,2002,20(2):42-53. [7]马绝尘.会员制促销的方法、实例和技巧[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5):123-125. [8]卢长宝.企业销售促进行为研究[J].东南学术,2003,16(6):38-43. [9]卢长宝.销售促进强度研究[J].亚太经济,2004,21(1):63-66.
[10]蔡升桂.对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新思考[J].企业经济,2001,(6),12-13. [11]艾治国.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0,(12),158-160.
[12]华楠,约翰·奥尼尔,安娜·玛蒂拉.酒店市场营销:花得越多越好?[J].旅游学刊,2009,24(3):82-89.
[13]郭英之,张丽.旅游市场营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杜,2005:126-129. [14]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欧阳明校.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6-376.
[15]李晏墅,张永志.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382-389. [16]姜玉洁,纵清辉.促销策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0-285. [17]林成安.促销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13-231.
[18]陈觉.餐饮营销经典案例及点评[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6-158. [19]钱炜.饭店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4-65. [20]李晓.服务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67-380.
一、争论一之公允价值定义
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中国的会计准则定义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其定义的实质是趋于一致的,然而各自的表达以及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这样的定义难免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和偏颇,从而对于公允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理解和使用是不利的。根据最新的发展情况,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一点上逐渐达成了一致,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随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也将采纳这一定义,最终将会实现全球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
二、争议二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争
历史成本作为会计的最主要计量属性已经经历数千年的理论与实践考验,为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在某些方面将更加适应于现代经济与会计。在围绕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争论的问题上,以下将逐一详解: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二者不可或缺。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同时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而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则与计量属性的选择密切相关。
陈天顺(2009)认为,可靠性和相关性往往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静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中的预测性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中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要求又可能影响信息的相关性。按照可靠性的要求,历史成本无疑是最理想的计量模式,因为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最强。与此相反,公允价值则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能充分反映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的波动,并及时确认价格变动的损益以提高收益报告的及时性。
任世驰,李继阳(2010)提出,FASB认为,某些时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不可兼得,而FASB更偏重相关性。他们认为就公允价值计量与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言,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以此为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再是矛盾的,可靠是相关的基础,而相关是信息具备可靠性后自然的结果。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对FASB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是一个颠覆。
其实可靠性与相关性谁是第一位的,谁比谁重要的争论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两种计量属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才能达到真实反映和决策有用的双重目的。
三、争议三之公允价值前景
对于公允价值前景的判断,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人们的认识各不一样,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这种争论更是达到了高潮,不管人们如何争论,我们都能从这些观点中找出一些共同点。
姜勇,张波(2009)相信随着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估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针对市场异常情形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完善的准则界定,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适当的解决。无论如何,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和运用都将是大势所趋。
陈天顺(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提出也并非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格局。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2010)认为:双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必然替代历史成本,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将与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并存。无论哪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公允价值的未来发展趋势,至于是替代还是并存将有待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公允价值的完善程度。
四、总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必将凭借其强大的优越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会计的发展史上大放异彩。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 自其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可谓是“一波三折”, 尤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更是将公允价值推到了风口浪尖, 成为众人责难的焦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争论, 各种观点相互交错, 文章将运用矛盾分析法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梳理, 以找出公允价值曲折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公允价值,争论,前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N].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1) .
[2]姜勇, 张波.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和启示[J].经济论坛, 2009 (12) .
[3]葛家澍, 窦嫁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 2010 (2) .
【关键词】标记理论 语言学 学派 定义 标准
一、标记理论的提出
标记理论(MarkednessTheory)是由布拉格语言学派首先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标记(markedness)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俄国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之后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雅柯布逊(Jakobson)将其引入词汇和语法领域,用来描写语法和语义现象。
二、不同语言学家对标记理论的定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提出四种可能的音系对立类型,其中表缺对立被定义为标记性。表缺对立即一对语言特征的两个对立体,如果有某种语言特征,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与之对立的无法确定有无该语言特征的,即被认为是无标记的。例如:voiced/voiceless,nasalized/non-nasalized,rounded/unrounded。相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观点,音系学家把标记理论定义成两个对比的语言学元素:有特定的显著特征的是有标记的,反之则为无标记。例如,发音/t/和/d/是一个最小配对,t/是/voiced/因此是无标记的,而相反/d/是/+voiced/所以是有标记的。
从语义学者的角度来说,Lyons将标记理论定义成“无标记项是有标记项的上级共词位姊妹单元”例如,在dog/bitch中,dog具有泛指性,包含了“male”和“female”两层含义,是无标记的;而bitch专指“female”语义范围较窄,因而是有标记的。
根据类型学者的研究,那些很普遍的并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特点即为无标记的,反之特定于一种语言或只存在于极少数语言中的则为有标记的。而Fred R.Eckman这样定义标记理论:在某个语言中如果现象A的存在暗示了现象B的存在,但是现象B的存在没有暗示现象A的存在,那么就可以说现象A比现象B更具标记性”换句话说,标记形式的存在暗示着非标记形式的存在。
总之,对标记理论没有统一而规范的定义。标记理论这个概念仍然具有模糊性,有时候很难来判定哪些特征相比较其他的是有标记的。
三、标记理论的不同划分标准
标记理论没有正规的统一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也给出不同的划分标准。
Greenberg,Croft列出13条如何定义标记理论的标准,Croft又将这13条标准分成了四大类。
1.结构标准。在音系学层面上,结构的标记性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t/对于浊音就是无标记的,/d/对于浊音就是有标记的。在词汇层面上,一个名词的单数形式被看作无标记的,但是加- (e) s的复数形式被看作有标记的。在句法层面上,形容词的基本形式被认为是无标记的,比较级是有标记的,标记符号是–er,最高级也是有标记的,标记符号是–es。
2.行为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两个部分,形态方面的曲折标准和句法方面的分布标准。例如,在英语中几乎所有的可及物动词能被用于主动和被动语态(有几个词例外,比如“rumor”只能被用作“be rumored”)。然而有一些及物动词只能用作主动语态,不能用作别的语态。例如,“lack”, “resemble”, “suit”等等。因此,对于英语中的及物动词,主动语态是无标记的,被动语态是有标记的。
3.频率标准。在话语中,无标记比有标记的出现频率更高或者至少等同于。例如,在词汇层面上,一个名词的单数形式比复数形式出现频率更高;在句法层面上,主格比宾格出现频率更高。在音系学层面上,无标记音素比有标记音素使用频率高,比如 /s/ 比 /z/使用频率高。
4.中立值。在大部分中立语境中(指的是没有对立面)只有无标记项,也就是说,无标记成分作为上义语类,表示无标记和有标记成分。例如,单词“man”可以表示“male”和“female”两层含义。
四、结语
标记理论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首先要对标记理论的定义和划分标准有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可以将其应用在许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甚至影响到二语习得和教学方面。在二语习得中,外语学习者一般是按照“无标记-有标记”的顺序发展的。一方面因为无标记项结构简单、意义概括、分布广、信息处理时间短,容易习得;另一方面也和人类以“我”为中心的基本认知规律是相一致的:从单数到复数、从一般到特殊、从肯定到否定、从近到远等。因此,在发展第二语言能力的时候要遵循“无标记-有标记”的顺序,先掌握简单的、规则的语言现象、后掌握复杂的、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标记理论的研究对语言学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yons, J. Semantics, volume 1.[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Croft, 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Greenberg, J. Language universals.[M].The Hague: Mouton. 1966.
[4]Croft, W. Explaining Language Chan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M].London: Longman.2000.